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板的作用与要求(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Posted

篇首语:青年是学习智慧的时期,中年是付诸实践的时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模板的作用与要求(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模板的作用与要求(核心素养下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小学老师参考 ,作者关注教学创新。


今天讲的主题里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关键词是“核心素养”这是当下最热的一个词。2016年,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2017年颁布的高中新课标,对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了升级迭代,迭代为学科核心素养目标。

所以,从2017年开始,核心素养就进入了高中阶段。2020年,高中新课标在2017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巩固了各个学科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地位,核心素养基本上在高中阶段全面铺开、实施。

20年前,我们推行的是双基目标;第八次课程改革之后,推行的是三维目标;2011年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修订之后,推行的是语文三维目标、数学四维目标、英语五维目标、体育四维目标等等。

中小学颁布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标践行的是课程核心素养,它也将成为中小学老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

第二个关键词是“大单元教学”。实际上单元教学在中国至少已经推行了20多年,很多名师、名校就是因为践行单元整体教学,遥遥领先于只进行传统单篇教学的老师、学校。

大单元教学在单元整体教学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个“大”字,大单元和单元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这也是今天要分享交流的。

第三个关键词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现在很多研究团队做的是大单元学习设计研究,但为什么我今天和老师们分享教学设计?因为教学设计距离一线教师比较近,老师们比较好操作、好运用。但是,我们要知道,最终我们要由教的设计走向学的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的落地式学习,未来5~10年将会成为改革的主旋律。

迈入新时代,我们最大的矛盾已经不再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而是逐渐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召唤新教育,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

现在的小学生、初中生的家长大部分是80后、90后,其中很多家长受过高等教育,对新时期的教育特别是公办学校的教育,有很高的期望。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家长的急迫需求与公办学校的供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差距。

“双减”之后,公办教育成为主阵地,所以接下来学校如何更好地提供优质的教育,满足广大家长的需求,成为了焦点。

进入2022年,课堂的教学目标要更多地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记忆,转变为课程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现在所有中小学的课堂,都在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开展学科教学。

这就要求老师不仅仅是教学科知识,还要从学科的逻辑性转向培育能在真实情境中应用迁移的素养,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走向“心中装着一片绿洲,眼中看见一片森林,随后去浇每棵小树”,这样我们才可以俯视这棵树,真正实现五育并举,立德树人。

有些人在讲到课标的变化时,认为是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这是不严谨的。2011年义教版修订的课标中,语文是三维目标;但数学升级为四维目标,重点强调了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英语升级为五维目标,重点强调了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但10年过去了,有些老师依然认为义教版课标要求的是三维目标。

高中新课标的最大变化,是把原有的三维目标(高中新课标此前还是三维目标)调整为学科核心素养,比如,语文的学科核心素养升级迭代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按照东北师大教授、教育部《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史宁中教授谈到的观点,初中数学是七大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是九大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加两个意识,一个是“应用”,一个是“创新”。

这些目标怎么能在一节课落地?很难。

所以,基于这些目标,我们现在提出了大单元教学设计。如果说,过去单元教学没有全面铺开,是因为以前的教学目标没有完全进行调整,现在,课堂的育人目标已经完全迭代了,未来5~10年,大单元教学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做题,老师都要在大单元设计下进行分课时高质量教书育人。

今天重点分享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

二、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三、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为什么要实施大单元教学设计?

观察这张图,它像什么?

我和很多老师交流,得到了很多种答案,比如像鸟的嘴,像弯曲的山路,像一条虫子,像一个数学符号,像一个等高线,像人的鼻子等等。

从大脑中提取出多年积累的相关信息,与看到的图案信息有机结合,产生一个新的答案,并把答案说出来的过程,就是一次学习过程。

什么是学习?学习就是唤醒,唤醒每一个孩子的“旧知”,和他看到的“新知”进行链接,并产生新的、学生自行诞生的成果。

图片上直接给出了答案,是鼻子。

但刚才那些答案也可能都对,因为原有的“旧知”不同,看到一个新的图案,产生的新的产物是不一样的,没有对错。

假如一个单元有五篇文章或五个例题,类似于图片上的这张脸中,有五个部位:鼻子、耳朵、眼睛、嘴巴、后脑勺。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用两课时精读课文,用两课时略读课文,或先用两个课时教“鼻子”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再用两个课时教“眼睛”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然后教“耳朵”的概念、性质、地位、作用……

最终,一个单元学完之后,老师给学生画的“脸”和学生在大脑中见过的“脸”是不一样的。到了单元测试,老师就会很疑惑:每节课讲得都很清楚,学生也都会了,为什么一到期中、期末考试就考得很差?

实际上,如果要学某一个部位,学生高效自学或充分合作学就能学会。孩子们最难学的是整张脸的布局、各部位之间的关系及其背后的应用,这是学生的难点,也是老师的作用点。而老师的问题是,在整体布局、综合应用等方面对学生没有太多要求,把重点放在了低级知识的阐述上。

这就是传统的单篇、单例题教学的问题,老师把一篇文章、一道例题讲得再透、再深,它就是个“鼻子”而已,不可能是整张“脸”。

所以,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看,必定要整体教学,因为整体优于部分,整体决定部分,整体认识部分,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

1、大单元教学设计概念

从单篇教学、单例题教学走向整体教学或者教材单元教学。这样的教学好不好?不错。

但我们今天提到的是大单元教学,什么叫大单元教学?

进入大单元教学,肯定是先整体认知,随后分步学习,最后再整体建构。整体呈总-分-总的结构。

基于这点,老师们再看这张图。他是谁?他在做什么?他背后的故事有哪些?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这还只是几个主问题和任务。

有老师回答:这个主人公是阿甘,《阿甘正传》中的主人公,那么,阿甘身上有什么真实、动人的故事?故事的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

简单讲一下阿甘的故事。阿甘从小身体残疾,加上智商低于常人,一直受人欺凌。但他自己没有放弃,他的母亲也没有放弃。经过不懈努力,阿甘去当了兵,复员回来后又去捕鱼,成了一个富商……在经历过世界风云变幻的各个历史事件后,阿甘仍然保持着纯朴善良的品格。

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一个身体残疾、弱智的孩子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赢取幸福。

如果同学们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应该怎么面对这样的境遇?这样就进入了大情境学习。

今天,课堂学习最大的问题是知识逻辑性太紧密,学生学任何学科都是符号、概念和文章,没有与学生有关、有趣、有用的情境。所以学生们不愿意学。教材也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教育部要给各个教材出版社提意见,让他们不仅仅以知识为主轴组成一个单元,更多要基于大主题、大情境和大概念来组成单元。

大单元首先来自于大任务、大情境,基于情境和任务产生冲突,就会产生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老师抛的问题,而是学生的真问题。基于问题开展活动,最大的好处是真正能在活动中让学习恢复本质。学习的本质不是听得,不是灌得,不是练得,学习的本质是链接,是经历与体验。

从大任务的视角认识大情境,要回归到知识。

知识从何而来?需要补充知识的背景,明确知识的意义,今后的学习是意义学习、价值学习,而不仅仅是知识学习。

知识如何发生?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建构。

知识到哪里去?需要创设真实情境,感受知识的作用和发展。

目前的统编教材做得还是不错的,以统编语文教材为例,教材有章前页,章前页的功能是,点明单元主题,说明语文要素。另外还有一张章前图,可能有些老师没有重视。章前图实际上都是一个丰富动人的故事,而现在我们对这个故事的研究是远远不够的。

故事有背景、体验、经过、结果,谁是主人公?不是老师,是学生。学生要想,如果把自己替换成主人公,应该怎么去思考?所有的学习都是基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最后达成人与自我的成长。学别人不是成为别人,而是成为自己。这样才会真正“乐学”。

下面再做个比较,传统教学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要走向关联、重整体的教学。

传统教学是分-总式学习,大单元教学是总-分-总式学习,课前老师把握课标,驾驭教材,分析学情,叙写目标,基于大单元进行知识建构、情境建构、主题建构,这是关键。

在大单元设计中,先整体有对一个单元的认知,这是老师的整体建构。随后,基于关联性学习,对每节课的重点进行突破,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重点,突破过程老师可以协助。最后,大部分同学可以根据老师对单元原始的整体建构,模仿形成同样的建构。每个班还有20%左右的优生,可以基于整个单元的整体学习,建构出自己的模型。不是学老师、成为老师,而是学老师,成为自己,在创造性的学习中,产生创新力、思维力。

通过把大单元教学和传统教学进行对比,我们得出了大单元设计的概念。

大单元设计是为了实现高质量育人,“高质量”首先是人的质量,同时又是分数的质量。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光看分数肯定没有明天。另外,基于核心素养,分解课标,驾驭教材,在读懂学情的基础上,以大主题、大任务、大概念等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明确的主题(或专题和话题),确定目标、达成评价。

大单元设计中,评价优于活动设计先行。以前我们是有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然后有教学活动。而大单元设计在教学活动和目标中间加了一个“达成评价”或者叫“评价任务”。

目标是预期的结果,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怎么证明归宿点?要根据证据,证据就要通过“达成评价”来获得。证据既能对目标进行进一步的落地,又能对活动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完善,让目标和活动更加粘合,而不是“目标是目标,教学是教学”,呈现“两张皮”的状态。

接着往下看,大单元教学是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

以前只有教读课、自读课或者新授课、复习课。而在大单元设计下,会产生新的课型,比如大单元的导读课(单元的整体认知课或者单元的起始课),之所以有大单元整体认知课,是为了先让学生对一个单元有整体认识,确定学习方向,产生学习问题,有求知欲和好奇心,随后开展自主学习、同伴学习,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的话,再由老师点拨关键点,最后形成成果。

大单元设计具有系统性、关联性、递进化、科学化的特征,是最小的课程单位或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大单元的分类

这个分类不一定非常严谨,但是比较通俗,便于老师理解和操作。现在有多种理念在推行,比如深度学习、基于理解的大概念教学、项目化学习等等,而大部分理念最后的抓手和载体都是单元。理论都很好,但一线老师最后毕竟要执行,那就要有可操作的路径,大单元是离老师最近的抓手。

大单元分为两种:

(1)自然单元(教材单元)

教材都是由富有经验的老专家编写而成的,他们的水平很高,但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进行进一步的升华。仅仅基于教材教学是不够的,语文老师不是教课文的老师,而是用课文教语文的老师。

小学一共有12本统编教材,只讲完教材是不够的,必须要完成课标要求的145万字阅读进课堂。初中要完成6本统编教材加260万字的专题阅读进课堂。这里的阅读指的不是课外阅读,而是用现有的语文课时进行课堂阅读,这才叫依据课标完成“增量”。

除了大主题、大概念、大任务、大情景、大活动之外,大单元教学还有“大容量”。今天学语文、英语,必须依据课标加容量,目前教材的容量都是远远不够的。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这些学科,课标没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可以通过不同版本教材的对比,在大单元教学内给不同的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选择。

只有提高课堂学习资源的丰富性,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更好地落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现在好多学校做第八次课堂改革,号称以学生为主体,但从始至终只教一本教材,这怎么体现主体性?除了老师少讲、学生多学之外,以学生为主体重点是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路径可不可以选择?材料可不可以选择?

(2)重组单元

重组单元又分为4类。

第一类是单学科内重组。比如数学分为4类,数学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其中数学代数是一个专题,它下面又分为数、式、方程、函数,方程下面又有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等。

第二类是同领域多学科整合。如浙江省早在多年前就把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几个学科整合成一门学科叫“科学”。这次修订义教版新课标,最初有这个想法,但最后能不能整合,还要看新课标的颁布结果。

第三类是跨学科重组。第四类是超学科重组。

现在大部分学校可以践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自然单元,部分学校可以做一下重组单元。

3、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基本模板

这个模板是我们对很多模板进行重组优化而整合出来的。它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解决大单元教学教什么、学什么的目标问题(大单元目标来源与叙写)。

第二部分解决怎么教、怎么学的方法问题。以前的方法论是先学后教或者以学定教。现在我们要把它变成主题化、结构化、活动化、情景化、递进化的,以及迁移式、有成果诞生的(结构化活动设计)。教学结构图下面还有一张表,其中有课型课时、课时目标、达成评价、活动设计、课时作业等。其中我特别想强调一下作业设计,想减负,必须站到大单元的高度来统筹作业。

谈课时作业根本减不了负,因为本身那些课时就是零碎不成体系的,课时目标也是重叠的。一个单元分为15节课,一节课设计3~4个作业,大家可以算算15节课要设计多少作业。如果站到大单元的高度,大单元只有六七个目标,一个目标有2~3个作业,也才有十几个作业,而且这样的作业针对性更强。

从分工上看,上面的结构图基本是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做,下面这个表基本是骨干教师做。

第三部分解决分课时实施的问题。大单元最少也有三个以上课时,大一些的单元有十五六个课时。我们分课时的设计和大单元设计是一一对应的,从大单元总目标到分课时目标,从大单元大达成评价到分课时达成评价,从大单元任务到分课时任务。对于分课时的实施,年轻教师根据教研组长或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的大单元目标与达成评价、大单元结构活动化设计,来设计一个个课时,更有统筹性和针对性。这样的结构,最大的好处是能强化教研组的凝聚力。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帮人可以走得远。

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

1、大单元目标续写与达成评价(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大单元的目标续写和达成评价,是核心问题。

大单元的目标一般来自于什么地方?

第一,来自课程标准。今天很多老师对课标分解不了,也驾驭不了。分解课标是一种技术,驾驭课标是一种能力。

具体如何分解?举个例子,每个学科都可以分为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学时目标,其中英语不是分学段,是分级。

看上方中间这张图,为什么说现在的语文教学阅读量不够?国家课标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要达到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要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要达到100万字。初中三年要完成260万字的阅读。但是有些老师只知道教教材的内容。

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把这些要求分解出来,分成每个单元的增量,并且把其他版本的教材里比较好的文章、主题、要素列进来。

图片左下角是分解数学课标的例子,比如数学课标中有一句话是“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这句话可以作为学习目标吗?不可以,因为太笼统,不好操作。想求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其中有几个关键词,三角形、内角、内角和,它们都是旧知。规定性条件是“观察、操作”,行为动词是“了解”,核心名词是“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哪个成分含有未尽信息,就分解哪个。

基于这样的分解表把课备完之后,老师的眼中就没有问题生,只有暂时达不到这节课学习要求的学生。

下面看英语的例子。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目前还是五维目标,高中新课标则在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有很多具体要求,比如七年级课外阅读4万词,八年级课外阅读累计10万词,这些都不在教材内,属于“增量”。老师们对这一点要清晰。

第二,来自教科书教学内容。除了2017年之后统一语文、道德与法制、历史的教材版本之外,第八次课程改革还有个亮点,就是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学科都有7~8个版本的教材,百花齐放,质量也非常好。

对于教材,一要知道统编教材和人教版教材的区别(左上角图)。

二要真正驾驭教材,一定要读懂编教材的意图(右上角图)。

要有大备课的概念。现在好多实验学校,4个半月教一本书都教不完,但用好大备课的概念,1个月就可以教完一本书,甚至一学期可以讲两三本书。

我们要厘清一共有多少个单元,多少文章,再研究怎么教,而不是纠结在每节课里去教鼻子、耳朵、嘴巴。

比如语文学科,《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女娲补天》四篇文章,不用太多地去分析文本,而是要思考,这些文章到底是为了完成哪些语文要素,体现哪些人文主题?它们之间有没有逻辑关系?能不能调换位置?

其实是不能调换的,因为它背后体现的是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递进性。

数学也一样,学方程时,先学一元一次方程,然后学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这是一种递进式的学习。几个知识点分布在不同册的教材中,所以在教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首先要唤醒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记忆,并为二次函数做铺垫。

数学学科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尽管版本不同,但都是对课标的分解,老师可以站在不同角度收获启示、加以利用。特别是作业设计,把不同版本教材的例题、练习题拿来做些修改,就可以为老师所用。

大单元要解决课程内容的丰富性问题,学生有选择、有支架,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要实现这一点,老师要做到8个方面:1)高站位把握课标;2)详细分解课标;3)研读单元教材;4)研单元章前页;5)研读单元课文;6)研单元内容整合;7)单元拓展运用;8)深解单元习题。

第三,来自核心知识承载的核心素养。

确定学习目标后,要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有的教材给出了单元主题,但是,拿语文学科来讲,语文现在是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双线并行,很多老师顾得上单元主题就忽略了语文要素,顾得上语文要素就忽略了单元主题。

能不能结合两条线提炼一个大概念和大主题?能提炼出来最好,如果确实提炼不出来,建议还是使用教材给出的单元主题。

确定单元学习主题时,重点要深入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旧知”、原有学习方法和家庭情况,多方论证。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例”这一单元为例,先要明确旧知和新知,通过检测找到障碍点,再开展教学。

如果找不到其他学习目标,可以把教参中的单元教学目标转变为单元学习目标。

如果是数学学科,要尽量让学习水平转化为行为动词,把“了解、理解、掌握、应用”这些词转变为具体、分层、可测的“说出、写出、画出”。

语文学科中的“提取信息,编写故事”,是个目标,但这个目标不具体、不分层、不可测,想真正证明学生能达到这个目标的话,我们设了三点具体标准:1)会用摘录和删除的方法缩写故事,不改变故事的原意;2)会用改写和概括的方法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3)缩写后的故事要求情节连贯、语句通顺、结构完整。

图片左边是教参给的目标,而在右边的目标中,我们做了有针对性的增量。

2、大单元结构化组织(规划相关教学过程)

解决了目标问题,接下来解决方法问题。我们谈到,所有教学设计要结构化。

这张教学结构图,由我们基地学校的李慧老师设计。

在神话故事这个单元,李老师完全改变了传统的精读课、阅读课、写作课课型。她设置了任务导学、课外阅读、情境习作、单元达标四种课。

其中任务导学课包括基础过关课、群文阅读课、学法指导课;课外阅读包括自主阅读课、阅读交流课;情境习作包括自主写作课、习作指导课;单元达标包括单元检测课。整体过程经历了课内得法、课外拓展、写练运用、巩固检测。

再以“比例”的教学为例,这张结构图给“比例”这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了三个任务,基于任务提出问题,再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3、大单元分课型、分课时设计与实施(学、教、评一致性)

如何上好总-分-总式的大单元导读课?大单元导读课重点是“揭示大背景,提出大问题,建立大框架,形成大思路,明确大观念,形成大策略”。也就是让学生们有一定的方向。现在很多老师课前不告诉学生到底要讲什么,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走了一半,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这是目前课堂教学一个很大的问题。

如果把大单元比作中长跑,那么处于起跑阶段的导读课不在于跑得多快与多远,而在于状态、姿势和节奏。大量的导读课也并不在于学多少知识,而在于做好铺垫,其功能和价值在于为本单元学习提供“先行组织者”,是为本单元后继学习确定目标、设计路线、明确方法、提供动力。

除了大单元导读课,再对大单元设计下的新授课模式为大家提供一些参考。一般首先要明确目标,这里确认的目标是共性目标,学生基于共性目标会产生两个“huo”,第一个“huo”是“收获”,第二个“huo”是“困惑”。有了疑惑,有了问题,才有动力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之后还有不会的,就进入合作学习。这时候肯定还有不会的,于是要展示质疑,展示重点、难点、易错点。然后进入精讲评价,可以小组之间先互相点评,再由老师点评。最后还有达标提升和课后学以致用,形成闭合的循环。及时反馈是大单元教学的一个亮点,反馈越及时、越有针对性,质量越高。

还有一个特殊课型是复习课。

目前的大多数复习课都是新授课的翻版,划定范围、确定目标、老师开讲。我们的复习课的基本理念是“复习不会的,会的不复习”,基本模式是:1)明确范围、确立目标;2)复习检测、排查问题;3)查漏补缺、梳理体系;4)巩固练习、温故知新;5)回扣目标、课堂小结。

这样的课型背后有三个要素,一要运用学案导学,二要运用小组合作,三要依照当堂达标的策略。

现在一个班基本都有四五十个人,多的甚至有六七十人,仅仅靠老师是带不动的。

传统教学方式为什么让老师很累?因为老师没有用好小组合作,当老师把划分小组、组长培养、组文化建设、课堂常规都做好之后,就不会出现上不完课的情况。

结构改变性质,结构决定功能,结构都不变,怎么有形式?所以小组合作体系建设是大单元的一个重要抓手。

大单元教学重点不是让老师讲,而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如何经历和体验学习?要结合老师给到学生的一份整体的学习线路图,我们现在叫它“学程方案”,有些专家会叫它学历案、导学案。无论叫什么,都是基于学生自己的大主题、大任务、大情景开展一种自主驱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把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出来,使其可视化。这样才能保证过程评价有证可循。

如何编制学程方案,以及如何使用,都是关系到大单元教学效率的重要的点。


作者:中小学老师参考

编辑:吴文琴

审核:刘玉军 张海珍

点赞鼓励作者,分享传递知识▼

相关参考

教学设计理念一般写什么(如何开展大单元教学设计?(附路径、案例))

...有哪些?有没有案例可参考……一起来看01什么是大单元教学设计?新时代教学变革,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新评价“四新”背景下的“新教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素养本位的大单元教学。如何改变落后的教学和学习...

橡皮泥起跳板(核心素养课改下的人教版初二下物理第七章第1节《力》导学案)

...学习目标: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能正确读写力的单位和符号。2.通过实验和生活体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3.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体验的分析、归纳,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4.会画出...

整合设计和整体设计(将课时用在什么地方最有价值)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程理念”的要求,化学教学要加强大概念教学、大单元设计、项目式学习,但这也会让课时显得异常紧张,完不成教学任务怎么办?————————————————《义务教育化...

什么是核心素养

...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核心素养与课堂教学变革(新教材出炉前,一线教师如何做好新课标与老教材的衔接,有效落实新课标理念?)

...师报】在新教材尚未出炉的“过渡期”,如何按照新课程要求做好教学工作呢?在新教材尚未完成修订的情况下,当下如何进行“基于课标、指向素养、超越教材”的教学调整与优化,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现行教材还没有同步...

模具定模板的作用(一种具有复杂型芯头部结构的注塑模具设计)

本文针对具有复杂型芯头部结构模具的设计难点,创新性提出了采用纵横锁扣式镶拼结构的模具型芯部件结构方案,巧妙解决了复杂型芯头部结构设计问题。实际运行证明,其成型效果良好,满足塑料件质量要求。随着现代工业...

物理核心素养是什么

...键成分。2、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的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思维的核心(胡卫平:培养孩子的核心素养,先决条件是培养孩子的思维)

这些年,因为国家的倡导,所以“核心素养”问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最近高中课程改革以及紧接着要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都是基于核心素养展开的。我们若干年之后高考的内容改革以及当下国家的质量检测都是基...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主题是什么(刘春:任务群思想下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要义)

...刘春将为我们带来了关于《基于任务群思想的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的小学语文新课标解读分享。以下是特级教师刘春《任务群思想下语文大单元教学的设计要义》的主要内容:摘要:语文学习任务群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创...

点滴板使用注意事项(化学中考抓基础,促提升)

...年版的《福建省初中学科教学与考试指导意见(化学)》要求,兼顾2017年、2018年与2019年全省中考命题的特点,“稳中求变”,继续关注学科核心知识的考查,检测学生关键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侧重学科知识的能力应用。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