止头痛(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治疗头痛八法)
Posted
篇首语: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止头痛(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治疗头痛八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止头痛(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治疗头痛八法)
国医大师路志正:中医治疗头痛八法
| 导言:国医大师路志正教授是我国首批国医大师,在长达80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效验病案,本文为路老中医治疗头痛的医论与医案,希望对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有一定启发和借鉴。
中医辨治头痛八法
路志正
一、从湿治头痛
金代李东垣将头痛分为外感、内伤两种,主张根据不同脏腑经脉循行而分经用药。《兰室秘藏·头痛门》对六经受寒头痛的用药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太阳头痛,恶风,脉浮紧,川芎、羌活、独活、麻黄之类为主;少阳经头痛,脉弦细,往来寒热,柴胡为主;阳明头痛,自汗,发热,恶寒,脉浮缓长实者,升麻、葛根、石膏、白芷为主;太阴头痛,必有痰……苍术、半夏、南星为主……”。若感受风湿之邪,侵及头部,致头部清阳不展,气血运行受阻,亦可发生头痛。由于湿为阴霾之邪,其性重浊,湿邪伤人,往往伤及整个头部,故证候特点为头痛如裹,伴有肢体沉重、食少便溏等。治疗当以疏风祛湿、芳香化浊为法。
【病案】李某,男,57岁,汉族,已婚,北京市人,于2007年7月3日初诊。主诉头胀痛5年。患者5年前开始出现头面部发胀沉重,以下午为甚。自觉面部发热,两颊、口周拘紧,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近日来头面部胀痛、热感,晨起即作,口干不欲饮,口黏腻,自觉流口水,纳可,大便干燥、日一行,寐安。平素喜饮茶。既往有血管性头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腔隙性脑梗死史。诊见下眼睑肿胀,双目乏神,舌胖边有齿痕、质黯、苔腻而厚,脉沉涩。
【中医诊断】头痛。
【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辨证为风湿上扰,清阳不展,气血运行受阻。治以疏风祛湿,芳香化浊。
【处方】羌活8g,蔓荆子10g,荷叶12g,天麻10g,藿梗后下、苏梗后下各10g,炒白蒺藜12g,炒杏仁10g,炒薏苡仁20g,佩兰后下10g,砂仁后下10g,厚朴花12g,茯苓30g,生白术12g,泽泻15g,黄芩12g,防风10g,防己15g,川牛膝12g,生姜1片为引;14剂,水煎服。茶饮方:西洋参先煎8g,炒薏苡仁20g,玉米须30g,荷叶15g,苏叶后下12g,绿萼梅10g,绿豆衣12g,金钱草15g,佛手10g,六一散包20g;14剂,水煎代茶饮。
2007年7月18日二诊,服药后头胀痛明显减轻,面部发热亦退,仍有面部发紧,口黏,舌胖、质黯、苔腻,脉沉细。既见效机,上方出入,原方去黄芩,加苍术10g,14剂,水煎服。茶饮方继用14剂。药后随访,头胀痛基本消失,嘱其续饮茶饮方善后。
【按语】《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于湿,首如裹。”本案患者,头胀痛有年,就诊时正值暑季,伴两颊、口周拘紧,口干不欲饮,口黏腻,舌胖、苔腻,为外有风邪、内有湿浊之象,故以疏风祛湿、芳香化浊为法。方中羌活、防风、蔓荆子疏风胜湿、清利头目;荷叶、藿梗、苏梗、苏叶、佩兰化湿理气、芳香化浊;白术、炒薏苡仁健脾祛湿;茯苓、泽泻、玉米须、防己淡渗利湿;杏仁宣肺降气、通调水道;生姜散湿和胃;黄芩、六一散清热利湿;天麻、炒白蒺藜平肝息风;更以牛膝引血下行。方中融化湿、散湿、利湿、清湿热诸法于一炉,调理涉及肺、脾胃、肝、三焦诸脏腑,辨证着眼于整体,使内外之湿尽去,外风散、肝风息则头痛缓解。
二、理脾胃,调升降,愈头痛
脾胃居中焦,脾气主升,胃气主降,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升降有序,气机调畅,人即安康;如当升不升,当降不降,甚至升降悖逆,诸症丛生。
因此,余在调理脾胃时重视升降药物的运用,常以羌活、防风、升麻、柴胡、荷叶、荷梗、葛根等合健脾益气之品以升脾阳;而用半夏、陈皮、枳实、藿香、苏梗、厚朴、厚朴花、旋覆花等芳香化湿、行气导滞以降胃浊;若兼便秘者,酌加少量大黄,冀其腑气一通,浊气自降;湿热下注者,则宜苍术、黄柏、薏苡仁、泽泻、萆薢等清热利湿。肺主一身之气,司宣发肃降,肺的功能正常与否,对脾胃的升降具有直接影响。肺气宣发,脾气得升;肺气清肃,胃气得降,糟粕才能排出体外,故调气机升降又常加杏仁、枇杷叶、桔梗、苏子、苏梗、旋覆花等宣降肺气之品。其次,肝胆与脾胃关系密切,肝胆司少阳升发、主疏泄条达,脾胃的运化升降有赖于肝胆的升发疏泄,只有肝疏泄条达,则脾胃升降宜、纳化常,即“土得木而达”是也。
因此,在调理脾胃的同时,酌加调肝之品,以防肝木克土、横逆犯胃,实寓景岳“治五脏以安脾胃”之意。调肝常选柴胡、醋香附、玫瑰花、绿萼梅、预知子、香橼皮、佛手等性味平和、微辛流动之味,疏肝而不伤阴,理气而不破气。
【病案】1996年11月1日,治疗一患者张某,女,26岁。患者1个月前因生气出现头痛,自后颈部攻顶作痛,以两侧太阳穴及巅顶为甚,伴恶心欲呕,失眠健忘,倦怠乏力,右下肢膝关节以下凉痛。进一步询问月事提前,经量中等,近1个月白带量多色黄,臭秽难闻。舌尖红、苔薄黄,脉弦滑。
【中医诊断】肝郁脾虚,清阳不升,湿热下注所致之头痛、带下病。予健脾升阳,清热平肝,除湿止带之法。方选完带汤合萆薢分清饮(《医学心悟》)加减。
【处方】炒芥穗6g,当归10g,川芎10g,夏枯草15g,炒苍术10g,炒白术10g,土茯苓15g,炒山药15g,黄柏6g,生龙骨先煎20g,生牡蛎先煎20g,萆薢12g,车前子包12g,醋香附10g,陈皮10g。6剂,水煎服。药后头痛减轻,睡眠明显改善,带下色黄而臭秽之气味亦减轻,唯深呼吸时感头痛、颈痛,右下肢仍凉痛。已见效机,继宗前法,上方去醋香附、陈皮,改黄柏10g、车前子包15g,加鸡冠花15g、寄生15g,增强清热除湿、益肾止带之力,续进14剂,带下止,头痛愈。
三、疏肝和胃、清化痰瘀治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气血皆上注于头。若气血充盈,升降正常,外无非时之感,内无气血之乱,焉有头痛之疾?若六淫之邪外袭,或脏腑功能紊乱,肝胆、脾胃升降失调,内生痰浊、瘀血,可致经脉痹阻,经气被遏而发生头痛。脑为元神之府,情志异常、气机逆乱,容易影响及脑。恼怒伤肝,肝郁化火,可循经上扰脑神;肝气横逆犯脾胃,脾胃升降失常,痰湿内停,可进一步导致经络气血的变化,而使头痛加重。治疗此类头痛应以疏肝和胃、清化痰瘀为法。
【病案】卢某,男,39岁, 2005年8月22日初诊。主诉头痛1年。1年来经常出现头痛,以两侧太阳穴为主,左轻右重,多言、劳累、吸烟及生气后加重,平素心情烦躁,胃脘痞满,情绪变化时加重,声音嘶哑,腰酸早泄,纳眠可,大便调,小便黄,舌质紫黯,苔白腻,脉沉弦小滑。
【中医诊断】头痛。
【西医诊断】神经性头痛。证属肝郁气滞,横逆犯胃,痰浊阻滞,上犯清窍。治以疏肝和胃,清化痰瘀。
【处方】太子参10g,柴胡12g,菊花10g,僵蚕8g,蝉蜕10g,炒白蒺藜12g,胆南星8g,姜半夏10g,茯苓18g,炒苍术12g,荷叶10g,炒枳壳12g,郁金10g,川芎10g,当归12g,红花9g,川牛膝12g,炒三仙各12g,14剂,水煎服。
2005年9月10日二诊:服上药2剂后,两太阳穴疼痛明显减轻,但又反复,心烦急躁,烘热汗出,脘腹痞满,偶泛酸,五心烦热,双目胀痛,视物模糊,颈项酸痛,腰酸早泄,入睡困难,梦多眠浅,口干喜冷饮,舌质黯紫、苔薄白燥,脉弦。上方去荷叶、炒三仙、苍术、枳壳,加青蒿12g、黄芩10g、厚朴12g、炒白术12g、炒枳实15g,生姜3片为引,14剂,水煎服。
2005年10月7日三诊:药后头痛、乏力症减,汗多,活动加重,心烦易怒,喜冷饮,夜寐早醒,纳可,大便正常,舌质紫黯、苔黄白腻,脉弦滑。治以清肝温胆,宁心安神。处方:菊花10g,钩藤后下15g,夏枯草15g,蝉蜕10g,白芍12g,丹参12g,麦冬10g,竹茹12g,清半夏10g,小麦20g,茯苓18g,炒枳实15g,胆南星8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14剂,水煎服。药后随访未发。
【按语】患者素性急躁,心烦易怒,肝郁化火,上扰清空,肝木克土,脾胃受戕,运化失职,痰湿内生,故头痛,伴胃脘痞满,苔腻脉滑。治以疏肝和胃,清化痰湿。方中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菊花、蝉蜕、僵蚕、白蒺藜、胆南星清肝息风化痰;太子参健脾益气,荷叶、炒苍术运脾升清、燥湿化浊;姜半夏、茯苓、炒枳壳、炒三仙理脾化痰、和胃消食;川芎、当归、红花、川牛膝活血化瘀,川牛膝引血下行。药后头痛已减,但仍有急躁、烘热出汗、双目胀痛等症,为少阳胆火未除,故于方中加入青蒿、黄芩,清泄少阳之火。三诊时,头痛诸症大为减轻,但仍有心烦易怒,故以清肝温胆宁心之法。方中以菊花、蝉蜕、钩藤、夏枯草清肝息风;白芍、丹参、麦冬、小麦养阴柔肝、清心缓急;竹茹、胆南星、清半夏、茯苓、枳实,取涤痰汤之意,涤痰温胆;生龙骨、生牡蛎滋潜重镇安神。经善后调理,身心康泰,疗效巩固。
四、补肾顾脾治头痛
头痛有虚实之分,虚者首当责之脾肾。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脑为髓海,髓海不足,清空失养则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能充养先天,脾胃不足,气血不能上荣清窍,亦可为头痛。治疗当以益气养血、健脾补肾为大法。
【病案】陈某,女,42岁,2006年9月2日初诊。主诉经期头痛3年,双膝关节痛2年。患者久居香港7年,常用电脑工作,经前及经期头部前额痛,平素头晕,健忘,脱发,视力、听力下降,盗汗,偶有胸闷,曾出现心率30次/分钟,纳寐可,大便不规律,双上肢可触及结节,双膝及腰骶酸痛;月经量少,经血色黯,末次月经8月29日,至今未净,第1天经量可,其后逐渐减少,第3天头痛剧;舌质紫黯、苔薄黄而干,脉细弱。既往有高脂血症、糖尿病、乳腺增生、浅表性胃炎、外痔、慢性咽炎、鼻炎、白细胞减少症。
【中医诊断】经期头痛。患者工作勤奋,不惑之年,诸多病证,总由超负荷工作而致,证属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益气养血,健脾补肾。
【处方】五爪龙20g,西洋参先煎10g,天冬12g,黄精12g,当归10g,炒柏子仁15g,莲子肉15g,炒山药15g,石斛12g,寄生15g,炒杜仲12g,紫河车10g,炒菟丝子12g,焦山楂、焦神曲各12g,生白术12g,茯苓20g,醋香附10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14剂,水煎服。
2006年9月28日二诊:服药26剂,头痛明显减轻,关节痛亦减,仍腰脊颈项疼痛,胸部闷痛,夜寐较差,舌瘦、偏红、苔少,脉细弱。治宗上法,原方去白术、莲子肉,加枳实15g、莲子心10g,14剂,水煎服。
2006年10月14日三诊:月经延期2天,右侧前额、目内眦剧烈疼痛,经血量少,余症同前,纳可,二便调,夜寐尚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结合时令,治宗前法。处方:菊花10g,金蝉花12g,葛根15g,白芷8g,钩藤后下15g,夏枯草20g,天麻12g,当归12g,生地12e,赤白芍各12g,胆南星8g,僵蚕9g,生白术12g,茯苓20g,醋香附10g,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14剂,水煎服。
2006年11月17日四诊:近1个月头痛未作,唯近日外感,咳声重浊,咽痒口干,咯吐黄绿黏痰,鼻流黄涕,自服多种感冒、止咳、消炎等药物,效果不佳。舌瘦、黯红、少苔,脉沉弦小滑。治以润燥止咳,清热化痰。处方:北沙参15g,青果10g,麦冬10g,桃杏仁各10g,桑叶8g,川贝10g,白芍12g,黄芩10g,胆南星8g,僵蚕8g,黛蛤散包8g,旋覆花包10g,薄荷后下10g,金钱草15g,炒苏子12g,芦根20g,桔梗10g,甘草8g。14剂,水煎服。药后随访,外感已愈,头痛未再发。
【按语】本案患者已值不惑之年,加之长期工作劳累紧张,致肝气郁滞,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清空失养,故见经前、经期头痛。方以健脾益肾、益气补血之品,佐以疏肝潜阳,药后头痛减轻;然脾肾不足,土不荣木,肾亏不能养肝,多致肝血不足,肝气不舒,郁而化火,故再次经期剧烈头痛,治以平肝潜阳、健脾养血之法,药后疼痛即消。后遇凉燥外感,入里化热,遂予润燥宣肺、肃肺泄肝、清热化痰之法,痰热清,肝肺平,故燥咳愈,且头痛亦未作。
五、头胀、头痛责之风、痰、虚
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气血以濡养。若肝血不足,或肾精亏虚,精血不能上荣;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或脾胃虚弱,气血生化无源,皆可致髓海空虚而引发头痛。故内伤头痛,其发病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因肝肾亏虚,虚阳上扰而致头痛者,治以滋肾柔肝、潜阳息风法。
【病案1】朱某,女,51岁,汉族,已婚,北京市人,2007年1月4日初诊。主诉头胀2个月余。患者于2003年患蛛网膜下腔出血。2个月来,因着急生气致头目发胀,伴颈项拘急,指关节僵痛,肩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及腰部酸痛,足趾麻木,失眠,胸闷,善太息,言语不利,口干喜饮,纳可,二便不畅,舌质偏红略黯、左侧红,苔薄白,脉弦细尺弱。
【中医辨证】肝肾亏虚,风阳上扰。治法:滋肾柔肝,潜阳息风。
【西医诊断】血管性头痛。
【处方】制首乌15g,寄生15g,菟丝子12g,旱莲草12g,桑枝20g,豨莶草15g,天麻12g,葛根15g,蔓荆子12g,素馨花12g,绿萼梅10g,玫瑰花10g,胆南星8g,天竺黄8g,柏子仁20g,枳实15g,炙甘草8g。7剂,水煎服。
2007年1月11日二诊:药后头胀减轻,仍颈项、肩背及腋窝胀痛,腰痛,关节发凉,偶有胸闷,眠食尚可,大便正常,双眼热涩,舌淡略黯,伸舌左偏,脉细弱。治以滋补肝肾、活血通络。
【处方】制首乌15g,旱莲草15g,女贞子20g,枸杞子12g,桑寄生15g,续断12g,川牛膝15g,生黄芪15g,桑枝20g,葛根20g,菊花12g,僵蚕10g,天麻12g,炒白蒺藜12g,胆南星8g,柏子仁15g,炒枳实15g,素馨花12g,炙甘草10g,桃仁、炒杏仁各10g,地龙12g。7剂,水煎服。
2007年1月20日三诊:药后头部清醒,双眼干涩、腰痛诸症减轻。舌淡,脉沉弦细弱。上方去胆南星,桑枝改15g,加炒白术10g、南沙参12g,14剂,水煎服。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本案患者,年过五旬,肝肾已亏,且平素易生气,扰动肝阳,亢极生风,风痰上扰清窍,故头胀,言语不利;风痰阻络,出现手足麻木,关节疼痛。故首诊予滋肾柔肝、平肝息风法,以制首乌、旱莲草、菟丝子、桑寄生补肝肾;桑枝、豨莶草、蔓荆子、葛根祛风通络;天麻平肝潜阳;素馨花、绿萼梅、玫瑰花疏肝理气解郁;胆南星、天竺黄宁胆清心化痰;柏子仁养心安神;枳实、炙甘草健脾理气。药后头胀减轻,诉双眼热涩为阴虚内热,继宗前法,加女贞子、枸杞子、菊花、南沙参以滋阴清热明目;腰痛、关节痛而凉,舌淡略黯、脉细弱,为肝肾亏虚、气虚血滞之象,更加续断、川牛膝以增补肾壮腰之力,并加生黄芪、白术、桃仁、杏仁、地龙等以益气健脾、通经活络。经治诸症明显减轻,气血畅达,百脉调和,复原如初矣。
【病案2】陈某,男,74,汉族,北京市人,于2008年5月9日初诊。主诉间断头痛、头胀3年。患者曾于2001年患脑梗死,当时左侧肢体活动不便,口眼歪斜,经治疗1个月后肢体活动明显好转,半年后痊愈,基本未留后遗症。近3年来,经常阵发性头痛头胀,西医诊断为神经血管性头痛,曾服“颅痛定(罗通定)”等效果不佳。
【刻诊】头痛头胀,午后加重,情绪波动、劳累、睡眠不佳易诱发,前额灼热感,心烦急躁,耳鸣,口苦,口干口涩,睡眠不实,多梦易醒,饮食正常,大便干燥、2日一行,小便调。舌体胖、色黯红、尖边有瘀斑,苔薄黄,脉沉弦。证属肝肾亏虚,风火相扇,痰热上扰之头痛。治疗以滋补肝肾、清热息风、化痰宁心为法,方选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加减。
【处方】制首乌15g,寄生15g,旱莲草12g,豨莶草15g,天麻12g,葛根15g,蔓荆子12g,素馨花12g,绿萼梅10g,玫瑰花10g,胆南星8g,天竺黄8g,柏子仁20g,枳实15g,炙甘草8g。7剂,水煎服。嘱禁食油腻、辛辣食物,禁烟酒。
2008年5月16日二诊:药后头痛减轻,持续时间缩短,耳鸣未发,大便通畅,睡眠欠佳,舌脉同前。此为肝肾阴虚改善,动风之证已减,肝火扰动心神、血行不畅未除,继以滋肾清心为法,加养阴活血安神之品。上方减豨莶草、天竺黄、葛根,加夜交藤20g、赤芍10g、琥珀粉冲3g、麦冬12g,10剂,水煎服。
2008年5月26日三诊:头痛偶发,时间缩短,痛势减轻,夜寐较安,心烦急躁、口苦口干诸症消除,舌质黯红,舌边瘀斑略有好转,苔薄白,脉弦滑尺弱。此为肝肾阴虚明显改善,肝火渐消,气血条达,症状已减大半,但患者为老年人,病程已久,气阴两伤,故原方去蔓荆子、玫瑰花,加西洋参先煎10g、五爪龙15g、葛根15g、女贞子15g补益气阴、升阳通脉。再进7剂,水煎服。
2008年6月3日四诊:患者头痛未作,纳食睡眠好,心情平静,大便通畅,有时口干,舌黯红,舌边瘀斑大部分消退,苔薄白,脉弦滑尺弱。治疗不变,继以上方5剂巩固。半年后随访,头痛未再发作。
【按语】内伤头痛,与肝、脾、肾关系密切,肝肾阴虚,肝阳上扰,是老年人常见的病因。本案为老年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史,头痛因情绪变化、劳累、睡眠不好而加重,伴口干口苦,目涩耳鸣,心烦急躁,睡眠不实,多梦易醒,大便干燥,舌边瘀斑,脉沉弦等;属肝肾阴虚,肝失条达,化火伤阴扰心,肝阳上亢,气血逆乱而发头痛;故治疗以滋补肝肾、清热息风、化痰宁心为法。
六、清肝明目和血治头痛
头痛有虚实之分、外感内伤之别,盖头为诸阳之会,六经感邪,清阳之气被扰,可致头痛;脑为髓之海,气血亏虚,肝肾不足,髓海空虚,亦可发生头痛。张景岳指出:“凡诊头痛者,当先审久暂,次辨表里。盖暂痛者,必因邪气;久病者,必兼元气。以暂痛言之,则有表邪者,此风寒外袭于经也,治宜疏散……其有久病者,则或发或愈,或以表虚者,微感则发;或以阳胜者,微热则发;或以水亏于下,而虚火乘之则发……”(《景岳全书·头痛》)内伤头痛,多与肝肾相关。因于肝者,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肝郁化火,引动胆火,上扰清空;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肾阴虚,虚阳上扰,由此均可导致头痛。由于肝肾不足,阴血不能上荣,加之胆火上扰,出现头痛多伴口苦、视物不清等症,治以清肝明目、和血止痛法。
【病案】邱某,女,28岁,2007年9月15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头痛3年。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两侧交替或同时出现,每周发作3~4次,每次持续半天不等,常于午后发作,紧张劳累易诱发,伴视物不清,偶有恶心呕吐,时有乳房疼痛,与经期无明显关系,偶有右少腹疼痛,腰酸乏力,精神不振,困乏无力,眠食可,口微干,不欲饮,大便头干、2~3日1次,小便黄,尿频余沥。2005年曾查尿常规:潜血阳性,怀疑肾炎。服药治疗1年,2007年8月复查尿常规正常。形体清瘦,面色萎黄,舌体略胖、有齿痕,质黯红,苔白而花剥,脉细弦。
【中医诊断】头痛。
【西医诊断】偏头痛。辨证为肝肾精亏,肝阳夹胆火上扰。治以清肝明目,和血止痛。
【处方】菊花10g,钩藤后下15g,夏枯草18g,赤白芍各12g,天麻12g,僵蚕8g,牛蒡子12g,葛根15g,丹参15g,胆南星8g,竹半夏10g,制首乌12g,火麻仁12g,炒枳实12g,桃杏仁各9g,地龙12g,珍珠母先煎20g。14剂,水煎服。
2007年9月29日二诊:药后头痛有所缓解,每周发作2~3次,疼痛减轻,睡眠好转,大便不干、2日1次,小便余淋;近2天受凉,头昏头痛,手足发凉,无咳嗽及咽痛,舌略胖、质黯淡,苔白略黄腻,脉弦细。既见小效,前方加减,上方去牛蒡子、火麻仁,加荆芥穗10g、桑叶10g,14剂,水煎服;同时加用六味地黄丸,30粒/次,2次/日。
2007年10月16日三诊:服药后头痛次数减少,1~2次/周,程度减轻,近日又有轻微感冒,鼻流清涕,白天困倦,夜寐欠佳,纳可,二便调,舌略胖、有齿痕、质黯淡、苔白腻,脉沉细无力。一诊方去火麻仁、桃仁,加炒薏苡仁30g,14剂,水煎服。药后头痛止,随访未发。方中菊花、夏枯草清肝明目,共为君药;牛蒡子、僵蚕疏散头面风热,丹参、赤芍、白芍、桃仁、地龙和血通脉,珍珠母、天麻、钩藤平肝潜阳,共为臣药;胆南星、半夏、枳实温胆和胃,制首乌填补肾精,共为佐药;葛根升阳解肌为使。药后头痛明显减轻,但又逢外感,原方加荆芥穗、桑叶疏风解表,配合六味地黄丸以加强补肾固本之力。三诊病情进一步好转,但舌苔有脾湿之象,故加炒薏苡仁健脾祛湿以善后。
七、清肝息风、温胆和胃治头痛
头为诸阳之首,脑为元神之府,五脏之精华气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遇外感诸邪,上犯巅顶,经络之气失于舒展,则为头痛;内伤诸不足,精血无以上荣,或痰浊、瘀血壅阻不通,或情志不遂、肝阳上扰,也可引起头痛。内伤头痛涉及肝胆、脾胃、肾居多。肝主疏泄,胆主决断,情志不遂,肝胆之气郁结,郁而化火,上犯巅顶而头痛。脾胃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脾失健运,胃失和降,容易聚湿生痰,痰湿上扰,清阳被遏,可引发头痛。素体肝肾阴虚者,易于阴虚阳亢,风火上扰,亦可导致头痛。
【病案】尹某,男,58岁,2008年7月8日初诊。主诉经常头胀10年,头痛而胀2个月。10年前经常头胀,发现血压轻度高,当时血压135/90mmHg,服用复方降压片控制;近3年来改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2.5mg/d,血压稳定在130/80mmHg左右;近2个月血压升高,络活喜加量至5mg/d,但血压仍在140~150/90mmHg,伴头痛,入睡困难,眠中打鼾,睡眠不实,素性急躁,左手臂及双大腿内侧可见红色皮疹,饮食、二便正常。观面色浮红,舌质黯、苔黄腻,脉左弦滑、右弦细。有睡眠呼吸暂停史。
【中医诊断】证系肝肾阴亏,肝阳上亢,肝木克土,脾胃受制,痰浊内生,肝火夹痰浊上扰之头痛,又时值盛暑,暑湿内蕴;治先清肝息风、温胆和胃,次再培补肝肾。
【处方】菊花10g,金蝉花12g,白僵蚕10g,天麻12g,钩藤后下15g,夏枯草20g,炒黄芩10g,胆南星8g,竹茹12g,半夏12g,茯苓30g,茵陈12g,厚朴花12g,炒枳实15g,豨莶草20g,益母草15g。14剂,水煎服。另予痹消散(组成:透骨草、伸筋草、鸡血藤、川芎、皂角刺、藏红花、苦参、苏合香)浴足,活血通络、引血下行。
2008年7月26日二诊:药后血压稳定在140/90mmHg,头痛减轻,睡眠改善,服络活喜2.5mg/d,头昏沉闷,睡眠打鼾,口苦,大便溏薄、日3次,受凉尤甚,面色浮红,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上方去菊花、枳实、益母草,加炒白术15g、郁金12g、生龙骨先煎30g、生牡蛎先煎30g,竹沥汁30ml为引,14剂,水煎服。
2008年8月12日三诊:血压(130~135)/85mmHg,头昏沉闷减轻,睡眠打鼾声重,大便溏薄、日3次,舌质黯淡、苔薄,脉弦稍沉。上方去黄芩、茵陈,加炒苍术15g、炒薏苡仁30g、炒三仙各10g、车前草15g,14剂,水煎服。药后随访,头痛头胀缓解,睡眠好转,唯打鼾未除,建议其加强锻炼,清淡饮食。
【按语】本案高血压病史10年,头痛且胀,面红,脉弦,为肝胆火旺、肝阳上亢;但舌苔腻,脉滑,且有严重打鼾,知其脾胃失健,痰浊内生,风阳夹痰浊上扰清空引发头痛。胃不和则卧不安,且肝胆火旺,扰动心神,均可致其睡眠不安。故治宜清肝息风,温胆和胃。方用天麻钩藤饮合温胆汤加减。以菊花、金蝉花、僵蚕、天麻、钩藤、夏枯草清肝息风、平肝潜阳;炒黄芩、茵陈清泄肝火;胆南星、竹茹、竹沥汁、郁金清心化痰、疏肝温胆;半夏、茯苓、厚朴花、炒枳实、炒苍术、炒白术、炒薏苡仁、炒三仙以健脾和胃化痰;豨莶草、益母草、车前草活血利水、引血下行,生龙骨、生牡蛎滋阴潜阳、重镇安神。诸药清肝潜阳、清心化痰、温胆和胃、健脾利湿,配以痹消散浴足,活血通脉,引阳潜降。药后火热清,痰湿化,浊气下降,清空明净,则头痛缓解。
八、和少阳、清阳明愈头痛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行于头面,少阳经循行头之两侧,连及耳部。若邪犯少阳,少阳经气不利,血行不畅,可致头两侧疼痛。少阳位居半表半里,如机体不能抗邪外出,邪气进而入阳明之里化热化燥,伴有阳明燥热证,此时治宜和解少阳、内清阳明并举。
【病案】魏某,女,46,已婚,北京市人,干部。2009年7月10日初诊。主诉“左侧头痛连及左耳目不适半年”。半年前因工作紧张劳累,出现左侧头部跳痛,连及左耳目不适,伴头部昏沉,神疲困倦,右胁腹胀满疼痛,口苦口黏,月经延期,2~3个月1行,经血量少,白带不多,舌质黯红、苔根部厚腻,脉沉弦。
【中医诊断】证属肝胆郁热,胆胃不和,湿热内蕴,少阳经脉不利。治以和解少阳,内清阳明。方以蒿芩清胆汤合白虎汤加减。
【处方】柴胡12g,青蒿15g,黄芩10g,桑叶10g,夏枯草15g,白芍12g,生地10g,桃仁9g,川芎10g,白芷8g,生石膏先煎30g,知母10g,炒枳壳12g,甘草6g。7剂,水煎服。药后头痛减缓,偶有发作,舌脉同前。既见效机,仍宗前法。处方:太子参15g,柴胡12g,青蒿15g,黄芩10g,夏枯草20g,白芍12g,茵陈12g,桃仁10g,羌活8g,白芷10g,川芎12g,石膏先煎30g,红花10g,地龙12g,炒枳壳15g,珍珠母先煎20g。14剂,水煎服。药后头痛未作,急躁、困倦改善,偶有头晕、耳鸣,近1周胃脘胀痛,口黏口苦,晨起喉中有痰,偶有胸憋,舌质黯红、根部苔腻,脉沉细。前方去黄芩,加生炒薏仁各30g,再进10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发。
【按语】本例头痛位于左侧,属少阳经头痛,同时伴口苦、口气重、胃脘不适,为胆胃郁火湿阻所致,故当少阳、阳明同治。少阳为枢,治宜和解为要,以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化裁,和解少阳、清利肝胆,加夏枯草、珍珠母清肝潜阳以止头痛,桑叶肃肺清肝,茵陈清利肝胆湿热;白芍、生地、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芷、羌活养血活血、祛风通络止痛;因阳明素有内热,受少阳之火引动,故仿茶调散(《圣济总录》),以石膏、知母、白芷、羌活清解阳明、发越火郁,阳明内热得清,胃气得和,邪气自不内传,寓有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
· END ·
您的点赞评论转发,是给我最大的鼓励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用
请分享、转发给您的朋友看
亦可给我们留言
谢谢
▼
I 版权声明
- 本文由岐黄学术首发,作者:路志正,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转自微信号,本文版权所有归原著作者所有,如有使用不妥请联系@经方学堂小编删除
相关参考
治疗鼻炎的中药(鼻炎、鼻塞、鼻痒?送你四味中药,通鼻窍,止头痛,顺肺气)
鼻塞、鼻痒、打喷嚏、流鼻涕,有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的人都懂这种感受,尤其是花粉、灰尘、螨虫多的地方,或者季节更替的时候,就是鼻炎患者的一大难题。鼻炎症状中医把鼻病分为几种,主要有鼻窒、鼻鼽、鼻渊等几种...
中国有句俗话“含口姜,保安康”,“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秘诀就与姜有关。别人说他“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90多岁还能在医院出诊,这与他食用“醋泡姜”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醋泡生姜是廉价滋补品生姜是一种廉...
中国有句俗话“含口姜,保安康”,“国医大师”路志正的养生秘诀就与姜有关。别人说他“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90多岁还能在医院出诊,这与他食用“醋泡姜”的生活习惯密不可分。醋泡生姜是廉价滋补品生姜是一种廉...
头痛的病症是非常常见的身体疾病症状。有了头痛的情况后,人体是会感觉到非常不舒服的。由于引发头痛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在治疗的时候也都是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的。头痛的情况虽然不难治疗,但是如果不及时治...
偏头痛为阵发性一侧头痛,由头部血管舒缩障碍所引起,中医学上称为偏头风。偏头痛,多开始于青春期,女性较多,常有家族史,发作前有一定的诱因,如月经来潮、情绪波动、疲劳等。每次发作持续数十分钟至1天。发病时...
偏头痛的症状是一种很常见的头部疾病。发生偏头痛的原因有很多种。偏头痛的症状如果不能很好的治疗和控制,那么是会可能引发其他的一些比较严重的身体症状。在治疗偏头痛的时候,可以采用西医和中医等方法进行治疗的...
...就详细的介绍一下如何用拔罐治疗头疼的症状。肝阳上亢头痛症状:头胀痛,头痛多为两侧,伴有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红目赤,口苦胁痛,失眠多梦。治法方法一选穴风门、太阳、印堂、太冲。定位风门:在背部,当第2胸...
中医治疗肾性蛋白尿有多种不同的方法,但最主要的可归为以下八种,对于不同的患者,常常是以下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1、健脾升清法:脾主升清,脾虚可以引起精微物质下流,出现蛋白尿。患者表现为纳食不馨,食量较少,...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石学敏在国医大师颁奖仪式上。资料图片人物小传石学敏,第二届国医大师,1938年生于天津,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天津市针灸研究所名誉所长。他带领团队,主编著作50余部,在...
桑寄生提取物(3药清热平肝、降压静心,增加心脑供血,抗头痛眩晕、耳鸣、失眠)
...有平肝熄风、清热安神的功效。可用于肝阳上亢所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眼花、震颤、失眠;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近年来,天麻钩藤颗粒在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应用广泛。天麻钩藤颗粒,由天麻、钩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