柜子睿芯板是什么(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十八:太庙)
Posted
篇首语: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柜子睿芯板是什么(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十八:太庙)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柜子睿芯板是什么(观红墙金瓦,赏明清皇宫之十八:太庙)
明代皇宫建筑布局遵照了周礼中的“五门三朝”之礼。五门三朝都在皇宫的中路上,但是周礼对左右设施也有规制,比如“左庖右湢(念必)”。庖是大厨,湢就是澡堂子。皇宫东路文华殿东侧就挖了一口大庖井,西路武英殿西侧也盖了一座浴德堂。除此之外,周礼中还有“左祖右社”的规定。祖就是祖庙,百姓家叫宗祠。你要是注意,就会发现目前还存在的大家族宗祠都是在家族大院外的左手边,比如珠海梅溪牌坊旁边陈芳故居的陈公祠。
中国古代以孝为先,祭祖是很重要的孝道,商代殷墟遗址就有这样的祖庙群,已经可以看出左祖右社的模样。“左祖右社”定例出自商后的周礼,周代祖庙是分列的几座庙,叫做都宫别殿,始祖居中,昭穆分列两边。文王为昭,武王为穆。秦国王公祖庙是前秦都城雍城秦宗庙遗迹,已经形成定制。和周庙不一样,秦庙中前面是献祭的堂,后面是神位居所叫室。到东汉时期,这种形制基本成型,叫做同堂异室。
北京在元代设为大都时,也曾建有太庙。元太庙不在元皇宫手边,而是在大都齐化门内,就是现在的朝阳门内附近。元太庙的规制是按照蒙古人习惯结合汉人礼制的,西上东下,同堂异室。前有享殿,后有寝殿。寝殿不是七室或九室,而是八室。
明成祖朱元璋最初建的南京祖庙是“都宫别殿”形式的,叫做四祖庙。后来在半截子的明中都建了同堂异室形制的宗庙,并且把南京太庙也改成了“同堂异室”形式。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朱棣在北京营建皇宫时,一起建造了皇家祖庙,位置就在皇宫午门外左手边,就是现在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太庙。
太庙虽在皇宫之外,但还是在皇城之内。天安门到端门、午门之间的东值房后山墙以东;南池子大街西侧城墙以西;长安东街城墙以北;南筒子河东段以南;这一片地方就是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它的中心建筑就是太庙。
从天安门东侧进了劳动人民文化宫,太庙之外是大片的古柏,大部分是明初所栽,六百年了。
劳动人民文化宫内的太庙也有一圈墙,这个墙是宫墙,青砖砌墙,外面抹灰刷红。宫墙上面是叠涩出檐,黄色琉璃瓦墙帽和墙脊,脊端有脊兽。太庙按礼坐北朝南,它的宫门当然在南面。
这是一座三门五楼的琉璃随墙拱券门,实榻门扇,九行七列六十三颗鎏金门钉。你看它的下面是有白石须弥座的,所以你也可以把它叫做“四柱五楼”的琉璃门。
古话所说“旁门左道”其实是有出处的,大宅除了正门之外,都要有旁门,你记得皇宫里的中路太和门、太和殿等等都有旁门吧?就是前、中、后的左右门。这些左右门以左门为上,走不了正门的时候,以走左旁门为上,因此叫做“旁门左道”。宫里的左旁门都是宗亲王公走,其它大臣只能走右旁门。旁门左道本是说虽不及正门伟大,可也比那右门高了一级,后来也不知怎么演变成了“歪门邪道”之意。太庙宫门两边也要有旁门,看看它的左旁门。
这是“二柱一楼”琉璃随墙门,棋盘门扇,比正门简易了很多。
站在太庙南门中间的门洞里,就可以看见太庙大门。
蓝天衬托着门券上的花瓣轮廓线,门洞曲线包围中,太庙大门和门前的三座白石桥完整地呈现。这个画面效果叫做过白,是中国建筑美学特征。过白就是利用近景建筑轮廓,做成远景的画框,画面中留出天地空白。特别是门洞这样的地方,可以形成万花筒式的效果,构成远近、虚实、繁简、明暗等对比。这种布局是中国美术“远以观势,近以察形”原理在建筑群布局中的体现。故宫的大门也是这种过白效果,看看午门望太和门的效果。
进了太庙宫门,正对着就是太庙大门。
这是一座五间三启的王府大门。下面有五尺高的白石台基,台基上是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台基前面三路汉白玉扶手踏跺,中间一路是御路。门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门扇在中柱。门殿上面是斗拱抬梁屋顶,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垂脊上有七只脊兽。因为是祭祀当朝皇上家列祖列宗的地方,太庙的这座大门规格非常高。
看看门殿的台基,白石须弥座,汉白玉禅杖栏杆,云龙浮雕望柱。台基上也是有螭首散水的,就是那些水龙头。
看看它的御路丹陛石。
下面是海水江崖,其上是中空的两匹狮子在滚绣球,高空中还有两条飞龙在戏宝珠。身披飘带的两只狮子在民间寓意”好事连连“,丹陛石上双狮滚绣球的图案十分罕见,在皇宫中好像也没见过。
站到门殿内看看。
明间和次间开门,稍间实体墙。实榻门扇,九行九列八十一颗鎏金门钉。贴金团龙彩绘平棋天花,梁枋上都是贴金双龙和玺彩绘。彩绘近年有重油,贴金双龙和玺还是清代遗存,已然暗淡。
门殿非常宽大,但是因为稍间不封闭,就显得有点空旷,好像缺点什么。你别说,这门殿里还真是缺东西。初时,这座门殿东西稍间里竖立着不少青龙戟,就是单侧有半月刀刃的戟。两侧都有半月刀刃的是方天戟,如果方天戟杆上有彩绘装饰,就叫做方天画戟,吕布就挥舞一杆方天画戟。太庙大门每侧稍间插了二排、每排十五支戟,那就是每侧稍间三十支青龙戟。门殿前面每侧三十支,后面每侧也有三十支,那就是一共一百二十支青龙戟。这座门没有门匾,借助这些青龙戟,它就叫做“戟门”。明代时,稍间前后每侧是二十四支戟,一共九十六支;清代才增加到每侧三十支,一共一百二十支。
戟门这种东东也是有讲的,周礼中说帝王旅游野营时在营地设戟为门。从唐代开始,在大门前设戟成为规制,设戟的数量代表门内主人等级,最高的是庙社宫殿,每侧二十四支;以下级别递减。清初太庙这里的戟门不知道为什么增加到每侧三十支,比明代多。皇家青龙戟是镀金铁戟,其他人家就是普通铁戟。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太庙戟门的一百二十支镀金红杆铁戟被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掠走。
除了太庙这里,景山公园里寿皇殿的寿皇门也是一座戟门。它正在北京中轴线上,2016年重修寿皇殿时,重建了这座寿皇门。看看寿皇门设戟的门殿,可以脑补一下太庙戟门的过去。
太庙戟门前是一条河,这是外金水河的一段。明初这桥下河里并没有水,是清代乾隆年间将金水河水引进来的。
河上有七座白石桥,桥上有汉白玉扶手栏杆。
戟门前是三座白石桥,一套的。戟门两侧有左右旁门,旁门前面也有一座白石桥。看看左旁门和门前的白石桥。
左旁门左和右旁门右各有一座井亭,井亭前面也有一座白石桥。这样,加起来就统共有七座白石桥。看看左井亭和配套的白石桥。
宫里的井亭大部分是四角盝顶,御花园里的井亭是四柱八角盝顶,大庖井是四柱卷棚顶带天窗。太庙的井亭是黄色琉璃瓦六柱六角单檐盝顶,双层横枋,斗拱抬梁,无论规模还是样式都比宫里的奢华很多。宫里的井亭盝顶都是空心通天的,来看看太庙井亭盝顶内。
这个盝顶是封闭的,上有平面彩绘六角平棋天花。按说这个盝顶应该也是空心的,不知道这个天花是明初封闭的、还是后来封闭的?
太庙之外院子里种的都是柏树,进了太庙南门,戟门广场种的也有树,这里都是松树,也是明初所栽。
戟门平时不开,只有皇上亲祭时才会开。现在皇上都躺平了,再也不会来了,所以戟门永远也不会开给我们游客走了。那我们从哪儿进去太庙参观呢?那就只能走旁门,过去左旁门是给宗亲王公走的,这些宗亲王公都被辛亥革命给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了。官方为了防止有游客走左旁门假装大瓣蒜,或者鼻子里插大葱装象,就让所有游客都是走右旁门。
左右旁门是一样的,一间一启王府大门,一尺半高台基,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戗脊上五只脊兽。额枋上是双龙和玺彩绘,门扇在中柱。
进了右旁门,回头看一眼。
再看一眼戟门的背后。
转过身就可以看见威严的太庙大殿。
既然是皇家宗祠,按照同堂异室的规制,那就应该至少有坐北朝南的两座殿。前面一座叫做享殿,后面一座叫做寝殿,这也是宫殿建筑前朝后寝概念的延申。列祖列宗们平时都是以牌位的方式住在寝殿内不同祭室里,到了子孙们来烧香磕头办祭祀时,事先要将牌位们请出寝殿,端到享殿里一同坐好,享受子孙们的祭奠和供果。民间大户宗祠模仿此例,差不多也都是这样的前后两座享殿和寝殿,比如广州的陈家祠。但在山西不同,山西多有只有一座寝殿的,比如晋祠的圣母殿。圣母殿里坐着的不是牌位,而是塑像。他们献祭是在寝殿前面的一座献殿。晋祠有点类似都宫别殿。
太庙的享殿非常大,规格也非常高。它下面是三层白石台基,每层四尺高,每层都有一圈汉白玉扶手栏杆。栏杆望柱下都有汉白玉螭首散水。台基上是宽大的丹墀月台,月台前面有三路汉白玉扶手栏杆踏跺,中间一路是丹陛御路叫做“神路”。月台东西两侧也有扶手踏跺上下行走。看看丹陛御路。
看看下层丹陛石上的青石浮雕。
上下是海水江崖,中间是海浪上飞奔的六匹龙马。《尚书》中有“伏羲氏有天下,龙马负图出于河”,这条河是孟河,龙马背出来的图就是河图。因此有“龙马者,天地之精,其为形也,马身龙鳞,故谓之龙马”。
台基外面也都是汉白玉螭首散水。
上月台看看。
这宽大的月台上应该是有摆设的,龟鹤之流和炉鼎之类,现在都踪迹全无。只有一口铜缸坐在角落里,这口缸不应在这个位置,估计是过去在台基之下的。
“太庙”额匾是挂在这座享殿檐下的,九龙贴金斗匾,看上去是清顺治帝的手笔。不知是一直就挂在这里,还是后来挪过来的。
这座大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其实应该是面阔九间,进深四间,四周有一圈封闭的檐廊。从中间往两侧数就是明间、一次间、二次间、稍间、尽间和封闭的檐廊。明间和次间开四扇六抹隔扇门,稍间、尽间和封闭檐廊是灰砖槛墙加四抹隔扇窗。隔扇都是三交六椀棂花,门上的格芯是如意纹木刻,门窗上都没有金锁面叶。大殿上面是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九只脊兽,和宫内的保和殿一样,仅次于太和殿。来看看正脊上的鸱吻。
这是清式鸱吻。你注意看背上插的许逊宝剑,清代是这样稍显瘦高的;明代是稍显矮胖,而且略微向内倾斜。说明此殿在清代有过修葺。你再看那许逊宝剑,下面是有铜鎏金吻钩勒着的,然后拴上吻索用索钉固定在坡面瓦上。这一套大金链只有等级最高的皇家大殿上才有。
另外一条,你从正面看太庙享殿和戟门庑殿顶,它们的正脊长度和屋顶长度比例有点不一样。戟门正脊显得稍短,享殿正脊显得稍长,这是享殿屋顶有推山,而戟门屋顶没有的原因。古时候庑殿顶的正脊更短,秦汉时期通常小于屋顶长度的三分之一,甚至只有四分之一。宋代的庑殿顶正脊开始加长了,到明代的标准是戟门那样的庑殿顶。再大的屋顶时,为了屋顶比例更协调,就实行了推山结构。推山就是把屋顶的山面向外推,正脊就加长了。到清代时,庑殿顶推山已经成为标准,所以清代的庑殿顶看上去就是正脊更长,通常超过屋顶长度的三分之一。有推山的庑殿顶垂脊在平面上不是直的,而是弯的,要站在高处才能看出来。
看完了大殿外部,可以买票进殿参观。从东一次间大门进殿,这次可是走左门了。看看大殿内部。
殿内金砖墁地。
你看那地上有一排铁篦子,就像是排水沟上的铁篦子。这条沟不是排水沟,而是古代的地暖系统,原装应该是封闭的,下面有热气通过,相当于靠山屯他二大爷家土炕的烟道。上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冬天曾经使用过太庙的这座享殿,其后修葺时没有墁地的金砖了,只好架上了现在这些铁篦子。宫内大殿也都有这样的地暖系统,因为无清之后再没用过那些大殿,而且近些年重修时又重启了明代金砖厂,所以宫内的大殿地面都是完好的。
享殿进深四间加封闭檐廊,殿内只有三排大柱子,就是前后檐柱和中柱,减去了前后两排金柱,廊柱变成了墙柱,殿内空间非常大。这些柱子都是素面的,为什么用素面而不是红漆金柱?因为这座大殿所有木结构都是金丝楠木的,要展示木材本质才显高级。金丝楠木贵在木料纹理中隐约可见的闪亮丝线,就像金丝一样。这些金丝应该是树脂的结晶体,新剧开的木料会有特殊的树脂香气。享殿里的这些金丝楠木最初应该是有很特殊的表面处理,要涂上一层蜡。既要显示出那些金丝的纹路,又要保护它抗得住岁月那把杀猪刀。几百年后,现在已经看不到那些金丝,而且表面也暗淡了很多。
看看明间。
明间开间非常大,所有的木构件都是素面的,梁枋、斗拱、平棋天花上都是素面。梁枋和天花上明代时是有贴金装饰的,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痕迹。
从二次间向外,木结构上有和玺彩绘了,平棋天花上也是莲花彩绘。这些彩绘是清代的,属于画蛇添足。
皇宫大殿建筑立柱下面都是櫍型柱础,显得庄重,皇家气派。太庙内也都是櫍型柱础,这座享殿内,只有明间的六根柱子下面是莲花柱础。我在前面宁寿宫一集中曾说过,宫内宁寿宫区有一座景福宫,它的檐柱柱础是莲花的。景福宫不开放,但是可以在太庙享殿这里见到皇家莲花柱础的实例。
殿内后檐柱前摆了一排鼓乐礼器,过去祭礼期间是需要这些鼓乐在前檐廊下演奏韶乐的,不过这些家物什儿可不是过去的,就是现代仿品,有编钟和编磬。
看一眼明间编钟上的字,“中华和钟”,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
墙上还挂着四幅仿青铜浮雕,浅浮雕。这些也是近年作品,四神图,就是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看看下面这幅朱雀图。
现在的享殿里空空荡荡,在过去,祭礼时享殿内每间设有金漆宝座,宝座上是摆放牌位的,这个帝后的牌位叫“神主”。明代每帝一后,是元配皇后;清代是每帝的亲老婆和后老婆都可以上座。宝座前面是香案,帝后同案,案上是用青铜簠(念斧,饭盆)、簋(念鬼,菜盆)、豆(肉盆)和笾(念边,果盘)供的荤素果蔬。荤的有鼠肚鸡肠,素的有芹菜韭菜,主食是玉米高粱。这些吃食的前面当然要有盛汤羹的登,以防帝后吃供的时候噎着而不敢再吃,成了“因噎废食”。还要有餐具,明代是勺和筷子叫匙箸,清代又加了刀叉,都是金的。每位帝后还有一只爵,这么多好吃的不可无酒佐餐。这桌饭菜前面还有一青铜小案叫做俎(念祖),上面摆放牛羊猪首级,这叫太牢。祭祀的猪牛羊不是超市买来的,都是事先专门养的,在牢里养的。届时拉出来斩首烹熟,便把首级供在这里。最高级的叫太牢,有牛羊猪首;次一等叫少牢,有羊和猪首;最次等是叫特猪,只有猪首。民间祭祖杀不起整猪,就去店里买一只烤乳猪献给祖宗,这是岭南的风俗。这些吃物之前还有一条香案,上面是常见的香炉、烛台和花瓶,就是五供。五供前面是一只青铜篚(念匪),这是帛篚,里面有一块纱布,那叫帛,重磅真丝的。帝后在天上除了吃饭,还要穿衣,以便丰衣足食。这些祭祀典礼摆设不是我瞎编的,明清的《实录》里都有记载的。现在这一套全摆出来的场合在北京肯定没有了,可能地方上表演祭孔大典的时候能摆出来一些,不知道曲阜孔庙是不是摆过。不过,即使曲阜孔庙表演祭孔大典,那些牛羊猪头肯定也不是专门养的,不能叫做太牢了。
中国现存三座明代木结构大殿:故宫太和殿、太庙享殿和明长陵祾恩殿,都是全金丝楠木建筑。太和殿明末焚毁后,清代重建时改成了红松木结构,而且规模也比明代皇极殿缩小了。现存的这三座大殿中,太和殿台基最高,太庙享殿最高,太和殿进深最大,太庙享殿面阔最大。长陵祾恩殿的建筑规模和太庙享殿基本相当,太和殿若不是清代重建有缩小,应该是三者中体量最大的。现在,从正面看上去,太庙享殿是要比太和殿大一些,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如果站在殿前广场上看,太和殿就会更威严,那是因为它的三层台基比太庙大得多,太和殿台基比太庙大殿高一倍。
享殿东西两侧有配殿,看看东配殿。
配殿下面有四尺高台基,正面中间和左右两侧有垂带踏跺。面阔十五间,进深二间,前面有檐廊。上面是斗拱抬梁屋顶,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五只脊兽。每间开四扇四抹隔扇门,素面格芯,双交四椀棂花。看看它的双交四椀棂花。
站在檐廊下看看。
享殿两侧有配殿,后面则是同一座台基上的寝殿。
虽然享殿和寝殿是在同一座台基上,但是高度不一样,寝殿只有两层台基。因此,享殿到寝殿就需要往下走一层。看看享殿背后。
享殿明间开间非常大,明间后面的门开得很小。享殿台基第三层上的一圈汉白玉栏杆只到享殿背后,然后有三路扶手踏跺通往寝殿月台,中间一路是有丹陛石的神路。站在享殿后神路台基上往后看寝殿。
寝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也就是说比享殿少了一圈封闭檐廊。上面是斗拱抬梁屋顶,黄色琉璃瓦单檐庑殿顶,有推山。垂脊上也是有九只脊兽。寝殿正面明间加一次间开四扇四抹隔扇门,素面格芯,三交六椀棂花。二次间、稍间和尽间青砖槛墙,三交六椀棂花落地明造隔扇窗。寝殿每开间面阔和享殿基本一样,可门窗都比享殿小,这是因为门窗上都有三幅三交六椀棂花的横披。梁枋斗拱上都有和玺彩绘,斗拱上还是老彩绘,梁枋和柱端上是新油的,过去应该是有贴金龙凤的。这座寝殿也是楠木大殿。
寝殿东西也有配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前面有檐廊。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歇山顶,戗脊上有五只脊兽。檐廊前面和左右都有垂带踏跺。这两座配殿的屋顶非常高,这是典型的清代大头屋,清代改造的屋顶。
从寝殿月台下来,走到侧面。
咦!这座台基怎么只有一层?原来寝殿的台基是把享殿的下二层台基合并了。转到寝殿背后。
这座寝殿的背后和前面的享殿不一样,和宫里的其它大殿也不一样。它的背后既不是封闭的,也没有开门,而是每间背后有窗,带四幅横披的三交六椀棂花隔扇窗。再往后看。
这里是一道宫墙,而且有和南面宫门一样的琉璃宫门,这就是朱棣初建太庙时的北端了。看看门扇。
实榻大门,九行九列鎏金门钉。鎏金都很陈旧了,应该是清乾隆年间的。因为大门不开,就可以在门内看见门扇的背面。
这虽然是一扇实榻门,可是门芯板后面的穿带都暴露在外。这座宫门和南宫门一样,两侧也有旁门左道,我们还是要走右旁门。走过右旁门,那里已经暗影遍地了,只见前面有玉阶。
眼睛适应暗光之后,才看见这里的奥妙。
若是上午来看,是这样的。
这是明孝宗朱祐樘在弘治年间建的祧殿,其形制、规模基本和前面的寝殿相同,只是前面的月台比较小。
祧殿后面很局促,我出了祧殿后面的太庙北门,这里东西每侧有一棵古柏,这是当年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八年亲自种下的两棵柏树。想来因为这两棵柏树,太庙宫墙的最北端就不可移动了,祧殿那里最早应该还有些建筑的,明弘治年间改建成了祧殿。
祧殿就是太庙最后面的建筑了,看完祧殿太阳就开始西下。有人就会站到祧殿一侧夕阳下面去拍照,在别人家宗祠拍纪念照好像差点意思,毕竟这里是睡死人的地方嘛。
坟地里头的秃头树上常常有黑老鸹站树枝上,就是那些著名的乌鸦。太庙里的屋脊上也站着有。
黑老鸹站树枝的时候,一般就是太阳下山下得差不多了。它要是站到太庙屋脊上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你看,果然太阳已经落到戟门屋檐了。
夕阳下的太庙大殿。
因为这里已经没有皇家先人牌位了,所以这大殿倒也不显阴森,反而有一种威严感。
日落时,走出太庙。再回首,看一眼戟门,霞光灿烂。
放一张前面提到的明长陵祾恩殿图片,是站在它前面的祾恩门门殿内拍的。
这座祾恩殿和太庙享殿基本一样大,大殿高度稍小一点,屋顶没有推山。因为长陵祾恩殿前广场比太庙小得多,所以这座祾恩殿不像太庙享殿那么威严,但是它们俩的体量基本是一样大的。它里面的祭室还在,希望还是明代原装的。
明太祖朱元璋拿下天下后,在南京开建宗庙叫做“四祖庙”,从朱元璋的高祖朱百六开始设祭,这是南宋末年苏南的一户贫苦农民。这四祖庙里有朱元璋的高祖、曾祖、祖、父四祖殿,朱元璋还都给他们加了高大上的号,最前面的朱百六赠庙号德祖,谥号玄皇帝。其实这玄皇帝一辈子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每天汗滴禾下土。按照中国传统,开国皇帝应叫“太祖”或“高祖”,第二位叫“太宗”或“高宗”,后面的都叫“宗”,太祖和太宗就是本国人民的祖宗。开国皇帝的先人都叫“祖”,朱元璋的先人也都叫祖。朱棣夺了侄子朱允炆的位,他死后最先是叫太宗,后来被嘉靖帝改叫成祖,弄得明代没有了太宗,却有两位祖。
朱元璋在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建四祖庙为南京太庙。朱棣按南京太庙模样拷贝粘贴建了北京太庙。太庙里非常重要的其实是寝殿和祧殿,现在这两座殿都不开放。过去,寝殿和祧殿内在后金柱那里每个开间都是一个暖阁叫做“祭室”。本朝先皇们携妻平时就住在这里,所以叫寝殿,当然住在这里的都是牌位,没有真人。祧殿里住的是太祖的祖先,所以叫“祧殿”。景山寿皇殿复建后,里面也复建了清代祭室做示意,咱们可以借用一下看看。
明代一帝一后一室,这寝殿里有九个开间,就有九室,可以住九位先帝,这就是所谓的“同堂异室”。先帝的牌位们平日在寝殿里分室就寝,到日子就一起去前面的享殿里对应开间的宝座上去同堂享祀。明代太庙里没有建文帝朱允炆牌位。到成化帝朱见深薨、弘治帝朱祐樘(念朱又撑)登基时,寝殿九室已满,没有成化帝这位明宪宗的床位了。大臣们一下就满堂皆呼“当今皇考安得无寝乎”!这弘治帝朱祐樘便敕令在太庙后门外兴建“祧殿”,作为太祖四位先祖们的寝殿,这就是现在北京太庙三大殿的来历。
中国古代皇帝有很多名字,打小生下来有和咱们一样的姓名,比如朱元璋。登基以后不能直呼皇上姓名,经常是用年号指代,比如洪武皇帝朱元璋。皇帝死后,朝廷给皇帝一生评功,用一个名字来盖棺论定,这就是谥号,比如高皇帝朱元璋。把皇帝牌位送进太庙的时候,还要给他封一个祭祀时的称呼,就是庙号。庙号就是“祖”和“宗”,庙里的祖宗,比如太祖朱元璋。在太庙寝殿里,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在中间,子孙们按照左昭右穆分列两边。
明代太庙有一次大改动,那是发生在嘉靖年间。嘉靖帝朱厚熜(念朱厚葱)是弟及兄位,旁枝入继大统。他上台后就把生父朱祐杬(念朱又圆)封了个睿宗献皇帝,并且想把他爸也袱祀太庙,大臣们反对,未逞。他一怒之下便将北京太庙改建,建成了都宫别殿形制,太祖、成祖加上三昭三穆一共八庙。把他爸的睿宗庙盖在太庙大门外东侧,也算是有了祭祀的庙。因为有北门外的朱棣柏,所以太庙宫墙不能动,只能在宫墙内改建。同时,皇宫内奉先殿西侧盖起了崇先殿,他爸也像先辈们那样宫内宫外都有祭祀之处了。这一改不要紧,得罪了上天。五年后的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新太庙遭到天打五雷轰而火起,所有建筑秒灭。火后,嘉靖帝痛定思痛,知错就改,重建时恢复了同堂异室形制。二十四年盖好后,他也不和大臣们理论了,直接下旨“既无昭穆,亦无世次,只序伦理。太祖居中,左四序成、宣、献、睿,右四序仁、英、孝、武”。这是明代后来寝宫九室排序,嘉靖帝爸爸睿宗排在了武宗朱厚照之前、孝宗朱祐樘之后。最终,嘉靖帝还是把他爸爸塞进了太庙享祀。此时,朱元璋的四代先祖都迁到后面的祧殿去了。嘉靖二十六年宫中大火,方皇后遇难。二十九年,嘉靖帝开天辟地把方皇后牌位送进太庙,住进寝殿西四室,把西一室的仁宗朱高炽搬进祧殿。这位方皇后是史上唯一一位皇上还在世就进入太庙享祭的皇后。嘉靖帝这是在寝殿给自己占了一个位置,防止后人把他爸爸睿宗搬到后面祧殿。这个嘉靖帝对他这旁枝上位很在意,生怕被人不齿,就想尽办法挤入正统序列,这个过程被后来称作“仪礼”。嘉靖二十四年的重建是太庙建筑最后一次大规模建设,据说寝殿屋顶的某处梁架上还有“嘉靖二十四年四月”的字迹,说明太庙建筑距今已有四百七十多年了。现在太庙的建筑布局就是嘉靖二十四年重建后的结果,之后再没有变动。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自立后金,九年设都沈阳。满人最初并无宗庙一说,他们是在祭萨满的时候把祖先牌位列在堂子里一起祭祀。皇太极即位后,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多尔衮征讨察哈尔期间偶遇元顺帝北逃时从宫中带走的“制诰之宝”御玺。皇太极得此元朝传国玉玺喜极而昏,醒后自认此乃天降大位于斯人,便下令改“金”为“大清”,新开年号崇德元年,捧着这枚传国玉玺登上了皇帝宝座,让人管他叫“宽温仁圣某皇帝”。此时,皇太极在盛京城东门外建了太庙。盛京太庙类似于同堂异室,前殿供奉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后殿供奉努尔哈赤的高祖、曾祖、祖、父四祖牌位。
顺治入关后,接手了明太庙,而且立即就把盛京太庙前殿的太祖武皇帝努尔哈赤、太宗文皇帝皇太极牌位搬进北京太庙。盛京太庙里只留下了努尔哈赤四祖牌位,即称为清初四祖庙。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顺治帝把北京太庙简单修葺了一下,然后把盛京太庙里的四祖牌位也迁入北京太庙,盛京四祖庙放空当仓库了。
明代寝殿是每皇一间,一帝一后,后来皇上多了,住不下了,就把明仁宗昭皇帝朱高炽后面的皇帝牌位往后面祧殿搬迁。清代开始时,盛京太庙也是循明制,一帝一后。努尔哈赤的皇后是皇太极的额娘,谥号孝慈高皇后。顺治进京后,封多尔衮的额娘为孝烈武皇后,也进了太庙。后来多尔衮受罪被撤除成宗庙号,他娘的牌位也被撤出太庙,太庙里仍是一帝一后,包括顺治帝也是。孝庄太皇太后去世后,虽然她只是皇太极的西宫妃,可康熙帝这孙子认为他奶奶伟大得不得了,给他上了个“孝庄文皇后”的谥号,非要摆进太庙太宗文皇帝皇太极寝室,和谥号孝端文皇后的哲哲并排。为了搞平衡,康熙帝生母、顺治帝庶妃去世后追封孝康章皇后,和顺治帝续弦妻孝惠章皇后二人牌位都进入寝宫世祖章皇帝顺治祭室。从此,寝殿里是每皇一间,一皇带历任后,连追封的都算。清代寝宫祭室里牌位最多的是圣祖仁皇帝康熙,带了三任皇后和雍正帝生母一共四座牌位。再有就是宣宗成皇帝道光,带了三任皇后和咸丰帝养母也是一共四座牌位。到光绪上台时,中间是太祖努尔哈赤,东面是皇太极、康熙、乾隆和道光;西面是顺治、雍正、嘉庆和咸丰,东为昭,西为穆。这么一来,光绪帝的皇考穆宗载醇(同治)牌位无处安放了。清代没有像明代那样往后面的祧殿搬迁先帝牌位,而是在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改造了太庙寝殿。中间明间没动,还是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其余每间改成了二室,那总共就可以住下十七位先帝,再加一位现皇,清代打算着能传十八代。可是,乾隆在交泰殿里是放了二十五宝的,他是取意自《周易》中“天数二十有五”,祈祷大清万代,至少二十五代。到了光绪继位,载湉和二宫太后决议不传那么多代,最多十八代,象征十八层地狱,这些清帝假装是每层地狱中的判官。
明代太庙寝殿每室二把宝座,宝座后面是神龛。清代寝殿每室若干宝座,要看本帝有几位皇后。每室最后面是神龛,神龛里有被褥,就算是皇上的寝室,牌位供在神龛里。神龛门上挂着黄帷幔,门外就是宝座。寝殿里的宝座是一把不带扶手的椅子,开祭的时候,帝后的牌位放在宝座椅子上端到享殿去,这叫“御前殿享祭”,牌位也是很舒服的。祧殿里的布置和寝殿一样,大祭时,四祖中的高祖坐在最中间,然后顺着往下在两边排列。到了光绪年间,大祭时享殿九间早都坐不下了,那就往东西两边拐弯,东墙下是宣宗道光帝和穆宗同治帝,西墙下是文宗咸丰帝。
明清太庙享殿的东西配殿里也有牌位,但不是皇上皇后的。明代太庙东西配殿里配享的是八王七公,包括朱元璋开国有功的和朱棣靖难有功的,比如徐达、常遇春、沐英和胡大海。这些配享的基本都是武官,文臣只有一位,就是姚广孝,还被嘉靖帝移出。明代配享有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武将配享太庙,文臣配享孔庙。清代东配殿里是配享太庙的王公们,清代一共有十三位,包括代善、多尔衮、多铎、允祥和奕昕,每人占一间,和福晋牌位在一起,就是只有大太太。西配殿是非皇族功臣,清代也有十三位,包括图海、张廷玉、阿桂、傅恒和福康安。
顺治年间的太庙修缮把享殿内二次间、稍间、尽间梁枋斗拱上加了彩绘,只留下明间和一次间的金丝楠木素面贴金和玺。清代最严重的太庙大修是在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四年完工,据说享殿屋顶梁架上留有“乾隆四年”字迹。这次大修拆换了腐朽没落的木构件,屋顶琉璃瓦也换了,还有重新油漆粉刷,但是没有建筑结构变动。此后,太庙再无大修,格局一直保留到今天。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四百七十年前明嘉靖年间的太庙,经过了二百八十多年前清代乾隆年间大修。其后还曾略有修葺,不能称为大修。
明清时期,太庙每年有四次大祭典礼,叫做“大享太庙”。春夏秋冬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举办大享,因为这个月又叫做“孟月”,因此这个大享也叫“四孟时享”。大享是皇上要亲自参加的,之前要斋戒三天,明代是在武英殿,清代雍正开始是在斋宫。大享前一天天还没亮,宰牲所里会有猪羊牛哭天喊地,这就会喊来司礼监、太常寺、礼部和光禄寺领导观看牺牲们挨宰被烹。宰牲所就在太庙南门对面皇城根底下。
你看那路口有一对石狮,不知道是不是过去的老物件。看一眼那座井亭。
老话说“没有张屠夫,不吃带毛猪”,杀猪时烧水退毛就从这口井打水。像太庙南门内的两座井亭一样,这也是一座黄色琉璃瓦六柱六角亭,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盝顶。看看它的盝顶内部。
这个盝顶上的盖板明显是后来的,估计是前些年修缮后盖上去的。
宰牲所在井亭东面,大门朝西开。它相当于现在的肉联厂,只管宰杀、退毛和分割。
煎炸蒸煮是在戟门广场西端的神厨,看看神厨。
神厨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悬山顶。屋内顶棚是黑色的,不是刷的黑漆,而是烹煮大肉们的灶火之烟熏黑的。
大享前一天,皇上要照例坐进中和殿审阅祝词祝板,阅毕,贴好祝词的祝板送往太庙神库存放。看看太庙戟门广场东端的神库。
神库坐东朝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斗拱抬梁,黄色琉璃瓦单檐悬山顶。
大享前夜,太庙三大殿就要布置好,香案、祭案、乐器都要就位。皇家仪仗队把卤簿们都从端门搬出来,从太和门一直摆布到太庙南门。日出之前,太常寺卿要去乾清门请皇上。皇上出门上轿,那轿很高级,叫“礼舆”,念作鲤鱼。皇上坐轿走御路穿过前三殿到太和门,下轿上车,那车也很高级,叫做“金撵”。金撵是六驾马车,周礼有“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仕二,庶人一”。洛阳曾在东周王陵出土“天子驾六”陪葬,那是真车和六匹死马骸骨。西安秦始皇陵出土的是青铜四驾马车,叫做“驷马安车”。大享时,皇上乘金撵出午门。明代皇上最初坐车到太庙右门进入,后来是过端门走新开的太庙街门进入;清代皇上是走太庙西北门进入。太庙右门在端门和阙左门之间,看看太庙右门外,就是端门这边,门殿面阔只有三间。
太庙右门内,就是太庙那边。
太庙街门在天安门和端门之间。看看太庙街门外,天安门这一边。这次的门殿面阔五间,大了很多。
太庙街门内,就是太庙一边。
太庙西北门在午门广场东侧的阙左门外对面,看看太庙西北门外,就是对着阙左门这边。
大享时,金撵无论从哪座门进入,皇上都要进门后再换乘礼舆到南门前神路下轿,叫做“降舆”,念作酱鱼。一路小跑跟过来的太常寺卿马上出现,他引导皇上走琉璃大门的左门洞进入太庙宫城。走到戟门下,皇上不走了,戟门外东侧有一座小屋叫做“幄次”,也叫“小金殿”,皇上就在这幄次里坐下喝一壶茶。这时,有司礼官去神库取头天皇上审阅过的祝板,将这些祝板放到太庙三大殿内相应位置的香案上。这就有一位陪祀大公带人来到寝殿,给每位先人上香行礼,然后把先帝后的牌位就是神主从神龛里移到龛外面的神座上,就是那几把椅子。此后,便有一位王爷带着宗室代表进入寝殿,把先帝后的宝座端到享殿去,这就是先帝后们坐在宝座上御前殿享祭,叫做神主奉安。先帝后的神主们都就位了,这就万事俱备了。
站在幄次外的太常寺卿听着前方每个步骤OK的报告,一旦万事俱备,他就进入幄次奏请皇上去行礼。皇上出幄次,洗手消毒后进戟门三扇门的左门,享殿左阶上殿,享殿左门进殿。皇上这一路走的都是左阶左门,那中阶中门为什么不能走?那是神路,是先皇神主进太庙时走的路。
大享时,皇上的拜位在明间前面。殿内除了服务员们,还有一些按制该来的宗亲和核心领导小组成员,明代是内阁官员,清代有大学士们。其他陪祀人员都站在殿外月台丹墀和广场上。所有先帝后们都是在殿内面南而坐,所有活人都是面北而立。各就各位后,太常寺卿便令乐队奏哀乐,典礼开始。首先要由皇上给先帝后们上香,从太祖开始,按昭穆顺序依次进行,因为殿内坐满了先帝后,这个过程在光绪时期要耗费一个时辰。皇上进完香,回到他的拜位,站在那里暗自做十个深呼吸,算是缓一口气。太常寺卿见皇上面色又红润了,这才敢开始下一个节目。“跪下—叩首—又叩首—再叩首—起立—掸土”,凡此三遭,这是著名的“三跪九拜”。殿内外所有人都要按此口令起伏,包括那些太监宫女轿夫屠夫。
上香就是放狼烟,先帝后们在天上见狼烟起,就知孙子们来进供了,便都纷纷驾云来到享殿,找到自己的牌位就落下来盘在那把椅子上。皇上带着大家三跪九拜迎来先帝后们,接下来就开始上供,有不同的执事端来荤菜素食、米饭馒头、干鲜果品、烧葡啤酒、猪羊牛头和绫罗绸缎。先帝后们享祭时,有乐和舞助餐。乐是奏《敉平之章》,不是哀乐,是类似于安魂曲,极舒缓。“敉”念米。舞是跳《干戚之舞》,干是盾,戚是斧,这是军用舞蹈,演员一手拿盾,一手拿斧。
菜都齐了之后,念祝词的官员就来了,就算是皇家发言人。发言人先跪在祝案旁,磕三个响头,然后大家都跪下,乐舞俱止。发言人把祝板上贴的祝词唱读一遍,那祝词里全都是生僻字和错别字,再加上发言人的闽南口音,谁也不知道他念的是什么,也没人敢问。先帝后们没听懂的想问又开不了口,怕一开口满殿的人都要跑光,还把供品都卷走。发言人念完祝词,走到太祖神位前,又磕三个响头,把祝板奉上。祝词毕,乐舞又起,乐还是那首曲儿,前面的武舞这次换成了文舞。文舞叫八佾,念八亿,八行八列共六十四个人长袖乱舞。周礼规定天子八佾,诸侯六佾。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叱鲁国卿季孙氏的僭越行为,有名句“八佾舞于庭,是可忍,熟不可忍”。孔子说的“忍”是忍心的忍,不是忍耐的忍。
文舞之后,又给先帝后们上一巡酒。此时,奏《敷平之章》乐,跳《羽䈁之舞》,“䈁”念伦。敷平之章还是一首安魂曲,换了一个调门,算是第二乐章;羽䈁之舞是一种手持羽毛的文舞。此后,再进酒,换乐舞。此三轮上酒进供是三献礼,酒进三巡后是最后一礼,叫做“饮福受胙”。“福”是福酒,装在爵里由皇上在太祖位前供奉给祖宗们。“胙”是胙肉,就是大块白煮猪肉。前面三献是给祖宗们上供,最后的饮福受胙是祈求祖宗们保佑,先请祖宗们酒足饭饱,然后再请祖宗们办事。中国习俗中请人办事都是在饭桌上,也是这个道理,请贵人饮福受胙。
此后就是尾声了,太常寺卿上前跪告神主祭祀结束。还不能忘了说“你们吃剩下的我们拿去吃”,这之后才能把祖宗们吃剩下的供品撤下来,结果发现祖宗们并没有享用那些供品,都还原封未动。撤走供品后,皇上还要带着全体人员再来一次三跪九拜,向先祖们说“再会”。先祖们的牌位摆在宝座上依次端回后面寝殿,还坐到各自的神龛里,叫做奉神主回宫。又有小喽啰们上来端走祝板、纱布(帛)和香头,送到东配殿前面的大燎炉烧成灰。这座琉璃燎炉原来在东配殿前面的这个位置,现在没有了。
现在,西配殿南端可以看见一座灰砖雕燎炉。这座燎炉是祭配殿时烧祭品的。
接着说大享的尾声,燎炉里火还未熄,太常寺卿便一路小跑到殿内,厉声喊到“某某年某某月大享礼成”,这就是典礼最后一响。皇上出享殿左门,降左阶,出戟门左门扇,南门左门洞。钻进等在那里的礼舆,换乘金撵,再换乘礼舆,原路返回太和门。陪祀王公们在午门内金水桥目送皇上回宫。皇上进了太和门,这些陪祀官员们回到太庙门口去排队领免费胙肉,然后拿绳儿拴了拎回家炒回锅肉给老婆孩子吃。
整个大享礼分成三段,迎神、三献受福胙和送神。大享是最高规格的祭祀典礼,和一年四次大享同等规格的是除夕日的祫祭(念侠祭,不是瞎祭)。最初的祫祭是单祭祧殿里的高、曾、祖、祢四祖,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后,寝殿各神主也出席祫祭享祀,就和大享一样了。
除了这些大祭,太庙里偶尔还会有皇上来,是来做告祭,也叫祗告。“祗”念知,祗告就是恭敬地让祖宗们知道的意思。皇上登基、娶妻生子,过生日都要来告祭。娶妻既有册封皇后,肯定也包括册封妃子。另外,亲征出发前和凯旋后,也要来告祭。吃了败仗掩面回宫肯定不会亲自来,派个官员来代替就可以。其它还有一些要告诉祖宗们的事就都派官告祭。告祭的时候,皇上只到寝殿行祭,派官员去祧殿行祭。
清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太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皇家宗庙。清代太庙祭祀规范继承了中华传统孝道中祭祀祖先的典礼,也有一些人性化改革。古代王公盖庙祭祖,据说天子还持刀亲自杀猪宰羊。而且大王出征前告庙后,居然把先祖牌位立在战车上拉着出阵打仗,以求祖宗神灵保佑。到明清时,这些都没有了。到了清代,太庙里皇上的历任皇后是一起享祀的,也算是实现了公开、公平、公正。而且,清代不再实行祧迁,寝殿住不下的时候就改建,不再把前辈迁往祧殿,祧殿里只有四祖了。
皇家太庙体现了对祖先“事之以神道”和“事之以人道”二个含义,既把祖先当作神,在享殿里享祭;还把祖先当作生人,经常去寝殿里祗告。
每年除夕祫祭是除旧迎新之时,又是春季来临之时,要是遇上一场瑞雪,即是来年又丰之兆。祖祐瑞雪飞,
青松被雪累。
玉阶朱栏媚,
冻云凝华醉。
赤橙黄绿富贵配,杨花鹅毛冲寒慰。
这正是:
金殿玉阶铺瑞雪,红墙角落不见梅。除岁梨花飘,遥遥韶乐消。
千年N帝没,子孙不来陪。天寒雪正肥,老幼戏忘累。
诌一首《菩萨蛮》算是“岁初走皇庙观雪”。
太庙是现存中国最高等级的宗庙,明清皇家宗庙。作为明清皇宫的一部分,1987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内,官方的最后一次大型活动是我在前面太和殿一集中曾提到的,1945年10月10日华北战区日军受降仪式。太庙最后一次官方活动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1月11日,周总理遗体火化,首都几十万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随后,周总理骨灰在太庙前殿设置灵堂,1月12日到14日三天内,首都各界群众、全国各地代表和各国驻华使节络绎不绝地前来吊唁,联合国总部下半旗为周恩来致哀。看看当时劳动人民文化宫吊唁周总理的场景。
劳动人民文化宫是属于北京市总工会的活动场所,改革开放前每年五一节期间,劳动人民文化宫都要举办游园活动。现在,每年五一节期间市总工会也会在这里办一些展览,都是北京市职工文艺活动的展览,书法、绘画、摄影等等,我还曾有幸参加过其中几次摄影展。另外,北京市历届劳模都会在这里公布,太庙外有专门的画廊展示劳模的图片和事迹。
据说,太庙今年(2022年)将启动一次大修,计划要恢复清代原状。我估计会恢复成景山公园皇极殿那样,锃光瓦亮,但是肯定就会失去沧桑感。而且太庙大修必会旷日持久,没个三五年搞不定。大修完工后,前面的享殿不知道还能不能进殿参观。所以,若想要看看明代皇家金丝楠木大殿的话,就要赶快了。如果将来大修后不让游客进殿参观了,就只能去昌平明长陵去看金丝楠木大殿了,和这座太庙享殿一样大,殿内充满沧桑感。
对了,虽然太庙算是明清皇宫建筑的一部分,但它是另外购票参观的,而且周一不闭馆。每个周末游人多,周一也是游人多,周一去故宫进不去的就都拐弯去看太庙了。
明皇清帝庙,
宽殿香楠料。
我自逍遥游,
未闻鬼魂叫。
总之,作为古代皇家的“左祖右社”之太庙,建筑宏伟,历史悠久,非常值得细看。
相关参考
本系列主要针对汽车的构造来进行简单说明,一共分为23个专题,分别为:(1)发动机;(2)曲柄连杆机构;(3)配气机构;(4)燃料供给系;(5)排放控制;(6)冷却系;(7)润滑系;(8)点火系;(9)启动系;(10)...
...15年建成,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2、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
...15年建成,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2、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下诏以南京皇宫(南京故宫)为蓝本,兴建北...
河道采砂许可证期限是几年(非法采矿罪辩护要点之十八:客观行为“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释义)
车林睿矿法投资评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从刑法对非法采矿罪的罪状表述看,要想构成非法采矿罪,必须是违反相关矿产资源法律规定的行为,必须是没有获得政府采矿许可的行为,必须是在无证情况下擅自开采、擅自在...
河道采砂许可证期限是几年(非法采矿罪辩护要点之十八:客观行为“未取得采矿许可证”的释义)
车林睿矿法投资评估“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从刑法对非法采矿罪的罪状表述看,要想构成非法采矿罪,必须是违反相关矿产资源法律规定的行为,必须是没有获得政府采矿许可的行为,必须是在无证情况下擅自开采、擅自在...
...用鹿角椅提起故宫,大多数人会想到北京那座气势恢宏的明清皇家宫殿。而在辽宁沈阳,也有一座故宫。它是清代定都沈阳后至迁都北京前的帝王宫殿,又称盛京皇宫,与北京故宫并称为中国现存两大宫殿建筑群,入选世界文化...
1、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北京故宫以三大殿为中心,占地面积约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间。2、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
...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
...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
...市中心,气势恢弘,至尊无上,金碧辉煌的皇宫,饱涵着明清时期的古代文明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故宫虽然经历了近600年的潮起潮落和数不清的血雨腥风,但仍能看到它的威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