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手板模型(临安府石屏州科举,有你家的进士吗?石屏文化的密码是这样的)

Posted

篇首语: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昆明手板模型(临安府石屏州科举,有你家的进士吗?石屏文化的密码是这样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昆明手板模型(临安府石屏州科举,有你家的进士吗?石屏文化的密码是这样的)

云南历史上正儿八经科举应从明初开始,就是太祖西征平定云南后,百废待兴,先从教育开始。

洪武二十二年(已巳年,即1389)选贡,就应天(南京)府乡试。永乐九年(辛卯,1411)正式设立云南乡,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停办止。

临安府的石屏州在科举的长河中,取得过骄人成绩,是一个科举牛县。走进临安走进科举,走进石屏触摸临安府乃至云南科举大户的脉搏,感受一下这些科举骑士们的花絮!

石屏州“科举之盛”,在彩云之南有目共睹。此地,人杰地灵,人文荟萃,有着浓浓的读书学习氛围,明清以来亦“科名之盛”著称。素有“儒风蔚然为滇南冠”之美誉,“彩云名士有出处,滇南无与常匹俦”。

一年一度高考季,莘莘学子多年磨炼,即将亮剑。石屏外出学子成绩一向骄人,连年名列红河之冠。

然而,作为千载读书地的石屏,历史上也是文魁星闪耀,科第蝉联,数百年不绝。

过去称州的县一般比称县的牛一点,一般按人口计,不同朝代因人口多少有不同标准。以清中期后计:一般十万人口(含十万)以上称州,十万以下曰县,州官称知州、县官称县令。但也没硬性标准,有些大县也叫县,县官也叫县令。可以肯定那时石屏州人口绝在十万以上,就算在民国也是一等县,县长月俸也在400大洋以上。云南人口在清末破千万,到60军出滇时,人口才七、八百万。

州县人口的多少决定着科举的名额和你中进士后“补缺”的荷包收入,或升官路径。“补缺”分简缺、中缺、要缺。一般边老少穷的县为“简缺”,也就是油水不多的地方,到这些地方为官就得艰刚一点了;“中缺”又比简缺上了个档次,至少离买房又进了一步,混个温饱不成问题,偶尔抽点映象还是可以的。“要缺”即所谓的“肥缺”,这就厉害多了,这个稀缺一点,到了这个份上买房买车不是问题,时常可抽大重九,下馆子有茅台,K哥或去点小胡同,也是毛毛雨啦!

盆友们看这些,也许会有个误区。被七品芝麻官给戴了紧箍咒,习惯认为都是七品官,有何区别?区别可大了,现在是正处级,可别小看了,中了进士一补缺就是处级,这个奖还小吗?

在逊清一朝,不要仅看他的品级,更要看他补的“缺”。这个问题还是多扯一下,方会明白。许多中进士的终身虽只是个县官,但是还要看他的履历。若一直在中、要缺上混,不升品级也算升官了,如同今天效益好的单位,奖金、福利一大堆,工资躺在银行涨毛,那时叫养廉银、叫火耗。相当于去了利税大县。那时江苏有个县GDP,比咱们云南一个省还要多,你说牛不牛?

如同余同是退伍人员,有的去了好单位,不升职也过得很是滋润,有房有车有妹子。余混个下岗,区别还是大大的。

清中后期,知县品级以上升了,盆友们不要纠结还是七品这个上。有的县也成了当地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自然水涨船高。如昆明县令、天津县令等也是正五品官了,与时俱进,如同知县进了常委不是正厅也是副厅。

那时,大清也有“副省级”的府,就两个,北方的顺天府、南方的应天府。

书归正传。那时,石屏州的进学名额(秀才)20名、廪生30名、增生30名、廪增生另增取9人,可入临安府学;那时,府、州、县廪生名额就是40、30、20名。武生(武秀才)岁科取20名。也就是每届最多20名文秀才,三年之中只能有30名廪膳生、30名增生、9名廪增生。武秀才更少。

武科人员少的大慨原因就是咱们有重文轻武的习惯。武科技术、文化含金并不高,许多人不屑一顾。这正是武状元少的原因之一吧,有人算过,整个武举就出了208个武状元,还不及文状元的一半。但也有人统计过,说有记载的武状元共293人;其中,唐代41人、宋代74人、金代(朝1人)、明代57人、大西政权1人、大清109人、太平天国2人。

汾阳王郭子仪由武状元拜相第一人。

武举一般就是力大一点,有一身的蛮力,骑马弯弓刀箭一类玩得娴熟,如同艺考、体考文化分仅为参考。清未时的许多传武大师都不去参加武举,譬如杨露禅、董海川、孙禄堂、霍元甲……有名的这些大师都不是武举出身,他们真不稀罕?不稀罕拿个武状元光耀门楣;那象有点文化写一手好书法的大多是参加过文科举的选手。

有人说这些大师大都是吹的,真正上了擂台,怕丢人。现在看那些什么“及化发”“裸绞力”,最后就是:“你强任你强,大风过山岗”就完了。还有待遇又不如文科的,武科到后来基本是走形式、走过程了。

光绪二十七年(1901)因荣禄上秦废除武科,朝廷正式废出武科举。

文科举明堂花样繁多,余也是不甚了解,仅得皮毛之肤,却要言之,不自量耳。

文科举各省每年又有岁贡(生):规定府学一名,州学三年取两名,县学二年取一名。也就是这些人经学政(清末为提学使)考试合格,可以进入国子监读书或分派任七品及七品以下的官职,一般任学官,比如教谕,属于秀才中的战斗机。

岁贡是从秀才中选拔的,秀才仅是初级功名,无做官的资本。一句话岁贡就是从这些老是考不上举人中的老秀才中选拔的,还要看年限,岁贡又成了“挨贡”,反正是熬年限、拼寿命,寿年长者占优。

咱们的聊斋主人蒲松龄同志,19岁中了秀才,这个年纪中秀才还是牛牛的。可惜后来后来还是秀才,原地踏步到71岁,终于成了岁贡生,好在那时年龄不是问题,问题就是你要能考(选)中,蒲老最后得了个候补训导的小官(府州县学的副职,从八品);当然有品自然比无品好,放在当下在县里最小也是局长,也算进了体制,可算是末流的小县级官员,排名绝对垫底。还好、以算学有所得吧,那时兴不兴、享不享受这个待遇,就不知道了。

余本人最欣赏蒲老的这幅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员。

老蒲可算秀才中最出名的粑粑

岁贡(即贡生)有五种: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

岁贡。由地方定期考选的,是从秀才中优秀的廪生中选出,也就是谁乡试落榜的次数越多逾有机会。中了入国子监学习,府学一岁一人,州学三岁两贡(人),县学两岁一人。难还是难,以州学算,上百名秀才中三年只有两个名额,若果加上往往届的秀才,竞争可谓直线窜了。这个时候老同志就占优了,所以这个科举只管学习,妇哺老幼皆宜,对不起“科举”让妹子走开。这正是:

生命不息,科举不止。真正诠释活到老学到老的大革命主义精神;科举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为了功名我拼了。

廪生。是秀才中名列一等的秀才,是经过月考岁考和参加过科考(乡试)优秀者。成了廪生就有官府发给的廪米或银两,有资格成为贡生。到清末时,廪生有四两白银津贴或相当于此的食物补助。那时县官的年俸仅为45两白银(工资),当然不含什么养廉银或其他灰色收入。廪生凭这点银两,是可以养活一家子人,小康是绝对的。至少官府给你解决了钱的问题,剩下的就是同学你要安心学习了。

这秀才服还是可以的

盆友们别不要被某些电视剧或小说带进沟里,什么穷“秀才”。你要这么认为,一出门就掉沟里了。

说实话秀才是不穷的,中了秀才有了某些特权,享受了某些社会福利和社会荣誉,而且朝廷对这些规定也能很及时落实到位,非现在人所能理解了解的,至少在当地可算贤达人士,也是朝廷笼络的对象,换成一般百姓休想。免除了差傜,可以站着和知县说话吹个牛的,犯错了不可加刑,最多打下手板心,就是犯罪了不能刑讯逼供,如同代表的,还得先上表除去功名,才能用刑。有秀才专有的秀才服,娶了堂客的堂客就可以穿绣花鞋,上街就喜洋洋了。百姓老婆是不能穿绣花鞋的。

秀才地位虽仅比童生(儒生)高一级。凡是没中秀才的都是童生(不包括老百姓),不论岁数大小,一律是童生。生员见官可以不下跪。有意见有想法可以向官府禀告,秀才写的叫“禀帖”。老百姓写的叫“呈文”,官府不一定看,禀帖是要过目的,禀帖还可谈点私活,比如需要点照顾,门口有家卖烧烤的,必须让他搬走…;百姓呈文是不允谈私活。

普通百姓见了秀才要叫老爷、相公(这个知道的多),直呼其名者,要处罚的,保证了秀才的人前地位。建房子时大门可以比邻居百姓的高三寸,这就是什么高门大姓的由来,显示秀才家的门楣。中了秀才可以做馆当私塾了,这个非秀才不行,有了收入。还可以走穴,比如红白喜事时写个祭文唱喝一下,创收的门径也多,就看你愿不愿意了。什么蒲松龄当街卖早点,听故事搞创作,那完全是瞎扯。歌颂老蒲的光辉形象也不应这个吹,因为他没干过,官府也不允这样,士农工商是有严格区别的,反而把老蒲整黑了。其实,老蒲是最低调的“秀才”,又是写聊话的大师,许多状元都没他这大名气。

秀才虽无做官的权利,但也是有特权的,是朝廷对读书人的奖励或笼络,至少不让天下士子们寒心,饵料还是舍得下。

中了秀才可以参加高一级的考试,即乡试。中了就是举人,更牛了。《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他连襟为参加乡试,出200多两银子捐了个监(监生),有了这资格才能参加乡试。还算有矿的了,那时周进做官年俸仅12两白银,可见这秀才头衔就值200两银子,含金不高?

秀才的任务就是必须参加考试,不达标就要被申斥、警告或除名(几次不合格),还是严的,不努力还真不行。

所以,科举这条路上人满为患,不见头不见尾,只见赶考的,心中的目标-京城那金銮殿。对于举子来说梦想就是-保和殿。只要上了保和殿,你就是帝国的精英,至少府、州、县志上有你的名字,一辈的饭票有了,直到、直到领饭盒时,不对、还有规定你饭盒的大小,饭盒的高、周长、围墙的多少,还要荫几人,后人还要恩享你带来的福气,甚至没见过你的长辈(或祖父辈)也能享受你带给他们的光环荣誉,还能封官,在地下笑得咳嗽。若果祖宗出过什么大盗、失足女、渣男之类的后人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对当朝的圣上不就是耻辱了吗?对遵章守法的普罗大众的良民不公平。前些年,不是有个坐台的妹纸成了“法官”,引发了热议,你愿她审理你自己的案吗?道理是一样滴。

牺牲我一个,幸福全家人。饭盒越大,享受越多,惨遭洛阳铲的机会也多,古今皆然。那刘甫婆在老公没了后,常公封她上小学的儿子为少将,就是荫了;还有那青马的儿子,还在吃奶,常公也给他授了个上校。有这老祖宗供奉着,一出身就赢在了起跑线上,正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去处,这就是人们爱拿我某老祖宗如何牛,现正还在供奉,是家族的功臣等等,从家到国,都如此,要纪念。

这就是科举路上人来人往、趋之若鹜的原因了。一千三百年来,换了好几茬朝廷,都能坚守的原因。朝廷吃透了士子心中的小九九,乐此不疲。少数族建立的辽国、金国、大元、大清都学会了这拿来主义。特别是这大清继承了还能发扬光大,可见真的善于学习,确实培养出了许许多多比满人更加忠于大清的“臣在”。

廪生和廪膳生,有稍微差别,廪生相当于每次考参都合格,玩的是年薪,是秀才中的贵族。而廪膳生,是某次考试考好了或发挥超常,成了领月薪的学生,所以用“膳”字,寓这个月生活有着落,吃喝不愁。

再讲恩贡。每逢朝廷的重大节日,重大庆典。新皇即位、大婚,万寿节……。把本年度的岁贡生都称为恩贡,相对于平常年份待遇是要好一点,这个运气成分多了一点。

拔贡。是本省学政对本省生员(秀才)考试,选操行和成绩双优的同学入京师考试,选的就是“德智体美”的同学(不管年龄大少)一视同仁。在州县合格后又到省城参加督、抚、学政的合试,称“三院会考”,中者发车路费参加京城的朝考(殿试)。民国时的安徽人许世英,走的就是此拨贡,也是有名的人物。朝考合格一等授七品京官或知县,二三等外放知县或本省教谕。拨贡生员每十二年一次(以前每六、八年有一次,清中叶后为十二年一次),这个也是难,所以待遇与中进士后的差不多。

优贡。是本省学政每三年的任期满从本省生员中选出品学兼优的人报送朝廷参加朝考。这个就不一定非要在地方考试了,平常学习好遵守纪律尊重师长,人缘好嘴甜者有机会。这个名额是很有限的,大省六个名额,中省四个,小省二个。大清18个省,依6个计,仅108号人。盆友们真的金贵了。一等授知县、二等授教职、三等训导。

副贡。是参加过乡试,落选举人的生员。成绩还是名列前面的,举人名额每省都有限额,咱们彩云之南每三年的举人(新进人员)名额不超过三十名。举人在省城放榜时的名单称正榜,同时为鼓励举人名单外的优秀者,也张贴鼓励榜(即副榜)。余戏称“纪念奖”。他们可以直接去国子监学习,又叫副榜贡生,俗称半个举人。

大家冯友兰的父亲在他写的《三松堂自序》中说:“不希望子孙代代出翰林,只希望子孙代代能出秀才”。也是说那翰林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但秀才总归容易点,中个秀才也是出人头地。冯家父子与云南还是有缘,其父中进士后任过云南永昌府知府(今保山、厅级),冯友兰也在过西南联大。

《清史稿》载这五贡任官:七品及以下官员。也就是说,一般而言,七品官是他们的天花板了。发展自然低进士一格,不如选调生。

再谈一下秀才。秀才是民间习惯叫法,正式的名称叫“生员”,这知道的盆友很多,也值得小说一下。秀才也是古时选拔官吏的一个科目。汉孝武帝时改为“举察”,元封四年(Bc107)规定郡县每岁各举秀才一名,即优秀人才。东汉时讳光武帝,改秀为“茂”称茂才。三国时又改回成秀才。隋唐时科举中设立“秀才”科,后废除。但秀才之名却成明清府、州、县学生员的称呼,成了有知识有文化的代名词。

秀才有许多科称呼,但也不外这几种:庠生、监生、荫生、附生,增广生。

庠生:庠古时指学校,学生也称庠生。明清两季在府州县就学生员的别称。庠序也是指学校(书院),明清时当地的县学也称“邑庠”(邑指本地),当地秀才在当地书院学习称“邑庠生”。秀才向官府禀帖时自称庠生xxx、或生员xxx。秀才也是取得到县级书院学习的门坎,只有秀才才行。童生(儒生)一句话没有秀才头衔的只能在私塾学习。只有在县级书院就学的学生(生员)才是秀才,这样就好理解了。

监生(在中央官学读书的学生)。是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在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秀才。国子监为封建王朝的最高学府,能进入是有津贴的。清中期后对某些特群人可以以捐纳的方式获得“监生”这称号(即捐监),但不一定能去学习,大多是一头衔而已,怕影响在读的监生,监生可以参加乡试,满足了一把他们的虚荣心,朝廷得了真正的实惠-银子,属于秀才中的轰炸机。

其中监生有几个称呼,监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官府机构。

举监:是由举人来做监生。就是举人在国子监深造,你可以理解为在读研究生或在读博士后。

贡监:秀才来做监生,即地方选出的贡生,成了贡又称为“出贡”,就不再受地方儒学管教,属于国家级的国子监管教。他们以国子监之名可参加顺天府乡试,不占用原籍名额,以就是让地方多了个名额。

荫监:凭借父辈做官而成的监生。老子的官大,可以荫两人;官小荫一人。规定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可送一子入监,武官二品以上,送一子进监;几品以下不能荫,立功受勋烈士由官府申报再优荫,对满清贵胄八旗子弟都有相应的规定和优待。此不赘言。

这荫又分“恩荫”和“难荫”。恩荫是上辈有功于朝廷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如云如雨,儿孙蒙其恩荫”。这个恩荫玩的是“拼爹”游戏,你老儿的官或功越大,小子你享的福越大。

恩荫的机会(时间):

圣节荫补:每年皇帝的万寿节(生日),举行一次。

大礼荫补:每三年逢郊祀时一次。

致仕荫补:官员告老还乡时一次。七品以上荫一子受其俸禄。

遗表荫补:官员死时允上遗表一次。这次提要求,不打太极了,什么犬子无能啦,宗族人多,衣食有忧。尽量往“惨”字上说,圣上一开恩,不就解决了吗!

其二“难荫”:凡因上辈为国为民以身殉职而优待录用其子孙,皆称难荫。

“恩荫”和“难荫”大多与银子、就学、任官有关,实打实的实惠。拼的是老子或老子的老子、还有人脉,有这些老子在支撑,竖子就是老子,一出世就是赢家。

例监:就是捐监。出钱买来的,因是“监”,又称“例贡”。不算正途,因此不被看重。可理解为走后门。只有正儿八经经过乡试、会试、朝试一路考来的才是正途。凡是出钱买来的都不叫正途,朝廷也是爱面子的明明是出钱卖的,偏偏不叫“买”而叫“捐”纳,大家心照不宣,看被不说破,千百年来都能明白。

增广生(即增生):地位不如廪生,增广生也有名额。若成绩好可以补廪。增生没有官府补助,不给月米也不提供住宿(廪生每月给米1-2石),增生一般在家完成学业。可以理解为是“函授”或“自学考试”;因廪生有限,之外适当扩招几个(增生),以兹鼓励之意。

附生即附学生员之简称:附生同样没有官方的任何补助,地位比增生还下之。指初进学者,就是刚成秀才,还没吃过秀才饭的“小白”,还没流量的小小生,还只是名誉上的“秀才”。附生人数的多寡可由地方适当定夺,有点旁听生的意思。

在附生中还有两个另类:一个叫青衣、一个叫社生。这两个是所有生员中成绩劣等而受降级处分的哥们。读过书的盆友们都明白,就是班上的闹包,一般是坐最后的那几位神,余也是曾经名例其中的一名闹包。为表扬他们只能穿青衣,他们名头又是叫秀才,实际是介于童生和生员之间的夹心层,不能享受免除徭役的特权。但在童生面前还是可以牛逼一下的。按规定这两位哥是不能参加乡试的,若果想参加需经过府试,获得(或重获)正式生员资格才行。如同以前高考的,有那么一部分是不能参加高考,早早回家自由择业去了,如果是妹纸干脆嫁人。社生也许是“社死”的最早出处。

看书籍小说,凡是出现什么“白衣秀才(士)”的,统统都不是秀才;是指“不第秀才”,盆友们最熟悉的就是《水浒传》中的白衣秀才王伦。“白衣秀才”这瘆人的称谓,起源于宋代,白衣不是穿白衣,泛指不中的或普通老百姓、平(贫)民。当然最早的时候为区别士农工商,规定商人只能穿白衣。现在穿白衣的蜀黍叔叔那叫一个牛。

要参加秀才考试。还要进行资格审查的,凡是娼(失足女)、优(伶,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子孙不能参加童试。因为士子一旦当官或升官,进入官员体系,不但要封妻荫子,还要褒封祖宗三代;如果祖上三代有过这些人:贩夫走卒、三姑六婆、鸡鸣狗盗、割猪煽狗等者的后人是不允许参加科举,不然成何体统有辱朝廷圣威。

此外,还不能有冒充本县人的籍贯,一旦发现“冒籍”(现在叫移民),还要挤掉本县士子的名额;所以,为防冒籍,还要查口音,即“审音御史”专门为打击“科举移民”而设置的。凡参加考试的士子还不能“匿丧”,若父母丧亡,子女必须服丧,这是起码的孝道。

参加考试的还要出具联保书(证明),需有五名保人的签名(可以代签),其中必须有一名具有秀才功名的担保人,余下的为业师、街坊、亲朋等。对籍贯也有规定,若果祖籍非此地人的,先前规定在此居住50年,后改为30年的可以参加本地考试,有房产证明、祖坟等就更加加持了。有名的就是袁崇焕袁嘟嘟了,广东东莞人,在广西参加的科考。

关于秀才的基本明堂大至就是这些。现在谈一下秀才的考试,秀才考试分三场:第一场即“县试”,由知县大人主持的考试。第二场“府试”,由知府大人主持的考试。第三场是“院试”,院试中式了,恭喜你同学,你可以见官不下跪了。这三次考试都是淘汰赛,县试合格、进入府试,府试合格、进入院试;只有院试合格才是生员。这是地方级的考试,不算国家级的。

一般县试在文庙举行,即大成殿前的广场上(或在县级书院举行)。

府试自然在府的所在地举行,这里就有专门用于科举的贡院(考棚)。余至今未明确(肯定)看到过县试(县级)有贡院的资料,也许农民工真的是农民工,孤陋寡闻矣!

石屏州(或其他州县)没听说过有贡院,若有不烦盆友们赐教。临安府是有贡院(确切一点说是考棚,有临时之意)的,那时临安府辖今天的建水、通海、华宁、石屏、蒙自、新平、峨山、开远、元阳、绿春、红河、屏边、金平、河口等地。

会试之前的科举考试都是淘汰赛。

县试以不例外,大清时县试一般是每年的二月份举行(指的是农历),是在各县县城举行,人生科举的第一步由乡梓起航,就看你得能行多远。由县太爷坐镇指挥,连考五场。春节一过,对士子们来说煎熬的苦日子就到了,可肯定没有人喜欢这种考试,但又是必须的,几千年来如此,想来几千年后也会如此。

这个只要是童生都可以参加,不管你胡子多长,还是勾腰砣背,只要志立于考试都允许,当然是审核通过的才行,也要符合相关规定的。

好了盆友们,现在正式进入县试考试的流程,请作为应试的准备和相关资料。

同学们这是你们人生第一场考试,祝你们成功。当然了对有些或某些同志来说,他们已经是久经沙场的老油条了,甚至胡须拖鸡屎了,佩服你们这种锲而不舍的革命精神,都是老同志了,这个就不用多说了,同样希望你们考好,秀才题名,为我异龙添光,乾阳增秀,谢谢大家的到来。

县试的通知已经在一个月前贴出了,我们石屏州在宝云镇四城门、县衙、文庙,城隍庙、玉屏等书院都贴了公告,相信同学们都看到了。就是过年前,主要是提醒大家不能因为过春节,而耽误学习,过节和学习两不误。

县试考名点在县衙礼房,由师爷或儒学教官负责登记。

同学们请认真填写好亲供、互结、具结。

亲供:姓名、年龄、籍贯、身高、容貌特征描述。同时还要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存殁履历,过继(领养)还要写亲生父母三代。

互结:同学们请交上你们的互结证明。同考的五人要互写好五童互结保单。告诉你们切莫作弊和违规,请遵守考场秩序和规则,只要一人犯规,其余四人连坐。听明白了吗?还真不是吓唬你们,若有至少三年内大哥我见不到你们。

具结:同学请交出示本县廪生的具保证明,一名童生须两名廪生作保,一名是自己找的,称之“认保”,另一名是官派的叫“确保”;当然,要适当收点银子的,白吃的午餐还是算了。到了廪生这一步生活就小康了,还需要干活?活就是读书考试。我成了推销保险的了。担保内容: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枪手)、不假名;还保身家清白,非优娼隶皂之子之孙,无犯罪前科,没干过溅业。

这个流程一走,没半天下不来。合规合格,可以准考,这些资料分册存于县衙,双人双锁严加看管,不得有误。

进入考场。每县搭有临时的普通考棚,一般在文庙,石屏州也不例外,祖国的文庙大多坐北朝南,建水的也是如此。县试有考四场五场的,由县官自行定夺。

入场前,有“搜子(即差役)”搜查全身,如同登机前的安全门。有无作弊工具

每场考一天,时间是充裕的。本县城童生在家居住,外乡的可以投亲靠友,没有的统一安排住宿,多少是有点补助,那时能参加考试的考生并不多,反几十号或百十号人。现在黑压压的不上千就是几百号,还要分几个考场的。

考试这一天,天不亮就到了文庙。县官亲自点名,童生自带考篮(考箱),内装文具和食物(大多是脱水的),准入卡等,从文庙东侧门依次渐行,点名入场,门上挂有灯笼,考生稍微抬头,很易看清。

进了考场要向考官一捐致敬,立于考官背后。这时再集合作担保的廪生,立于考官身边,童生点名入中厅接卷,高唱作保廪生之名,廪生确认后领卷而出,此即所谓“唱保”。若有嫌疑立马关押扣考,棍棒伺候。

石屏州县试在文庙,文庙有三个广场(文庙大都如此)寓天地人。考生在进门第一个广场等候,从东边门点名进入,顺时针绕过泮池(寓时来运转)到以前原来的图书馆那是领卷,再从东边门进大成殿广场考试,考生多时,泮池左右两边搭有考棚。

考生对号入座,衙役抬考题板在考场巡回展示,让每一个考生都能看清。如同热闹喧嚣的旅游景点,总有人拿着“请安静”的纸牌走来走去。

考生填涂考号后,可以作答了。试卷划有格子,每页有十二行每行二十个格子,如同中楷本。还给两张素纸(草稿低),都要求用正楷书写,答题不能写于密封线内,若有白忙,零分计,这叫“越幅”。

第一天的首场考试为正场,录取较宽,文理通顺,书写端庄,都可以录取或合格,若被录取了的,可以参加府试。接下来的这几场,盆友你想考就考,不想考,就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去吧!我想大家心情都一样,还熬个毛线。但合格者还有参加接下来的考试,从首场到末场,每场考试隔一二天揭晓一次,合格考再继续,文字功夫较差者淘汰出局。每场考试排列前者,再下一场考试中,要提坐“堂号”更加接近主考官,监考更严。

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有一定格式,字不过七百。

第二场为招覆亦云初覆。考四书文一篇,孝经论或宋理一篇;默写“圣谕广训”约百字一篇,即皇帝语录,要准确写出。

第三场称再覆。考四书文或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诗帖诗一首,默写“圣谕广训”前场中的第一二句。

第四五场称连履。考经文、诗赋、姘文。

这几场考试不能犯庙讳(死去的皇帝)、御名(当朝的皇帝)、圣讳(孔老二),文章不能少于三百字。考试试卷、草稿等都要如数交齐弥封。比现在的严多了。

考完试出龙门,谓“放排”。考试揭晓,谓“发案”。还要鸣炮,示以祝贺。放榜时,谁的名字比同学们高出一字,即的本届(次)第一名。

把第一场至最后一场弥封全拆开、铺开在长案(桌),用姓字张榜称“长案”,第一名亦称“案首”。只有案首获得了“进学”资格,也就是提前获得秀才功名,可以不参加府、院两试。考前十名的称“县前十”,到府试时提坐堂号,紧挨考官,是一种荣誉。所以,在科举考试中紧挨考官或考位居前的,都是上次考试成绩优者。如同当下的一些学校,考场号数字越小,证明学生成绩越好;数字越大差生越多。如同小日本军的番号越小越是精锐,番号越大越是乌合之众。

这就是县试的基本流程,接下来的府试、院试,就是一个模式了,程序是一样的。只是主考官越来越大,由知府到学政和督抚大人。只有读书人才具有这种机会,也是读书人的机会,平头百姓平时见个县太爷都难。

强调一点,凡是提前获得府试或秀才功名的,都会参加接下来的府试,直到院试获秀才程序的终结。为何要参与?不是为了重在参与,而是重在有奖励和荣誉,一句话只要考得好都有奖励,“书中自有黄金屋”,与银子挂钩,谁都想。

同样道理,获得县试合格的考生,将参加接下来府试。府试在府所在的州(县)举行。石屏州合格考生参加的是临安府试,要到建水州(县)参赛。到建水参加府试的石屏考生,一般有两种:一是由县学组织的,二是自行抱团去的。这都有补贴,绝不会有讨饭参加考试的,若有盆友们不烦道来;朝廷不允的、绝对不允,朝廷脸面何在?都是帝国的人才。

经过层层选拔,石屏州能参加府试的学生不及原先的三分之一,但数十号人是绝有的。很能查找这方面的资料。石屏州当时去建水的路两条,一般都出东门“旭日门”,过罗家庄子、生(深)茨,在化龙桥(有化龙亭)直行到大、小瑞(水)城可坐船过异湖到海东上岸,走陆路去建水。陆路从化龙桥左转有埂路过王山寨、吴家庄、左所、人寿村…,陆路还可出宝云镇北门“龙朋门”沿乾阳山脚,到坝心海东,顺河岸直下临安府。

以前,石屏有四所,即大明的卫所制度的遗留。在外认老乡要数出这四所:左所、后所、中左所、铁所(今属建水)。以前左所、中左所还残存有寨(所)门,今无也。整个异龙湖畔有七十二湾,也是要能数出十来湾,方为老乡。

“化龙桥”可说是石屏州所有参加科举盆友的最爱,其上一亭,曰“化龙亭”,举子们都有“暂借龙亭望帝京”的小九九。不象今天的破烂不堪,孤零零、破稀稀的,但也见证了石屏州科举发达的曾经。

先前元江府参加临安府府试的童生,若路过石屏也多走这条路。

以前元江府未置考棚(贡院)时,元江府的考生要到建水参加临安府的“府试”,很热闹的,科举带来的繁荣,或科举经济,现在曰:“高考经济”。凡是学校周边的商铺大多是围绕学校做生意,什么文化用品、复习资料等不悉细数了。古今皆然,明白就好。

回过头来再谈一下“考篮”的事,这个明堂也多,与考生息息相关。这“考篮”先前确实是篮,装点与考试相关的笔墨文具等,随着科举的完善和时间的煎熬,考篮变成了箱,成了“百宝箱”。里面除了装笔墨外,又有了盛食物的抽屉,以及卫生用品,装药的格子,简单换洗衣裤、洗漱用品等。随着门阀的出现,箱子的材质越来越高端,出现了花梨紫檀的珍贵考箱了。“人分三六九等,木分花梨紫檀”;如同农民工言:“肉分五花三层”。

一个箱子有了高低贵贱之分了,上面镌刻有祖上中过的功名,谁谁谁的,显摆了,也是有榜样的作用。整个科举时代,确实出现了许多科举大户。

石屏州冒合山上有座“焕文塔”,在临安府首屈一指。今天的为重修,老的前二十多年拆了,当时也是危塔。石屏州人有了“焕文题名”,有样学样,学的就是长安的“雁塔题名”,只不过题的不是进士之名,而是乙榜进士之名(举人称乙榜进士),也就是会试的落榜生,或中秀才者。一般来说,只有这些落榜的哥们,回到乡梓,复读来三年再战。会试中成了贡士的,一般多年后才会衣锦还乡。

唤文塔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和昆明的“石屏会馆”为同时期修建的配套工程,说明那时的石屏州有点拽;真的有点拽,也还是乾隆年间,还在思茅(今普洱)和个旧分别也建了座石屏会馆,说明那时的石屏商邦及官府把民生问题搞得好,至少有点充裕,搞点“无双境”,宣讲一个“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精神!

何故乾隆四十一年?也许,那时乾隆爷结束长达29年的大小金川之乱,十全齐也。那年,乾隆爷六六大顺,也许为庆七十大寿,建好期予庆祝。凡事都会有所藉口的,此乃余之猜也,农民工之猜而已,勿信!

位于普洱市思茅区顺城街34号的石屏会馆,顺城街与新兴街交汇处。

县试考完,接下来的便是府试。由知府大人主持公考,参加府试的流程与县试相同,只是结保的廪生要多一名。这里需要明白一点,作保的廪生都不是甘愿作保的,这个是规定与自愿相结合的,因为成为廪生必须如此,谁叫你是廪生。廪生有点“辅导员”的意思。

府试时间是四月,第一场就是本试的正场,只要这一场过关被录取了,可以参加省级的院试,提前拿到入场卷,心情是爽歪歪了;下面几场,考不考由你,考也是走走过程了。一般家离远了,第一场(正场)已录取的考生大多还是会参加接下的几场考试,直到府试结束。

院试。大清时由各省的学政主持,因学政又叫提督学院,故名。这里的提督是主管一省的文化科举等所有事务,又加了后缀“学院”。明末清初时称“提学道”,院试亦称“道试”。报考的程序、注意事项均与县、府两试相同。院试录取后即是新晋的“附生”即附学生员,正式有了功名。

院试为三年两试,在八月进行,地点省城。但也有学者认为院试为一年一试,余不认为一年一试,这样就不好解释三年一考的乡试,第三年与乡试冲突、撞脸了。乡试才是科举国家级的第一场,很受统治阶级(皇帝)看重。

当然也许清末时是这样,但事物不是绝对的,总有例外,不能把“孤例”当成通例。

例如国家级科举考试就有常科、恩科、恩常科的考试,其实只是叫法不一样。常科,就是三年一次的考试;恩科,是庆祝或纪念朝廷重大事件时,提前或在常科后加考的考试。恩常科,又叫“恩常併科”,同一年举行。封建王朝还是能遵守三年一次的科举,每逢这“大笔(比)”之年很是隆重。若巧遇“大行”之年,那就推后了;大行,即刚死而尚未定谥号的皇帝。

院试只考两场即:正试、复试。考八股文(清末考经义)和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称“出案”,录取者称“生员”即名符其实的秀才,算是有了“功名”,进入士大夫阶层,享有某些特权了。札发入府、县学(书院)学习,称“入学”或“入泮”,但也可不去。从此不用开钱上私塾了,有了学籍可以进书院学习。

泮即“泮池”,古人曰:学有泮。意思是读书学习的地方,要有池塘。石屏县立一中及文庙都有池,一中叫“喷珠泉”旁立一碑曰“喜客泉”又叫“击掌泉”。上面刻有当地康熙乙有科举人涂晫的一幅草书对联:

不是虎丘,宁无聚石谈经处;谁穿花径?为有喷泉喜客来。

前两年还引得央视的“探索.发现”栏目来此探寻一番,整得自然天成的。

刚成秀才才入学的也叫“附生”,一等秀才是廪生,二等“增生”,三等“附生”,指在一般书院里的学生。

凡在县、府、院试三试中第一名都叫“案首”,勇夺这三个第一名的叫“小三元”,有别乡、会、殿试中勇夺三个第一的“大三元”。与麻将无关,倒是麻将中的大小三元与此有关。

院试的学政,是皇帝钦派的翰林充任,每名一名,三年一任。故加提督衔,全名“钦命提督某省学政”,形同钦差,三品以上官员充任。

现在抄几道科举题,盆友们试试:

县试题:李广程不识治军繁简论(七百字的八股文)

府试题:而学之壮(七百字八股)。

院试题:阨穷而不悯(七百字八股)。

农民工不会,余看了头都大如斗。

也许,盆友们会问,整个科举考试中有没有这样的仙人,把这大小三元收入怀中的。还别说,还真有,只要你想到的世间还真有,此神人乃大明初年的~黄观,被世间称为六首状元。参看余“知乎”上的《“六首”状元及“科举”》,此不赘言啦。

也许,会有盆友们问这三试会有作弊的吗?一般来说不会,谁都知道生命的可贵,作弊就是用生命作赌注。科举是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样大事,违规者一律重典伺候,正所谓的出头就打,而且是往死坚打。明代时手段更加严厉,什么南北榜之争;著名的当数风流才子(其实也不风流)唐伯虎和徐经的故事了。徐经者乃霞客之祖父,主考为程敏之、李东阳,涉嫌贿考、受了严肃处,唐徐两终生禁考、断了前程。

大清时的大学士一品大员~柏俊(满人),正因科考案,被朝廷取了项上人头。成了科举史上古今第一高官,名字改成了“葰”字,有了草字头,这里就不解释了。还有大家知道的那绍兴的周家,就是那外号“鲁四老爷”的周家,也是卷入科举贿案中,才走向衰落,周家也是出人才的,别样的人才也多。

盆友们也会问,会不会有抢劫杀害去赶考的人,答案是:NO!除非强盗想灭族,想灭族的强盗也强不了。首先,上千年来的文化宣传,这些哥们历来深受人们的尊重,社会还是需要读书人的;其次,文化人是国家的希望,每逢“大比”之年,赶考沿途加强了治安防范,饮食卫生住宿都有专人管理,这个是落实到位,签了责任状的,沿途乡镇对鸡鸣狗盗者,都有约束,这可不是吹的,从当下的高考,可窥知一二。动乱年代一般就停了科举,朝廷不停、地方停,地方不停、举子停。科举考试还是公平的,它是平民进身士大夫阶级的重要通道。

一般违规是很罕见的,就拿院试的阅卷官来说,阅卷官须来在五百里之外的夫子,能不能严格执行,咱可不知道,但规定是有的。如同县官须离故地三、五百里之外当官,原因不言自明。历史上也没有如同《西游记》中小说的杀了官员自己去冒充官员,或姜文主演“让子弹再飞一会”中的假冒,那完全是低估了古人智商。封建时代的官员一般三年一任,任或改任须到吏部报道,查看“花押”是否正确,以及担保人等等,缺一不可。所以,封建时代的官员,不在任上,就是去上任的路上。如同科举虽然繁琐,却以杜绝了隐患,至少降低到了微米。

张大千大家都知道的,如雷贯耳。但此老却被土匪给绑了几天,张氏南充人也。一次,与乡人结伴回家,半路让土匪给绑了,要赎金,让张写信回家,让家人来赎。一匪见张之毛笔字漂亮,惜之。遂力邀或胁迫入了伙,成了寨中师子,管吃管喝、有喽啰伺候,好不惬意。后由于官府逼得紧,怕伤了这文弱书生,遂放了张氏。民国初年的匪乱,历史上算是最多的一次了。

谈了文秀才再小说一下武秀才。武秀才也是这么考的,县、府、院试都分四场,第一场:步射。第二场:马射。第三场:弓刀石。第四场:文字。武秀才的重视度不如文秀才,关注者少,也就到此。

大清时有幅对联流传也广:

行年七十尚称童,可云寿考;到老五经犹未熟,不愧书生。

洪天王15岁通过了花县的县试,但考府试考了四次都没考上;还有那个写“满朝尽带黄金甲”的黄巢也是多年的落榜生。所以,不能小看落榜生,他们冲冠一怒,地球也要抖三抖。

整个大清的童生在二百万至三百万之间,而其中能考上秀才的仅40多万人。

隋国祚仅38年,举行过4次科举考试,一共仅12名秀才。当时的秀才要经过殿试后,方才取得,是含金量最高的秀才。唐初重臣杜如晦老杜家,却有兄弟三人中了大隋的秀才。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去世的秀才是苏局仙老人(1882-1991)是1906年考上秀才,也是最后一次秀才试。后教书育人,书法也了得。

好了,现在开始国家级的考试。

乡试

现在,来说一下石屏州究竟有多少人可以参加国家级第一场考试(乡试)。石屏州院试结束后,录取的新生(生员)20名,院试三年两试,录取率很低。在所有的秀才中取一等秀才(廪生)30名,二等廪增生9人,共29名(清未)。若在清中期前或大明时,名额更少;特别是明初时,秀才之名少得可怜,那时整个石屏州仅六、七千人口不足万人,名额自然很少,几个三年不见得有一个。整个元代近百年的国祚,石屏州仅出了一位贡生~王瑞。

经过选拔出来的这29位学霸,将代表“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的石屏州参加“乡试”。出发之前当然要举行出征仪式的,而且仪式感还特别滴强,知州要讲话滴;欢送是少不了的,是否十里相送,余不知也。但是,送君送到化龙桥头是必须的,望君化龙而去,妾身恕不远送。

路线是到建水后,是否还由知府大人讲话,这鲜见于史。想来只要经这建水的考生,知府大人怕是要露露面,勉励几句,什么临安以你为荣,我为临安增光移彩之类的话,古今通吃。

知识改变命运,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也对,但有时也不一定。应该更是“能力”改变命远。

对举子来说相信也希望知识改变命运。对于草莾英雄、土豪就不一定了。要不何来:“自古刘项不读书”。

乡试因在秋天举行又称“秋闱”。主持各省乡试的正副主考官两人,是皇帝从翰林院中考核钦派各省。凡中这“龙虎榜”的都是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唐寅就是乡试的解元。第二名称“亚元”,三至五名称“经魁(又叫五经魁)”,第六名叫“亚魁”,第七至十名为文魁,古今还怪多的。新科举人由各省布政使发给第二年赴京会试的车马费以及购置顶戴、衣帽及匾额(功名匾)的费用,秀才的蓝绸者缘袍可脱下,换上者青绸蓝缘袍的举人服,帽饰由银雀改为衔金雀,称呼由相公变成“老命”,洋人得很。

乡试每三年一试,云南省在清中期前仅60人,可以成为举人,到光绪年间仅增加了4人,共64名。那时,云南省人口有一千万。明、清两朝,云南共举行乡试175次;其中,明代78次、清代97次,共产生175位文解元。

明代云南有76名文解元,其中两名应该是贵州的;因为从大明宣德四年(1429)至嘉靖十三年(1534)贵州参加云南乡试,共105年时间,若果真实,那么贵州在105年的时间只中了两个文解元呀!

从1411年,永乐九年。辛卯年,云南首开乡试,到1903年(光绪二十九)最后一科乡试,共492年,云南中解元173名。

明景泰四年(1453)癸酉科乡试,云南中举37名,贵州中18名。说明那时贵州中举名额不超过20名,云南不超过40名。能证明云南人口比贵州多近一半。

云南省首届乡试第一名“解元”,是昆明沙浪里(今五华区沙浪乡)的洪诚同学,首届全省中举人共28名。最后一届“解元”是剑川的周钟岳同志,民国时《石屏县志》书名为此尊书写,当年共中举人64名。

来看看我们临安府的“解元”情况

许镃(石屏,连捷进士)、王高选(建水)、朱道南(建水,连捷进士)、杨应兆(建水)、邹祖北(建水)、李中和(石屏)、苏鸿(石屏)、吴国模(石屏)、刘廷祚(华宁)、王适(河西今通海),共10人,此为大明。

再来看大清的:吕从姬(石屏)、严泰(蒙自)、谭黄(建水)、田国珍(建水)、孙士鹤(石屏)、朱瑛(石屏)、柏守仁(峨山)、杨名扬(石屏,进士)、刘静轩(河西)、俞汝夔(建水)、李松林(华宁)、李根玉(建水)、张履观(建水)、俞如圣(石屏)、李蔚(石屏)、严瑞雁(蒙自)、张藻(华宁)、曹彬(建水)、杨炳炎(蒙自),共19名。引以为豪的“石屏风”就在举人俞如圣家的天井中。

明清两朝临安府共29人,明清时开朝第一人,均为石屏州人。

云南排名前四的“解元”州县:昆明44名,大理28名,建水州14人,石屏州10名。

明朝云南有举人2775人(也有2749人之说),中进士264名,举人考中进士,比为9.6%;76位解元20人中进士,比为24.5%。

清朝云南有举人5646人,其中698人中进士,比为12.4%;97个解元中25人中进士,比为25.8%。数字说明问题,即解元中进士的比例比一般举人高,是举人中的学霸。

乡试,每逢地支子、卯、午、酉之年举行,三年一次,为正(常)科,遇重大庆典的加科,为恩科,遇正恩的为恩正併科。错过再等三年。时间为农历八月初八至十六日,乡试考场在省城“贡院”举行了,这不叫“棚”了,和全国标准统一。为省最高级别的考试,大小官员,上至督抚大人,下至教谕一律严加看待。治安卫生饮食服务一律清查,封街查户营造出隆重庄严的考试环境。

八月初一,各省主考官一定如期抵达主考的省会城市。所经沿途不准会客,不接受所经之地官员宴请。云南主考一到昆明,立马住进有昆明名片之的“翠湖”旁的“皇华馆”,据说是“翠湖宾馆”的原址。主考官员入住后,差役们封闭正门,设立岗哨,闲杂人等一律绕道而行。只留小门由三院大人出入(总督、巡抚、布政使),为主考大人接风洗尘,照例要给若干的辛苦费。八月初六,入闱时间,揭开皇华馆封,隆重迎接主持,一路由昆明县令陪同坐大轿到今胜利堂的总督衙门或巡抚衙门,接受督抚的中午宴请。

宴毕,由督、抚、布政使、按察使等省级官员陪同主考官,由司道知府官员在前开道,最前为皂隶衙役或选出的民众载歌载舞鸣锣开道,绿营成了“佛播了”负责街道巡逻警示;所以,每逢重大活动时,官府所为不需脑洞就能明白。队伍中间为两正副主考,各乘明轿两顶,也就是无顶的大轿,利于平头小民礼视,如同阅兵时敞篷豪车,只差“同学们,辛苦了”。最后压阵的是巡抚大人,是本场考试的监临官,一切事务皆由其官。六日这天最是热闹,整个昆明如同过节,都想观看三年一次的“汉官威仪”,不、是大清威仪。

如同观看花仙子

八月八日,入场考试,考生们一定默念着1450。当时贡院在今翠湖北路的云南大学内,今尚有“起凤”“腾蛟”的牌楼(坊),是不是老物件,余不知也,反正有这四字。考生在这两牌坊下,接受点名和搜身。胸前挂装考卷的卷袋,若是现在换成无纺布了,提前笨重的考籍,同样过龙门,向监临官敬礼作揖。

乡试的三场考试,吃喝拉撒睡都在考场内一站式办理。云南官府对来自云岭大地的考生相当的优待相当的好,特别是在伙食方面更是叫好,下了功夫的“一定要让士兵吃好”。

据云,在光绪十年(1884)前,云南官府给考生们提供的一日三餐有白米饭、稀饭和鸡鸭鱼肉蛋等蔬菜还有时鲜水果,还有肉包子两大砣,煮熟火腿肉两砣,每个考生发给用红泥小火炉一个,小瓦钵一个。可烧水,可整点加餐,说不定还能整点小火锅,羡慕了、倒成了士子们的“夏令营”;中秋节又可得两个云腿月饼,老乡故交可以在场内小聚,过上一个难忘中秋,还可以开个PT。

后来因考生不爱惜粮食,取消这免费的午餐,这个那天都有,不关知识高低。改发银子每场四钱,三场共一两二钱,可在场内用钱打餐,也可自做,毕竟有小火炉。清末时每斗上米三两七钱就能买到,相当于每位考生发了23斤的上好大米,绝对不是五常大米,可管一个月口粮。那时,可是大清外忧内患,千年不遇的变局,尚能如此,可见还是舍得下本钱,笼络笼络一下的。

八月八日下午六时,监临官用皇帝开过光的“龙虎封条”,把贡院的龙门一封,不准出入。半夜,第一场考试的题目下来了“四书”文三篇、“五经”文四选一,还附带说明、注意事项、违规处罚,可谓关怀备至。

八月九日午前,还有专门老师来察看试卷,有无违规,可谓细致。

十日午后一时,鸣炮开门,第一场可以交卷了。尚未做完的可推迟到六时,时间是充裕的,到时鸣炮扫场。第一场题目,具体是《论语》一文、《孟子》一篇、《中庸》或《大学》一篇、五言八句诗一首、经义四首;前三文200字以上,后四首300字以上。

八月十一日第二场,和第一场相同。考说理文“论”及运用文体“诏、诰、表、判语”。十三日下午六时扫场,第二场考试结束。考五经一道,并诏、诰、表、判一道,议论文300字以上。

八月十四日为第三场,题目是三道(或五道)“问策”,相当于现在的论述题,结合经学理论对当时时政事务发表议论和见解。八月十六日上午九时,鸣炮开场,午后三时又鸣炮扫场,考试正式结束。

云南乡试放榜时间,是二十五日。发榜时,省级一纵官员及主考汇聚在“衡鉴堂”内,书写本届“龙虎榜”。

龙虎榜长三丈,阔六尺,榜头画一坐龙,榜尾绘一啸虎。书写龙虎榜时、鸣炮三响,响彻翠湖。中举排名,偏从第六名开始,寓什么六六大顺等,任由你脑洞,反正是这样滴,这叫“开榜举人”。

开榜举人写完,接下写第七名,直到榜尾最后一名。又掉过头来再写第五名。此时,又突然鸣炮,明白人听炮就知道又写第几名了,这个就是:“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屁辣玩明堂,整得神迷仙倒的。原来是那“十全老人”,微服参加过顺天府的乡试,中了第五名经魁。后来整个大清官场趋之若鹜,以照五经魁的蜡烛的大利大吉之圣物,为官者都想沾沾这三年才一次的喜气。炮一响,众官员立马举烛,把“衡鉴堂”照得雪照,曰:“照魁”;第五名甫一写完,众官员又立马灭烛,整个衡鉴堂又漆黑一片,纷纷把各自蜡烛揣怀入兜,当着吉祥之物带回家中供一供。又举烛,再写第四名,直到打第一名写完,写第一名又要鸣炮,正榜才算写完毕,就是真正的举人了,古称孝廉是也,中了举人就是“老爷”了,那“鲁四老爷”就是个举人。围绕在翠湖公园的士子们,此时心情是不一样滴。

正榜举人抄完,接下写副榜之名,即所谓的自夸自,喝自己的“乙榜举人”,这阿Q精神那天都有,明明不是举人,却要冠之“乙榜举人”自欺了。说白了就是个“鼓励榜”,无非安慰一下;同学,你还是厉害的,下次一定中了。这一中,又是三年后,一千多个昼夜,头都大了。

云南乡试的副榜即“鼓励榜”仅10名,榜纸就小了,如同4S纸,名字写得小了,不往前挤,眼不瞪大,还真看不清。此榜学名高端一点叫“副榜”或叫“副贡”;放榜时正值桂花当令,又俗称“桂榜”。“副榜”举人,唬个业外人士,还是有效滴。不过对于“不屑弟”来说作用不大,三年后你不一定能中,要想成真正的举人,还得参加下次,还得“尚须努力”。所以,月亮月亮你别睡,也不见得你能考上。

在乡试中功名止步“举人”的大名人,有两个。大家都知道:一个是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千古青天-海瑞海大人,以举人之身做到正二品的右都御史,挂了后还被追谥为从一品的太子太保,烧了高香、成了孤品;第二个是唐寅,及“风流才子”唐伯虎。注意前缀、那是瞎扯淡,不可信。而唐的功名后被褫夺,成了诗书画成一家的高人。举人做官一般从最低的九品开始,这就是与进士的区别;而进士出仕的基本点就羡慕死了举人,进士做官起步就是七品。

乡试正副两榜抄完,将榜卷起,置于彩亭中精制的托盆里,在放在明轿之上,又鸣炮三响。打开彩门,皂隶抬轿,相关官员紧随其后,众士子又疯涌其后,潮水般,送榜至巡抚衙门,张贴抚署衙门照壁之上。士子一看不外两种:一种惊喜如狂,祖坟冒烟;一种捶胸顿足,白虎临门。云南贡院就此停下,可参看本人微头条《云南“贡院”》。

石屏州参加乡试的士子们,相比于其他州县的是要享福一点。毕竟,在翠湖的南边建有一座“石屏会馆”,那地段历来是达官贵人们的首选,现在房价也是很高的,私人公馆也多,不细数了,到此一游的盆友不烦多留心、多逛逛,收获是会有滴。会馆始建于乾隆年间,民国十年又修膳了一番,算下来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至少见证了乾隆至清末这一百多年的科举史,这些士子也享受会馆带来的方便,吃住不愁;在那一床草蓆、一床棉的时代,这绝对是五星的享受,不考好,还真对不起~希望。

石屏会馆~古韵绵绵,走进这青砖黛瓦的建筑,心仿佛一下安静了许多。转经转轮、轮佛塔,我先辈曾经来,做甚而来?应试而来。现在乎?皆为浮云!

石屏会馆位于现在翠湖南路的中和巷,是云南省唯一保存完好的会馆,这就牛叉了。在翠湖仅此一家,用今天的俗语讲那就是上好的“学期房”,风景这边独好,是独好,云南独一份。石屏州及石屏会馆,在彩云之南存在感还是满满滴。

那时,翠湖周边很是热闹,也就是说石屏会馆的周边都是花花的世界,是否上演过才子佳人的传奇,余不知也;但是,据云蒙自南湖却曾经传说过,一美女爱上才子,才子又深恋着佳人,佳人常常端米线过桥,给才子“甩碗米线”,就是“过桥米线”的传说;临安(建水)人说“过桥米线”吱根传说,最早是出现在兜们建水的小桂湖,反正余也不懂,就腻基点啦!反正过桥米中有草芽吱根佐(着)料,而草芽又是憨山药最多。

昆明现在的钱局街、文化巷、丁字坡等一带一路等等,那时都是士子们的最爱,什么应天府有秦淮、云南府有翠湖等,都是可以泛舟畅游,那时翠湖只有“阮堤”,是否古道西风瘦马,还是 断桥人在天涯,不得而知了;但是,想来想去彩云的汉子和彩云的妹纸,一定会因乡试,在翠湖会有一段邂逅的情愫,上演旧时代的金马与碧鸡的传奇,什么:金马见碧鸡,相思面对三十里,碧鸡啼时金马嘶,翠湖雨又风。考乡试、到昆明、石屏会馆一站式服务,欢迎你,盆友们都懂的。

到此乡试还不算关,还有最后的收关仪时要做,就是由巡抚大人主持的“鹿鸣宴”。席间要演唱《鹿鸣》诗(歌),似曾相识。以就是《诗经》中的小雅.鹿鸣:“悠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还跳魁星舞,示以本次乡试圆满收关。乡试在欢快的歌舞的海洋中,徐徐落下帷幕。整个封建科举历史共出20-30万的举人;大清有举人15万,余不大信。本剧完。

会试

会试因在春天举行,又叫春试或春闱。参加者均为各省的新进举人和历(往)届的举人,在国子监的监生均可参加。凡在会试中被录取的一律称“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会试,即共会一处,比试武艺,当然是文艺,因是礼部主持又叫“礼试”或“礼闱”。会试地点为北京东南的“贡院”举行。大清时会试主考官为四人称总裁,主官为“大总裁”,明代为二人,都是进士出身的翰林哥们当任,是饱学之士,是当朝大学士,由尚书或左都御史以上官员,担当。同考官18人,大明时8人,由翰林充任。考试时的弥封、誊录、校对、阅卷、填榜等程序与乡试一样。

参加会试的哥们,按例都要先进行覆试,但由于路途遥远的,错过了覆试的,可以先参加会试,之后再进行覆试。可见人性化管理非常合理、贴心,只是千错万错就是不能错过会试。

若果乡试有恩科,次年同样有会试,称会试恩科。譬如:1903年的癸卯恩正併科和1904年的甲辰恩科。1903年(光绪二十九),因庚子之乱,朝廷1901没举行科举,02年举行恩科乡试,庆祝老佛爷回銮,02年的会试推到了03年,有了这恩正併科。04年,因03年乡试也是恩科,故成了甲辰恩科。

会试是重经义,轻诗赋的考试,经义高手就占优了,也就是许多饱学的举人在会试中折戟的原因。中3举人第二年二月举行(乡试次年)会试,乾隆时由农历二月改为三月,也就是春暖花开的四月,林女士称的“人间的四月天”;时逢杏花绽开之时,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又叫“杏榜”。会试中了又叫“杏榜题名”。改在三月,是乾隆爷为照顾南方的举子而改的。

会试每逢地支丑、辰、未、戌年春季开试。由礼部主持,皇帝老儿任命主、副总裁,负责考试。会试同样分三场:三日考一场,第一场是三月初九开考,第二场是十二日考,第三场在十五日。以就是先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考试题目为乡试一样: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和策问。如同今天知道总的复习大纲如此,能折桂的却不多。

在会试中被录取了,称“贡土”亦叫“中式进士”,第一称“会元”。贡士录取的名额不,其中有多有少,但整个科举时代平均下来,以就每届收取人在300名左右。

整个大清,最多一次,是雍正八年(1730)共取406人;最少的一次,是乾隆五十年(1789)只取96人,中了第二个月(即四月)殿试。

有人统计了1300年科举史:进士大约有162450人,武进士有2万人,状元千人。盆友们数字并不可靠,大约16万人也就算准了,看看那兵荒马乱的年代,多少档案毁之一炬。状元近千人,若把武状元算入其中,可以蒙混过去。有说文状元有近七百的,有说五百多的(即592名或577名),余相信五百多的,加上武状,不会超过八百。有说文状元人数与人间帝王数差不多,就五百多。所以,中进士难、中状元更难。

再看看具体到各朝代有多少:隋唐五代约六千余,两宋约五万余(牛了),辽、西夏、金约三千余,大元1139人(具体了),大明约24595人,大清约26849人。注意有“约”字的,别太当真。

因为科举很复杂,很伤脑。咱们来看看不同统计,现在写到会试,离状元就近了,就谈论下世人最关心的“状元”。凡是学生,谁都希望能成为状元,状元的光环很无限。如同张爱玲所言:“出名要趁早”。行不行先混个脸熟,惹得妹妹的心儿跳,才是真。要高考了,不信有不拿状元不当回事的,就不希望那回头率?

大家都知道科举于隋而终于清,确立于大唐,完善于两宋,兴盛于明、清,绵延1300年。佩服这些封建王朝能如此坚持,而乐此不疲!从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第一个科举状元孙伏伽破茧而出,到逊清光绪三十年(1904)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止。历代科举榜数达745榜,有状元592名。加上短命王朝的文、武状元,整文武科举有状元777名(又一说)。

历史上传说第一个武状元-员半千(621-714),高光时刻是武则天当朝时。殿试其实是源于一代女皇时;女皇当政十三年(702)后,则天下令“诏天下诸州宣教武艺”正式开始了历史上的武举,女皇还是善于创新,不愧一代女皇。

历史上第一个可考的武状元,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的薛奕,此尊也是整个北宋,唯一留姓名的武状元。但是,从信史的角度看应该算薛奕是第一个;如同我们五千年文化,外国只承认三千年,夏商之前的历史还是空白,国家启动二百亿发掘这段历史,夏商文化考古调查。当然,没有不等于不存在;但,凡事都有标准或规则吧。首先,文字的记录才是第一位的,只要有文字,一切迎刃而解。如同面条,世界公认的是意大利,没想在中国甘肃发掘出了七千年前留在土碗里的半碗碎面条,还有什么话说呢?如同山西晋祠里的壁画有足鞠,萨马兰奇认定足球源于中国。

大隋大业二年(606)始创科举,到1905年结束。一说共产生文状元504人,其中大唐139人、五代十国11人、宋代118人、元代32人、明代90人、清代114人。注:清代开科112科;其中,有两科是满汉分榜录取。有清一朝满蒙八旗共出了3位状元,分别是麻勒吉、图尔宸、崇绮;麻氏1652中状元,官至两江总督;图氏1655中状元,官至工部侍郎(从二品);崇氏为蒙古正蓝旗人,老父为军机大臣赛尚阿,妥妥的官二代,1865年崇绮中了状元,成了同治皇帝的老丈人。江苏状元最多49人,如同今天院士最多。云南、山西、甘肃在大入关的历史中没有中过状元。

有开始必然有结束,武举的最后一个武状元-张三甲;光绪二十四(1898),中的武状元。那么,咱们云南有没有武状元?有滴,他的名字叫-杨洲鹤,云南大理祥云人。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中乡试武举。嘉靖二年(1523)癸未科武会试第一,成了武状元,后为参将(三品官)。

另外,辽国(朝)有18位状元、金国(朝)有15人、张献忠大顺国有1人、太平天国14人。加上上面504人,状元达552人了。

大宋时参加科举的举子达40万人,中个状元难。整个科举史连中三元(乡、会、殿)的状元仅17人。

清末时云南人口达千万,廪生1295人、增生2069人、附生2049人。

元代英宗至治二年(1321),元朝举行的第二次会试,昆明人王楫中了进,为云南第一个进士。

明代云南2755名文举人,出进士264人

云南清代文武进士808人,文武举9906人;其中,144人被赐进士举人头衔。其中文举人5646人,出文进士698人;石屏州的九旬老翁赛屿老先生,就是被“十全老人”钦赐进士出身滴。

云南的最后一次武乡试,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中举者杨载文等52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南最后一次乡试,中举者周钟岳等66人。云南的文举人名额由清初的三、四十名到清中期的54名,再到清末的64名。

这图片已有百年矣!后有一郑姓编辑说,左边两位是公子哥,穿的比袁好,余眼拙没看出谁穿得好,盆友你能看出

云南科考考试的最后两次科举

清未最后两次科举的会试都在河南开封贡院举行。开封因避汉孝武帝的讳,而改的名;这里也是北宋当年会试、殿试的地方,开封乃国之中枢,到民国时也是豫省的省会。今之河南大学既是贡院之地,云南大学亦然,乃贡院最后栖息之地。

会试何故选在开封,而非传统的九重京师,乃庚子之祸由。京师经此庚子一劫,贡院号舍多有损失,洋人武装又云聚京津之地。怕洋人胁举子而雄,也怕举子对洋兵冲突,为安全维稳计,朝廷令开封会办科举。参看余微头条《罕见:1903年大清,同一年三个状元》

云南参加1903年在开封举行的会试,新进举人64名,加上往(历)届举人,浩浩荡荡,应该有上百号科子(没查到记录多少),若每人驿马一的话,就是一支骑兵部队。。

1903年的科举,缘于1901年大清文改后的第一次考试;文改乃由刘坤一和湖广总督香帅联名的“江楚会奏”中向朝廷提出,要求取有用之才。因对八国联军宣战,将1900年恩科乡会试缓延到1901年(辛丑)进行,而正科乡会试以次递推。1900年为光绪帝三旬万寿;6月宣战,00年恩科乡试改为01年举。1901年底,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请“将明年应行庚子恩科乡试展至八月初八日与壬寅年行庚子正科乡试归併举行,再于次年併归会试”;即把1901年恩正两科乡试和两科会试,并到1902年(壬寅)举行。然而,1901年要举行的乡试,已经有广东、广西、云南、甘肃、贵州等五省也考完毕。所以,这五省在1902年就没有举行乡试。

科举时代,人们总把与“赶考”两字相联。学生们总是在赶考的路上,实际也是如此。小民们总是认为读书是有钱人的活,穷人只有乞讨赶考,若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说明你根本不懂,若懂还这样认为,那就是别有用意或冤枉了朝廷,东西清陵的大清皇帝要告你了。

至少,在大清一朝不会有乞讨赶考的盆友,也不会因盘缠不足而不去考试的盆友,只要你有资格考试,不论岁数、不论贫富都可以去,妹妹你大胆的往前走。

科举的创立,打破了贵者恒贵,贱者恒贱的用人规则。也就是说太阳下科举是很公平的了,只要你努力,万事皆有可能!

我们来讲一下大清对考生有什么经济上的补助,大家最知道的就是康有为同志在京城会试时的“公车上书”,公车就是朝廷为入京会试的举人准备的免费交通工具,这“公车”仅限于会试。

再来谈谈乡试

大清没有专门制定针对生员参加乡试给路费和生活补助的规定或条例,是由各省定夺,具余所知都有补助,尽管去。

参加乡试的考生,每逢考试之年,当年七月初,可以到当地官府领取3-5两白银的路费银。当然,这路费银不一定非要官府出,那天都有慈善家,那时叫乡绅他们会捐一点,做点公益。

十全老人统一新疆后,允许新省的士子参加西安的乡试。乾隆四十二年,新疆生员黄斌在西安乡试中获第二名(亚元),地方官上奏嘉奖,乾隆爷一高兴,下令嘉峪关以外士子凡参加乡试会试,加恩照云贵例,一体赏给驿马一匹,还给路费,以示优恤边陲寒士之至意,宣我朝皇恩之浩荡。

从此,新疆的亚克西们,参加乡会试,凭录取通知书可领取火牌,由沿途驿站提供食宿马匹和船只,还发给三两白银,好事、绝对好事,谢主隆恩!

顺至八年,规定“凡举人会试,由布政使给予盘费”。安徽给20两,最多的是琼州府(今海南)给30两。咱们云贵给3两,虽少但也够用,雍正二年加到10两,与时俱进,还按时发放;只是滞留京师读书,等下次会试的不给赏银,注是返程费。贴心、真的很贴心。

若果,遇到特殊情况,还有应急管理。譬如,乾隆元年丙辰科会试,北京连日大雪纷飞,乾隆爷爷下旨赏参加会试的举人,每人三两白银,还给棉衣防寒,吃的是麻辣烫,香!考生们一定口里心里喊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庚子之变时被毁坏的部分京城贡院

转眼到了1903年,全国各地几千号举子云聚十一朝古都开封,公车北上,不绝于路。我们云南的马太元,马老先生(1874-1961)云南新平人,祖籍四川巴县人,祖上明末入滇。1901年,云南乡试举人,1903年(农历)2月23日到开封,3月入围会试,4月中放榜,未中,回乡。此老,是1902年农历11月从家乡出发参加会试的,翻山越岭,一路趴涉,还顺路出售云土而来,到汴梁时,妥妥的富豪了,还上了《申报》头条,一下窜红开封府,厉害了。宣统二年,马老到北京参加过朝考,列二等,旋回滇,一个稍有影响的文化人。

1903年4月6日-14日(农历3月初8日-16日)会试如期在开封胜利举行。举子们要连考三场,老天不作,试前河南大部分地区连下一星期的雨加雪(如同去年郑州大雨),乍暖还寒,更显寒冷,道路泥泞不堪,许多举人因风雪被阻信阳,河南抚院举饬各府州县征舟车往接。现在开封有气垫船,换成如今秒秒钟的事。

百密一疏、百疏一堵。令“凡有远道来迟持有咨文者,若尚未封门,即可随到随补”。尚有数百晚矣,天气甚坏,时间紧迫,试卷遂由各省京官发给,不落一个。

试毕出闱,依旧大风扬尘,士子哆嗦,饭食则掺杂沙尘,食之难咽,有失斯文面目。当局令绰官查号,每人补火腿四两,肉馅大包的两砣,粥饭一碗,量少者为之噎。体恤士子,士子深感官府之周,遂无厌言。

第二场最后一天,大风刮起,沙尘扑面,墨干笔胶,试卷为之乱也!

第三场也是最后一天,大风吹垢,黄灰蔽天,书籍墨盒,灰尘沾护,笔腻成团。官府安慰,极端天气,上奏圣上,允诺放宽。

乡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不准用八股程式作题。

现录第二场第一策题:“泰西最重游学,斯密斯氏为英大儒所论游学之损亦最挚切,应如何固其质性,限以年例,以期有益无损策”。斯密斯氏指英国哲学经济家亚当.斯密。

第一场和第三场都是士子们熟悉和日习有素的题目。第二场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才是当时朝廷所面临的国际问题。

会试前一般要对举人进行“磨勘”和“复试”。磨勘,是礼部对各省乡试的一次检查,就是再次核实,有无违规和不实;就是乡试放榜的当天各省派专人把举人的朱卷和墨卷送至礼部,由礼部组织有关人员磨勘,即复查。注:朱卷是乡、会试中由誊录生(同考官)用红笔照考生墨卷抄写的答卷,供阅卷官看。墨卷即考生自己作答的卷子。若果二卷不符或违规,将斥革功名。轻者罚停会试一至三科。复试是为防止考官徇私舞弊,复试题目常由皇帝亲出,复试成绩分四等,一二三等可以参加会试,末等罚停会试一科或数科不等。

会试放榜后,对新贡士同样磨勘和复试。皇帝派专人负责,到了这步,一般都允许参加殿试。

殿试在紫禁城的举行。自乾隆二十六年(1761)起定为四月二十一日(农历),遂成定制。殿试地点原先在天安门外,后在太和殿广场。乾隆五十四年(1789)正式固定在保和殿,只考一天。

殿试内容:只有经史时务策一道。每策包括三至五题,试题前一天由读卷官在文华殿密拟,由皇帝确认后由内阁中书用黄纸书写,连夜印刷,第二天凌晨发给贡士,每人一份。试卷用白宣纸裱成,前面是素页,写三代履历。红线之下写策文,字至少五六百字,长者千字。第二天阅卷,先阅自己所分之份,然后交叉互阅,再综合评定,由高到低分别打上五种标识。此时考生以墨宝展示于考官。殿试分三甲录取,只有等次之别,而无落榜之说,成了“天子门生”。阅卷官呈十份卷子给皇上御览,决定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传胪(第四名)为二甲第一名,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又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榜时用黄纸书写,故称“金榜”,要写小金榜和大金榜三传折子,小金榜供皇帝御览。大金榜传胪日一份张挂于长安左门,三天所由礼部缴送内阁收藏;另一折由鸿胪寺官员领去传胪日唱名之用。殿试结束,四月二十五日还玩“金殿传胪”,一甲三人接受皇帝召见,金銮传胪后第二天,在礼部宴请新晋进士,叫“荣恩宴”,之后到孔庙主碑镌名。传胪后第三天朝考,朝考决定是否进入翰林院学或授职。四月二十九日,由状元率众进士到太和殿向皇帝谢恩。授予中进士者官职。同的举行盛宴“琼林宴”,这天还多有赏赐。

现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有进士题名碑198通,记载着明清51624名进士之名,是否有盆友们先人之名,有恭喜你!

1903年,开封会试后,成为贡士的三百多名贡士,又马不停蹄赶往九重京师,一睹圣上风采。

1903年,即光绪二十九年。一甲赐进士及第三名:状元王寿彭(山东潍坊人)、榜眼左霈(广东人)、探花杨兆麟(遵义人),又称“王寿彭榜”。二甲赐进士出身共138名,昆明张坤排16名,昆明李坤(1866-1916)排35名,石屏袁嘉谷62名。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共174名,石屏陈钧排第9名,石屏胡商彝排第80名,昆明施汝钦排第94名。三甲共315名进士。

1903年,云南中进士,仅个位数,好像6-7名?

一甲三名成了“保送生”,直接进入了翰林院,状元授修撰,另两人授编修。

再来看看最后一科的会、殿试

1904年甲辰科,即光绪三十年,是老佛爷七十大寿万寿节,自然是恩科;而1900年,是光绪三旬的万寿节,后太后又回銮,双庆!03年也是恩科了。

1904年的会试同样在豫省省会开封举行。此番,参加开封会试的全国举人共5410人,都是帝国的精英。会试三场下来,直接淘汰5134人,止步于此,京城始终还是梦。胜出者仅276人,不及参加本次会试的零头,贡士录取率仅为5%。殿试后共有273名(不知何故少了三人)获得科甲出身,有了新的身份证明“进士”,又有了一绝唱的身份“末科进士”。一甲3人、二甲120名、三甲150名。

1904年(公历)7月4日,大清早。273名贡士从东华门入宫,又从中左门进入保和殿。大约七点,众贡士至中和殿阶下跪接试题,殿试开始。

7月7日,阅卷大臣8人把十份卷子呈给光绪帝,帝认为二卷比一卷如,四卷比三卷好,所以互易。刘春霖为状元、朱汝珍为榜眼、商衍鎏为探花,第四名张启俊为二甲第一名传胪,此为小传胪。

7月8日,大传胪,太和殿。春风得意马蹄急。韶乐齐鸣、鞭响云霄,顺天府尹结彩棚相迎三位哥们。

大传胪第三天,同样在保和殿,朝考开始。新进士第三次在此考试,前两次是覆试和殿试。朝考一天,不掌灯,即收卷;前十名呈皇帝,此试分一二三等,一等第一名为朝元。参加朝考的却274名,多一人,乃汪康年是也,此尊为前科进士,此次补考朝试。汪氏(1860-1911)光绪十八年(1894)进士,香帅幕僚。1907年在京创办《京报》,1909年报道“杨翠姐案”而名声大噪。

朝考后,既授职,正式进入体制,成为真正的朝廷命官。新进士由内阁大臣领班太和殿朝见天子,每20人一排,皇帝检阅。光绪钦点61名翰林院庶吉士,部属官员96人,内阁中书10人,知县88人。其中不含一甲3人,还有14人京官本班使用,还有两位表现极差的“归班诠选”。殿试通过了才算真正的“登科”,可以一日看尽长安花。

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的进士题名碑

这次代表云南出征的有周钟岳等新进的66名举人,以及往届的老司机们,人数也是上百的。这次,中进士的也是个位数,与上届基本一致,解元老爷周钟岳却是名落孙山,与进士无缘,乡试一结束就草草回乡了。本次,中二甲120名中排第76名(全国79名)的是泸西的陈度(1871-1947)老先生(书画家),排第75名的是沈钧儒先生,此老为红河州的最后一个进士,真正的“末科进士”,笑傲江湖无来者。

进士到了殿试不淘汰,原于赵宋初年的张元(-1044)他屡次在殿试中被淘汰,一怒之下叛逃西夏,成了西夏国师和宰相,处处与大宋作对。后大宋取消了殿试淘汰制。历史叛逃的祖师乃西汉文帝时的宦者中行说,投靠匈奴,成了单于主要谋臣,祸害大汉多年。两位都是冲冠一怒,出口气,甘当叛徒;明末时的叛徒也多什么洪承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范文程等等。

1904年甲辰科,第二甲第57名的钱崇威(1870-1969)是科举史上最后一位去世的进士。但有人作着了统计,1904年中进士的,活到四九后有30多人,曹元鼎(1876-1971)排三甲第79名,张名振(1884-1970)殿试排名第120名,如此看最后去世的应是曹老了。中进士时张名振20岁,最小的是夏道辉年仅19岁。

大清除正常科举外,还有一些制科,即根据皇帝的旨意临时增加的考试。其正规和重视程度不如正常的科举。康熙十八年(1679)的“博学鸿词科”、乾隆元年(1736)的“博学鸿词科”以及光绪二十九年(1903)的“经济特科”即是制科。

康熙十八年“博学鸿词科”,采取的是推(保)荐制,凡三品以上官员可以推荐,不论出身,不论官身,都可保荐。十八年全国推荐143人,考取50名,一等20名、二等30名。彭孙遹为一等第一,授翰林编修,为明史总载;其中,著名者朱尊彝、毛奇龄。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科”,全国保荐276人,取十五人,次年再取四人。一等五人,二等十人;第二年,四人中取一等一人,余下为二等。一等第一名刘纶,试前为廪生,授翰林编修,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凡一等都授翰林编修,二等有进士、举人者授翰林检讨,无者授庶吉士。补试四人中,进士、举人列一等二等者皆授检讨(从七品),无者皆授庶吉士。

补试四人中除一等一名外,余下三人为二等。石屏州人张汉列二等第三名,总排名为二等第十三名(末位),张汉康熙癸巳年进士,时任河南知府,补试为二等末位,授检讨,改调监察御史,不久乞归故里。

傳説是張漢(1680-1759)寫的詩。農民工至今讀不來,有會讀的盆友?

此鸿词科,由云南巡抚张允随保荐的徐本仙,是“学优才干,政绩懋著之员”。徐本仙举人,云南开化(文山)人,时任龙州(广西)知州,没有中式。

光绪二十九年(1903)“经济特科”列一等第一名的袁嘉谷(石屏州人),是云贵(后为两江)总督魏光焘保荐的选手。

1903年和1904年两次科举,出人才最多的就是04年的甲辰,对科举也算一个好的注脚了。1903年这科人才状元王寿彭可算一个,官至正部级,连捷进士。坊间传状元是名字“寿彭”取得好,堪比彭祖,吉祥,太后一高兴点为状元,实际这两届的科举太西都没参予,只能是光绪帝觉得吉祥而已,或政治正确为讨皇阿玛开心而钦点。王寿彭湖北布政使兼巡抚,北洋总统府秘长,山东大学创办者之一、校长。

1904年甲辰科人才就多了,略数几个,会元谭延闿就不用多言了,还是沈钧儒、蒲殿俊(保路运动出大名)、黄远生(报界奇人)、汤化龙、贾景德等等。也有反面人物王捐唐(1877-1948)合肥人,会试为第21名,覆试一等41名,殿试二甲第5名,全国第8名,朝试三等40名以主事分部学习,成了大汉奸,被国民党处决;还有叶先圻会试排29名,覆试一等第6名,殿试二甲36名,全国排39名,朝试一等第11名,翰林庶吉士,也成了汉奸。在这二百多号的进士中,其中有73人东渡日本游学或考查。

大清112科,中进士者26849人。其中,中翰林6073人,不包含制科,只是常恩科进士。一甲全进翰林,二甲45.6%进翰林,三甲9.36%进翰林,进士入翰林22.6%。但大清有4名最后一名进士入了翰林,倒数2、3名入翰林的有10人,一切皆有可能,就看你是否在其中也。整个大清共有汉大学士119人,其中翰林出身101人,进士17人,举人1人;这举人就是左文襄宗棠是也!

历史上出进士最多的十个地方:苏州、杭州、常州、福州、绍兴、吉安、宁波、蒲田、泉州、徽州。这些地方也是出状元最多的地方,江苏出状元最多,现在是院士最多。安徽的休宁县是出状元最多的县共19人。

以明清全国十八省,在加上辽东共十九个地区计算,出进士最多的前三甲是浙江、江苏、江西,福建明代排第四,清下降到第八,进士人数全国第六,河北进士全国排第四,山东第五。云南进士人数明排第十六名,清代第十五名。云南、广西、贵州、甘肃四省进士不足千人。

所以,成了进士,真的能让我心跳一辈。进士中的差等生,没进翰林,即授知县的,也能混个正处的知县,还敢说读书无用?

扉灯照宝殿,金銮系珠衣。华发不胜簪,几回金銮殿。诏书传宫烛,罗香试朝衫。御沟泮挼蓝,飞燕呢喃喃!

清代全国215个府,出进士最多的府:顺天、杭州、福州、苏州。

现在,数几个状元,也许大家知道的:

唯一的状元驸马,是唐会昌二年(842)的郑颢,唐宣宗把女儿万寿公主许配他。

文天祥状元中的状元。赵楷身份最高的状元(徽宗三子)。贺知章状元大诗人。王维21岁中状元称“诗佛”诗书画状元。状元皇帝李遵项,西夏王朝第八任皇帝。欧阳修《卖炭翁》中的陈尧咨是连中三元的文状(能文能武真实存在的人)。明代状元杨慎。明初的黄观六为状元“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天”状元中第一人。傅善祥(太平天国)唯一的女状元,有学者考证,状元为杜撰。两代帝师翁同龢状元…。

晚清道光到宣统年间,两广地区有一帮人,义务帮参加科考的考生打小抄甚至做枪手,帮庄家赚银子,赌谁能乡试中举。“闱姓赌榜”又叫“卜榜花”,下赌谁能中榜,分设头奖、二奖、三奖的,现还被学术界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彩票,也难怪现在读书人也爱买彩票,原来在此。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广东补行庚子科乡试,大赌商卢焯之将自己的儿子卢宗璜硬“扛”成了解元,卢焯之后到了澳门,成一代赌王。光绪三十年的甲辰科,老广东又“扛”出一名进士李翘,李父靖谭镳做枪手,报酬10万两白银。余查了1904年的进士名单,没有李翅这个人,也许是杜撰的。04年中进士的李氏共17名,二甲有7人、三甲有10人;二甲第38名倒是有个叫李翘燊的进土,是广东新会双水镇洞阁村人,翰林散馆时,还被授予编修(正七品)一职,这个应该不假了,应该是个人才,若不是怎能获编修一职?谭镳(1863-1924)有其人,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已丑恩科乡试第九名举人,新会人,参加过“公车上书”。是新会一中创办人,谭老若用笔大钱创了新会一中,那真的是物超所值,要大大滴赞,谭老兄弟梁启超的表哥。以前,看到军阀李纯(江苏督军),支持张伯龄创办南开都是大手笔,第一次捐8万银元,第二次6万银元,到去世时共捐了50万元,按如今算那都是亿亿的捐了。李纯的形象一下在我农民工心高大起来,谭老、张老可说正人用歪钱、其钱也正,李纯对南开来说也正。所以,他们成为不了盆友,但也成为不了敌人。

科举,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是否能走出国门,影响老外。还真有:

韩国(朝鲜)科举诞生在高丽王朝第四代王时期,即958年,终止于1894年。分三类:官学生、乡贡进士、现任官吏。科目有:文科、武科、杂科;文科中又有进士科、明经科和杂科。1380年明经科彻底废除。杂科很复杂包括卜算、医学、地理、律法等等。

考试有一年一试,二、三年一试;甚至,六年一试,不太规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外国进士,就是日本国遣唐使中的晁衡友人,知道的盆友多,不戏说。当时,参加大唐科举的外国友人是以“宾贡”身份参加的,从太宗朝到文宗时150年间,高中进士的朝鲜人有105名,其中58人是以贡客身份获得的。新罗人崔致远、金云卿,渤海国(东北及俄远东地区)高元固诗人,大食(阿拉伯)人李彦升,波斯(伊朗)人李珣(晚唐词、诗人)等等都是大唐知名的宾贡进人。

848年,唐宣宗大中二年,来自阿拉伯的黑衣大食李彦升中了进士。那年,大唐全国仅23人中进士,李彦升很牛的,宣宗钦点成了翰林,成了阿拉伯的唯一。

“宾贡进士”专门为外国友人而设立的科举。

崔致远,12岁到长安留学,18岁中“宾贡进士”,受唐僖宗赏识。884年回国,成了朝鲜半岛的文化泰斗。金云卿在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任过淄州长史,回国后成了名诗人。

大唐盛世时曾规定过“胡人”想娶我中华女子、是大唐美女,不当硬件过硬,软件名声也要过硬。娶我唐朝美女,胡人要有“进士”身份,这就老火了,大唐妹纸高贵。可说中华女子地位“杠杠的”就是这大唐了,出嫁就有钱有名声,娘家真的硬,这么好的娘天下难找,谁敢欺我大唐爱女,虽远必诛!娘家的霸气,就是闺女的依靠!

到过西安的盆友,也许许多人都看过张大师导演的4D或5D盛唐时的电影,就是早已完成三胎任务的老老公。一看那盛世美女,就是楚腰凶大,看得眼馋,看看那胡人,简直眼睛都直了。由于娘家势力很大,要做大唐的女婿,就得惦量惦量了,这老丈人,还不敢惹,吹胡瞪眼睛的事就雪藏心里,渣男的人决不敢做。大唐女子在娘家还是在夫家都是卷心菜,或了小“甜筒”。

大明第一科科举(洪武三年,1370),120名进士中有31名是浙江人,这不是靓点,靓点是一位远道而来的友人韩国盆友金涛,排名是三甲第5名,全国排第25名,被授予山东安丘县县丞;但金盆友选择回国,想来到过天朝上国留学的海龟,回去一定香,是“登仙籍”的高知人才。朱重八有感于金同学的爱国情怀,大大的赏赐,大明就是好,薄来厚往,总是十倍的赏,连同陪金同学赶考的三位同学一块赏,还派专车士兵护送回国,如同小白回国任国君似的。从此,小韩盆友经常到上国找饭吃,如同一家人。

大明景泰五年(1454)甲戌科,越南盆友阮勤中一举夺冠,成了大明进士,官至工部侍郎。

越南进士姜公辅,是大唐著名人物一代名相。姜公辅(730-805)出生在爱州(今越南清化),唐德宗李适时期进士及第。

越南科举源于1075年,即北宋熙宁年间,越南李朝(1009-1225)正式开科取士。越南李朝崇尚佛教,僧侣成了其国知识层。到陈朝(1225-1400)时规定科举七年一次。明清时的越南也学中原王朝八股取士。法国占越南时,科举增加了拉丁文和法语,安南人不满了。1918年由法国总督和越南皇帝宣布发除科举。世界最后一届科举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1802-1945),阮丰贻成了最后状元。

大清在取消科举后,为笼络外国留学生,凡合格者优等授予进、中者举人。中进士的均授翰林修撰,很是优惠,称之“洋翰林”。

连中三元的状元历史上有十六位,也有说十七位的。

讲了这么多,只能算科举中的九牛一毛,盆友们也许有了个大概,这就行了。不同朝代又有所不同,要讲明白非“砖”家莫属,非咱农民工所能及也!!

明白了个大概,接下来的石屏州进士,就小菜一碟,无须多讲。

石屏州的科举第一人,应该是宝秀的~王瑞,来自元朝贡生(秀才)一枚。来自秀山书院,即现在的正街小学,王瑞成秀才后,书院改名为“文昌书院”。

明清两期,石屏州文举人共488人,其中明代有99人。举人中有解元九人,亚元六人,经魁六人。武举人150人,其中明朝3人,武举亚元3人。

翰林15人(16次):

陈世箕,南明永历时翰林检讨。许贺来,翰林编修。张汉,检讨。何朗,检讨。杨胪赐,检讨。张汉,乾隆“博学宏词科”补试为检讨(二次翰林)。刘经传翰林。杨鹤荣翰林。杨桂森翰林。许应澡翰林。罗士箐翰林。胡霖仓翰林。朱淳翰林。朱景轼翰林。张瀛翰林。袁嘉谷翰林编修。

石屏州武进士11人:

王俨,嘉靖戊戌年(1538)武进士。白士斌,乾隆庚辰年(1760)武进士。王遇春,嘉庆丁丑年(1817)武进士。向逢春,同治三年(1871)辛未科武进士。何正荣,光绪庚辰年(1880)武进士。罗长春,光绪庚辰年(1880)武进士。余普落,光绪丙戍年(1886)武进士。罗长华,光绪乙丑年(1889)武进士。罗长林,光绪乙丑年(1889)武进士。杨建勋、黄席珍,光绪乙未年(1895)武进士。

石屏州文进士(66名)

罗 晟

明景泰二年辛未年(1451)进士,三甲第62名。本届状元柯潜、榜眼刘升、探花王?传胪吴 汇;二甲共75名、三甲共123名。明正统九年(1444)甲子科乡试中举的李晟疑是罗晟?

王 杲

明成十七化辛丑年(1481)进士,三甲152名。本届状元王 华、榜眼黄 珣、探花张天瑞、传胪胡 玉;二甲共95名、三甲共200名。成化十六年(1480)庚子科乡试中举的王杲(临安)应该就是石屏州的王杲,联捷进士。

杨廷相

明嘉靖二十三年甲辰(1544)进士,三甲第131名。本届状元秦鸣雷、榜眼瞿景淳、探花吴情、传胪涂铉;二甲共93名、三甲共226名。嘉靖十九年(1540)庚子科乡试中举。

杨廷相故居在南正街34-39号间,也是其后人杨胪赐的故居。

冯良知

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年(1565)进士,三甲80名。本届状元范应期、榜眼李自华、探花陈 栋、传胪李一迪;二甲共77人、三甲共314名。嘉靖七年(1528)戊子科乡试中举。

许 滋

许 滋(1530-1602):明嘉靖四十四年乙丑年(1565),三甲83名,外号“许白糖”善吟对。嘉靖四十三年(1564)甲子科乡试中举。

涂时相

万历八庚辰年(1580)进士,三甲第7名。本班状元张懋修、榜眼萧良有、探花王庭撰、传胪董嗣成;二甲共57名、三甲共242名。涂时相明万历元年(1573)癸酉科乡试中举。

王夔龙

万历二十年壬辰年(1592)进士,三甲第157名,曾任巴陵(今属岳阳市)县宰,有政声。本班状元翁正春、榜眼史继偕、探花顾天埈、传胪洪启睿;二甲进士共57名、三甲共244名。王夔龙明万历十六年(1588)戊子科乡试中举。

王夔龙老宅在异龙镇西正街42号。

陈龙光

万历三十二甲辰年(1604)进士,三甲第173名。本班状元杨守勤、榜眼孙承宗、探花吴宗达、传胪戴耆显;二甲进士57名、三甲进士248名。大名人孙承宗,其后人孙殿英掘了东陵的皇陵。陈光龙万历二十二年(1594)甲午科乡试中举。

陈龙光老宅在东正街33号,陈氏任过湖广按察司到使,后为山东右布政使和江西左布政使。

陈 鉴

陈 鉴(1587-1647):万历三十五年丁未年(1607),二甲第23名。本届状元黄士俊、榜眼施凤来、探花张瑞图、传胪李光元;二甲共57名、三甲共238名。陈鉴万历四十五年(1617)任广西梧州知府。陈 鉴万历二十八年(1600)庚子科乡试中举。

张一甲

崇祯十三年庚辰年(1640)进士,二甲第2(全国第五名)名。本班状元魏藻德、榜眼葛世振、探花高尔俨、传胪蔡肱明;二甲共57名、三甲共236名。有名人物魏藻德,这位魏大哥(1605-1644)从状元到首辅仅三年时间,古今第一人,证明干得好不如领头大哥一句话;城破入刘宗敏大营,棍执于头,头裂浆出,痛之呼天,脑裂而亡,与子俱亡,还想与子“复牵黄犬”乃痴梦也,宗敏得银四万余两,老魏只知有家不知有国,落此下场也不可惜;魏君很有口才,以此著称,可惜宗敏不吃此套。这届算是福利最好的一届了,秀才、举人中优异者都有一官半职,悉为部属、推官、知县共236名“赐特用”,称为“庚辰特科”,有学者认为此届赐特用榜不应视为进士。张一甲崇祯九年(1636)丙子科乡试中举。

陈世箕

南明永历(朱由榔1623-1662)年间的进士,为石屏的第一个翰林。1647年朱由榔在肇庆即帝位,以“永历”为号,是为永历皇帝。永历帝后迁都南宁、贵州安龙。1656年(永历十年、顺治十三年),迁都昆明并下令举行科举考试,在大清八旗南下时还搞了个状元在昆明(永历称“滇都”)大街小巷热闹一番,也够有闲心玩这一套,玩个笼络而已。陈世箕、余认为应该是1656年小南明朝的翰林检讨?

异龙镇西正街70号,说是石屏州首位翰林陈世箕的宅第。

魏殿元

康熙九年庚戍年(1670)进士,三甲202名。本届状元蔡启僔、榜眼孙在丰、探花徐乾学、传胪何金蔺;二甲共57名、三甲共239名。有名者二甲列第二名(全国第五)的李光地。

万 肃

康熙十二年癸丑年(1673)进士,三甲第54名。本班状元韩 菼、榜眼王度心、探花徐秉义、传胪顾 汧;二甲共40名、三甲共123名。万 肃字凝宇,云南地方志人物,《(道光)云南通志.人物志》有载(省图书馆)。

许贺来

许贺来(1656-1725):康熙二十四年己丑年(1685)进士,二甲第30名。翰林编修,为云南清代第一个入翰林的人,称“开风翰林”。许贺来有诗名,余在云南博物馆新馆开馆时,看到有许先生的诗。本班状元陆肯堂、榜眼陈元龙、探花黄梦麟、传胪张希良;二甲共40名、三甲共121名。有名者陆肯堂、陈元龙等。

许贺来老宅在异龙镇“观音寺巷”,以前老人民医院的背后,前几年大门头上悬一匾“开风翰林”。

卢 炳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年(1688)进士,三甲第48名,任过南昌知县。本班状元沈廷文、榜眼查嗣韩、探花张豫章、传胪范光阳;二甲共40名、三甲共103名。有名人物查 升(1650-1707)列二甲第二名进士,翰林编修,书法大家,康熙爷的最爱,浙江海宁人,脑洞一下查良镛,就是写“笑书神侠倚碧鸳,飞雪连天射白鹿”的那位。

卢 炳老宅在诸天寺和卖香巷交汇处,即以前石屏六中门口左边的荒地。荒地不荒,上世纪七十年代,一场火,成了荒地,火之前据说是供销社的仓库或兼职工宿舍。那时荒地上还有好几个石雕,后来在荒地上建了“五交化公司”。

王孙熊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年(1700)进士,三甲第113名。本届状元汪 绎、榜眼季 愈、探花王 露、传胪张成遇;二甲共60名、三甲共242名。有名者列三甲第218名的年羹尧。康熙三十八年(1699)己卯科乡试中举的王孙澹(石屏州),疑是王孙熊。

杨胪赐

康熙四十年辛巳年(1701)进士,三甲第49名。这个,余没查到1701年的有关科举。但在雍正元年(1723)癸卯恩科中找到杨胪赐,排名三甲进士第59名。雍正元年状元于 振、榜眼戴 瀚、探花杨 炳、传胪张廷珩(张廷玉之弟即张英之子,张英之张廷璐是康熙五十七年(1718)榜眼);二甲共63名、三甲共180名。

陈守仁

康熙四十八己丑年(1709)联捷进士,三甲第159名。本届状元赵熊诏、榜眼戴名世、探花缪 元、传胪朱元英;二甲共50名、三甲共239名。有名者戴名世(1653-1713)56岁中榜眼,文学大家,桐城派杰出代表。陈守仁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乡试中举。

张 汉

张 汉(1680-1759):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年(1713)康熙六十恩科进士,三甲第49名,张 汉在当地久有诗名,传说中常常与临安名士在异龙湖吟诗作对,而临安名士终逊一色,张氏还善书、赋、吟联。本届状元王敬铭、榜眼任兰枝、探花魏廷珍、传胪杨绳武;二甲进士共50名、三甲共143名。名人王敬铭(1668-1721),中状元时已67岁,为嘉定(今上海)第一个状元,爷字辈状元,此老诗书画厉害。张 汉康熙四十七年(1708)戊子科乡试中举。

张 汉老宅在今石屏异龙镇南正街5、6号。

何 朗

康熙六十年辛丑年(1721)进士,三甲第60名,翰林出生,善于书。本届状元邓钟岳、榜眼吴文焕、探花程元章、传胪王兰生;二甲共40名、三甲共120名。何朗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科乡试中举。

何 朗是何神医何慥之后,其祖何其偀、何其伟也是当地绅士,老宅在今天古城集市正对门,即“何家大门”。至今、尚有明代建筑的某些构件。N年前,何家大门口,常有一个脖子肿大的老奶奶在门口卖针线活,一个小簸箕,下撑一个支凳,街天就摆在那里,一幅平静的画。

罗凤彩

康熙六十年辛丑年(1721)进士,三甲第x名。罗凤彩,余在此科之中,硬是没有找到罗氏之名,在辛丑科163名进士中,就没有一个姓罗的进士,希望盆友们不烦指点一下。余在雍正元年(1723)中查到了罗凤彩,列三甲第52名。和杨胪赐应该是同榜进士。罗凤彩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乡试中举,应该是罗凤彩中举时间有错,不可能同一年中举又中进士的。

罗凤彩及后罗荣光、罗士菁老宅,在西正街65号,当地有名的罗家二十四个天井。传说是大清宗人府丞罗凤彩从当地外号“神医”何 慥手中购买的,后进行了改护建,有了这“二十四天井”之说。什么“牛驮钥匙马驮锁”,说他家的地产很多,是个有名的地产开发商,这是石屏当地的“文家”罗氏,还有“武家”罗氏。

万咸燕

康熙六十年辛丑年(1721)进士,三甲第105名。戴亨(1691-1762)官二代,久负诗名,排名三甲第106名。康熙朝(1662-1722)共61年,共开科21次。万咸燕康熙五十三年(1714)甲午科乡试中举。

万肃、万咸燕进士宅第在卖香巷23号,万咸燕曾为丽江教授,四川井研知县,曾主编过《丽江府志》对纳西文化也是一个贡献。

朱 瑛

雍正二年甲辰年(1724)进士,二甲75名。此届状元陈惪华、榜眼王安国、探花汪德容、传胪汪由敦;二甲共81名、三甲共215名。朱 瑛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科乡试中举。

陈 沆

雍正二年甲辰年(1724)联捷进士,三甲第117名。陈沆雍正元年(1723)癸卯乡试中举。中举名单错为陈沅。陈 沆与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恩科状元同名。

陈 沆老宅今无存,据说原址在县新华书店,即杨鹤荣老宅左边。原来的新华书店,在后来的医药公司楼上和楼下(门店),它的对面原为民国时“富滇银行”石屏分行。后又为修补店:修锁、修伞、修鞋等的地方,后又建了县法院,现在又改建成其它。陈宅后建了新华书店,书店又搬到此办公,现在又要拆建它用。异龙古镇,在当地政府的英明决策下,将更加古酒飘香,疫情之后,将游人簇动。

陈蓉纕

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进士,三甲第148名。此届状元彭启丰、榜眼邓启元、探花马宏琦、传胪邹一桂;二甲共50名、三甲共173名。彭启丰为康熙十五年丙辰科状元彭定求之孙。陈容纕雍正元年(1723)癸卯乡试中举。

陈家老宅在观音寺巷12号,和陈蓂纕为同胞进士。

许 平

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进士,三甲第89名。许平康熙五十六年(1717)丁酉乡试中举。

张 坦

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联捷进士,三甲第131名。张 坦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乡试中举。

刘腾蛟

雍正五年丁未年(1727)联捷进士,三甲第132名。刘腾蛟雍正四年(1726)丙午科乡试中举。

陈蓂纕

雍正十一年癸丑年(1733)进士,三甲第10名。本届状元陈 倓、榜眼田志勤、探花沈文镐、传胪张若霭;二甲共92名,三甲共233名。二甲第一名张若霭(张廷玉之子)。陈蓂纕雍正元年(1723)癸卯乡试中举

杨名扬

雍正十一年癸丑年(1733),三甲第81名。雍正朝总开科:雍正朝(1723-1735)元年、二年、五年、八年、十一年共13年,开科举五次。杨名扬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乡试中举。

王兆增(曾)

乾隆元年(丙辰年,1736)进士,恩科三甲第149名。本届状元金德瑛、榜眼黄孙懋、探花秦蕙田、传胪蔡 新;二甲共90名、三甲共251名。有名者三甲第20名的胡中藻,蔡新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科乡试中举的王肇兴(石屏),疑为王兆增,而进士榜为王兆曾。

卫 璜

乾隆元年丙辰年(1736)进士,恩科三甲第179名。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乡试中举卫璜(建水),应该是石屏,为笔误。

刘心传

乾隆十六年辛未年(1751)进士,三甲第84名,殿试后去世。本此状元吴 鸿、榜眼饶学曙、探花周沣、传胪沈栻;二甲共70名、三甲共170名。有名者列二甲第二名的刘墉。刘心传和刘经传、刘治传是胞兄弟,同胞三进士。刘心传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乡试中举。

协天宫6号,是刘心传、刘经传、刘治传进士“三兄弟”的故居。

谢奉章

乾隆十七年壬申年(1752)恩科进士,列三甲第110名。本此状元秦大士、榜眼范棫士、探花卢文弨、传胪钱载;二甲共70名、三甲共158名。名人有状元秦大士(1715-1777)江宁(今南京)人,是名儒硕德、名重朝野的人,诗书画三绝,书法直逼欧、柳,就是写“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的人;还有二甲第23名的翁方纲。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乡试中举谢凤璋(建水),疑为笔误,实为谢奉章(进士榜之名)。

李云程

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进士,三甲第41名,彝族石屏龙港人,曾有人要打造一下夷人进士文化。本届状元庄培因、榜眼王鸣盛、探花倪承宽、传胪汪永锡;二甲共70名、三甲共168人。李云程乾隆十二年(1747)丁卯科乡试中举。庄培因状元是雍正五年状元彭启丰的女婿即“翁婿状元”,此女可自豪地说:老子是状元,老公是状元。

郑之圻

乾隆十九年甲戌年(1754),三甲第48年。乾隆九年(1744)甲子科乡试中举邓之圻(石屏),笔误就是郑之圻(进士榜之名)。

刘经传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年(1760)进士,三甲第19名。本届状元毕 沅、榜眼诸重光、探花王文治、传胪曹文植;二甲共50名、三甲共111名。有名者即状元和探花,王文治(1730-1802)江苏丹徒人,老王对于建水和通海人应该是很熟悉的,王先生曾在这些地方为官、土作和学习过,任过临安知府,是我们临安府的前老老领导,也是临府走出去的唯一国级高官,他在工作战斗过的地方留下许多墨宝(当然现在难找了),很有董其昌之韵,被称为“淡墨翰林”,刘墉称为“浓墨宰相”。王与大家非常熟悉的古灵精怪式的纪晓岚非常要好。

一次,纪晓岚到紫禁城上班,在路上看到一幅对联:“皇恩春浩荡,文治日光华”(当时有名),上班时看到了王文治,联想到了这对联,下班后先赶到王府,对王夫人说:圣上要封你为光华夫人了;王夫人一听:高兴。忙梳妆打扮一番,静等公公来宣宣,久候不见,只见老王归来,曰:何故如此盛装。夫告之,老王愠:蠢货!

刘经传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乡试中举。

卢 錞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年(1761)进士,是太后七旬万寿恩科,卢排三甲第64名。本届状元王 杰、榜眼胡高望、探花赵翼、传胪蒋雍植;二甲共66名、三甲共148名。名人王 杰、赵 翼及二甲第九名李文藻等。王杰(1725-1805)清代陕西第一位状元,当时王排第三名,赵本是排第一,乾隆一看又是江苏人,此时江苏已有29个状元,乾隆爷有心选个西北的汉子。赵翼就郁闷了,“莫号巡洋舰”也载不动我的郁闷”,努力学习成了著名历史学家,与王杰齐名。山东人对王杰不服出了上联:“孔子圣、孟子贤,自古文章出齐鲁”王杰对曰:“文王昭、武王穆,而今道统在西秦”,鲁人服。

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科乡试中举卢 淳(石屏),笔误应是卢 錞(进士榜之名)。

刘治传

乾隆二十八癸未(1763)进士,三甲第7名。本届状元秦大成、榜眼沈初、探花韦谦恒、传胪董 诰;二甲共55名,三甲共130名。名人有董诰(1740-1818)今杭州人,文华殿大学士、领班军机大臣;是工部尚书董邦达的长子,官宦人家。

秦大成(1720-1779)嘉定(今上海)人,以品德著称,因其貌不扬、家又贫无矿,一直无缘娶妻;某年其母为其说了一门亲,入洞房时,见新娘闷闷不乐,秦再三追问,新娘哭道:奴家已许配人家,因双亲嫌贫爱富,悔了婚约,奴家好生命苦,只能流泪。大成问明情况,原是同窗相好,立马找来同窗,再三说明误娶之罪,应当奉还。此时,生米已熟,大成干脆让出洞房,让同窗成亲,事后十里八乡传为美谈,世间少有。中状元时大成排第11名,时有传闻说前十名有行贿之嫌,前十名全撤下,秦大成成了状元;乾隆爷问:汝与大士同族乎?宋人秦桧之后?大成曰:非也。百家姓仅秦也!

刘治传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乡试中举。

李茂彩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年(1769)进士,三甲第84名。本届状元陈初哲、榜眼徐天柱、探花陈嗣龙、传胪任大椿;二甲共50名、三甲共98名。乾隆三十年(1765)乙酉科乡试中举李梦彩(石屏),笔误应是李茂彩(进士榜名)。

任澍南

乾隆五十二丁未年(1787)进士,三甲第42名,善书。本届状元史致光、榜眼孙星衍、探花董教增、传胪朱 理,二甲共45名、三甲共89名。任老的家很早前在所谓的(城关镇、今异龙镇)市管会对面(文成街),那里有一块破荒地,种种菜;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吧;任澍南的后人,一个小老头常常用一个小推车推着有点残疾的女儿,每逢街天就出来推着游街,如同上访,诉说着自己的不幸。街坊邻里说他祖上曾发达过,此老头的毛笔字,居民说还是写的好,这老头有两个儿子,大的个子高,也是八十年代的某一天晚上,这两儿子打斗,杀了一个。当时,在街上吃宵夜的人说的,真假不知,反正以后从未看到过这家人,荒地不见了,一切都不见了,只有行人。

任家先祖任 彬(四川苍溪人)景泰年间(1450-1456)任石屏州知州,致力于石屏教育,教授平民子弟,使地方教育日新。任澍南乾隆三十九年(1774)甲午乡试中举。

有说任的老宅在东后街24号。

赛 屿

乾隆五十四年乙酉年(1789),恩科赐进士功名,没有排名,此科查不到赛老之名。本届状元胡长龄、榜眼汪廷珍、探花刘凤诰、传胪钱 楷;二甲共33名、三甲共62名。五十五年是乾隆爷8旬万寿,改为恩科、正科就提前到这一年。胡长龄(1758-1814)南通人,善长吟对,本为第10名,乾隆一看“胡人可以长寿”又逢万寿,钦点状元。赛 屿(回族)是个老举人,据说九旬还上京赶考,成了本届的老寿星,此届又是乾老爷的万寿,故钦授赛先生进士功名。乾隆朝(1735-1796)共60年,开科举共27次。赛 屿雍正七年(1729)己酉科乡试中举。赛老用了60年时间成了“进士”,时年94岁,向石屏州学子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不懈怠,努力学习的精神,手不释卷,输在了起跑线,却赢在了终点线,夕阳更红,生命更燦。

来谈一下这个功名,功名头衔被历代封建王朝玩得花样翻新,只要你“忠”于朝廷,朝廷不会愧对你的。朝廷最需要的就这个,人才有滴是,就少这个。

赛老爷子属于“加恩赏给进士”的超级奖励,一般人休想;这顶帽儿乾隆爷还不到后来偏安一隅,立国仅区区十多年的洪天王大方,人家封王给王爵者达二千多人,乾大哥完全可以每届奖励百人的,开帽子公司的还舍不得这帽子。这奖项哟发明权不属于乾大哥首创,创意是属于那姓赵的前前董事长。开宝三年(970)三月,赵太祖诏礼部阅进士、诸科十五举以上曾经终场者,具名以闻。下诏:“宜赐本科出身”。此举向久困考场的老同志又打开了一道窗,对学子界影响可大了,读书有盼头,读书人有了一线希望,更加热爱朝廷、热爱学习,更需要一个安定的社会。

乾老爷子在三十五年(1770)万寿节时,开始了这项利国利民工程,老同志们都说好、要得滴。乾老爷认为这些老同志:“不无望恩之意,寿考作人,亦盛典也”。对老同志很讲武德的,特授功名,以满其志。赛老先生年已耄耋、尚能赶考、洵为盛世休征。

杨鹤荣

嘉庆元年丙辰年(1796),恩科(兼正科)钦赐进士为翰林检讨(从七品),检讨负责类似文书校注与法规编修的工作。本届状元赵文楷、榜眼汪守和、探花帅承瀛、传胪戴殿泗;二甲进士共40名、三甲共101名。此科是清仁宗登极恩科兼正科,显然是特殊场合中的嘉奖;与赛 屿老先生相同,嘉奖型的赏赐。可看出杨先生绝对是那时的优秀代表,和朝廷一心,是朝廷表彰的榜样,也是地方极力推崇的优进代表。余在临安府举人中查了近百年的科考,没查到杨鹤荣的举人记载;最接近的是雍正十年(1732)壬子科乡试,中举者是石屏的杨鸣鹤,如是就是64年后“恩赏”的头衔,还是翰林检讨,想来是不可能的。也许,是眼花看走了眼,恳请盆友们指点迷津,在此多谢了。

杨鹤荣老宅,现在还在,是进“为民巷”的左手边,即西正街3号,以前大门倾斜,现在修缮一新,当地政府也重此教育,进士文化无疑是当地一张靓丽的名片,非常值得肯定,正如杨宅门匾上的“世衍书香”,世衍着石屏的传奇。

杨桂森

嘉庆四年己未年(1799)进士,三甲第78名,善写赋文。本届状元姚文田、榜眼苏兆登、探花王引之、传胪程国仁;二甲进士共74名、三甲共143名。查了一下排78名的名叫杨汝达而非杨桂森,是名还是字?有待盆友们指点迷津。杨桂森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乡试中举。

协天宫37号,是杨桂森旧居,翰林庶吉士,嘉庆十五年(1810)赴台湾任彰化县知县。

胡 濂

嘉庆六年辛酉年(1801)联捷进士,恩科三甲第54名。本届状元顧 皋、榜眼刘彬士、探花邹家燮、传胪席 煜;二甲进士共98名、三甲共174名。胡 濂中举人时是胡溶之名,在进士榜上又是胡 镕之名,国子监的进士题名碑也是胡镕之名。此科是乾隆(清高宗)九旬万寿恩科(虚岁)。有名者是二甲73名的伊里布(1772-1843)满人,官至云贵、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签订《南京条约》。胡濂和之后翰林胡霖苍、胡商彝是一家胡,胡霖苍为胡濂侄辈,胡濂是胡商彝高祖,三人为石屏州“祖孙进士”。胡 濂嘉庆五年(1800)庚申恩科乡试中举,中举人时记载为胡溶。

张孝诗

嘉庆十四年己巳年(1809)恩科进士,三甲第8名。本届状元洪 莹、榜眼廖金城、探花张岳松、传胪黄安涛;二甲共100名、三甲共138名。此科为清仁宗(嘉庆)五旬万寿恩科。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恩科乡试中举。

丁运泰

嘉庆十六年辛未年(1811)联捷进士,二甲第72名。本届状元蒋立镛、榜眼吴毓英、探花吴廷珍、传胪毛鼎亨;二甲进士共92名、三甲进士共142名。有名者二甲第四名林则徐。丁运泰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乡试中举。其兄弟丁运銮为当地一名书画家。

老丁家在当地也算有名,故居现在保存还算完好,在石屏异龙镇南正街61号,进云台门左边即是,是当地保存比较少的旧民居。先前,是当地的党校,后又为县教育局,有机关单位的加持,损坏很少。现在为“丁兆冠故居”,丁兆冠为其后人,曾留学小日本早稻田大学,学成归,参加过学部的考试为法科举人,后回乡梓,参与云南政法专科学校的工作,龙云时为省府委员,与先辈丁运泰和云南地方志人物。有兴趣的盆友,可参看余在知乎上的《两次举人~丁兆冠》,但没查到丁兆冠获法科举人的具体记录。

罗荣光(士蒸)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1817)联捷进士,三甲第136名、进士榜的名字是罗士蒸。本届状元吴其濬、榜眼凌泰封、探花吴清鹏、传胪孙如金;二甲共100名、三甲共152名。罗士蒸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科乡试中举,有笔误写成上蒸。

罗士菁(箐)

罗士菁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乡试中举。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庚辰科进士,朝考后钦点为翰林。本届状元陈继昌、榜眼许乃普、探花陈 銮、传胪龚文辉;二甲共100名、三甲共143名。罗士菁为二甲第六名(全国第九名)。

许应藻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年(1820)进士,二甲第11名。本届状元陈继昌、榜眼许乃普、探花陈銮、传胪龚文辉;二甲进士共100名、三甲共143名。名人有状元陈继昌(乡会殿连中三元)官至江苏巡抚、探花陈銮官至两江总督,赠太子太得衔;据云,本届状元应该是许乃普,大主考希望增加大清“三元”的记录而建董事长擢陈继昌为第一,对公司而言无关主旨,但对员工却甚不同了,也是瑜亮之争。嘉庆朝(1796-1820)共25年,共开科举12次。

探花陈銮(1786-1839)更为传奇,陈乃湖北江夏(今武昌)人,陈父是江宁盐商的账房先生,陈銮18岁时,盐商看他是个人才,便把自己的女儿许配了他。后陈父亡,家道落,守三年孝,再到了江宁,盐商重利轻义,退了婚。陈銮在江宁钓鱼巷与名妓李小红相识,名妓小李眼毒识得这金镶玉,所谓的看在眼里、喜在心里,千年修来的福利,你是牡丹我便是芍药,未来的绩优股,看到稍显落魄的陈帅哥,芳心暗许,小凤求凰。但不失侠义之心,慷慨赠陈銮500两白银,助其赶考,以搏功名,陈不负小红妹期盼,一举拿下全国第三名。道光五年,陈銮空降松江府知府(今沪也)。此时,盐商的女儿已病故,盐商又相信自己之前的眼光、独具慧眼,侦察到了李小红和小陈的情缘,或陈与盐商上演的双簧。盐商找到老鸨并说明来意,陈乃新任父母官、朝廷命官,人在江湖混,那里不知道。在皇权当道的时代,老妈妈一听明白了,带卖带送,让李小红脱了贱籍,盐商把小红接回家,收为义女,小红妹摇身一变就成了人美金多的闺女,凤凰登高枝。陈銮不计盐商和小红之嫌。盐商倾其所有,凤冠霞帔,十里红妆嫁爱女,为陈李两新人在江宁(今南京)举办了盛大婚礼,秦淮河自然少不了浏阳或醴陵的烟花表演,陈家、盐商家从此阖家欢乐,其乐融融。道光十九年,小红妹诰命为一品夫人,成了一品夫人,每月都有朝廷下发的俸禄,可参加太后皇后主持的妇女朝会,多有赏赐,去世后可入宗祠受后人的香火。消息传出在八大胡同、秦淮河畔及官场世间传为佳话。羡慕死了姐妹们,正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古有梁红玉擂鼓战金州,明有不怕水凉的柳如是,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元;锦江饭店蒋女士,美女画家玉良,还有大唐时的“风尘三侠”之一的红拂女,她们都是夜空中翠燦的明星,奇女子;风尘女子多奇志、多侠义,敢于发出: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人是男儿。震耳欲聋后豪言壮语。才子配佳人,历来都是最佳绝配。我等老实人缘浅艳薄,只能望而生叹,生之无用。才子前缀“风流”,不是真名士自然不风流。

为何要说此一出,因为这有规矩的,良籍不能与贱籍相婚配,违者杖30-50之间(各朝规定不同),发配3、5百里之外,功名自然褫夺。李要嫁人,自然要洗白,能帮李洗白的固然只有盐商最妥当,环环相扣,先脱了贱籍,一下成了富贵人家的千金,这厢操着,还怕嫌话、谣言?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看的就是手段。

许应藻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乡试中举。许应藻之弟许章藻是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科乡试举人。

所以,江南、还是江南,魂牵梦绕的江南,苏小小、柳如是的江南。失踪的范蠡、逃走的西施!哪一出,都是惊心动魄的传奇,我爱江南,更爱这花前月下的对酌!因为有你,我的世界才圆满。

胡霖苍

道光(1821-1850)二年壬午(1822)恩科进士,排三甲第80名,翰林出身。注:当地记录有误,胡霖苍实为二甲第60名;因为,要成为翰林,不是随便就能进的,一般排名三甲的同进士机会本就不多,三甲要进翰林整个大清就个位数。世人以为只要朝考考好了就能进翰林,那是想当然,不把科举当科举了,要进翰林首先要把覆、殿、朝试这三试考好了,至少要两试考的比较好才行,要不然怎么说科举考试是太阳底下相对“公平”的竞技呢?不以一试定终身,三次只要两次考好了,一次稍微差一点,还是有机会可以进翰林,一次就想进翰林,除非你是乡试会元和覆试拨尖才行,仅仅是会元还真不一定能进。要想一次性进翰林除非是殿试中的前三甲状元、榜眼、探花,这三名保送生。还有一个能给你任何头衔的,就是开帽子公司的懂事长圣上。

本届状元戴兰芬、榜眼郑秉恬、探花罗文俊、传胪陈嘉树;二甲进士共100名、三甲共119名,有点名者乃二甲第3名翁心存也,儿子翁同龢是咸丰六年(1856)状元、孙子翁增源是同治二年(1863)的状元。胡霖苍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乡试中举,笔误写成了建水人。

丁宝纶

道光五年乙酉年(1825)进士,三甲第38名。没查到。余仔细查找,丁宝纶是道光十一年(1831)辛卯科在顺天府中乡试,可以肯定丁宝纶一定是监生。道光十二年(1832)壬辰恩科,没有丁宝纶名字。道光十二年状元吴钟骏、榜眼朱凤标、探花季芝昌(本届高官)、传胪马学易。丁宝纶之名终于在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找到,是二甲第38名,而非记载终的道光五年三甲第38名,道光五年根本就没有开科。本届状元刘 绎、榜眼曹联桂、探花乔晋芳、传胪张 芾;二甲进士共117名、三甲共152名。大名人有二甲排49名的何桂清和三甲第32名的袁甲三。

何桂清(1816-1862)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在常州弃城而逃;当时,常州绅商请何留下,并在城门口跪堵何出逃,何下令洋枪队开枪打死绅商19人,与父与妾弃城而逃。后被朝廷在菜市口也怯战而逃等罪名斩首示众。何桂清的父亲曾是王有龄家的家奴,但王家对何家相当好,王有龄与何桂清更是哥们,后何桂清发迹又提携了王有龄,红顶商人胡光墉还是店小二时,看中了稍微落魄的王有龄,如同吕不韦看中异人一样,鼎力相助王有龄关系,后王有龄官至浙江巡抚,胡光墉也自立门户,大展宏图,借此平步商海。后太平军攻陷抗州,王有龄以身殉职;王福建侯官人(今福州),17岁时与父入滇,为父整理文案,为人倜傥有奇气,不走科举寻常路,剑走偏锋,一番神操作入了官场,后入浙为官,能吏一枚。何乃昆明人,有说曲靖的,为云南有清一朝顶级官员,可惜在菜市口枭首示众。

袁甲三(1806-1863)官至漕运总督兼江南河道总督。是袁项城的叔祖父,对项城很有帮助,使袁家成了河南一方望族。袁甲三利国利家都有功。

朱 淳

道光九年己丑年(1829),二甲第一名,传胪,朱淳全国排第四。本届状元李振钧、榜眼钱福昌、探花朱 兰;二甲共106名、三甲共112名。有名者三甲第19名龚自珍(1792-1841)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大名人不介绍了。其子龚半伦即龚橙字孝棋,据说是引领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罪人。朱 淳道光元年(1821)辛己恩科顺天府乡试中举,是国子监的监生。

朱 雘

道光九年己丑年(1829)进士,三甲第53名,以诗名闻于当地。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科乡试中举。

朱家学

道光九年己丑年(1829)联捷进士,三甲第66名。本届状元李振钧、榜眼钱福昌、探花朱兰、传胪朱 淳;二甲进士共106名、三甲共112名,有名者倭仁、龚自珍。当地有名的“一门三进士”。朱家学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乡试中举。

朱家学、朱 芬宅第,也是在西正街上,即原来的工商银行所在地,现在古城农贸市场右斜对面。原来这宅第的前面有一块空地,赶集天这里有喝茶、理发、卖东西的,后推倒建了县工商银行办公地方。

许晖藻(汉骞)

道光十六年丙申年(1836)恩科(太后60万寿)进士,三甲第30名。此届状元林鸿年、榜眼何冠英、探花苏敬衡、传胪张锡庚;二甲共72名、三甲共97名。这届有名者是排名二甲第8名的何绍基大书法家,爱好书法者无人不知;排名二甲第29名的胡林翼就更有名了,胡与曾国藩并“曾胡”,胡(1812-1861)湖南益阳人,大名人了,忽略不言。道光朝(1821-1850)共29年,共开科举15(14)次。许晖藻为嘉庆二十三年(1818)戊寅恩科乡试举人,许晖藻为殿试名。此科为太后六旬万寿,改正科为恩科。

王绮珍

咸丰九年己未(1859)进士,二甲第68名。此届状元孙家鼐、榜眼孙念祖、探花李文田、传胪朱家笃,二甲共86名、三甲共91名。这届最有名气的就数孙状元了,上海早期的阜丰面粉厂就是他们孙家创办的,这老先生还是北京大学创办者之一。宋氏三姐妹的老爸,也曾在阜丰工作过,据说是负责进口机器设备的经理;英雄不论出身低,一点都不假。王琦珍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丙午科乡试举人,笔误为石屏州王绮中。咸丰朝(1851-1861)共开科举5次。

宋秉谦

光绪六年庚辰年(1880)进士,二甲第130名。此届状元黄思永、榜眼曹诒孙、探花谭鑫振、传胪戴彬元;二甲共133名、三甲共193名。宋为光绪二年(1876)丙子併甲子科乡试举人。

宋荫东(培)

光绪庚辰年(1880)进士,三甲第8名。宋荫培为光绪元年(1875)乙亥恩科併壬戊恩科乡试举人。

王 荃

光绪九年癸未年(1883)进士,排三甲第31名。这年竟有1.6万人参加会试,仅380中了进士,录取率仅1.9%。状元陈冕、榜眼寿耆、探花管廷献、传胪朱祖谋,二甲共124名、三甲共181名。王 荃为光绪二年(1876)丙子科併甲子科乡试举人。

朱景轼

光绪庚寅年(1890)恩科,二甲第38名,翰林编修,善于书。此届状元吴鲁、榜眼文廷式、探花吴荫培、传胪萧大猷;二甲共136名、三甲共187名。

异龙镇西正街56号,即“对门两翰林”与朱家学和朱 艧两叔为同榜进士。任河南、湖广道监察御史及知府等职。

朱 芬

光绪十六年庚寅年(1890)恩科联捷进士,三甲第134名。至此,老朱一家又成了“一门五进士”。朱 芬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恩科乡试举人。朱景轼是朱 芬的侄儿,“叔侄进士”,朱芬朱庭珍的胞弟。朱庭珍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乡试中举。

张 瀛

光绪十八年壬辰年(1892)进士,排二甲第25名。二甲第24名是名人张元济。此届状元是刘福姚、榜眼吴士鉴、探花陈伯陶、传胪惮毓嘉;二甲共132名、三甲共182名。张 瀛为光绪十四年(1888)戊子科乡试举人。张与蒙自名人杨增新为同榜举人,排名紧随其后,杨氏兄弟杨增辉为光绪十一年(1885)乙酉科举人。

袁嘉谷

袁嘉谷(1872-1937):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恩科进士,二甲第62名。此届状元王寿彭、榜眼左霈、探花杨兆麟、传胪黎湛枝;二甲共138名、三甲共174名。袁嘉谷为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科乡试举人。袁嘉谷22岁中举人,31岁中进士。光绪二十七年(1901)辛丑科值清德宗三旬万寿年,改为恩科。正科则推迟一年,于次年壬寅(1902)举行,但因北京贡院庚子年(1900)被燬,这两科均暂停,推至本年(1903)合併补行。

陈 钧

陈 钧(1874-1931)联捷进七:光绪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科併科进士,三甲第10名,宝秀郑营人。陈 钧和胡商彝为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庚子辛丑恩正併科乡试举人。

胡商彝

胡商彝(1872-1953):光绪癸卯年(1903)恩科联捷进士,三甲第80名。北洋时总统府副秘书长,山东民政长,察哈尔兴和道道尹,天津实业家,书法善隶。1948年去台,儒商兼诗人;其子光泰哈佛毕业,为台经济腾飞的助力者。石屏当地胡家也是人才辈,其先人胡瀛是当地,清代有名的地方诗人,曾有过描写过母亲湖~异龙湖的上佳诗句。以前,曾被当地文化人谱成曲:

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桨溟濛里,海菜腔尖醒睡鸥。

可以参看余头条上的《临安府石屏州进士~胡商彝》和《临安名人~胡平表》。

清代石屏州的55名进士。其中,两名是恩赏的进士,他们是赛屿、杨鹤荣。赛 屿是举人出身,但本人未确切查到杨鹤荣的中举情况。也许,名与字与号的差别,对不上号,希望盆友们指点一二,更加完善记载。同时,在他们获钦赐进士功名的本科,也无他们的名字。也许,只是总的一个记录。另外,那53名,应该是很确切的,南明时的陈世箕也未查到相关记载,很是遗憾。

光绪朝(1875-1908)共开科举13次。

前面说过石屏州“文家”罗氏,现在唠叨一下“武家”罗氏;估且这么称,需说明下,有史家习惯称周朝为“文家”、商朝为“质家”,就引用这“文、质”之说,“武家”就是“质”一点。在异龙镇东后街32号,是罗长春、罗长华武进士的宅第,旁边的卖麻巷8号的是罗长林的宅第,即当地有名“罗家大树”,树为榕树,前些年因树老而危,被砍了。关于“质家”罗氏,可看余之头条《石屏文庙几幅碑帖》。

现在讲一下“质家”罗氏的一则趣闻,盆友们可能没听说过,权当故事。

“质家”罗氏到民国时有一后人,排行老九,就叫“罗老九”,可见是个大家庭。罗老九不置产业,也不善于书,也不善于坏,是个有想法,又无法实现,常混迹于勾栏瓦肆之间,也不作恶。成天就是喝茶打麻酱,听评书,是个票友。N年前,在一街茶铺,也常有一个盲目的老人,被人牵着来茶铺讲《三国演义》等历史故事。

罗老九由于常出门打牌,据说牌技很高,就算是出老千也从未被人识破,家务事从来不管,只管吃饭。日常开销就靠祖上荫积下来的田租,和自己的小麻酱,生活不算大富,但也不愁吃穿,日子就这样慢慢熬着。

由于,常常出门打牌,夜深才回家,家里客堂还要穿衣起床开门,时间一久,自然有怨,有怨自然就吵,就要赌气,就要回娘家;一哭二闹三上吊,这三部曲,那天都是量身订做的。时间一常,馊主意就上来了;后来天气热,罗夫人上半夜起床开门,也不太向先前的讲究了,最后爬起床来,干脆光着腚子赤条条来、赤条条去;罗老九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收拾这婆娘的注意瞬间就有了,还好天黑,夫人看不到夫君的奸笑。

月圆夜,一切照常,罗夫人也习惯了,也懒得管他。起床开门,顺浅浅的屋檐下,轻声过二门,右转过小天井,便是大门,刚把门打开,夫君罗九,一把把夫人推到大门后。并高声叫到大王、二王、三王、四王快来,这几王鱼贯而入,这下罗夫人尴尬了,看着自己赤诚相见的样子好难过哟。这几位爷过了二门,穿过大天井,在堂层坐定,吆喝起来,罗老九又撑起气灯把房屋照个雪亮,躲在大门后的罗夫也感到这光的强烈,今天更别的强,清楚能看到自己的山峰,心里恨的咬牙切齿,这没心没肺的东西,但又不敢发作,忍吧、还是忍吧!只希望他们早点滚。

罗老九一行人在堂屋上打起牌来,喝起酒来,根本想不到大门后的女人。女人无法,有房不能回,只好干站在门后。

彩云之南的滇南,夏天还是会闷热的,晚上虽不冷,但也不是个事。宅处东后街的罗府,可算石屏州宝云镇,地势较低的地方。一到雨季,常常被淹,罗府左边的小巷成了“龙须沟”;据载,1918年时的大雨还淹倒数十间民房,一到夏天,那蚊虫相当的恶,这不、罗夫人不就赶上了吗?据说东后街的蚊子还是“花腰蚊”,是当地蚊子中的轰炸机,叮得那叫一个爽。你想想看,那龙须沟的恶蚊子,看到这皮白肉美的食谱,还能不开怀,绝对大唐盛世,饕餮盛宴,一传十、十传百,东后街的蚊子,纷纷来罗府做客。

惨、还是惨,叮得罗夫人无处藏身,耳边除了嗡嗡声还是嗡嗡声。时时传来堂屋上那几个鬼的吆喝声,今夜特别刺耳,我心也无心风景,吃肉不吐骨头的心都有了。

煎熬、还是煎熬。此时,巷尾隐隐传来了“官渡粑粑、热粑粑”的叫卖声。看看时候不早了,看在嫡妻的面子上,是大户人家的闺女,何曾招过此罪,罗九爷见好或目的达到。作了一下总结发言:感谢同志们的理解和支持,陪我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夜晚,谢谢你们,请带上这点早点钱,小锅米线也开门了。

送走了盆友,罗老九又低三下四赔不是,把夫人扶上床,让丫环敷上上好的防蚊药膏,可能是万精油之类。打发家人做好吃的,罗夫人经此一劫大病一场,又装睡了几天,看到夫君这几日终不离床的伺候自己,人也瘦了,心也软了大半。俗话说得好:打是亲、骂是爱。经过这个事故,俩人和好如初,相反比以前更加腻歪歪了,更加黏人体贴了。所以,有人在路上看到男人打女人,出手相劝,还被女人说多管闲事,明白小三越打越爱;如雪岩的九姨太、和大人的小妾。

再讲一个,传言罗九爷四、五岁时,常常对父母讲,他是临安镇上来的,在临安的老家还有他小时玩过藏过的玩具,被藏到土基缝隙的什么地方。起先父母不信,讲多了父母趁去临安的机会,找到了小罗九爷口中的地方,还真有这回,而非虚言,回来更加溺爱这九爷。余不信,余讲之,盆友中有信之者,何故,曰:雪城高原有之。切勿信此再生之事,此乃当地以讹传讹也!

石屏州科举:秀才元代1人、明代199人、清代561人。举人明代102人(文101人、武3人)、清代536人(文387人、武147人);举人共640人,秀才共761人。

现在细数一下临安府各县科举人情况:

通海:明清两代,共出文武举人603名,文武进士44人,其中4人进翰林,有名在朱 嶟。其中,明代通海中进士4人、河西3人,清代通海17人、河西3人;明清两朝共27名文进士。在《通海县志》中载:当时,通海、河西县的17名进士中,其中有5名是恩赐(赏)的进士。如此看来这两县绝对是临安府乃至朝廷表彰的楷模,社会的先进,在活学活用方绝对湧立潮头。

建水:明代进士53人,举人317人。清代进士48人,举人767人。近年有人认的建水明代进士32名,也有人认为没这么多。有待进一步考证了。

蒙自:明代进士1人,清代23人,共24名(文)。有名者杨增新、尹壮图,老尹家共出进士3人,举人10名。康熙时《蒙自县志》说:明代蒙自有9名进士,新安所有8人,也许新安所这8人,算在了临安府,也有这种可能。

泸西:清代始为广西直隶州,清代4人中文进士。有名者陈 度。

弥勒:明代1人中进士,清代5人,共6人(文)。名人杨绳武(1595-1641),祖籍四川,崇祯四年(1631)进士。

开远:即阿迷州,明2人中进士,清代4人,共6(文)人。

华宁:即宁州,明代8名进士,清代9人,共17名文进士。有名者朱家宝。

峨山:即峨嶍,清代有10名文进士。

恩赏功名也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一个表演项目。是对老同志、先进工作者、烈士有功子女、有功大臣儿女的奖励,朝廷需要和谐同需要这些人士的支持。

大清会试共112科。其中,正科84次、恩科26次、加科2次,共录文进士二万多名。

其中,少不了恩赐(赏)的功名。对读书人而言最高奖项就是赏给翰林出身了,石屏州的杨鹤荣就享受了这一殊荣,以算真金白银。也许,赛老、杨老的光荣岁月在《科场条例》中,也许能查到。

乾隆元年(1736)丙辰科传胪蔡 新同志,官至一品,授太子太师衔。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六部之首),即所谓的“首席部长”,还是“诸皇子的总师傅”(第一听说吧?)。儿子蔡本俊在嘉庆二年(丁巳、1797)得荫内阁中书(从七品)。在科举时代,没有功名是令人难堪的事,至少腰杆不那么直。嘉庆四年,本俊同学会试又不中了,此时拼爹了,嘉庆爷还是给面子的,你爹对我大清也是很给力的,就准小张同学“一体殿试”,小张也很用功,得了个三甲第七名,“著分部学习”(在部里行走)。也就是赏给了进士功名,因为到了殿试都是进士了,试后仅是个排名,只有参加了殿试才有排名。上面的赛老爷子和杨鹤荣就是没参加殿试,故看不到进士排名,可理解为“名誉进士”;对蔡本俊同学就是恩赏了一个进士,这也是天大的礼包,排名就靠自己(或关系)吧!

再来看看赛老先生被“恩赏”进士功名的乾隆五十四年(1789)己酉科。这届道是有一个“恩赏进士,一体殿试”的人,不是赛老而是四川总督李世杰之的孙子李再瀛,是老贵州黔西人。爷爷李世杰两任四川、两任江南总督后为兵部尚书,这么牛的家庭,我怕谁?孙子再瀛会试不第,爷爷来凑个数,拼爷了;乾隆爷以“李世杰系总督中得力之人”,多有份量的一句话,“准其一体殿试”,众声皆息,再瀛不负爷望,拿下三甲第20名的好成绩,别小看了这三甲第20名,那次二甲仅33名,三甲也仅62名,那小李同学也是考了个全国第57名的好成绩。放在如今不用这全国57名的名次,算在省里的前57名,余想每位父母都会认为:我家冒青烟了;再过一个月,6月6日,大家都知道的,只希望你的孩子能排全省这个名。第一名有撞大运之嫌,从古至今大凡第一名者,就此之时有名耳。

如此看,赛老先生没有“准其一体殿试”的待遇,因为此届仅此小李一人。详见《乾隆实录》,就是小秘每天为乾隆爷记的日记。

嘉庆六年(1801)辛酉恩科考试。《科场条例》卷二十二记“钦赐殿试一名”,这一名叫蔡行达,原来又是蔡 新老同志的孙子,虽是个举人,但会试不中,还是白搭。此时,大清的董事长出手了,董事长一出就知有没有、有,即“钦赐一名”参加殿试,还得了三甲44名,还成了翰林庶吉士。三年散馆后,在部里上班了。嘉庆爷对老蔡家真滴不摆了,但又证明了有滴官二代富二代,还真的不太行,同样告诉你我那些官宦之家科举辈出,有些是靠这绿灯“恩赐”的。

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也有一例。陕西韩城(司马迁老家)人强望泰,是死难立功知县强克捷的儿子,英雄烈士之子,一定是表彰照顾的对象。到过故宫的游客大多知晓隆宗门匾额上的箭矢,如今还在,诉说着昨天的事故,故事山主人翁就是强克捷,知者不多,唠嗑一下。

强克捷,是嘉庆十三年(1808)戊辰科三甲第65名进士,任河南滑县知县。嘉庆十八年(癸酉、1813),滑县人李文成和直隶人林清等“结党谋逆”,相约九月十五日月亮之夜起事,事前强知县严密查实,密捕了李文成。次日,准备押解省府;当晚,匪党数千啸聚破城劫狱,强知“率民壮御贼,阖署殉难”。仅长子逢泰、次子望泰因回籍得免,家人悉数赴难。林清直隶“天理教”教主,又与西华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联手进攻紫禁城,在隆宗门激战被歼。自唐宋以来,皇宫遭贼破而入,似仅此一例,嘉庆下“罪己诏”。帝:“以强克捷之功甚钜。全家被害,尤为可悯”,赐逢泰以骑都尉世职改授主事,赐望泰举人出身。

嘉庆二十二年,强望泰会试不中,帝:“加恩赏给进士,一体殿试”。望泰不负众望中三甲第129名进士,入选翰林庶吉士,己卯(1819)闰四月散馆,加恩入内阁中书。功臣及英雄烈士的后人应该受到社会的关照,也是一种能量。

现在谈一下大清的制科考试,制科是皇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招录有特殊才能之士,故又叫特科,即设科取士。设科取士,历史悠久,始于两汉。

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博学宏词科(后避乾隆爷的讳改为鸿)。

乾隆元年(1736)丙辰博学宏词科。

乾隆四年(1739)己未首开翻译科进士。整个乾隆朝翻译科共开科六次。

乾隆十六年(1751)辛未开了翻译科同时还开了特恩保举经学科。

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经济特科。

光绪三十一年(1905)首开游学生毕业进士考试到宣统三年(1911)结束,每年一次,共七次。

博学鸿词科,简称词科,或鸿科鸿博。也是科举的一种,在科举常科外,为笼络知识分子一种手段,也就是多给个机会,拓宽一下入仕的道路。始设于唐开元年间。

大清曾在康熙和乾隆举行过两次“博学鸿词科”考试,这个不论功名,或入仕还是在野,凡督抚推荐荐,均可到京参加考试。

康熙十七年“三藩之战”基本平定,为宣誓皇权至上。全国推荐143人,取了50名;一等20、二等30名。中奖率很高,分别授侍读(从五品有说从四品的)、侍讲(从五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等职,入明史馆修《明史》,有名者朱彝尊等。

乾隆元年(1736)各省推荐276名,取15人,隔年又取四人,共19人,石屏州张汉是隔年取的四人之一。

特恩保举经学科,保荐40人中仅取4名,但都是饱学之士,名实相符,众望所归是明经修行之士。制科保举经学科始于乾隆十四年,蕴酿近二年。此本要到京殿试,帝最后决定不试,着大学士九卿推荐。推者四人:陈祖范、吴鼎、梁锡屿、顾栋高。陈、顾被授国子监司业衔(从四品),吴、梁国子监司业用;帝南巡时顾迎于郊,帝加恩赐顾为国子监祭酒(四品)。

翻译进士,大清特有。翻译举人经会试中式后,由礼部奏请赐进士出身,不参与殿试,不立进士题名碑,与其他科进士有别。原因是自后清扣关以来,已有百余年,而这百余年以致许多满人不会满语,帝为重振满人捍风,特设此科,专授满蒙两族文字,不忘其根,理想虽好,而实骨感。以致乾隆之后,无人涉及。

乾隆四年(1739)己未翻译科满录20人,蒙录2人,共22人。爬梳历史,对此事不作强加考述,知其然足也!

游学进士,是逊清1905-1911年举行过七届留学生考试,优者赐进士、二等授举人功名。共录取人数1399人,其中最优172人、优者325人、中者902人。

在清华大学早期的校长中,颜惠庆、张 煜名列1906年考试中最优8名之列,颜为文科进士、张好法科进士,周诒春、严鹤龄两校长都是1911年最优等的59人之列,分别授予文科、法科进士。

颜惠庆曾说过1906年考试,第一名是陈锦涛(耶鲁大学博士)、颜列第二名、弟弟颜德庆(利哈伊大学)为第四名、第五名为施肇基(康乃尔大学硕士),另外五名几乎毕业于美国,这10人名列一等,授进士;另外二等40人,大部毕业于日本,授举人。

周春诒、严鹤龄、华南圭、罗文干、丁文江、李四光等都是列最优等的59名之列,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俊彦洋进士、洋翰林。

1911年10月27日即宣统三年九月初六。共471名选手,其中最优59人,给予进士出身,优等123名,中等296名,给予举人出身。周春诒是这届唯一的一个文科进士,余下为法科、格致、农、工、商科进士。

曹汝霖(1877-1966)是第一届(1905年)的法科进士。章宗祥(1879-1962)也是法科进士。

咸安宫官学、国子监、翰林院,是大清赫赫有名的抡才之地,能进入者皆为精英学霸级人物。咸安宫官学是满、蒙,特别是满洲官宦八旗子弟学习的场所,是专门培养国家级满洲干部子弟的重要学校。教书的夫子均为翰林硕儒。

咸安宫官学,建于雍正六年(1728)。校址在紫禁城西华门内的咸安宫,故名;1912年,咸安宫毁于火。属内务府官学,掌教内务府三旗官学生及八旗满洲官学生学习满汉文字及与步射技术。学生定额110名,其中内务府三旗各10名(共30名),八旗满洲各10名(共80名)。入学年龄15-20岁之间,以10为学习期限。其中若以闲散人员,或其他方式进入咸安宫官学的,规定应在10年内中生员,若由举人、监生等挑补入学的须在三届(每届三年)乡、会试中中举人进士才行,即在九年之中考不上举人、进士的就黜退,退回本旗。在校期间,待遇相当好了,朝廷提供一切学习用具和取暖防暑用品,还每月给银二两另花钱,每季给米五石三斗;优渥的待遇都会有,就看所属的阶层了。

毫无疑问,这才是真正的贵族族学校,不花一分钱,还有钱用,唯一的要求学习一定要南北旺,不然就走人,你爹是总督也不行,李钢(刚)更不行。与时下,家里有点矿的土豪恰恰相反,是花钱进学校,学不学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这个叫花钱,大清叫捐生,都不是正途,无身份,过了把有钱的瘾,正途出身的看不上,平民百姓背后嗤之以鼻,弄成个蝙蝠。不过那时的捐生至少官府还承认下,现在进私立“贵族”的就是那学校承认,出了校园,连自己都怕不敢亮剑。现在的花钱卖学绩、卖服务,只要钱不到账,什么都免谈。咸安官学就不一样哈,只要努力一切都会有的,在社会上还是朝廷之上官场之中都很牛的,升迁也快。清未时官场中,常有笔帖式这名出身的满蒙官员,就是咸安官学的学生,比如乾隆时大臣松筠31岁就是内阁学士,还有和大人弟弟和琳也是笔帖式出身,官至四川总督;现在的土豪也不可能有此地位。笔帖式:官名、正七品。还有藩理院的笔帖式比如松筠,学的是满蒙汉翻译,清初更牛为厅级。

内务府三旗,称内三旗,是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包衣这三旗的统称。也就是常说的上三旗,八旗中的八旗,守卫京畿及紫禁城重中之重的要害部门,均来自上三旗,根正苗红才行的。

国子监,是明清两朝朝廷管理教育的最高衙门,如同教育部和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国家行政学院),可称为“太学”。国子临里重要建筑叫辟雍大殿,建于圆形水里的方型建筑,是天子老爷讲学之处。国子临的一墙之隔是孔庙。国子监长官即国子监祭酒,为从四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教育部长。光绪三十二年,国子监祭酒改为“学部尚书”,成了正儿八经的正部级高官。

看到封建社会的官品秩序,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京官在要紧部门的首长官品却不高,而官秩高的却无实际权力。在大明首辅仅从二、三品官或以下官员中选拔,品位极品的一般挂起来了。大清也如此,有些京官品级比外官低,但待遇却比外官高,外官特别是封疆大吏权力是很大的。京官品位低比如从四品的祭酒,却可以参加皇帝主持的朝会(一般二品以上)。如果荫人,京官五品(或三品)以上就可以,而外官却要二品(或三品)以上才行。这就是封建社会驾驭官员之术了。大清的武官不太值钱,一个举人,可以大骂一个总兵,左大人就是,当然后台也硬。但从一品的提督大人,却受正二品或从二品巡抚的节制。

翰林院,从唐代开始直到清亡,从宋开始科举与翰林接轨了,叫“钦点翰林”。大家最爱讲的李白翰林学士,李白仅是个翰林待招,就是等着招见,学士与李白不沾边。

明清翰林院在现在的公安部内,即北京东长安街路南。此翰林院始建于明正统七年(1442)。“非翰林不得入阁”,点翰林是科举考试中的重头戏,有多少进士并不很重,就是有多少翰林最牛。翰林院就相当于今天的某校,不是一般干部能进的。

翰林院可以说是“进士馆”,大清的翰林院,在科举取消后,自然无进士更无翰林,存废便提上日程。1906年,甲辰科为主的新进士这一班整体派遣日本游学;之后,1907年进士馆正式改为“京师法政学堂”。进入了历史的册页。

清代进士数字,不计以上这些科目的人数。

关于科举,以前不懂时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现在一对照,又不一样了。关键是“外史”两字,外史就是演义,别当真。吴老也许是不当真,故意写个“外史”;但看客或后人当真了,以前说那写聊斋的老蒲,为了贴近生活,还当轳玩小吃玩烧烤,后人信了。原来是不懂,所以相信了。

说实话,老吴还是想中举的,只是命运多舛,始终无缘。如同前宋时殿试被淘汰的某君,一气之下投了西夏。而吴老只好怨之于笔端,此书当时阅读量并不高,不是畅销书,只是后来是。

但他所描述的又恰恰证明了科举对学子的诱惑是多么的唯一。学而优则仕。你看范进什么也不是时,老胡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一般而言,看不上是不会嫁女的,嫁就说明对老范还是有希望,或老范家社会地位经济尚可,不会比老胡家太差。不然,胡家的是老姑娘了。

老胡在范进未中秀才之前,相当的霸气,除了奚落还是奚落;老范中了秀才,就开始变了,知道会提肉贺喜了,语气也平和多了,至少社会地位提高了,要骂范进、奚落范进,只能在家里,若在外贱籍欺辱了良籍是要打腚子的,或者范进一告,老胡要进局子的,秀才这功名如同金钟罩,碰不得。

至于,老范成了举人,就是老胡口中的“文曲星”了,打了个嘴吧,隐隐作痛了几日,可见打不得。从老胡身上看到了农耕的劣性,一旦混不如他,就是一味塌奚你,一旦你比他强势了,他又一味的怂。所以,草根欺负起弱者,比富人更恨。例子就不用举了,举了又怕,这些例子多,盆友明白就行。

后来范进成了山东学政,这就牛了,钦点的,至少是正五品以上的官,督抚以要礼三分心。这就是为什么读书人穷其一生,要混个功名,一旦功名有了,自己绝对脱贫致富,顺带家人沾光。吴老师在范进这一故事中,表明“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范进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这一点。

另外,默默支持范进求学之路的两个女人,范进的妈妈无疑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任劳任怨,理解和支持的是夫人胡氏,无怨无悔。最势利的就是那市井中的老胡。范进那把岁数,人生已过半百才为官,自然看透也明白。吴老师在小说中完全可以如当下的用下半身来写范进,但没有。从这故事中,范进坏吗?读书不会吗?说不定,老范就是老吴的另一个影子,只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而已。那时的吴老师是纪晓岚亲家的宾客,不好听一点,就是混口饭吃,白眼自然少不了,打过工的盆友就知晓,不可能如毛遂敲一铁皮就有鱼翅吃,敲一下有宝马坐。

人生有的如同“恍如一转身,就与春天撞了个满怀”也就是“运”和“气”循环变化的开始。月亮亮你别睡,人生就是一堆堆的征程和拼搏,更多的是无奈。漫漫漫长夜,夜夜夜漫长,夜夜夜惆怅这才是人生。

科举如同“历史的尘埃”在它结束的那一刻,注定了被遗忘。若果不是有些地方开始找回这记忆,甚至不会再有人想起还有这台事。因为科举取消到如今才117年,世人也莫衷一是了,道不清说不明,真的我们太善于遗忘了。

科举对于我而言是~一壶老酒。

科举如同旗舰车,价格越低越难卖。同样中进士、举人、秀才的一旦人混差了,也是常常被病垢的。故有了“穷”之称,就像清北的同学不可能个个都好,但也差不了,毕竟档次在那儿摆着。

盆友们常说写些无人看,而余却不赚流量也不赚推荐展示,实打实的干货。写给需要或想看的人。盆友曰:谁看,不指望他们能看,因为他不一定爱,甚至也不一定能看懂,但不烦碍我写,写给想看的人看。

相关参考

昆明手板模型制作(大雄古邦,追忆镇雄)

...难于启齿,因为提及自己是镇雄人,好像不如我是北京人昆明人那样让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相反似乎带一些羞涩甚至被鄙薄的色彩。这样的感觉,和当年在国际社会上说我是中国人会被人鄙夷,明明是中国人却时常被有意或无意...

手板模型有什么用(作为工业产品设计师知道为什么制作手板吗?手板有什么作用)

很多做工业设计的工程师都不知道手板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怎么做的?把产品设计好建好3D图后直接就制作模具了,等模具出来注塑产品后就发现尺寸有问题、结构有干涉、市场需求不高、各种测试实验无法通过等等。手板...

前三甲是指前三名吗

...和前三名是有区别的。2、“三甲”源自我国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制度。《辞源》释义:“宋史选举志一:(太平兴国)八年,进士诸科,始试律义,进士始分三甲。一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二甲第一...

手机手板模型(3D打印可以打印软胶材料吗?)

...塑料,如橡胶、硅橡胶、TPU、TPE、软质PVC等。软胶制作的手板硬度一般在30~90度之间,比较常见的软胶手板模型就有遥控器按键、电话机按键、玩具公仔、手机壳、缓冲垫等。那3D打印可以打印软胶材料吗?答案是肯定的。随着3D...

手板模型容易学吗(名欣模型解析手板制作常见的几种工艺(一))

手板模型在经过CNC加工/3D打印/复膜之后,通常还要经过打磨、喷砂,抛光,喷油,印刷,氧化,等表面工艺处理,那么这些工艺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一、打磨使用砂纸对工件外貌进行磨擦,以除去工件表面上的毛刺、机加工纹...

古代的科举考试排名有哪些称号

1、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2、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第一名叫解元;3、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4、殿试,皇帝主...

江西远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八婺千年竟然出了11名文武状元,来看看有没有你家乡的人杰)

状元,科举金字塔尖状元,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国科举制度诸多名词中最为耀眼的一个。中国科举史上,曾经涌现了数以百万计的举人和10多万名进士,而作为这个庞大知识分子群体之巅峰的“状元”郎,却屈指可数。状元...

历史上奇怪的科举考试:婴儿也能拿状元

科举制是古代朝廷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那其中又有哪些奇怪的科举考试呢?本文这就为你介绍:科举制简介“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称号有哪些啊

...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一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3、贡士:古代向朝延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4、进士:意即贡举的人...

手板模型最强的地方(手板模型制作有什么优势手板模型的发展)

  深圳3D抄数公司-至诚工业今天为大家讲讲手板模型制作有什么优势?手板模型的发展。  一、各行业的兴起促进手板模型的发展:  中国手板产业发展起來,经历了一段艰辛的过程。自1977年至今,伴随着在我国机械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