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辅佐了两位王爷,为什么两位王爷都谋反了

Posted

篇首语: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董仲舒辅佐了两位王爷,为什么两位王爷都谋反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仲舒辅佐了两位王爷,为什么两位王爷都谋反了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董仲舒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董仲舒是谁?

  就是那位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大儒,那么,这位大儒最终结果如何?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从为什么要“独尊儒术”讲起了。

  一:为什么要“独尊儒术”

  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后死,登基六年之久的汉武帝刘彻才有机会乾纲独断,为了实现理想抱负,向天下下诏曰:

  ……今朕获奉宗庙,夙兴以求,夜寐以思,若涉渊水,未知所济。猗与伟与!何行而可以章先帝之洪业休德,上参尧、舜,下配三王!朕之不敏,不能远德,此子大夫之所睹闻也,贤良明于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于篇,朕亲览焉。

  什么意思?

  简而言之,如今轮到朕掌权了,但怎么才能把天下治理好呢。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天下贤良可以将治理国家的见解汇编成册,上交朝廷,供朕御览。

  于是呢,当时有名的经学博士董仲舒,献上了《举贤良对策》,汉武帝看完之后很不解渴,便连续召见三次,就在这三次当中,董仲舒总结出著名的“天人三策”,首度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其要旨在于,根据天人感应的原则,确定“君权神授”,天子治理天下,完全是老天爷的旨意,既然是老天爷的旨意,就一定要保证天子的权威,否则就是逆天,可怎么保证天子的权威呢?思想上必须统一,而这种思想,找来找去,也只有儒家比较靠谱,还有点相关的理论依据,所以,就只能“罢黜百家”不允许出现别的声音,“独尊儒术”,让“儒”跟天家休戚与共了。

  西汉之初,主要采用黄老之说当中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治”,虽然带来了文景之治时的繁荣富强,但同时也带来了文景之治时的七国之乱,因为七国之乱的关系,“黄老之道”也受到怀疑,如今正是思想上新旧交替的混乱时期,就在这个时候,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乘虚而入,听起来还很有那么一点道理,于是呢,汉武帝就顺理成章的推行了。

  董仲舒因此得到重用,那么,他一定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了。

  二:辅佐江都王,江都王谋反

  的确,当侃侃而谈的时候,汉武帝绝对相信,眼前这位夫子,一定是位难得一见的大才,难得一见的大才怎么办?

  汉武帝爱才,如今既然找到人才,那自然要予以重用,于是呢,天人三策之前,董仲舒只是个教授经学的博士,没有什么实际职务,天人三策之后呢,董仲舒立刻坐了火箭一般,一下子被提拔成了江都国的国相。

  江都国什么情况?原吴王刘濞的地盘,七国之乱中,吴国势力最大,为嘛?就因为吴国盛产铜矿,可以自己铸钱,从这个层面讲,原先的吴国,现在的江都国,对朝廷而言,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汉武帝把董仲舒放在这个地方,重用之意已经不言而喻。

  董仲舒呢,大约也是不想辜负汉武帝信任,可身子骨实在不争气,任命下来不久,居然就生了病,生了病自然要好好养病,等身体恢复之后再去上班,但,仿佛老天爷考验他似的,就在董仲舒养病的时候, 出大事了。

  六年春二月乙未,辽东高庙灾;夏四月壬子,高园便殿火。上素服五日。

  供奉祖先牌位的辽东高庙、长陵高园先后发生火灾,汉武帝正难过的时候,董仲舒立刻嗅到了机会,连身体都顾不了了,立刻床榻上爬起来,带病起草了一份《高庙园灾对》,以天人感应的原则推断: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火灾,完全是皇帝失德所致。

  不知什么缘故,皇帝已经重用他的时候,他又指责皇帝失德,大约自己也感觉有点不大对劲,《高庙园灾对》写成之后,一直没有上交,恰在此时,京城里认识的好朋友主父偃到家中做客,攀谈之际,主父偃忽然发现,董仲舒刚完成这么一个大作,完成这么一个大作怎么办?

  同样是汉武帝求贤的时候进入朝廷,可结果呢,董仲舒当了国相,主父偃只是个郎中,心里不平的很,如今一看,这人胆子这么大,那还留着他干嘛,于是,乘隙偷了这份《高庙园灾对》,赶紧跑到汉武帝跟前告发。

  汉武帝一看,火上来了,怎么地?高庙着火,是朕失德所致,朕失什么德了,以前的事是窦太后干的,现在,朕还什么都没干呢,当时就觉得这个冤枉那,冤枉怎么办?

  勃然大怒,立刻就要将董仲舒处死,幸亏朝廷里还有几个好人,连忙给董仲舒求情,董仲舒这才留了一条性命,但江都国国相,就别想了,被一竿子撸到底,万般无奈,继续教书去了。

  《汉书》上说,董仲舒虽被免职,但江都王还是很尊重他,将之请到江都国,自以为齐桓公得到了管仲,时不时的讨教两招,讨教两招的结果怎样?

  齐桓公

  齐桓公是什么人?春秋霸主,如今皇帝执掌天下的时候,你一个王爷居然以霸主自诩,什么意思还用多说,那么,面对这种情况,董仲舒怎么办?

  依旧大力推行“独尊儒术”,在这样的教导下,据说江都王刘非是改好了,但他的儿子刘建,刘非去世不久就阴谋造反,前121年事败自杀。

  董仲舒辅佐的第一位王爷,就落了个这样的结局,江都国也因此并入广陵郡。第一个结果差了点,第二个呢?

  三:辅佐胶西王,胶西王谋反

  事情就能有这么尴尬。

  前125年,胶西王刘端的国相又出了缺,为什么要说“又”呢?

  胶西王刘端性格暴虐,特别喜欢杀人,国中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大部分死在他的手里,其中就包括胶西国国相,这回呢,胶西国又有了空缺,该派谁去呢?

  关键时刻,大臣一致举荐董仲舒,认为如胶西王这样的人,只有董仲舒这样的大贤才能感化,汉武帝一听,是这个理,便又给董仲舒升了官,让他当胶西国国相。

  董仲舒这回是去了胶西国,也经常用儒家的学说感化胶西王,但,大约因为易经咒不翻潜艇的缘故,胶西王依然如故。

  就这样,董仲舒在胶西国生生挨了四年,整天价提心吊胆的实在呆不下去,实在呆不下去怎么办?

  索性辞官不做,回家写书去了。《汉书》上说,董仲舒走了以后,胶西王愈发混账的不成样子,王爷王当得不过瘾,居然僭用天子仪仗,打算谋反,事情泄露以后,大臣们都主张杀掉。

  然而,胶西王刘端是汉武帝的亲弟弟,汉武帝实在下不了手,下不了手怎么办?

  只施行了一个“削地之刑”,将他的封地收去一半,以示惩罚,如此一来,胶西王刘端改悔了吗?

  没有,这位王爷也绝,皇帝削了我的地,那剩下的地方我也不管了,命令官员不许收税,府库里的钱粮也不去统计、管理,最终导致府库腐朽坍塌,浪费的钱财以亿万来计算,胶西国折腾成这般模样,胶西王刘端自己呢?

  化妆成平民,溜溜达达,到别的郡县玩耍去了,前107年,胶西王就这样混账至死,因为特殊的原因无后,胶西国因此撤销,并入胶西郡。

  董仲舒辅佐的第二个王爷就是这个结局,也是打算谋反,虽然事发之后没死,但他那种做派,跟死了有什么区别呢。

  汉武帝重用董仲舒之后,就让他辅佐了两个王爷,结果呢?两个王爷谋反,居然一个都没感化,董仲舒的官场生涯就走到了尽头,据说回家之后,汉武帝有问题还喜欢向他请教,但又有什么用呢?

  四:皇帝就再也不相信儒家了

  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大约就是当时最大的儒,最大的儒都是如此,皇帝们还敢相信儒家吗?

  汉武帝时,可以重用信奉黄老之道的汲黯,可以重用崇尚经济的桑弘羊,可以重用喜欢刑名之学的张汤,可以重用擅长纵横之术的严助等等,但唯独就是不重用儒家。

  之后的汉昭帝、汉宣帝时依旧如此,唯独汉元帝,当太子时喜欢儒家学说,曾劝阻汉宣帝:

  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

  建议汉宣帝重用儒生,汉宣帝一听,当即勃然变色道:

  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什么意思?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王霸二道交替使用,为何要专行仁政,效法周朝呢? 况且一般儒生不能用所学结合实际,喜欢厚古薄今,使人惑乱于名实,不知所从,那怎么能委以重任!

  其后,还因为汉元帝刘奭建议重用儒生叹气道:

  乱我家者,太子也!

  这个太子,一定会给天下带来祸乱啊。

  汉元帝刘奭不过建议汉宣帝重用儒生,汉宣帝就如此感慨,并作出非常严重的结论,为什么,关键还是那句话:

  俗儒不达时宜。

  儒家的学说不实用,不能结合实际,而这种说法,百多年前,先秦大儒荀子入秦,秦昭襄王面前推广他的学说,秦昭襄王就批判道:儒者无益于人之国。

  大家都认为儒家的学说不实用, 为什么会有这种认识,看看董仲舒的经历,似乎能明白一点了。

  

相关参考

灶王爷的原名叫什么

说到灶王爷其实这个菩萨还是挺有故事的,其实他以前是一介凡人,而且还好吃懒做,那么就这样一个人是怎么当上灶王爷的呢?这个就让人非常好奇了,其实这背后也是有故事的,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相关的故事就知道了呀,速...

爸爸姓张妈妈姓苏取名(灶王爷究竟啥来历?他乃五帝之子,史上最著名火神)

...省就开始过小年了。过小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拜灶王爷,或者说祭拜灶王菩萨。只是,这祭拜灶王爷的仪式流传了许多年,这灶王爷到底是谁呢?有关灶王爷的来历,有两个源头。这两个源头,来历都极大。来历之一,炎...

爸爸姓张妈妈姓苏取名(灶王爷究竟啥来历?他乃五帝之子,史上最著名火神)

...省就开始过小年了。过小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祭拜灶王爷,或者说祭拜灶王菩萨。只是,这祭拜灶王爷的仪式流传了许多年,这灶王爷到底是谁呢?有关灶王爷的来历,有两个源头。这两个源头,来历都极大。来历之一,炎...

明朝王爷娶10个侧室,生儿子百人,最后怎么分财产

...哦~  网上有一部热度很高的小说,叫做《回到明朝当王爷》。在明朝当王爷,绝对过的是米虫一样的生活。当时明朝王爷们各自有各自的封地,平时除了据守一方不能轻易外出之外,生活上那还是相当逍遥的。尤其是朱棣上...

在唐朝时下人叫王爷的侍妾为什么

在唐朝时下人叫王爷的侍妾为“孺人”。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

在唐朝时下人叫王爷的侍妾为什么

在唐朝时下人叫王爷的侍妾为“孺人”。孺人,古代称大夫的妻子,唐代称王的妾,宋代用为通直郎等官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明清则为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亦通用为妇人的尊称。出自《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

清朝王爷生下来就是荣华富贵的吗

还不知道:清朝王爷生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地位最高的人就是皇帝,然而皇帝虽然是九五之尊,但却压力也很大,经常要批阅奏折,每天很早就要起床,皇帝...

北魏王爷元琛,为了敛财认太监当干爹

  今天奇妙奇闻小编给大家带来元琛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北魏的河间王元琛,过得相当郁闷,因为他只有名誉没有实权。要实现自己当官发财、成为北魏首富的“远大理想”,元琛面对的困难...

王爷帽子(铁帽子王的帽子虽铁脖子可不铁,皇帝照样想杀就杀想罚就罚)

咱们知道一般皇帝的嫡子被封为太子,而其他的庶子们则多被封为亲王和郡王,由于皇帝们普遍都很能生,如果每个皇帝的儿子都封王,那么用不了两三代朝廷就能冒出几十甚至上百位藩王,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清朝朝廷规定...

王爷帽子(铁帽子王的帽子虽铁脖子可不铁,皇帝照样想杀就杀想罚就罚)

咱们知道一般皇帝的嫡子被封为太子,而其他的庶子们则多被封为亲王和郡王,由于皇帝们普遍都很能生,如果每个皇帝的儿子都封王,那么用不了两三代朝廷就能冒出几十甚至上百位藩王,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清朝朝廷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