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为什么经常运动,但你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没有得到改善?下编)
Posted
篇首语: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为什么经常运动,但你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没有得到改善?下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为什么经常运动,但你的最大摄氧量(VO2 Max)没有得到改善?下编)
为什么我们经常运动,最大摄氧量却没有提升?这是不是代表着我们这段时期的训练效果很差呢?
跑步、骑行等有氧运动可以提升我们的心肺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最大摄氧量(VO2 max)作为衡量有氧能力和心血管健康的最重要指标,一直是我们关注较多的一个专业话题。
但在我们的日常训练中,有时会发现我们的最大摄氧量陷入了停滞状态,为什么我们经常运动,最大摄氧量却没有提升?这是不是代表着我们这段时期的训练效果很差呢?
关于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可戳关于最大摄氧量(VO2max)的概念,你可能存在不少误解 进行了解。

首先要说明,最大摄氧量很难在短期迅速提升。
经常运动的人应该对最大摄氧量比较了解,最大摄氧量是指人体在剧烈运动中,每分钟能摄入的最大氧气量。它代表着有氧供能给肌肉的最大速率,是判断心血管是否健康的一项指标,同时它也是选拔耐力运动员的重要依据之一。
当我们在进行运动的时候,如果我们的身体可以摄入、使用更多的氧气,就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从而使运动效率更大。也就是说,拥有高水平的最大摄氧量,是提升有氧运动能力的基础。
但是为什么,我们每周都保持着较高频率的训练,最大摄氧量却提升的很慢?可以从这几点来回顾下自己的训练,是否存在这些问题?

我们会结合 Garmin 腕表具有的数据监测功能,来逐一分析下——
1. 缺乏高强度训练
不同强度的训练,对于人体的锻炼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如果我们在日常训练中只是机械重复低强度的有氧运动,锻炼效果就不太明显。我们应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耐力训练来提高心肺能力,最大摄氧量才会更快地提升。
尝试在每周的训练里加入一些高强度训练,效果就会明显很多。比如 HIIT、越野跑等等都可以结合在日常的训练中。需要注意的是,每周最好要有2次及以上的高强度训练,并且每次要维持3分钟以上才有较好的效果。
相比有氧慢跑,越野跑其实也是一种长距离的间歇式赛跑,它可以锻炼到更多的肌肉。
从运动效果上来说,越野跑路段多样,上坡跑、平底跑、下坡跑都得到了兼顾,是训练心肺功能的一个好方法。

Garmin 户外腕表 Enduro 便是一款适合长距离跑的装备,其全新的越野跑 VO2 Max 最大摄氧量功能便是一大亮点,你的最大摄氧量会根据越野条件自动调整——
传统的最大摄氧量估值监测,是基于在平地路跑的情况下,周围环境的变动,比如温度、海拔变动情况,包括不同路况导致的速度(强度)变化并没有计量在内。好比当你表现出的运动能力因外界环境影响后,传统最大摄氧量估算会把这部分变动误认为是生理表现的差异。
而 Enduro 的越野最大摄氧量,则兼顾了温度和海拔等情况,可通过将加速计数据输入 Firstbeat 分析系统,来实现最大摄氧量的估算。也就是在分析运动表现和身体工作负荷时,可以将多变的外部环境条件也考虑进来,数据的精准性高了很多。

2. 缺乏休息
如果运动的频率过高,身体就会得不到充分的恢复。缺乏必要的休息+没有给予身体足够时间去消化训练结果,这会导致之后的训练效果更差,久而久之使运动的效果变得事倍功半。
Garmin 运动腕表的「预估恢复时间」和「训练负荷」的功能可以帮到你。在我们训练时,如果长期处于超负荷的训练状态,不注意休息,那么就很容易引起受伤的风险;相反,如果长期处于低强度的训练中,训练则产生不了太大的积极影响。
在每次完成训练之后,Enduro 会根据你本次的训练强度,结合每日活动情况、全天压力分数、睡眠质量等因素,来判断你需要的恢复时间,预估恢复时间也更能评判本次的训练效果和下一次的训练安排,以此来让训练更加合理化。

3. 缺乏训练多样性
就如同第一条所说的那样,机械般的进行训练会让我们只获得很少的回报。如果进行长时间单一的有氧运动,我们身体会逐渐适应,从而会降低训练效果。
我们应该在训练计划中加入多样的训练方式,多样性的训练还可以增强训练的趣味性,让运动更能持久下去。
比如在跑步中,除了慢跑,可以加入间歇跑等交叉运动,间歇跑可以让呼吸系统保持较高的频率,对提升肺活量、跑步时的呼吸效率有很快的提高。心肺功能强了,最大摄氧量也就提升了。
4. 收益递减
对于运动员或者专业选手,最大摄氧量的提升是呈边际递减的。训练多年的运动员,自己的最大摄氧量其实已经接近于自己的顶峰,即使保持很大强度的训练,但是收益提升不会像刚开始训练时那样明显。
甚至对于一些没有专门做耐力训练的运动员,最大摄氧量可能有5、6年的平稳期。如果是经常参加马拉松的业余选手,想要对最大摄氧量进一步提高,那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5. 遗传因素
“有些人天生就适合当运动员。”最大摄氧量正是表现了运动员的是否有天赋的指标之一,它受到我们遗传因素的影响,有些人他天生的最大摄氧量就高于其他人。
“天赋”这个词难免让人有些心灰意冷,但是我们不用担心,或许我们最大摄氧量的上限不如一些天赋异禀的运动员高,可是通过我们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后的最大摄氧量已经足够改善我们的运动能力和健康。
以上5点是最大摄氧量提高缓慢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是业余选手,其实并不需要关注最大摄氧量的精确值,而应该更多关注在我们日常训练时它的变化情况。
如果不知道如何规划每天的训练任务,不妨使用「每日训练建议」功能。这样通过日常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根据最大摄氧量的上升或者下降,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段时间我们的训练效果是好还是差了。
门店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桂澜中路18号环宇城1楼GARMIN佳明形象店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