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级砖(京城古迹丨天宁寺塔——北京市区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Posted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梯级砖(京城古迹丨天宁寺塔——北京市区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梯级砖(京城古迹丨天宁寺塔——北京市区最古老的地面建筑)
京城古迹
古老的北京城,在千年岁月积淀中孕育了极其丰富的世界遗产与文物古迹,它们既是北京历史的见证,又是文化艺术的瑰宝,同时也记录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与人文风情。正如梁思成先生曾说,“这些建筑遗存不仅具有独立的价值,而且曾经以其无与伦比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构成了一个全世界保存得最完好,而且继续有传统的活力的、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京城古迹”栏目将带您“微观古迹,纵览京史”,通过一个个文物古迹的挖掘与科普,逐渐将点连成线,将线连成面;以功能分类为横轴,以历史时间为纵轴,去展现那一筑一物的历史变迁和建造艺术,去讲述那一时一地的文化精神与市井生活。
在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外护城河西岸不远处,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院——天宁寺。在历史上,它曾分别坐落在唐幽州城、辽南京和金中都城内,是研究北京城发展史的重要实物,也是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
在天宁寺中,矗立着一座北京市区最高的密檐式砖塔。它建于890年前的辽代天庆九年(1119),是北京市区最古老的地面建筑物。如果将北京所有建筑编年记录在册,那么第一页要记述的,就是天宁寺塔。它曾历经岁月,兵火战乱也不曾损耗,每当风入松、雨霖铃,三千六百只风铃与松涛和鸣,令多少文人墨客难忘;清幽之地也有鼎盛香火,每逢初八日,寺内僧人将塔身各层铁灯点燃,三百六十盏油灯如豆,映得塔身通明,与天上星辉相映灿烂,远近的百姓齐聚于此观灯拜佛,祈祷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如今的天宁寺塔静立在居民区内,常有人慕名前往。站在塔前,一阵风起,松涛依旧,却已不闻铃响,莲座铁灯也早就改为石质莲瓣,清幽与热闹都已深埋历史之中。寺墙外传来一阵人声,打破了寺内寂静,百年来塔前人们的生活,连同那些史书无暇记载的历史,曾在同一空间中上演,“天宁”二字如同隐喻,又如同这座古老砖塔的祝福,但愿河清海晏,天下安宁。
01
“天宁寺”与“天宁寺塔”
史料记载:天宁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471~477)时,原名“光林”。
关于“光林寺”的屡次易名,一直有史可寻:隋代称为弘业寺;唐代开元年间改为天王寺;金代大定时改称大万安禅寺;元代未曾易名,却毁于大火;明代初由燕王朱棣下令重建,宣德年间改称天宁寺;明代正统年间改为广善戒坛,到了清代又改称回天宁寺,并一直沿用至今。
关于天宁寺塔的创建时间,以及建塔的原因,在史籍中也多有记载。
隋文帝遇阿罗汉,授舍利一裹,与法师昙迁数之,数多数少莫能定。乃七宝函,致雍、岐等三十州,州各一塔。天宁寺塔,其一也。
——《帝京景物略》
隋仁寿间幽州弘业寺建塔藏舍利即此,唐开元间改额天王寺。
——《长安客话》
“京师广宁门外有招提曰天宁寺,中矗浮图,高十余丈。考图志,隋时建,寺曰弘业,有僧藏舍利塔中。”
——《御制重修天宁寺碑文》
在现有的史籍资料中,几乎一致地认为天宁寺塔始建于隋代,而现存的天宁寺塔就是那座隋塔。
然而,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及夫人林徽因女士,在他们合著的《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文章中,却对天宁寺塔的建筑年代提出了置疑。他们对天宁寺塔的建筑形式、结构及风格进行了分析,并与其他相类似的古塔进行了比较,认为天宁寺塔应该是辽代建筑,具有典型的辽代末期的建筑特征及风格。
1992年4月,文物部门在对天宁寺塔的修缮工程中,在塔顶上发现了一方石碑,碑的正面刻有:
大辽燕京天王寺建舍利塔记皇叔、判留守诸路兵马都元帅府事、秦晋国王,天庆九年五月二十三日,奉旨起建天王寺砖塔一坐,举高二百三尺,相计共一十个月了毕。
查《我国历代纪元表》,辽代天庆九年为公元1119年。这段碑文的内容,证实了这座天宁寺塔正是辽代建筑的,它至今已经有902岁的高龄。
其实,天宁寺塔建于何代这个谜底,在明代维修天宁寺塔时就可以揭开。据明代人徐善在《泠然志》中记载:
……最上一层,其南有碑,不知何年所立。修塔时寺僧有拓本,索之不可得也。
——《泠然志》,[明]徐善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到,在明代维修天宁寺塔时,就已经发现了记载有此塔建筑年代的这方石碑,但是,不知寺中的僧人当时是出于什么原因,没有将这方碑上所记载的内容公开出来。
02
辽金制式、砖雕精美的
北京最古地上建筑
1958年,北京市文化局在天宁寺塔基的东南角,辽代经幢的须弥座上,树立了一方石碑,在碑文中对塔的历史年代及艺术价值进行了说明。碑文内容为:
天宁寺塔
(文物保护单位)
辽代后期(约公元十一世纪末)创建。砖结构,八角形,多层密檐,塔身雕像健朴生动,是北京现存的精美古塔。
北京市文化局立
一九五八年五月
关于天宁寺塔的制式研究,梁思成、林徽因二人做过很深入的研究,我们引用林徽因文章中的一段文字作为介绍,文章出自《林徽因全集之建筑(4)》第24章平郊建筑杂录(续)——天宁寺塔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广安门外天宁寺塔,是属于那种特殊形式,研究塔者竟有常直称其为“天宁式”的,因为此类塔散见于北方各地,自成一派,天宁则又是其中最著者。此塔不仅是北平近郊古建遗迹之一,且是历来传说中,颇多误认为隋朝建造的实物。但其塔型显然为辽金最普通的式样,细部手法亦均未出宋辽规制范围,关于塔之文献方面材料又全属于可疑一类,直至清代碑记,及《顺天府志》等,始以坚确口气直称其为隋建。
传说塔最上一层南面有碑,关于其建造年代,将来或可在这碑上找到最确实的明证,今姑分文献材料及实物作风两方面讨论之。讨论之前,先略述今塔的形状如下。
简略的说,塔的平面为八角形,立面显著的分三部:一,繁复之塔座;二,较塔座略细之第一层塔身;三,以上十三层支出的密檐。全塔砖造高57.80米,合国尺17丈有奇。
塔建于一方形大平台之上,平台之上始立八角形塔座。座甚高,最下一部为须弥座,其“束腰”有壶门花饰,转角有浮雕像。此上又有镂刻着壶门浮雕之束腰一道。最上一部为勾栏斗栱俱全之平座一围,阑上承三层仰翻莲瓣。
第一层塔身立于仰莲座之上,其高度几等于整个塔座,四面有栱门及浮雕像,其他四面又各有直棂窗及浮雕像。此段塔身与其上十三层密檐是划然成塔座以上的两个不同部分,十三层密檐中,最下一层是属于这第一层塔身的,出檐稍远,檐下斗栱亦与上层稍稍不同。
上部十二层,每层仅有出檐及斗栱,各层重叠不露塔身。宽度则每层向上递减,递减率且向上增加,使塔外廓作缓和之卷杀。
……
塔顶无刹,用两层八角仰莲,上托小须弥座,座承宝珠。塔纯为砖造,内心并无梯级可登。
——《林徽因全集之建筑(4)》第24章:平郊建筑杂录(续)——天宁寺塔建筑年代之鉴别问题
03
“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
元代初年,天宁寺院毁于战火,仅余寺塔犹存。香火凋零了一个朝代后,还是燕王的朱棣下令重建。重建后的寺院规模比之前扩大了许多,于宣德十年(1435)改名天宁寺,又于正统十年(1445)改名为万寿戒坛(广善戒坛)。
由于寺中设立戒坛,寺中香火极为旺盛。当时的天宁寺中设有十位佛教宗师,并于每年的四月下旬,召集众多信徒听度,举行圆戒仪式。这种圆戒仪式吸引了众多僧人和信徒前来观看。当时,在城里居住的公、侯,纷纷乘坐着车马倾朝而出,来到天宁寺中参加圆戒仪式。到了嘉靖年间,已形成相当的规模。
《日下旧闻考》记载,嘉靖二十五年(1546)时,参加者已有万人之多,以至于鱼龙混杂,连逃犯都混在了里面,影响了社会治安,也引起了上层官员的注意,并上奏皇帝,请求必须加以治理。
迩年宣武门外天宁寺中,广聚僧徒,辄建坛场,受戒说法,拥以盖舆,动以鼓吹。四方缁衣,集至万人,瞻拜伏听,昼聚夜散,男女混淆。甚有逋罪黥徒,髡发隐匿,因缘为奸。故四月以来,京师内外盗贼窃发。辇毂之下,岂应有此?乞捕为首者按治其罪。诏下锦衣卫捕击系鞫问。
明代万历年间天宁寺再次进行了修缮,万历皇帝的生母慈圣宣文李太后,曾经来到天宁寺中礼佛。在老北京城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天宁寺里拜一拜,平安是福传三代”。据说,凡是由外省来到京城做官的人,或者是做生意的人,刚一进京就到天宁寺中烧香拜佛,以求平安。
寺中僧人在天宁寺塔的围栏四周,安置了三百六十盏铁灯。每月初八日的晚上,天宁寺里的僧人就将塔身各层上的铁灯内注油并点燃,此时,灯光将塔身照得通明,并与天上的星月相映成辉,远近的善男信女,纷纷前来观灯,非常的热闹。
清代顺治十七年(1660)春季,住持弘经等“广募信善,重加修理,幸完弘愿,顿复旧观。”(《天宁寺礼塔碑记》)对天宁寺中的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地修缮,使寺院中的建筑恢复旧观。寺名仍称为天宁寺。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和乾隆四十七年(1782),乾隆皇帝敕命对寺院建筑进行了大规模地重建和修缮,并扩大了天宁寺的建筑规模。天宁寺也成为城外的游览胜地,众多达官、文士经常来到寺中,他们被寺中幽雅的环境所吸引,或欣赏寺中的景致及高大雄伟的天宁寺塔,或给离京的朋友饯行。
由于天宁寺距离京城不远,并且寺院占地面积相当大,寺中环境清幽,许多的文人墨客经常来此游览或居住在寺中,并在此著书立说,写下了许多赞美天宁寺的诗文。
清代文人王世祯曾于某日清晨来到寺中,夜里刚下过一场小雨,寺院中还没有游人,独有满院响着悦耳的被风吹动的塔铃声,似乎是在迎接着客人的到来:
凌晨出西廓,招提过微雨。
日出不逢人,满院风铃语。
参加过《明史》修撰的朱彝尊,在天宁寺中居住时,为了省去应酬的烦扰,往往将房门随意一关,躲在屋里埋头著述,长时间不出门。夜晚,他头枕书函,伴着铃声塔影,听着阵阵松涛声进入梦乡。只有在需要借书时,才让书童进城一趟:
到此栖迟惯,都无应接劳。
借书童入市,莝荐马腾槽。
塔射层层火,松鸣夜夜涛。
惟嫌重九会,风雨罢登高。
槛外开皇塔,三千六百铃。
天风吹不定,一夜枕函听。
砌咽寒虫语,窗摇独树形。
故人眠未稳,吟傍佛前灯。
除了铃声塔影,天宁寺中种植的芍药花也特别有名,其特点是花大、色艳、品种多。当时,人们将崇效寺的牡丹、法源寺的丁香、极乐寺的海棠和天宁寺的芍药,并称为“南城四景”。
清代时,在天宁寺中设有花市,其中“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道咸以来朝野杂记》),每到秋季,京城中的百姓纷纷来到天宁寺中赏花,并将喜爱的花卉买回家中欣赏。清代同治年间竹枝词中描写道:
天宁寺里好楼台,每到深秋菊又开。
赢得倾城车马动,看花齐带玉人来。
每年重阳节到来时,天宁寺里更加热闹。据《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日。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出郭登高。南则在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静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
寺中还种有许多茉莉花,“寺僧取茉莉熏鼻烟,并储佳种菊花,以资生计”(《话梦集》)。当时,寺中僧人为了增加寺内收入,用茉莉花来熏制鼻烟,并且备有多种精美的鼻烟壶,许多喜好此物之士,总要选购几件带回家去。当时,在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宁寺——闻鼻烟儿”。是说天宁寺中熏制的鼻烟,在老北京城里确实很有些名气。天宁寺也是北京主要的鼻烟经销地。
到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天宁寺中风气逐渐没落,寺院被曹洞宗所把持,成为一座子孙庙。发展到后来,竟成为文人士大夫招伶人饮宴欢歌之处,“殿宇益荒,游讌告绝”,百年清幽古刹逐渐走向没落。
04
来者
天宁寺前街紧邻广安门外护城河及滨河公园,寺庙隐于居住区内,旁边是驻青园菜市场和天宁寺花鸟鱼虫市场,西侧是“天宁1号”文化科技创新园,也就是昔日的“老二热”厂区。
“老二热”厂区筹建于1972年,曾担负着西长安街沿线的中央国家机关和北京市重要部门及50万居民的冬季采暖任务。作为中国近现代建筑的代表,“二热”属于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产物,记录了城市的时代历史文化,也承载了一代人的回忆。
北京“二热”电厂于2015年转型为“天宁1号”文创园,成为工业区改造再利用的典范。“二热”内有一座高达180m的烟囱,作为新的地标性建筑保留下来,与天宁寺塔无言对望。
“天宁1号”24小时对外开放,随时可以入园参观。“天宁1号”31号楼的二层楼顶建有一个露天吧台,名曰“观宁阁”,从这里看出去,可以近距离观赏天宁寺风貌,塔身上精美的砖雕佛像和13层塔檐清晰可见。
站在塔前,两座塔静静伫立在往来的人与事中。它们在时间、功能、建造工艺等方面都如此不同,充满了时空上的张力,这种张力让时间凝滞,让空间交错,也让来者一不小心就会掉入纷繁的思绪,生出许多对宇宙、对人生、对他者的思考。
参考资料
[1] 汪艺朋,汪建民.北京名刹天宁寺(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05):78-88.
[2] 赵帅,陈静勇.北京天宁寺的现状与保护[J].遗产与保护研究,2019,4(04):136-138.
[3] 北京西城天宁1号产业园 “双塔”下的秘密花园”[N].北晚新视觉,2019-05-10.
相关参考
...辖。(文峰塔)文峰塔,高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又因位于旧彰德府文庙东北方,作为代表当地“文风”的象征,故又称文峰塔。文峰塔建于五代后周广顺二年,已有一千余年历史。全国重点文...
悬棍式水泥制管机(北京最古老的秘密:你脚下的地面,是三千年前他们的天空)
《创城记:北京一座都城的诞生》专题将借四篇主文和一份书单,分别从周代燕国都城、汉代到晚唐五代的幽州、元大都和明清帝都四个维度展现北京的城市创建史。这是其中的第一篇,从周代燕国都城寻找最早的北京。每一座...
1、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2、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3、中华门城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正南,系明城墙13个城门中之最...
1、明孝陵,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陵地。2、南京城墙,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城墙建于元至正廿六年(1366),完工于明洪武十九年(1386)。3、中华门城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南京城正南,系明城墙13个城门中之最...
...完成后即可拆除电动吊篮。1.3.1拆除顺序:吊篮降至底部地面→吊篮拆除→拆除电源→设备拆除→钢丝绳拆除→悬挂点拆除1.3.2吊篮拆除主要在烟囱外地面上施工,首先将吊篮降至底部地面,先切断吊篮电源,再拆除设备。1.3.3拆...
...锅炉房砖烟囱的遗迹,位于威廉·佩尔(WilhelmPel)拥有的最古老药店之一的院子里。传闻他在药房工作之余,从事炼金术和黑魔法,甚至还与狮鹫有过交流。这座塔被誉为圣彼得堡最神秘的地方也就不足为奇了。瓦西里岛格里芬塔...
...一路二狮三桥四门五牌楼”明代在元大都城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决策者是朱棣。明代初期,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南京北依长江,东靠钟山,南临秦淮河,西接河西,城池内街巷方正。朱棣在南京城居住过一段时间,对南京都城有...
...一路二狮三桥四门五牌楼”明代在元大都城基础上修建北京城的决策者是朱棣。明代初期,朱元璋建都于南京,南京北依长江,东靠钟山,南临秦淮河,西接河西,城池内街巷方正。朱棣在南京城居住过一段时间,对南京都城有...
...砖进行元素检测供图/中国古代青砖研究团队今天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从市文物局等多部门获悉,本报2020年6月12日报道的“丰台一货场精细化拆卸十万老城砖”一事又有了最新进展。这批“藏身”丰台区一座...
...长厅修复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供图中国工作队参与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26年,已承接最核心的王宫遗址修复项目金昭宇的安全帽仿佛是他的名片,他在“工地”上干活的时候,经常因为这顶帽子被人认出来。“你是中国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