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叶梅基地(桑墟:用好地理标志 做强榆叶梅品牌)
Posted
篇首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榆叶梅基地(桑墟:用好地理标志 做强榆叶梅品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榆叶梅基地(桑墟:用好地理标志 做强榆叶梅品牌)
宿迁网讯“目前,全镇榆叶梅培育面积已达2.08万亩,涉及条河、二兴、新顺河等12个村居,有花木经纪人100多名、榆叶梅种植户3000余名,相关从业群众数以万计,桑墟榆叶梅的亩均年纯收入在2万元左右。”日前,沭阳县桑墟镇农经中心主任张磊说。
桑墟榆叶梅适用道路、庭院、园林等绿化,适应性广,市场需求量大,已于2019年9月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21年4月获国家级地理标志注册商标,这标志着桑墟镇花木产业高质量发展又实现了新跨越,对桑墟镇乃至沭阳县花木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用好地理标志 擦亮桑墟“金字招牌”
桑墟榆叶梅严格按照相关要求使用地理标志,境域范围内所有的桑墟榆叶梅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已获登记保护的“桑墟榆叶梅”农产品地理标志及图案,并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
桑墟镇榆叶梅协会工作人员徐高贵告诉笔者,协会负责产前、产中及产后管理,并要求桑墟榆叶梅生产基地建立健全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每个基地有专门的负责人、工作人员、技术人员,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在桑墟榆叶梅种植区域树立标识牌,划分隔离带,并标明范围以及种植品种及技术负责人;种植榆叶梅所需的生产资料必须在农业投入品专供点采购,在技术人员指导下使用,基地农户要认真填写管理记录。
“技术人员要认真做好各项档案管理工作,并做好详细记录,严格遵守农药和肥料使用准则,保持基地内部和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保证不受污染。凡不按技术规程要求操作或私自超标使用农药、化肥的农户,一律拒收其产品。”徐高贵说。
立足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支柱产业
如今,桑墟榆叶梅已成为桑墟镇群众发家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同时也带动周边乡镇的农户发家致富。
桑墟镇党委政府持续对榆叶梅种植产业加大投入,并结合自身实际,在基地建设、人才服务、企业创新以及生态环保等方面,着力优化扶持政策,制定鼓励、扶持家庭农场集群、农业企业发展等政策。同时,该镇大力支持以榆叶梅种植为特色产业的村居发展,其中条河村成功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称号。
此外,桑墟镇紧紧瞄准绿色发展、富民增收两大主线目标,不断加大投入。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围绕榆叶梅种植这一特色产业,结合观光旅游、生态休闲、农家餐饮等功能规划,对条河村苗圃庄进行农村道路提档升级,对房屋外立面、绿化景观、农家民宿、生态河道、道路入口等进行整体提升打造,不断擦亮“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将条河村打造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村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苗木特色村。
助力脱贫增收 品牌价值不断提升
近年来,桑墟榆叶梅这一地理标志农产品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日益突显。无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以土地入股到榆叶梅种植基地,每年获得分红;有劳动能力的农户自主发展榆叶梅种植,产品由桑墟镇榆叶梅协会统一使用地理标志专用标志销售。
经初步计算,经过认证后的桑墟榆叶梅每株销售价格平均可增长20元,按照每年销售187万株估算,每年可新增产值3740万元。2020年,该镇实现了所有低收入农户脱贫。
由于桑墟榆叶梅地理标志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效益不断攀升。
“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品牌”的品牌经济发展模式,有力推动当地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带动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真正实现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助力脱贫增收的目标。
创新发展模式 打造品牌富农高地
近年来,桑墟镇以市场为导向,以榆叶梅种植产业为主导,带动其他特色产业发展,打造“1+X”农业体系。
该镇以条河、二兴、新顺河、舒窑等村居为榆叶梅种植核心区,由政府及民间投资1.2亿元进行景观提升,兴建景观道路、相识塔、河湾大桥、黄泥河大桥、游客服务中心等工程,全力打造桑墟榆叶梅农旅项目。
同时,桑墟镇榆叶梅协会成立榆叶梅网络平台直播中心,在核心区建成桑墟榆叶梅服务中心,指导全镇榆叶梅种植及品种培育,监督各生产经营主体及经纪人诚信、合法经营,进一步推动桑墟榆叶梅种植产业发展,提升品牌知名度。
目前,该镇通过微商、淘宝、百度推广和线下销售等方式,将桑墟榆叶梅销往北京、浙江、四川、内蒙古、新疆、黑龙江等地,年产值达1亿元。(刘英 丁永胜)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