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尔木齿轮油泵(我与青藏线:我是当之无愧最早的一批高原汽车兵)
Posted
篇首语: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格尔木齿轮油泵(我与青藏线:我是当之无愧最早的一批高原汽车兵)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格尔木齿轮油泵(我与青藏线:我是当之无愧最早的一批高原汽车兵)
我与青藏线
作者:徐进
1950年春天,为和平解放西藏,中国人民解放军分别从四川、西北、新疆和云南四个方向进军拉萨。这些军人的马蹄声撕破了高原的旷世寂寥,把一道和平的曙光带进了千年古城拉萨。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一批党政军驻藏人员生活没有着落,那时候西藏生活很贫困,物资非常匮乏。这样就中央委托西北地区成立了一个运输总队,开始是用骆驼驮运后勤物资,包括粮食、面粉这些东西进藏,这就是我们这支部队的前身。
如今记得他名字的人很少,但是知道他故事的人却很多。他叫慕生忠,人称他“青藏公路之父”。那条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莽原上,跨越了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的4000里青藏公路,就是在他率领的筑路大军的脚下诞生。他把毕生的精力和智慧都倾注在青藏的山水间,死后也让儿女把骨灰撒在昆仑山上。他曾经三次步行进藏,运粮、探路、修路……
车号:辛9-13-61
1955年12月被授予少将军衔,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慕生忠将军1910--1994年10月19日
1950年开始修筑青藏公路时(西宁-格尔木),除中央拨款的30万元以外,慕生忠只得到了从西北军区拨来的1500公斤炸药、3000件工兵铁铲、100名工兵和配有一名司机的军用吉普车;再就是充当筑路工的1200名驼工、10辆美制十轮大卡车,还有全线唯一的一名工程师——邓郁清。
靠人畜驮,冒风雪严寒,艰苦跋涉
当时雇了三万头骆驼,长途跋涉,两三个月进藏以后,骆驼有一半倒毙在途中。全国当时有多少头骆驼?一共只有10万头。用现在话说不能可持续发展了。你看,一年就把骆驼用完了,以后怎么办?当时我们被称之为青藏公路之父的慕生忠将军,时任兰州军区后勤部的政委,他就领导着这个运输总队工作,自己带了1700人,就开始铺路,从甘肃的柳园向西藏的拉萨修这条公路。只用了七个月时间,就和川藏公路是同时打通的。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
1953年6月,在青海的茫茫戈壁滩上,一队修路、运输人马,他们向附近的牧民打听着一个叫噶尔穆的地方,由于语言不通,顺着牧民手指的方向,他们糊里糊涂的走到了一片苍茫而干涸的荒漠,这里没有任何标志和可识别的建筑物,就连牧民的帐篷也没有,所有人都不能确信这里是不是他们要找的地方,疲惫不堪的人马决定休息一下,就地扎下六顶帐篷,慕生忠将军说道:“我的帐篷扎在哪里,哪里就是噶尔穆(格尔木)!”
青藏公路,从青海西宁至西藏拉萨,全长2100公里,1954年4月开始动工,青藏公路路基筑于平均海拔4000米的崇山峻岭间,沿线要跨过1公里宽的楚马尔河、冬布纳英莫河、乌兰木伦河(又名滔滔河)、通天河(又名木鲁乌苏河)、黑河,还要翻越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等11座大山,其中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有5座。昆仑山、唐古拉山的气候非常恶劣,山上有永冻层,还有翻浆地带,起初由民工筑路,后因民工不能爆破,改调工兵二团担负这一"难啃"的施工任务。冈底斯山脉的羊八井石峡,是艰险工程之一,两山夹峙,九曲十折,全长15公里,宽仅20至30米,中间夹着一条深深的山漳,流水奔腾,整个石峡酷似一把巨大的石锁,把拉萨的西北大门紧紧锁住。多少世纪以来,来往于黑河拉萨之间的商人、旅行者和朝拜者,只能望"锁"兴叹。
工兵官兵于1954年10月开进羊八井石峡,战士们不畏艰险,日夜奋战,涌现出能连续打千多锤的壮汉和刻苦钻研、提高爆破效率3倍的巧匠,仅用12天时间就将石峡劈开。工兵战士在绝壁上留下豪壮的诗:"跨过昆仑唐古拉,劈开石硖到拉萨;世界屋脊创奇迹,光荣属于毛主席。"1954年12月25日青藏公路和康藏公路同时通车。
春夏之交,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线气温降至摄氏零下20多度,哈气成冰,雪大路滑。仍然筑路
1953年8月第二次从青海格尔木至西藏那曲探路:当时只配备了50峰骆驼、3匹马、2辆木轮大车及20名警卫、驼工和两名地图绘制员
唐古拉山,藏语是高原上的山。主峰高6096米,西北东南走向,绵亘千里。青藏公路将要经过的唐古拉山口,也有5400米。按照唐古拉山的气候特点,公路必须在10月底以前越过唐古拉山,迟了就不可能施工了。
唐古拉山不是容易征服的。它用坚硬的巨石,酷寒和冻地,狂风舞雪,严重缺氧,构筑了一堵难以逾越的高墙。人们每前进一步,都要遭到唐古拉山的强烈阻止,工人们抡锤砸石,顽石震裂虎口;弯腰扒碴,风雪钻进脖子;`
这一条共和国最高的路,它从以骆驼代步的年代走来,用匮乏的工具和资源开凿出来,但却承载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祖国的寄托与希望。在这条路上,有过牺牲,有过血泪,却有着更多的坚强和颂歌。
那时候开车进藏,行驶的都是沼泽路、泥泞路、搓板路、烂石路、翻浆路、便道。
西宁市至格尔木市段路线翻越橡皮山(海拔3800米)、旺尕秀山(海拔3680米)、脱土山(海拔3500米)等高山,跨越大水河、香日德河、盖克光河、巴西河、清水河、洪水河等河流,计长782千米,其中属于平原和微丘区的里程为564千米,属于重丘区的里程为218千米。全段海拔为2200-3800米。格尔木市至拉萨市段翻越昆仑山(海拔4600米)、风火山(海拔5010米)、唐古拉山(海拔5320米)、头二九山(海拔5180米)等高山,跨越楚玛尔河、红梁河、曲水河、秀水河、北麓河、雅马尔河、通天河等河流,计长1161千米,其中属于平丘区的里程为1013千米,在重丘区为148千米。全段海拔在4000米以上。
12月15日下午2时,全长1200公里的格尔木至拉萨段青藏公路全线疏通,青藏公路施工总共用了7个月零4天时间,便全线贯通。
54年冬天,一百辆大卡车开进青藏线,行驶到拉萨以后,西藏军民为之欢呼、为之雀跃。
公路全长1973公里,1954年12月25日通车
青藏线诞生的解放军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即现在的青藏兵站部逐步建立了运输和保障两大体系——配属4个汽车团(一团、三团、三十五团、七十六团),组建18个兵站、3个管辖兵站的大站(西宁、格尔木、拉萨),二个汽车修理厂(西宁3419厂、格尔木3415厂),西宁325医院,格尔木22医院两个野战医院和一个通讯营。
图为: 1954年10月,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汽车一团一连45台汽车,满载祖国和人民的希望,第一次成建制翻越唐古拉山进藏。
汽车一团一连车队行驶在布达拉宫前。
青藏线当时行驶的是各种杂牌汽车,
1955年2月大依发车最早来到青藏线。
图为:汽车团大依法车队
1956年陈毅在青藏线视察
图: 汽车团大依发连队在停车场政治学习。
1970.12月我们入伍,从江苏东台坐船到镇江上火车到西宁火车站下火车后乘的汽车76团大依发大蓬车到湟源,经江西沟,茶卡,都兰,诺木洪兵站到达格尔木汽车一团.。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汽车一团 团史
历年番号8065 ;59001 ;62211 ;驻地:青海省格尔木市
青藏公路筑路之时,在这条“天路”之上碾下第一道车辙的汽车部队,是从解放战争烽火中驶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第一团。
汽车第一团的前身是1947年9月成立的西北第一野战军后勤部延安汽车大队,以及1948年9月成立的华东野战军总兵站部前方分部汽车大队。1949年2月,以前方分部汽车大队为基础,在安徽省宿县组建华东野战军汽车第一团;1949年11月,华东军区汽车第五团与延安汽车大队合并,组建西北军汽车第二团。1954年6月,华东军区汽车第一团(原华东野战军汽车第一团)。和西北军区汽车第二团在兰州焦家湾合并,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汽车第一团。隶属于西北军区后勤部。这支英雄的部队,曾参加过莱芜、孟良崮、开封、济南战役,以及解放南京、上海等战役;执行过宁夏、青海、甘南剿匪等任务。1954年上半年,汽车第一团配属野战部队,参加修建青海玉树机场、青藏公路日月山路段以及天(水)兰(州)铁路。1956年2月6日进驻格尔木,直至今日。
当青藏铁路修到霍霍西里后,军委拨给筑路大军的100台车,就是由汽车第一团一连、三连、五连组成的车队。1954年9月19日,这支车队从兰州开赴青藏线,执行修建青藏公路的物资保障任务,为西藏军民和慕生忠率领的筑路大军送去急需的物资。
在汽车第一团正式上线执勤一年后的1955年12月22日,总参谋部、总后勤部电令兰州军区和北京军区:为稳定西藏地区物价,明年春天,军队抽调力量支援政府运粮到拉萨,经青藏公路运输12500吨。另国务院决定在拉萨修建机场,运输工具、材料及部队,决定抽调北京军区及兰州军区各一个汽车团,每个汽车团组成9个运输连、一个修理连,每个运输连装备45台改装后的“依发”6吨柴油车,由兰州军区后勤部指挥完成青藏公路运输。
图:1971年汽车一团三连油罐连队执运输任务,行驶在昆仑山下雪水河边
一代接一代的高原汽车兵,特别感人的,属于他们长期在这条路上,在恶劣的环境里,燃烧自己的生命燃烧自己的青春,然而为祖国做出了贡献
遇大雪封山和车辆抛锚,汽车无法行驶时,被困在冰天雪地里。战友们只能求助最近兵站或自己吃干粮及用汽油烧洗面盆化雪解渴充饥。
在那难苦的年代岁月里,我们的洗脸盆有多用途功能:洗脸洗脚烧水盆,修理汽车是油盆,连队会餐当菜盆,冲洗汽车浇水盆。是我们当时的必备用品。
汽车兵还有个口头禅,进藏完成任务有三大“舒服”,就是喝粥、过桥、穿皮袄。
由于高寒缺氧,没有高压锅的话饭是做不熟的,经常吃夹生饭,闹肚子胃病很多。那么如果能到兵站喝上一顿热乎乎的粥,那是一大享受。所以能喝上热粥这是第一大“舒服”。
过桥,青藏路没有路沿,偶尔能看了一座桥,比较长一点的桥,那桥上有水泥铺的桥面比较平淡,这时候才能感觉到走了一段平路。所以过桥是一大舒服。就是说青藏公路只有桥面是平坦的,其他都是不平坦的。
我们高原汽车兵当时有四皮,就是毛皮手套、皮帽子、皮大衣、毛皮鞋。
兵站住的都是干打垒,房内房外基本上是一样冷的。实在冷的睡不着,零下三四十度只有合衣而卧,穿着皮大衣,把棉帽子倒过后头朝前来,这样把脸也捂住,大头鞋也不脱,然后把被子往身上一拉,就这么睡个囫囵觉,这一夜就算过去了。当时在艰苦的条件下只能这样。
皮大衣还有一个特殊用处,就是雪路车轮打滑无法起步时,可以垫到车轮下作为垫底有助于汽车起步。
高原恶劣的气候,汽车兵繁重的战勤运输,与狂风、暴雪、塌方、滑坡、泛浆进行着一次次的较量。
第一代汽车兵开的是杂牌车,有苏联嘎斯和二战时期德国的大衣法车。
第二代逐步淘汰了杂牌车和大依发汽车,更换为解放牌CA10B汽车。
1975年前基本开的都是老解放牌。
格尔木有一条路叫“八一路”,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因为基本上部队就在这条几公里长的道路两侧,没有地方单位,每到礼拜天,路上走的都是绿军装,在这条路的最南边,部队以前番号59264(格尔木仓库),旁边是59035(汽车三十五团)它对面是59001(汽车一团),再隔壁是3405大修厂i,再北边是大站和指挥所两个单位,下来是解放军第22医院,后面还有59003(汽车三团)以及通信总站。医院和通信总站那两个单位里女兵最多,其他的部队里是清一色的男兵,营房里的战士澡堂和厕所都只有男的没有女的。那时候的气候条件是:沙漠地区经常发生沙尘暴。因天气干燥,常年没雨水。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男的多来女的少。
图片为:格尔木河西商店(八一路)。格尔木城,号为'兵城'。
汽车兵苦练驾驶本领。1972年3月起,特殊年代原未经技术考试评定的驾驶员必须经过严格实地考试统一发正式驾驶证,新增考的驾驶员发实习驾驶证,实习期为一年。考试项目:理论知识考试、油路(汽油过滤器,油泵,化油器)、电路(电瓶,分电器,火花塞)的故障排除、判断排除发动机异常响声和故障、调整进排气门间隙、调整方向(横直拉杆)轮胎前速数据、调整正时齿轮、调整差速器间隙等。重车上坡起步(不能后溜)、重车下坡抢档(不使用刹车从五档迅速减到二档,不得有过大的变速箱齿轮响声)、夜间关闭大小灯驾驶、复杂道路(泥泞、冰雪、狭窄、沙梁等)防滑驾驶、定点停车、侧方移位、曲线倒杆、紧急刹动作处理和交规的实际应用。同时要能即时回答车辆出现的各种故障的处理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汽车兵的高原驾驶技术和维修保养技术。
徐进 汽车一团三连 1970.12入伍。1972.04月04日取得正式驾驶员资格。
图:在拉萨布达拉宫前
张罗宝,在汽车一团十连辛9-05-72号车上留影
邓大安,汽车一团七连 在修理车间调试发动机
邹龙章,汽车一团十四连车场留影
贲兆祥在汽车一团九连 辛9-05-44号车上留影
刘开河在汽车一团十一连 09-06-42号车上留影
刘进 在汽车一团十五连 辛9-08-39号
丁正喜 汽车一团十一连
冯永万 汽车一团四连 辛9-80266号车
汽车一团四连冯永万在保养车辆,检查分电器。
50-70年代的高原汽车兵,既是驾驶员,又是修理工。在运输途中任何机械故障都是自己排除,修复。
汽车一团二营修理排 薛振森
周元济 徐洪明 邓大安 大徐进 夏蕴华 xxx 张罗宝 xxx车场合影
徐进 汽车一团三连 1974年开的辛9-80220新解放牌到拉萨。
汽车兵在排除电路故障试分缸火。
汽车兵在拆小油底壳,检查离合器飞轮。
汽车兵在保养擦拭车辆,爱车比爱惜生命还重要。
青藏高原这块令人折服的高天厚土,置身其中,会蓦然认清人类的渺小。没上过高原的人,总会幻想它的神奇与宁静,被一览无余、美不胜收的豪放所吸引;想上高原的人,会因担忧它的高寒缺氧给身体带来的不适望而止步。青藏高原自然气候恶劣,生活环境艰苦,在这里,“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已不是奇闻,“一年一场风,从春挂到东”也不再是异事,“晴天霹雳、六月飞雪”再也正常不过,“大雪封山、雨雪冰冻”只不过是家常便饭。这里年平均气温只有六摄氏度,含氧量不足内地的百分之六十,白天昼夜温差特别大,超强的紫外线有时让人都无法睁开眼睛,被国外学者称之为“生命禁区”,“地球的第三极”,断言不适合人类居住。尽管环境如此“惨绝人寰”,但一代又一代兵站部官兵却在“三个特别精神”的熏陶和鼓舞下,始终秉着“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豪迈气概,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忠实践行着高原军人的价值。他们有苦不言苦,吃苦不叫苦,苦中有作为,在本职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们以信念为基石,让高山低头,让河流让步,用行动书写着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时代赞歌!
汽车一团三连墙报栏,贾建群穿藏族服装照相留念。
五十年代筑建了1973公里青藏公路。六十年代这支部队修建了一条全长1329公里的国防通信架空明线。到七十年代,建成了从格尔木到拉萨1080公里的输油管线,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们与成都军区、兰州军区一起修建了一条兰州经西宁到拉萨的简称“兰西拉”光缆通信工程,这条光缆的修通就彻底改变了西南边防西藏的通讯条件。
一条横贯世界屋脊的架空明线,催生了我军特有的通信部队。从此,雪域高原留下了他们刻满山脊的足印。保障是第一任务,任何时候都要保障线路的畅通。
风吹雪压,盐碱腐蚀,内地10年更换一次的线路,在这里不到5年就锈蚀了。那1680公里长的十多条银线,和着高原凛冽的寒风,弹奏着通信兵的艰辛和荣耀。岁月的深层留下了一串串撼人心魄的音符。
530工程纪念章。
格拉管线是1972年5月30日,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1973年破土动工,1976年11月试通油成功,这条管线的建成,成为西藏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能源线,生命线,动力线。
1973年开始拉开了建设序幕。
格拉输油管线原计划修建自青海省格尔木市到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地面输油管道。后根据需要又决定改建于地下,难度和工期明显加大。
1080公里长的格拉线有900多公里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严寒地区,最高处达5200米。需穿越长江源头楚玛尔河、沱沱河、通天河等108处河流,翻越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申克里公山、昆仑山等9座大山。有560公里铺设在常年冻土地带,冻土层厚度从几米到上百米,有冰柱、冰丘、爆炸克水鼓丘,还有厚层地下水,热融滑塌等特殊不良地质现象。同时还见高频率、大强变的地震活动区、雷暴区地带。
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比如当时国内还不能生产耐高寒无缝钢管,需向日本进口。日本在施工过程中停止了向中国对无缝钢管的出口,不得已转由向西德进口……。经过艰苦奋战,1977年5月,格拉输油管线建成。1977年10月全部工程完工。
530工程铺设输油管道,青藏线“三站”(兵站、泵站、机务站)部队,犹如镶嵌在“金桥”上的一颗颗珍珠,造福于周边的藏族同胞
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输油管线团施工。包括工程兵二个团、三个汽车团、一个管线团、一个步兵团、一个步兵营和一个通信工程大队以及地方建筑人员。从1973年开始拉开了建设序幕。
自1954年以来在这片雪峰耸立、人烟稀少、高寒缺氧的神奇土地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在祖国的西部版图上填补了一个又一个空白,修通了第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公路运输线,铺设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油管线和国防通信线,1974年后又开始修建兰西拉光缆通信线和青藏沥清路面工程,还有青藏铁路。这五条线的相继建成,极大地改善了青藏地区的交通、能源、通信条件,有力地促进了驻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被青藏人民亲切誉为“生命线”、“能源线”和“信息线'
格尔木机场从1969年开始兴建,1971年竣工。
1974年3月徐进在格尔木机场留影。
2002年12月,为支援西北民航事业发展,国家投资1亿元展开格尔木机场跑道加厚及候机楼扩建工程,2004年底竣工,改扩建后的格尔木机场可供波音757-200型及以下飞机起降
1974年初,国家决定对青藏公路进行整治改造,基建工程兵1万多名指战员开进青藏线改建工程地质情况最复杂、任务最艰巨的格尔木至唐古拉山沿线,在风雪高原筑路11年。他们年年3月冒雪上山施工,10月底踏着坚冰下山休整,大多数时间在高寒缺氧的山上修路,看不见青草,看不到绿叶,吃不到新鲜蔬菜,一年四季穿着棉衣,常年累月筑路在高原。240多名干部战士因负伤或患高原病而致残,70多名干部战士在施工中英勇牺牲。干部战士用自己对祖国、对人民赤诚的爱,把沥青路面铺上了"世界屋脊"。11年间,铺设沥青路面554公里,新建桥梁22座,新建涵洞626道,开挖土石818.6万立方米(占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土石方总量的三分之二),完成国家投资4亿多元(占改建工程总投资的52.9%)。
1985年7月底,青藏线改建工程胜利完成。改建后的青藏公路是中国西部的地区最重要的交通干线之一,也是运输效率最高、运营数量最大的高原公路。它对于建设团结、文明、富裕的新西藏,对于促进民族团结、繁荣经济、巩固国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70年代的西宁火车站
1984.5.1,火车开进格尔木
2001.06.29开建格尔木一拉萨铁路
2006.07.01通车 风火山隧道
到达拉萨火车站
从西宁转运站(大堡子)开始上线,青藏公路就设有格尔木大站 拉萨大站;下设兵站有:倒淌河,江西沟,茶卡,都兰 香日德 诺木洪 纳赤台 不冻泉 沱沱河 五道梁 二道沟 温泉 唐古拉山 安多 二道河 谷露 当雄 羊八井兵站。
诺木洪兵站
赤台兵站图。
回忆70年代的汽车兵上线运输是肩背着沉重的行李被包,挎着冲锋枪及弹夹袋,左手提着卡能铁皮水桶,右手端着洗脸盆和碗、筷,刷牙用品住兵站。在兵站吃的主食有面条,米饭,馒头这些。新鲜蔬菜是看不到的。吃的是脱水干茶,计划军供的大肉罐头。到夏天也只能吃到运上去的三样蔬菜,萝卜,土豆,大白菜。兵站高压锅蒸的馒头,热的不熟,冷的是硬的,米饭是半生半熟的。因为高原的空气稀薄,80度就是最高沸点,食物没法煮熟。冬天穿的是皮大衣,皮帽子,皮大头鞋,棉衣裤,绒衣裤,外加小棉背心。在零下30--40度的气候条件下,全副武装还是感觉非常冷。
沱沱河兵站
这就是长江上游的“长江第一桥”──沱沱河大桥。
五道梁兵站
50年代的帐篷兵站(五道梁)
唐古拉山兵站
安多兵站
黑河兵站
谷露大桥
当雄兵站
羊八井兵站
当年汽车兵到各兵站用的就餐券
汽车兵保养车辆时,用的军用油票。以及沿途用的地方粮票。
八十年代初逐步淘汰老解放牌汽车,更换东风牌五十铃汽车,为第三代。
第四代淘汰东风五十铃汽车,更换的大型斯尔太运输车。
高原汽车运输55年来,汽车兵驾驶的车辆,经过了5次更新换代,已由过去的大依发、老解放变成了现在大吨位的斯太尔和北方奔驰。
曾经战斗在青藏高原官兵的每一双手,由于高山缺养,手指甲变型凹陷。指甲增厚,甲边两边翻翘,连剪指甲时都非常疼痛。也就是这一双双粗大的手,前赴后继地为建设青藏线作出了巨大贡献。
选择高原就不能回避艰苦。没有一种钢铁意志,肯定战胜不了艰难险阻。”长年奔波在“天路”上的汽车兵,每年都要10多趟翻越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基本没有节假日,没有星期天。途中车辆抛锚,不是卧大厢,就是道班和骆驼棚。一夜过去,鼻青脸肿。
这支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著称的部队,在青藏线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一代又一代官兵前赴后继,用忠诚和热血在4000里青藏线写满辉煌,把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强军梦中,激情奋斗、顽强拼搏,在实现强军目标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壮丽篇章。
看到这雕像,是长眠在青藏线的英烈们,用生命铸成的丰碑,是驻守在这里的所有军人们,向祖国的宣誓,也是这茫茫高原,向共和国军人们致以的最高礼赞。让我们为西部好儿郎们唱一曲赞歌,唱出我们的敬意,也唱出我们永远的怀念。
许多青藏线人在告别这个世界时,连一句遗言都没有留下,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期望,都包容在了青藏线精神里
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车辆多任务重,路况差,同时对车辆安全工作没有提高到一定的重视程度高原汽车部队一年就因车辆事故,要牺牲一个连,一个连是什么概念?少说也是六七十人啊。
巍巍天路,车轮滚滚。半个多世纪以来,兵站部官兵从青藏公路上运到拉萨的物资,已经能在世界屋脊上垒起一道万里长城,但他们中的780多名官兵的生命却永远地留在了这片冻土之中。4000里青藏线,平均每1.8公里就有一名军人倒下,其中仅团职以上领导干部就有27人,平均年龄不到42岁。他们的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已成为高原官兵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动力源泉。
图: 2010年8月为纪念我们入伍到青藏线40周年重返老部队,并到格尔木烈士陵园敬献花圈
1970.12入伍的江苏东台籍兵耿龙之墓
格尔木沙滩上的胡杨树根,扎根在高原上。
美丽的胡杨林,在寸草不生的茫茫沙漠,风沙肆虐、烈日似火、寒风如割,胡杨却能挺直脊梁,张开枝桠,豪气冲天,不为环境忧伤,不为生态惆怅,精辟地诠释着生命的价值和力量。
格尔木戈壁滩的胡杨林,在70年以前格尔木兵城的那个年代战士们为了烤火取暖,挖掉了好些胡杨树根。
现在想想那时,为了生存,胡杨为了建设青藏作出一定的贡献。
戈壁滩上的沙漠。青藏公路建成后70年代前,格尔木只有当兵的和军垦农建师。简称,兵城。当时形容格尔木的顺口溜:天上无飞鸟,地上不草,风吹沙石跑,男的多女的少。
2010.08月在格尔木沙滩 胡杨林留影。
格尔木青藏公路指挥部,将军楼。
2010.08月留影
2010.08月在格尔木汽车一团
2010.08月与当时现任汽车一团三连汤连长合影
2010.08月重返拉萨布达拉宫
整个青藏兵站部营房经过了六代。第一代是帐篷、第二代是地窝子,就是在地下挖的是半地下的、第三代是土坯房、第四代是干打垒、第五代是砖瓦房、第六代是水、电、暖、氧、网五通的可以说现代化宾馆式的楼房。
2010.08月在拉萨兵站留影
2010.12.24东台报社全文刊了"我们与青藏高原的那段情"。
董富坤 徐进 张罗宝
青藏兵站部驻守在昆仑山脚下。据《解放军报》2017年5月报道,这支曾被中央军委授予“青藏高原模范兵站部”荣誉称号的英雄部队,60多年来历经5次调整改革,凝聚形成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高原精神。
2017年军改,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隶属西北战区。
青藏兵站部2018.12月份召开转隶大会。师带旅、团,四个汽车团合一旅,格油库综合库两库合一,22医院改952医院,管线团变化不大,格、拉、日喀则三个团级兵站,机关直属与其它单位合一保障团级大队(含基建工程处)。总编人数减半,管理战线更长。
现在青藏兵站部转隶属西藏军区。
编者:徐进 、江苏东台籍, 1970.12入伍在原青海省格尔木 总后勤部青藏兵站部汽车一团三连。退役后1982年在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检察院直至2014年12月退休。
闲余之时收集整理了一些有关青藏高原战友照片和资料编成美篇,为参军入伍50周年而作,献给为青藏高原作出过贡献的战友们。
在编写过程中肯定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战友们指正。
更新于 2021-12-09
相关参考
...用?开始回顾路况,自驾游的驴友,都知道在经过拉萨到格尔木这一段青藏公路的时候,这段路的路况非常的糟糕,这里也多次提醒过驴友们,在走这段路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弹坑路非常的严重,特别是从那曲开始,经过安多,...
焦炉捣固机工作原理(用脚步和忠诚守护雪域天路——记青藏铁路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
...亮光刺破了生命禁区的黑暗,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的十几个养护工在铁轨上敲敲打打,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使工人棉帽上挂着出汗凝成
焦炉捣固机工作原理(用脚步和忠诚守护雪域天路——记青藏铁路望昆线路车间副主任于本蕃)
...亮光刺破了生命禁区的黑暗,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的十几个养护工在铁轨上敲敲打打,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气温使工人棉帽上挂着出汗凝成
格尔木快速门(接轨了26小时缩至12小时南疆首条出疆大道即将建成)
----------正文开始---------近日青藏铁路格尔木河线路所插铺道岔和拨接施工圆满结束标志着新建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以下简称格库铁路)与青藏铁路实现接轨!格库铁路全长1213.7公里是新疆第三条出疆铁路也是南疆首条出疆铁...
精彩导读一.齿轮泵概述二.齿轮泵的工作原理三.齿轮泵的分类和结构特点四.齿轮泵的适用场合及类别五.齿轮泵的选型原则和选型基本条件六.齿轮泵的困油现象、径向力七.齿轮泵的流量和容积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八.齿轮泵自吸...
原标题:格尔木炼油厂加工能力整体提升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2月15日,记者从中国石油青海油田格尔木炼油厂(以下简称青海格炼)获悉,该厂优化冬季生产运行组织,截至2月13日,加工原油17.64万吨,加工能力得到整体...
...风中夹杂着鹅毛大雪。傍晚时分,中国铁路青藏集团公司格尔木工务段唐古拉线路车间雁石坪线路工区职工马福军和同事们在风雪中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他们脱下棉帽、棉大衣、棉鞋,穿上便服,走进工区的“暖心家园”——“...
微生态饲料(快看4月份和林格尔新区又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
视频加载中...4月26日,和林格尔新区又有一批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包括内蒙古警察学院新校区项目、博晖创新生物技术产业基地项目、内蒙古农信信息科技中心项目、科拓生物新建动植物微生态制剂项目、和林格尔新区实验中学...
齿轮油泵最适合用来输送各种润滑性的液体,在行业当中运用比较多,尤其是食品行业运用比较多,像食用油,饮料等液体的输送都需要用到齿轮油泵。齿轮油泵运用的行业多,这也促使齿轮油泵厂家越来越多,市面上有不少齿...
齿轮油泵最适合用来输送各种润滑性的液体,在行业当中运用比较多,尤其是食品行业运用比较多,像食用油,饮料等液体的输送都需要用到齿轮油泵。齿轮油泵运用的行业多,这也促使齿轮油泵厂家越来越多,市面上有不少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