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桥的一句诗和一个成语(浅谈律诗中颔联、颈联的造句技巧和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Posted

篇首语:须知少年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有关桥的一句诗和一个成语(浅谈律诗中颔联、颈联的造句技巧和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关桥的一句诗和一个成语(浅谈律诗中颔联、颈联的造句技巧和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浅谈律诗中颔联、颈联的造句技巧

众所周知,律诗的中二联,即颔联、颈联都要用对仗,因此这两联的句式选择甚为关键,一旦选定句式,出句、对句就同一结构了。此外,律诗一般要求颔联、颈联的句式结构不一样,否则称为“摞眼”,是作诗大忌。姑且莫说今人诗词,即使是唐人,也有犯摞眼之弊的例子。例如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诗中的颔联、颈联为: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不难看出,四句话的前四字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偏正名词短语加偏正动词短语。如果将“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都看成偏正结构,则四句话结构完全相同,是名副其实的“摞眼”。一犯此忌,诗句就显得呆板了。

当然,犯摞眼之弊的名家毕竟绝少,但对于今人作诗,此忌应当尽量避免。这就要求写诗的人对此二联的句式结构要好好推敲。再者,节奏、韵律是诗歌区别于其它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律诗中二联的句式正好能够表现其节奏和韵律。下面谈谈此二联在句式创作中的几种常用手法。

一、省略句子成分

平常写文章,一个完整的句子要有主语和谓语,甚至及物动词的后面要有宾语。但诗歌则有所不同,它的句子要表现出高度的跳跃感,因而适当省略句子成分能有助于此,兼且会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由于这是用得最多的方法,所以下文准备对此作出深入的探讨。

(一) 省略主语。

这是最常见的手法。诗歌总有某一个人或者事物作主题,当句子的主语是众所周知的人或事物时,则毋须指出。如: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唐·元稹《遣悲怀》三首之二)

由于是自遣悲怀,故主语必是作者自己。这一联中两次省去主语“我”。

又如: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唐·秦韬玉《贫女》)

诗题是《贫女》,作者借贫女自喻,这一联中的主语可指贫女,也可指作者自己,因为毋须指出,所以也省略了。

再如: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唐·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两句话都省略了主语“我和韩绅”。

这样的例子在律诗中占的比例相当多,不作赘述。

(二) 省略谓语。

省略谓语,可使句子意思更加紧凑,富有韵味。古今诗作中的佳句多数用这种方法。如: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唐·李商隐《风雨》)

此联历代均被誉为佳句。本来意思是“黄叶仍然在风雨之中飘摇,青楼上却依旧奏着管弦之声。”两句分别省去动词“在”和“奏”。当然,如果认为“风雨”和“管弦”是名词作动词用,这种理解亦未尝不可。

又如: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此联可以理解为“雨中有一棵黄叶树,灯下有一位白头人”。两句话省略了同一个动词“有”。两句诗形成一帧漫溢悲凉的画面。

省略谓语的手法多见于五言律诗,但用在七律也未尝不可。如:

历年野外牛羊道,何日江南烟雨桥。(笔者诗《圣女》)

诗中的主人翁“圣女”出生于青藏高原,却常常怀着江南水乡的情愫,渴望到那儿生活。两句诗都没有动词,也毋须加入动词,读者一看就明白意思了。

再举一例:

官场即便精英客,铁槛终将败类囚!(好友“杏林春暖”·《尘世感怀》二首之一)

此联是讥讽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两句话中“即便”、“终将”后面都省去了动词“是”。句子意思更加紧凑,对官僚们的鞭挞更具力度。

(三)省略宾语。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下面此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草》)

以现代汉语来叙述这句话,则应是:野火烧它不尽,春风吹它又生。它即指野草,两句话都省去了宾语。

特别地,有时省略关联词也是一种重要的手法。例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每句话前两字之前加上“因为”,后三字之前加上“所以”,就是现代汉语的叙述方式。这种例子在前人的诗作中也不乏其例。

二、使用倒装

如果诗歌的句式与平常说话无异,都是主语接着谓语再接着宾语,就会让人感觉很死板。因而有时使用倒装句,生气就来了。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王 维的诗擅长写景,此诗颔联造句尤其绝妙。本来按照语序应该是“白鹭飞于漠漠水田之上,黄鹂啭于阴阴夏木之间”,诗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语序完全颠倒,令人读后趣味盎然。

再如:

尚可忘情衣剪半,偏来报梦燕栖双。(笔者武侠小说配诗《遣悲怀》三首之二)

按照正常的语序,下联应该是“偏偏报梦告诉我燕子在成双成对地栖宿”,但这里颠倒语序,除了想改变句式增添生气,还为了要与上联配合成对仗。

三、自对

自对,是指一个句子中的词语或短语本身就存在着对仗的关系。律诗中自对的范例,最有名的莫过于下面两个: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西山村》)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唐·杜甫《登高》)

第一首诗中,“山重”与“水复”自对,“柳暗”与“花明”自对,而上、下两联“山重水复”和“柳暗花明”又组合成对。

同样地,第二首诗中,“风急”与“天高”自对,“渚清”和“沙白”自对,上、下两联“风急天高”与“渚清沙白”又组合成对。

这样一来,两首诗的艺术格调就相当高雅了。

五言律诗中也有自对的例子。如: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唐·张乔《书边事》)

首先说明一下的是,“梁州”本来应作“凉州”,在今天甘肃省境内。抛开地名的意义,“凉州”可以看成一个偏正结构的词语。于是乎,“春风”与“青冢”自对,“白日”与“梁州”自对,然后上、下两联再组合成对仗。这两句诗,艺术境界也是很高的。

四、连动

连动是指两个或三个动宾结构的词语或短语放在同一句诗中,造成排比的效果。如: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唐·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

上联“问姓”与“惊初见”两个动宾短语并放一起,下联“称名”与“忆旧容”亦如是,将重逢的心情描写得生动、形象,虽有“合掌”之嫌,仍不减其韵味,向来堪称佳句。

下面举一个连用三个动宾短语的例子:

徇私取道临宣府,亡命易途绕蔚州。(笔者诗《过王振》)

“徇私”、“取道”、“临宣府”、“亡命”、“易途”、“绕蔚州”全部都是动宾短语,造成一种排比的效果。

五、适当使用数词、叠词和助词

翻读唐宋诗人的名篇,对仗中使用数词者不下千万。数词不仅仅是平常所指的一、二、三、百、千、万,在格律诗中这样定义会过于狭隘,实际上有些与数目稍扯得上边的词也应该包含在内的,比如几、双、众、群、无、数(几个的意思)、半、独、单、孤、倍等等。最特殊不过的是下面这两句诗中的数词:

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

乍一看,“寻常”与“七十”不能相对,其实“寻常”一词在这里并非“平常”、“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古时候称八寸为“寻”,倍寻为“常”,因此这里“建党”被借用为数词。当然,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只聊作参考。真正体现数词运用的应为下面各例。一般数词使用的位置多在首字、第三字、第五字,七言律诗也有用在第六字和第七字。大家可以从数词的位置,体会一下运用时的技巧。

用在首字的有: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唐·刘禹锡《北塞山怀古》)

三荐功名无彩绶,一朝巡按有王孙。(笔者诗《舅甥》)

用在第三字的有: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唐·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唐·李白《送友人》)

用在第五字的有: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诗其一)

借来圣祚三重火,烧尽愁丝一地灰。(笔者小说配诗《囚身》)

七言律诗用在第六字的有: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唐·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朝云遗梦萦三峡,浩气腾空漫九天。(笔者诗《题武侠小说<喋血神珠>》)

用在第七字的有:

庭前老叶何其众,帘外栖莺总未双。(笔者武侠小说配诗《遣悲怀》三首之一)

下面这一例则在同一句中用了两次数词,而且对仗十分工整自然: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两句话一共用了四个数词:数、群、万、一。如此妙语,非大家手笔而不能为。

无论是古汉语词汇还是现代汉语词汇,都有大量的叠词。使用叠词,会使诗句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叠词不宜在同一首诗中重复使用,写诗的朋友当以为忌。律诗中使用叠词,多在一、二字或三、四字,七言律诗有用在五、六字,或六、七字,而且纵观前人诗词,叠词用在五言律诗的比率相对于七言律诗来说少很多。因此下面仅以七言律诗举例:

用在一、二字的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用在三、四字的如: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唐·崔颢《黄鹤楼》)

用在五、六字的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登高》)

用在六、七字的如:

梅老尚余花对对,巢空不见燕双双。(好友听雨轩主《岁暮感怀——和天涯游子吟兄三江三叠韵》之一)

至于助词,这里特指之、乎、者、也、矣、焉、哉等。笔者以个人诗词略举一例:

前缘逝矣留西榻,缺月凄然伫北窗。(笔者武侠小说配诗《遣悲怀》三首之一)

这两句诗写的是殷宜中(小说中的人物)对亡妻的怀念。矣、然都是助词。

上面列出的一众助词,在《诗经》或者古乐府民歌中经常见到,但近体诗中所见不多,因此一旦用了这类助词,会使诗句增添几分古朴的味道。

六、破格使用重字。

写格律诗的朋友都知道有个规矩,就是一首诗当中一般不能有重复的字,这已是历代公认的忌讳。但值得指出的是,如果在同一句诗中出现重复的字,却是允许的。使用重字,也是为了使用句式结构更加灵活和多变,富有新意。可惜前人例证不多,只能借用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尾联为例说明: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句中“峡”、“阳”都是重字,但它们分别用在同一个句子里,就不在忌讳之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好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的失地,平定“安史之乱”指日可待,诗人忠君爱国,当然是狂喜不已,想象自己已经重回旧地。相信读者也能从诗句中感受到这种欢忭。

下面再以笔者的诗作举几例说明:

一笑一颦皆夺魄,无烟无雨自成诗。(《生情》)

这两句诗描写的是一位清丽可人的女子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气韵。两个“一”字和两个“无”字,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的美,一种是实质的,一种是朦胧的。

接下来的四例,字面意思已十分清楚,仅抛砖于读者,留待自行斟酌。

痛犹甘愿何妨痛,伤到分离更自伤。(《随行》)

可怜栖处非生处,徒使痴心尽死心。(《蒲公英》)

荆丛掩路非无路,古木遮天更极天。(《巴蜀咏早》)

山遗断石梳闲水,水漾微波浸软山。(《题画诗》)

在律诗中使用对仗的技巧还有很多,若然悉数列出,恐非数万字篇幅而不能容。上面列举的几种技巧,无论是前人还是今人,都是用得比较多的。笔者不顾愚昧,兀自撰文说之,无非想对前人经验略作总结,同时也为今人学写格律诗提供一个粗浅的范本。笔者认为,格律诗是古典文化中一种璀灿的明珠,它的存在与现代诗歌的推行并无抵触,相反,它极需要今人将它继承并发扬光大,因而这也是笔者撰写本文的初衷之一。

平仄易混淆的常用字

一、场(下平七阳韵)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二、俱(上平七虞韵)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杜甫:咏怀古迹)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三、谊(去声)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王维:送杨少府贬郴州)

四、茗(上声)

五、令: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六、思:作名词时读作仄声 七、暇(去声)

八、教:作「使」字解释时读作平声,详见下文。

九、倾(平声)

十一、惩(平声)

十二、癸(仄声)

十三、泡(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

十四、探(增广诗韵集成列为平声,但唐人亦有用作仄声者)

万里横戈探虎穴,三杯拔剑舞龙泉。(李白:送羽林陶将军)

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无题)

十五、暝(仄声)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平仄两音意义不同者

疏 仄-名词       平-形容词

难 仄-名词       平-形容词

扇 仄-名词       平-动词

烧 仄-名词       平-动词

行 仄-名词       平-动词

吹 仄-名词       平-动词

思 仄-名词       平-动词

乘 仄-名词       平-动词

从 仄-名词       平-动词

传 仄-名词       平-动词

闻 仄-名词       平-动词

调 仄-名词       平-动词

论 仄-名词       平-动词

骑 仄-名词       平-动词

观 仄-名词       平-动词

兴 仄-名词       平-动词 形容词

令 仄-名词       平-动词 使

教 仄-名词       平-动词 让

分 仄-名词 名份    平-动词

王 仄-动词       平-名词

衣 仄-动词       平-名词

冠 仄-动词       平-名词

荷 仄-动词       平-名词

间 仄-动词       平-名词 中间

污 仄-动词 染     平-名词

中 仄-动词       平-其它

长 仄-动词及长幼    平-长短

漫 仄-动词 漫出    平-形容词 漫漫

相 仄-宰相       平-互相

燕 仄-燕子       平-国名

翰 仄-翰墨       平-鸟羽

便 仄-方便       平-安静

胜 仄-名胜       平-经得起 胜过

为 仄-因为       平-作为

雍 仄-州名       平-和也

占 仄-占据       平-占卜

扁 仄-形容词      平-名词 扁舟

治 仄-形容词      平-动词

正 仄-形容词 副词   平-正月

判 仄-判别       平-拼着

不 仄-否定       平-是否

傍 仄-依        平-同旁

浪 仄-波        平-沧浪

强 仄-勉强       平-强有力 

施 仄-施舍       平-施行

当 仄-相称       平-应当 正值

称 仄-相称合适     平-称谓

要 仄-要不要      平-约也

旋 仄-副词 俄顷    平-动词

和 仄-唱和       平-合好 与

颇 仄-略有       平-形容词 偏颇

供 仄-陈设       平-供给

那 仄-无奈       平-何也

华 仄-华山       平-华美

禁 仄-禁止 禁令    平-经得起

殷 仄-雷声       平-富 大

重 仄-轻重 副词    平-重叠

任 仄-听任 任务    平-动词

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者

醒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听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看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过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望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忘 虽有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

相关参考

比较绕口的诗句(十首唯美七言律诗: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八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诗歌,简称为“七律”,是律诗的一种。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

漫兴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的。2、《漫兴》是明末清初诗人朱之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叙事,写被迫离乡远去;颔联写在日本的生活,钻研古籍,回国无望;颈联抒怀,写对时间的流逝、故友的难逢;尾联写乡书的不达,产生重重哀怨。全诗...

漫兴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

...的。2、《漫兴》是明末清初诗人朱之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叙事,写被迫离乡远去;颔联写在日本的生活,钻研古籍,回国无望;颈联抒怀,写对时间的流逝、故友的难逢;尾联写乡书的不达,产生重重哀怨。全诗...

漫兴这首诗的诗意是什么,《漫兴》诗

...的。2、《漫兴》是明末清初诗人朱之瑜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首联叙事,写被迫离乡远去;颔联写在日本的生活,钻研古籍,回国无望;颈联抒怀,写对时间的流逝、故友的难逢;尾联写乡书的不达,产生重重哀怨。全诗...

律诗的平仄(诗词对联的平仄关系,要坚守,但不要矫枉过正)

...问题简单说一下。对联作为律诗中二联引申出来单独成联的一种小体裁,因为民间创作非常活跃,所以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不遵守律诗的规则了。轻松随意,开心就好。但是如果做一个有追求的对联人,要搞清楚对联的哪些基本...

咸阳城东楼赏析

  诗的首联扣题,抒情写景,一个“愁”字,就奠定了全诗的基调;颔联写的是远景,但不仅仅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也是对唐王朝危机四伏的局势进行了勾画,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颈联以实景叠合虚景,将诗人的愁怨从“万里...

题破山寺后禅院赏析

...在形象地暗示禅味佛理感化人心。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了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作者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  《题破山寺后禅院》是唐代诗人常建的一首...

有关桥的诗歌俗语(泉州桥文化)

文/李玉昆  桥梁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之一。我国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建成不计其数的桥梁,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人类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泉州以海外...

咏山泉古诗赏析

...一首别致的山水诗,首联让寂静的深山增添了一丝活气,颔联承接上文,描绘出了山泉的出俗形象。颈联写出了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尾联则点名诗旨,表现出山泉虽然无人关注,但还是一尘不染,有着自己的气节。整首诗采用...

形容文坛地位高的成语(此人只写一句的诗,奠定文坛地位,留下一个成语和一个千古名句)

古人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大意是说,文章本是灵感突现,不事雕琢,天然而成的,是技艺高超的人在偶然间所得到的。而不是搜肠刮肚,写不出来硬憋出来。这一点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就做出了很好的榜样。据说赵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