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木肌理板(瑞鸣《中国音乐地图》分辑出版介绍)

Posted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梧桐木肌理板(瑞鸣《中国音乐地图》分辑出版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梧桐木肌理板(瑞鸣《中国音乐地图》分辑出版介绍)

本文来自公众号「电子报」徐惠民



自去年4月份我开始介绍了用《音乐找回民族的记忆,从母语中寻找生命的缘起:瑞鸣《中国音乐地图》分辑出版介绍(一)《新疆》《陕西》《云南》《吉林》《西藏》的介绍文章后,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在去年8月份又介绍了《中国音乐地图》之二:《四川》《河南》《内蒙古乐曲》《内蒙古歌曲》《山西》和《广西》的专辑,同样收到了读者们的热捧。前几天介绍了《中国音乐地图》之三:《北京》《江南》和《广东》。今天将是《中国音乐地图》的总结报道,我完成了《中国音乐地图》的最后6辑《筝》《大地》《胡琴》《柳琴与阮》《集粹》和《非遗》的介绍。与中外音乐爱好者们、发烧友们以及收藏家们共同分享这一文化大餐和体验我国璀璨文化之瑰宝。


制作人叶云川2022元旦致辞:


《中国音乐地图》项目圆满收官。从2019年5月26日开始录制,到昨天截止。我们和近40个民族的580位音乐人,团队总人数650人,录制了1056首音乐,完成了83万中英文文字,1万余张图片,剪辑出1000个音乐视频,上线了全部音乐,出版了20张CD,6张黑胶,交出一份很多遗憾却值得肯定的作业。在中国,大家熟悉的听音乐和看视频的渠道都可以听到、看到。在国际,200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渠道都可以听到、看到。通过搜索:Musical Map ofChina 中国音乐地图,无论音频、视频,都可以找到你们的音乐和身影。今天的我如释重负!但只是第一阶段结束,未来十年希望可以录制更多的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也为这些珍贵的民族文化留下永久的记忆。感谢所有参与《中国音乐地图》录制的伙伴们,你们的名字已永久保存在这些音乐中,更感谢支持这个项目的听众们,你们是支撑我们进行下去最大的动力。2022开始,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给我们每个人一份惊喜和珍贵记忆!祝福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小伙伴和听众们,祝福长期鼓励和支持我的亲朋好友们!2022你们都平安健康、一切顺利!感恩有您们!


叶云川先生和他的团队正在发掘中国各个省、区的音乐呈现给中外音乐爱好者、发烧友以及收藏家。


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千姿百态的地缘风貌,在亘古的时光中,孕育了生活方式与灵魂气质迥异的五十六个民族,和随之对应的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数百种民族乐器,近千种戏曲剧种,以及浩如烟海的音乐体裁样式,在这个飞速发展的世界上,因过于零散碎片化,而令现代人望而却步,甚至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2019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情感的瑞鸣音乐制作人叶云川,在历经十六年的民族音乐与世界文化融合探索后,于国家艺术基金的支持下,发起了“中国音乐地图”计划。瑞鸣音乐希望以中国地图的经纬线为坐标,以世界级的音乐制作水准,对民族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与整理。制作人叶云川,在录音大师李大康的指导下,带领整个团队,实际录制近90日,遍访陕西、新疆、吉林、江苏、广东等十余个省份,与580位民乐音乐人合作,以世界级录音设备及高采样频率,记录下千余首最为能体现本土风情的民族音乐代表作。而当代及后世的听众,可以藉由这些经久流传的乐曲,畅游于广袤而神秘的神州大地,领略多姿多彩的地域风情,体会沉淀于其中的历史底蕴和民族价值观。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国,我们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得到了经济发展、科技、便捷带来的福利,也失去了那些极其珍贵的原本不该失去的,比如母语,比如传统文化、传统音乐。那些妈妈教给我们的,奶奶、外婆教给我们的母语,以及一首首世代相传的古老的歌谣。


这些母语和歌谣有着家族的民族的深刻记忆,曾世世代代相传,直到传到我们手里。被时代遗忘,被我们遗弃,冷漠的任其消失,以过时没有流量的名义淘汰,无论曾经历千年、百年,多少风雨,即将遗失在我们手里。


我们对这个世界对自己的民族到底是贡献还是犯下过错,有多少遗憾缺失?需要从行动中解答。叶云川说道:从我做起,以一个普通音乐人的力量,以每个人的力量,将会汇集成河流,流入大海,让这些古老的语言和歌谣得以传承,直到生生不息!


对于中国音乐来说,五千年文化,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五十六个民族,数百种民族乐器,近千种戏曲剧种,构成了太过庞大而丰富的音乐体系,想要领略中国音乐的全貌,或找寻进入这个音乐世界的门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筝音如故,赏音千载——听见国乐之筝



筝音如故人。素弦拨扫,如雁阵衔书破空,雁唳间,风声飒飒,松涛漫山,尽是未平的心曲,时而扶摇而上,可邈云汉,时而又如断虹般直落君前。



筝,传言“筝横为乐,立地成兵”,这流传已逾两千五百年的乐器,最初或也兼作戈器。这并不稀奇。先秦时,射御与乐舞相通,负责率兵出征的“师氏”以金鼓乐音为节,指挥兵士进退击伐,平日也以此教授国子以射御之礼。而尤其这诞生于战国强秦之地的筝,直至千年后,清音落地,铮铮然,开阖间犹有秦地金戈铁马的余势。



而它也长伴于佳人手畔,将幽恨细传,那惊涛拍岸之势都敛去,留有深情潺湲。是时时误拂弦,引郎君相顾的心思,抑或一片相思难诉,只能分付鸣筝的愁绪,早已无需分辨。“筝筝有剩哀”,只是那哀,也带有筝的凛然之意,仿佛一曲终了处,唯明月照雪,唯江上峰青,余音缭绕处,绿云垂挂。



青年古筝演奏家苏畅担当了本次《听见国乐之筝》的录制。苏畅目前任中央音乐学院古筝副教授,她荣摘国内外各奖项桂冠无数,并担任中德音乐节形象大使。此张专辑,陕西筝、河南筝、浙江筝、山东筝、客家筝……这些最重要的古筝流派独具特色的代表作精粹于一辑,由苏畅携手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等艺术家唯美呈现,一首首乐曲芬芳绽放。



筝音如故人,雁阵衔书,是从哪个时空破空而来,传递何处不能遗忘的歌兴?抚弦之间,仿佛泛浮槎,渡河汉,弦动如击桨,荡起星汉灿烂,每一点光轮清脆可听,今夕何夕?自西周镐京而来的古调,犹存着禾黍离离的忧思,从唐大曲中撷取的遗音,深藏一颗云水虔心,还有那碗碗腔、迷胡调中长安故城的众生悲喜,丝绸古道、敦煌画卷中的异域风情,联缀着古人的诗意与今人的思兴……纷呈迭出,钩织出一幅时空纵横的音画,沉吟未尽,可赏音千载。



听见国乐之大地· 管子与唢呐——东方黄土地上生命的呐喊,在西方的教堂上空回荡。



这一片大地,黄土已沉积了千万年,来自历史深处的风声簌簌而过,显得遥远而凝重。从神农尝百草到尧舜禹定都,从三晋分合到逐鹿中原,从北方游牧民族相争到唐高祖起兵……它见证了多少朝代更迭、烽火云烟;它也见证了多少人安邦平天下、鞍马定乾坤,又或是憋着血泪走西口,走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传奇。



一个游子,漂泊半生,曾多少次梦萦,回到熟悉的家乡。这一片大地,将一把黄土贴在心窝,诉说内心深处的眷念。异国他乡虽多姿多彩,却时常感到彷徨,儿时唱过的歌、听过的曲、看过的戏总是涌上心头,一个个熟悉的曲调化作苦涩的悲吟,管子与唢呐响起,孤寂的心随音符激烈地跳动,抖落深埋的泪和思念。



国乐大家郭雅志,出生于山西晋中,孩提时曾学吹圆号,又在艺校、剧团打下音乐基础,精通唢呐、二股弦等乐器演奏。随后走到北京,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名家无数;继而走到香港,获聘为香港中乐团唢呐首席;而后漂洋过海远行美国,来到波士顿伯克利音乐学院深造。他不断摸索着多元音乐融合之道,探寻着中国传统乐器的世界表达。


瑞鸣音乐创始人、制作人叶云川,遨游天下,十数年来,在辽阔的音乐世界里攀登前行,而脑海中黄土地上古老的语言和歌谣却愈发清晰,他希望那些被一代代传唱的曲调得以传承,生生不息。2019年发起《中国音乐地图》项目,录制横跨中国南北西东,此次更盛邀郭雅志,以古老的管子与唢呐发声,融合世界其他乐器,深刻演绎黄土地上广为流传的经典乐曲。

2017年底,一辑《八千里路》,叶云川与郭雅志共同策划,用管子、唢呐与世界音乐对话,展现出多个文明的音乐旋律,嘉誉沓来。这一次,依旧是叶云川制作,依旧是郭雅志演奏,依旧是管子、唢呐的主奏,依旧有世界乐器的参与,更寻得波士顿著名学院教堂中精心录制,令古老东方民间曲调升华为殿堂级世界音乐。



行者走过八千里路,成熟,收获满满,却愈发思念那片生养自己的土地和亲人,愈发体味到故乡的牵绊。少年时离家,未曾想,一路向前,便相隔万水千山。那片土地,恐怕白头亦难归还,人在异国他乡,只能用音乐表达这深深的思念,用音乐诉说着眷恋。



这一次,来自黄河边的管子和唢呐,在异国他乡响起,东方黄土地上的生命呐喊在西方教堂里久久回荡。在呼吸之间,诉说着故乡千年的悲欢离合,描绘着故乡意蕴生动的民俗风景,淋漓尽致地释放着自己炙热的情感。在《夸土产》中,雅志用山西方言而歌,令人泪流,感慨万千。晋剧曲牌、东北大秧歌,仅唢呐一响,再无需过多伴奏和言语,便能让漂泊已久的心灵找到归宿。



《百鸟朝凤》中,唢呐与教堂乐器管风琴对话,一个如漂泊的灵魂,一个为神明而歌,却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美丽的塔什库尔干》中,管子、鲁特琴、卡龙琴和谐共鸣,以充满西域风情的音色奏出塔吉克民族的热烈舞蹈,大部分即兴演奏,那是情到深处的自然流露,无法再现。这些乐器同样用在《三十里铺》中,共同为真挚的爱情而奏,赞颂着陕北黄土高原上顽强的生命力量。


《六字开门》中,唢呐和贝司激情碰撞,绽放出独特的魅力,令人应接不暇,趣味的爵士风格,拓展了传统乐曲的想象空间。《想亲亲》中,管子则和贝司深情地互问互答,感人至深。



《二月里来》《翻身道情》中唢呐和多种民族乐器互通心意。《江河水》中凄苦的双管和清灵的古筝相伴泣诉悲鸣,让人看见了民族的筋骨和魂魄,听到了黑土地上岁月的深沉。



故乡之外的世界很大,吸引着我们探寻远方。但无论海角天涯,游子都带着深深的记忆,从黄土地到黑土地,从太行山西到太行山东,从大海边到高原上的塔什库尔干,每一片故土都难以忘怀。



即使回家的路再漫长,总会有亲人在等待着我们,那一片深厚的大地,生养我们的地方,永远静默地等待她孕育的每一个生命。回家,麦穗已金黄,回到浸润着父母的汗水和童年欢笑的地方,回到亲人的身旁,回到养育我们的故乡。




两根细弦 千曲出焉——听见国乐之胡琴的韵律



两根细弦,千曲出焉。琴弓来回往复之间,仿若风轻云淡,声音却有划破苍穹的锐利,有直抵人心的柔情。那深深浅浅的旋律,时而悲凉哀婉、如泣如诉,时而豪情万丈,充满了滚滚力量。



弦乐器就是如此,弦振天地韵,指揉世间情,两根细弦便也是宇宙万千:有辽阔草原,也有小小街巷;有金戈铁马,也有沧海狂浪;有古道西风瘦马,也有小桥流水人家;有山河凄怆之绝望伤心,也有烛影摇红良宵梦。



胡琴,源于胡地的奚琴,它披着大唐边塞的风雪,时时在泛黄的纸张中闪现出只言片语。胡琴在宋代又称“稽琴”,浸染着都城的月色星辉,在江南弦动清歌,马尾胡琴则在草原的天空响起。及至明清,民间戏剧和曲艺形式蓬勃发展,胡琴成为最主要的伴奏乐器,逐渐在中华大地上繁衍出胡琴家族的满堂子孙,二胡、京胡、板胡、坠胡、高胡、椰胡、马骨胡……



胡琴,在中国民族乐器中,算是年轻的小辈。它的年岁远不如起源于先秦的钟、鼓、磬,它的艺术积淀也不如琴、筝、琵琶、笛子,它的生命力也一度显得有些落寞,曾有不少艺人拉着胡琴小曲走街串巷、漂泊流浪。直到近代,刘天华改形定制,二胡得以登雅堂、入学校;吕文成改制胡琴,创新曲目,用高胡书写了一代音乐传奇;梅雨田、杨宝忠等琴师也把京胡玩儿得穿石裂帛,京胡京腔风靡一时……胡琴的魅力被逐渐释放。



胡琴,也很古老。两根细弦,串联起岁月流长,琴弓推拉之间,几百年光景匆匆过去,胡琴声中,有说不尽的情感和讲不完的故事。二胡婉约细腻,京胡脆亮尖锐,板胡铿锵高亢,高胡柔美华丽……种种胡琴的吟咏,伴着千百年的歌喉和舞步,叫人记起那些逝去的时光,窥见百态众生,亦牵扯出不断的民族魂魄。



听见胡琴,在刚柔之间,时而拥大漠豪情,苍凉雄壮;时而吐杏花春雨小景,平淡闲适;时而怀一帘幽梦,婉约细腻。多情的声音幻化出天南地北的丰富画卷,令人生出无限遐想……



悠扬的二胡旋律,它氤氲在江南姑苏美景里,它在广阔草原里和着赛马的“哒哒”马蹄声奔腾,它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溪,穿过遥远的山村,绕过盘根错节的古树,流经家乡的老屋。



昂扬热烈的板胡韵律,它在浑厚的关中大地、中原大地和燕赵大地上涌动,它如壮丽的山川大河,和着悲情的锵锵梆子,诉说着古老的风土人情。

辽远的蒙古四胡旋律,和着草原上的说书声活泼泼地响。

明丽的高胡,奏出一曲岭南风情。

……

听见胡琴,一丝一弦思华年。弦弓厮磨,漫天音符悠悠开启当年光景,你能否忆起山河故人?能否看到这丝弦之中从不曾改变的坚韧?




枕弦入梦,俯仰今古——听见国乐之柳琴与阮



世换时移间,谁识古调——从秦琵琶到阮的身世浮沉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公主解忧远嫁乌孙时,那吹过马背同她饮泣的悲风,还在吗?昭君出塞时,那指尖令大雁也为之收翅落下的朔风,还在吗?阮咸悲歌时,那疏狂而又萧散地吹过竹林的遗世之风,还在吗?盛唐沙场上,那伴着快马铮铮还映衬着葡萄美酒的催征烈风,还在吗?还是它们一同揉进了数根弦上,静静系在圆箱直柄的琴身上,纵使世变时移,身世沉浮,姓名几换,昔声不复,今人不识,也依旧护持着那一点遗意?


阮,旧名秦琵琶或汉琵琶,“琵”为弹,“琶”为挑,原都是弹奏技法,用来概称早期弹挑类乐器。相传,第一位载入史册的和亲公主远嫁乌孙时,汉武帝“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以慰其道路之思。这相传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便是阮,那时,人们叫它琵琶,或秦琵琶。后来,昭君怀抱着它出塞,再后来,它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之侄阮咸所钟爱,由他妙手改造,一时从一众乐器中脱颖而出,风行于世。它被绘在敦煌壁画上,绘在飞天怀中,也绘于七贤图中。它在战火中失传,又于唐时复原,弹奏清商乐,弹奏西凉乐,作古曲,也作新声,于民间流传,于军中传令。唐人直以“阮咸”呼其名,而“琵琶”的旧称,则移交给由龟兹传来的梨形琴箱的曲项琵琶了。

化得身千亿,不负遗音——从阮到月琴、柳琴中的红尘众声卡


宋之后,阮声渐衰,而一众与阮形制相近、由其化出的乐器,如月琴、柳琴则渐渐兴起。好像那曾经圆润、低沉而温雅的阮音毫不在意,一切赞誉与遗忘都不过一次次掩上又洗去的尘沙,矜贵身世或传说都可信手拂去——那留在册页上的,到底是冰冷的、无声的,它只悄然护持着一点遗意、一点蒙蒙的光,一转身便化身千亿,挟着五声十二律中所藏的万象,径自投入那热意滚滚的红尘中去了。那些更热闹欢悦的旋律以更明亮高亢的音色,广布民间,响彻寻常巷陌,流传于各地域、民族间,为歌舞、说唱、地方小戏伴奏,在秦楼楚馆、在茶馆街头坐唱,为一应节庆喜事添彩,也时作名士豪客宴饮之际的清乐,可一人弹唱传情,也与一众乐器和鸣。


如柳琴,形制、构造与弹奏手法皆近于阮,相传清代中叶以后便在苏北、鲁南民间流传,后来为柳琴戏、泗州戏伴奏,有土琵琶之称。但与阮的温沉不同,它状如柳叶,其音清越而明澈;也如风中细柳,与云意相牵;如两道蛾眉,与流水映照;又时而如一柄抽鞘疾出的柳叶软剑,挟着一抹电光游走、颤动不息。


这辑《听见国乐之柳琴与阮》中,乐音信手处,仿佛与千百年间的一个个时光片段和鸣,天地一朝,万期须臾。疏风过竹,醒醉何须分辨,那魏晋风流犹在,幕天席地之间,尽是疏狂(《魏晋风》);琼花自云端飘落,落在公孙弟子的剑光中,如流风回雪,过眼际,作别一个盛唐(《惜琼花》《剑器》);沙海起伏,驼铃渐近又渐远,金饰、松石折射着大漠落日的光辉又如蜃景般消逝,唯有壁画上的飞天,如梦痕婉然(《幽远的歌声》《飞天》)……这试图拭去尘沙,拾取弦上遗意的专辑,由当代杰出的柳琴、阮演奏家崔军淼携手柳叶琴韵室内乐团演奏。功底深厚的精湛技艺与天马行空的即兴妙思相辅相成,仿佛邀人以弦为枕,借音涛入梦,千般思绪,万古遗痕,暂住弦声。



谛听万籁,和合众声 ——听见国乐之集粹


万物相听

音乐是我们最初的母语,甚至是人类共通的语言。有什么不是音乐呢?光的韵律,水的流动,在风中颤动着簌簌响动的叶与花,呼吸流经翕张的鼻翼、心瓣与血管,你行走间起伏的步伐,你谈吐间高低的声调……我们的先祖从这自然界无处不有的声音中,采撷出最初的乐,他们管音乐叫“风”,他们相信,是聚散与流动的气孕育了万象乃至生命,而这天地间流淌着的尽是音乐,皆可相听。那些声音,来自触手可及的熟悉质料,来自耳际的万籁萧萧与目之所即的风景时节。那套商周时曾建立的以八音为基的音乐体系——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最初都是最重要也最亲近的生活物质,上升为礼器,上升为乐器,即便后来钟磬渐远,各民族乐音奔涌而来,琴瑟丝竹与百戏歌舞纷披灿烂,它们仍熔铸着我们最亲近的山水自然,是我们共同守望与传承过的民族记忆,是滋养我们的无尽诗篇。



声无际涯


如何能不熟悉呢?埙,由陶土烧制,呜呜然,仿佛洪荒的风声,仿佛传递大地深处的震动与轰鸣;笛,取鸟的肢骨制之,折竹削竹制之,那声音鲜脆、清越,与萦绕山头的云气相关,与敲打竹枝的风和梢间的露水相关,降落到楼头、田埂,又飞渡过关山无数;空桑木、梧桐木,斫之为琴,圣人借之天人互答,君子借之养性修身,山水和吟,知音互酬……引凤来仪的箫声与湘灵鼓动的瑟音,舒卷开烟波浩渺与云天杳冥;马上的胡琴与琵琶弦上的相思,送别玉门与灞桥的杨柳,映照秋江瑟瑟与江心的月色。三弦、扬琴、笙与阮,时而怡然响起在卖花深巷的茶楼,泠泠澈澈,交织着茶汤滚沸时的哔剥声、杯盏相碰时轻细又热闹的闲话声,还有依稀传来的潺湲河水与摇橹声。唢呐伴随着板胡、管子与锣鼓,响彻节日或酬神的庙会、戏台。在一应婚丧嫁娶的重大时刻,用高慨的声音替人哭、替人笑,仿佛是来自黄土与劲风的热烫的生命呐喊,启开生死。


击桨溯游

本辑《听见国乐之集粹》中,音乐构筑了一个可伸缩的时空。光阴如水,声音如水,音乐响起处,便可击桨溯游,思接千古。手挥五弦时目送过的秋鸿,知音对酌时遍开的山花,是不需去记的,琴声响起时,一切都在那里。水流花开,猿啸鹤唳,涧户寂无人的空谷,幽兰自芳;四季春秋,不知有年,松风染绿山雨,从叶梢间滴下……战鼓隆隆,风雷萧杀,穆桂英挂帅金戈交击,高慨激昂。在这张专辑里,并置着寂寂更漏,梧桐秋院,三杯两盏残酒与独自凭栏时的兴意阑珊。春到清江,舟过清江,那舟揖载过一棹急如排鼓的风雨与端阳时候的龙舟竞渡,在中秋时节看灯月交辉……那些音乐,从最真切鲜活的生活自然那里来,从静寂而真挚的心那里来,观照聆听万物,撷取一切可喜可哀可瞩目可回味的入歌,又构筑了一个无有际涯、可供畅神的理想境界。今人与古人合手相握,一点灵犀,照彻河汉茫茫,声希共听,天地之间,斜风细雨,不须归。

母语与生活、祖先与传统、自然与文化,有什么不在音乐中?此刻,请乘上这只舟揖,在十数种乐器奏出的音乐中,泛渡于这伸缩的时空,让自己化作那支与声浪相击的桨、同心意和鸣的弦,在国乐的共振中,触达最深的脉搏与最广阔而亲切的自然与人文境界。听见国乐之集粹,听见这古老而依旧生机勃勃的中国。



大地的脉搏,祖先的记忆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这些历史的、民间的音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音乐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音乐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如果有什么事物,迭代千年仍以活生生的面貌,带着光与温以及渐遭消损的痕迹,递到你的手中,你要如何去迎接、去触碰这份珍贵、顽强与脆弱?

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琴艺术体现为一种平置弹弦乐器的独奏艺术形式,另外也包括唱、弹兼顾的琴歌与琴、箫合奏。2006年5月20日,古琴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以生命为载体的传承,它们来自大地与生活,从最真实而又鲜活的需要中生长出来,在时间里扎根,熨帖在一代代人们的手掌与心怀。于今天的人们,它们像稀有的脐带,像一把把钥匙,还能开启那些逐渐尘封、闭锁的门——联接着温情记忆与古老传统。这些宝贵的遗产,不仅仅是传承在人身上的一些形态或技艺,更是凝炼着它来处的整体生态。



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13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已有记载。直至今日,长调仍保留着丰富的不同地域的风格。蒙古国和中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牧民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在表演和当代音乐创作中,长调都扮演着主要角色。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 荣列榜中。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是流传于中国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各种木卡姆的总称,是流传于新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的“十二木卡姆”和“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总称,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东疆各维吾尔族聚居区,在乌鲁木齐等大、中、小城镇也广为流传。也是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艺术形式。2005年11月25日,中国政府报送的“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漠时空,纷披枝叶

在我国已名列世界非遗的四十余项技艺中,由歌舞乐呈现的多达十余种。南音、藏戏、粤剧、京剧、《玛纳斯》史诗、《格萨尔王传》……情思幽眇的古琴,仿佛天人之际的互答;蒙古族长调与呼麦,绵长的吐纳与振荡,独属于草原长天与长风;民歌“花儿”中赤白的爱与思念,亢亮回旋于西北陇上,为汉族、回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等诸族共享。

京剧,又称平剧、京戏等,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又吸收了一些地方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

京剧在文学、表演、音乐、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套规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京剧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声腔。京剧伴奏分文场和武场两大类,文场以胡琴为主奏乐器,武场以鼓板为主。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等行当,后三行已不再立专行。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的技艺各具特色。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在三四百个以上。

京剧流播全国,影响甚广,有“国剧”之称。以梅兰芳命名的京剧表演体系被视为东方戏剧表演体系的代表,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

2006年5月,京剧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名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传记性英雄史诗,也是柯尔克孜族语言、历史、民俗、宗教等方面的一部百科全书。2009年9月28日,玛纳斯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侗族大歌是无伴奏、无指挥的侗族民间多声部民歌的总称。包括声音歌、叙事歌、童声歌、踩堂歌、拦路歌。侗族大歌无论是音律结构、演唱技艺、演唱方式和演唱场合均与一般民间歌曲不同,它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属于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歌曲,这在中外民间音乐中都极为罕见,侗族大歌不仅仅是一种音乐艺术形式,对于侗族人民文化及其精神的传承和凝聚都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是侗族文化的直接体现。2009年,侗族大歌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还有昆曲,最早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传统戏曲,它迢递的时空可上溯到远古的祭祀乐舞与角抵百戏,下衍至纷披灿烂的地方诸戏。而这水磨调,仿佛一颗经诸艺精粹、经时间摩挲出的温润圆珠,静悬中央,辉映着文人充满浪漫想象的书案、蕴藉芬芳的诗文词章、口耳相传的传奇故事和留白氤氲的山水画卷……而伶工的袅娜身段,流转着,从园林集会的风雅到市井勾栏乃至田间草台班子的热闹。汉民族诸种技艺的美,有什么不能在昆曲中找到呢?昆曲(Kun Opera),原名“昆山腔”(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8年被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8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

2006年5月20日,藏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蒙古族呼麦是蒙古族人创造的一种神奇的歌唱艺术:一个歌手纯粹用自己的发声器官,在同一时间里唱出两个声部。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呼麦是蒙古族人杰出的创造。它传达着蒙古族人民对自然宇宙和世界万物深层的哲学思考和体悟,表达了蒙古民族追求和谐生存发展的理念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呼麦声部关系的基本结构为一个持续低音和它上面流动的旋律相结合。又可以分为"泛音呼麦"、"震音呼麦"、"复合呼麦"等。在中国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独一无二的。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


当十二木卡姆响起,长达24小时的歌吟中,有巍峨的昆仑山脉与蜿蜒的叶尔羌河,有绿洲与繁丽的花园、戈壁的星空和苍茫的呼唤,它囊括着一个民族数百年的生活与历史,那些传说与叙事诗、情歌与史诗纷涌而至,数十种乐器变幻与钩织,人声自由地游移与腾挪,如万花筒般呈现着巨大而纷繁的艺术结构与形式,而宫廷与诗人仿佛仍伫立于和声中……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即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的汉、回、藏、东乡、保安、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2007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不尽歌声,何处归程

即便生存的土壤已在流失,非遗的传承仍然不可以剥离它的原生生态,因而它的呈现便也携带着丰富的生活肌理。承载它的,也被它诉说着——那些诞育它也需要着它的独特生活方式,那些承袭它也被它抚育滋养的一代代生命……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愿这张瑞鸣的《听见非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你开启的是一段没有尽头的旅程。你与一代代的人相遇,握过他们结着茧的干燥而温暖的手掌,经过他们的泪与笑、热血与珍惜,他们想象的浪漫与生活的真实。那些来处,有田埂、作坊与集市间的奔波,有年节的祭仪与庆典,有围坐的火塘或一段自然的山水,有劳作与劳作之外的歌、舞、爱、恨、诗、思。你捧过它,好像捧过一段流动的时空,它被包裹得那样小而精妙,当你投身以往,便进入了一片无垠而绚烂的天地。


音乐,可以说是人类最初的母语。它先于语言而生,诞生于最天然的心跳、身体运动的节律、胸腔与喉管的震动、原始的情感和万物之间流淌的声音。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文字,但绝不会没有音乐,而它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与风貌的最忠实的记载与反映,如一条鲜活血脉,源源不断输送着一个民族扎根所在的那片地层与地域的养分,和难以言状的印记。

在漫长的岁月里,我们失落了太多的记忆,然而从未有哪个时代,我们遗失得像今天这样迅速和难以挽回。可是当那些被一代代传唱、甚至历经千百年不衰的乐曲歌谣响起,一应模糊难辨、遥远难追的习俗传统、风土人情、文化面孔乃至自然风貌,便被重新唤醒,变得鲜活而清晰。这些歌谣,在今天面临岌岌可危的失传境况。因而瑞鸣对这些音乐进行采风式的收集、整理并录制,以国际级制作要求和水准,到当地民族文化之中广泛采撷、拾取那些最原汁原味、也最弥足珍贵的声音,来唤起亲切的民族记忆,并藉由音乐重连那与自然、与生命的脐带。


相关参考

楠叶油(绿化苗木别名知多少?170种乔木全知道)

...可以来看看常见的绿化苗木都有什么别称吧!落叶乔木类梧桐【别名】青桐、桐麻、中国梧桐、国桐、桐麻碗、瓢儿果树重阳木【别名】茄苳、红桐、乌杨、秋枫、赤木、胡杨白腊【别名】加拿大白蜡、洋白蜡、美国木岑、白栓...

木建筑防蛀(【工艺·前沿】木材表面的3种特殊处理方式:肌理、炭化、烫蜡)

在之前的文章金属表面的N种处理方式中,我们详细了解了金属表面令人惊艳的处理方式。和金属一样,木材表面也需要进行处理,来保护木材不受水、虫蛀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提高木材的使用寿命。根据木材不同的特性,匹配...

梧桐木榴饰面板(什么是木线?夹板?饰面板?阴角阳角?)

...写字台的边等。木线种类很多,长度不一,主要由松木、梧桐木、椴木、榉木等加工而成。其品种有:指甲线(半圆带边)、半圆线、外角线、内角线、墙裙线、踢脚线等。宽度小至10毫米(指甲线),大至120毫米(踢脚线、墙...

梧桐木古琴(古琴王厂长:古琴不光得会弹,还得会挑,古琴哪种款式最好?)

...选材古人斫琴通常采用“面桐底梓“,顾名思义就是“以梧桐为面板,梓木为底板”。《庄子·秋水》云:“凤非梧桐不栖,非栋子不食

梧桐木钢刷板(118平标准空间,面向山林感受自然,开始闲适也随心的自在生活)

118平标准空间,面向山林,感受自然,开始闲适也随心的自在生活清晨拉开阳台的拉门,让山间的微风在室内流动,驱散一室的慵懒。坐在阳台的小椅上,拿上一杯醇厚的美式,呼吸着山林的自然味道,这也是让人向往的生活。...

彩绘橱柜(读懂徐家汇《海派之源•人文记忆》新书出版,让打卡更有料)

...国巴拿马世博会上,除了今天矗立在土山湾博物馆内的“中国牌楼”、土山湾彩绘玻璃雕花橱柜,还有四幅来自土山湾画馆画师的水彩画也十分抢眼;近代最早介绍西方音乐的书籍,就诞生在徐家汇,而且用的是“上海闲话”;...

我的起源日冕水晶在哪个地图(跳动着生命火花的诗篇——王童诗集《寻找旅行者一号》出版)

近日,王童诗集《寻找旅行者一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集的出版得到了文学界前辈王蒙、莫言、谢冕、吉狄马加、叶延滨等诸多名家大家的支持和肯定。诗集由莫言题写书名,谢冕作序。序激情的天空文/谢冕不知道王...

木吉他均衡器(想要木吉他声音更好?我们加效果器的思路说明)

喜欢「音乐杂谈」这个主题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将会在不定期发表一些音乐理论以外的音乐话题的文章或者是音乐知识的干货(此文为混音师天职老师发布于今日头条的原创文章,转载请告知并注明出处)对于木吉他大...

欧洲赤松(144处极致秋水,中国秋水地图出炉)

...色”(请横屏观看,喀纳斯湖秋醉风光,图片来源@视觉中国)▼那是秋水鸿雁“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池杉湖,跨越南京市六合区和安徽滁州市来安县两地,摄影师@陈洁)▼那更是秋水伊人“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吉...

梧桐叶书签(中国风、立体感,南农大2020录取通知书“星耀”揭幕)

视频加载中...现代快报讯(通讯员方淦记者仲茜)7月29日,南京农业大学公布2020年本科生录取通知书样式。与往年不同,今年南农大的录取通知书采用了全新的盒式包装,外表被典雅的磨砂质感“南农绿”所包裹。“未知的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