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兰店篷布(纪念父亲张云晓诞辰100周年(一))

Posted

篇首语:人生必须的知识就是引人向光明方面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普兰店篷布(纪念父亲张云晓诞辰100周年(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普兰店篷布(纪念父亲张云晓诞辰100周年(一))

作者:张南玲

来源:雨懐


今年1月25日,是父亲张云晓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虽然他老人家离开我们已经4年了,但可亲可敬的老爸,一直是我心头挚爱,他的音容笑貌,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在爸爸百年诞辰之际,作为他最小的女儿,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以志纪念。那么就让我们翻开历史画卷,或旁听、或亲历,捡拾百年来点点碎片,串起一个红军战士的璀璨人生,寄托深沉的缅怀与思恋

一、家世


爸爸出生于1922年的1月25日,农历是1921年腊月二十八。爸爸只记得自己生日是腊月二十八,在我们家的习惯中给爸爸妈妈也都是过农历的生日,那一代的老人们大多如此吧。早些年爸爸和哥哥姐姐们都在部队,一家人很难凑齐;爸爸离休后,在外当兵的哥哥姐姐也陆续回到家乡,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家人们都会围坐在爸爸妈妈身边,欢歌笑语、举杯畅饮,给爸爸祝寿。11年前,我们兄妹首次回老家四川省通江县朱元乡张家梁祭祖,第一次拜谒了张家的祖先。根据爷爷奶奶墓志铭的记载,了解到我们的家世。爷爷名叫张维贤,一生娶了三位夫人,跟爷爷合葬的是大奶奶赵氏和二奶奶戚氏。因这两位奶奶都没有子嗣,后来她们抱养了一个儿子,就是我的大伯。爸爸的生母苟氏,育有二子一女,大的是我们的二伯,二的是姑姑,最小的就是我们的爸爸。苟氏在爷爷意外去世后、为了生活离开了家。五十年代,爸爸参加革命后第一次回老家时,才从姑姑那里得知,奶奶跟爸爸分别后不久就贫困潦倒,病死在路上。是老家的亲朋把奶奶抬回来,葬在了张家梁山下的付家庄,用石头垒起的一个圆冢,没有墓碑,与爷爷的墓地遥遥相望。记得小时候爸爸跟我说过,在爸爸的记忆中,他和姑姑都唤生母为苟娘,可能是为了与另两位奶奶区别而被长辈教导如此称呼的吧。

据墓志铭记载,爷爷不是张家梁的原住民,是从垫江县周家场迁徙过来的,垫江隶属于现在的重庆。虽然墓志铭字迹已经风化,但还是能认出来大半,如“遂废读而业农商”、“遇乡闾善事辄倾囊以助”、“生平耿直”、“勤俭持家”、“虽诗书耒蕴于胸怀、却礼义不遗诸心悔”、“恪守妇道”、“疾恶如仇”、“家业丰盈堪羡”、“后嗣绵远”等,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祖上曾经是一个积善之家。爸爸说,他的记忆中家里的堂屋用做学堂,周边的小孩子都到家里读书,由爷爷做老师。二伯参军前就识文断字,在红军队伍里担任文书,但爸爸那时年龄太小,没等懂事,爷爷就去世了。

当红军


在我小时候,爸爸经常给我讲他童年的故事。爸爸“三岁死爹、七岁死娘”。爸爸对爷爷的记忆很浅、只知道爷爷是在出去借粮的路上掉到河里淹死了。爷爷去世后,幼小的爸爸跟着奶奶生活,与“抱儿子”那个大伯,把祖上的房屋一分为二。那时的大伯已经娶妻生子,其子就是我的堂兄张相贤。爸爸回忆说:那时他只有五六岁,会帮着奶奶干活。四川老家做饭的灶是在地上挖个坑、坑上面架个锅、锅的上方一米多处吊个竹帘子,用来借灶坑的火、在帘子上烘烤物件。一天,爸爸抱来竹叶生火做饭,由于年纪太小不会做,在点着的火上压了好多竹叶,“砰”的一下迸出火苗,燎着了灶坑上面吊着的竹帘,进而引着了竹制的房顶,火借风势,把奶奶和爸爸分得的这半片房屋烧个精光

奶奶和爸爸无处栖身,只好去投奔已经做了童养媳的姑姑。但是兵荒马乱的年代,姑姑家也不好过,奶奶和爸爸在姑姑家借宿两天后,姑姑的婆婆就给他们娘俩甩脸子,奶奶是非常要强的人,她带着爸爸离开姑姑家,踏上了讨饭的路。奶奶带着爸爸一路乞讨、一路寻觅人家做帮佣。但是人家一看带着个半大的孩子,不能干活还平添一张吃饭的嘴,就没人肯雇佣奶奶。奶奶对爸爸说:幺娃儿啊,这样下去我们娘俩都得饿死,得想个活路啊。不得已之下,奶奶把爸爸送给了一个好心的人家,爸爸哭喊着不离开奶奶,万般无奈,奶奶骗爸爸去河对岸舀水,然后撤掉了桥板,瘦瘦小小的爸爸无法过河,没想到娘俩从此一别,天人永隔,爸爸就再也没见过奶奶。离开奶奶后,大伯听说爸爸被送给了某个人家,就去那里把爸爸领了回来,不是为了照顾这个年幼的小弟弟,而是为了找一个不用付费的长工。爸爸从此在与他没有血缘的大哥家放牛做活,吃尽了苦头,被大嫂用烧红的火钳在头顶烫的疤,一直留在爸爸头上。那时,二伯已经离开家自己外出讨生活,并参加了红军

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至今屹立在通江县城,我们回乡祭祖时曾去参观,那里有一个红军广场,还有“赤化全川”、“平分土地”等红军时期的标语。总部原址曾是通江文庙,始建于宋朝,明清又经历重建和大修,改双重檐歇山式为单檐悬山式,古色古香,雄伟壮观。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城,总部随即进驻通江文庙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曾中生等都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指挥英勇善战的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地方武装、人民群众以通江依托,将根据地扩展到四万二千多平方公里,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大区域,红军也由入川时的四个师、一万五千多人发展到五个军、八万多人,为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篇章。

1933年,红四方面军驻扎在四川省通江县,二伯跟部队上请了假,回家探望奶奶。可是到家一看,房子已经化为灰烬,奶奶和爸爸不见踪影。二伯就一路打听,找到了做童养媳的姑姑家,那时奶奶和爸爸已经离开姑姑家去讨饭了。这时赶上雨季,山上下来洪水,阻断了二伯返回的路。那年月,偶尔会有红军被俘或者叛变,带着国民党反动派或地方武装偷袭根据地。二伯没能按时归队,队伍上就按照二伯报的家庭住址,找到了奶奶家。家里只有大伯、大妈、堂哥张相贤和在他们家当长工的爸爸,一家四口被红军带到了营地。红军并没有慢待他们,爸爸在红军营地吃到了平生的第一顿饱饭。二伯归队后,红军就把大伯他们放回家,但是爸爸说啥也不肯跟着大伯回去了。队伍开跋后,爸爸打着赤脚、跟着红军队伍跑了三天三夜,连长看到这个还没有枪高的小鬼意志如此坚定,被他感动,发给爸爸一件军装、一双草鞋。爸爸讲给我听的时候用手往膝盖这里一比划、告诉我:军装穿上到这儿。就这样,爸爸成为一名红军战士了,那年他11周岁。

红四方面军在通江时,我们家有三位前辈在红军队伍中,他们是二伯、姑父和爸爸。爸爸1933年4月参加红军后,曾做过詹才芳的勤务员。詹才芳是谁?他是一位很有故事的开国中将。詹才芳虽然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但在当时175位中将中资历最老,他的手下走出一位正国级(李先念称他为“老班长”)和数位开国上将。当年授衔仪式结束后,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陈再道等几位上将,觉得不好意思,走到一位中将面前,齐齐举手敬礼,这位中将就是詹才芳。詹才芳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政治委员时、爸爸给他当勤务员;詹才芳任红四方面军31军政治委员时,爸爸是31军宣传队的宣传员。

长征开始后,在张国焘错误路线指挥下,红四方面军三过雪山草地,伤亡严重。爸爸经常给我讲长征的故事:出发时带的干粮袋里的炒面,很快就吃光了,干粮袋被雨水打湿又被风吹干,有一小层炒面粘在袋子里,爸爸把干粮袋翻过来,用指甲把面嘎巴一点点地抠下来,兑水喝了充饥。再后来就一点粮食也没有了,他们吃草根、吃树皮、吃皮带。我问爸爸,皮带怎么吃呀?爸爸告诉我,皮带是牛皮做的,先在火上烤一下、再在水里煮,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舍不得一顿吃了,行军时嘴里含着一小块,慢慢地吞咽着有皮带味的口水,实在太饿了,再嚼烂了咽下去。爬雪山时,爸爸又瘦又小,当时只有13岁,根本走不动,老班长就让他拽着马尾巴往上爬。爸爸说,那时的信念就是翻过雪山、走出草地,就会有粮食吃了。历经千辛万苦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爸爸才知道,二伯和姑父,都没能走出雪山草地

三、学文化

爸爸告诉我,由于他参军时年龄太小,组织上就安排他做了一名宣传员。宣传队的工作需要经常在驻地贴标语,爸爸贴完标语后、老乡就让他念念标语上的内容,爸爸窘的脸通红,他也不识字啊!从那以后,爸爸就下决心学习文化。他利用一切机会识字:行军时把不认识的字写下来,别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记;解手时蹲在地上的工夫,也用小树枝练习写字。渐渐地,爸爸在排节目时就能看懂剧本了。在红军队伍中,爸爸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于1938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0年至1945年,爸爸正值20来岁的青春韶华,他在太行鲁迅艺术学校、太行陆军中学、抗大七分校等院校学习,如饥似渴的充电,这也是爸爸一生中的高光时刻,以至于他在耄耋之年,还无数次地要求我们带他去太行山。


爸爸有丰富的文艺细胞,在鲁艺和抗大学习期间,不仅积累了丰厚的文化知识,还学会了好几种乐器的演奏,也学会了歌曲创作。在《张云晓创作歌曲选》中,收录了多首爸爸早期创作的歌曲:《前进!向着柏林》,创作于1944年6月,词和曲都是爸爸作的;《劳动给我们创造了一切》,创作于1944年11月,由任白戈作词、爸爸作曲(任白戈:1926年入党,土地革命时期在上海、日本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和左翼文化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从事抗日军政干部的教育训练工作;1942年担任抗大附属陆军中学校长);《白老虎连连歌》,创作于1948年11月,为辽沈战役时期的英雄连队白老虎连而作,至今仍然做为连歌在官兵中代代传唱,由爸爸作词、李劫夫作曲(李劫夫:著名作曲家,1938年入党,曾任四野九纵文工团团长、解放后任沈阳音乐学院院长,为多首毛主席诗词谱曲,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至今广为传唱)。


爸爸戎马一生,始终担任部队的政工干部,他的语言能力和文字水平,受到广大官兵的一致赞扬,这与他聪明勤奋、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密切相关,也有赖于在鲁艺和抗大时期激发的学习兴趣和打下的雄厚基础

成家

原创 雨懐 雨懐 2022-01-25 10:35




成家

1945年9月,爸爸结束了在太行鲁艺、抗大的学习,前往冀东军区政治部任宣传干事。妈妈是河北省遵化县人,爸爸部队驻扎在冀东时,15岁的妈妈参军了。爸爸妈妈当时所在部队是四野九纵。1947年,部队进入东北地区,参加了东北秋、冬季攻势作战;随后在辽沈战役中,部队攻打锦州,锦州解放后又参加辽西会战,解放了营口。随着我军不断的整编和改编,到1948年,四野九纵改称四十六军,那时,爸爸任军政治部宣传科长、妈妈是军政治部文工队队员。



在紧张激烈的解放战争中,战地之花也悄然绽放。爸爸讲给我听:“打东北时,爸爸是团职干部,行军时骑着马;妈妈所在的军宣传队一行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没膝深的雪地里,当时宣传队只有4个女兵,你妈妈是最漂亮的那个,脸蛋冻的红红的、像圆圆的红苹果。”马背上的爸爸、被雪地里行军的妈妈深深吸引,宣传科长近水楼台、把自己的一张照片通过宣传队长、转交到宣传队员小王(我妈妈)手上。妈妈说:她接到照片后心砰砰直跳,在人前不敢看,就夹在一本书里,利用去茅房的机会偷偷地看。妈妈虽然对爸爸浓眉大眼的长相无可挑剔,但还是有所担心:那时偶尔有首长当红军前在老家娶的老婆带着孩子到部队认亲,妈妈怕一不小心当了后妈。宣传队长把妈妈的担心转达给爸爸,爸爸急眼了,说:我当红军时才11岁,哪里可能结过婚?更不可能有孩子。妈妈放心了,羞答答地答应了爸爸的追求。按照当时部队的规定,干部恋爱结婚要满足“287团”的要求:就是28岁、7年党龄、团职干部,爸爸是符合条件的。1948年11月的一个傍晚,爸爸约了二十几个首长和同事,准备了花生和大枣,欢欢喜喜地要办婚礼了。回到驻地一看,新娘子不见了,爸爸赶紧问警卫员:“小王哪去了?”,警卫员回答:“今晚场院上放电影,她看电影去了”,爸爸吼到:“乱弹琴!客人都请来了,看什么电影?快去把她给我叫回来”,警卫员骑上马,嗖嗖地从场院上把妈妈驮了回来。大家一边起哄,一边吃着花生、大枣,爸爸妈妈的婚礼这就算成了。



婚后3天,爸爸下班回家,妈妈又不见了,赶紧问警卫员,警卫员回答:宣传队已经开赴前线了,紧接着爸爸也接到了立即出发的命令。爸爸妈妈再见面时,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爸爸妈妈跟随四十六军参加了平津战役、解放天津后,在1949年4月,由河北省霸县南下;随后参加湘赣战役、和平解放长沙;参加衡宝战役、解放湘东南地区;49年10月,我大哥出生在湖南省长沙市,爸爸给取的名字有纪念“南下胜利”之意,这时部队在湖南境内执行剿匪作战和经营湘南的任务。1951年,部队奉命进驻粤东,执行保卫粤东海防的任务,51年9月,我姐姐出生在广东省普宁县泥沟乡,爸爸给取的名字有纪念“南海之滨”之意。1952年9月,四十六军赴朝参战。妈妈讲给我听:突然接到出发的命令,大家急急忙忙随部队上了火车,不是客车、是那种没有窗户的闷罐车,车上铺着稻草,吃喝拉撒全部在车厢里解决。当时并不知道部队要去哪里,也不知道爸爸在哪节车厢。妈妈带着大哥和姐姐,跟许多家属孩子坐在一起,不知过了几天几夜,部队到达目的地,下车一看,才知到了鸭绿江边。家属孩子都留在丹东的志愿军留守处,爸爸他们已经过江进入朝鲜了。四十六军是1955年从朝鲜回国,这期间,53年4月三哥出生、55年1月四哥出生(我们家是排行第几就叫几哥),爸爸给取的名字分别有纪念“抗美援朝”和“凯旋归来”之意。

五、打滚儿

五十年代末期,爸爸调到旅大警备区任职,全家从沈阳搬到大连的黑石礁居住。我们家的房子是海边一座二层小洋楼,楼面是深灰色的石头、人字型的房顶上铺着深灰色的石板,院子里有好多枣树、桃树、苹果树、樱花树,进得院子,一条石子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小路两侧都是矮松,枝丫在地面上铺散开,小路尽头上几级台阶,就是入户门。一楼面海的房间,还有一扇两开的大门,打开就是阳台,阳台上一个石砌的嵌入地面的大鱼池。那时候,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和3个哥哥1个姐姐,生活在这里。




1961年,妈妈又有了身孕,已经有了4个孩子、妈妈还在市内上班,很辛苦的,妈妈一度不太想要肚子里的这个孩子了。但是由于妈妈同时患有子宫肌瘤、不能引产,只能选择生下来。姥姥和爸爸倒是很喜欢家里又能添丁进口,尤其盼望能是个女孩,好跟姐姐做伴。1962年4月的一天,妈妈有了临产的征兆,爸爸赶紧把妈妈送到医院,那时候210医院的妇产科是在五一广场今天华联超市那个位置。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一个可爱的女婴降临人间,正称了爸爸的心愿。爸爸多次跟我描述当年的情景:妈妈和我出院那天,爸爸乐颠颠地准备迎接,当时爸爸任旅大警备区宣传部长,配备的座驾是嘎斯六九,那种篷布的吉普车、封闭不是很好,爸爸怕我们受了风,特意向政治部主任曲竞济借了他的专车——华沙轿车。爸爸接着妈妈和我,一路从五一广场回到黑石礁,抱着我蹭蹭地上了二楼,把我在床上放稳后,爸爸直接躺在地板上打了个滚儿。这个滚儿,是爸爸一生唯一一个高兴撒欢儿的滚儿,也是妈妈引以为傲、念叨了大半辈子的滚儿。从此,我在爸爸妈妈呵护下幸福地成长。

上岛

1965年,爸爸从旅大警备区调往外长山要塞区任职,这次调动原本是爸爸主动要求下基层积累创作素材,没想到从此开启了在和平时期夫妻长达16年的两地生活。爸爸由于心性耿直而得罪了某个人,受到冲击,挨批挨整,甚至被扬言:只要有我在,你张云晓就别想下岛。爸爸原本是个心口一致、率真爽朗的人,也颇有酒量,爸爸的酒量有多好?当四十六军宣传部长时,在庆功宴上“打通关”,用大海碗喝黄酒,连敬18桌、连干18碗;跟谈得来的叔叔一起喝茅台,可以一人喝一瓶。但是,那段时间被从海岛叫到警备区,大会小会上写检查,挨了批斗回到家,3钱一小杯白酒下肚,爸爸就醉了。


时任要塞区司令员严大芳——全国战斗英雄,跟爸爸是四川同乡、也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他深知某些人对爸爸的偏见是错误的、是公报私仇,对爸爸是不公平的。因此,他力排众议将爸爸带回要塞区:“要塞区的干部由要塞区自己来处理”。回到海岛后,虽然也有批评和检查,但在程度上已经减轻了不少


我四岁时拍了一张照片,胖胖的脸蛋、大大的眼睛、甜甜的微笑、发辫上别着一朵花,照片被放大、上色、镶在玻璃镜框里,爸爸把她带上岛,放在书架上。回到家里,爸爸就对着我的照片说话,把他心中的痛苦、酸楚、不忿都向照片中的小女儿倾诉,我的照片陪爸爸度过了那一段最艰难的时光。从此以后,不论爸爸调去哪里工作、家搬到哪里,这张照片一直陪伴着爸爸,放在最醒目的位置,直到爸爸去世,我把爸爸的“小丫儿”珍藏到自己身边

妈妈抗美援朝回国后,转业到地方任领导干部,工作繁忙。六十年代时春节只有5天假期,有一年的春节假期第一天,妈妈带我赶到普兰店皮口港,准备乘船去大长山岛探望爸爸,却遇到大风警报,娘俩只好在招待所住了一夜。第二天天气仍未好转,问过前指(前线指挥部的简称,那时军用船只均归其调遣),还是无船上岛。妈妈是勤奋要强的女人,工作中生怕给军人家属抹黑,假期结束就要按时上班;妈妈更是温柔体贴的女人,她深知爸爸那时正在挨整,一个人孤独地在岛上承受压力,好不容易有了假期,一定要多陪爸爸几天。妈妈带着幼小的我顶风冒雪在海边上走啊走,终于看到有一条渔船解开缆绳正准备出海,船老大的家在大长山岛,他也是急于回岛与家人共度春节,所以敢冒险航行,妈妈带我毫不犹豫地登上了他的渔船。小船像一片树叶、在大海中跌宕起伏,寒风裹着海浪将咸咸的水珠拍打在我们的脸上。妈妈和我卷缩在狭小的船舱里,船舱的腥臭、晕船的痛苦、风浪的危险……在即将与爸爸团聚的信念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原本两、三个小时的航程,那天我们却在海上颠簸了五、六个小时,到岛上时天已大黑。焦急等候在码头的爸爸,看到浑身湿淋淋、冻的瑟瑟发抖的妈妈和我时,相拥而泣




七、写诗

寒冬终将过去。1978年,经组织上研究,撤销1973年做出的爸爸“犯有政治错误”的决定,说他只是“思想上有缺点错误”;1986年,组织上再次研究:对爸爸属于“思想上有缺点错误”的结论是错误的,决定撤销;同时指出:“张云晓同志参加革命五十多年来,经历了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忠于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该同志胸怀坦白、作风正派、生活简朴、学习刻苦,工作一贯兢兢业业,是一位久经考验的老战士”。泪目吧!压在爸爸心头多年的大石头被彻底搬走,爸爸终于得以平冤昭雪、恢复名誉。这期间,爸爸从要塞区调往沈阳军区、又从沈阳军区调回警备区工作,直到离休。爸爸的人生绽放了第二个春天


现在能看到爸爸最早的诗作是1944年写的,那时爸爸在抗大七分校学习,校址在当时称为陇东的地方,即今天的甘肃省庆阳市,“拾起生活的碎片,缀成炽热的情感。听见火线激烈的喊杀,梦里拉着烫手的枪栓。”爸爸从20多岁开始写诗,陆陆续续有很多诗作问世。但六十年代别有用心之人为了整爸爸,从爸爸的诗词中断章取义、恶意曲解,诬陷爸爸诗词的蕴意,写诗成了爸爸那时的心头痛。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爸爸和祖国一道迎来了春天。爸爸在1979年作词作曲创作了一首歌《吹吧,祖国的春风》,由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排练成女声小合唱,我至今还记得歌曲的旋律,是四分之三拍的、欢快好听。此后爸爸创作出版了6本诗集,分别是《一个红军战士的诗》、《红宝石之歌》、《朝阳与浪花》、《漫长的足迹》、《诗的红飘带》、《红色旋律》。爸爸最晚的诗作是2011年他90岁生日时,写给那些从各地赶来给他祝寿的战友们的《九十抒怀》:“欣逢华诞又是春,历经沧桑逾九旬。同心同德同路走,志坚步稳情弥珍。静对明月思故旧,深情默默常忆君。”

通常说到诗人气质,可能是思维敏捷、善于联想,也可能是情感丰富、悲天悯人。但爸爸是军人,更多的是坚毅顽强、乐观向上。爸爸喜欢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诗的形式表达出来,是全国全军唯一一位亲历过长征并用诗记录长征的作者,被誉为“红军诗人”。我们从各位诗坛名家为爸爸诗集作的序中,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爸爸和他的诗。魏巍伯伯评《一个红军战士的诗》:“他不仅熟悉民歌,而且从古典诗歌和自由诗中广泛地汲取了营养。这样,他那深厚的生活蕴积就生发出来,构成了这部具有相当水平的诗集……这本诗集的主要内容写的是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战士的生活,也写到作者参军前所经历的苦难。我对这本诗集的总印象是真实感人,有些情感和描写,非亲历其境者是难以达到的。”胡世宗叔叔评《红宝石之歌》:“这部诗集有其独特的视角——云晓同志始终站在自己珍贵的革命经历上。欢迎毛泽东主席重庆谈判归来,他就在群众队伍中;听邓小平政委讲党课,他就在课堂上……当事者写当事者,首先给人一种真切的感觉,与泛泛的歌唱大不相同。”梵杨老师评《朝阳与浪花》:“要写出真正能触动人们灵魂的诗歌,得要对生活满怀激情,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我极为敬佩的诗人张云晓同志就是这样看待诗歌创作的。他集枪杆子和笔杆子于一身,为党、人民和社会主义积极奋斗了几十年。”刘大为叔叔评《漫长的足迹》:“战争年代,张云晓在长征路上,抗日的太行山上,解放战争在长城内外,建国后,又在海岛上,始终站在战斗的最前线,进行着解放人民保卫祖国的光辉战斗。如今,他年事已高,离休了,但仍未离岗,‘用夕辉的光线照亮阴暗’的精神,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继续进行着战斗。和千百万人民一起,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征路上奋勇前进。”胡世宗叔叔在《红色旋律》的序中说:“在老部长创作过程中,有许多人伸出热情帮助的手。其中最突出的是两位,一位是柯岩同志,一位是梵杨同志……柯岩同志在病中这样写道:‘从根本上说,我认为您诗的基础很好。只须尽量精炼,突出人物和细节,修改以不伤筋动骨为好。别人的意见,您也只该择善而取,不可照单全收,以免乱了章法。何况您也在病中,劳动不宜过量,写作是繁重的脑力劳动,对体力消耗也很大,写作又是没有止境的,永远不可能尽善尽美……这些看法,我也曾在和令媛通电话时和她交换过意见,想她也已向您禀报了吧。’”柯岩阿姨这里提到的“令媛”,就是我。那时,柯岩阿姨和爸爸,都是年事已高、都是癌症术后,但他们仍然坚持创作、相互帮助和鼓励,他们那一代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爸爸的创作之路上,得到了刘白羽、贺敬之、魏巍、柯岩、高洪波、钱光培、梵杨等多位大家的无私帮助和指教;尤其是著名军旅作家胡世宗叔叔,原本是爸爸在沈阳军区当文化部长时期、文化部的创作大员,更是被爸爸尊称为老师。爸爸每次把诗稿写好,都先寄给胡叔叔看,虚心求教。爸爸和胡叔叔的往来书信,我已把它们编印成书,取名《情深书笺》。我也有幸能经常跟着爸爸去拜见诸位前辈,或者在家里宴请丁玲、丁洪、胡世宗、邓刚等大家,使自己在潜移默化中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我大多时间是跟爸爸妈妈住在一起,深切感受到爸爸对写诗的痴迷,深夜里经常看到爸爸披着军大衣,坐在写字台前伏案疾书;夜里睡不着时,灵感来了,为了不影响妈妈休息,爸爸就打着手电坐在被窝里记录下来。我们父女俩经常为一首诗、一句话、一个韵脚而讨论,爸爸有时也很看重我的意见和建议。我还充当了爸爸的打字员,他的“大作”写好后,我就抽空帮他打字、整理、校对,爸爸用起我来,得心应手。

八、家风

在家里,爸爸曾带领我们搞“家庭通信”活动:就是由爸爸在当下最热点的时事中选一个题目,兄妹5家各自写出观点和体会,然后去父母那里“交卷”,再由妈妈去附近的打印社把每家的文稿复印一式4份,分别寄给另外4家。我们互相学习后,在全家聚会时展开讨论……至今我还保存有爸爸的选题、兄妹的学习体会和爸爸的点评。


爸爸在1990年给我们的信中说:“我们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形势的发展,年龄的增大,都要求我们抓自己、抓家庭,家庭不抓,后果可怕。组织上决定,大家选举我担任旅大警备区关心下一代协会的主席,也想得到你们的支持,最好的支持,就是从自己做起,抓紧本身和家庭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父母在2001年给我们的信中说:“要把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常化,这是家庭战斗力的核心,希望你们真正成为革命的后代,要各自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真正树立,还需要你们这些爸爸妈妈做大量的、耐心的、长期而不怕麻烦的工作。为我们的家庭始终保持平静、乐观、向上、奋进的生活氛围而共同努力吧”!

爸爸给我们订立的家训是“建立一个有原则的、和睦的家庭”。兄妹每个人结婚时,爸爸都会跟我们说这句话,同时还送一首诗做为对儿女的嘱托,除此之外再无大操大办。我结婚时爸爸送的诗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装裱后至今悬挂在家中最醒目的位置。爸爸教导我们要首先营造好自己的小家,再共同凝聚起和谐的大家,爸爸妈妈为家庭的团结忍辱负重、亲力亲为。我们家在沈阳军区、辽宁省军区各干休所评选中,多次荣膺“五好家庭”称号。


爸爸经常跟我们说:“保持和睦家风,你们的妈妈做的最好,她是一个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我始终持忍让态度,我发脾气,她不争不吵,待气消了,她再‘后发制人’,同我讲理,逐步纠正。”爸爸虽然戎马一生,但对妈妈的爱却充满柔情。爸爸在妈妈65岁生日时做了一首诗叫《坚实的骨架》:“初恋塞北袭风沙,你是一朵红山茶。浩荡进军度蜜月,胜利怀抱迎春花。骑着爱的骏马,走在山道水洼。披着情的碧纱,经历风雨交加。二十三秋的牛郎织女,献出炽热的青春年华。岁月烙上多少伤疤,心里珍藏眷恋彩霞。今天这个幸运的家啊,倚重你坚实的骨架!”(“二十三秋的牛郎织女”是指爸爸妈妈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一共两地分居了23年)。爸爸妈妈金婚那年,爸爸做了一首诗叫《这个家》:“五十年的藤啊,五十年的瓜。炮火中播种,进军中开花。北南东西时匆匆啊,藤长瓜多个儿大。五十年的布呀,五十年的纱。多少冷风吹,多少苦雨打。都是你的经纬啊,使这块地不陷、这片天不塌。五十年的框呀,五十年的架。屋里靠你立柱,房上靠你加瓦。都用你的心酸啊,顶起这个家!”


爸爸妈妈的相濡以沫,给全家人树立了榜样。我们的家庭聚会是全家最快乐的时光,爸爸妈妈会带领大家一起唱《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南泥湾》、《回延安》等红歌,妈妈还会带上姑娘媳妇们,手里拿着手绢,扭起大秧歌。欢歌笑语至今在我心头荡漾……


待续

相关参考

王西京画一平尺多少(水墨山水创作中………)

...花鸟、山水、人物、工笔,油画,书法兼能。作品曾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周恩来诞辰115周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庆祝西安八路军纪念馆成立55周年书画系列活动。中日文化交流作品赴东京、奈良、京都巡展。为庆祝党...

王西京画一平尺多少(水墨山水创作中………)

...花鸟、山水、人物、工笔,油画,书法兼能。作品曾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周恩来诞辰115周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庆祝西安八路军纪念馆成立55周年书画系列活动。中日文化交流作品赴东京、奈良、京都巡展。为庆祝党...

王西京画一平尺多少(水墨山水创作中………)

...花鸟、山水、人物、工笔,油画,书法兼能。作品曾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周恩来诞辰115周年;刘少奇诞辰110周年;庆祝西安八路军纪念馆成立55周年书画系列活动。中日文化交流作品赴东京、奈良、京都巡展。为庆祝党...

德国瓦诺(微视频|200年后 习近平这样讲述马克思的传奇一生)

视频加载中...△视频声音来源:5月4日,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央广电总台央视新闻微视频:《追寻马克思的足迹》“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

有一个非常虔诚的信徒(今天,我们如何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著名书评人魏东广西师大出版社上海分社主编、“文学纪念碑“主持人国内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对陀翁的研究和翻译才打开局面胡学星:今年是俄罗斯伟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诞辰200周年。2016年,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就签署过...

栏闸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觉醒的时代)

“五月四日”。这个日期仿佛是一句历史的真言,能够召唤出每个国人心中热情的共鸣。它蕴含的巨大力量,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这个国家的命运,更冲击着人们的心灵。这是一部以整个国家作为舞台的宏大史诗,它以告别过去的...

普轧板卷(《瞭望·浩然作品与研究》(6)“我心浩然”——纪念浩然文章专辑)

《浩然作品与研究》第六期“我心浩然”——纪念浩然文章专辑★浩然:岁月尘封不了他的名字‖作者:李培禹★我与浩然‖作者:赵润明★永远的艳阳天‖作者:郑建山瞭望中国新媒体纪念浩然专辑。转载瞭望中国新媒体文章...

形容探索精神的诗句(毛泽东“巡天”诗词背后的中国航天精神)

...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5周年。  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纪念日。以毛泽东同志咏长征英雄史诗的诗名而命名的长征火箭实现了400次发射,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而是中国航天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真实写...

添美软抄本(邓广铭邓小南父女间“书”的传承)

...籍馆举办了邓广铭藏书捐赠仪式暨邓广铭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72岁的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小南和姐姐邓可蕴将父亲邓广铭留下的古籍捐给了北大图书馆。邓广铭晚年住在未名湖畔的朗润园,与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被称...

添美软抄本(邓广铭邓小南父女间“书”的传承)

...籍馆举办了邓广铭藏书捐赠仪式暨邓广铭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活动——72岁的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小南和姐姐邓可蕴将父亲邓广铭留下的古籍捐给了北大图书馆。邓广铭晚年住在未名湖畔的朗润园,与季羡林、金克木、张中行被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