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手机(「画报人物志」梁练方的黑白木刻创作)

Posted

篇首语:用行动祈祷比用言语更能够使上帝了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木刻手机(「画报人物志」梁练方的黑白木刻创作)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木刻手机(「画报人物志」梁练方的黑白木刻创作)


《朋友圈——疫情下的人们》刻制过程


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数码图像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这些图像中所呈现出的个体和群体状态成为我所关注的内容,以此为相关题材我创作了系列黑白木刻作品。


网络中的图像是丰富多元的,从人们常用的QQ、微信头像,朋友圈自拍到其他社交网络平台晒图,内容五花八门。这些碎片化的图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能从图像中显现出图像发布和使用人的个人情感状态和审美选择,这一点正是我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源点,我希望在黑白木刻作品中将这些注入了表达对象情感状态和审美选择的图像做一个汇集并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呈现一种由众多个体组合形成的群体状态,体现当下新媒体语境中人们的生活。


《朋友圈》 395cm×398cm+8cm×8cm×8cm×144 2019


系列作品以黑白木刻为创作手法,用传统的艺术语言体现当下的社会形态。在黑白木刻创作的过程中注重语言的材料特性、简洁性,用造型严谨、细节刻画深入的具象手法,尽可能在每一个小尺幅的画面中体现表达对象的精神特性。系列作品由两千余幅小画面构成,题材中所蕴含的信息量庞大,题材都来源于人们的网络图像,符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有很强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大众性。通过作品图像的征集、制作、向征集对象赠送作品、多样化展示等环节,使版画创作不再是一个单一的、精英化的静态模式,而是由众多要素构成的多元呈现和大家共同完成的互动过程,创作对象同时成为作品的参与者、欣赏者和所有者。实践过程拓展了版画创作的形式,丰富了版画创作的面貌。


《网络头像之二》 84cm×84cm 2013


2013年,我创作黑白木刻作品《网络头像之二》,这些图像全部来源于我QQ好友中大家所使用的头像,头像以自拍照片为主,也有少部分场景照片,图像的选择是随意性的。图像的排列是必要的,随意性选择的图像在组合成画面时,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考,使整体画面中的黑白画关系和每一小块画面的丰富性都得以顾及。在具体的技法和语言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考虑,以一种本能的、以图像为载体带有写生性的方式来呈现,在考虑黑白木刻本体语言特性的同时使小幅画面尽可能接近图像本身。


2014年,微信软件在生活中普遍使用,微信好友替代了QQ好友成为人们网络生活日常中的间接倾诉对象,适应智能手机使用需求的微信软件使网络图像的传播更为直接和快捷。此后,我持续创作了《摇一摇·贵阳2014》《附近的人·2015》《我和我的微信好友》等作品。


《摇一摇·贵阳2014》 179cm×112.5cm 2014

《我和我的微信好友》 197cm×197cm 2015


《我和我的微信好友》有别于之前的系列作品,在创作中,我与我的微信好友互动,在一定范围内采用征集的方式获得图像,并在创作完成以后将小幅的作品单独印制赠送给图像提供者,使作品的创作图像不再是创作者个人的主观选择,而是将表达对象的选择融入到作品当中,这样使作品的完成过程更有意义,呈现出的结果也不再是一幅单一的作品,而是一个可以有多样化解读的持续过程,创作者的主观性在过程中削弱,表达对象对创作作品的态度、对创作图像的选择、对创作结果的认知都成为作品主要的构成要素。作品创作变成了一个有众多情感要素构成并相互关联的动态过程。在作品的构图上,将我的头像居中,由348位微信好友头像构成圆形的画面,直观呈现下人们在新媒体语境和网络社交环境中的关联性。


《朋友圈之一、之二》平面+立体 195cm×134cm+8cm×8cm×8cm×28 2017-2018

《朋友圈之三》 171cm×120cm+8cm×8cm×8cm×39 2019

2017年至2019年,我持续创作了《朋友圈之一、二》、《朋友圈之三》、《朋友圈之四》、《朋友圈》等作品,这些作品在创作思路上延续了之前的系列作品,完全依靠公开征集获得创作图像资料,使作品创作成为一个完整的项目完成过程。除了在构图上的变化,还将立体的个体要素置入作品当中,使作品完成后的载体由平面加立体构成并可以进行自由组合。


《朋友圈——疫情下的人们》(平面局部) 24cm×32cm×2 2022


这个系列作品是要再延续的,我计划完成《朋友圈——疫情下的人们》作品创作,以体现疫情背景下人们面对生活,通过推送朋友圈照片的形式表达积极的自我状态,并在这种网络环境下通过图像实现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体现在各自的朋友圈图像中,每个人的图像都是自我的、独有的,这种主动选择形成了一种群体性的社会文化,具有记录和艺术表达的独特价值。


《朋友圈》立体部分局部




记者/肖芳

编辑/王雯佳

校对/杨蕾

一审/廖迅

二审/夏进

三审/吴迁

※凡经本刊录用出版的稿件,视为许可本刊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稿件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