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来华60年,甘蓝型油菜练成“半冬性”技能)
Posted
篇首语:生活就是这样,别人看结果,自己撑过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来华60年,甘蓝型油菜练成“半冬性”技能)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来华60年,甘蓝型油菜练成“半冬性”技能)
■记者 李晨
生长期仅200天左右、亩产油菜籽达130公斤、与水稻形成无缝衔接……这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才到中国的甘蓝型油菜。
经过60余年的持续改良,它适应了中国五湖四海的气候环境,不仅掌握了“半冬性”的新技能,而且产量逐渐提升。
近日,《自然—遗传》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家关于油菜遗传改良的基因组学基础研究成果,揭示其育种过程中产量提升和适应性改良的分子基础,并为高产油菜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基因资源。
从“冬性”到“半冬性”的经典案例
“如今在中国大面积种植的甘蓝型油菜亩产油菜籽可达130公斤。”论文通讯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研究所研究员伍晓明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然而60多年前,菜籽油还是稀罕物,因为我国传统种植的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产量低且抗性弱。
于是,欧洲起源的产量高、抗性强的甘蓝型油菜(又称洋油菜)被引入中国。“但其生育期长,不适合稻油轮作。”伍晓明说,初来乍到的甘蓝型油菜在中国水土不服。
之后,育种家通过种间杂交、诱变等育种途径不断改良甘蓝型油菜。经过60余年的努力,甘蓝型油菜生育期由300天以上缩短至200天左右;单产水平由上世纪50年代的30余公斤/亩提升至130公斤/亩以上;品质由“高芥酸和高硫苷”改良为“低芥酸和低硫苷”。
由此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全新的适于我国“稻油”轮作制度的甘蓝型油菜“半冬性”生态类型。半冬性油菜在每年9月底和10月初播种,次年五一前收获,生育期约200天左右。
伍晓明说,通过现代育种改良,甘蓝型油菜由“冬性”成功驯化为“半冬性”,基本取代我国传统种植的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在我国常年推广面积达1亿亩以上。
然而,“利用传统育种方法为甘蓝型油菜提升品质和产量已经进入瓶颈期。”伍晓明说,要想继续打破产量瓶颈就得查清藏在产量提升下的基因奥秘。但是,“半冬性”油菜产量提升和适应性改良的分子基础尚不清楚。
改良:先“活下来”再“活得好”
为揭示油菜产量和适应性改良的分子基础,该团队精选了418份具有生态类型、地理来源和育种时期代表性的全球甘蓝型油菜种质资源,在多个环境下对56个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的物候、形态、生理、产量、品质和抗性等性状进行了系统鉴定。
论文通讯作者、诺禾致源研发与合作中心首席科学家田仕林介绍,通过重测序,他们进行了全基因组基因型鉴定,并基于获得的大规模表型组和基因组变异数据,系统开展了甘蓝型油菜优异种质及其重要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
结果发现,“半冬性”油菜与“冬性”和“春性”油菜在基因组水平上并不能明显划分为不同的类群。这表明在现代育种过程中,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总体水平并未发生巨大变化。
“半冬性”丰产甘蓝型油菜的形成是多类关键基因选择和聚合的结果。这一过程主要涉及环境适应性选择和高产优质选择两个阶段。
田仕林发现,育种家最初选择的是跟环境适应性相关的4类基因:生物钟节律调控基因和开花基因受到强烈选择,使得“半冬性”油菜生长发育节律与我国光温变化规律吻合;激素相关基因受到选择,使得越冬期叶片角度由匍匐转变为直立或半直立,更适合在我国相对温和的冬季提高光合作用时的叶面积,在短时间内积累更多光合产物;与叶绿素合成和叶衰老相关的基因也受到选择,越冬期的叶绿素含量显著低于“冬性”油菜,有利于提高冬季光合效率;抗寒相关基因受到选择,更适于中国相对温和的冬季。上述适应性的改良从多方向保障了产量提升。
第二阶段聚焦在高产和优质基因的选择上。2个株型(株高)基因和14个产量性状(千粒重、每角粒数、主花序角果数、全株角果数等)基因受到选择,使得植株增高、千粒重和每角粒数增加,从而提高单产水平;一些与产量和品质相关的等位基因频率逐步提升,如控制芥酸含量的基因、调控硫苷含量的基因,这些关键基因的选择与中国“双低”(低芥酸、低硫苷)优质高产育种目标相一致。
解析产量性状的调控网络
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关联分析,该团队鉴定了控制6大类(生育期、株型、形态、抗病和抗逆性、产量构成)56个重要性状的遗传位点628个,首次明确了油菜重要性状遗传位点的基因组热点区域。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将那些部分完美的品种由单项或多项冠军提升为全能冠军。”伍晓明说。
在作物中,很多重要的农艺性状往往是由多个基因位点控制,此次研究显示56个性状之间存在互作关系,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遗传共调控网络。
“因为千粒重这个性状的遗传力最高,最为稳定,所以我们重点关注了千粒重的相关基因。”伍晓明解释说,遗传力越高,基因对性状的影响越大,而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越小。千粒重是决定油菜产量的重要遗传性状之一。
该研究共发掘了100个与千粒重相关的位点,它们构成一个调控网络。因此,为了调控产量性状,可能要调整多个基因。
同时,不同调控网络,如调控株型的网络和调控粒重的网络有时有重叠或交叉,有时有互相的关联或存在上下游关系。
审稿人认为,这项研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了油菜大量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基础,由于这些性状的表型是在多个环境地点历经多年收集的,因此这项研究值得称赞。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8-022-01055-6
《中国科学报》 (2022-06-16 第3版 综合)
来源: 中国科学报
相关参考
温州工作服生产(他跟一株花“较劲”60年,背后故事与你有关)
...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84岁的他专注杂交油菜育种60余年改革开放以来傅廷栋和全国油菜科学工作者一道为我国油菜面积、单产增加约3倍,总产增加约4倍作出重要贡献中国人得以摄入更高质量的营养他曾发现世界上第...
...修为留痕。今天一起回顾“杂交油菜的开拓者”傅廷栋的育种人生。傅廷栋,1938年出生,广东人。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杂交油菜的开拓者”“
...历次飞行任务中都搭载了各种品类的种子,进入太空进行诱变育种
怎么提高水稻出米率(种子里的厦门“芯”:开展遗传育种研究 提高水稻育种效率)
...文件都提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近年来,厦门市的育种团队围绕如何培育高产水稻以及最容易被“卡脖子”的蔬菜品类,在育种创新上求得新突破,培育出200多个品种的优质种子撒向全国,种子种苗销售规模位居国内前列...
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编辑+AI育种”,两大前沿技术融合能将作物育种成本降低90%)
我们对人工智能(AI)并不陌生,对基因编辑CRISPR育种也常有耳闻。AI是计算机领域近些年广受关注的话题,尤其是近期预测几乎所有蛋白质、发现矩阵乘法新算法等消息,一出现就引起整个科学界的关注。CRISPR也得益于它定位...
【我与祖国同奋进】大豆育种从“1.0时代”到“4.0时代”讲述人:北大荒垦丰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大豆研究院院长胡喜平光明日报记者张士英整理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考察,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
中国在进入“牛肉时代”。2021年,中国牛肉消费量超过900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近7公斤、五年内复合年增长率达7.5%。2023年春节将至,菜市场摊位和居民家里餐桌上的牛肉开始增多了。中国人也爱吃鸡肉,2021年仅白羽肉鸡出栏...
中国在进入“牛肉时代”。2021年,中国牛肉消费量超过900万吨,人均牛肉消费量近7公斤、五年内复合年增长率达7.5%。2023年春节将至,菜市场摊位和居民家里餐桌上的牛肉开始增多了。中国人也爱吃鸡肉,2021年仅白羽肉鸡出栏...
杂交育种是什么(栽培小麦:小麦的远缘杂交育种,主要有哪些要点和难点)
我们在栽培小麦的时候,关于小麦的远缘杂交育种,主要有哪些要点和难点,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小麦远缘杂交是扩大抗赤霉病基因来源,培育高抗赤霉病品种的重要途径。我国已通过小麦与黑麦杂交,育成荆州1号、荆州2号...
椪柑仔胡柚仔(载人航天助力太空育种“来自星星的大豆”现身浙江衢州)
...原来,2021年,衢州农林院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