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消费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Posted
篇首语:不一定终身受雇,但一定终身学习。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用消费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用消费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货币银行学简答论述题)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简答题
1.什么是货币的本质特征?它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哪些主要功能?
.答: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这就是货币的本质的规定。
货币在商品经济中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表现。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以下五种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2)流通手段职能;(3)贮藏手段职能;(4)支付手段职能;(5)世界货币职能。
2.为什么说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答:金币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首先,由于币制相对稳定,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能促进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其次,信用关系不受币值波动的影响,促进信用的发展;再次,各国货币含金量的比率相对稳定,外汇市场也比较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保证了对外贷款和投资的安全性。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是两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第一,这两种货币制度没有铸币流通,失去了自发调节货币流通的可能性;第二,银行券不能兑换自由黄金,一旦过多就会贬值;第三,在金汇兑本位制下,本国货币制度依附于外国货币制度,一旦外国货币制度动摇,本国货币制度也必然动摇。
3.货币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说科学地划分货币层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答: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所以,按流动性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什么是货币制度?其主要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
其构成要素有:
(1)货币金属与货币单位。
(2)通货的铸造、发行与流通程序。
(3)金准备制度。
5.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规律?试举例说明之。
答:格雷欣法则,即“劣币驱逐良币”规律,是指在双本位制下,当两种铸币在同一市场上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良币”会被逐出流通,即被熔化或输出国外,导致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劣币”充斥市场的现象。
举例:例如金银法定比价为1:15,而市场比价则为1:16,此时黄金的市价较高,这时,金币的持有者将会熔化金币到市场上去兑换白银,一经熔化,即可赚回1两白银,这样市场上持有金币的人越来越少,而白银的流通越来越多,金币会退出流通领域。反过来,若市场金银比价为1:15而法定比价为1:16,白银市价高于法定比价,市场上的银币会退出流通领域。这种现象被称为“劣币驱逐良币”。
论述题
1.“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的论断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否正确?为什么?这一论断有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含义?
.这一论断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是正确的。原因在于:
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通过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公众的相机抉择机制使货币贮藏手段职能有效地发挥货币流通调节器的功能,即货币数量偏少,货币名义价值大于实际价值时,原先处于贮藏状态的货币将重新进入流通领域,流通中的货币将自动增加,而在货币数量偏多,货币名义价值小于实际价值时,一部分货币将退出流通进入贮藏状态,流通中的货币自动减少。由此,在金属货币制度下,货币贮藏手段职能的发挥是的货币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即货币过多时会自动减少,过少时会自动增加,从而使得流通中的货币恰好满足流通的需要。
而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只有名义价值,失去实际价值,在货币过多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下降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将日益减少的预期,从而促使公众加速出让手中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加快,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减少而是增加。而在货币过少时,货币名义价值的任何上升都会使公众产生货币购买力会日益提高的预期,从而会促使公众推迟货币的支付,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流通中的货币总量(货币存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不是增加而是减少。由此,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是多时愈多,少时愈少,即越多越多的货币,越少越少的货币。这一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加剧经济的波动,而不是减缓。
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避免不不要的经济波动,尤其是源于中央银行等的外部冲击,要求中央银行必须有效控制货币供给,保持货币价值的稳定,避免货币过多或过少现象的出现。
2.试总结劣币驱良币规律的发生机理,并运用这一机理解释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的情况。
劣币驱良币规律是指在两种名义价值相同而实际价值不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会退出流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这一现象称之为劣币驱良币规律,因是英国人格雷欣所发现和最早阐述的,所以又称之为格雷欣法则。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金银复本位制下,其发生机理为:
(1)良币与劣币的确定:在金银复本位制下,金币和银币既有名义价值,又有实际价值,公众根据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比较,区分出良币与劣币,即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为良币,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为劣币。
(2)存在官方的兑换保证:官方承诺按规定的比例即官定比价保证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
(3)时间的推移使得官方比价与市场比价之间出现差异,假定出现官定比价低于市场比价的情况,公众将使用劣币按照官定比价从官方兑换良币,并在市场上按照市场比价交换成劣币,并将这一行为持续下去,最终,导致良币被收藏或熔化,退出流通,流通中仅存在劣币。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由于信用货币没有实际价值,仅有名义价值,货币赖以流通的基础是信誉或评价,因此判断货币良、劣的标准不再是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对比,而是公众的评价或货币的信誉,评价好、信誉高的货币为良币,评价差、信誉低的货币为劣币;另一方面,在货币失去实际价值的同时,也不再存在政府的兑换保证,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即确保货币能够购买到其所载明的价值量,公众在流通中更愿意持有和使用良币,劣币将退出流通。
第三章 信用与利率机制
六、简答题
1.银行信用有什么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债务人主要是从事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工商企业和个人。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从产业循环中独立出来的货币。(3)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可以动过规模投资,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
2.商业信用有什么特点?
(1)商业信用与特定商品买卖相联系 (2)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商品的经营者 (3)商业信用的供求与经济景气状态一致
3.试比较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并阐明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
名义利率是以名义货币表示的利息率;实际利率是名义利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真实利率,即实际利率=名义利率-物价变动率。
判断货币政策松紧的标准应该是实际利率,原因在于:
(1)在信用行为中,衡量债权人的收益和债务人的成本的合理指标应该是实际利率,而非名义利率。在资金融通行为中,债权人除了获得名义利率的报酬外,还遭受或面临来自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对收益的侵蚀,作为交易的对方,债务人除了支付名义利率的成本外,其债务负担会因为物价上涨而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债权人收到的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债务人用于清偿债务的货币相对比较廉价。在通货紧缩背景下,情况恰好相反。
(2)在经济面临通货膨胀即经济景气相对高涨时,债务人面临比较乐观和宽松的经营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相对较强,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强;在经济面临通货紧缩即经济景气相对低落时,债务人面临比较困难或紧张的经济环境,获取收入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而清偿债务的能力相对较弱。
4.简述利率的风险结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利率的风险结构决定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
(1)违约风险。债券发行人可能违约,即不能支付利息或在债券到期日不能清偿面值,这是债券所具有的风险,它影响着债券的利率。
(2)流动性。影响债券利率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债券的流动性。流动性越强,利率越低。
(3)所得税因素。税收使国债的预期收益率下降。享受税收优惠待遇的债券的利率低于无税收优惠的债券利率。
5.简述凯恩斯学派的利率决定理论?
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货币的供给与需求是决定利率的因素。货币供给是一个外生变量,由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需求则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流动性偏好的动机包括:(1)交易动机(2)谨慎动机(3)投机动机。前两种动机与收入成正比,合起来可用L1(y)表示,投机动机可用L2(r)表示。货币需求Md=L1(y)+L2(r)。由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可以决定均衡的利率水平,即由Ms=L1(y)+L2(r)决定r的水平。
论述题
1.如何评价三种利率决定理论?(古典学派的真实利率理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1)古典学派的储蓄投资理论,它是从储蓄和投资等实物因素来讨论利率的决定,认为利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利率水平高低就取决于投资与储蓄的交互作用。这一理论忽视了任何货币数量变动的影响,这是不恰当的,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2)凯恩斯学派的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如果在当前利率下存在货币的超额需求,即货币供不应求,则利率将要上升。反之,下降。这一理论完全否定了实质因素的影响,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3)新古典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综合了前两者的观点,认为,在利率决定问题上应同时考虑货币因素和实质因素,利率是可贷资金的价格决定于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关系,它弥补了古典利率理论的不足,把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考虑了进去。
2.决定和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平均利润率。理论上贷款利率不应超过社会平均利润率
(2)银行成本。要保持合理的利差,银行才有利润可赚。
(3)通货膨胀预期。在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期间,利率水平有很强的上升趋势;而当预期通货膨胀率下降时,利率水平也将下降。
(4)中央银行政策。中央银行运用某些政策工具通过银行影响可供贷款。当中央银行想要刺激经济时,将采取措施以鼓励银行增加可供贷款数量时,利率下降。中央银行要限制经济活动时,将采取迫使银行收回贷款的措施,利率上升。
(5)商业周期。利率的波动表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在商业周期扩张阶段上升而在经济紧缩阶段下降。
(6)借贷资金供求状况。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市场利息率一般是在借贷资金市场上由资金的供求双方协商确定。供大于求,利率低;反之,利率高。
(7)政府预算赤字。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政府预算赤字增加则利率上升。
(8)国际利率水平。通过两条渠道实现:一是国际信贷渠道;二是国际贸易渠道。
第四章 金融市场
简答题
1. 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的功能
(1)融通资金功能;(2)资源配置功能;(3)宏观调控功能;(4)经济“晴雨表”功能
2. 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货币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1)同业拆借市场;(2)票据贴现市场;(3)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4)短期债券市场;(5)债券回购市场
3. 资本的构成及内容
资本的构成及内容
(1)股票市场;(2)债券市场;(3)基金市场
4. 投资基金的定义及种类
投资基金的定义及种类
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份或受益凭证,将投资者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由专业管理人员分散投资于股票、债券或其他金融资产,并将投资收益分配给基金持有者的一种金融中介机构。
投资基金种类包括:封闭式基金和开放式基金两种。
七、论述题
1. 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及内容
基础性金融市场的构成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
(一)货币市场
(1) 同业拆借市场;
(2) 票据贴现市场;
(3) 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
(4) 短期债券市场;
(5)债券回购市场
(二)资本市场
(1) 股票市场;
(2) 债券市场;
(3)基金市场
(三)外汇市场
(1) 即期市场;
(2) 远期市场;
(3) 掉期市场;
(4) 择期远期市场
2. 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及特征
金融衍生交易的工具的种类包括金融远期市场、金融期货市场、金融期权市场和金融互换市场
(一)金融远期市场
金融远期市场是指交易双方达成的、在将来某一特定日期按照事先商定的价格,以预先确定的方式买卖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
金融远期合约有远期外汇合约和远期利率协议等。
(二)金融期货市场
金融期货是指在特定的交易场所通过竞价方式成交,承诺在未来的某一日或期限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买进或卖出某种金融商品的合约交易。
金融期货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黄金期货。
(三)金融期权市场
金融期权是指期权购买者在支付一笔较小的费用后,就获得了能在合约规定的未来某特定时间,以协定价格向期权出售者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商品的权利。
金融期权的特点是:合约的标准化;保证金制度;对冲与履约;头寸限制等。
(四)金融互换市场
金融互换的特点是:互换的期限灵活,能满足交易者的非标准化需求,可以套期保值。
第五章 金融机构
六、简答
1.如何理解金融机构在各国社会经济中的主要功能?
金融机构的功能主要有:(1)提供支付结算服务。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最早产生的功能,目前对市场支付结算服务一般都是由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提供,其中商业银行仍是最基本的提供支付结算的金融单位。(2)融通资金。融通资金是指金融机构充当专业的资金融通媒介,促进社会闲置资金向生产性资金转化。这是所有金融机构所具有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通常采用发行金融工具的方式融通资金。(3)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便利。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能够使投融资活动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提供金融便利功能是指金融机构为各融资部门提供专业性的辅助与支持性服务。(4)改善信息不对称。金融中介机构通过自身的优势,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据此选择合适的借款人和投资项目,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控,从而有利于投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并节约信息处理成本。(5)风险转移与管理。金融中介机构通过各种业务、技术和管理,分散、转移、控制、减轻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2.国家金融机构体系一般由哪些金融机构?
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1)管理性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性机构,主要构成有四类:一是负责监管存款货币银行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如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2)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业务,以利润为其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3)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的建立旨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了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
3.简述新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主要经历的阶段。
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为特点。这一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1)1948-1953年:初步形成阶段。1948年12月1日,在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人民银行,它标志着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开始。
(2)1953~1978年:“大一统”模式下的金融体系。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以行政管理办法为主的单一的国家银行体系。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中国人民银行是全国惟一一家办理各项银行业务的金融机构,集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功能于一身,其内部实行高度集中管理,资金统收统支。
(3)1979~1983年9月:改革初期。打破长期存在的人民银行一家金融机构的格局,恢复和建立了独立经营的专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与人民银行一起构成了多元化银行体系。
(4)1983年9月~1993年:初具规模阶段。1983年起在金融机构方面进行了如下改革: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专设中国工商银行,承办原来人民银行负责的信贷及城镇储蓄业务;增设交通银行等综合性银行,广东发展银行等区域性银行;设立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中国人民保险公司。
(5)1994年至今:新型金融机构体系的建设阶段。1994年确定了金融体制的改革目标:建立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之下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建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在政策性业务分离出去之后,原国家各专业银行开始逐渐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井建立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多层次商业银行体系。目前这一新的金融机构体系正处于完善的过程之中。
七、论述题
1.试析金融机构存在的原因:
(一)处理信息问题的竞争优势。信息不对称所引致的巨大交易成本限制了信用活动的发展,阻碍了金融市场正常功能的发展。然而,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银行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由于间接融资机制的相对优势,使其显得比借贷双方直接融资和通过金融市场融资交易更有效:
(1)信息揭示优势。
(2)信息监督优势。
(3)信用风险的控制和管理优势。
(二)业务分销和支付优势。金融中介的另一个传统核心竞争力是其业务分销和支付系统,基于它们庞大和昂贵的分支机构网络,形成有效的市场进入壁垒。
(三)风险转移优势。实现两种转移:
(1)流动性风险转移。
(2)信用风险转移。
2.理解金融经营制度的历史演变,对比分析具体的金融经营模式。
2.金融分业、混业体制的利弊分析。
(一)分业经营的优势:
(1)分业经营能隔离银行业与证券业风险。
(2)分业经营有利于竞争。
(3)分业经营能防止通货膨胀。
(4)分业经营有利于宏观监管。
(5)金融市场不完善适合分业经营。
(二)混业经营的优势:
(1)分业经营所界定的单一业务空间使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缺乏灵活性和内部经营损益的互补机制,而资产的单一化在限制商业银行发展的同时,也导致经营风险的高度集中,极大的影响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
(2)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分业经营体制使商业银行囿于效益日益低下的传统业务,经营缺乏灵活性,严重削弱了其市场竞争力和盈利性。
(3)从客户角度看,分业经营市客户失去了享受全面、便捷的综合化服务的可能,增加了客户的交易成本。
(4)严格的分业经营一方面激发金融创新,而另一方面却又严重阻碍金融创新的发展。
第六章 商业银行
简答题
1.影响资本需求量的因素
2.(1) 国家及银行所处地区的经济形势;(2) 银行信誉的高低;(3) 银行负债结构; (4) 银行资产质量;(5) 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规模。
2.商业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职能;
(2)支付中介职能;
(3)信用创造职能;
(4)金融服务职能。
3.商业银行资本的作用
(1)资本是银行存在的先决条件;
(2)资本是客户存款免受偶然损失的保障;
(3)资本是银行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4.巴塞尔新协议的主要内容
(1)最低资本要求;
(2)监管审核;
(3)市场约束。
5.商业银行主要资产业务
(1)票据业务。包括票据贴现和票据抵押贷款业务。
(2)贷款业务。贷款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最主要资产业务,包括担保贷款、消费贷款和公司业务贷款等。
(3)证券业务。包括有价证券抵押贷款和有价证券投资两种。
6.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
(1)无风险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为客户办理支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从中收取手续费的各项业务。包括:汇兑业务、结算业务、代理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银行卡业务、咨询业务等。
(2)有风险表外业务,包括:担保和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和与金融衍生交易。
7.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是一种足以应付各种致富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包括:
(1) 资金汇集法;
(2) 资金匹配法;
(3) 缺口监察法。
8.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
盈利性是商业银行的基本方针,能否盈利直接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发展,是商业银行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因。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的资产、收入、信誉以及所有经营生存发展条件免受损失的可靠程度。
(3)流动性原则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是指在不损失价值的情况下的变现能力,是一种足以应付各种致富的、充分的资金可用能力。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包括:资金汇集法;资金匹配法;缺口监察法。
9. 抵押贷款与质押贷款的异同
相同点:都是担保贷款的一种。
不同点:
(1) 定义不同。
(2) 方式不同。抵押贷款不转移财产,质押贷款转移财产。
七、论述题
试述贷款风险的种类及如何防范或进行贷款保护?
贷款风险的种类有:
(1) 信用风险。
(2) 市场风险。
(3) 操作风险或利率风险。
贷款风险的防范或贷款保护是:
(1)减少信用贷款的比重,扩大抵押贷款比重,以防止信用风险的发生。
(2)对存贷款利率实行浮动利率,以避免市场利率变动给银行带来经营损失。
(3)建立贷款呆帐或坏账准备金,防止贷款风险给业务经营带来的冲击。
(4)对于大额贷款,可采取银团贷款或几家银行联合贷款方式,共同承担风险。
(5)对贷款进行风险转移,采用投保等方式。
第七章 中央银行
六、简答
1.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意义。
(1)便利商品交换与流通;(2)有利于维护币值和物价的稳定(3)增强自己的资金实力;(4)有利于国家货币金融政策的实施;(5)保证政府得到一定的收益。
2.近年来个别国家取消了法定存款准备率。“如果法定存款准备率为零,则存款多倍扩张将趋于无穷。”这种说法是否符合实际?
不符合实际。因为即使法定存款准备率为零,商业银行处于自身经营的需要,还要保留超额准备金.而且由于公众对现金的使用,通货比率不会为零,这两个因素仍然是制约存款扩张的因素,因此存款的多倍扩张不会趋于无穷。
七、论述
1.中央银行的三大职能。
1.首先,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独占货币发行权,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基础,也是中央银行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其次,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集中存款准备金;(2)组织全国的清算;(3)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
最后,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代为管理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政府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等。这一职能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1)经理国库;(2)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信贷支持;(3)代表政府管理国内外金融事务,如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为国家持有和经营管理包括外汇、黄金和其他资产形式的国际储备;代表国家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各项国际金融活动等等。(4)为政府提供经济金融预测和决策建议,向社会公众发布经济金融信息。
2.如何理解中央银行相对独立性的涵义?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问题,实际上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所谓“相对独立”,实际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在与政府的关系上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二是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脱离政府,其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首先,为了保证中央银行独立地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不受政府过多地干预、影响和控制,必须保证中央银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是因为:(1)中央银行与政府关心问题的重点存在差异。政府就偏重于通过扩张性政策来刺激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这种做法往往造成通货膨胀。中央银行则更关心币值稳定,维护正常的金融状况和秩序,遏制过高的通货膨胀。(2)政府因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特别容易出现“政治交易周期”,即在选举之前,政府倾向于采取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以便正好在选举前夕出现较低的利率和较低的失业率,由此导致的通货膨胀和名义利率上升将出现在选举之后,那时政府再采取限制性政策,并指望公众在下届选举时会忘记这一政策。(3)由于中央银行可能被用来通过购买财政债券从而为弥补巨大的预算赤字提供方便,因此,中央银行需保持独立,以避免中央银行无限购买财政债券而导致货币基数以致货币供给的扩大,抵制来自财政部要求中央银行“帮助摆脱困境”的压力。(4)中央银行的业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把这些事情交给政治家们去做不太合适。(5)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利于有效、及时和统一地实施货币政策,避免来自各级政府的干预,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防止政府为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破坏整个经济生活的大局。
其次,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部门,中央银行不可能完全独立于政府,而要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在国家总体经济政策指导之下履行自己的职责,因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这不仅因为货币政策是整个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一部分,中央银行的政策目标不能背离国家总体经济发展目标,而且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监管都是在国家授权下进行的,有些国家中央银行直接就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也大都由政府委任。因此,中央银行的职责履行需要政府其他部门的协作与配合,不能完全脱离开政府。
第八章 货币供给
六、简答题
1. 派生存款是如何创造的?
一家银行获得原始存款后发放贷款将使另一家银行获得存款,而另一家银行也因此可以发放贷款,从而使第三家银行也获得存款,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原始存款将创造出成倍的派生存款。派生存款的数量等于原始存款与存款乘数之乘积。
2. 基础货币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通过其资产业务渠道向商业银行供给的,是商业银行进行存款创造的源泉,由流通中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准备金所构成。基础货币的数量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3. 货币乘数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货币乘数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资产业务所形成的一单位基础货币能使货币供应量扩张或收缩的倍数。影响货币乘数大小的主要因素有:(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货币乘数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成反方向变化。(2)超额准备金率。货币乘数与超额准备金率成反方向变化。(3)现金比率。货币乘数与现金比率成反方向变化。
4.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根据以上狭义货币供应量决定模型,一般来说,可由中央银行直接进行控制的变量是基础货币(B)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而现金的比率(h)与活期存款占定期存款(n)的比率则主要由社会公众即个人与企业的资产选择行为所决定,超额准备金率(e)则主要由商业银行根据经营原则对收益与风险及流动性进行平衡来决定。虽然,中央银行对现金比率与超额准备率可以通过政策工具的运用施加影响,但并不具有强有力的控制能力。所以,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企业共同决定的。
5. 怎样理解货币供应量是由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社会公众共同决定?
七、论述题
1. 试述二阶式银行体制下货币供应量的决定因素
广义货币供应量的表达式为:
(3)决定货币供应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有:
基础货币(B)。基础货币的数量决定了整个货币供给量的多少,它的变动将引起整个货币供给量同方向的成倍变动。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缩小,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超额准备金率(e)。超额准备金率提高,货币乘数缩小,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现金比率(h)。现金比率提高,货币乘数缩小,从而货币供应量减少;反之,则增加。
活期存款占全部存款的比率(n),这一比率提高,狭义货币供给增加;反之,则减少。但这一比率的变化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没有影响。
2.如果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为10%,一家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100万元,在公众不提取现金与商业银行不保留超额准备金的条件下,试说明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过程与结果。
(1)假设商业银行只有活期存款,没有定期存款,且不保留超额准备金,公众也不提现金,存款货币多倍扩张如下:
当A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借入100万元后,该行超额准备金便增加100万元。如果该行将这100万元的超额准备金部用于放款贷给一家企业,贷款企业签发支票用于支付后,便形成了B银行的存款,B银行接受这100万元存款后提取其中的10%即10万元作为法定存款准备金,剩余的90万元发放贷款,贷款客户又将贷款用于支付,这将使C银行获得存款90万元,该银行在提取10%准备金后将剩余的81万元作为贷款发放,这又将使D银行获得存款81万元……,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连锁反应,一笔再贷款所投放的基础货币将形成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一直到全部基础货币都已成为整个银行体系的存款准备金为止。
(2)如果以Dd表示活期存款总额,B表示基础货币,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则存款货币的多倍扩张可用Dd=B/r表示。全部银行活期存款为Dd=100/10%=1000万元,1/r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简单存款乘数其中,故存款货币乘数为10倍,即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倒数。
(3)中央银行供给的100万元基础货币被商业银行运用后,最终通过商业银行可以增加1000万元存款货币的供给,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增加100万元。
(4)存款乘数的修正。在现实生活中,存款不可能按最大倍数来扩张。如果考虑公众总是要以现金方式提取一定比例的款,商业银行总是要保留一定的超额准备金以满足客户提取存款以及进行清算的需要,则存款扩张的乘数则应修正为:
其中,k为存款乘数,e为超额准备金率, h为现金比率
第九章 货币需求
简答题
1.什么是货货币需求是经济主体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一种行为。货币需求量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对货币需求的数量。
货币需求理论主要论述货币持有者保有货币的动机、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及各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以及货币需求对物价和产出等实际变量的影响。
币需求和货币需求理论
2.简述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1)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表现在他的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中,即: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要量=
(2)根据上述公式,货币需求量的决定因素有三个:一是货币需求量与商品交易数量成正比,二是货币需求量与物价水平成正比,三是货币需求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在这一公式中,关于商品价格与货币数量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是商品价格决定货币数量。
3.现金交易方程式与现金余额方程式的主要区别
(1)现金交易说的研究对象为一段时间内的货币流量;现金余额说强调的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点上,人们持有的货币存量。
(2)现金交易说重视货币的交易媒介的功能;现金余额说重视的是货币的资产功能和贮藏的功能,把货币当成保存资产或财富的一种手段。
(3)现金交易说重视影响交易的货币流通速度、金融体制等客观因素,忽略了经济主体在金融市场上的主观意志;现金余额说强调人们主观的资产选择行为、人的意志、预期、心理因素的作用,这为以后的货币需求理论留下了发展的空间和契机。
(4)现金交易说没有涉及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而现金余额说在解释影响K值大小的因素时,涉及到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4.什么是平方根定律?
(1)根据凯恩斯的理论,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只是收入的函数,而与利率无关。鲍莫尔运用管理科学中最适度的存货控制技术对货币需求问题进行研究,深入分析了交易性货币需求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平方根模型”,即:
其中,M/P为实际货币需求,Y为收入,b为出售非现金资产的手续费或佣金,i为利率水平。根据平方根模型,交易动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分别为正二分之一和负二分之一。
5.托宾对凯恩斯投机性货币需求理论做了哪些补充与修正?
(1)凯恩斯的理论无法解释人们既持有货币、又持有债券这种现象,更无法说明人们同时持有收益率各不相同的其他多种金融资产这一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事实。
(2)托宾对于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反比例函数这一结论,作出了与凯恩斯不同的解释。他将前人的资产选择理论和货币需求理论结合起来,用投资者避免风险的行为动机来解释对闲置货币余额的需求。
(3)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不仅得出了投机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关系的结论,而且还通过人们资产组合的选择和调整行为,解释了货币与其他各种金融资产同时被人们所持有的现象。
七、论述题
1.试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1)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的分析是从分析人们的持币动机开始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持有货币,是因为存在流动性编好这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偏好流动性,愿意持有流动性最强的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其他缺乏流动性的资产的欲望。这种欲望构成了对货币的需求。
(2)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源于三种动机:一是交易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需要,是收入的增函数。二是预防性动机所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防止未来收入和支出的意外变化而保留的货币余额,也是收入的增函数。三是投机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指为了从事证券投机活动而产生的持有货币需要,是当期利率的减函数。根据凯恩斯的分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正常利率,人们通过对比心中的正常利率,预期市场利率的升降来选择持有货币还是债券。当市场利率较低,人们预期利率将上升时,则抛售债券而持有货币;反之则抛出货币而持有债券。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L为货币总需求,L1为交易性与预防性货币需求,L2为投机性货币需求,Y为现期收入,r为市场利率。货币需求与现期收入成正比,与现行市场利率成反比。
(4)凯恩斯认为投机性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较强,加之利率水平是经常变化的,因此货币需求函数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极度不稳定的。
2.试述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1)弗里德曼将货币看作是资产的一种形式,用消费者的需求和选择理论来分析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消费选择理论认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品时,须考虑三类因素:收入,这构成预算约束;商品价格以及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同理: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第一类因数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个人所能够持有的货币以其总财富量为限。并以恒久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恒久收入是指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收入的平均数,即长期收入的平均数。弗里德曼注意到在总财富中有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人力财富是指个人获得收入的能力,非人力财富即物质财富。弗里德曼将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作为影响人们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变量。由于人力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存在诸多困难,所以,人力财富在总财富中所占比例越大,货币需求越大。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二类因数是货币及其他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包括货币的预期收益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预期物价变动率。当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与货币资产的收益率之差扩大时,对货币需求增加。
影响货币需求的第三类因素是其它各种因素。
(2)根据以上分析,弗里德曼得到实际货币需求函数为:
M/P=f(y, w; rm, rb, re; Ldp/Pdt; u)
(3)弗里德曼认为在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中,恒久收入是稳定的,而至于机会成本变量—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也比较小,因为对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其它资产的收益率与货币收益率的比较,当市场上债券等资产收益率提高时,银行也会通过改善服务(在实际利率高限管制的情况下)或提高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的利率(在没有利率高限的管制的情况下),使得货币收益率与其它资产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保持不变,从而市场利率水平的变化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不大。因此,货币需求从而货币流通速度是稳定的。
第十一章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简答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在一定时间内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现象。
根据物价上涨速度快慢划分:爬行式通货膨胀.步行式通货膨胀.跑步式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
根据表现形式划分:公开型的通货膨胀.隐蔽型的通货膨胀。
根据形成原因划分: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2.什么是通货紧缩?简述通货紧缩的类型。
答案要点:
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通货紧缩按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按它和货币政策的关系,可分为货币紧缩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和中性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还可按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为伴随经济增长减缓的通货紧缩和伴随经济增长上升的通货紧缩。
3.简述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
答案要点:
(1)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
(2)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原因。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只有深入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4.比较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的优缺点。
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程度的物价指数主要有三个,即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
(1)消费物价指数:是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支出为对象,反映消费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它包括主要食品.衣物和其他日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以及水.电.居住.交通.医疗.娱乐等服务费用采取加权平均计算的。优点是最能及时反映消费品价格及服务费用变化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缺点是该指标涵盖的内容较少,不包括生产资料价格的变化。
(2)批发物价指数:根据大宗商品包括最终商品.中间产品及进口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指数反映大宗批发交易的物价水平变动情况。优点是能反映批发价格的变化,使人们根据企业成本的变化预测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缺点是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的程度难以准确预测,因此该指数的大小对人们生活关系不大。
(3)国民生产总值(GDP)物价平减指数
该指数是衡量一国经济不同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水平变化程度的经济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物价平减指数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基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优点是指数涵盖面广。缺点是时效性差。
5.对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学界与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的争论焦点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
对于通货膨胀的经济现象,我国经济学界与西方经济学界存在的争论焦点具体表现: ① 通货膨胀是否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 ② 是否凡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经济现象都可称为通货膨胀? ③ 通货膨胀是否一定是货币供求失衡的结果?
6.生活费用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区别是什么?
生活费用指数与消费物价指数的主要区别是: ① 生活费用指数的统计对象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而且还包括所有的应纳税赋。 ② 在对商品和服务进行选择时,生活费用指数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生活必需品,而消费物价指数则尽可能地涵盖全部种类的消费品。
7.按照促退论的观点,适度的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取决于什么条件?
按照促退论的观点,适度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只能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并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存在闲置的社会资源,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二是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小于实际通货膨胀,即使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也是十分短暂的。
8.为什么说,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
在通货膨胀中,政府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这是因为政府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税”的方式来获取大量的资源。所谓“通货膨胀税” ,是指政府通过创造货币而增加的收入,这被视为一种隐性的税收。当政府通过增发货币来对赤字融资时,实际上就是凭空发行钞票来支付政府所购买的商品和服务。这将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公众原有的货币贬值,公众因此而损失的购买力即为政府的通货膨胀税收入。
9.在治理通货紧缩的过程中,使用宽松的财政政策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两种方法。减税涉及到税法和税收制度的改变,不是一种经常性的调控手段。在采用减税手段时应注意:( 1)税收杠杆在本国是否灵敏?( 2)减税政策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没有必要一刀切。增加财政支出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可能通过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私人投资的增加。运用财政支出手段所面临的首要问题是资金来源问题。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一是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或直接透支,二是发行国债。普遍采用的做法是发行国债。当然国债的发行也应有一定的限度。运用财政支出的手段还应警惕“挤出效应”。因此,在对付通货紧缩时,通常都会将财政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工具配合使用。
论述题
1.为什么促进论者会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其效果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
答题要点:
促进论者会认为,适度的通货膨胀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增长,而其效果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是:(1)发展中国家政府税收不足,可以通过财政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方式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会减少。此种措施可能导致通货膨胀,但同时也会因实际投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2)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而富裕阶层的储蓄倾向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而促进经济增长。(3)在通货膨胀初期,物价已经上涨,但名义工资尚未调整过来,这时企业利润会提高,从而刺激私人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2.试分析我国通货紧缩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对策。
答题要点:
1997年以来我国通货紧缩现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如经济运行的深层次原因,企业亏损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经济软着陆的滞后效应,改革造成的居民预期不确定限制了居民的消费,市场价格竞争,农业持续丰收造成农产品价格下降的带动,出口下滑,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等。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成因(1) 有效需求不足。
(2)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
(3)结构性因素。
(4)本币汇率高估和其他外部因素的冲击。
(5)金融体系的效率降低或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和坏账时,信用紧缩,减少社会总需求,导致通货紧缩。
应对通货紧缩应根据不同形成机制采取不同对策:
(1)针对需求不足,要扩大总需求,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针对市场竞争导致的价格下降,采取不干预政策,并通过法制建设保护竞争性价格下降。
(3)针对我国以制度性和结构性为主要特征的通货紧缩,必须采取深化深化改革的对策。
(4)针对因开放而引起的输入型通货紧缩,既扩大出口,积极引进外资,又适度保护国内市场
(5)政府公开宣传治理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调整人们对未来的预期行为。
(6)针对消费不足,要鼓励消费,取消各种不利于增加消费的政策措施和制度约束,增加居民收入。
(7)改革汇率制度或实施汇率调节,采取灵活的汇率制度,使汇率自由浮动或扩大浮动范围。
3.分析通货紧缩对经济的影响
答案要点:通货紧缩对经济增长的威胁:
(1)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货币购买力不断提高,消费推迟,抑制总需求,商业萎缩,进而影响就业增长,形成工资下降压力,进入通货紧缩螺旋,最终导致经济衰退或萧条。
(2)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投资成本变得昂贵,投资项目的吸引力下降,投资减少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下降,可能形成经济衰退。
(3)通货紧缩可能引发银行业危机。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意味着实际利率的上升,债务人负担增加,使银行不良资产比率上升,银行惜贷,导致信贷供给和需求的萎缩,可能会引发银行业的危机。
通货紧缩对经济的积极影响在于:
伴随经济增长率上升的长期轻度通货紧缩对消费者有利,从而能使社会经济在安定的环境中以一个恰当的速度增长。
(1)如果通货紧缩的形成是由于合理的市场价格竞争.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2)如果科技进步是商品价格持续下降的源动力,此时的通货紧缩显然是经济健康发展的标志。
(3)由于国际市场低价商品的冲击而形成国内通货紧缩,从长期来看,有利于本国的经济进步,提升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七、案例分析
1980-2003年,我国经历了四次通货膨胀和一次通货紧缩,在此过程中货币供应
量与经济增长基本呈同方向变动,即经济扩张阶段,货币供应量增长也快速上升,
当货币供应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通货膨胀上升,经济出现失衡,不得不压缩货
币信贷进行被动性调整。80年代,我国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5%,GDP增长9.8%,
CPI上涨7.5%;90年代,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24.9%,GDP增长9.7%,CPI上涨
7.8%;2000-2004年,货币供应量年均增长15.9%,GDP增长8.9%,CPI上涨1.1%,
保持了一种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说明这几次通货膨胀属于哪一种类型?通货紧缩是属于哪一种类型?谈谈你对我国出现的通货紧缩的原因的认识。通过以上货币供应量.GDP.CPI的数字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十二章 货币政策
六、简答题
1.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依据主要有哪些?
中央银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主要标准有以下三个:
一是可测性,央行能对这些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加以比较精确的统计。
二是可控性,央行能够将选定的中介目标控制在确定的或预期的范围内。
三是相关性,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变量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着密切的、稳定的和统计数量上的联系。
2.简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及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某相货币政策所要达到的特定的经济目标。实际上就是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有四大目标,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稳定物价一般是指通过实行适当的货币政策,保持一般物价水平的相对稳定,以避免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充分就业一般是指消除一国经济中的非自愿失业,即由于工人们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而造成的失业。它的实现并不意味着失业率降为零,只要失业率低于自然失业率水平,就可以说该经济社会达到了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通常用GNP或GDP的年增长率或人均年增长率来衡量。
(4)国际收支平衡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全部或支出保持基本平衡。
3.简述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信用总量进行调节的工具,主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率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是为了实现结构性的控制目标。常用的选择性政策工具包括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消费者信用控制、优惠利率等。
除了上述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和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外,中央银行还可根据本国的情况和不同时期的具体需要,运用一些其他的货币政策工具。这其中,既有直接的信用控制,也有间接的信用控制。直接的信用控制具包括信贷配给、流动性比率、利率上限、直接干预、特别存款等;间接的信用控制包括窗口指导、道义劝告等。
4.简述货币政策的作用过程。
图 货币政策的作用过(课本上)
货币政策对实际经济活动的作用是间接的,央行通过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往往不能直接达到其预期的最终目标,而只能通过控制某一中介目标,并通过这一中介目标的传导来间接地作用于实际经济活动,从而达到最终目标。一般地说,中央银行通过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将对商业银行的基础货币和短期利率等经济变量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而这些经济变量的变动将影响到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由于货币供应量和长期利率将对实际的经济活动产生比较直接的影响,因此,如货币政策操作得当,则其最终结果将是达到其预定的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七、 论述题
1.西方国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有哪几个?中央银行在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能否同时达到这些最终目标?为什么?
答案要点:
西方国家主要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有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同一时间实行同一种货币政策是无法同时达到这些政策目标,因为这四大目标之间任何两个目标之间都有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较明显的如:
(1)稳定物价于充分就业之间,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此增彼减的交替关系。
(2)稳定物价和经济增长之间,经济增长率较高时通货膨胀率往往也较高。(3)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常常发生矛盾。
2.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其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它是一种威力强大不易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就其效果而言,它往往能迅速达到预定的中介目标,甚至预期的最终目标,但它将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强有力的冲击,往往引起经济的剧烈动荡,如频繁调整也将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适当的流动性管理,因此它的运用往往产生较大的副作用。因此,不适合微调,也不能经常使用。
(2)再贴现政策
再贴现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和市场利率,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政策既可以调节货币供应量,对信贷结构的调整也有一定效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产生“告示作用”。此外,中央银行可以利用它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能,防止金融恐慌,有利于一国经济的相对稳定。但在运用此项工具时中央银行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决策能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将决定于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对该决策的反应;而且再贴现率的调整有时不能准确反映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图,并可能会引起公众误解;中央银行通过再贴现政策发挥最后贷款人职能,存在道德风险问题。
(3)公开市场业务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特别是政府证券),以投放或回笼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行为。
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点在于: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由中央银行自己控制;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可以适时适量地按任何规模进行调节;具有极强的可逆转性;操作迅速,不会有延误。当然,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也有其缺陷,主要是对大众预期的影响和商业银行强制性影响比较微弱。
3.试述凯恩斯学派和货币学派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歧。
凯恩斯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必须通过利率来加以传导,因此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是利率,即M↑→ i↓ → I↑ → y↑。其次,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来看,货币政策的作用指间接的,它必须经过两个中间环节,如其中一个出问题,则货币政策将无效,强调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认为货币政策是不可靠的。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无需通过利率加以传导,而可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即M→Y。央行通过货币政策的操作只能控制货币供应量,而不能控制利率,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将直接导致名义收入的变动。
4. 在通货紧缩情况下,如何运用一般性货币政策解决这一问题?
答案要点:
在通货紧缩时期,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以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投资和消费,从而发展经济,抑制通货紧缩。相对宽松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包括: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降低再贴现率和放宽再贴现条件,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有价证券。
第十三章 金融创新
五、简答题
1.理解金融创新的含义及其特点。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种金融要素实现新的组合。即金融机构为了生存、发展和迎合客户需要而创造出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与新的金融机构的出现。
这个概念包含四方面的内容: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机构;金融创新的目的是盈利和效率;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金融要素的重新组合,即流动性、收益性、风险性的重新组合;金融创新的表现形式是金融业务、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
金融创新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发展,表现出三个特点:(1)金融创新是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对金融业务进行的一次革命。(2)它是适应现代经济理论发展对金融领域的新要求而产生的。(3)它是适应金融国际化、市场化、自由化的要求而产生的。
2.阐述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答案要点:
(1)欧洲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它为金融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全球性“石油危机”及“石油美元”的形成及其回流冲击着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市场,拥有巨额“石油美元”的国家,为了规避利率和汇率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需要寻找合适的融资方式和新型金融工具。同时那些国际收支顺差国也需要新的金融工具满足资本增殖的需要。
(3)国际债务危机加剧了国际金融的不稳定,为了解决现实的危机和避免以后发生类似情况,出现了许多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
3.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是什么,它是如何导致金融创新的?
答案要点:
(1)科学技术革命和世界范围金融管制的放松是金融创新的直接导因
(2)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其核心是微电子技术,它的广泛运用,为金融创新创造了物质基础。
(3)世界范围的金融管制的放松。首先,由于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高通货膨胀率带来了高名义利率,使大量资金从银行流出,出现金融机构“非中介化”现象。其次,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进步,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业务创新提供了物质条件。再次,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导致全球性的放松管制,并引发全面的金融创新。
4.金融管制放松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取消对利率的限制。(2)允许金融机构业务交叉。(3)放松对各类金融市场的管制。(4)放松外汇管制
5.阐述金融创新的内容。
答案要点:
(1) 金融制度的创新
金融制度的创新是指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的大量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分业管理制度的改变、对于商业银行与非商业银行机构实施不同管理制度的改变、金融市场准入制度趋向国民待遇等。
(2)金融业务的创新
包括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和中间业务的创新
(3)金融机构的创新
非银行金融机构种类和规模迅速增加和跨国公司的发展。
(4)金融市场的创新
包括欧洲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和衍生金融市场上金融工具的创新。
(5)金融工具的创新
6.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的关系
答案要点:
(1)金融创新为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提供了金融工具、创造了新的途径。如一些新的金融工具的出现,规避了利率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等。但金融创新在转移与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也制造了一些新的金融风险。
(2)金融创新制造了一些新的风险: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大;金融创新增加了表外风险;金融风险使“伙伴风险”加大。
7.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
(1)金融创新与金融深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影响。金融创新能够产生金融管制的松动效应,金融相关比率不断提高,从而加快金融深化。
(2)金融创新促进金融深化。金融创新是融资技术的创新、是金融制度的创新、是市场发育更加成熟的标志。金融创新使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更高,而这个效率的高低是金融相关比率的正相关函数。因此,金融创新的过程本身就是促进金融深化的过程。
8.金融创新的约束诱导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上研究金融创新原因的理论之一,是由西尔柏主要从供给角度提出的理论。西尔柏研究金融创新是从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积极创新这个表象开始的,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抑而采取的“自卫”行为。
(2)西尔柏认为,金融压抑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强加的压制。金融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制度,保障资产具有流动性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偿还率,以避免经营风险,保证资产的安全。但这些规章制度,一方面虽然确保了金融企业的经营稳定,但另一方面却形成了内部的金融压抑。二是政府的控制管理。这种因外部条件变化而导致的金融创新要付出很大的代价。要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外部条件变化而产生金融压制,使金融机构的效率降低。金融机构必须努力通过创新提高效率来弥补这部分损失;另一种情况是金融压制使得金融组织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越来越大,创新是对金融压制的反应,其代价与压制所造成的机会成本增长是一致的。因此,金融机构通过逃避压制来尽量降低其机会成本增加所带来的损失。
9.金融创新交易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希克斯和尼汉斯提出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的基本命题是金融创新的支配因素是降低交易成本。包括两层含义: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首要动机,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否具有实际意义;金融创新实质上是对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一种反应。
希克斯把交易成本和货币需求与金融创新联系起来,交易成本是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需求产生对不同类型金融工具的要求,交易成本高低使经济个体对需求预期发生变化交易成本降低的发展趋势使货币向更高的形式演变和发展,从而产生了新的交换媒介、新的金融工具,不断地降低交易成本就会持续地刺激金融创新,改善金融服务。
10.为什么说,金融创新是一个历史范畴?
因为自从现代银行业诞生那天起,无论是各种金融业务,还是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金融创新,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这种金融创新是生产力发展后,反过来对生产关系组成部分的金融结构进行调整而产生的。所以说,金融创新也是对金融体系基本功能的建设,是一个不断创新的金融体系的成长过程。
11 .如何理解金融创新的广义概念与狭义概念?
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主要是指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而引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不仅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还包括更为广泛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发展史上曾经发生的所有的金融创新,如: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观念、金融体系等的金融创新。
12.国际债务危机与金融创新之间的关系?
20世纪 70年代发生在拉美国家的巨大的债务危机,使作为债权人的西方国际商业银行陷入困境。这些银行为了摆脱危机,纷纷缩小融资规模,改革融资方式,从而导致了一大批新的融资工具和融资方式的诞生,同时,还想出了许多新的解决债务问题的好办法。
论述题
1.为什么说金融创新使投资者增强了抗风险的能力?
首先,由于金融创新创造了许多新型的金融工具,提供了多功能、多样化和高效率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扩大了投资者的选择空间;其次,金融创新降低了持有和保管金融工具的成本,同样也降低了发行的成本;第三,金融创新便利了金融工具的交易,使各种金融资产之间的转换更加方便,大大降低了金融工具交易的成本。
2.金融创新为什么能拓展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
首先,金融创新创造了一些新型的金融机构,促进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其次,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中介机构的分割局面,使得金融机构日趋同质化;第三,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机构业务的创新和多元化,使金融机构摆脱困境,拓展了新的盈利空间。
第十四章 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简答题
1.系统性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政策性风险、货币风险和国际收支风险。
(1) 政策性风险是指宏观经济政策不当造成的金融风险。
(2) 货币风险是指由于物价大幅上涨引发严重通货膨胀的风险。
(3) 国际收支风险是指国际收支失衡引发的风险。
2.金融危机的特点
(1) 金融危机的潜伏性。
(2) 金融危机的突发性。
(3) 金融危机的可测性。
(4) 金融危机的传染性。
(5) 金融危机的全球破坏性。
3.金融微机的预警系统
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指应用某种统计方法预测某国或某经济体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货币危机、银行危机以及股市崩溃可能性大小的宏观金融监测系统,除指标体系外,还包括必要的法律框架和组织结构等制度安排。
金融微机的预警系统包括:
(1) 预警方法。
(2) 预警指标。
(3) 预警模型。
(4) 制度安排。
4.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包括:
(1) 信用风险。指债务人不履行约定的偿还债务的承诺而造成的风险。
(2) 流动性风险。指金融机构因支付能力不足而引发的风险。
(3) 利率风险。指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4) 外汇风险。指外汇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5) 资本风险。指银行资本过小而不能地不亏损以保证金融机构正常经营的风险。
(6) 竞争风险。指金融机构等在经营竞争中的风险。
论述题
试述20世纪9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及我国增强金融安全的对策。
20世纪90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特点是:
(1)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决定了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从而导致了金融危机的多发性。
(2)发达国家的金融自由化和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深化加大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
(3)巨额投资基金和衍生金融工具的超级发展推动了金融泡沫的过度膨胀。
(4)金融全球化增加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和扩散性。
(5)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区域化加深了内外矛盾,促使矛盾激化。
我国增强金融安全的对策是:
(1)针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与经济全球化的不适应,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是指朝着更合理、更公平的方向发展,减少国际金融的动荡,以利于中国维护国内金融的安全。
(2)中国应密切关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动向,分析可能出台的规则对中国产生的潜在影响。
(3)中国应加快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步伐,健全微观金融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为资本项目开放打下坚实的基础。
(4)中国应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区域内货币金融合作。
第十五章 金融监管
五、简答题
1.金融监管的目标是什么?
.总体目标:维持一个稳定.健全.高效的金融制度。具体来讲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保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2)维护存款人和公众的利益。(3)保证金融机构竞争的有效与公平。(4)保证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
2.金融监管的原则是什么?
(1)监管主体的独立性原则;(2)依法监管原则;(3)自我约束与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4)安全稳健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5)母国与东道国共同监管原则。
3.对金融机构的预防性监管措施主要有哪些?
(1)市场准入;(2)资本充足性监管;(3)流动性监管;(4)业务范围限制;(5)资产分散化管理;(6)外汇风险管理;(7)外债管理
4.监管机构为什么要求金融机构进行信息披露?
主要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保护高大消费者的权利。因为金融机构具有信息优势,它比客户更了解自身的业务经营状况,因而可能滥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作出有损客户利益的事情。
论述题
1.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分为哪几类?其形成原因分别是什么?
.答案要点:
(1)高度集中的单一金融监管体制
原因:自由竞争导致的中央集权体制;国家经济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统一。
(2)双层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
原因:联邦制国家;中央与地方利益严格划分;反对集中全力和崇尚公平.竞争.自由。
(3)单层多头的金融监管体制
原因:市场经济机制与议会制度;国家权力结构的基本特征是各种机构与力量相互平衡制约。
2.《美国金融现代化法案》实施后其金融监管体制面临哪些新的问题?
答案要点:
(1)多头监管和沟通协调问题。按照功能监管原则,复杂的监管体系大多被保留,众多的监管机构要相互沟通和协调非常困难,而且有可能加重金融机构的负担。
(2)不同监管机构的不同监管理念与目标的统一问题。证券监管机构的目标是维护市场和公平与秩序,强调证券发行人和经纪人的信息披露;银行监管者关注银行系统的安全与稳健经营;保险监管者为保证保险业的稳健经营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关注的是保险公司的清偿能力。由于出发点、指标体系以及操作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对金融机构经营状况的判断;二美联储与其他各监管者之间对金融机构裁决的优先权并不明确,有可能产生矛盾与冲突。
第十六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简答
1.经济货币化程度受哪些因素制约?
一国货币化程度的高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有两个因素起支配作用:
一是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用商品化衡量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是货币化的基础。因为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产品分配的计划经济中,使用货币的范围很小,货币化程度自然很低。只有当社会产品都成为商品时,才有广泛的商品流通和交换,才需要用货币去计价流通、媒介交换和进行价值分配;商品经济越发达,商品交换、价值分配和价值管理就越复杂,货币的作用力就越大。二是货币金融的作用程度。货币化程度与金融的作用程度高度正相关。一般地,金融的作用程度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货币信用关系的覆盖面与影响力;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领域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可以直接推动货币化进程。(2)金融业的发展程度。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推动货币化进程。
2.为什么要消除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压制?
金融压制是指由于政府对金融业实行过分干预和管制政策,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并强行配给信贷,造成金融业的落后和缺乏效率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呆滞反过来又制约了金融业的发展,使金融和经济发展陷入一种相互掣肘和双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
麦金农和萧认为,当代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金融压制的状况。金融压制加剧了金融体系发展的不平衡,极大地限制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束缚了金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降低了社会储蓄并阻滞其向社会投资的顺利转化,资金利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低下,最终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并通过消极的反馈作用加剧了金融业的落后状态,因此,解除金融压制是发展中国家繁荣金融、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
论述
结合国内外实际,谈谈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深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
金融深化是指金融业能够有效地动员和配置社会资金促进经济发展,而经济的蓬勃发屉加大了金融需求并刺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和经济发展形成一种互相促进和互相推动的良性循环状态。发展中国家要实现金融深化首先应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政府放弃对经济活动特别是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的干预和管制;第二,政府允许市场机制特别是利率、汇率机制自由运行。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改革的进展状况是相当不平衡的,在已经进行的改革中,既有成功经验,又有失败的教训。主要应注意以下问题:
(1)以金融自由化为基本内容的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在那些宏观经济不稳定的国家里,实行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高通货膨胀率容易导致高利率和实际汇率变动,从而使资金出现不规则的流动。只有首先创造稳定的宏观经济背景,金融改革才能避免上述种种经济不安定状况。(2)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必须与价格改革或自由定价机制相结合。假若一国的价格仍然是保护价格或管制价格,在这种价格信号扭曲的条件下实行金融自由化,资金流动就会被错误的价格信号所误导,结果出现新的资源配置结构失调。(3)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并不是要完全取消政府的直接干预,而是改变直接干预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要以法律和规章的干预取代人为的行政干预,从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的经历者看,改革的一项主要内容就是放松对金融体系的管制,但在放松管制的过程中,若不注意建立一套适合本国国情的谨慎的管理制度,就会在信贷的分配方面出现失控,情况严重时会致使许多银行丧失清偿能力并面临破产威胁。(4)政府当局在推行金融自由化改革和价格改革政策时,必须预先判断出相对价格变动对不同集团利益的影响,井出于公平原则和政治均衡要求的考虑,采取适当经济补偿手段。同时,政府当局也应采取一些可行的过渡性措施,以减轻社会震蔼。
相关参考
日照木业(日照银行山海天支行:金融服务解难题,保障企业谋发展)
...网·海报新闻记者程裕涵日照报道山东中豪木业有限公司主要经营木头的加工与销售,属于锯材加工行业,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在行业内经营多年,有丰富的经验以及客群基础,经营较为稳健。因该行业有先付货款后发货的特点,...
汽轮机低压缸胀差大(汽机题库(填空1-30、选择1-30、判断1-30、名词1-5、简答1-5))
...或连接支管和表管座。答案;强力对口、开孔3、凝汽器主要由()、()、()、中间支撑板、冷却水管等组成。答案;管板、水室、端盖4、凝结水过冷度是排汽压力下的()与()之差。答案;饱和温度、凝结水温度5、凝汽...
消费贷款用什么样的POS机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POS机各有何特点,为何免费也不受欢迎?)
...文给你答案!据了解,现在依然选择办理银行POS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需要办理贷款,只能用银行的POS机;2、不知道第三方支付
消费贷款用什么样的POS机刷(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POS机各有何特点,为何免费也不受欢迎?)
...文给你答案!据了解,现在依然选择办理银行POS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需要办理贷款,只能用银行的POS机;2、不知道第三方支付
第一次知道货币基金是从家人那了解到的,那就是余额宝,家人当时(2013年)很激动告诉我年化利率有近8%,我在想那么高的利息,不太安全吧。现在余额宝的年化利率只剩下面这些了。回到题目什么是货币基金呢?货币基金的...
...银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世界银行。中央银行是发行货币的银行,除了发行货币,它还负责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它通过发行货币和制定并执行国家货币信用政策干预和调控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中央银行名称为...
民生银行如意宝转出(7月1日起货币基金快速赎回限额调至1万元 银行加入快赎限额大军)
...累计限额调至1万元。自余额宝下调快速赎回限额后,银行货币基金也开始加入快赎限额大军。那么除了招行,还有哪些银行也将执行快赎1万限额呢?市民反应如何?记者对此做了相关了解。各大银行纷纷将货币基金快赎限额调至1万...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不包括(2019山东专升本生理学考点汇总——论述题)
...助大家积极备考,小编为大家整理2019山东专升本生理学论述题的考点汇总,希望同学们能够全面复习,掌握重要知识点,预祝各位考生成功上岸。1.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红细胞的生成原料有铁和蛋白质。铁的来...
油布是什么材料做的(一脉相承,西征路上的红色货币——川陕革命根据地油布币)
原创:洪荣昌或许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竟有用布作为材质的货币,也很难想像它的样子。事实上,布币完全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极端艰苦环境下的产物,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红色货币就是一枚布币——柴山洲特...
油布是什么材料做的(一脉相承,西征路上的红色货币——川陕革命根据地油布币)
原创:洪荣昌或许很多人第一次听说竟有用布作为材质的货币,也很难想像它的样子。事实上,布币完全是中国革命战争年代极端艰苦环境下的产物,是独一无二的创造。据考证,中国最早的红色货币就是一枚布币——柴山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