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北篮球架(世界学习室带您走进唐山古冶我的印象)

Posted

篇首语:宁可身冷,不可心冷;宁可人穷,不可志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桥北篮球架(世界学习室带您走进唐山古冶我的印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桥北篮球架(世界学习室带您走进唐山古冶我的印象)


一、林西篇


(一)


林西,隶属唐山市古冶区。林西,商代属孤竹国,战国时属燕国。林西地处古冶区燕山沉降带南部,属于冲积平原。林西在明朝之前称之岭东和岭西,岭东村落住人烟,岭西则为荒野,无人居住。明朝之后,这里移民倍增,岭西开始有人居住。人们在村边岭上种植林木,多为槐树、杨树,树木成林,葳蕤葱绿,汪洋一片林海。丛林绵延东西,乡人便唤之林东和林西。

林东仍为人们主要聚集之地。在辽、金、元较长时期内,林东地属边域,战乱迭起,人善骑射,村有栅栏围挡,户有柴门护家,人冶炼兵器护身。至今,也有人称林东为栅栏林东。

林东至林西的北面有三座小山。一为白马山,一为鸡冠山,一为凉山。和白马山相连东北处山顶建有望海寺,东有湖泊,夏日雨水与河水交汇,每夏秋洪水涨发,势甚奔腾,水面低阔,湖泊水终年不竭,其他处则时而断流。寺院,杏黄色的院墙,青灰色的殿脊,双层楼阁,榫卯木结构,斗拱、飞檐皆为木制,是明朝之前的寺庙;鸡冠山上有一突兀的巨形红色片石,宛如鸡冠,称之鸡冠山。清朝,有一云游道长见此鸡冠突兀,深知此乃风水宝地。于是在山上搭棚屋住下,四处化缘集资建起庙宇。后来鸡冠山是开滦机厂,再后来是开滦林西矿职工宿舍。我的小学老师,我的远房舅都在那里居住过;凉山乃是风水宝地,神奇隽秀,靠北朝南,采光好,宜居。

清朝末年,林西分林东、林西,界限从现在的唐林路东段,就是现在小桥子南北路段为轴,以东是林东,以西是林西。那时候水域辽阔,河水丰盈,小桥子有桥,桥下有水。桥连接林东、林西两地。小桥,木拱,榫卯结构。小桥早无影无踪,名字还在用。

林东四周有栅栏,栅栏上挂着荆棘,栅栏围挡着林东村,所以也称为栅栏林东。我记忆林东有小庙,在现在的区医院北。小庙不是家族祠堂,高不及三尺,青砖砌成。上下两层,中间层内皆有洞空,为祭奠故人烧纸钱用。小庙对面有棵古树,粗大苍老虬枝横空,在某年夏夜被雷击中,树洞残骸有燃烧的痕迹,树干有干枯的洞,但是枝叶旺盛,生机勃勃。

最早,林西有两座关帝庙,又叫“老爷庙”,为了纪念三国汉将关羽,分别在林东庄(今中兴街),和林西庄(今南门街)建起了庙宇。建筑都是用灰砂砖瓦砌成,房架木制结构,红漆朱门,庙门上方悬挂着“亘古一人”的金色大字匾额。步入庙内,举目可见生铁铸成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和建庙捐款人姓名,以及建庙时间的两口大钟。

同年,林东老爷庙,同样被改建为林东国民小学,即后来的林西第二小学,就是今天的古冶区实验小学。当时民间曾流传着“中华民国大改良,拿着大庙改学堂“。而林西老爷庙,成为乞丐的住所,他们在庙内点火煮饭,使佛像壁画污损。后来,又有些贫困市民,从庙内取走砖石,挖土,在庙的西侧,盖起了排排平房,从此这座庙宇被拆毁了。后来这里筑房住人,叫大庙街,地震前有四十几人家居住。

林西有庵子庙又叫“姑子庵”,就是姑子们住的庵院。庵子庙共有两层殿,一层庙门供奉的是草泥彩塑的神像,有威风凛凛站立的哼哈二将,民国时期庵子庙改成国民小学,不断扩建,成为林西乡立小学,也就是后来的林西第一小学。

寺和庙早已荡然无存。


(二)


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奏请朝廷,派候补道员唐廷枢来“勘察开平煤铁情形”,次年成立了开平矿务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筹建林西矿煤矿,后来叫开滦林西矿。1887 年冬,开始在林西开凿南井,即今天的三号井,第二年打成,同年开始出煤。从此,不仅做工者自四面八方而来,商业也应运而兴,当铺、药房、饭馆、浴池、洗染、裁缝,建筑鳞次栉比,连成一片。林西随之繁荣起来,于是就有了渔市街、中横街、小山街、大庙街、新立大街、广东街等。林西成为这一带象征。1890 年,唐胥铁路又向东延伸至古冶,林西矿羽翼丰满,煤炭直接走铁路至天津;而机厂、发电厂、洗煤厂均建于林西,林西成为东三矿的核心。

鼎盛时期,铁路机务段,水电段,机务段,车务段,车辆段,及铁路和地方协调的铁路站区,都在林西西侧。


(三)


日本占领林西,也叫栅栏子林东。那时,冀东城工部经常装扮成矿工来林西,有时把汉奸,特务打死。为了防止八路进城,敌人就在林东村南建了栅栏子。留一门口,放矿工出入,那时,栅栏子门大至都在三四点开门,林西南半部的揍窑的都要在门口等一两个小时,才能进矿。

民国三十七年,林东林西分界处南北有路为界,路北通往唐家庄,路南至滦县石佛庄。路是大车道,中段有桥,就是现在的小桥子所在地。木桥消失了。桥是石砌拱卷涵洞,桥平坦,起初桥面铺黄土,后铺矸石。桥宽六米,桥沿有半米矮墙为护栏。水流是南北流向,岸沟高水深,岸边褐色山石陡峭。沟的西岸是由老砟(矸石砟)堆起的高坡,足有十多米高。

解放林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是踏过小桥子进入林西,向西一路追击败退的国军的。

那是1948年的12月12日。清晨,驻扎在北兴街一带的国军还照常出操练兵,有好几拨国军,他们的长枪像秋后地里的玉米杆一样架在场上,有几挺重机枪放在场边,还有迫击炮。他们有的队伍跑步,有的队伍走步,有时还正步走,步伐咔咔作响。但是,到了上午10点钟上下,这些国军看来十分慌乱,步兵集合,汽车轰鸣,转瞬间大队人马过桥,经过富贵街,向西溃逃了。随后,几乎是跟退去的国军脚前脚后,解放军就从北兴街前那条斜道上和正东的道上浩浩荡荡开了进来,到小桥子处两股人马合为一股向西急行而去。那天,路北边那个小铺,卖包子老头没有开张。解放军战士全部是步行,头上顶着用干野草扎成的有大锅盖那么大的草环,用来做掩护。军装全是草黄色,有的肩头上、袖子上、裤脚上划出了口子,露出了棉絮,满身征尘,面容严肃,扛着大杆枪,有的把枪横在背包上,背着武袋,腰间还挎着水壶和手榴弹,全副武装,步履矫健,雄纠纠,气昂昂。

小桥子南面有沟堑,沟底到岸上有10来米高。沟底有红泥、黄泥和紫泥,可挖来各色泥土做手枪和泥人。

靠小桥子的那个角上,有一片小铺,是用高粱杆把子围起来的,里外抹着黄泥,很简陋。卖东西的是一位瘦瘦的老头,冬天时他戴毯帽头,腰里系一条搭包,搭包类似布腰带。为了暖和,那时庄稼人在冬天腰间就爱系上这样一条布带子,一般是黑色的。他的商品主要是包子、馒头,黄黄的,像人皮肤的颜色。再有就是红的、绿的糖疙瘩和嗦拉蜜了。

小桥子北,路东有钉马扎的,就是把马固定在木桩上,抬起一腿,给蹄子钉上铁掌,防止马掌磨破。马掌定期更换,孩子们经常捡废弃的铁掌。


(四)


林西的东头是小桥子。现在是十字路口。后来的开六中就分校就做落在这里。校址是日本人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建造的。坡上的房子,瓦房脊顶,在日本投降后曾做过美国兵的兵营。解放后为开六中分校。

1972年,我曾经在开滦六中分校读初中。学校院子,方方正正。十二个班。从北至南,围一圈依次排列。西边是一面墙,墙上有黑板。我在哪里画过板报。院子南端有篮球架。

开滦六中主校在凉山山下。从开滦林西矿东门起,一条平整清洁的水泥马路蜿蜒穿过丘陵起伏的凉山,直达凉山东麓。马路两侧绿阴深处,是一幢幢暗红色优质钢砖的楼房别墅,这是专供开滦外国高级员工居住的别墅区,我们当地人称之为“洋房子”。这个精致的别墅区,有专门的供水、供电系统,有特设的酒店、舞厅、花园、游泳池及跑马场。马路尽头,围墙告诉游人止步,里面是开滦矿区最高负责人——英籍矿区主管的宅邸。这座特别引人注目的红房顶、米黄色英式建筑物,耸立于凉山北面的半山麓。

图丨赵各庄洋房子 摄影:张立明

开滦最早的洋房子建于1879年,与开滦矿山凿井同步。

洋房子在布局上均为一户一院,自成系统。宽阔的庭院里,在平坦的甬道两旁布有苗圃、草坪,余地可以种植花卉树木。室内有客厅、卧室、厨房、厕所、洗澡间。洗澡盆多为英式、日式。厕所有坐便及洗漱池,均安有热水管或蒸汽管取暖,有的在室内墙壁上还砌有别致的壁炉。硕大明亮的玻璃窗,采光充分,宽而厚的木质窗台、壁炉台及壁橱、墙围、门和地板,均选用优质菲律宾木、美国松制成,配以大漆油刷。

洋房子有石砌地基,大石板台阶,坐北朝南,正房是拱形大门。建筑物前方和东西两侧建有长廊,有廊柱。廊柱下面是青灰色砖搭垒出的围栏,高不足半米。围栏上的青砖错落有致,十字形镂空图案下又是1米余高的石砌地基,21根木质廊柱根植于石基上的圆形石墩。建筑物通体刷白,方形廊柱及门窗呈绿色调,廊檐下是与砖砌围栏基本等高的无数菱形镂空的木质雕栏。回廊、雕栏、门窗、高屋顶,建筑风格大气。

三工房中街是矿南门至六中为中轴线,往南为前街。矿门口路北有游泳池。墙是矮墙,墙上端镂空,可以看见里面的野草,及残缺的游泳池。对面是消防队。矿门口南街头有展览馆,有逼真的泥塑,栩栩如生。

洋房子是伴随着1878年开平矿务局的建立开凿而诞生的。当时,开平矿务局作为北方洋务运动的试验田,煤矿开采如火如荼。以英国人和德国人为主的煤矿工程技术人员相继来到唐山,从事煤炭生产及管理工作。那时洋人住房也有派房标准。早在开平矿务局时期,在洋人司事专条12则第五条里就有规定:“洋人住房由本局预备,无家眷者,每人住房两间;有家眷者,每人住房三间;子女多者四间。唯家具器用归个人自备。”员司房位置居凉山山麓,雄伟壮观,绿树掩映,独立静谧,神奇隽秀,靠北朝南,采光好。距离生产区很近。

为了保持洋房子的洁净明亮,矿局派人定期粉刷、维修。解放前,它一直是唐山特权人物的一种象征。解放后有矿领导居住。一九七六年地震,洋房子都没有倒塌,几乎没有人员伤亡。遗憾的是洋房字地震后全部拆除了,建筑了楼房。

解放后,严格意义上讲三工房中街的楼房不叫独栋别墅,应该叫双拼,比如中街13、14号院的楼房就是一体,15、16号号亦如此,东西对称的。进门有楼梯间,楼梯半腰有东西向的露台,楼上、楼下各三间,每个房间都有壁炉,楼顶上的壁炉烟囱是一米见方的“钢砖"砌成,地震时中街每院平均死了两个人,都与这烟囱有关。楼上正屋南北两间屋子中间有平推门隔开,需要时可将门拉开合二为一。一楼正屋是落地门窗,外通阳台连着前院。楼上楼下分别有卫生间和浴室,浴室内有铸铁搪瓷浴盆。后院有下房,并有后门通往后街。

洋房子南有光球场,也是小时候孩子门爱去的地方。据说五十、六十年代非常热闹。那时业余活动较少,没有电视、网络,灯光球场就成了大家的好去处。小时候,曾经在哪里看过球赛,看过露天电影。80年代初期,记得每年夏天,都会有几场电影,例如反映地震题材的《蓝光闪过之后》。

球场北的宴客厅,是英国人所建高级别墅,解放后用于招待贵宾,举办宴会和舞会。室内装修全部使用菲律宾木,木质地板,平滑柔软,在此地板上跳舞感觉绝对美妙。宴客厅接待过苏联、波兰等外国专家和煤炭部长,地震时几乎无损,可惜为建三工房而拆除。小时候去过一次,被大人轰出来了。

我们主校就是凉山东麓一片园林上建筑的,操场南段主席台,是英式建筑,很高的屋顶,台下有乐池。出主校南是高尔夫球场,名字是英国人留下的,解放后成为我们这里集会的场地。

这里还第二俱乐部。在剧场内我看过京剧《海港》。也陪母亲看过评剧。后来,母亲再来剧场看评剧,我实在不想看,就等母亲看完,接母亲回家。剧场前有很高台阶,我是靠在短墙等候。那时候买电影票,是从窄小的碗口大的洞口伸进手去,手攥着钱买票。那时候买票,是半大孩子去买。急了,就把孩子举起,孩子爬过人头,钻进去买。

已故相声大师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和现在的著名相声演员杨少华等,也曾在此联袂演出。


(五)


向西是林西矿医院创建于1887年,当时只有十几间平房。1939年按照英国一家教堂式医院的图纸,在现在的地址上建立的楼房样式医院。1941年交付使用。开滦林西矿医院大夫,解放初期曾经出国,参加过抗美援朝伤病员的救治。

去年我在这里查体,我们坐在医院新楼和旧楼连接的走廊过道。走廊东西方向,风从北面穿过,凉爽宜人。我端坐仰望旧楼红砖绿瓦,欧式拱窗,浮想联翩。我们查体一部分内容,是在旧楼进行,旧楼的地面还是红色瓷砖。在二楼转角处,木扶手还在。这里二楼楼道依然如故。过去二楼东侧是男病房,西侧是女病房。病房很大,有四十多个床位。

医院西有教堂,我没有进去过。过路口是广东街,是给当时开滦员司人服务的人居住的。医院西是自来水公司。门前有一大片空地,长堆放水泥管道。我们经常从管道这头爬到那头。

当时林西矿医院很出名,各科齐全,有著名王院长,霍院长,司院长。

1931年,广东街附近九间平房为天主教活动场所,同时建了育英学校。1935年子在林西三元司房前街1号建立一所正式,青砖铁瓦正式教堂。

医院对面自来水公司,1757年破土动工。

林西矿医院北下坡道十字路口,相传此地凶险,有歹徒出没,俗称“鬼门关”。鬼门关有杂货店,也叫鬼门关杂货店,买卖红火,经营杂货。店主叫李恩。

(六)


第二俱乐部东北是小桥子,小桥子下坡下有一条街道,东头末端有合作商店;路两侧的商店都是一家的,我们同学的父亲是这里的经理。路北卖副食,路南卖蔬菜。路西有花园后门,我们上下学经常穿越回家。

小桥子一路往西,路北先过富贵街,富贵街西边是吉庆街,它的路南是一片坟地,后来建成了花园,花园里最北边,就是靠路边有假山,假山西是花窖,花窖南边就是大片的花了,里边不乏名贵花卉,像铁树,桂花,西福海棠,昙花,种类繁多,说不清楚的。还有花圃,花坛之类。那里看过昙花一现,花园的西北角是图书館,有阅览室。花园有水泥修筑的大象形状的滑梯,花园里有假山,里面有各种观赏动物,猴、孔雀、熊,等等;还有池塘,池塘里有金鱼。正门在南口,进入正门东有护坡墙,有三米高,三十度斜角,我们经常在坡顶上面滑下来,把护墙当滑梯玩。

林西花园南边正门进去,西侧用棉石(也就是石灰石)砌成的斜坡大约中间位置有一个直径四五百亳米、中间方形的古钱币图案,每当和同学去那里玩都要离老远从下往上跑,利用惯性冲到那个位置用双手去摸,摸到的欢天喜地,摸不到的垂头丧气。逝去的童年留在了美好的记忆中了。

花园东南角有树林,树杆笔直,树冠秀美。西北角大象形象的滑梯,大滑梯要排队,哪里度过了好多童年美好时光。后来公园迁至北寺,现在这里是文化广场,广场外现有几棵杨树,苍翠如故。

花园西,林西矿医院门大下坡南端,有讲究房子,门前石台,高于地面,拾级而上。门口有石墩,门口有门楣,大门有门拔,门环,院落向北纵深。


(七)


过林西花园向西,是广东街。广东街南对着开一小,这里是我的母校。开一小,是开滦企业附属小学。学校在林西,我们把学校叫做开一小。

我清晰记得我考取小学,是夏末的早晨。那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雨。天亮时分晴朗了天空。早晨的阳光是明媚的,天空是湛蓝的。我穿着干净的衣服去学校。衣服是哥哥穿过的。学校的大门冲北。沿着学校中轴线上的甬道,走到学校南面的操场。操场中间有一棵枝叶盘虬的槐树,树干是斜卧的长势,树身长满了碗口大的结疤,中央渗出胶一样的粘汁,粘在手上很难洗掉。很小时,我就从地面缓缓地手脚并用爬上古树,在树上斜靠着,惬意地纳凉、玩耍。树冠如伞。那天,操场洼地有一片积水。

小操场西面是一排瓦房,打通隔墙,成为大会议室。窗户挂上了帘子,前面挂上幕布,就演电影。在那里看过《列宁在一九一八》,知道穿很少衣服的女人,是在跳芭蕾舞。大会议室窗户有绿色木板遮拦,一串串的可以折叠,开会就放开,演电影就遮挡。会议室没有座椅,我们都是自己带着小凳子去。哪位学生有马扎座,就是奢侈品了。

学校中央长着高大的树,也是槐树。树上挂着铜钟,钟芯拴着粗麻绳,悬吊坠地,在成人头顶处打结。敲钟人是老人,风雨无误,从来没有错过敲钟时间。钟声浑厚、圆润、悠长,传得很远。有淘气的学生爬上树,解开绳子,胡乱敲钟,让老师狠狠批评。学校与我家一墙之隔,我是听学校钟声长大的。余晖中,彩霞满天,我们在最后一次钟声响过后,背着书包放学了。回家也是排队走,从来没有家人接送。

树下有双杠,很高,我一直不能上去。都是高年级学生在玩。一般是高年级女生在玩。等我可以攀登双杠了,已经小学毕业了。

如今的“开一小”还在,改制为市属学校,编制为十九中学,是崭新的楼房。百年建筑被地震摧毁了,不知道那参天老树还在吗?在我心底埋藏的记忆中,那明亮的教室,那美好美丽的曹老师,还有和我打过架的男同学,漂亮的女同学……我永远不会忘记。

我读小学一年级,校长是何涤非。

开一小学校解放前分男女,一起进入大门,南北有墙相隔,墙开小门,男生进入东校区,女生进西小区。开一小在三员司房有两处分校。


(八)


开一小北面,有一非常干净的院落,解放初曾住有一中年男疯人,会说流利俄语。学校对面还住一些殷实人家,房子有门楼门楣砖雕,我印象中门口挂一个于子瀛的中医牌子,女儿、女婿均为唐山第三医院大夫,另一家中医姓白。学校的门冲北,过马路是广东街,路两旁是矿前街。这里有一卖文具的老人,外号兰鼻子,学生虽然爱逗他玩,但都买他家的文具。

在向西是林西这座小镇,最大的图书馆,在开滦林西矿里。图书馆地址最早在开一小西侧。从东向西,沿着粮食街步行五十米,过红卫楼。红卫楼墙是红色,墙高门阔,其实没有楼,就是红砖平房。

图书馆在路东,门冲南开,门口有砖雕门楣,中试廊柱。是红漆门,门口略大一般民宅,门口两侧石狮子,狮子头被人磨平了,五官都模糊了。

我最早去图书馆是和堂兄去的。我们是从林西新立大街西行,在邮电局处,向北有条背街小路,南去保安街,图书馆向北,沿着开一下西墙,路过逼仄的菜市街,工兴街。小巷的路是土路,没有沥青铺垫,路边有排水沟,沟上盖不规则着水泥板,露出水沟渠道。路的尽头向右拐,就是林西矿图书馆。

进入门,穿过门洞走廊,左手门房有借阅处,门房南有天井,东侧有廊柱,里面是杂志报纸阅览处。杂志阅览室是落地玻璃门窗,明亮洁净。我最惬意是抱着一本杂志,坐在长廊下的木凳子上阅读。

学校往西有楼房,是最早老林西新华书店。书店南是粮店,是卖粮食的地方。那年月凭粮食本,购买定量的玉米面、大豆和少许的大米。粮店还供应生白薯。购买的白薯,用大灶蒸熟,切成片,晾干食用。我家有买粮食的小木车,轱辘是铁的。幼年,母亲经常推车,我在车上,一起买粮食和大白菜。粮店对面是老林西缝纫社,后搬迁到大庙街北,改成了东矿区第四缝纫社。这里毗邻还有老工人供销社。西过老钻筒子直通古冶。向西工人供销社,后改成十副食商店,紧靠十副食商店西角有一小塇门,里面三、四间大房,是林一小分校。路拐向南,三四十米往西拐是开滦林西矿的大塇。过大塇路向北拐,西是开滦林西矿老工校东门,往北是开滦林西矿矿南门。大塇东老新华书店,是福盛和张家产业。

粮店向西是去十副食商店,商店东有土产商店。土产商店是长条。我们经常从里面穿越。这里冬天有砖砌成的取暖炉子。


(九)


大塇,大塇是我们这座有百年历史煤城的标志性建筑。大塇横亘矿区南北,悬浮地面十几米高。大塇上面跑火车,底下有隧道。大塇南起闹市区,是当初最繁华的地方,北延伸至生产煤炭的矿里。

听父辈人讲,大塇上铺有铁轨。它是作为火车车箱,无动力滑行而建的。所谓无动力滑行,就是蒸汽火车头将车箱送到装煤处,然后分离;车箱有刹车器,煤炭装满后,轻轻松开刹车器,它会从高处向下滑行,移动到大塇处,再刹住车。这是一项十分先进的技术,可以减少车位占用,高效利用资源。

当年,大塇东侧是我家这条街道,街道东西方向。我家就在东头。房上有女儿墙,墙中央有浮雕,雕刻嫦娥奔月美丽容颜,舞动她那长袖飘飘的轻盈的舞姿;还有皈依佛门,双手合十僧侣形象。街西头两侧,是林林总总的银行、邮政局、商店、理发馆。

大塇西面有小广场,有人称它为局子头。夜幕降临时,这里是最亮堂的地方,来这里娱乐的矿工和家属,唱起家乡的皮影、评戏。那时日子虽然苦涩,但浓郁着祥和的氛围,却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大塇山腰处,有一片裸地,需要攀附筑坝坡才能爬上去。山腰下围墙护坡长百米,围墙有长廊,廊檐下是黑板报。矿工艺人画的人物,逼真形象,是我的绘画启蒙。这里是我感受文化艺术的最早的地方。

大塇西是一空旷场地,中央有铁制八角亭子,亭子昼夜销售食品,有熟肉,有橡皮泥一样形状的“点心”,方方正正。“点心”很硬,多锋利牙齿也不能咀嚼。一般吃法是泡入水杯内,待溶解后再吃,味道极其甜蜜。还有一种饼干,很黑,厚实,也是这样吃法。八角亭子主营糖茶烟酒、点心等货,有二个姓李的很漂亮的姑娘卖货。当时那里是职工下班的集合地,工人下班后就坐小亭四周聊天休息。夏天卖西瓜时,工人在那里买了就吃,很多小孩拿着盘子捡西瓜子。那时买酒用酒票,给矿上井下工人发的酒票。曾有一叫小老虎的小孩,衣服褴褛,母亲长得很好看,疯疯癫癫。母子长期呆在那里,后小孩被人收养,他妈不知去向,这母子二人也是工人们当时的主要话题。

小亭子里面经营烟、酒、茶、糖和熟食。那时,商品价格相当便宜,猪头肉只卖六角五分,磁瓶茅台酒每瓶六块角钱。

大塇西北是矿南门。雨天,我经常撑一把伞,怀抱着雨衣,去接应我父亲回家。我看到的父亲,是从几百米地下升上地面,夏天也是穿着厚实棉衣服走来。父亲还没有洗澡,衣服是黑的,手、脸也是黢黑的,只有牙齿是白的。

大塇南端是几个拱形的门,用条型砖石拨萱而建,后期塇门被堵死;北面不远就是拱形涵洞,上面走火车,是现在立交桥的雏形。

毗邻大塇南尽头,是一条背街小巷。小巷幽静,家家高深的院墙,门口向南,错落排列。黑漆大门上扣有铁环,门楣有砖雕。其门楼为砖石。门楼左右三组梯级挑檐,烘托出顶檐的上冲之势,气势恢宏,极为壮观。挑檐砖质斗拱层叠,样式华丽。

大塇北头,最早是一条宽不过四五米的狭窄黑暗通道,似黑胡同,只能过一辆马车,人进去需要钻长长的黑洞,也叫“钻洞子”;76年大地震时未倒,后来修建加宽了路面。


(十)


过大塇路向北拐,西是开滦林西矿老工校东门,往北是开滦林西矿矿南门。矿南门前有开滦林西矿大食堂,门冲东开,大食堂西是北水沟,狼牙街,紧贴大食堂东是开滦林西矿老工校,解放后作为工人扫盲地点,解放后矿上招工人也在这院办过公。我去过林西矿食堂吃饭。吃的是油炸玉米面饼条,香,甜,脆。

大塇东是林西矿基层大院,原是工人扫盲教室,后搬到工人学校,向南就是几个年岁较大的人员开的合作饭店,白天其中一外乡女厨非常能干,一人又做又卖;夜间二个男厨,主营豆腐脑、炸果子等。门前是十字路口,向西是三八部,惠丰饭店,后改大众食堂。


(十一)


大塇向南中横街,有三八部。“三八”门市部,是林西最大的百货商店,过去叫義祥,是隆茂局王家产业。商店对过往北,有一条胡同。穿过胡同往东就到了林西最大的饭馆“大众食堂”。“大众食堂”为国营餐饮业,1958年以前,由于物资供应丰富,厨子炊艺较佳,来这里吃饭的络绎不绝,饭店生意非常兴隆。1958年以后,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物质极度贫乏,食堂缺少食材,就是厨艺再好,也做不出美味佳肴来。加之买饭要粮票,因此,来这里吃饭的人越来越少,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食堂营业。

中横街有工善街胡同,往西直通保安前街。往南走是老道德会,后改成林西诊所,内设中西医,桥西街一个入俗的下山老道李久儒,他是那里的中医大夫。李久儒老道早年出家,少年习武,形意门派,老道气功好,胳膊可以坠百多斤的人。坐在炕上,两个青年人拽不动。老道又善医术,精通中医,他是从遵化来到林西后,住桥西街仁义胡同。他医术高超治疗好多病人。林西诊所53年前叫道德会。

诊所往南有梁家二层木质小楼,小楼南是朝阳胡同,往西直通保安后街,南走到刘家大院,和国光戏院对门。中横街最南面是只有几间房的林西老委托部,有几位年纪较大的掌柜,有一个很高很瘦姓王的老者,住林西街,待人非常热情,家中非常干净,花草满院,整洁的葡萄架,是一个和谐幸福使人羡慕的家庭。中横街诊所有:何正斋诊所,吕继民诊所,卢正庭诊所。新立大街还有李占甲诊所等。

中横街南头是原林西第二食堂,北面紧邻林西国光戏院,当时经常有洪影、二洪影、红妹兰等出名演员演的《李天保吊孝》《三看御妹》《玉河桥》等评剧,也有其它剧团演的其它剧种。走到快南头时,道东是“国光戏院”。“国光戏院”门朝西开,戏院里面摆设长条椅子,供看戏人坐着。戏院设有二起看台,是贵宾和有钱人的坐位。“国光戏院”和赵各庄的“迎春楼”,唐家庄的“艳春楼”齐名,是东三矿的三大剧场之一。来这里唱戏的,有唐山市评剧团,团里的名角洪影、高艳敏、范金亭是家喻户晓的。尤其是洪影的《刘伶醉酒》更是让人百看不厌。来这里演的还有本省各市县的剧团,有沧州评剧团、衡水评剧团、秦皇岛小海燕评剧团等。除此以外,也有知名度很高的团队来这里演出过。如有名角马连良、潭富英担纲的北京京剧团就来“国光戏院”演出过。不过,他们的票价太高,每张戏票要卖二至三元,而普通团队的戏票只有两角至三角。

国光戏院。戏院始建于1946年(民国35)年,改建于1954年。改建后的国光戏院能容纳1100名观众。一九六五年前后,国光戏院拆除了,说是准备复建。砖石瓦砾,长期堆放。院子始终是荒芜着,这样的情景,一直持续到地震。戏院口大门洞里雕梁画栋,镂空木雕。票房在西窗口,进戏院检票口是木栏隔着里外,我们经常扒着木栏看里面的人。道西还有理发馆、商店。最热闹的是一部前的大红门那里。大红门西有南市场。最北端是鸟市。市场南北走向,至今还在。

中横街中端有诊所,的北边有一所门面,坐东朝西,房屋低矮。因为是公私合营,所以叫“双合成”,是卖文具的,售货员都是老大爷。对面是诊所,门口冲东,我们邻居好友父亲就在这里工作,是牙医。一次我去补牙,傻乎乎张口仰头治疗,治疗结束就跑了,也没有给钱,也没有说谢谢。牙医儒雅和蔼,没有架子。他地震遇难了。诊所53年前是文化馆。

诊所向北一小胳膊肘弯是孙家小铺,门冲北经营各种杂货。他家住小铺东,南义山裤衩胡同。中横街上有著名的闬先生,专治外伤和恶疮,还有做小买卖的几户人家,水产部、芦家电器修理部,还有小人书铺。中横街北往东有一胡同叫保安前街。再向北是东兴的老浴池,五角票价。男、女全是池子洗澡,当时也是林西唯一的浴池。

从“国光戏院”往南走,紧靠东边是“九美斋”饭馆。在林西这块土上,除了“大众食堂”,就经营规模和菜肴品牌非它莫属了。当时,饭馆老板将店铺名子定为“九美斋”,可能是唐山有个“六美斋”饭店,就规模与名气不敢和“六美斋”媲美,屈尊老九也算可以了。九美斋后来改为二食堂。

在“九美斋”饭后来馆对面,就是“三顺书馆”。“书馆”顾名思义就是说书的地界。在这里听书是按点钟收钱的,只要说书人说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词,惊堂木一响,负责收钱的就拿着竹叵箩挨个要钱。说书的有几位东矿区曲艺团的艺人,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葛来武”啦。葛来武身材高大,嗓音宏亮。他的长篇评书有《大八义》、《小八义》、《雍正剑侠图》。葛来武书说的字正腔圆,姿势飒脱。就连吵架也是“京腔京味”。国光戏院南边,中横街南头有小人书铺。一分钱看一本,老板反感我们私下传阅。国光戏院斜对面,门冲东,对着老二食堂,也有小人书铺。

在三顺书馆唱大鼓的有古冶区曲艺团的几个名角。他们或唱西河大鼓,或唱乐亭大鼓,把《呼延庆打擂》、《隋唐演义》演唱的维妙维俏,淋漓尽致。有时,唐山市曲艺团也来这里演出。乐亭大鼓名家、唐山市曲艺团团长靳文然的一段《双锁山》,将乐亭大鼓的韵味演译的高亢如“十面埋伏”,低吟似《汉宫怨》。迷倒了多少听众。

林西书馆有好多,四三年前永顺书馆,在林西小山三条。43年至66年有齐家书馆,在小山街街口罗家店前,30年至66年有三顺影院演出皮影。


(十二)


義祥布店在中横街新立大街十字路口西。后来叫三八部,是路南第一家,门冲北开。解放前为隆茂局的买卖,公私和营后卖布的王氏家族人在哪里。对面是王家帽子铺,老缝纫厂,染布店,王家药店,张家杂货部。益祥布铺西,是老刘表铺,林西药店,小五金店,东是老协力公司,小杂粮店,刘家鞋店。

新立大街西顶端靠北是回民食堂,门冲西开,是两扇普通木门,绿色。窗户冲南街道开,窗户下有很大的炉灶口。炉口有红色火苗窜出,特别是夜晚,火光四射,照亮了厨师的脸。回民饭店最有特色的是羊肉饼,皮脆肉厚,鲜美而不油腻。那时候的饭店都是长板凳,可以坐俩人。

新立大街是当时主要街道。新立街上有老林西邮局,当时非常羡慕里面的工作人员,送信的骑绿色自行车。当时有一个古冶住的姓韩的人,很爱喝酒,大红脸,一米七的个子,经常骑车到各户送信,穿着绿工作服。

新立街西侧,房上有女儿墙,有浮雕。街上杂货铺,有李家眼科诊所、刘家鞋铺。刘家鞋铺往东就是老林西办事处,和林西老邮局对面,归东矿区政府管理。政府分部、科、林西办事处分组,办事处处长是个不太高的李处长,后是于处长。

三八部再向西北侧是大众食堂、修表部、五金商店。五金商店收银台在高处,有铁丝连接收货员,收到的钱从铁丝下的夹子传过去。我们经常去看收钱,听传递钱的声音。五金商店的窗户和门板也是绿色,折叠推拉开合。南侧是三八部、海云阁、人民银行。人民银行从来没有进去过,那时候没有存款,没有金融活动。参加工作后,老领导带我进入银行柜台里面,看到银行的人,看到桌子上摆满账册,感觉十分神奇圣神。向西是蜡线厂,机声轰鸣,震耳欲聋。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女工戴白帽子,穿白工作服,清一色女工。向西有二层楼房,可以穿越再向南胡同走去。这条街还有运亨照相馆。那时的相片,洗出来的都是黑白片。你若想要彩色的,就等洗出像来再上色。海云阁前身是闫氏医院,东有德远药房。新立街还有陈继尧大夫开的诊所。

往西是林西唯一的银行,有一胡同,南通公安街,林西老派出所所在地,再向西是老四署。老四署,解放前叫第四署,可能是伪公署,是个街道名,在新立大街西头南,在闫氏医院后改为理发的海雲阁西。老四暑,有个院七户人家,出门左右也叫老四暑共四十多户人家,解放前是矿保安队住的和办公的地方往南走几十米有条胡同。再往西走到大友车行,中间有个大院,十多户人家,门冲北,西面保安街,保安东街,保安西街,南面公安街,这里就是老四署。

闫氏医院,后改为海雲阁理发部,东是三八部,三八步对面是惠丰饭店,后改为大众食堂,靠东第一家为国营糖业烟酒门市部,向西胡同直通林西矿大食堂、林西矿工会,过了胡同就是药店、天丰鞋店、董家镶牙部、林西合作三修门市部,修表、修眼镜、刻章。还有刘家表店,小人书铺……

早期,新立大街东西两侧,开办了两座戏院。东边的叫“万登茶园”,西面的称“瑞星茶园”。日本投降后,在中横街的南端又建了一座“国光戏院。

新立街东,有原六分局王大肚子局长的院落,院子干净,种植很多鲜花,南门口朝桥西街有影壁墙。房子解放后是托儿所。

新立大街中央有邮电局。邮电局门前右面,端立着邮筒。邮筒是墨绿色的,高有一米五、六,椭圆形的。邮筒上端有接受信件的口,想发出去的信函,塞进它嘴里,就可以抵达你向往的地方,让五湖四海亲人或朋友,在这里链接。那时候,我伸手够不到邮筒的口,更多是围绕邮筒转圈玩。

邮政局也是平房,门口有台阶。邮局东西两侧毗邻民居。拾阶而上,迎门口处有一桌子。桌子就是平面木板,没有抽屉,桌面压玻璃。玻璃下面有写信格式。桌子上有墨水瓶,插着蘸水笔。笔尖可以吸收墨水,蘸一次墨水,可以写很多字。我初期在银行工作,记账也是用这样的笔写字。

桌子右侧有老者,很高很瘦,偏襟长衫。他帮人写信。写一次信收多少钱,我没有记忆。更多是他帮邮局的人,轰我们出去玩。老人端座,抽烟袋锅子,吞云吐雾,刀刻在我记忆里面,永远不能忘怀。我没有和他交谈过,只知道他认识汉字,靠写字为生,很少看到有人让他写信。

邮局里面是营业厅,东西长条,柜台里面是工作人员,穿绿色服装,大多是女性。只有一中年男人,负责给门口橱窗换报纸。营业厅有桌子,有笔,有浆糊。我们经常把破损的书,去那里用浆糊偷偷地粘好。那里很安静,很神奇。

邮政局是我上学上街必经之路。经常去,经常被工作人员轰出来。其实我们进去一般不打闹。邮政局西有我们同学。他们家房子很矮,里面屋子挨着屋子。

邮政局对门是街道办事处,有很大的红门,后来改变成为鞋厂。院子里面,我没有进去过。办事处院子东和我们学校一墙之隔。我在学校可以看到院子里面,有蓊郁茂密的树冠,斑驳的树影,树木遮住了我们音乐教室的阳光。院子西则有二层小楼,我们上学要在楼下经过。楼下的路逼仄,仰视可以看到窗。楼上还有吹笛子的男生。夜晚,清澈的夜空中,缭绕着他的笛子声,让多梦的季节,有了色彩。这条街,有许多漂亮的女孩子。邮局西有加工粮食的地方,俗称“电磨”。人们经常排对等候磨玉米,里面机器轰鸣。邮局向南有东中横街,过保安前街,可达桥西街。

和新立大街北并排的有菜市街、工兴街。工兴街中间靠北有基层大院。院子很大,里面有许多人家。我们同学在那里居住。他的父亲高挑身躯,微微驼背,让我们和他儿子一起好好学习。我不能忘记他父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他发出的目光是柔和的,找老师,找我们,让他儿子学习好起来。

街道向西闫家大院也有电线杆,也有路灯,向东刘家大院有北出口,也有电线杆,也有路灯。夜幕四合,路灯就亮起来。灯光是土黄灰暗,照耀的地方及其有限。但是是灯光照射的地方是我们乐园,女孩子在灯下跳房子,男孩子在灯下玩捉迷藏。晚饭时分,我们在家人呼喊声中不舍散去。特别是冬天,孩子回家了,街面就静了下来。这时,街上响起这样的吆喝声;韭菜花,酱豆腐。声音悠长,余音在夜空中回荡。

吆喊的人是中年男子,戴着皮帽子,穿着厚实的棉衣。他是骑着自行车来的。车后座驮着一木头盒子。他要把车子停靠在电线杆旁,不停的呼唤。有人来买酱豆腐,他就打开木盒子,里面排放整齐的酱豆腐,他按你购买的数量。从里面用筷子夹出来,放在买者着的碗里。几十年过去了,那条街道早已不复存在在,但是我不能忘记那夜晚,不能忘记那迷离的路灯,不能忘记那叫卖声,那样的情景,让我觉得寒冷的冬天有暖暖生机。我怀念那个夜晚,至今,我耳畔还回荡着这样的声音;韭菜花,酱豆腐……

我还记得我们街道有卖豆腐的老面色红润的老人。他是上午从林东来。人们都叫他大红脸。他推着独轮车,车上左右各放有盛豆腐的木盒子。木盒子上面有布遮着。他的豆腐有形,硬朗。是用卤水点的。他吆喝声是洪亮,发爆发音,就喊俩字;豆腐。声音短促,第一字稍长,第二字刚发出声音后,戛然而止。老人风雨无误。他还经常和买豆腐人说笑。

新立街东头一号是大院,大院向东北有一片空地,空地高于街道。中间有坡路通往一工房。空地西头种植槐树,东头种植杨树。

我的母亲经常和邻居女人,在西头槐树下纳凉。夏夜,我们把凉席铺在地上,躺着数星星。母亲拿着鞋底纳鞋,不时用芭蕉扇驱赶蚊蝇。有母亲在,席地而睡也安稳。去林西一工房路西,有一棵杨树,我不记得是什么时候栽种大杨树,树冠如伞,枝繁叶茂。我经常爬在树上斜躺着度过夏天。树下是玩扑克的人。那年月,玩扑克人很多,输赢的考量就是脸上贴多少纸条。最鼎盛时候,人们买不到扑克,就自己画扑克牌,也没有停止玩。玩牌的人大多集中在东头,空地的东尽头是去林西矿医院的大上坡。

向北是一员司房,有坡,有水泵。我们吃水去这里挑水。水泵在一条胡同口。水泵四周,有一米见方红砖砌成的墙,上面有一块水泥板,中间有孔,孔下是水泵管路。用水的时候,手伸进孔拧开管路。向东是三十二店,店里两处买货,一处门冲东开,买副食蔬菜。门板是绿色的,一处门冲南开,登台阶进去,卖点心糖果。距离卖点心的西,还有有两扇开的大门通往三十二点后院,大门可以进入马车。那年月冬天要储备大白菜,看到马车拉白菜进入后院大门,我们家人就去东门口排队,挤着买白菜。买白菜队伍是无序的,需要早去,需要力量,需要耐心。

(十三)


新立大街、桥西街的东,两街交会处有三十二店。面向南的门面是糕点副食,面向东的门面是水果蔬菜和卖肉的。有一著名售货员姓满,人称“大老满”,售货非常负责任。水果糖块1分钱一块儿。三十二店东,门前有空地,有槐树,花冠浓荫蔽日。夏天搭凉棚摆长案子,买蔬菜是拥挤的。

桥西街东头有家大院,院子里有棵蔽日的山丁字树,树枝长到墙外,出墙的果实,硕果累累,我们一直想吃,从来没有吃到过。院北有家矮小的平房,住着两位耄耋老人,走路颤巍巍的,男人眼睛有疾,视觉不好,女人干净利落。我们常常钻进他家小屋,买几分钱的果酱,果酱是山里红熬制成砣,里面有糖。女人藏着卖,我们去了,她层层打开薄布覆盖,挖几勺子,卖给我们,味道极其鲜美。她家南挨着卖水的一对老夫妻。在老人门口有灶台煮开水。水壶有三个,一水壶水是只能灌满两暖瓶。一暖瓶一分钱。邻居排队买水,用暖壶排队即可。老人给你灌满开水,取暖壶时候,你再付钱。

32店南口后面左侧是桥西街大院,院口东墙下有水泵。大院里有我的男女同学,大院深处厢房有一家解放前富有人家。这家老人我见到过,满面红光,白净无须。我家房子,就是他三十年代末建立的。

桥西街的胡同,依次是东仁里胡同、昌义胡同、仁义胡同、新华里胡同、西仁里。再向西,有一南北方向的街道,是东同德里向北延伸的街道。东仁里胡同中间东出口进入,里面有大院,我们的女班长就居住在那里。向西,新华里胡同两面无住家,有墙无门口。胡同口内宽不到二米,土路。下学后,傍晚,我们经常去那里踢杯口大的足球。胡同里的球场南北有同学把门,把门的是我家西院的伙伴,腿有残疾。踢球踢得天昏地暗。落日时分,在薄暮中,随寻觅我们的家人,不情愿地回家吃饭。

东同德里向北延伸的街道,贯通桥西街和新立大街,中间有托儿所,托儿所最早是很小的学校。桥西街向西,是开滦机厂的洗澡堂子。房子是水泥顶,出长檐。院子西有空地,有茂密的草,有堆积的土。夜晚这里有吹笛子的人。月影阑珊,笛声穿透夜空,宛如天籁之音。那时候夜晚没有娱乐,夜晚睡眠早。夜晚,万籁俱寂,只有笛声伴随你入睡。

桥西街,有一个没双腿的人,据说腿被火车压掉,虽没双腿但是很灵活,双手各拿一块长方型木头,很像石锁。走路双手一悠可上台阶,解放他后靠修鞋为生。无腿的中年男人,在街口摆摊修鞋。他语速快。冬天刮着凛冽的风,吹动他帆布顶棚,夏天也只是布顶遮挡阳光烈日。记不清我们怎么惹他,他经常追着打我们。我们是经常跑,他永远也没有追上我们。另外年轻男人就是脚有残疾,内足,脚掌向内翻。小孩时不懂事,很觉新奇,有时跟在后面看。他俩原都没有工作,一人自己修鞋为生,因人都有怜悯之心,都找他修鞋,所以生意很好,也能顾上生活;另一个养过羊,后来被安排在开滦林西矿康服厂工作,有了工资。

桥西街的小马路西,是开滦林西矿第一俱乐部的东大墙,南是南工房,北是南义山,第一俱乐部是日本时期和南工房同时期建的。日本一个小队住在里面,坏事做尽。曾经有一日本军曹叫高贝,经常在五三工房西南角(那时五三工房还末建),南工房东墙外杀害中国人。后来一部归矿上所有,解放后成了矿工和家属的文化娱乐中心。西面原来有一大门冲西,后为了安全往南二十几米又开一大门,只有晚上有演出才开,以便人员疏散。

第一俱乐部内有一礼堂,后有露天剧场,内设一个评剧团,一个河北梆子团,一个皮影团,一个武术组,有各种剧目。评剧团有桥西街一个姓赵的演的小女婿,梆子团有一高老太太为主角,皮影团有林西矿一刘姓老党员,他们的演出能和专业演员媲美。武术组除了刀枪棍棒以外,还有举重、扔沙袋,最好看的是摔跤。那时林西有三个出名的摔跤人,省内有名次。那时主要是一个林西矿的电工李师傅领几个徒弟,较好的徒弟有张姓二人,他俩是好朋友,一个震亡,一个在开滦工作。后来又把院内墙打了个小门,后面是一大院,在东南角盖了几间房,开滦一小西北角的图书馆搬了进来。

第一俱乐部门内礼堂在西。靠北有花圃。花开的季节,鲜花盛艳丽,姹紫嫣红,冬天放入有玻璃罩着花房。露天剧场,有木板凳。向东有排练节目的。六十年代,林西矿工会组建了一个文艺宣传队,水平很高,有时在第一部,有时在第二部,轮流演出。当时的精彩节目有小乐子的横笛独奏,大头的独唱,曲目有《我为祖国献石油》《新货郎》《赞歌》等,有两个漂亮姑娘演唱的《绣金扁》《红梅赞》,有表演唱《小伙当兵就要离开家》……

一部礼堂前有回廊,顶棚爬满绿色枝蔓,垂着长长的豆荚,我们经常跳跃的摘,也抓不到。一部东头有大门,经常锁着,只有开大会时候才打开。我们经常跳跃大门。

(十四)


第一俱乐部门口,有一小广场,向南进南工房大门,向北是中横街。小广场有卖各种东西的商贩,有卖粮食的,有久爹的闷子(凉粉剪熟,放了佐料,二百一小盘,二百也就是现在二分),有铜壶茶汤,过年时还有拉洋片的,小孩没钱时围着看;向西,解放后建了大红门食品部。大红门东,北面都有门,东面有长案,院内有顶棚。商店店内南北走向,狭长,二十多米长,5米宽,里面卖食品,茶糖。店前有台阶。大红门,靠南面也有大门,行人可通过,到林西曲艺社和南市场,大红门西是小杂货店,再向西是拐角,有合作商店,卖肉,卖蔬菜。

向西。紧贴南工房墙盖了几间房,开了说书馆,大门是绿色的。一角多就能听二个多小时,讲的有隋唐演义、小五义、小八义、杨家将等,下学就去听书,也是小时一乐趣。

1953年前后,林西成立评鼓研究社。林西分社疏于私人性质,说评书西河大河鼓,演员有史正一,郭相忠,李文正,陈子全等。工房南侧林西曲艺社,社长叫陈清波。是说评书的,还有两个说评书的一个叫朱法千的,一个叫史正一,人称大耳朵史正一。曲艺社有说快板的,唱西河大鼓,乐亭鼓的等。

……

(十五)


大红门向西毗第一俱乐部向西是南市场,有一老式浴池,老人们带着干粮,洗浴去就一天。在里面喝茶水,搓澡,躺着聊天。

路北第一家是当铺,有几个老者。记忆中有一王姓老者,非常干净,高个较瘦,住林西街靠西第一家,因院落干净,花草鲜艳,葡萄满架,引起路人向里张望。西面解放后建一公厕,再西行就到保安前后亍,有一个染布房和大同学校。

出口有一刘姓裁缝,手艺高超,后东矿区四缝成立,被请去做师傅。膝下有二男二女,老大是矿上一般干部,临退休任北戴河开滦招待所领队。老二为海员,大女嫁到唐山,二女嫁给当地军人,一家人生活美好,四邻合睦。东面是老金家的大友车行,哥们很多,最小老八。车行后是三順书馆,比国光戏院略小。再往东是张、孙二家小杂货、王家帽子铺、林西鞋厂,厂小工人多,夏天工人到外面坐门口干活。

(十六)


一部南是南工房。听老人们讲,过去南工房住的开滦最底层劳动者,大部份是工人阶层,当时称小工人,所以叫小工房,解放后,工人翻了身,改为南工房,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人们叫贯了小工房,所以老人们都知道南工房叫小工房。

南工房共十八排房,由东向西分为十九条,门牌号按胡同排序,东侧南端为1号,到最北端后再由西侧北端第一个门接着往南排。每条有四組二十户,到54号止。一条和19条对面是围墙,故到20号止。

南工房1至19条,原是四组,后又建了甲号房,变成5组,房子也是石灰岩结构。东,西,南原是有二米多高围墙,墙上一尺多宽的平顶,工房1条门冲东,19条门冲西,只有二十几户人家,除12.13.14条外都是50多户(这三条没二组,是空场,有日本时期建的地堡。)工房佈署是西面和四,五组是六间连一起的平房,是人们平常叫的正房。中间隔开,分为二家,北面原三个大门。六条的大门因紧邻开滦林西矿第一俱乐部被堵死,只剩十一条的和十六条的二个大门,十一条经过开滦林西矿第一部到中横亍,十六条出门是市场,往北过原大同学校到新立街。

正房都是用红碣砂石岩建的,东南角1至7条是用石灰岩石建的,是柳式厢房,有一家一幢的厢房和五家一院的正房,厢房当时是冬不暖夏不凉。 后来因东面建了五三工房,东面高墙扒了个墙豁子,西面有了自由市场(当时称黑市),西面墙也扒了豁子,为了人们出入方便。

工房内还有二个防空洞,一个是解放前的在1条和2条之间,(2至3组之间)一米多宽見方形,往北直通老开一小,解放后北面堵死了,为了安全洞口用水泥板盖严了。另一个是解放后备战备荒时建的,坐落在工房10条和11条之间,(4至5组之间),直通矿内,因地震援建时,施工队事先不知有防空洞,还死伤了施工人员。

南工房建设之初是一个封闭的大院,十三条和十六条朝北开有两个大门,后来只保留了十六条的大门,居民们在此出入。此后的东面和南面陆续敞开,与新建住宅连接起来。十九条围墙被人们扒开一个豁口,称墙豁子,方便人们去南市场购物。在豁口的南侧有一个小土庙,哪家有人去世在这个小庙里烧香祭拜。小的时候感觉这里很恐怖,一直没敢进去看看里面有。

此后,又陆续建设了五三工房、西工房、东工房、合作工房等。南工房与其他工房有一个很明显的区别,墙体是红褐砂岩石,颗粒粗糙,很容易风化,下雨的时候往下流红色的水。而其他工房是使用白灰色硅石建的。


(十七)


林西南部有河流围绕,河流向西蜿蜒流淌,河面有桥,桥是铁桥,可通往石佛庄。桥西是一片沙土地,沙土柔软细腻,手抚摸如细软锦缎,沙土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光。沙土地凸起,四周是河流、湖泊、湿地,湿地生长着茂密的芦苇。这里有老人看护沙滩。

我见过这位老人,面目红润,白皮肤,说话声音如钟声般洪亮。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西隆茂居的掌柜。他的家产在林西主要分布在过去的区政府大院旁的公安局,及林西大塇东侧粮食街老新华书店、粮店、新立街的三八部以西的地方。

林西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林西有名气的商店有协力公司、三合成、隆茂局、义和局、褔盛和等。区政府大院就是过去其中一家大户人家的资产。

地震前的区政府平房,大门有门房、廊柱、门楣,飞檐斗拱;进入门洞,里面是大院平房。房子的墙是长条石砌成,整齐讲究。房子最早的主人是一家大户人家,典型的四合院样式,为三进院落。第一进院,是垂花门之前由倒座房所居的窄院;第二进院是厢房、正房、游廊组成,正房和厢房旁还可加耳房;第三进院为正房后的后罩房,在正房东侧耳房开一道门,连通第二和第三进院。

区政府南有三十一高中学校。学校开始没有院墙,常有散养的鸡,在草丛中生蛋。我们穿越操场,如拾到草丛中的鸡蛋,很是高兴。三十一中东是三院,三院是石头地基,红砖石砌体,上段是花墙。医院病房在北端,南段有宿舍,宿舍掩映在柳树中。三院院南有水坑,坑里长满了草。三十一中南有红坑,坑的四周土是红色的。红坑可以游泳。家属都叮嘱孩子不要去,那里很危险。

林西矿医院大下坡有几家住户。南面的院墙外,张贴着二部影院演出海报,海报是黄色红色绿色的彩纸。向南有路,通往干部工房;再向南有水渠,水渠岸边向南有几棵柳树,垂柳依依,树影婆娑,树木向水面倾斜低垂。我曾经认一柳树,为我生命之图腾。是系一条红头绳,把红头绳系在柳树树干上,拜柳树为干妈,祈祷生命长久。柳树,谐音“留住”,乃留住生命之意。

区政府东西南有冰棍厂。我们没有去过区政府大院,但是经常去冰棍厂,在窗口,等候刚出来的冰棍,马上购买。冰棍二分一根,奶油冰棍乳白色,三分一根。

东仁里再向西,有一南北方向的街道,是东同德里向南有路,路面比较宽阔,可穿越五三工房、南工房,路可去沙河。河岸南,阡陌纵横,是一片片水稻地,绿油油的叶子;田野里有青蛙,夏日里一片蛙鸣。秋天来了,稻子熟了,稻穗是金黄色,稻浪滚滚,随风起伏。

田野中间有土路,向南通过炮楼子可以出林西。路东有一口井,路西有一口井。

路东的井,井沿有围墙,墙体不及腰高,探头可以看到井底。井口直径有十几米。据说是城市自来水厂的附属设施。井里有水,深邃不见底。童年就是好奇,知道掉入井底将淹没生命,可是偏偏想看井底。那时候,经常有自杀的人,跳入南大井。我们经常这样起誓赌咒,骗人就跳南大井。但是我们都不敢跳啊。我们曾经在井口沿上走。后来井被填埋了,上面种上了玉米。玉米叶子长得萎靡,可能高于地面,缺少水分。

路西也有一口井,小于东面的井,不到十米的直径。井口围墙很高,墙面有门洞,无门,探头可以看到井底,井底有机器设备。

再向南有沙河,河流由东向西南逶迤流淌。岸边有水泥浇筑的炮楼子。炮楼子是日本人建造的。炮楼子有高大的院墙,院墙上有铁丝网。向北有大门口,门是铁门,有空隙。我始终好奇。院墙东有路,是来往进出城的必经之路,经常有马车经过。院墙低端有水泵嘴输出墙外,让路人饮用。据说里面是自来水厂,生产水供城市人饮用。烈日下,饮着墙洞水管流出的自来水,如琼浆玉液一样甘甜。

炮楼子东,隔条土路,有一沙子坑,坑里有水,坑沿与河流相连,随河水涨落。风平浪静的日子,我在沙子坑里洗澡。把衣服放在北岸。北岸是褐色的土地,坑里是柔软的沙。沙坑不深,洗澡没有危险。

我经常爬出沙坑,再登上炮楼子的墙壁,通过枪眼,看碉堡里面的墙。想象炮火纷飞的日子,这里曾经演绎一场血肉横飞的厮杀。我时刻想再投掷一颗手榴弹,让碉堡顷刻间灰飞烟灭。炮楼现在有一段墙,还是过去的墙。

现在的十八号小区,过去叫小树林,树林栽种大多是柳树,绿柳垂丝。西面有池塘,池塘里有积水,我们经常去捞鱼食。

区政府北面有一片空地。往北一条道路通达林西矿医院,叫大上坡,当时觉得极其陡。路西有坎,坎上有护墙坡,护一员司房的外墙。坡西有高大的杨树,至今还在。这条路现在文化广场西,还有残余路面。有一种说法:这条路是林东与林西界线。

(十八)


区政府南,过去是土房和荒地,杂草丛生,后建干部工房,街道共分六条。区里主要领导都住这里。政府西南是低矮的民房和商业办的修理厂,后建成冷饮厂,门口常有提冰棍筒的男女老少。南面五三年建了工房,紧贴西面南工房。两工房之间有条道直通沙河大井,东西道,西到南市场,东六四里和各个胡同,一直到开滦机厂。东到东矿区第三医院,地震后建成了南兴瓦房,在老林东村,过沙河直通石佛庄。

在前兴南有一大片房,那是古冶西家套人建造,刚盖好就解放了,收归国有,成为原唐山市第三人民医院,地震后变成居民区。前兴街东面,中兴街小庙的南面原有一大院,是东矿区人防部门,院里有备战时期的地道,和前兴街地道连在一起,直通东矿区政府大院。看人防大院是一张姓老人,后来唐山三医院搬到唐家庄,老人调到三医院工作,大院改成了东矿区拘留所,后又改成古冶区公安局刑警队。现在为古冶区医院。前兴街上也有米面加工厂,在路北。

区政府东南角有一个打麦场,是孩子翻耍翻跟头地方,北面就是乱葬岗,后改建成林西花园。花园最北边,靠路边有假山,假山西边是花窖,花窖南边是大片的花了,不乏名贵花卉,像铁树、桂花、西福海棠、昙花,种类繁多,还有花圃、花坛之类。我在那里看过昙花一现。往东有小庙和中兴街,市农混居。五几年,大槐树下,落雷区击死过人,我小时听说后曾去看。往东偏东南是东兴街,也是市农混居,书记姓吴,后搬家到赵各庄,换成退休工人院。东兴街北面是东工房,那时各庄都有秧歌队,东兴领队姓贾,前兴领队姓王。

东矿区政府、东矿区人大、政协和公安局在此,占三个大院,分别为王家的义和局,王家的隆茂斋,张家的福盛和,卢家协力公司的房产,解放后收归国有,做为东矿区办公地点。各家的买卖商铺也收归国有。

政府对面是西兴街,福盛和的后代大部分住在这里。亍道孙书记的对面屋是惠丰跑堂的高老四,是林西有名的老惠丰食堂人,他不但堂跑得一流,算账也非常快,从没有失误,这是林西一绝。紧邻西兴街为前兴街,义和局的和隆茂局的后代部分住在这里,是市农混居,市民归孙书记,农民为前兴大队(当时林东分为前兴、永兴、东兴、北兴四个合作社,后改为大队,村长姓陈)。紧邻北面,是一广场,南是一二米的土坡,上了土坡是很大一块平地。

区政府西北面有猫尾巴庄,解放前属于林西,因只有六、七户人家,解放后划归林东西兴街。猫尾巴庄解放初期,有饶、卢、崔、黄等几户人家。南面一饶姓人家,当时盖有六间正房,院内只一米多宽。东是卢家门前的高台阶,用半米宽、一米二长的棉条石建成,台阶上建有高大房子。挑高的门厅和气派的大门,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尽显雍容华贵。

猫尾巴庄偏西北是一员司房南门,解放后为一工房,北门到广东街和自来水公司,出西门到开滦一小。


(十九)


图丨开滦林西发电厂五号发电机组,中国近代最早的火力发电厂之一

图丨开滦电厂逝去的辉煌 摄影:张立明

开滦林西矿东面是开滦发电厂,往西是洗煤厂、电厂大门,洗煤厂大门,长年不开。一旁有老煤处。矿西面有南门,解放前是只能过一个人的转门,解放后改成大门。再往西是林西矿拉劈柴的便门,再往西向北拐是开滦机厂大门,后开滦机厂和中央机厂合并搬到了老林西。西面,杜军庄北面,鸡冠山后改成了职工宿舍,林西矿消防队、文化楼。

唐山大地震致开滦林西矿洗煤厂主厂房全部倒塌

林西矿西和南是北水沟、小山街、大庙街、合作工房……

图丨开滦电厂逝去的辉煌 摄影:张立明

(二十)


小山街北有浴池。过马路是机厂,机厂门口有小窗口卖电影票。机厂里面有电影院。小山街西北是估衣街,解放前是卖旧衣服的。向南是洋灰桥西街,中横西街,在去十六中路东有卖煤处。

矿西街位于林西矿和开滦机厂之间,几十户人家,街道很不规则,土路面坑洼不平。住宅区里还有一个小型会议厅,木制长条凳子,矿上有时放些小片电影或演出节目。

从小山街往西走,有一条南北马路,向北通往古冶。向南通往芦苇庄。从小山街横穿马路,有一个面朝东开的门市部,叫北三部主要经营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只记得有个四十多岁卖花生油的汉子。他高高的,胖胖的,眼睛极度近视。看票证和钱必须紧贴眼帘,不然就看不清,有人说姓于。还有一个清瘦,烫着发型的女人。有人说,她是唐山京剧团唱旦角。文革中,唐山各文艺团体成员下放劳动,接受工农兵再教育,她被下放到东矿区商业体系。

小山街上有三顺影院,在保安街后身。三顺影院门朝北开,屋内大约有500平方的使用面积。室内南面设有舞台,做为演绎皮影或说唱大鼓使用。在这里演出皮影的,有唐山皮影团,还有昌黎、玉田等县区等影剧团。在林西这块土上,爱看唱影的,大都喜欢唐山皮影团。因为这个团是唐山皮影界的尖子。可以说是名角云集,角色齐全。有唱髯(老生)的张绳武、李秀,有唱三尖子(介于老生和小生之间的角色)的张凤阁,有唱生(小生)的马玉喜,有唱小(旦角)的高荣杰、张梦兰,有唱大(黑头)的苗广珍,有唱丑(丑角)的杨万章。

在三顺影院唱大鼓的有古冶区曲艺团的几个名角。他们或唱西河大鼓,或唱乐亭大鼓,把《呼延庆打擂》、《隋唐演义》演唱的维妙维俏,淋漓尽致。有时,唐山市曲艺团也来这里演出。乐亭大鼓名家、唐山市曲艺团团长靳文然的一段《双锁山》,将乐亭大鼓的韵味演译的高亢如“十面埋伏”,低吟似《汉宫怨》。迷倒了多少听众。

在三顺影院的斜对门,有一个专门租赁“小人书”和“武侠小说的铺子。来这里租看“小人书”都是在校读书的半大小子。他们利用上下学的空隙时间,或在铺子里阅览,或将书带走,对于这些求知欲极强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营养补充。据说有一个林西东南20多里地的乡下人,每周都从家里步行来到这里,租赁一两本武侠小说,拿回家去请人朗读,他集聚一大帮人坐在他家听书。


(二十一)


林西小山亍是从新立大亍西口,大友车行向北,一胳膊肘小弯往西到栅栏门(解放前按的栅栏门。)过马路对面就是北三部。小山主要亍道,分南北二片,小山亍没有小山,只是向西有一小坡,主要是人员杂,解放前外來人口的集聚地,各地人员来林西后,先到林西小山,商家也杂,和唐山小山起名。来小山的各地人员都有,北面有大名府为小久家开的锅伙,(是河北大名府人氏。)住的大多是大名府人,另外还有保定府,(现保定市)顺德府(河北邢台市),河間府(河間市)人氏也加入里面,统称外乡人。来开滦林西矿下井,不带家眷,孑然一人,合伙住在里面,合伙吃饭,如同住大车店,十多人住一大炕,条件非常恶劣。那时外乡人很团结,成为帮派。來林西矿下井外地人,挣了钱,再回乡娶媳妇,或再到林西别的亍道租房子住,有多人落户后成为永久的林西人。

小山街路南,解放前有2.3个小亍为窑子胡筒,只有一尺多宽小道,刚过去一个人那么窄,住有妓女,高级点的有一座二层小楼叫作燕春楼,坐落三顺书馆西面,解放前也是妓院,解放后被政府取缔,妓女全部从良。

马路北从东向西有打铁铺,华书馆,有唱河南坠子的曹家书馆,有说书的小旅店,有王家老店,张家理发店,王家大铜壶茶湯,小土产部,剁锉,卖草,到西面最有名的就是荣记饭莊,和惠丰一样有名气。除了这些商家还有一些住户居民。

小山亍南面,有一条路,几户人家叫魚市亍。向东是回民羊肉饼,李家鞋铺,趙家掛面,(压掛面),小杂货店,.燒麦和饺子馆,小照相馆,里面除做买卖的外,还有一些住家……。

从这个商店北面往西,有一条水沟,叫“北水沟”。水沟南边,叫“大庙街”。再往西,就是房地产新建的“卫东街”。“卫东街”前面是西大楼。“西大楼”是林西矿的职工宿舍,地震中伤亡惨重。再往南过马路就是“联合工房”。从“卫东街”往北走过水沟子就是“合作工房”。“合作工房”的西面是一片稻田地,稻田地的西边是“自建工房”。挨着“自建工房”,就是通往吕范的矿区铁路了。


(二十二)


林西至古冶的马路是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弯曲的,沿途东侧还有鸡冠子山宿舍,东矿区合页厂,开滦直属库,马车二队等。马车二队相当于现在的汽车运输公司,银河他们经常驻足的地方。主要看那里的马匹,男孩子喜欢马的嘶鸣,敬佩马车驭手,觉得他们能力很强,多么暴烈的马都能驯服。有一次银河在外放哨,同学偷偷地拨了几根马尾丝。把它做成环,绑在长竹杆的尖上,用来套知了(蝉)。

马路的西侧比较零乱,小山街在路南。那里有个铁匠铺,打制一些刀铲农具工具之类的铁器。冬天路过那里常停下来,看看干活的,顺便取取暖。加热炉是烧煤炭的,旁边有个大风箱,风箱呼呼作响,后来改成了电风机,炉口向外喷着火苗,象条火舌。打铁时两个师傅配合,一个用铁钳夹住铁料,放在铁砧上,不停地翻转。另一个用铁锤不断地敲打,铁料的颜色发暗后,再放到炉里加热,不一会,一个工具的雏形制作完成。打铁师傅的夹钢技术很精彩,因为我们常用的刀具不能是混钢的,那样磨起来很费劲,所以在刀具中间夹一片钢。制作时将一片钢片夹在烧红的铁中,打成所要的刀具。这项技术难度很大,火候必须掌握的非常准确,掌握不好就造成看夹生,钢铁分离,产品报废。我们还爱看钉马掌的,铁匠铺兼做换马掌的生意。门前有一个类似足球门的木桩架,把马栓在那里换铁掌。切下来的马蹄可以泡水浇花,肥力很足。老师告诉我说:“掌无铁则无马”,后来才明白,马没有铁掌是不能在硬路面上行走的。

在那里还看到一种至今已失传的技艺:剁锉。有一个麻脸、身体粗壮的女人,把钢锉坯子平放到锡垫上,一手拿剁刀,一手拿锤,十分均匀地锤打。锤打一下,剁刀往后挪一点。这项技术要求难度非常高,一是剁刀挪动的距离要十分精确,大锉刀一厘米要移动五、六次,小锉刀一厘米要移动七至十几次,移动的距离全靠手来掌握,其精度可想而知。二是打锤的力量要十分的均匀,大了不行,小了不行,否则锉齿的高度出现问题。锉刀剁完后还要淬火。先将锉刀涂上保护层,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拿出来后迅速地放入水中,然后放入保温箱里。保护层是巨毒的,可能是氰化物。在那里看剁锉,有时忘了回家。

向南是林西西中街是一条很有名的街,这里诞生了著名数学家张广厚。这条街位于群英西道,东西走向,东起与新光路交叉口,西至原十六中东墙,延伸至与迁曹线交叉口。这条街是林西开辟为工业重镇之后,由当地人所建筑的居民区。它是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比较典型的地方。到唐山大地震前,一直保持灰砖门洞,青石围墙的原始面貌。这条马路还有过几个著名的单位,一个是原唐山第十六中学,河北省重点学校。另一个是原中央机厂,是建国后国家投资的煤矿机械制造和维修企业,由原来与林西矿相邻的开滦机厂迁来。名称为开滦机厂,以后多次改名,曾称过开滦机械制修厂、开滦机电厂、开滦机电总厂等,现为唐山市开滦铁拓重机公司。西中街东头原是林西卖煤处,现为古冶区卫生局所在地。沿路还有林西第三小学,也是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还有林西大队。林西大队过去叫光明社,大队南面有光明社汽车修理厂。


过小山街是洋灰桥西街,路边是空旷的地。林西最西北,铁路桥下,叫山东半岛,大多是山东人,来林西务工,有好多人是蹬三轮的。


(二十三)


林东人初期这样划分,从林西矿医院南下坡路为界,路西为林西,路东为林东,这样划分林东有九个街道,第一是西兴街从大下坡至花园南门,旧时称猫尾巴庄,也叫小庄子,就是原区政府所在地;第二是前兴街,在原区政府东,林二小西,旧时称前庄;第三是中兴街,在前兴东北,旧时称大庄,老爷庙在中兴东头,在大沟西沿,后改林二小分校;第四是永兴街,在中兴街西面,也叫上坎子;第五是北兴街,小桥子至东工房,那里有服务队,卖煤处;第六是平安街,在小桥子南,南面;第七是富贵街;小桥子西;第八是吉庆街富贵街西面;第九是东兴街,也叫栅子林东。

解放初期成立农业合作社,也叫和平社。下属四个大队。前兴大队,包括西兴街;前兴街,富贵街,吉庆街;永兴大队,包括中兴街,永兴街,平安街;北兴大队,即北兴街;永兴大队,即永兴街。

林西最早学校是,林东中兴街1917年成立老爷庙小学,林东村办。1952年在林东外宅扩建学校,校名林二小。二小当时有三所分校。一分校就在二小对门。原来是庵子庙一份校后来是教育局。二小东面是个大沟。沟的东面是二分校离主校不过二百米。门口冲西开小门口。三分校在林东老爷庙了。

林西东工房位于林西东侧,属开滦林西矿管理的住宅,建于一九五八年。有30条街,每条户数不一样,多的80多户,少的40多户,将近两千户常住居民,由五个居民委员会管理。是林西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工房区。白灰色硅石墙体,焦子顶,林西第四小学和第六小学位于工房区内。有两条马路穿过工房区,一条从外围通过。十三条的马路直通七百户村,二十三条的马路通唐山十九中,三十条的马路通到基建瓦房。

东工房有两个商店,也叫合作社。十三条的商店叫大合作社,经营日用百货商品。东侧是粮店,过道西面还有一个小商铺,主要经营蔬菜等副食产品。二十三条有个小卖部,主要经营副食品。所有商店归东矿区商业局管理,统一进货渠道,统一商品价格,绝大部分商品凭票购买。每年底发次年购货票,每人一张,每一张从1到100号,居民们要随时关注各号码与商品关系的信息。粮票、肉票和布票单独发,食用油按人头供给,定量供应,用粮本购买。即使公布了某号能够购买某种商品,尤其蔬菜类,也不确保百分之百能够买到,西红柿青的时候出售。为了能买到蔬菜,常常拥挤的混乱不堪。买粮食要很早到那里去画号,就是用粉笔在身上划一个序号,粮店开门后按序号排队购买。粮食没有品牌,好坏赶上什么算什么。大米、白面是细粮,占全部定量的5%到20%。豆类等杂粮也定量供应,但不占指标。

东工房十三条马路南面有个小饭馆,夹在东兴街的民房中。常去那里买些早点。那时东西很便宜,豆浆二分钱一碗,油条五分钱一根,鸡蛋汤一毛钱一碗,但很多同学仍没钱吃早餐。


(二十四)


林西,解放前工人穷,各家没钱买表。开始是英国人,后来是日本人,就用响气笛声报时。响气分早六点,下午二点,晚十点,三班响气给工人叫点催促上班。早四点开始,到晚十二点,分开来响。气声传得非常远,十多里外也能听清。那时,四外八庄也有矿上工人。响气延续到六十年代初。原是专管,后交林西矿武装部管。现在也响,是有国家大事和防空演习,平时不响了。响气是开滦电厂发出的。电厂有凉水塔,路过塔下有水雾飘落。飘落的水,冬天路面结冰,夏天湿润路人。

林西矿解放后第一任矿长是刘辉,后任煤炭部长;再后有费矿长、肖矿长…解放后,在矿基层大院、老工校培养了一批以解放前的罢工代表为主的矿工干部。南工房原来全是工人,后来也住有矿长和区、科长。也出了全国劳动模范王焕明,曾被刘少奇主席、周总理等中央领导接见;还有劳动模范韩章林。

第三员司房分为中、前、后三个街,前街托儿所、医院、第二食堂,后改为招待所。后街东门外是开滦林西矿游泳池,那时游泳要工作证,都是晚上没人跳墙进去偷着游。孩时常常泡在那里。三员司房还有宴客厅,内设桌球,从外面爬窗户看。桌球桌上铺有大绒布,四周菲律宾高级木材做成。那里有保卫人员,一般人进不去。

南有球场,当时林西矿球队非常出名,经常和大同、峰峰、抚順等煤矿进行友谊比赛,在全国煤炭系统很有名气。打球人有雷子、袁、大段等人,大都已故。球场东是一溜冰场,那时冬天很冷,只有冬季使用,从东面一小屋内用工作证支领冰鞋和篮球。五十年代曾有波兰专家去滑冰,每晚人头攒动,是年轻人的好去处。


(二十五)


那年月,矿区的男人大多下井挖煤务工,女人在家看孩子,洗衣服,做饭,除了挑水,拉煤,其他活全是女人干,如果你家男人帮女人干活,将被邻居耻笑,说你怕老婆;那年月过年,孩子衣服都是手工缝制的,母亲夜夜挑灯,保证你年三十早晨穿新衣服;那年月,只有过年才吃到猪肉炖粉条,吃到过年的饺子;那你那年月家家都有许多孩子,衣服从老大延续到老小,衣服是不停改制。

贫苦的家庭,年三十也吃不到饺子,为此,夫妻吵架,年过的不开心。孩子是期盼过年,过年可以得到父母压岁钱,也就是一块两块,两毛五可以买一卦鞭炮,当时叫小鞭,有一百头。小鞭拆开放,从三十放到十五。

孩子罐头瓶子里面放沙子,插红蜡烛,罐头盒口系红绳子,用木棍子挑着,作为灯笼。孩子点着燃起的蜡烛,穿梭在中横街,新立大街,口中念着:“打灯笼,发财了,骑着马儿家来了。”

孩子捡起燃放没有响鞭炮,再次鸣放,也是乐趣,再不响的鞭炮,就用石头砸,用锤子砸,期待它从新响起来。我的左手食指,就是童年这样砸的,至今有痕迹。

孩子用一二块钱的压岁钱,计划着,看一场电影,看一场戏,听一场书,买一些自己喜爱的东西。还在第一俱乐部门前小广场,看看拉洋片的,拉着唱着说:“小毛驴,轧白面,人有人走的脚印,马有马踩的蹄窝。”哪年月是苦涩的,也是快乐的。上学后老师给讲: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我们一直在努力着。


(二十六)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3.8秒,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东经118.2°,北纬39.6°)发生了强度里氏7.8级(矩震级7.5级)地震,震中烈度11度,震源深度12千米,地震持续约23秒。地震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林西当时夷为平地。至今,仅有林西矿医院部分建筑,矿里有三号井架,是地震前遗址,还有林西文化广场西几棵杨树,其他地方基本没有早期建筑及遗迹了。凭吊历史的地方,只有我们心底的记忆。

林西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宝藏我不能掠夺性开采,需要几代人探寻。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受难者如同伟大的创造者一样,受到世世代代的敬仰。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陀斯妥耶夫斯基说出了这句耐人寻味的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

我要平安地生活,得以自由自在地创造和享受。一个人通过努力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由于它来之不易,就决不会轻易丧失;而且我相信,当他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他的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

过去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林西地震前街道胡同索引 一工房,二工房,三工房,西工房,东工房,南工房,五三工房,合作工房,焦炭厂工房,铁路工房,干部工房,新立大街,桥西街,东向西,东仁里胡同,昌义胡同,仁义胡同,新华里胡同,西仁里,狮子胡同,中横街,保安前街,保安后街,公安前街,公安后街,菜市街,工兴街,粮食街,广东街,富贵街,吉庆街,前兴街,东兴,北兴,西兴,永兴,基建平房,南义山,北义山,大庙街,老四署,朝阳胡同,同德里,培仁里,后街,北水沟,矿前街,后街,红卫楼,河西工房,西前街,西中街,杨家沟:



二、唐家庄篇


(一)


唐家庄地处丘陵,矮山起伏。唐家庄东临卑家店、崔庄子,西临古冶,南临林西,北临燕山脚下。唐家庄以北大街、西兴街、东兴街为最高脊梁,向南北两面倾斜为坡,倚山坡筑房住人。南下坡为主庄。向南坡底有王家岗,王家岗有山梁隘口。

王家岗南有横亘东西两条并行的京山铁路、京山205国道。

早年,铁路经常有护路任务。朝鲜金正恩的爷爷金日成,几次坐火车来中国,夜间几百人从古冶区军管会出发,骑上自行车浩浩荡荡到达指定地点,沿着京山铁路自行车队,气势如虹。

南北穿越铁路有三个道口、一个隧道和一个大桥。道口最西有通往古冶的大道原有涵洞,桥下有205公路和京山铁路,桥面有古冶火车站通往赵各庄矿的南北区间铁路。震后改为上下道、两个钻洞子,现己拆除改为公路。

向东劳动工村西头有铁路道口,现己拆除。这个道口也是京山公路南北变道的道口。当年此道口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过往车辆昼夜川流不息。

现在唐家庄矿道口往西约20多米处,铁道下原有一涵洞,走人和马车,上面走火车。王家岗到涵洞子本是一条平坦大道。少儿时期我去林西姥家是必经之路。

胜利街道口与隧道中间,还有一个东西横,南北竖横跨京山铁路、公路的丁字型水泥桥俗称唐家庄大桥。桥东去大城镇,桥下西紧挨矿东北门。桥北下坡也是庄东侧南北走向的另一条附道起点。经过东工房西头、新兴路东口、莺春街东口、矿医院、向北至大洋房子。这条路铺的全是暗红色缸砖,进了洋房子才改成水泥路。洋房子向西拐百米左右到第一俱乐部再向北拐经过小洋房子、北大街东大庙学校、北自建工房与京华道相连。

再向东有老工房,后改叫东工房。在老公房东头铁道下,有一 个水旱两用南北走向的隧道,现己拆除东移百余米。当时只是旱路单行道,道路与崔庄子搭边。原旱路南紧挨着京山公路,北与唐家庄去卑家店大道相连。水路,水源来自万山脚下的沙流河,水由北向南流过隧道。沙流河起源于9065部队水泥厂,后改名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oo七工厂。与建设水泥厂(后改叫新生监狱)中间的泉眼涌出。泉眼涌入大坑,坑边尽是粗沙。坑水清澈凉爽见底。我在9065部队水泥厂工作时,曾去此坑洗过澡。泉水向南流淌,流入唐卑大道北侧泥坑,我在七中上学,经常路过这里。沙流河现已干涸,隧道填实东移。原隧道西侧,铁道北侧,有一个两层的水泥炮楼,是日本时期修的,小时候经常去炮楼里玩耍。


(二)


唐家庄北侧有东西走向的京华道(国防道)。东至9065部队驻茅山兵营,西至古冶北寺道口。道口向北有路,通往4582部队赵各庄南场兵营。京华道北侧有启新水泥厂采石车间、七oo七工厂、新生监狱、开滦二中。住宅有铁路工房、启新工房、矾土工房。南侧有七七工房、北自建工房、西北工房。北大街西头下坡道路两旁,东有两三个一房半高的石灰窖。西有一个积水大坑,少儿时期经常去洗澡。西兴街北下坡至现在的第三医院南,有东西走向的数个矿穴,那是大跃进时期采石、采粘土遗留下的大坑,其余全是茂密的玉米地,青纱帐。震后矿穴填平扩建成大片楼房。主要有第三医院、供电局、矾土矿办公楼、森林公园、房管局、邮电局等。还有一些商铺饭店、机关单位。


(三)


唐家庄原王家岗道口向北有两条路,一路向北上坡,经过仁义西街、永安街西口、唐一小、北大街,北下坡西北工房至京华道。王家岗道口改道扩建后,经过城建局、古冶区广播电视台,北下坡第三医院与京华道相接。

过去另一路是从西北方向岔道去北范各庄,途经西山(现叫金山)东坡脚下和胜利煤矿(市地方煤矿,上`世纪60年代关闭),至北范京华道。路是沥青小路,路边有矮树,树影斑驳。北至路尽头有小桥,桥下流水。

西山在解放初期为茫茫丘陵,起伏连绵。西山地下有丰富矿藏资源,后来陆续有建矿采煤,挖掘矿产资源,建厂生产陶瓷,也建筑京山平房,石山楼。西山如今改名金山,建立金山森林公园,开发新区,成为新的宜居家园。

再有矿北门外东行100多米处,还有一个胜利街道口,现己拆除。道口南紧挨一京山公路,道口北是分岔的两条街道,一条去小山街里的太平街。太平街向北上坡东拐30米处,通过员司房三条到大桥北。另一条街道是北上坡胜利街,与王家岗道口北去大道,在唐一小处重合。


(四)


唐家庄的街道商铺,最繁华的莫过于新兴路,地震后改叫新兴道。新兴路西起学校街水泵,东至大桥北下坡,东西约300米。

解放前, 唐家庄主要商家店铺分布在这条街上。它的布局一般,前面是门市脸,后面是店家住户。出广场南门依次向东,门朝南开第一家是合作商店的菜案子和小百货商店,后因广场改造扩建后重建,大家都称它新房子。紧挨着是同兴糕点副食商店,解放前在小门外原瑞兴字号处,后公私合营后迁到此。再向东是黑白铁加工部。及李家茶锅炉店和姜家瓷器店。隔道有二层欧式姜家新合绸锻庄,再向东是百货公司,后扩建后搬到大桥下西侧。

向西是小山广场。上世纪50年代初,小山广场并不成型,因为南门处坐落着前面是门市脸,后面是住户的数十间平房。其中有“狗不理“包子铺、“久祥“鞋庄、“仁美“牙所、“荣昌“制服店和剃头棚等。因体育场改造扩建,这些门市和住户分别搬迁到新兴路东西两头,东头与“新合“绸缎庄相对,西头紧邻新址“都一处“饭馆。从此腾出了南门空地,建起了一个仅有300米跑圈的小型体育场。小山广场的建立,成了矿上每年召开运动会和重大节日召开盛会的地方。每到五一、十一,矿上都在这里召开庆祝大会。记得我在唐一小上学时,参会的新生中学(后改为唐山十二中,现在的开滦二中,多年归属开滦系统管理)鼓号队数一数二,招引一帮孩子追看。

三年困难时期刚过,开放自由市场的,小山广场又成了商品贸易的聚集地。当年我只有十四、五岁的,对自由市场的热闹景象至今记忆犹新。白天推车卖菜的,挑四根绳(前后是木箱或笸箩,四个犄角拴绳,用扁担挑着走)兜售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的。摊位一个挨着一个,从南门一直摆到西北门。叫卖声高低起伏,好不热闹。记得那时买西瓜几乎没有买整个的,而是用刀切成块卖,现买现吃。到傍晚,南门内开始卖熟食,熏鸡、猪头肉、灌肠、炖排骨应有尽有。因为孩时贪玩,打把势卖艺的、变戏法拉洋片的、耍猴卖野药的、跑马戏捏糖人的……成了他和小伙伴围观捧场之地。

出小山广场南门依次向西,门朝南开第一家是合作商店的第五副食部,紧挨着是委托部。记得委托部有位姓邸的大叔,经常去我家串门,解放前就经营皮货,不管什么皮货经他手一摸,就知道是不是三九的货色。向西是联营理发店和一个杨家修车部。唐家庄几位老修自行车的师付,解放初经常集聚在小山广场表演定车、倒骑自行车、行车途中在车上拿大顶等车技。围观的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地叫好。新兴路西口有两股岔道,南侧西头是刘家小人书、克郎棋店,后拆除改建新“都一处“。饭店解放前在小门外,上世纪50年代初,因连阴雨房被浇塌后搬到此处。

依次向东是吴家住户,南门开过卖开水茶锅,北门有住户有路走人。向东是赵家老五门朝南开的下杂货铺,人们都习惯叫它“虾米店“。赵老六走北门,在合作商店上班,他的拿手技能卖水产,不管什么臭魚烂虾,他都能卖出,尤其是新鲜肥的喊声,能响遍整个新兴路,所以大家给他起个“新鲜肥“的外号。再往东住户还姓吴,合营后在新房子百货上班。向东有编织毛衣的门市部。向南过道是商业系统的业务股卖菜的案子。上世纪50年代初的一年春节前,此处发生过一次爆竹炸市,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走进业务股大门向东拐有三间门朝北开的倒座,在凭票购物的年代,曾卖过猪肉。再往东走,经过邮局后院墙,就是我们新兴路后院住户。业务股大院还有一个市场管理委员会。那个年代,谁家养鸡攒几个鸡蛋去卖,换点盐酱油什心的,绝对不允许,说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我亲眼所见,市管人员逮住卖鸡蛋的老爷儿、老太太,抢过鸡蛋当面摔在地上。业务股向西南走,至通员司房六条。街中央原有个水:泵。水泵旁住着几户人家,其中有家姓郑的专卖箱子、板柜木器家具。还有一家人,只记得他家有个哑巴男孩,大我两三岁,经常找我哥去玩,在十二三岁时走失,至到地震前也无音信。


(五)


唐家庄的街道,解放前从古老繁华的角度看,莫过于莺春街了。此街东西走向约150米,座落在矿医院与小山广场中间。本街有著名的“莺春楼”戏园子。与赵各庄的“燕春楼”、林西的“国光”戏院齐名。莺春街东出口南北分别有小人书铺和烟洒茶糖的杂货铺。西出口紧挨着南北走向六七十米的莺春横街,横街北头连着东西走向约200米的莺春北街,此街对着横街有个袁家“品兴池”澡堂子,这个澡堂子与唐山解放路和永红桥大道交叉处东侧门朝南开的“瑞兴池”齐名。只不过“品兴池”解放前到解放后六十年代末以前只开放男池,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才有了女池,也只能交替使用,每到星期六进门影壁前戳块今日女池的大牌子,其它六天全是男池。記得有位闫姓搓澡的师傅,技术高超非常合人,刮眼皮、掏耳朵、捶背、掐腰、捻大腿手艺全活。浴池东连山是门朝南开的李家私人武术馆,进门有十米见方的大厅,器械架上摆放着大刀、长矛。练武术的,看热闹的,进进出出门庭若市。

莺春横街南头东拐是莺春胡同,进胡同中间南拐变成一个窄胡同,过“永茂”牙所通新兴路。横街南头西拐是小山广场东门,广场东门南拐是南北走向的单面莺春大街,西面对着广场东大墙。此街虽叫大街,北头只有三四个门口住家,中间是街道办事处,再南一个公厕,尽头是“新合”绸缎庄。小山广场东门北拐,过胡同厕所是东西走向脸朝南的单面正阳街,街中对着广场主席台,街西有一公厕,公厕北是露天剧场,露天剧场台面朝南,台的东西两侧设有两个大门,出入与街道路面平行。剧场南有两房还高的围墙,东西也设两个门,门口下30多个台阶才到平地。此剧场经常有外省市剧团演出,后被开滦五中占用,拆毁做为校内操场。

(六)


业务股门东侧有两家裁缝铺,一家姓马,一家姓张。过裁缝铺就是邮电局,大院临街是营业室,后院住着张、朱、刘三户家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姓张的大叔,他当时是东矿区邮电局长,是我街最大的官职,但本人一点官架子也没有。每逢半路遇到我父亲,老远下车子连声叫三哥。作为一名局长,时常骑自行车去南范各庄矿亲自送报纸。

邮局东,解放前是彭家布铺和侯家杂货铺,再往东是李家“民远斋“,糕点铺公私合营后迁到大桥东大城镇。此糕点铺在私人单干时发生过一件趣事,一年中秋节,在门外摆放的月饼盒幌子,里面装的是裹鲜货的草纸和砖头,被小伙计卖掉。事后李掌柜逢人便讲此事,并挨着门市部打听寻找买主,至到公私合营后,买主也没找上门。李掌柜,和蔼可亲,我们小时侯合伙淘气,经常去他家后作坊偷糖稀吃,有时被他轰的满后院跑,但两天不去他那偷糖稀,他还招逗孩子,所以小孩都喜欢他。

这个糕点部,前脸先后改成修表铺(三修系统)、和唐山市“远东“皮鞋厂厂址。皮鞋厂在林西新后街45号,这里其实就是东矿鞋厂的一个小门市部。后作坊改成饮食部女工宿舍和修鞋车间。再往东是王家兄弟修表铺和刘家“荣昌“制服店,及萝圈铺(隶属古冶电镀厂前身管辖)。提起刘家“荣昌“制服店,我最熟悉。裁缝匠本是昌黎人,一米八的大个,一表人才。13岁去哈尔滨学徒,技术高超精湛,做出衣服板衬合身。正如“四缝人”讲的那样,老耀做出的衣服有骨头有肉。第四服装缝纫厂做出口的旗袍,由他掌作,最后一道工序独有他一人手工针线上领。说起对他的称呼也怪,本人姓刘而“四缝人“却叫他名子的最后一个字老耀。小时我经常去裁缝铺。那时没有电熨斗,只是铁熨斗里装木炭,引着后再到室外来回晃动,借助风力把木炭全烧着再用。小时好奇,这活总抢着干。


(七)


再向东是中心粮站和五金部,这里解放前原是刘家“长盛号“钟表眼镜店。这里还有解放初也“狗不理“包子,后来店铺铺搬到东半部,改成“天丰园“飯店,公私合营后叫“人民食堂“。再往东是联营剃头棚,杜家“仁美“牙所新址。

杜家东家是山东人,14岁闯关东在哈尔滨学徒镶牙,出师后在唐家庄开牙所,招牌是哈尔滨分此“仁美“牙所。可能是带有美字的缘故吧,街坊父辈们都叫他老美。他有四个儿子,人们,顺便叫他们大老美、二老美、三老美和四老美。现在有三个儿子分别在大桥下,新兴道西段,赵各庄开牙所。再住东是于家水果店,从小门外搬到这里的。相邻的是张家裁缝铺,原在小山广场南门处迁徙来的。他家门朝南开和我家对门。记得小时候五六岁时,经常到他家捡已掌大小的布头下脚料,我母亲再剪成三角形、正方形按颜色布种连接起来,做成椅子垫、夹被面等。

再往东是刘家住户住,他们原住“久祥“鞋庄,由小山广场南门迁到此处,店铺后大儿媳改成裁缝铺。他家东边紧挨着吴家诊所和吴家兄弟牙所及王家中医门诊。隔道是人民银行。除了固定门市还有街面上临时摆摊的。家住正阳街姓仁的专卖镜子,西兴街姓候的吹喇叭卖雪花膏,后来两人都联营到新房子小百货合作商店。还有家住小门外一个姓秦的刻章小摊位,80厘米长50厘米宽的小木桌,上面摆放着多种戳料和刻字用的刀具。1963年我刚参加工作用的手章,还是秦叔刻的呢,至今我还保存着。

现在新兴道的邮局位置没有变化. 百货大楼过去是新合绸缎庄位置.小山广场在现在邮局北面,当时小山广场有南门。、


(八)


大桥西侧,新兴路东头,还有一个南北走向的中兴北胡同,胡同内有一个门朝西开的裁缝铺,本人姓刘是天津人。刘家“长盛“号的住所,二层楼。底层进门有一个大厅,楼梯扶手及上层走廊栏杆,全是压葫芦型状,典雅气派。中兴北胡同对面是莺春北街小胡同,挨着新兴路街面朝东开的是李家“永茂牙所,胡同里是住户。从新兴路再往东走向南拐是一个脸朝东的半面街,东面是脸朝南的新华书店和职工消费合作社后院西大墙。本街有脸朝东的四缝门市部,有“荣昌“制服店裁缝匠家店,前台只管收活,后面裁剪。紧挨着吴家兄弟鞋铺,他弟弟家住新兴路后院。向南沈家黑白铁加工部,紧挨“三八“副食部东门,这些都是解放后建的门市部。

大桥下西侧还有个水泵,往南是国营十七部,可以说是唐家庄最大的副食部。文革时期,在唐山京剧团《节振国》剧目中扮演夏连凤的一位姓仁的演员,在此商店劳动卖过酱油、醋等。紧挨西边是口字型的循环百货商场,是由新兴路百货公司扩建后迁址来的。开业的第一天,发生过一件趣事。因售货员不够用,就从小山广场南门,菜案子调来一位净卖两三分钱一捆菠菜、小白菜,上了年纪的老汉来卖小百货。当时有位顾客打听有机玻璃扣的价钱时,他把一毛六一个卖成一分六一。当时我妹妹在场,因为她每放寒暑假都去我天津住的老叔家,知道有机玻璃扣的价钱,当时跟着也买了一付。回到家一传俩,俩传仨都去买。旁边的一位年轻女售货员觉得得不对劲,询问此事,并告诉他一个扣子的实价,老汉听后哎呀一声。

百货商场西是公安街,再西是脸朝北的“民星“药店新址,西挨着南北走向的是中兴南胡同,对面是三八副食部南门。再往西走是员司房四条,南拐三条向西,可通往太平街赵家浆洗房,至胜利街道口。

另一个繁华地段就数新兴路西头南拐的太平街周围了。这些门市部基本上都是解放前个人单干的老门脸,如对着新兴路西头南北走向的学校街水泵南侧,有一个二层小楼“新民“书店,底层经营文房四宝、学生用品,上层住人。靠南有一条三四十米东西走向的横街,横街东头有个公厕,横街住着七八户人家,其中有一个姓罗的“人民食堂“大橱。学校街是单面街,东对着小山广场西大墙。再向南是太平街,学校街与太平街是北高南低的慢下坡,太平街除了门市外,还散居住户。北数西侧第一家是叶家客店的后门,里边也住着几户人家。往南有一条东西走向的横街。横街南第一家门朝东开的是“民星“药房,药房老大掌管卖药,老二坐诊。公私合营后,老大随药店搬到大桥下,老二留本街当了“卫农“医院的院长。

再往南是董家“运昌“照相馆,震后搬到大桥下。记得当时有位东矿区赫赫有名的人像摄影师霍自正老师就在此照相馆,他曾去过我矿办过摄影学习班。他的讲叙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他讲人像摄影别人用闪光灯,我不用,别人不用灯我考虑怎样用灯,要有个性。尤其是在拍摄风光片时,他讲除要求本人技能外,客观还要讲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充分抓住晴晨黄昏有利时机;地利选好地势使照片反映出最佳角度;最后还要讲人和,照片内最好有人物或有会出气的家畜点缀衬托。

往南还有“卫农“医院,再向西拐有小下坡,坡中有门朝南开的彭家客店,再往南拐下坡就是胜利街道口,道口西是西员司房。复回,道口东上坡是徐家大车店,北上坡脸朝西开的是薛家二分钱一碗的卖骨头汤大院,门外北有个公厕。向东拐上坡住着两三户人家,再上北拐东去员司房三条通大桥。向北脸朝西第一家是赵家浆洗房。卫农医院东部。刘家“瑞祥“客店。后改成“八姐妹“食堂。原“狗不理“包子铺崔掌柜担任经理。向北赵家“洁民“牙所,杨家熏鸡铺,王大胡子诊所,王家剃头棚,后改成冰棍厂,和业务股相连。

太平街同样有一个西连平安街的三四十米长东西走向的横街,这个横街全是门市脸。东起脸朝南是叶家客店正门,向西白家熟肉铺,费大夫眼科诊所,谢大夫门诊部,西边紧挨着一个剁锉的作坊。复回西头,面朝北第一家是卖开水的茶锅房,编笊篱的冯家作坊,伦大夫诊所,最东是一个修表铺。

这条横街西头斜对着一个东西走向不到一米宽20米长的小胡同,只能走单人,人们习惯叫它小门,东称小门里,西称小门外。走进小胡同两面是高墙,抬头只见一缝天迹,犹如走在山峦狭谷之间,给你一线天的感觉。出小门外有两股岔道,去西南方向有胡同,还有一个副食店,解放前叫“瑞兴“字号,合营后改叫“同兴“搬到新兴路。再往西南有多个小门脸及说书馆,是烟花柳巷,是解放前的老小山。

知名的门市就数“都一处“饭馆。这条街还有一个姓李的人,说话大舌头,外号叫傻子的“连元“照相馆。解放初在一场连阴雨中,两家店铺被浇塌,“都一处“搬到新兴路西头,照相馆也关闭了。过了小门外向西走是永安街,穿过南北走向是胜利街,这里形成一个交叉的十字路口。西北角有东开门连着南开门的副食商店,西边是南开门的粮站。东北角有几家小铺,其中门朝西开的有一姓樊的掌柜。

商贸主要店铺还有劳动工村矿西门外的几家店铺,及人民食堂分店。大桥东,南拐去大成镇的半路上,有几家商铺和饭馆。还有一个脸朝东的林西“福盛和“煤局子。据说林西矿开凿四号井时,占用的是福盛和的地,东家向林西矿提出三个条件之一,供福盛和卖煤。再一处就是洋房子围墙外东南角有脸朝西的国营副食店。


(九)


唐家庄有两个员司房,南挨京山铁路只一墙之隔。座落在东边的员司房由南向北数共六条。三四条东通大桥,三条西通胜利街道口。一条东,有一个东西南三面围墙北面敞开带盖的碾道。六条后窗是我们新兴路后院几家住户和中心粮站及五金部的后门。再有一个是西员司房,这个员司房面积较小,同样与京山铁路一墙之隔,但大墙外东西可以走人。西员司房西头紧挨面朝铁路的一面街。記得此街最东一家是个中药铺,铺内货架上掛着一个王八标本。少儿时,每当路过这里都要好奇地向里望上几眼。

洋房子大院套小院,解放后一号洋房子改成职工图书馆,三号四号是招待所,七号是矿医院慢性病房,还有一个托儿所。过了洋房子小院,向东还有红砖垒的简易洋房子,有女工宿舍和矿级领导干部家属住宅。洋房子大院长二百多米,宽有一百米。空地长的全是槐树,东侧树林中还有一个木制凉亭。


(十)


北大街据说是唐家庄的起源地之一。它就高高的坐落在唐家庄的脊背上,北大街西高东低全长大概七百米的样子,一条笔直宽敞的街道把它分为两半,道北从东数一至三十七号是北街,道南从三十六号至六十号是南街。

在北大街的西头,隔条马路就是唐一小;东面紧挨着六十号大院的就是唐四小。街东头有个“东小铺”,西头马路边有个“西小铺”,街西头马路边有个水泵,街东头唐四小的后身也有一个水泵。北大街东西两端还有对称的东兴街和西兴街。

街中间有私人诊所,北大街的大部分院子都是有南北贯通的,三进式样,皆有厢房。这家诊所是只开南门,房东就是坐诊的大夫,一个中等身材白白净净的老人。街对面四十三号的院内东厢房还有一个小诊所,大概是公办的,窗框刷的白漆,玻璃上有红十字。挂着白纱布的窗帘。

北大街的居委会,它坐落在街中间的位置四十六号。门前有一尺来高的一米多宽的台阶,一间门房与街面平齐,北墙上开了两个窗户,两扇窗户旁备有刷着咖啡色油漆的“门板”,显示着它于民宅的不同,进门是过道,西面就是办公室,所谓的“办公室”也并不是像现在通常的办公室桌椅卷柜的摆设。靠北窗与民宅一样一铺大火炕,地下有大长条的板凳。得去那里领过“副食品票”,炕上放个小炕桌,发票的人就偏腿做在炕沿上。

小铺子坐落在北大街南街隔马路的西面一个高坡上,在高高的杨树下一个低矮的土坯房,朝马路东开门,房间里面黑咕隆咚,卖烟酒茶糖,酱油醋,大多是不凭票供应的食品,房子外面撘有这凉棚,支着木架子做柜台。蔬菜、豆腐就的在这儿卖,但大部分时间没货可买,冬天案子上会摆放着些黑枣、冻酸梨。凉棚下面是个土坡,“柜台外面”留了很窄的一点地方供买东西的人站脚,偶尔有菜 大家就在这挤着买。

和西小铺对称的是东小铺,同样的土坯房,同样的哩溜歪斜摇摇欲坠,同样的室内黑咕隆咚,结构完全一样,买的东西也一样,规模比西小铺略大。

东小庙在街最东头东小铺的旁边,小庙不是家族祠堂。它是由青砖砌成,上下两层,中间层内皆有空。小庙空洞是为祭奠故去人烧纸钱用。小庙对面有棵古树,粗大苍老虬枝,树干有节。小庙面积也就1.5米见方的样子,三米不到的高度,灰砖砌成,中间一个仅能够一个人通过的门洞,没有窗子和通气孔。这是供北大街人给死人烧纸的地方,街上的人死了在出殡前,早、中、晚丧家的人穿着孝袍排着队哭嚎着去那里烧纸。许多人挤着看热闹,小庙前面有几步台阶,孝子抱着灵位三两个人进了小庙,其他人就止步于台阶下,只等里面哭声一起,外面的人如多米诺骨牌一般,白汪汪跪倒一片,瞬时哭声喧天。

北大街粮店,坐落在街西部的三十一号,建筑比较高大,街里一般院子的院墙和门楼都石头砌的灰砖灰瓦置顶。三十一号粮店是淡黄色的门脸,门口还有两个鼓型的石墩子,门前有个一尺来高两米见方的平台。

北大街两头对称的还有东兴街和西兴街,分别建在两条马路的东西两则,西兴街从北往南排列着四条街,东兴街也有三条街。

在西兴街二街道南面是北大街农业生产三队队部,一个石头垒成的大院子,大门朝着马路,竹坯子做的大门,大门上还套着个小门,平时人们走小门,只有过大马车的时候才开大门。院内北面靠大门处有两间房子,就是大队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南面有个碾子,主要是供农户用。

挨着三队的南面还是个石头大院,那是生产二队,一队在南下坡38号道南,四队紧挨着在三队的西面,门冲北开。

北大街东西两边有两条贯穿唐家庄南北的马路,尤其西边的马路更为主要,那时启新水泥厂的运输汽车走这条路,在北大街的北下坡,还有三座石灰窑、三个挖石头的好大好大的坑,拉石头和石灰的马车也走这里,再有就是这四个生产队的马车、北面西北工房、铁路工房的居民;上下班的煤矿工人这里都是必经之路,熙熙攘攘十分热闹,道路两旁种着高高的杨树,绿荫遮阳,树影斑驳,很漂亮的一条马路。


(十一)


北大街上常常会来叫卖的货郎,有卖菜的、卖烧饼的、卖糖葫芦的,卖唆锣谜的,唆锣蜜最便宜,一分钱就能买一份。我们看着卖唆锣蜜人,他用半截的冰棍筷子,在糖盆里粘一下抻出好长的糖丝,缠呀缠成一小坨,总希望它能把糖坨缠大一点,唆锣蜜买来并不会马上吃掉,和卖的人再要一根棍,两根小棍,缠来缠去要玩好久才放在嘴里叼着;还有磨剪子戗菜刀的,推着自行车卖香油的,还有卖泥人的,泥塑的一只大公鸡,有颜色,拿在嘴里一吹就“呜呜”响,还有泥塑喜庆笑脸的“不倒翁”,人们也叫“搬不到”;最喜欢看吹糖人的,一块烧热的红糖在艺人手里转来转去,就成了小老鼠或者小猴子,长长的尾巴,栩栩如生。

一个消失了的玩具 叫 “波浪登”,就是一个薄薄的咖啡色的玻璃玩意,像葫芦样的一个大肚子上面是根吸管,用嘴对着吸管一吸一吹,大肚子底部的玻璃会一凹一凸的发出噹噹的响声,那玻璃比灯泡还薄,真的挺吓人,怕一吸它碎了,吸一肚子碎玻璃。但是从来没有人吸进肚子,也没有吸破过。

大街就是孩子玩耍的场所,下学后,孩子不约而同的聚集来这里。女孩在一起跳皮筋,踢毽子、玩老鹰抓小鸡等各种游戏,男孩子摔片几、打汰。打汰就是木棍对木棍对打,被对方先击打出线为输,也有叫来汰。还有抽陀螺。三十四、三十五院子的门前砌有挺宽的台阶,那里背风向阳,白天女孩常常坐在那“歘大把”、“歘猪骨、羊骨”或者画格子跳口袋(沙包)。那时候晚上,不看电视,没有作业,孩子们过着无忧无虑的日子。三十四号前门里住着姓葛的一家人,夏天他家会在那个台阶上放桌吃饭,还有许多的男人在那坐着乘凉聊天。盛夏,孩子们就在三十八号那个高大石头砌顶有台阶的门前阴凉的台阶上玩。


(十二)


唐家庄最早有两所中学。

座落在北范各庄东的开滦二中,前身建校于1947年11月,校名为“中正中学“,设初中三个班,校址在林西矿西门南。1948年12月唐山解放,校名改为“新生中学“。1952年夏,校址迁到北范各庄东,1956年11月校名更改为“河北唐山十二中学“,并开始招收第一届高中班。1960年4月更名为“开滦第二中学“至到现在。此校多年隶属开滦系统管理,1970年由唐家庄矿管理。

另外还有开滦五中,校址在原开一小。解放初矿上在大城镇设有工人识字班,后改为职工半工半读学。提起工人识字班,不得不提老工人赵建昌,他从一个苦大仇深大字不识的工人,通过识字班的学习,最后成为矿文联一员。我本人听过赵师付三次报告,一次在唐一小上学,一次在唐山七中上学,两次都是忆苦思甜。还有一次讲精神文明。

另外还有7个小学,唐一小至唐四小,开一小至开三小。唐一小现已西迁,震前在唐家庄现在的卫生院北上坡。此校先后曾有6个分校,仁义街分校(后改成住户);北大庙分校(现改成唐四小);莺春大街分校(后改成唐家庄街道办事处);莺春街分校(在吃集体食堂年代,前院改成莺春街居委会食堂,后院唐一小教师宿舍);西北工房分校(后改成唐三小);学校街分校,(后改成住户)。原唐二小,校址在第一俱乐部北(后改成开一小,校址被开滦五中占用后,开一小迁到大桥北下坡,第二俱乐部后身,解放前是开滦职工子弟小学校址)。原唐三小在东工房六条中间(后改成开二小,东工房四条还有一个分校);原唐四小在劳动工村(后改成开三小;唐二小在唐家庄大城镇。本人一二年级在唐一小仁义街分校上学,那时正赶上抗美援朝结束,志愿军回国,课间我们跑到铁路(京山线)边等待志愿军回国的列车,奏巧了赶上由东向西驶过,闷罐车开着车门,我们鼓掌欢迎,志愿军挥手向我们致意。

三四年级到北大庙分校上学,五六年级才到主校上学。使我一生难忘的一位家住北大街46号的班主任李耀华老师。他和蔼可亲,教学有方。课堂上他掰开揉碎不厌其烦的讲解,课后认真批改作业,每天忙到深夜,发现个别问题,第二天找到当事同学进行辅导,普遍问题课堂上再次讲解,直到全弄明白。同学有个头痛脑热的没有上学,第二天他抽空到家看望。李老师当年不辞辛苦的敬业精神,至今使我赏识和留恋。

北大街还有一名使我留念的老师,他虽然没有教过我,但给我的印象至今难忘。刘步善老师(后搬到小洋房子5号),原开一小音乐老师后调到开五中任教。刘老师能歌善舞,最拿手的还是演奏小提琴,当时在唐秦地区数一数二,跟他学琴的无数,有的竟被省市歌舞团招收为演员。他曾与一名女学生表演的《逛新城》和由他小提琴走主弦,矿文工团长刘长海手风琴伴奏的小提琴独奏曲《新疆之春》《花儿与少年》响誉开滦矿区。


(十三)


1958年,唐家庄建新剧场,位置在洋房子大门西侧,原花园和喷泉池处及比赛用的篮球场排球场地。記得新剧场建成投入使用的第一场,放映的电影是歌剧“红珊瑚”。售票在前厅南窗口,购票人拥挤不堪,根本无法维持秩序。长影乐团、总政歌舞团、唐山话剧团及外省市文艺团体在此剧场献技演出。以后又在风车房东建露天剧场。后被开滦五中占用,拆毁成了校内广场。

露天剧场西是一片民宅叫风车房,民房中有一大院是唐家庄矿的一个通风井,院内有连通井下的风车和一水塔。

风车房西是一片庄稼地,有一上坡羊肠小道至通北大街南的一个露天石碾。风车房东是开滦的风车工房,北边一道大墙封闭,隔道是北大庙小学校。风车工房南有东西并排的8座英式分离小洋房子别墅。门前三四节的台阶,门旁两侧一米来高的小花坛,尖式红色铁瓦屋顶,米黄色的墙体与后排的风车工房建筑风格截然不同。

唐家庄有两个俱乐部、两个篮球场和一个游泳池。第一俱乐部座落在洋房子大门往西走百米,门朝东开与唐二小,后改为开一小、开五中大门并排。进大门百来米就是第一部,这二百来米的石板甬路,经过多年行人的踩踏,石面光滑明亮如镜。进大门甬路两旁翠绿柏树,浓荫蔽日 进俱乐部有个三角型前厅,房顶悬挂着一个头朝西南的飞机模型。此俱乐部只能举办小型文艺演出,后改成舞厅。俱乐部北侧有个月亮门,进门向南拐是个胡同,西面是一个挨一个的小屋,成为皮影团、曲艺团、京评剧团等排练室。第二俱乐部座落在莺春街中段,门朝北开上下两层。解放前叫莺春楼,解放后改叫第二部。主要是文艺演出放电影。记得有位叫贾长武的放映员,在矿工会还兼职摄影工作。后调到开滦矿工报社担任摄影記者。他拍摄的全国劳动模范吴旭芝先进事迹,题为《压不弯的钢梁铁柱》照片,曾刋登《人民画报》,在全国影展中获过大奖。

还有两个篮球场,一比赛场地座落在第一俱乐部东侧,在柏树林荫道南,有一道砖花墙,花墙有两个下七八个台阶的敞门。下敞门焦子地广场西是南北篮筐的灯光球场。东是排球场。西侧砖花墙中央有个四角明柱带盖的乐池亭,用来記时、记分工作人员的座位。这个球场时常有比赛,矿男子篮球队也盛兴一时。50年代末,难得的一米八九的大个队员,个个身强力壮,身高臂长,技术高超。11号队长王金普组织后卫,大康、大扬、大章、小李子、刘明秀替换着中锋、左右锋。唯有一个不到一米七的小个队员刘文汉,灵活速度快,尤其是远投特别准,可惜那年代没有远投三分的规则。这支球队当年曾赢过唐秦地区赫赫有名的昌黎红星队。但到了60年代初,队长大王、队员大章、刘文汉调到兄弟矿,小李子入选八一队,老崔担任矿女篮教练。

在大唱革命样板戏年代,唯有唐家庄矿排练演出了有40名乐手伴奏,80名歌手伴唱,刘长海指挥刘步善提琴首席,难度很高的交响乐《沙家滨》,演遍唐秦地区。长影乐团、总政歌舞团曾招收过刘老师,他在名利面前服从组织分配,毅然留下来安心教学。北大街还有一名刘老师的徒弟吴志民,年轻时曾服务于唐山歌舞团,他不但琴拉的好,还有做琴的技能,经常和我弟弟切磋制琴工艺。他的徒弟邓子立文艺兵退役后,在林西矿托儿所教琴多年。

记得还有一位老人使我难以忘怀,他就是住在大城镇新立街的方老爷子。他有一手端胳膊捻腿,治扭腰、落枕、错骨缝的技能,四外八庄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他治病从不收钱。记得上小学时,我因玩小皮球把胳膊抻了,曾治好过两次。


(十四)


如今,唐家庄是古冶区政府所在地,这里森林公园树木蓊郁,花红柳绿,银湖水波荡漾,波光潋滟,这里是幸福人居住的祥和的家园。人们安居乐业,过去的苦涩日子远去了,可我们不能忘记过去,今天的美好,是昨天的继续,我们期待未来唐家庄的阳光,更加灿烂辉煌。


三、古冶篇


(一)


古冶西街有位九十五岁的老人,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忆起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至六、七十年代,古冶街道商家店铺,如数家珍,清晰明了。同时我还遇到好多花甲老人,回首古冶昔日的辉煌,还感慨唏嘘。如今,再次走入古冶新华街道,那条路还在,走向没有改变,房屋斑驳。如今,熟悉这片土地的人,还动情诉说着尘封古老的故事。

古冶,我曾经在这里工作过,深情于此。我想再现古冶的历史,回放上世纪的民居、民俗、商铺和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因为,这世界我们来过,应该留下点印记让后人缅怀。时光如流水说来很快,转瞬间人会变老,要好好去珍惜,切莫徘徊。


(二)


古冶,商代区境属孤竹国,春秋为山戎地,战国属燕国........宋时为契丹管辖,契丹建置滦州后,一直属滦州。明永乐年间属孩古社、广益屯,光绪废社、屯,建警区,全境多属第十区。

古冶原来叫千金冶,本是官名,后转为地名。古代冶铁称坑冶(规模不大),千金冶也是小量采矿,坑灶冶炼。

古冶街里西大庙前,明清三月二十八有铁器会,当地有很多制造刀枪、家具的铁器手艺人,产铁达到一定数量的地方称千金冶。传说中,很久远以前有山东老汉姓古,携家带口,躲避战乱、饥荒,落脚此地。古老汉打铁技艺高超,乐善好施,深受村民尊重,称之为“古爷”。古爷死后葬在这里,人们为了纪念他,把他居住的地方所形成的村庄叫古冶。

古冶在明朝是个乡村集镇,属滦州孩古社,有土路与附近大镇相往来。据《滦州志》记载当时设有“义仓”,驻扎着小股军队。到清朝已出现了二、七集市贸易。

到了十九世纪后半叶中国兴起“洋务运动”,李鸿章、唐廷枢等操办开采地下煤,才决定了古冶区形成的命运。古冶区的形成,始于林西矿建矿之时,储量丰富的优质煤炭和林西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的建立是矿区形成的决定因素。

“洋务运动”中,以清朝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为了加强国防力量,开始兴办工业,开发煤、铁矿。清光绪二年(1876年)李鸿章奏报朝廷,派候补道员唐廷枢“勘察开平煤铁情形”,次年成立了开平矿务局。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筹建林西矿;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袁世凯筹办滦州矿务局,于宣统二年(1910年)建成赵各庄矿;其后,开平矿务局、滦州矿务局合并,称开滦矿务局。合并后,民国7年(1918年)筹建唐家庄矿,民国13年(1924年)建成。三矿建立后,这一带民称“东三矿”。然而,古冶发祥最早,商代就有人居住,到明朝晚期已是乡间集镇。

光绪十五年(1889年)建古冶火车站,从而交通和工商业迅速发展。因其地处林西矿、赵各庄矿、唐家庄矿之间,三矿建立后,为了煤炭外运,各矿都筑铁路与古冶相接,古冶成为物资集散中心和为煤矿生活服务的商业中心。这样,形成了以古冶为商业、交通中心,通过煤矿铁路、公路与林西生活区、赵各庄生活区、唐家庄生活区相连接的整体布局,四个独立的为煤矿服务的生活区,合起来形成城区结构。古冶地势平坦,没有山脉,只有中企俱乐部向西有隆起土丘。

古冶有京哈线铁路,205国道过境。南北有古赵路。古赵路穿越铁道涵洞。


(三)


由于煤矿的发展和煤炭产量与日俱增,唐胥铁路在1881年6月9日开始修建,同年11月8日举行了通车典礼。1889年铁路向东延伸24公里至古冶到林西,1889年在贮煤北货场修建了古冶火车站。火车站建成后,不仅是煤炭的集散地,而且也沟通了古冶一带与外界的联系,粗瓷、建陶、矾土、采石等向外销售发展了经济,很快古冶就成为以商业为主,间有手工业厂店的大镇。

最早古冶站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欧式单层建筑群,坐北朝南,与铁轨平行,建设总工程师是英国人金达。在贮煤北货场,修建了古冶火车站(今西工房公交站点南侧)。1953年迁往现在位置。古冶火车房最初只有两台0号机车,原系专为运林西、赵各庄、唐家庄煤矿之煤,任务单纯,设备简陋,其它什么也没有,修车时需要回唐山修理厂。到了1927年由于开滦煤矿煤产量渐多,煤运也渐繁,古冶火车房机车增至24台,仍不能自己修车。全车房人员约一百多人,仍然由唐山车房管理,当时的段长是英国人。


到了1930年,古冶火车房添设了一些维修设备,旋、刨、钻床等,从此发展到可以做些机车的零碎修理。从唐胥铁路开始到日本侵华以前这段时间,火车房及运输全由英国人和国民党政府共同管理,实际是英国人直接经营中国无权过问,京奉铁路包括古冶这一段属外国贷款且控制的国有铁路。

国民政府铁道部在1928年11月成立,部长孙科他也走了清政府和北洋政府向外国贷款的老路。京奉铁路有了点起色的时期是1933年,国民政府开始整顿铁路,提出了几项措施如提高线路速度、三等客车设备改造,座位由纵排改为横排,规定客座人数装电灯改造厕所,供给三等旅客饭菜等等。三十年代古冶火车房使用的都是杂牌车,多一些的是C55型机车和密杜卡式机车。

图丨北伐期间的白崇禧在唐山视察前线,与北伐军中的桂军主要将领在古冶火车站合影


火车房的岗位责任制也比较明确那时叫“职掌”全称为《机务段长职掌》其它还有如《客票稽查职掌》《货物稽查职掌》等。那时火车房官长两人,下设公务员、事务员车房监工、副监等,工人只有工匠之分,如钳工匠、铆工匠等。火车房的火车司机称呼为“大车”。司炉两个人新来的称呼为“小烧”老司炉称呼为“大烧”,到火车房上班先定职为“擦车夫”后才能升迁为小烧、大烧、司机、监工。北京铁路局唐山机务段前身便是古冶机务段,至今已有130多年历史,是全国最老的机务段。

1994年11月,京山铁路压煤改线,全段由古冶搬迁至现址,更为现名。古冶火车站历史悠久,全国出名,曾在百余年内为中国铁路的客货运输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京哈线上一个重要的车站。以前的古冶站很热闹,快车、慢车都有,一般的火车都在古冶站停一下(有的列车甚至在唐山站都不停,却要在古冶站停),曾是东矿区乃至唐山的骄傲。1995年夏天,唐山新火车站建成投入使用,通往被改为滦县车站的坨子头车站的过往客、货车改行通坨线(原来的滦县车站改为滦县东站),与唐山的老火车站连接的唐山经古冶至滦县段铁路停止使用,古冶和开平、洼里、卑家店、雷庄等车站被废弃,成为再无旅客进出的火车站。

很多人仍怀念有古冶火车站的日子,因为有很多人就是从这里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还时常到车站广场转转,回味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女播音员报车次的声音、站前商场、饭馆、存车处、长途汽车站、列队行走上下班的列车员......

我的记忆里的古冶火车站,早从货场东移至现在地方。车站门口冲北,大门冬天出入有棉帘子,候场室里有几排木长条椅子。车站西是狭长的售票室,东是行李房。站前有水泥小广场,广场四周有矮墙。

第一次从古冶是远行去“九龙山”车站,留有我人生的第一次远行。图片那年,我是小学五年级。我们班只有五人参加,是去接受一次教育。那是春暖花开的初夏,天空中有朵朵白云。我们踏入的站台,是水泥地面。看到了长方形的站牌,是白底黑字。车站是青砖脊房。出站检票,需穿行于铁拦杆。那新奇至今记忆犹深。而后去过的站台,越来越豪华,几乎接近机场那样富丽堂皇了。可我每每在火车轨道上行走,经过任何露天站台,我都要寻找站牌,那醒目的地名标志,都激起我遐想。我不知道在站台下车的归途人,从哪里来,走向哪里的家居。我想象他们与家人相见的瞬间惊喜;我不知道在我生命的轨迹里,将有多少足迹遗落他乡,我漂泊如叶,归根将在何方?但是我始终不能忘记古冶站。

还记得我在读初中。那是在秋天里,空中刮起了沙城暴,天混沌灰黄,我遇到小学曹老师。曹老师住在开滦鸡冠山宿舍住。老师只有周末回家。我送老师去古冶火车站。那时候出行一般都坐火车。火车站的墙壁的是土黄色。老师带着口罩,眼睛柔和。她靠在车站东墙,嘱咐我,好好学习,做有用的人。后来听说老师结婚了,调离了古冶回到了市区。一九七六年,老师在地震中罹难了,她刚生的孩子,一起随她而去了,天不假年。老师当时不满三十岁。

早年,朝鲜金正恩的爷爷金日成,几次坐火车来中国,夜间几百人从东矿区军管会出发,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气势如虹,到指定位置,保卫古冶沿线铁路,完成护路任务。2018年1月,时隔23年古冶火车站重新启用,1月18日上午7:20,首班K7651次旅客列车由唐山南站开往古冶站,7:41准时到达古冶站,行驶时间仅用21分钟。据了解,恢复后的古冶站修旧如旧,保持了当年原貌,为人们找回了当年的些许回忆。古冶火车站重启客运服务,令人欣喜,不仅为市民出行带来了方便,也为古冶区的发展增加了活力。


(四)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开滦三矿职工及家属不断增多,商业店铺以及小商小贩摊点相应增加,大小商号发展到400多户。

古冶街里是商业繁华之地。整个街道叫新华街。以双泰城为中心点,向西叫西街,向东叫东街。大街两侧店铺林立,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的店铺有兴源泰、仁合斋、双泰成、复盛兴、胜德成等十八家。号称“古冶十八铺”酿酒业十分发达,如德和局、惠泉涌、万盛永等,其规模与酒质都可与开平、稻地、倴城、榛子镇四大古镇媲美。

古冶街道东西走向,中部微高,向东西两边倾斜。双泰成东有南北兴隆街道,兴隆街北至北大街.沙子井街交汇处,南至二零五国道。双泰成为西街东靠南起第一家,经营百货日用杂品。商家二层楼,楼下五间开阔,大门冲北,一楼卖货,二楼是掌柜的人居住及办公。这家买卖是滦县九百户人的股东,大掌柜是罗翔普。西街双泰成对面也是双泰成家业,经营生产糕点,他家牛舌饼因形如牛舌而得名。特点是味道香、酥、柔,久放不绵,享有盛誉。

双泰成南面向西是三义公司,平房,经营烟酒。依次向西是胜德成经营糕点。邮电局(邮电局最早在东街宏声戏院西迁至于此)。广合兴,经营绫罗绸缎。复盛兴经营水果茶叶。永德成经营糕点。同庆号经营粮食。后来有了人民银行储蓄所,里面狭长。副食三部卖蔬菜。同庆号向西有路是空庄户。再向西有人民医院,回民部,染缸房。

西街向西有西街牌坊,”说的是清政府为唐山古冶孝子王维信建造的一座石牌坊,人称“贤孝牌”。滦县志·卷十二·人物(孝友)》载:“王维信,古冶人,少孤,不省所怙。及长以逮事,父为憾,益竭力承欢于母。母殁,庐墓三年。学官上其事。乾隆四十二年,题请旌表。”

贤孝牌位于古冶西街南侧,坐南朝北,通高6米左右,宽10米有余,绵石结构,顶端起脊。整座牌坊分抱鼓、石柱、牌正、坊脊四部分,由数十块大条石镶嵌而成,高大坚固,巍巍壮观。

贤孝牌正面主体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七日哀余,风木犹深夫宿草;三年独守,鹿乌表训于寒庐。”横联是“敦本维风”四个大字,每个字约2尺见方。两边副体条石上还刻有两副小横联,一副小对联。横联是:“孝思纯笃;永锡尔类。”对联是:“怀胎十月谁无母;庐墓三年独有君。”牌坊上的字均为阳刻柳体正楷书法,字体清秀,柔中有刚。牌坊背面还刻有数十行小字。上面写的是:“建造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监修人王守信奉旨监修……”王守信时任滦州知州,他把王维信的事上奏到朝廷。

乾隆皇帝阅览该奏章后,龙颜大悦,认为其孝可嘉。为倡导忠孝,以示后人,他立即拨皇银建造贤孝牌,并御笔亲题牌坊上的对联,口封“万国千秋”。王守信奉旨监修贤孝牌,他用托盘将皇帝的墨宝请回古冶,让石匠将它描刻在牌坊上。

贤孝牌落成后,孝子王维信美名远扬,古冶人为之骄傲,知州王守信也因教民有方得到晋升。贤孝牌是封建帝王的旌表物,体现了中华民族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

至今还传颂王维信葬母入土,从此不离墓地半步,搭窝棚蜗居躲避严寒酷暑,躲避其妻子送饭。三年后,县知州命仆人用轿子抬王维信回家,自己后面步行亲自护送。

贤孝牌西有双合大车店,立秋街,清真寺。清真寺,大门原为三间砖砌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门左右两侧各辟一房门以备平时出入,寺前有树。


(五)


古冶西街新华道北,有西大庙,也叫娘娘庙。该庙坐北朝南,三道山门,有前殿、后殿、东配殿、戏楼,西配殿、鼓楼。此庙过去香火甚盛。庙内原供奉碧霞元君、天仙娘娘、送子娘娘、东岳大帝、关帝、药王等神祇,三殿院落。大庙西是关帝庙,大门冲东。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

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庙内钟鼓楼耸立。宽七间,进深六间。三檐歇山式建筑。院内有回廊,四周勾栏相依。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剔透有致。楼顶为彩色琉璃覆盖。

大庙向东是依次是,富林斋,恒泰昌,惠生药局,慧泉涌经营酿酒,晋新厚是山西人经营镜子,玻璃,陶瓷器皿,过兴隆街道口向东是胜德栈经营杂货。理发馆。镶牙店,福和成,衡器店,平安照相馆,玉发合。春华池浴池一带的房子有台阶,条石铺就,木门,门楣,木刻雕花。房间高大。从这里向东有吃早餐的摊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这里吃过饭。向东是东大庙。山门内一长方形院子,钟楼、鼓楼分列左右。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古冶街里有“一步三座庙”的说法。据说人站在某个特定的位置上,可以看到南北两边各有一个庙,从其中一个大庙后面还可以看到一个小庙,十分有趣。可以看到东房山有佛,西房山有佛。

东大庙曾经改为小学。在那里读书人,还记得窗棂是木质框窗棣,用纸糊窗户,一捅就破。东大庙东,后来有了锻造厂,我经常隔着厂房玻璃看压力机升降,锻造铁器。感受强烈的震撼。东街街南东有宏声戏院。戏院容纳三百来人,门冲北开。戏院有评戏名角于燕秋,河北梆子小达子名角演出。

向西菩萨庙。万聚楼金店,隆溢泉烧酒福顺和药店。三益东经营经营杂货,山货。东街东南复兴街北有书馆,书馆房屋简陋。门冲东开。经常说评书三侠剑。

九十五岁的老人说,西街里还有铁匠炉,还给马定马扎。古冶农历二,七是集市。同庆号西是卖粮食,东是商家卖烧酒,点心,茶,镜子。运输社哪里是卖牲畜的。那时候人穿毡子做的棉鞋。老人还记得古冶东大门,西大门,城墙。墙是石头地基,上面是土坯,墙帽子是青砖。大门垛也是青砖砌的。门是木门。日本人是在矾土矿,听电匣子,广播日本天皇无条件投降诏书。军人跪在前面,家属在后面。老人还告诉我双泰成东的菩萨面是观音庙。

旧时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隆重举办一次古冶铁匠会庙会,南来北往的商客,打把式卖艺的艺人,云集古冶,东西三里多长的道旁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各地的土特产,时令蔬果,河鱼海鲜,衣服布匹,应有尽有;以各式铁器最多,锹镐锄耙、耠子犁铧、刀具最为有名,生意红火,叫卖声震天;皮影、落子、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京韵大鼓、评书相声、杂耍洋片,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彩旗高挂,热闹非凡;提笼架鸟的、赶集上店的,闲游的,好热闹的人流,人山人海,人声鼎沸,车水马龙,堵塞交通,成为当时滦州乃至唐山周边最热闹的铁器庙会,促进了当时古冶冶铁行业的发展,古冶由此闻名

古冶街道雨水有三道分水岭说法,第一道从同庆号向东,向南向西分流。第二道分水从双泰成向南分流,第三道分水从东大庙向东流。古冶西街有“四眼井” 由两块石头拼成雕凿的井盖上,有四个井口,可以同时四人摇动辘轳打水。古冶上世纪四十年代有东大门,西大门,大门是木质,西街夜间关闭。西街北部有八百公分的城墙,是古冶镇辖区内六十四个村集资建成。

新华街的房屋南只有双泰成一家是楼房,其他大多是平房。北面多瓦房。这种构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上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房屋的屋面重量通过椽、檩、梁、柱传到基础。

平房平顶。房顶前端临街有女儿墙。女儿墙上有浮雕,高山流水,花草树木,嫦娥奔月,三国演义。

古冶东街,西街,沙子井街,老张庄都有小庙。小庙不高,一米见方,三米高,灰砖砌成,中间只有一个人可以进入门洞,这里是给死人烧纸的地方,街上的人死了,在出殡前,早,中,晚,丧家人都要穿着孝袍,排着队,哭嚎去哪里跪拜烧纸,小庙前有台阶,孝子抱着灵位两三人进入小庙,其他人止步于台阶下,等里面点燃纸张,传出哭声,外面人老少男女皆跪下,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白茫茫跪倒一片,瞬时哭声一片。


(六)


古冶北也有东西街道,东是沙子井街。沙子井街东西走向。沙子井街一号在东口,往西依次为二,三…七号,与兴隆街相接。沙子井街一号前是一广场,广场东侧有一土路向北三十多米东侧即是沙子井,此井周边大块铁石铺成。井水清澈甘甜,古冶人都知道此井水好。井的北部近十米就是一条河。河面有南北走向石拱桥。桥面铺有青山石。桥下是石榴河水,清澈见底,有鱼游动。

小桥东北有洋瓶子窑,窑身瓶子形状,窑烧制钒土熟料。那里也叫八号桥。向西过兴隆街口是北大街。这里有滦县转运站。负责矿区和县区物资转运。北大街过去有当铺,后来有生产资料。北大街西至粮食胡同。新华街南东头是吉庆街,西头是仁爱街,建设街,南大街。

仁爱街街北有仁子胡同,胡同弯曲向东。仁爱街北有税务局,中学。仁爱街南有解家大坑,夏天积雨水。向西有运输社,德义瓷厂。再向西有开滦矾土矿。我路过矿门口。吉庆街路南有毛纺厂,后来厂区搬到丰润区。矾土矿向南是永胜路,也是后来的205国道。205国道南是一面街。里面胡同逼仄,居住密集。东面是义子胡同。中天化工厂。最早近远饭店在这里,门冲西开,后搬到街里。近远饭庄西有华新同粮站。

古冶南部铁路线两侧建了多处手工业厂店,大多是粗瓷业如桐长顺、宏成、集成、比较大的如东昌等。主要产品是大缸、陶管、黑粗瓷碗和少量的耐火砖,解放后东昌公私合营。1958年古冶铁道南塌陷迁至卑家店万山脚下筹建新厂,1966年更名为唐山陶瓷工业公司第八瓷厂,1958年同时迁到卑家店的还有三家工厂“同仁铁工厂”后来叫卑家店柴油机厂,“中天化工厂”后来叫东矿化工厂,“东亚耐火厂”东亚厂1963年迁往秦皇岛,厂址设备移交给了东昌瓷厂。

古冶西头有耐火厂,童年我们沿着公路,从林西走到古冶,向西过机务段院墙,院墙有石头砌的护坡,我惊恐墙会倒掉。我们走到耐火厂墙角下,拾取厂方丢弃的石膏,背回家去,在马路上写字。耐火厂向南有路,可以通到京山铁路路轨。后来,我工作后经常骑自行车走这条路,坐车走这条路,至今,这条路还在。那年我们才五六岁,走到这里觉得十分遥远。小兔父亲找到我们,用大梁很粗的自行车,把我们五人猴子一样,放在车上推回家。


(七)


古冶交通岗是曾经古冶第一个红绿灯设置的地方,开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岗楼在过去的锻造厂门口前,现在道路的西北侧。岗楼里有交通警察。当时红灯也可以行。那时候车少,汽车行驶没有限制。也没有查酒驾的。

古冶东中企业俱乐部。南大门是绿色铁门,门口有路延伸至公路。路是石头砌的地面。门口左右有窗口买票。中企西面有篮球场,中间有礼堂,东面有树木林立。中企东面是银行。过去银行只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银行向东是粮食局。

中企西南有隆起土丘,哪里是冰窖。冰取自冬天在河床。农民破冰,切割方块。运到冰窖储存。夏天卖给做水产生意人,供他们储备鱼虾。古冶北有北寺庙,后面有主塔,平面呈八角形,坐北向南,石斗拱承抬檐廊楼阁式,石砖筑造。还有小点的塔多座。后来这里改为小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庙坍塔倒。据说塔倒后挖掘出碑文刻有“塔倒河西”。本来没有水,塔倒了,那里也有了湖水。后来这里建立公园,有猴有狗熊。如今该公园由主入口广场区、花卉观赏区、荷园景观区、少儿活动区、主题广场区、滨水景观区6个游乐景区和10个景色观赏区组成,是一个集休闲、娱乐、绿化、美化于一体的精品公园。

漫步古冶街里,触摸曾经辉煌的古镇,我在想,我们万水千山去凭吊远方的古镇,去追忆他乡古镇的鼓角铮鸣,战场厮杀,或商家云集,生意兴隆,甚至重金打造现代模仿古镇,

其实,家乡的古镇还在,就在我们脚下。那条街道还在,后代人,安居乐业,过着平静的日子,还在谈论着过去的古冶,记忆着古冶。


古冶地名商铺街道:新华街.双泰成.三义公司.胜德成.糕点部.储备所.副食三部. 医药批发.复盛兴,派出所.同庆号,空庄户.人民医院.回民部.染缸房.孝廉牌坊.清真寺,立秋街.双合大车店.三益东.镶牙馆.笼屉铺,隆溢泉,诊所,全顺和,东街大队,万和兴,老邮局,同仁铸锅炉,宏声戏院,交通岗,中企,世界学习室,煤建公司,银行,粮食局,铁路工房,车站旅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机务段,车房街,同和旅馆,办事处,福善里,义子胡同,一面街,中天化工,北货场,车辆段,东昌瓷厂,东亚耐火厂,铁中,北寺,刘庄,柳树行,小桥子,沙子井,八号桥,沙子井街,新华里,玉发合,平安照相馆,衡器店,福合成,德胜栈,兴隆街,土产,晋新厚,三义公司,惠泉涌,委托部,惠生药局,卫生院,富林斋,粮食胡同,东大庙,竹子铺,古二小,庙园里,万顺皮铺,左家胡同,平安街,西工房,古四小,交电,五金,赵庄,滦县转运站,生产资料,洋瓶子窑,仁子胡同,东大庙,花木兰食堂,近远饭店,春华池,大成铁器工厂,铡草铺,锻造厂,致详里,矾土矿,毛纺厂,三义客栈,民成货栈,书馆,复兴街,委托部,当铺,张庄,新立村,第一食堂。

相关参考

我的家乡唐山作文300字(故乡唐山—寻迹唐山辽文化)

...契丹,1066年复称辽,至1125年政权消亡,共存在200余年。唐山一带地域曾为大辽国属地,契丹族在此统治多年。唐山地区也因此留下不少辽代建筑遗迹,承载了一定的辽代历史和契丹文化,如丰润车轴山的无梁阁和药师灵塔,古...

河北唐山顺发水泥(唐山最新停电通知涉及11个县区最长停电185小时)

从国家电网最新获悉,唐山明日起(11月11日至13日)3天11地部分区域将计划停电,这11地包括丰润区、迁西县、迁安市、路北区、遵化市、乐亭县、曹妃甸区、玉田县、滦州市、古冶区、丰南区,望停电区域内的市民提前知晓,...

河北唐山顺发水泥(唐山最新停电通知涉及11个县区最长停电185小时)

从国家电网最新获悉,唐山明日起(11月11日至13日)3天11地部分区域将计划停电,这11地包括丰润区、迁西县、迁安市、路北区、遵化市、乐亭县、曹妃甸区、玉田县、滦州市、古冶区、丰南区,望停电区域内的市民提前知晓,...

我的拿手好戏打篮球(「殳海」揭秘新帅乔尔杰维奇,他能拯救中国男篮吗)

一如所料,一如所想。中国男篮取得2023年世界杯入场券的第二天,篮协不再遮遮掩掩,北京时间11月16日上午11点,中国篮协的各社媒平台同时发布消息,官宣聘请塞尔维亚籍名帅亚历山大·乔尔杰维奇担任中国男篮主教练。在篮...

昆虫展览(小昆虫,大世界多图带您近距离赏自然之美)

...Marley将大批精美的标本艺术作品集中展现异彩纷呈的微观世界。艺术家全部作品选用天然真实的标本,几乎没有着色处理,大自然的巧夺天工在这里得到绝妙见证,心与身的沉浸,感受色彩与

河北唐山为什么疫情严重(唐山上热搜,究竟是何原因?)

只要一搜唐山,立马就出来很多,“打架、涉黑、实名举报…”扫黑除恶刚刚过去,居然还有这样子的地方!到底是扫黑不给力,还是真的有“伞”。我看到网友的评论,每个地方都有,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的家乡也是个不...

河北唐山为什么疫情严重(唐山上热搜,究竟是何原因?)

只要一搜唐山,立马就出来很多,“打架、涉黑、实名举报…”扫黑除恶刚刚过去,居然还有这样子的地方!到底是扫黑不给力,还是真的有“伞”。我看到网友的评论,每个地方都有,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我的家乡也是个不...

推荐篮球鞋(新入鞋坑,不同价位篮球鞋选择推荐)

...可能的高(尽量可以场上场下都可以穿)根据价位不同,我的推荐如下:200-399价位安踏要疯系列诞生于“要疯”全国校园行,设计简洁不失辨识度,丰富的配色非常适合学生党。但平平无奇的缓震,注定不会给你非常惊艳的上...

泰安篮球架(体彩“爱心助力校园行”专项捐助走进南山小学和桥头十三中)

...中,为同学们送去了价值5万元的体育器材和教学用品。篮球架、体操垫、力量训练弹力带、音响等整齐的摆放在南山小学的操场上。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看到崭新的体育用品,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达着喜悦。“那事新的篮球架...

泰安篮球架(体彩“爱心助力校园行”专项捐助走进南山小学和桥头十三中)

...中,为同学们送去了价值5万元的体育器材和教学用品。篮球架、体操垫、力量训练弹力带、音响等整齐的摆放在南山小学的操场上。下课铃声响起,同学们看到崭新的体育用品,你一言我一语的表达着喜悦。“那事新的篮球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