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杂品包括哪些(杜明岑《津沽三百六十行》第一辑:小吃日用篇)
Posted
篇首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用杂品包括哪些(杜明岑《津沽三百六十行》第一辑:小吃日用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用杂品包括哪些(杜明岑《津沽三百六十行》第一辑:小吃日用篇)
纪念天津建城618周年
画说沽上历史 白描天津民俗
杜明岑《津沽三百六十行》精选云端展
展览主办:天津市美术家协会
一笔一画总关情
——读杜明岑《津沽三百六十行》
□ 马宇彤
天津画家杜明岑新作《津沽三百六十行》2018年完成,作为其个人“三部曲”《寒秋津卫图》《赶大营风云录》收官之作的《津沽三百六十行》,延续了前两部呕心沥血巨制的白描风格,以图文并茂形式,从市井民俗视角,直观而传神地讲述着天津的旧日时光,还原了一个曾经的天津、一个真切的天津、一个立体的天津、一个完整的天津、
杜明岑历时两年完成的246幅白描组画《津沽三百六十行》,创作难度远远高于写意的花鸟山水画作,因为它所表现的人物、服装、建筑、物件必须来源生活,忠于历史,放大细节,这种写实类的画作,真实是其生命之源,一旦失真,即便绘画技巧再高超,也无生命力可言。杜明岑面临的最大难题是,“津沽三百六十行”中的很多行业已经逐渐式微甚至完全退出百姓生活,查阅档案资料和寻找老照片成了一项浩大工程。每幅画作的说明文,虽仅寥寥几百字,却信息量大,元素众多,知识性强。85岁的杜明岑坦言,他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之所以咬牙完成创作,是因为“津沽三百六十行”是中国民俗的组成部分,也是天津民俗的特色,完成“三部曲”是其一生夙愿。
城市是有记忆的,艺术是有情怀的,民俗是有情感的,文化是有胎记的,要想留住这美好的一切,风貌旧物必不可少,民风民俗同样必不可少。当清早的霞光和傍晚的暮霭轮番照我们的城市时,那一刻,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历史、珍惜当下、展望明天,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抚摸它的印记,翻阅它的厚重,传扬它的精神……
清代举人杨一崑在他著名的《天津论》中开篇即赞:“天津卫,好地方,繁华热闹胜两江。”的确,城不在大,有河则灵。618年前,天津从建卫筑城之始,就是因河而生,因商而起,就是五处杂陈,博采众长,她之所以能以土围之城迅速繁荣、物阜民丰,定是汇聚九河精华、汲取天地灵感的结果。开埠一百多年来,天津更是以其兼容并包的胸怀,形成了独特的多元文化,使“近代百年看天津”成为史学家的共识。
杜明岑生在御河之畔,长在海河之岸,熟悉天津、热爱天津,几十年如一日立志用人民赋予的画笔描绘天津、赞美天津,以其炽烈的感情、恢弘的架构、老到的笔法、逼真的细节奉献了《津沽三百六十行》,生动表现了老天津卫百姓的衣食住行,涉猎范围则是小吃日用、修理工匠、市井服务、文化娱乐、农耕行旅、旧俗陋习诸方面无所不包。这些画作,既有“面”的宏阔,也有“点”的精彩,人物活灵活现,服饰原汁原味,用具真实还原,每幅画作都是一个定格的历史情境,像是穿越回了一百多年前的天津城,细细品味,朝花夕拾,似在眼前,那种怀旧的感觉,直让人感慨往事并不如烟,情怀永在心间。这一系列长卷的贡献恰恰在于将几代人的集体回忆以绘本的形式保留下来,弥补了当年影像技术无法大面积覆盖的缺憾,而且寥寥数笔勾勒出的人物和场景,比散见的老照片更加系统也更有回味。文化界、美术界、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均对杜明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三部曲”给予高度评价,赞其体现了一个老艺术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和历史责任感,凝聚了他丰富的阅历、渊博的学识、精深的思想、精湛的艺术、精良的制作以及始终将作品作为立身之本的精神,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观赏和收藏价值。
珍藏过往,是为了放眼未来。杜明岑笔下已经消失的老行当和文物一般的老物件,曾经为几代天津人的日子提供了无数便利,在他们的生活和情感上留下了深刻烙印,他们的集体告别恰好是时代进步、生活富足的最好佐证。历史由一个个的曾经串联而成,生活由一个个的片段拼接而成。这部《津沽三百六十行》,以小切口诠释着大主题,一笔一画间发散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就像杜明岑在很多场合的动情表白一样:“画家首先要是一个爱国者,脉搏与祖国相连,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要以作品立身,用作品为历史树碑,为人民立传,为江山写照,为时代放歌”。就让我们跟随他的笔触,一同走进年轮般的过往,抚今追昔,汲取营养,重振旗鼓,再创辉煌。
小吃日用篇
卖面茶
杜明岑文并绘
从宋元时就有了油茶、茶汤和面茶··· ···虽都叫茶,但又各不相同,就拿茶汤与面茶来说,茶汤是将磨碎的秫米粉放碗里,用龙嘴大铜壶里的开水冲开,再伴以花生碎、芝麻、青丝玫瑰。面茶则用糜子面为原料,不用开水冲,而是用锅熬。茶汤系甜口,而面茶系咸口,茶汤要加糖,面茶则加盐。老天津卫卖面茶的小摊贩不少,老百姓也爱吃这一口。
卖面茶的十分讲究,不仅面好、料好,工具也好。烧锅热乎,茶板洁净,小笼屉更是制作精良,周边镶着纯黄铜圆钉,像工艺品。小贩戴白套袖、系白围裙,每早一出摊,香喷喷的老味道引来主顾。食客可当场吃,也可打回家吃。吃的时候,可根据个人口味撒上芝麻盐。
卖茶汤
杜明岑文并绘
卖茶汤,茶汤是天津传统路边小吃。冲茶汤的师傅先把秫米面和桂花、青丝、玫瑰、青果、小料搅拌均匀,一手托碗,一手掀起二十多公斤重的龙嘴大铜壶,快速将一股沸水直冲碗内,拉出一条一丈来长的水流,顿时香气四溢,水满茶汤熟。
卖元宵
杜明岑文并绘
元宵是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亦称灯节)的时尚食品。过去卖元宵多为小贩挑担走街串巷。担子前后两个木柜,分别装有火炉、铜锅、及元宵、碗筷等。现卖现煮现吃。
卖老豆腐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人讲究吃,早点也有地域特色。老天津人爱吃煎饼果子、锅巴菜、老豆腐。老豆腐正名为豆腐脑。
以前,卖老豆腐的多是走街串巷的小贩。他们用的挑子很讲究,也很实用,一头是大圆笼,上面放一个大木盘。木盘上摆着盛有多种调料的坛坛罐罐,里面有酱油、酱豆腐汁、韭菜花、辣椒油、芝麻酱等。挑子另一头是大铜锅,铜锅内是又白又嫩的老豆腐。
卖老豆腐的手持一个用白铁做的圆勺,根据买主需要“一勺准”;用什么调料,都由顾客决定。食客可当场用餐,也可用小盆买回家里吃。卖老豆腐的除了走街串巷的,也有固定摊位和门面的——不过有店面的,大多兼卖豆腐和豆皮,不专做老豆腐这一门生意。
卖炸糕的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人喜欢吃炸糕。旧时市井卖的炸糕一般是黄米面包小豆馅做成,偶尔也有用江米面包小豆馅的,再一种是热水和面包白糖馅的烫面炸糕,这三种炸糕均是又甜又黏。卖炸糕的小贩,多用单轮手推车推着所用物件,有的用挑子挑着;摆下摊后,一边炸一边卖。
以前,一般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以糕为名的小吃生意兴隆,人们吃此类食品以象征步步登高,取其吉利。此时秋高气爽,新出锅的炸糕尤其受人欢迎。
锅巴菜
杜明岑文并绘
出了北京,你就喝不到地道北京风味的酸豆汁;不到天津,你就吃不到天津人从小就好的这口儿锅巴菜。锅巴菜的味道,可谓是长在天津人的舌尖上。许多天津人的一天,就是从那一碗鲜香四溢的锅巴菜开始的。
锅巴菜,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时在天津吃过,并给赐了名。现在天津以锅巴菜为主打的早餐店铺不少,但那锅巴菜吃来最合口的店铺,可能还是小时候家门口的那家店——很难寻了。
煎饼果子
杜明岑文并绘
煎饼果子是天津卫传统早点小吃,已列为天津非遗食品。用绿豆面在热火铛上先摊出尺余大煎饼,再打上一两个鸡蛋,撒上葱花、面酱、腐乳、淋上辣椒油,裹上炸好的油条(或餜篦),香味扑鼻,绵中带脆深受欢迎。
卖包子的
杜明岑文并绘
19世纪中叶,天津卫卖包子的很多:一是包子铺,二是包子摊,三是小贩背着一个小木桶,走街串巷,送货上门——木桶上大都盖着保温用的小棉被。其间,出现了一个“狗不理”包子,闻名中外,成为如今的天津“三绝”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话说在1858年前后,天津三岔河口码头很是繁荣。在运河边侯家后的刘记蒸食铺收了个徒弟叫高贵友(乳名叫狗子)。狗子学徒期满后,辞职出号,自己选在三岔河口边开起了包子铺。他善于钻研,人又老实,大胆改制,发明了水馅发面工艺,做出的包子口感柔软、皮薄馅大、肥而不腻,外表如同一朵绽放的白菊花,形色香味独具特色。因此,其包子铺生意兴旺得很,狗子忙得顾不上与顾客交谈。那时人也规矩,狗子将包子用大荷叶包好交给顾客,顾客将钱放茶碟中。久而久之,在老百姓中传开,卖包子的狗子不爱理人。高贵友的店铺本名为“德聚号”、后经天后宫一位道士点拨:“你不如把‘德聚号’改为‘狗不理’,又新又奇,准能招揽顾客。”
直隶总督袁世凯吃过包子连声叫绝,随即进京将包子献给慈禧太后。从此“狗不理”包子一炮打响。
卖秫米粥的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人讲究吃,早点的锅巴菜、煎饼果子、面茶、炸卷圈,都是天津特色小吃。早年间的老天津卫,还有一种早点——秫米粥,如今很少见到了。秫米粥即高粱米粥,粥中放小枣同煮,煮熟后加桂花汁,盛时再加白糖。
天津卖秫米粥也有出名发小财的。静海独流的段宝林等三兄弟,即在天津卖秫米粥赚了钱,而后在南市东兴街开了间饭铺。后来,段氏兄弟的买卖越做越大,在法租界还开了分号,不但生意兴隆,还创出字号“万顺成”。
贴饽饽熬小鱼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人的食谱里,有一道最具地方特色的大众美食一“贴饽饽熬小鱼”。制作这道美食必须用柴灶、铁锅,而且要选取鲜活的小杂鱼。将鱼洗净后,再裹面粉炸至金黄色,码在锅底;再加葱、姜、蒜、八角,倒入料汁,汁水没过小鱼。然后,将金黄的玉米饼子贴在锅四周。盖上锅盖,先用大火烧开汤汁,再文火慢烧,使鱼入味,让饽饽结嘎儿揭锅,顿时热气蒸腾,香味四溢,引人垂涎。
传说乾隆微服私访时,吃到这一美食后,赞不绝口,并命名为“佛手千眼鱼”。
卖炸铁雀儿
杜明岑文并绘
现在麻雀是保护动物。曾几何时,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遭遇灭顶之灾。天津人称之为铁雀儿,老天津卫还有道有名的小吃,就是“炸铁雀儿”。上世纪50年代初,红桥区刘家父子俩专做油炸小吃,每天下午三点左右,就把炉火、案子和玻璃罩子摆在家门前,一年四季挨着样儿卖酱货、炸货,像油炸蚂蚱、糖醋小鲫鱼等,卖得最好的就是酱铁雀儿。
如今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像“炸铁雀儿”这类小吃也已绝迹。
卖肥卤鸡
杜明岑文并绘
旧时天津,每到下午,就有小贩挎着大提盒走街串巷吆喝:“肥卤鸡呀!”商铺掌柜到下午总要“垫垫”,类似于英国人的下午茶。如此,卖“肥卤鸡”的生意就火了。
“肥卤鸡”的制作方法,各家秘不外传。天津人最爱吃“烧鸡李”做的肥卤鸡。这家做的卤鸡之所以受人们喜爱,奥秘在于其鲜美的老汤。据说,“烧鸡李”一家人,每顿饭就是一碗老汤泡饽饽,那叫人间美味。而且,烧鸡李住的地方,卤鸡的香味迎风香八里。
日久天长,“烧鸡李”成了名牌。当同行问起做卤鸡的方法时,老板会说哪里货源好,还会说如何掌握火候,但他家的老汤绝不会给你尝一勺。据说,宫里曾出重金,为买他一碗老汤,老板都不卖。为什么呢?给儿孙留饭。
卖热芽乌豆的
杜明岑文并绘
卖乌豆的大都吆喝“热芽乌豆——”听起来又像吆喝“热呀乌豆——”所谓乌豆即生蚕豆。小贩把生蚕豆的脑瓜横切一个小口,用水泡到发芽为佳,然后用桂皮、大料等香料加盐煮面且不烂,即可出售。
蚕豆煮熟后并非黑色,为什么称为乌豆呢?是因为蚕豆亦称倭豆,系转音而来。卖乌豆的在京津两地基本相同,多为回民,故所挎木箱上装饰着西域回回的铜字。
乌豆很受百姓欢迎,又软又香,既可当早点,又可当菜。以前,早晨下午均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大人孩子有想吃这口儿的,一听到“热芽乌豆——”的吆喝声,就会出门购买。
卖切糕的
杜明岑文并绘
早年间,每年一过端午节,到处可闻吆喝声:“切糕、江米藕啊,切糕没核——”切糕是一种古老的食品。以前天津卫卖切糕的多用独轮车,车身要镶花活,全用手工打造;车上案子是用搪瓷板做成的;车上放一小型木钱盒以及装白糖的玻璃小盆。明清时的切糕都是黄黏米小枣糕,中含芸豆,蘸糖食之。
晚清时,天津又出现了江米切糕:有的无枣无馅,蘸糖吃;有的将江米面蒸熟,擀成面片,里夹红果、豆馅,卷成条状;有的用瓦盆扣着蒸熟,多称盆糕。
制作糕干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做糕干生意的,有卖糕干的小贩和制作糕干的作坊,二着不可分。老天津卫小贩在大街上叫卖吆喝颇具特色,卖糕干的一般吆喝“合家欢乐糕干”或“吉庆有余糕干”——让买糕干的人买着欢喜,吃着高兴。
据载,这种糕干是明代漕运的产物。当时商民往来大运河,浙江余姚的杜姓兄弟落户杨村。他们结合南方人饮食特点,制成糕干,颇受欢迎。因其产自武清杨村镇,所以也叫杨村糕干。
制作这种糕干,要将优质小站稻和南方优质江米按比例拌匀,再用井水泡胀;控去水分后,用石磨磨成米粉,再加上红小豆千面,并与红糖玫瑰酱、熟麻仁和青红丝搅在一起,接着将铺好屉布的箅子置于案上,把潮湿的米粉等均匀填入木模,然后刮平,上锅蒸十分钟即熟。
杨村糕干易消化,健脾胃,松软可口。老天津卫,许多人好这一口儿。
卖羊杂碎的
杜明岑文并绘
一只羊下刀后,剖解出羊肉及羊骨,剩下的可以说都是羊杂碎了。在京津地区,尤其老天津卫,就爱吃这一口儿。做羊杂碎,要先用老汤煮,煮成后再分成几部分,比如羊头肉、羊心、羊肝、羊肚、羊肺等。这是因为羊杂碎的价格不一样,如羊肚、羊肝、羊头肉比较贵一些。
卖烧饼的
杜明岑文并绘
京津地区有种烧饼很有特色。其前身是西域胡饼。做这种烧饼,要用半发面,做法如下:把面摊开,抹上芝麻酱、撒上花椒盐,卷好,再揪成剂儿,用手摁成圆饼。这时,做烧饼的会用擀面杖在面案上敲出响亮的花点儿,为的是告诉路人:烧饼要上铛了。之后;他们用小毛刷给圆饼上酱色,再蘸上芝麻,放在铛上烙一下,再放入炉内码好,烘烤至熟,出炉售卖——也有趸烧饼卖的小贩(如图),就热装进背筐,再走街串巷去卖。
馄饨担
杜明岑文并绘
担子均为竹子结构组成。四只竹脚撑地,整体象一只骆驼,故亦称骆驼担。担架为前后两面,前面放有火炉和锅,后面呈一器字形,放有面皮、馅及包好的馄饨和各种调料。
卖烤山芋的
杜明岑文并绘
山芋,又称甘薯、地瓜。以前,在天津卖烤山芋的大多为周边农村人。他们找个大汽油空筒,内膛糊上黄胶泥,制成炉子,上面留个小炉口,用铅丝弯成钩,钩上山芋挂在炉口上烤;烤熟后,山芋的皮变软、内心变成金黄色,又香又糯,拿在手中热乎乎的,揭开皮咬一口,甜滋滋、香喷喷、黏糊糊,滋味妙不可言。
据记载,山芋的故乡是南美洲,我国引种山芋在明代。天津在明朝天启年间曾由徐光启在城南试种山芋。
茶馆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京津两地茶馆不少。老舍先生创作的话剧《茶馆》便是个典型,同时也是民国时期的社会缩影。以前,天津茶馆有南市的“春风茶社”“四美轩茶馆”和城里的“碧螺春茶楼”等。当时,来茶馆喝茶的人——一是商人谈生意,二是好友相聚叙旧,三是老人品茶养生。以前在茶馆喝茶的,多为经济条件好的茶客。劳苦大众,收入低微,渴了就在路边来两碗大碗茶,既省钱又解渴。
雨来散茶馆
杜明岑文并绘
“雨来散茶馆”,顾名思义,一下雨了就各自散去。其名挺雅,其实就是以前路边的野茶摊。以前年代,生活条件有限,普通百姓消费不起正式的茶馆。夏日暑热,在外跑生活的人口渴了,大都去树荫下茶摊喝两口茶水解渴。
关于“雨来散”这一称谓的来历,《沽水旧闻》中有记载:早年城西佟家楼,风景怡人。道光年间,北京一落第秀才叫张问荷,在佟家楼附近开了家简易茶馆,以茅草为棚,略备桌椅茶具;茶馆中还有象棋,茶客们可以边下棋、边猜灯谜,连文人墨客也来品茶论道。据传,津门才子杨无怪曾为茶馆写过一副对联:“吃半杯无分你我,下一盘各自东西。”诗人梅小树听闻后,为之题写了门额“雨来散”。此后,路边茶摊便纷纷以“雨来散”名之。
卖大碗儿茶
杜明岑文并绘
喝大碗儿茶的习俗在我国北方最为流行。卖茶的一般在街边或楼下摆个茶摊。一张小桌子,几个板凳,数只粗瓷大碗,一把红泥大壶,外面包上棉布套,以便保温;壶里泡的茶大都是廉价茶或茶梗、茶叶末之类。
而在天津,大碗儿茶可以说是与百姓生活关系密切。早年间,天津卫是京畿要冲、北方漕运枢纽,船工、脚夫、车夫等体力劳动者辛苦一天,领了微薄工钱,先到茶摊歇歇脚,喝碗大碗儿茶,又消暑又解渴;还有过往客商,临到进城走累了,也会在道边歇歇腿,喝上一碗茶。
当你坐下以后,卖茶水的先问一声:烫嘴的还是对口的?热茶烫嘴,要慢喝;半碗凉茶添上热茶就是对口儿的,不凉不热,可以大口喝。
卖糖堆儿
杜明岑文并绘
秋冬时节,老天津卫的街头巷尾常可看到这样一些小贩:他们肩扛草把子,上面插满一串串火红透亮的糖堆儿,沿街吆喝叫卖。
制作糖堆儿,先将白糖倒锅中,加清水,一边加温一边搅拌,等锅内糖液噼啪作响时,再将穿好的山楂串放人锅中滚一圈,献满糖汁,然后在木板或石板上用力一摔,这就出现了一个透明的大糖片儿,好看极了。
数九寒冬,糖堆儿经风一吹,晶莹发亮,咬一下,咯吱作响,那透人肺腑的酸甜味儿别提多美了。
做棉花糖·吹糖人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的秋冬时节,天津卫的街头巷尾常见吹糖人的小贩。吹糖人,要有手艺。吹糖人用的糖稀是以麦芽和黏米熬成的。吹糖人时,师傅用一个小竹筒挑一圈糖稀,然后用它吹出苹果、桃子、小鸟、老鼠偷油等造型。
吹糖人的摊前常围着一群孩子。棉花糖也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做棉花糖的小贩用一个特制铁筒,靠其高速旋转将糖熔化,待糖化成棉花状,小贩就用一木棍插上。小孩买了棉花糖,先举着玩,玩腻了便吃掉。
卖爆米花
杜明岑文并绘
爆米花,是旧天津的小贩用爆花机制作的小食品。卖爆米花的小贩,多来自农村,挑着担子走街串巷,担子里有爆花机、小型炉子、风箱和布口袋。小贩选一空地坐下,人们将一碗玉米粒或大米交给小贩,不一会工夫,“嘭”的一声巨响——米粒开花了,“嘭”到布口袋里。
孩子们不仅垂涎米花的香甜,更享受其制作过程:火红的炉火,滚动的炉膛,小贩一手拉风箱,一手转动炉子;“嘭”的一声响起,就像当时过年的炮声。
卖药糖的
杜明岑文并绘
药糖是旧时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小吃,如今很难见到了。所谓的药糖,其实就是在熬到一定程度的砂糖里边加人不同种类的药材碎末儿,待糖浆熬好后,将其倒在石板上晾凉,再用刀切成小方块儿,包在花花绿绿的玻璃纸里。这便是可以卖的药糖了。
做药糖用的药材是药铺卖剩的廉价下脚料,其功效也很有限。在旧时的天津,卖药糖的小贩生意红火,他们都身背着盛放药糖的玻璃货架叫卖,各种药糖分别放在一个个小格子里,五颜六色,讨人喜爱。为了招徕食客,卖药糖的会像唱歌一样地吆喝:“买药糖嘞,哪位吃药糖,橘子还有蜜柑,痧药仁丹杏仁茶膏——据天津老人讲,那年头,一个铜板可以卖上好几块呢。
卖糖豆的
杜明岑文并绘
旧时,卖糖豆的有两种:一种是杂货铺,另一种是走街串巷的小贩。小贩一般挑着担子卖糖豆、糖块、花生、兰花豆(天津称老虎豆)以及时令瓜果等。
卖糖豆的担子,一头儿放一木盘,用玻璃分格罩上,上面有盖儿,糖豆、干果之类分放在玻璃格中。而担子另一头儿的筐里则放些时鲜水果。卖糖豆的每天下午四点至六点,按时到达胡同小巷,吆喝:“糖豆的卖!“这时,妇女都在家做晚饭。孩子们听到吆喝声,就会找妈妈要钱买糖豆解馋。
卖熟梨膏的
杜明岑文并绘
熟梨糕三字中的梨有写作“哩”的,是天津话的音,二字的意思均是指天津的一种小食品。北京的名称较科学,叫作“甑儿糕”,因为蒸锅用的小笼屉,就源于中国古代炊具“”(一种盆状、底部有小孔的蒸锅,青铜的、灰陶的均有)。卖熟梨糕的,用木质甑,小屉用铁皮打眼。将“甑”放在开水锅上,再把蒸熟的大米粉放人甑内,一甑可蒸糕一块。在蒸糕内放各种馅,有豆沙的、红果的、枣泥的等等。
卖熟梨糕的无须吆喝,隐在木甑顶部有气孔,底锅达到摄氏百度以上时,热气一顶,便发出特殊的汽笛声。这种小食品深受孩子的欢迎,每逢听到汽笛声,大人带着孩子买两块,非常好吃。
卖西瓜的
杜明岑文并绘
夏天,大家喜欢吃西瓜。但是,西瓜因何得名,许多人不知。相传,在西汉末年,王莽追杀刘秀,刘秀带领士兵逃至开封杏花营。烈日当头,士兵又饥又渴,突然刮来一阵西风;等大风过后,只见地里长着一个个圆瓜,将士们敲开就啃,汁甜如蜜。众将士说不出瓜名,便请刘秀赐名,刘秀说:这是西风刮来的瓜,就叫西瓜吧!此可谓西瓜传说之一种吧。
以前,瓜熟季节,瓜农或小贩挑担或摆摊吆喝着:“快买大西瓜来!”摆摊的卖瓜人手持一把赶苍蝇的扇子,一把切瓜的长形切刀可论斤卖,也可论个卖,还可切成块儿卖。
乡间还有一种淳朴习俗:如果有人路过瓜地,渴了,看瓜人会请路人吃西瓜,不收分文。
卖香瓜的
杜明岑文并绘
旧时京津两地管甜瓜叫香瓜。甜瓜的种类很多,有苹果青、大三白、羊角蜜、白沙蜜、老头乐……实际上,菜瓜也在此类,如青麻线、酸甜白等。
甜瓜成熟之时,老乡挑着瓜进城,在行人多处选一楼底下乘凉的地方,撂下挑子,手持破旧扇子,一面乘凉一面吆喝:“香瓜赛蜜甜啊”。
卖瓜的挑子多是卖瓜人自制的,就地取材不花一分钱:用细柳条编筐,用弯树枝做龙门架,十字交叉;将绿草铺在瓜下,既保鲜又好看;一条扁担或一根树干挑在肩上,也有背篓子的。以前,卖香瓜论个不论斤,主顾挑好了以后,小贩先用水洗净,然后用磨薄了的刀划开看瓤儿,生了管换。
卖青菜的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在天津大街小巷,清晨经常听到挑担子卖青菜的吆喝声:“茄子、黄瓜、大辣椒!”令人在市井生活中感受到农耕文化的乡音。天津卫卖蔬菜的小贩有两种:一种是津郊农村自产自销的菜农;一种是自菜市场趸来零售的。天津南运河两岸和海河西岸土地肥沃,盛产蔬菜、鲜花。
值得一提的是天津盛产大白菜。天津的大白菜分“青麻叶”和“白麻叶”。产地数静海县、中北镇的好。大白菜也是老百姓冬天的看家菜。
卖野鸭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传统特色菜不只是“河海两鲜”,还讲究“时鲜”诸类。野鸭就是“冬三珍”之一。以“卤煮(酱制)野鸭”闻名。
卖鸡鸭
杜明岑文并绘
鸡鸭行俗称卖鸡鸭的,或喝鸡鸭的。以前卖鸡鸭的多是天津四郊的农民,天津将自家养的鸡鸭,放进竹子编的大眼鸡筐里,用肩挑或用毛驴驮着进程。每人每次能运几十只。
他们将鸡鸭运到天津城里之后,或卖给收购鸡鸭的,或在集市售卖。但多数卖鸡鸭的农民,将鸡鸭批发给小贩,小贩再到菜市场零售。还有卖鸡鸭的农民,因其鸡鸭又肥又大,其鸡鸭直接被饭馆收购,长期供应。
卖小鸡
杜明岑文并绘
春暖花开,万物生长,四乡八镇卖小鸡的又上市了。从前,卖小鸡的担着两个稻草编的矮圆笼,一前一后,走着吆喝:“卖小鸡呀!”后来,则把一个稻草圆笼驮在自行车后架上。圆笼里唧唧喳喳,挤满了毛茸茸、圆滚滚的小鸡,吸引人们围观。
以前年代,农家除了种大田,追求“五谷丰登”以外,还盼着“六畜兴旺”。春分前后,母鸡“开裆”下蛋,有的母鸡“脸红”了,不好好吃食,总想卧着,这是要“抱窝”——即孵小鸡。农家就用麦秸垫进专设的鸡窝里,把母鸡抱进去,并在鸡的周围和翅膀底下放十余个鸡蛋,让它孵窝。过了约二十天,小鸡就破壳而出。孵出几窝小鸡,农家自留一些后,剩下的小鸡就要卖了。
以前买小鸡,主要是挑选母鸡—母鸡能下蛋。养鸡户一过手,从骨肉轻重上就能分出公鸡或母鸡来。现在城市人给家里小孩买两只小鸡,多是为了好玩,培养孩子的爱心。
货郎担
杜明岑文并绘
货郎担实为当时一种流动的日用小百货店。货郎肩挑担子,摇动拨浪鼓,走街窜巷,以方便百姓日需小商品的购买。颇受欢迎。
卖日用杂货的
杜明岑文并绘
挑担卖日用杂货的,旧称杂货担子。他们肩扛货架走街串巷,吆喝叫卖。杂货担子一般出售轻型日用杂品,包括鸡毛掸子、炕笤帚、刷洗衣服鞋帽的毛刷子、擦菜馅的礤床子、饭勺、舀水用的葫芦瓢、大小蒸锅用的竹篦子,等等。这些物品均挂在用棍儿钉成或竹竿扎成的货架子上。货架是这类小贩的主要经营设备,其形状为长方形,中间有一根较粗的横杠,像一条扁担;其中间肩扛之处,便是整个货架子的中心。
卖袜楦的
杜明岑文并绘
早年间,袜子是布做的,因此就有了缝制及缝补袜子的模具,即袜楦。袜楦形状如图:一块像脚形一样的底板,前面钉一块如脚尖形的挡头,后面钉一块主跟,从主跟上端至挡头面上,再钉根长木条,连缀起来,即成袜楦。
袜子穿破之后,洗净,套在袜楦上,袜筒绾一个结儿,袜子就绷起来了。这样缝袜子时,这片布与那片布不会串联;补好后,如新袜子一样,只是厚了一些。老天津卫可能见过这玩意儿。上世纪50年代,随着编织袜的兴起,这一行业消失了。
卖针的
杜明岑文并绘
卖针线的与卖针的,都是古老的行业。但二者有所不同,卖针线的即“货郎担子”,其所卖货物较为齐全。卖针的则只卖针。卖针的小贩会从制针厂买几百根针,然后带一块木板, 裹上一个小布包,就开始走街串巷了。小贩找个人多之处,一面将针摆出来,一面介绍:纳鞋底的针、做被子的大针、做衣服的针……看热闹的人多了,小贩又亮出木板,把各种针“啄”在上面,显示针的锋利。
卖估衣的
杜明岑文并绘
卖估衣的是广大劳动人民,因为贫穷买不起新衣服而只能买旧衣服的交易场所。分固定(门店)和流动(地摊)两种。所卖旧衣来源有三:一是收当铺的“死当”;二是旧货之间交易;三是收农村的粗布衣。
卖布头的
杜明岑文并绘
早年间,天津卫有卖布的小贩。他们一般身背布包,衣领里插根木尺,手摇大堂鼓,有时也吆喝。这种小贩卖的多为布头,所以时称卖布头的。其货源大多是布店出售后所剩的布头,也有的是印染厂染色前做试验用的布头—-大都价格低廉;也有卖正品布的,价格虽贵,赶上喜欢的买主,送货上门,也受欢迎。卖布小贩走街串巷都有固定路线和老主顾。别小看卖布头的,有的卖了几十年,赚了一座四合院。
卖鹅翎扇
杜明岑文并绘
鹅翎扇是扇子的一种,它是用鹅或鸭的翅膀及尾巴上的长而坚挺的羽毛编排扎制而成,也叫羽扇。羽扇纶巾曾为中国文人的标配。民间的羽扇则将禽类羽毛钉于竹板或木板上,且利用羽毛特有图案制成圆形手摇扇,实用且美观。
民国年间,津沽大地文人雅士多,对羽扇的需求大。出售者每逢夏日就忙起来,他们用竹竿搭成架子,架子上挂满各色鹅翎扇。卖扇的扛着架子走街串巷,远远望去,十分壮观。
卖鸡毛掸子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在津门用鸡毛掸子有两种人:一是小轿车司机,主人花几万银元买车后雇一司机,为了将车保养好,车身有了尘土,不用毛巾而用掸子掸扫灰尘;二是大户人家,买了鸡毛掸子,掸掸花瓶及家具上的浮尘。后来,社会发展了,一般人家也能用上鸡毛掸子了。
鸡毛掸子分多种,常见的为大公鸡毛,讲究的用山鸡毛。好的鸡毛掸子,一用就是十几年,从不掉毛。
卖草鞋
杜明岑文并绘
草鞋有两种:一种是如今天的凉鞋,是夏天穿的,这种鞋只有鞋底后跟需要编织一下,脚面用几根草绳勒住即可;另一种是冬天穿的,老天津卫最常见,即如棉鞋形状,穿上既保暖又跟脚。我小时候也穿过。母亲买来草鞋,将其前后缝上布料,穿上后又暖和又好看。以前天快冷时,天津卫的街头巷尾就会出现卖草鞋的,他们挑着的担子上挂了上百双草鞋。不管哪种草鞋,都是穷人穿的。
扇子店
杜明岑文并绘
老天津卫有句谚语: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秋冬。夏季来临,一扇在手,举手之间,清风徐来,就有了逍遥的凉意。
随着制扇业逐步繁荣,扇子慢慢集实用功能与审美情趣于一体。用赏咸宜,雅俗兼具。扇随人用,凉自心来。
如今,随着空调、电扇的普及,扇子逐渐被人们冷落。
卖木炭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年代,在京津地区,每逢冬季会看到卖木炭的。他们大多挑着两个大眼扁筐,筐内装满木炭。卖木炭的沿街叫卖时,边摇着大鼓边吆喝。
木炭系用树木枝干经窑烧闷火而成,它有两种用途:一是烧火锅吃,二是用来取暖。木炭炉样子像花盆,但较厚,上有三片支架,下开风洞。木炭炉系用不灰木制成,不灰木又名石棉,性不畏火。这种炭炉子小巧玲珑,烧炭后可放在炕上,有的套上釉陶盆,既干净又美观,适合老人取暖。
卖梳子
杜明岑文并绘
旧时卖拢梳篦子的均为南方人。
拢子原名称梳子,跟现代差不多,只是齿少一些罢了。卖梳子和篦子的或带一个布包装着商品,或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卖梳子的多是常州人,当地半农户半作坊,手艺精湛。卖篦子小贩虽然走街售货,但不吆喝,只是反复急叨“刮子刮子”。篦子与拢子的功能又不一样,从前男人梳辫子,女人梳盘头或髻。拢子梳头,篦子刮头去痒。
卖拢子篦子分两种人:一种是规矩的小贩,卖这种小商品,只是为了赚得蝇头微利养家糊口。另一种即居于“走江湖”中的“寡门”,“江湖表典”称他们为“劳啃”,常在庙会找人较多的地方表演,将两个篦子的齿交叉,然后全身站在篦子上,而篦子毫无损坏,引导百姓购买,但买的没有卖的精,买主付钱后,小贩挥手给你时,常常是较次货色。
卖煤油
杜明岑文并绘
天津旧租界以外地区供电,是在1906年,天津比商电车电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小鬼庄电灯房”(金家窑发电所之后。当然,那时一般家庭用不起电,老百姓夜间照明,还是靠煤油灯。
20世纪初,天津有桐油铺,兼卖煤油。此外,有许多小贩,从煤油铺趸来整桶德士古或美孚公司的煤油零售。小贩多在黄昏时分挑着煤油桶,带着提子,走街串巷吆喝“打煤油”。这时,很多家庭妇女便在家门口提着煤油瓶子“打煤油”。
卖耗子药的
杜明岑文并绘
耗子(老鼠)是对人有害的小动物。耗子药多为小贩自制,用砒霜、面粉制成小丸,包成小纸包出售。卖者手持一面白旗。上写药品名称及宣传词。口中吆喝,沿街串巷叫卖。
卖水缸的
杜明岑文并绘
以前年代,天津还没有自来水,天津人大多喝海河水、运河水,有的还喝井水,甚至接雨水喝这水当然要储存在水缸里,因此老天津卫家家户户都有水缸。正因家家离不开水缸,卖水缸的就应运而生了。水缸由专门烧窑烧制,其原料为一种瓷土,工人做出胎,涂上釉,再经高温烧制而成。卖缸的或在集市设摊卖,或在郊区搭个大院落卖。酒坊、酱油坊用的酒坛子、酱油坛子也都由制缸窑厂烧制,这些产品也由卖缸的销售。
卖花盆的
杜明岑文并绘
老天津卫人都知道,过去天津百姓住的多是平房和大杂院,家家户户都喜欢在院子里或窗台上养点儿花花草草的。如此一来,花盆必不可少。
以前的花盆多以手工制作,用料以隔水透气为目的。陶制的花盆,用黄泥做坯烧梗,价钱较便宜;也有挂釉烧瓷的外形精美的花盆,为平添雅兴,边沿还勾勒着花草图案,价格自然高一些。
卖花盆者多位农村人,多为自己烧盆自己卖,有时花盆也随鲜花一起卖。
卖灸烟
杜明岑文并绘
炙炉与砂锅,都是中国最古老的炊具陶器。砂锅外面还可挂釉子,显得干净美观;炙炉则是黑砂状不挂釉的炊具。炙炉的烧制既不用陶土,也不是高岭土,据说是用一种岩砂土烧成,属于砂器。炙炉是近代的一种食具,为圆形,炉面呈圆拱形,类似凸铛,凸面有孔,罩在火炉上便于炙烤食物。炙炉用久了,极易酥碎,今天早已弃之不用了。
卖烟卷的
杜明岑文并绘
辛亥革命后,卷烟(俗称烟卷)传入我国。一时间,繁华的街头,烟卷楼子、跨篮子或摆摊卖烟卷的小贩应运而生。天津当时最便宜的烟卷一个铜圆十支,老刀牌是中等货,大前门、红锡包是中上等品,最贵的要属大三炮台,它一支烟的价钱比当时一斤白面还贵。当时的卖烟小贩摆个小摊,桌上放着点燃的盘香,供吸烟人点烟之用。穷人买一包的很少,干活儿累了,来两根低价烟,再来碗大碗茶,就挺知足的了。
相关参考
日用品和日用杂品有什么区别(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关于2022年度对外担保额度的公告)
证券代码:002959证券简称:小熊电器公告编号:2022-034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特别提示:本次为全资子公司佛山市小熊厨房电器有限公司、佛山...
无人零售领域,正在遭遇冰火两重天。一边是无人货架的“寒冬期”,一边是巨头们的无人超市落地。新零售“无人化”到底是不是个好生意?无人货架,又还有希望么?创业家APP,读懂中国最赚钱的7000种生意!文✎杨洁编辑...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荔枝荔枝是果中佳品,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是有益人体健康的水果。荔枝味道鲜美甘甜,口感软韧,是人们心目中的高级果品。当...
1.我天生不合群。一向话少,时而冷场。有过被孤立,有过被诟病。有过自我质疑,也有到过崩坏的边缘。合也无味,孤也无味。党同伐异,这是人性。最终决意做个哑巴。少戾气,不言语,从心过活。亚里士多德说“离群索居...
江门制香(香博会10月在江门举行,“千人手搓香”拟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
...业城举行。新闻发布会在人民网一号演播大厅举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理事长杨西京、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副会长肖卓玲、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香业分会会长杨金庆、全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贾文忠、中...
图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荔枝荔枝是果中佳品,含有丰富的糖分、蛋白质、多种维生素、脂肪、柠檬酸、果胶以及磷、铁等,是有益人体健康的水果。荔枝味道鲜美甘甜,口感软韧,是人们心目中的高级果品。当...
作为时下被提及频率最高的热门领域之一的从业者,当别人时不时地来几个ABC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快被时代的潮流抛弃了——没关系,接下来氢小妹将会整理一批热门的氢能及燃料电池热词英文版,陆续给大家呈上,今天给...
作为时下被提及频率最高的热门领域之一的从业者,当别人时不时地来几个ABC的时候,是不是感觉自己快被时代的潮流抛弃了——没关系,接下来氢小妹将会整理一批热门的氢能及燃料电池热词英文版,陆续给大家呈上,今天给...
《道德文章作画心》“不惑风流画里头”深商领袖人物专题画展图录一《不惑风流画里头》深商领袖人物专题画展,是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而量身打造的。有着十...
《道德文章作画心》“不惑风流画里头”深商领袖人物专题画展图录一《不惑风流画里头》深商领袖人物专题画展,是为庆祝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庆祝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一周年而量身打造的。有着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