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合一起是什么字(「援越抗美55周年专题」忠孝47年跨国记)
Posted
篇首语:好汉不吃闷头亏,好鸟不钻刺笆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立合一起是什么字(「援越抗美55周年专题」忠孝47年跨国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立合一起是什么字(「援越抗美55周年专题」忠孝47年跨国记)
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文/六支队138野战医院 张连才
母亲是慈爱、伟大而纯良的,子女是孝顺、真挚而尽心的。中华民族讲的是“忠孝”二字。对国家、民族而言,体现了爱国的忠;对家庭、个体而言,则体现了亲情的孝。谁说忠孝自古难全?这一忠一孝,经过47年漫长而醇酽的发酵,于不久前演绎为一段真实的故事。这一异国他乡缱绻的情缘,可谓一曲难忘,挥之不去……
(一)奔赴战场
援越抗美至今已走过55年。
追忆战火纷飞的1964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柬埔寨,占领南越,轰炸北越,挑起“北部湾”事件,极力扶植越南傀儡政府对北越发动军事进攻。进而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整个东南亚,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
为支援越南人民的抗美斗争,确保我国安宁,昆明部队投入紧张的战前训练。翌年,应胡志明主席的邀请,昆明部队奉命派出高炮、筑路、后勤保障部队秘密开赴越南北部。
笔者所在的部队是全军闻名的第138野战医院。全院三个野战医疗所,分别奔赴越南黄连山省、莱州省和奠边府执行援越抗美任务。
当年,在医生、护士中,夫妻双方军人很多,年长的都已成家,拖儿带女为数不少。由于执行战备任务,为了革命的需要,都必须把孩子安顿好,才能轻装上阵,单位整体行动,只能“各显神通”。家有老人或有亲属的把子女送走寄养;无处送的,就把儿女寄托在当地群众家里抚养。今天看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这就是军人的奉献精神。
1965年岁末,寒意袭人。第二、第三医疗所奔赴越南战场。本文的主人公“冬瓜”(烈士子女王布刚的乳名),兄弟4人和父亲王副院长及全院人员、家属小孩,列队欢送战友出征。
“冬瓜”的母亲是二所的外科军医,和其他战友一样,心情五味杂陈,与亲人告别。
“冬瓜”母亲呼喊着。
“冬瓜”和三个哥哥不顾一切地边跑边喊“妈妈——妈妈——”一下扑到母亲怀中大哭起来。
毕竟“冬瓜”才是一个不满10岁的孩子,大哥也才14岁。一时哭声成片,父母和孩子们难舍难分……母亲汤芳琴边哭边安慰着孩子:“我走后,你们要听爸爸的话,好好读书,不要淘气。如果爸爸也要执行任务,他会叫姨夫把你们接到安徽外婆、小姨那里。听外婆、小姨的话,好好学习。等完成任务,我一定来接你们……”“冬瓜”兄弟边哭边答应。
人世间母子分离,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是难以言表、衷情难抒的。
孩子们年幼,不懂什么国际主义义务,不懂美国为什么要打越南,更不懂军人的职责所在。“冬瓜”兄弟万万想不到这一别,竟是和母亲的天人永诀!
(二)不尽思念
军医汤芳琴如此义无反顾,其忠诚之路,刚刚在异国展开……
第二医疗所在越南黄连山下一个山坡上,第三医疗所在莱州省一个山沟里展开,距国境一百多公里。
偶尔有敌机飞过,很少有炸弹落下。除担负筑路后勤部队的医疗保障任务外,也帮驻地群众防病治病,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冬瓜”妈妈业务能力强,对伤病员认真负责,经常带领医护人员爬山涉水下部队防病治病。不怕苦和累,每逢抢救伤员危急时刻,全力以赴,从不分彼此。有时一连几个手术不下了手术台,她坚持做完才休息。术后又无微不至地照顾伤病员。人送一雅号“军医老大姐”,多次受到所领导的表彰。
“不逢佳节也思亲”。作为一位母亲,她无时无刻不牵挂儿子们的成长。只能在经济上多给予关心,让儿子们生活得尽量好点。对一封家书抵万金如饥似渴,是一般人忠孝两全必然的选择。笔者虽是年轻人,对老大姐那种无奈之举是感同身受的。谁叫我们是革命军人呢!赤胆忠心,可知拳拳报国;一代英烈,可赞义薄云天!
(三)战斗在奠边府
奠边府因援越抗法的“奠边府战役”而举世闻名。紧临老挝,是通往老挝、柬埔寨的必由之路。因此,奠边府地区就成为美国飞机轰炸北越的战略要地。
1967年元月4日,我随耿政委、“冬瓜”父亲王副院长带领下,第一医疗所奔赴越南奠边府著名的“胡志明小道”旁距奠边府30里的山坡上,这个点是兵站选的地址。当晚,大家临时搭起帐篷暂住。
第二天,院、所领导查看地形后,感到问题很大,立即开会。耿政委说:“今天大家讨论驻地建盖营房的事,既要考虑方便快捷,更要考虑部队的安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有的说:“既然是兵站选的点,就不要动了。这里离公路近,是个小丘陵地带,建营房工程量不大,很好。”有的说:“这里都是大山沟,很难找到比这更好的地方,飞机不一定发现这里,就在这里很好。”王副院长说:“不管是谁定的,这里是前方,首先要考虑安全、隐蔽,否则后悔莫及。”耿政委说:“按王副院长意见,我们现在去选择是否有更好的地点?”
大家统一思想后,一起向前2公里,都是大山沟。最后,查看一条深2公里长的大山沟,认为比较隐蔽。虽然窄,顺山而上,有条小河,工程量虽大,但不易暴露,比较安全。
最后决定就在这安营扎寨。事实证明,经过战争考验的“三八”式老干部王副院长和抗战老兵耿政委的决策是正确的。一个月后,此地就被敌机炸成一片废墟。
如果说二、三所驻地是二线,那么第一医疗所就是前线。既要保障筑路和后勤部队,更要保障高炮部队的战伤抢救任务。
奠边府气候炎热、条件艰苦。头上有敌机轰炸,地下有毒蛇猛兽,蚊虫叮咬,还有敌特活动……在原始森林的大山沟里建起一个野战医院,完全靠医护人员自己动手。修路、平地基、到山下砍竹子,背钢架、草片上山搭房子、搭床铺……这些重体力的劳动都是前所未有的。医护人员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和对敌人的仇恨,战斗在前方,其点滴事迹可视为六七十年代军人报国的真实写照。
1967年部分战友在法国坦克上留影(右前排站立者为作者)
1967年王副院长、教导员与作者在奠边府机场法国坦克上留影
由于越战的需要,美国把最先进的战机派往南越,对奠边府地区进行狂轰滥炸,包括“B52、B57、F4、F5、F105”飞机,和先进的“菠萝弹”“子母弹”“钢珠弹”等定时炸弹投在这一地区,弹坑弹片随处可见。一颗炸弹坑深达10多米,比一个篮球场还大。
高炮部队始终斗志昂扬,在艰苦的条件下不顾个人安危与生死,同敌机展开殊死对抗。仅两年多的时间,击落敌机30余架,我方也付出沉重的代价……(详见援越抗美的白衣战士)受到军委表彰。
第二、三医疗所在越南一年半的时间医院换防,光荣完成任务,于1967年6月底回到祖国。
为加强奠边府第一医疗所外科力量,汤芳琴同志在第二医疗所回国前又调到奠边府一所工作。但当领导找她谈话,调她到一所工作,同时去看望照顾爱人王忠华副院长时,她当即表示:“如果是去执行任务,作为共产党员、军人,我坚决执行;如果是去看望和照顾老王,我坚决不去。”领导说:“这是组织决定,必须执行。”汤医生经过思想斗争、服从组织决定,到奠边府第一医疗所报到。
她无条件地放弃了同儿子的团聚,赶到一所投入紧张的工作中。她对工作的认真负责,不怕苦和累,主动到前方抢救伤员,处处关爱小姐妹和伤病员,受到领导和大家的好评。
(四)凌晨的枪声
所部驻地建有3幢钢架房,两幢在山坡的南边。住着所领导和工作人员;西坡上一幢,住着院工作组我和耿政委,王副院长三人;北边是电话员和通讯员自己搭建一小间茅草房,形同小四合院。
在所部下方通往小路旁,住着门诊的两位医生、护士。再往路口方向住着警卫班的12位战士,分别住在两幢钢架房内。
汤芳琴医生到达一所后,政委和我决定把房子让给汤医生和王副院长。政委到外科,我到内科和工作人员住。
原来我们三人住的钢架房,是各把一个角。我住在门口右角,政委住在西北角,王副院长住东北角,与我相对。而汤医生就选择住在我的铺位。
1967年7月21日,也就是汤芳琴医生到一所工作半个多月的凌晨5:30左右。所部驻地突然响起一阵枪声,划破夜空……
汤医生睡眠不太好,听到枪声,立马坐在床上大喊:“老王、老王,有敌特……”此时,叛徒已跑到钢架房侧边王副院长床铺外,听到对面有人大喊,抬枪就是一梭子打过去,汤医生立即倒在床上……这时,枪声惊醒王副院长,他立即滚到床下,紧接着又一梭子弹打在王副院长床上。有惊无险,王副院长没有受伤,立即去看汤医生。此时,所部人员也都跑上来看是什么情况。一看汤芳琴医生胸部连中数弹,鲜血直流,就地抢救无效,光荣牺牲,没有留下一句话……
通讯员报告,守机员贾自安受伤,经急救小贾股骨粉碎性骨折,光荣负伤。
此时,警卫班也都跑上来,所领导立即叫李班长查,“是谁值班站岗?”班长说:“2:00~4:00是李发安值班。4:00~6:00是赵小伟。”赵小伟说:“李发安没有叫我,我就睡着了。”此时我和政委也都赶到所部。立马叫找李发安。组织警卫班顺着后山追捕敌特分子。
结果,清查所有人员,就是缺少李发安。上山追查人员,直到中午回来报告,没有发现李发安。
经研究,立即向大队和支队报告所发生的一切,并告知李发安的特征,请求大队和支队协助抓捕李发安。同时报告院和国内23分部。上级指示一定要全力抓捕,绝不能让他越境……
此时,天已大亮,大家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来看望汤医生,贾自安正在手术室抢救。纷纷感叹:“没有被敌机炸死炸伤,而被自己人的战友——叛徒打死打伤。昨天还有说有笑,今天就光荣牺牲!”更激起大家对敌人的仇恨。
(五)抓捕李发安
李发安,云南呈贡县人,1965年入伍。他出生贫下中农,初小文化,分配在一所通讯班,出国后调入警卫班。性格内向,平时很少和大家交流。怕苦怕累,表现一般。听到敌机狂轰滥炸就吓得不知所措,特别是亲眼目睹敌机两次轰炸我驻地,警卫班战士黄永福牺牲在眼前,更是吓破了胆。不知在援越抗美的战场还要支援到哪一天,逐渐产生了外逃的念头……
所部派出警卫人员继续追捕李发安,在家人员一边急救贾自安,一边处理汤芳琴医生遗体。根据有关规定,烈士就地掩埋,做好标记。
我们全体人员举行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装棺入殓,和黄永福同志埋在“胡志明小道”旁面向祖国的小山坡上。插上一块木牌,书写“汤芳琴烈士之墓”,两旁写着:
“中国工程六支队34大队70中队医生
中国安徽省亳县人
1967年7月21日立”
回来的战士报告,经过一天的追捕,没有发现李发安的踪影。
经分析认为:1.在那样的大山老林里,离开“胡志明小道”,他是走不出去的。白天沿路都有我们筑路和后勤部队,他绝不敢走大路,山林里没有小路,方向都难辨,他只能夜里顺着公路走。2.他语言不通难生存,虽出国前学过几句日常用语,解决不了任何问题。3.虽说离老挝很近,三天也难走出越南。
我们告知沿线部队,特别注意他夜晚的行动。
果不然,第2天夜晚,筑路部队战士发现公路对面有个人在窥视,准备上前盘问。一辆越方的卡斯51汽车开着昏暗的小灯开过来,等汽车开过后,几个战士跑过去追,没找到。他趁着夜色钻进树林里去了。部队及时向我们通报了情况,我们断定就是李发安。
第3天下晚,越老边界有一条大河。我们34大队的4个战士在河边洗衣物,远远看见下游50米左右,有个人身穿蓝色我方人员的衣服、背着冲锋枪向河对岸游去。战士们猜测:这个人肯定是医院外逃要抓捕的人。一边通知部队,同时另外三个战士一边向下游边跑边喊:“兄弟、兄弟,下边水深危险,赶快上来……”边脱衣服边下水。此时,又跑来十多个战士。
李发安发现有战士在追他,心更慌,只想赶快游上岸,就到老挝地界,也顾不得拿枪。如果他拿枪抵抗,肯定被战士们开枪打死。三个战士快速游到他身边,将其捉拿带回部队。
经初步审问,就是我院叛逃分子李发安。当即报告我部,立即派人带回。
听说李发安已被抓住,大家几天来的心才落下来。
经研究,由副所长带领警卫班三个战士连夜赶往筑路部队。工作组和所领导都耐心等待他们……直到深夜一点多钟,才安全把李方安带回来。
经连夜突审,问他“为什么外逃”,他一句话也不说……当告知他,“你打出的两梭子弹,打伤了守机员贾自安,打死了汤芳琴医生”,吓得他立马倒在地上,什么也问不出来……
当晚,把他双手吊在钢架房梁上,每班由两个战士看守。
工作组立即报告支队,院部和国内23分部。首长指示:“明天立即武装押运回国,直接送往昆明军区军事监狱。”
第2天,还是由副所长带领两个战士把李发安武装押运回国……
(六)危险的阴谋
李发安阴谋外逃,他是经过长期谋划的。就在7月21号深夜,他值2:00~4:00的警卫。经过一天的劳作,战士们都已进入梦乡。4点换班,他也不叫人换。他又潜回班长住的钢架房,摸黑把手榴弹袋放在班长脚头,揭开两颗手榴弹线,用一根长绳拴在一起,把另一头轻轻拴在班长被头角上……
然后用两把铁铲交叉在门口,拴上两颗手榴弹,带上冲锋枪和压缩饼干,慢慢潜伏到所部驻地,等待时机……
他的用意是:五点多钟天渐亮,到总机室外,把电话线剪断后,跑到后山坡用冲锋枪对所部扫射。当警卫班李班长听到枪声,猛然起来,掀开被子拉响手榴弹,其他战士忙着外逃,再碰倒铁铲,手榴弹爆炸,造成警卫人员伤亡,失去战斗力,就可以安全逃跑。
李班长听到枪声醒来,发现脚被什么东西压着。轻轻打开手电,发现两个手榴弹已被打开,拴在被头角。他大喊“大家不要动!”慢慢起来收回手榴弹线,用手电扫射一转,发现门口也拴着两颗手榴弹,叫大家慢慢起来,点上灯,解除手榴弹线。此时,住旁边的战士也都过来。李班长立即带领大家跑到所部了解情况……
李发安并不是想开枪打死打伤战友汤医生和贾自安,他去拉拴在树上的电话线时,折断树枝,惊醒守机员贾自安,他大喊“谁?”忙起来。李发安发现已暴露,立即向喊声打出一梭子弹,就往山上跑。
汤医生听到枪声,立马坐起来大喊:“老王、老王……”说时迟那时快,李发安已跑到王副院长床外,听到有人喊,向对面打了一梭子子弹,正好打在汤医生胸部,她倒在床上鲜血直流,就地抢救无效而光荣牺牲,没留下一句话。
这是我院一所在奠边府牺牲的第2位战友。
如果他的阴谋得逞,警卫班战士将全部牺牲。
感谢警卫班李班长,遇事沉着冷静,处理得当,减少更大的伤亡。事后,给李班长荣记三等功一次。
(七)如何面对儿子
经过近一年的艰苦斗争,第一医疗所于1967年10月底换防回国。回国前,全体官兵到烈士坟前,向英雄致意,作最后的告别。
远在安徽的儿子们很久没有收到母亲的来信,更不知母亲已牺牲。父亲隐瞒了这个噩耗,怕他们幼小的心灵受不了失去慈母的锥心打击,只说“母亲很忙,以后会去看你们的”。一年后,父亲去安徽看望孩子们,才把母亲牺牲的事简明扼要说了说。
犹如晴天响霹雳,孩子们登时哭成一团。
特别是“冬瓜”,两岁多就由保姆带大,六岁后才和母亲团聚,3年后又和母亲分别,享受母爱时间太少太少。他痛苦得更是不能自已。母爱无价,无以回报的心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一株尽孝的小苗,开始潜滋暗长起来,一发不可收……
“冬瓜”自此发誓:“等我长大,一定到母亲坟前烧香磕头。感恩母亲对我的养育,亲眼看看母亲生前战斗牺牲的地方。”
如果在国内,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难事。但这是国外,而且两国关系不正常30多年,“同志加兄弟”变成“刀枪相对”。
“冬瓜”的夙愿顿时遥遥无期。
随着时光的推移,“4兄弟”分别于1969、1972、1974年回到云南父亲的身边,并先后参军到部队。经过几年的锻炼,都先后入了党、提了干。
当面追思慈母的夙愿未尝,始终萦绕在孩子们心头,历久弥新,难以割舍,并渐渐固化成一种永远的痛。
(八)祭奠英烈
又过20多年后,随着两国关系缓和,到越南旅游的大门终被打开。“冬瓜”终于看到了希望之光。但怎样到越南,怎样才能找到母亲的坟墓,一直困扰着他。当时,越南只开放东部地区,没有奠边府路线。
又过了10多年,人已过中年,直到2012年初,在一次战友联谊会上,一位630团高炮部队战友到奠边府祭奠牺牲的战友,并把每位烈士碑都拍照下来让战友们看。当一位熟悉的战友忽然看到汤军医的墓碑照,就把他要过来。几经转手,才到“冬瓜”手中,如获珍宝,终于看到了母亲的墓。
急于祭拜母亲的“冬瓜”,在昆明到处联络原高炮部队的战友和烈士家属。
几经与旅行社和越南驻昆领事馆协调,他们一行80人在当年“清明节”到达奠边府。在烈士陵园举行祭奠仪式后。“冬瓜”和大哥平生第一次跪在母亲墓前,眼含热泪,诉说47年思母之苦,告慰母亲英灵长存。
遗憾的是,母亲墓碑上竟有三处错误:籍贯不对,职务不对,牺牲时间也不对。
这是部队回国后,越方将分散的烈士集中移到烈士陵园,木碑上的字迹湮灭、难以辩识造成的。
这俨然成了“冬瓜”的一块心病:“母亲牺牲的细节和时间必须搞清。”由于时间太久,老同志年迈已说不清,“冬瓜”知道笔者和他父母在一起战斗,后事又参与处理,错误得以纠正。
如何才能把墓碑上的错误一起纠正,“冬瓜”想方设法,得到驻昆领事馆和旅行社的支持,加快各项准备工作步伐……
特意为母亲做了一块亚克力板墓碑、一块汉白玉小花圈,还有成套的挽联和大花圈,准备今年清明再去祭奠母亲。
“冬瓜”找笔者商量,笔者十分赞赏他的大义孝行,很快联络了10多位老战友,一块去战斗过的奠边府祭奠牺牲的老战友。
2013年4月15日,以野战医院为主,还有高炮团、筑路部队的4位战友陪同他们三兄弟和家属一行21人祭奠团从昆明出发,一路受到了莱州省和奠边府政府官员的热情接待。
在越方官员的陪同下,三天时间先后祭奠了4个烈士陵园的182位烈士。其中,奠边府两个陵园共牺牲156位烈士,莱州省两个陵园牺牲26位烈士。
我们每到一个陵园,献上花圈,细心瞻仰每一个陵墓,敬仰之情难以言表。他们中最大的30多岁,最小的才19岁,都牺牲在异国他乡。我们列队,向战友们敬个军礼,作最后的告别……
战友们在烈士陵园,左一为作者
(九)永远铭记
在返回的路上,笔者与“冬瓜”同住一室,促膝长谈,往往至夜半更深。我感触很深地说:
越南人民很友好。我们都佩戴着“中越友谊纪念章”和“8.5”纪念章,见到我们都和我们友好地打招呼。地方官员给予很高的礼遇。餐中,歌舞团前来助兴;餐后,又跳又唱,共唱越中友好歌曲:“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并合影留念,共叙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013年4月,赴越南扫墓受到莱州省政府的热情接待
奠边府这些年来变化巨大,再也不是战争年月,四野荒凉,见不到人烟。原机场变成一望无边的稻田地,沿线人民都在辛勤劳作,城市乡村也建设得很好。
重视革命传统教育。对原抗法战争故地进行修缮,保护得很好。特别是对中国援越抗美烈士陵园进行大规模的二次修复:把砖石墓碑、纪念碑改为瓷砖,并加以绿化,常年有专人管理。
“冬瓜”及哥哥们终于了却了47年的心愿。他表示:这是中越两国人民友好的象征,今后要带领全家去瞻仰母亲和烈士。
至今他已第八次和战友、烈士子女前往越南瞻仰母亲和烈士。让后代永远铭记这段历史,让中越友谊之花世世代代盛开。
原野战医院老战士赴奠边府祭奠牺牲的战友
(十)相关链接
1.实事求是地说,第二、三医疗所在越南战斗一年半的时间,换防回国是大家盼望已久的事。特别对有子女的干部们来说,总算熬到这一天,大家高兴得跳起来。汤芳琴医生想回国后,立即请假到安徽接回4个儿子,母子团聚。但事与愿违,又调到一所工作。
2.如果汤医生不到一所工作,那么被叛徒打死的肯定是我。
如果不是照顾汤医生和王副院长住在一块,我和耿政委搬走,被打死的还是我。我想起这件事,一直感到内疚,汤医生是替我而死的。
3.在那个年代,单位出现逃兵、叛徒,是一件政治事故。虽然一个小兵不掌握国家任何机密,但影响是坏的。必须认真总结教训。
不过细想起来,任何年代环境都会产生逃兵、叛徒。小到一般小兵、老百姓,大到高官、将军,叛党叛国的事层出不穷,也就不奇怪了。
李发安被关在军区监狱,一直不见宣判。直到1969年“九大”召开前才获批准。在蒙自部队操场,由军区军事法院召开宣判大会后,立即枪毙。
4.老干部王忠华副院长,后半生是很不顺的。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对他打击很大。4个儿子,为什么一直没有提到三儿子呢?老三王布康,当兵后复原在开远铁路公安处。1982年3月5日去执行任务,路遇车祸而牺牲。
10多年后,在组织帮助下王副院长重组家庭,过上老年生活。
1978年底,组织批准王副院长离休。但他说:“马上就要打仗,我这个老兵怎么能离岗休息呢?打完仗再说。”
全院投入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院机关带领第二、三医疗所奔赴河口前线执行任务,共救治伤员1800多人。王副院长和我带领第一医疗所在蒙自二线收治900多名伤病员,他亲自指挥甚至亲自上手术台,不顾年老体弱,往往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充分发挥他外科“一把刀”的特长。全院荣立军区卫生单位唯一的集体二等功,功劳有其一份啊。
1980年,组织批准王忠华副院长正式离休,但蒙自没有军队干休所,昆明干休所还没建好,征求他的意见,他说:“单位还在蒙自,就在蒙自给我盖房离休吧,我哪里都不去。”后来请示上级,由医院按标准在南湖边给他盖了1幢小楼。
1986年底,医院撤销,23分部也随后撤销,王副院长没人管了。经多方努力,蒙自房产归公,把王副院长迁入昆明军队干休所养老。2010年5月4日老人病故,享年86岁。
50多年“弹指一挥间”。我的老战友、我的老首长有很多人都离开了人世,而我这个当年青发的小伙子,已然白发苍苍、两鬓染霜!欣逢改革开放带来的和平盛世,如今过上了老吾老、幼吾幼、儿孙承欢绕膝的小康生活。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军人的身份、老兵的情怀,我愿: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保家卫国,世代相传。
笔者于2020年4月20日
编辑:女兵槛外人心宽无界
校对:李汪源 2020.5.26.
来源:新华号 新华铁道兵
相关参考
昆明探照灯(银光利剑——记空军探照灯兵第四团一营”入越轮战”概况)
作者:灯四团邓伟坚援越抗美期间,空军探照灯兵奉中央军委命令“入越轮战”,以营为单位分期分批驻防越南民主共和国(越南北方)的谅山、太原和安沛三个防区执行“要地防空”作战任务,在夜间配合高射炮部队的“反空...
日立工厂在日本的哪里(筑巢引凤 聚智腾飞 海信日立日本研究中心即将迎来1周年)
海信日立日本研发中心(以下简称日本研发中心)成立于2021年11月,办公地点坐落于日本首个城市科学园——日本川崎市神奈川科学园(KSP)。KSP占地面积55,362㎡,作为日本尖端企业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集聚区,入驻116家高精尖企业,...
日立55挖掘机的发动机(30年老师傅对20款【日立】机的使用评价,各位挖机老板看过来)
一、日立ZX200-5A挖掘机市场参考价:101-123万元【好评】还可以。优点:新车省油行走有劲速度快舒适型。缺点:履带板容易变形换新车有间隙小臂有抖动厉害间隙大磨损快钢材不行。建议:把弱点改掉结合一哈别的挖机长处补自...
延安不锈钢管(让志愿军老兵泪目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你见过几种?)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向志愿军老战士等抗美援朝参加者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一名83岁的老人躺在病床上听到这个消息,平日浑浊无...
日立50PD9980TC等离子电视机,2007年福州生产,经常出现一个问题,待机(红灯)转为工作(绿灯)但不工作,无声无光。拍拍机角,可正常运行。但拍了多年后拍不亮了,只能拆开维修。估计是电源板MPF7716上的问题,最先想到的...
日立生化仪7600(臻于至善 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建院45周年)
臻于至善——奋进中的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时光,总在某一刻而凝聚。——2017年9月15日。一个普通的日子,一部奉献、进取、创新、和谐的厚重史诗,两者交融激越,迎来新矿集团莱芜中心医院(以下简称中心医院或医院)...
海尔成立35周年(六次转身 解码家电巨头海尔35年成长秘笈)
...,正在向物联网时代新的高峰登攀,以我们引领的‘人单合一’模式向这个新的高峰冲击。2019年年末,在海尔集团创业35周年...“已经35岁的海尔并没有老态龙钟,也没有暮气沉沉,而是青春焕发,活力四射,正在向物联网时代...
海尔成立35周年(六次转身 解码家电巨头海尔35年成长秘笈)
...,正在向物联网时代新的高峰登攀,以我们引领的‘人单合一’模式向这个新的高峰冲击。2019年年末,在海尔集团创业35周年...“已经35岁的海尔并没有老态龙钟,也没有暮气沉沉,而是青春焕发,活力四射,正在向物联网时代...
成都康佳彩电维修(康佳LED三合一板电源和背光灯电路维修资料)
康佳LED液晶彩电采用的是主板+电源+背光灯三合一组合35017677型板,与版本号为35018186、35018669的三合一板基本相同,只是LED驱动电路不同。该板应用于康佳LED47M3500PDE、LED47E350PDE、LED47F3550F、LEDE47M3500PDE等液晶彩电中。一、实物图...
日立55寸液晶电视(从黑白到8K,电视机这一百年到发展到底经历了什么)
1927年:电子式电视机诞生。21岁的菲尔·法恩斯沃斯(PhiloFarnsworth)将单幅图像分解为60行,转化为电信号,再在屏幕上重组为图像。电视机自诞生已经将近一百年,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