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工艺钟(蚌湖街坊盼大钟楼钟声重响,日军侵华时拆走德国机械钟机芯)

Posted

篇首语: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欧式工艺钟(蚌湖街坊盼大钟楼钟声重响,日军侵华时拆走德国机械钟机芯)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欧式工艺钟(蚌湖街坊盼大钟楼钟声重响,日军侵华时拆走德国机械钟机芯)

蚌湖位于白云区人和镇西南部,南临流溪河,是著名的侨乡。历史上,无数蚌湖儿女或迫于生计,或寻求新发展,纷纷从村头的码头踏上小船,远赴他乡。虽然在外艰难谋生,但海外游子对故土满怀热切真情,经常邮寄钱物给家中亲人,也捐献资金帮助家乡建设,留下一座座华侨建筑。

蚌湖大钟楼、著义小学校旧址、保安和华侨会所……如今,一幢幢建筑仍矗立流溪河畔,讲述着过往的故事。它们或由华侨捐资建设,或因侨务工作而生,大多建于民国中期,历经风雨沧桑,如今有的破败不堪。

今年72岁的杨镇邦老人告诉记者,现在,蚌湖有海外华侨3.5万人,分布全球31个国家地区。他说,蚌湖这一座座华侨建筑,记录了蚌湖近百年华侨历史,也见证蚌湖墟由盛而衰的变迁。“希望能好好保护这些华侨建筑,为子孙留住记忆,留住历史!”

蚌湖大钟楼如今钟声歇息

蚌湖大钟楼常有飞机从上空掠过。

大钟楼曾是蚌湖的象征,它位于人和镇蚌湖地区的中心,东接蚌湖旧墟,南靠流溪河,其为一座欧式大钟楼。

据了解,民国时期,整个广州只有两座大钟楼,其中一座是位于西堤的粤海关“大钟楼”,另外一座便是蚌湖大钟楼。1929年,大钟楼由蚌湖华侨捐赠7万2千大洋建成。最初为蚌湖小学校校址,又称“大钟楼学校”,现为广州市第七十二中学校园的一部分。

大钟楼的历史,就是学校建校史。1988年,学校美术老师杨柱财就来学校工作了,他对蚌湖大钟楼的历史了如指掌。1921年,当时蚌湖各村均掀起一股倡办新学堂的热潮。当时蚌湖作为禺北农村,教育条件非常落后。1923年秋,苏俊文、朱博源等乡贤创立“蚌湖小学校”,苏俊文被推举为校长,因为最初的校舍简陋,1929年,就在流溪河边新建校舍,这就是大钟楼了。

杨柱财表示,大钟楼最大特点就是顶端四面原均设有时钟,直径约1米,原为德国进口机械钟,每逢整点、半点自动报时,整个蚌湖都能耳闻,为广州城北所仅有。杨柱财说,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时钟还是稀罕物。漂亮的大钟楼成了蚌湖地区标志性建筑,悠扬的钟声陪伴着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1938年,日军侵犯禺北,很快占领了蚌湖,并于大钟楼设司令部,在当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蚌湖大钟楼上的时钟原为德国进口机械钟,这些是1999年重修大钟楼时拆下的旧零件。

大钟楼也难逃厄运。日军曾经用机关枪疯狂扫射大钟楼,至今钟叶上还残留大量的弹孔。“后来,日军看上了性能良好的机械钟,撤走时将机芯拆下运回了日本。自此,大钟楼暗哑失声。”杨柱财说,1970年,大钟楼曾全部翻修一次,当时,拆除了破损的楼板,铺上了钢筋混凝土楼面。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重修大钟楼,海内外乡亲闻讯积极响应,慷慨解囊,共捐款180万元,仅用一年时间,大钟楼被修缮一新。昔日被日寇损坏的四面大钟也重新装上了电子钟,蚌湖村民才听到熟悉的钟声。

“可惜,这里是雷区。当时重修时防雷措施考虑不够周全,钟声响了几个月,又停息了。”杨柱财说,大钟楼最初的四个钟面和一些零散部件仍存放在钟楼库房内,锈迹斑驳,上面还留有弹孔痕迹。

融合东西方建筑艺术

除了大钟楼,蚌湖一带还分布着著义小学校旧址、保安和华侨会所等华侨建筑,构成了华侨建筑群。著义小学校位于蚌湖镇清街39号,于1923年成立,1929年由华侨捐资建舍,主教学楼于1986年拆除,现仅存门楼和部分围墙。“这里曾经是广州市第一座由华侨捐资起的纯西式教育小学,现在根本找不到当年的风采了。”一位街坊告诉记者。

记者现场看到,著义小学校残存门楼为半圆拱造型,由红砖砌就,上端镌刻的建造商号依然清晰可见。值得注意的是,门楼顶端为白色欧式穹顶,穹顶北面为传统的墨绿色宝瓶栏杆,整体建筑既有中式结构框架,又有西洋元素装饰,体现了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

著义小学校旧址,至今保存完好的门楼。

中西交融的特色也出现在保安和华侨会所、蚌湖大钟楼。保安和华侨会所位于蚌湖通津街,为一座洋楼建筑,中间高三层,两侧各为两层,两侧承重柱饰有简约的横线条,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巴洛克建筑风格。

据了解,“保安和”,是当时蚌湖旅外华侨在各埠的社团组织名字“保安局”和“保良局”的合称。民国元年(1912年)设立,它是蚌湖华侨组织的国内社团,为旅外乡侨提供通讯、保安服务,同时也承担保护华侨在华活动的安全等事务,并捐资建造了办公联谊用 的“保安和华侨会所”大楼。

保安和华侨会所。

杨柱财表示,大钟楼建筑中既可以找到罗马柱式、哥特式等欧式建筑特色,也可以找到中国传统亭台楼阁特色,可谓中西合璧,交相辉映。“大钟楼设计与施工都有华侨参与,学校大门为仿欧洲教堂式样,左右两边各有一根罗马柱。大钟楼走廊上方可见欧式穹顶,楼院内有一厅亭,亭子顶端却为传统檐瓦。学校两层砖木结构的建筑兼具中西特点,校舍整体风格带有欧式特色。”杨柱财说,当时学校的门口正对着流溪河的河滩,宽阔的河滩如今已改造成为市七十二中学的操场。

由此可见,蚌湖华侨在海外奋力拼搏,挣得钱物送回家乡,也带来异域的思想文化。这些历史建筑或由华侨捐资建设,或因侨务工作而生,自然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成了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缩影。

故事:3.5万华侨遍布31个国家地区

蚌湖是著名的侨乡。数据显示,蚌湖有海外华侨达3.5万人,与该地区常住户籍人口基本持平,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华侨,每个蚌湖人都是侨属。

蚌湖是白云区华侨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白云区有华侨近30万,分布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以新加坡、马来西亚、秘鲁、加拿大等国为多,次为新西兰、美国、圭亚那,还有一些散居在欧洲各国。他们多从白云区人和、蚌湖、龙归三地走出。

蚌湖小学校旧址存留下来的历史建筑。

历史上,禺北地区百姓生活贫苦,不少人迫于生计,纷纷逃离家乡,到海外另觅生路。一位杨姓村民告诉记者,自己爷爷就是华侨,当年告别心爱的妻儿,远赴新西兰打工。数十年后,爷爷才踏上归乡路途。临别时儿子尚在蹒跚学步,归来时却是两鬓斑白的中年男子。父子重逢,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说什么,父子俩讪讪相望。

事实上,国外的月亮并没有想象中的圆。蚌湖华侨靠亲友介绍,得以外逃打洋工,大多从事低端工作,收入微薄。相比繁重劳作和陌生环境,对国内亲人的强烈思念更让华侨难以忍受。令人感叹的是,虽然在外艰难求生,但蚌湖华侨还是经常邮寄钱物回乡,用于建设学校、医院等。

由于涉外事务众多,当地成立了保安和华侨通讯处,负责两地通讯服务、接送华侨往返等,设址保安和华侨会所。会所紧邻大钟楼,南面流溪渡口,多少蚌湖儿女乘船离开家乡,历经沧桑回到故土怀抱。当年,当年华侨从东南亚带回栽种的凤凰木,还在大钟楼脚下兀自开着火焰般的花朵。

蚌湖旧墟:

两度繁荣 如今落败

因水运繁荣而生,因水运衰退而消失是沿河墟市发展的规律,位于人和镇流溪河岸的蚌湖墟就是如此。在江人公路未开通前,这里是蚌湖地区的中心,热闹繁华,熙熙攘攘;如今却断壁残亘,人去楼空,只有破落的商铺还在静静向世人诉说这里昔日的辉煌。

近日,记者来访蚌湖旧墟。老街坊杨伯告诉记者,1938年日军入侵前,蚌湖墟曾是蚌湖及周边地区居民购物、休闲、娱乐的中心。当时,蚌湖墟内商铺林立,每一条巷道都是商业街。一些在外打拼的华侨也看到了商机,纷纷回乡投资建铺。

位于蚌湖墟镇湖大街的历史建筑,石匾上镇湖大街四字仍依稀可见。

走访时,一位阿婆告诉记者,她的公公就是定居在新西兰的华侨,当年回乡探亲时看到了蚌湖墟的繁荣景象,马上就投资购买了两间商铺。据了解,目前蚌湖墟内空置的旧商铺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当地华侨购置。“在我爷爷那辈的时候这里就已经很繁华了,后来一步步扩大,直到日军入侵前达到顶峰。”杨伯说。

记者现场走访看到,从现存民国旧商铺来看,当年的墟市规划得非常整齐,商铺不仅建筑风格统一,招牌的大小和设计也统一,档主只要用漆或者墨将店名写上去即可。现在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商铺的名字,从门楼上精美的浮雕依稀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然而,1938年日军入侵打破了这一切。当时日军在蚌湖大钟楼内驻扎,对周边进行了烧杀抢掠,破坏非常严重,商铺纷纷关门。原本繁荣的蚌湖墟成为附近居民唯恐避之不及的灾难之地。

位于蚌湖墟镇湖大街的旧民居,仍保留着一些精美的建筑装饰。

抗日战争胜利后,蚌湖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解放后,这里再次成为当时蚌湖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后,蚌湖墟建了新的戏台和新的商铺。新商铺以骑楼方式建设,每个商铺还设了一个向外凸出的营业窗口。

“这时候蚌湖墟的规模比日军入侵前还大了很多,还增加了很多国营商铺,像肉食档、食品档,蚌湖镇政府也设在这里,蚌湖地区唯一的银行也在这里。”杨伯说,这样的繁荣景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连接人和与江高的江人路开通,流溪河的水运功能逐渐被公路运输取代,蚌湖墟由于距离公路较远而逐渐衰败。有街坊建议,蚌湖旧墟的面积较大,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又拥有流溪河岸边的优越地理位置,他们希望政府能够对旧墟进行重新规划或包装,让蚌湖墟重现生机。

历史价值:

对于研究侨民与故乡联系有重要价值

岁月逝去,老建筑成为了地方历史的见证,也是延续文脉的承载者。然而,这些老建筑却陷入无人保护的窘境。

记者注意到,著义小学校仅存门楼和部分围墙,重修的楼房改为了工厂宿舍,难觅昔日风采。最严重的要数保安和华侨会所,侨务办公点外迁后,建筑成为工厂仓库,饱受白蚁侵蚀,木质楼梯腐蚀严重,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说起蚌湖大钟楼的现状,广州市第七十二中教师杨柱财一阵叹息。他说,大铜钟因为资金问题,年久失修,早就没了响亮的钟声,而且连同一起建造的纪念亭都成为了危楼。“这个大钟楼被评为白云区的文物单位和人和镇德育基地,我们现在基本是空置,主要它现在被评定为危楼,一直以来楼梯都没换过,年久失修,楼梯已经很残旧了。”

七十二中美术老师、团委书记杨财柱向记者介绍历史建筑。

蚌湖华侨历史建筑群保护问题也引起了相关学者的注意。有岭南古建筑专家认为,著义小学、保安和华侨会所、大钟楼地理上集聚,集中分布在流溪河沿岸、蚌湖旧墟附近区域,在蚌湖墟繁盛时期,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此外,该建筑群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是当地侨民与母体文化的交接点,对于理解当时的侨民活动以及海外文化对当地建筑和文化的冲击,有重要历史价值。

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的秘书长朱秋利表示,保护这些民国华侨老建筑首选要转变一个观念,“老一辈人留下来的文化遗产是宝贝,而不是破旧的东西,要有文化自信。” 朱秋利说,广州市虽然率先办了6000多万的文化保护基金,但是相对于3000多个文物登记单位来说还是偏少,文化保护资金在国外动则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而北上广这些一线城市也才6000万到1.5亿之间。“此外,要从历史建筑遗产活化利用角度考虑,制定整体保护思路,让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肖桂来 通讯员 云宣 林适芬 杨黛清

图:广州参考·广州日报记者 廖雪明

广州参考·广州日报编辑 唐欢

相关参考

平湖打石头井(侵华日军修建的水库)

龙潭水库上游是通天河和黄溪河从水库边北望建岱桥俯视水库泰山天外村北就是龙潭水库,此地古称馍馍石。原来这里是一片景色奇绝的大石坪,有剑匣石、仙人石、惠我泉等景观,还有锣鼓湾、耀星湾、“弄水岩”和“鸡笼峰...

日本“中国通”实为日军侵华的预谋

...部,确实有一群被称为“中国通”的军人:与其他日军军官相比,他们对中国的了解更为深刻,通晓中国军队的特点,了解中国政治人物的秘辛,他们中不少人曾在中国军界政界混迹多年,能够熟练地

南京大屠杀相关纪念

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一例之一。为了纪念这场震惊世界的惨案,1985年,南京人民在当年日军集体屠杀中国人的现场遗址之一的...

抗日战争没有沦陷的地方(日本侵华时,为何没有占领陕西和福建?真相究竟是什么?)

1931年9月18日,随着柳条湖附近的一声炮响,日军正式开始了在中国侵略的脚步,他们从东北地区入手,一点一点的蚕食我国的领土,残害我国的民众。他们从东北地区开始,先是占领了东三省,然后一步步的将手伸到了中原地...

日语商务信函电子版(人教社回应日语教材插画争议:与日军无关,为避免误读已修改)

人教社日语教材插图中球衣编号现“7、3、1”,与侵华日军731部队有关?人教社日语编辑室对此回应称,插图与日军部队无关联,为尊重读者、避免误读,已将其中“3”改为“8”,修改后的教材已于今年7月出版发行并投入使用...

环的单位怎么求(铁证如山这些文物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

...些文物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19.2万余件馆藏文物史料、1216套6318件国家珍贵文物,记录着任何淡化、粉饰、歪曲、否认都不可改变的历史真相。外国人镜头记录下的屠...

环的单位怎么求(铁证如山这些文物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

...些文物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19.2万余件馆藏文物史料、1216套6318件国家珍贵文物,记录着任何淡化、粉饰、歪曲、否认都不可改变的历史真相。外国人镜头记录下的屠...

环的单位怎么求(铁证如山这些文物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

...些文物讲述南京大屠杀真相新华社记者蒋芳、邱冰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19.2万余件馆藏文物史料、1216套6318件国家珍贵文物,记录着任何淡化、粉饰、歪曲、否认都不可改变的历史真相。外国人镜头记录下的屠...

侵华战争时期关东军为什么不入关作战

我们先要明白什么是关东军。在日俄战争当中,日军从沙俄手里,得到了以旅大为中心的一片土地,大约3600平方公里,这里就被称为关东州。这样,根据日俄签署的条约,日本就拥有了在关东州和南满铁路,驻防守备队的权利...

牌位架(南京玄奘寺庙竟然供奉日军战犯牌位)

...不是觉得这个名字非常熟悉?没错,就是下图中这种侵华日军战犯、南京大屠杀主谋者、手上沾满国人鲜血的松井石根。下面这张图片就是松井石根在南京进城式上检阅侵华日军,随后就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当这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