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马祖云失信人(《人民日报》12篇时评12个主题,时评界天花板,绝佳满分作文)

Posted

篇首语: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照马祖云失信人(《人民日报》12篇时评12个主题,时评界天花板,绝佳满分作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照马祖云失信人(《人民日报》12篇时评12个主题,时评界天花板,绝佳满分作文)


主题:理性思考

01

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艺锭


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主题:工匠精神

02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斌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真的是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精致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记载:“匠,木工也。”今天作为文字的“匠”,早已从木工的本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一位作家说过,能将胡辣汤做得顾客盈门、生意红火,和能让火箭上天没有本质的区别。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分殊。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稳健人文素养的国家。“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淡定。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历史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的生命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主题:家风家教

03

清白家风不染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②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张 凡


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中,有一个细节令人印象深刻:小火车列车长刘承光拿着鸡毛掸子,认真细致地擦拭客厅里悬挂着的家训——“肩头担道义精忠报国,手中勤巧作耕读持家”。对家风的珍视,在小心翼翼的拂拭中得到淋漓展现。

“清白家风不染尘,冰霜气骨玉精神。”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正如新时代领路人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强调的,“家庭不只是人们身体的住处,更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今天我们对待家风,同样需要像刘承光那样高悬心中、时时拂拭。珍视传统优秀家风、红色家风和当代好家风的宝贵精神财富,让家家户户的“清白家风”焕发感染力和生命力,就能为千千万万家庭带去和谐幸福,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提供坚实支撑。

从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到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从岳母刺字激励精忠报国,到朱子家训“恒念物力维艰”,中国人自古以来重视家风建设,注重在家庭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中塑造子女的人生观与敬畏心。虽然时代在不断变迁,但社会的道德要求与价值坚守未变,传统家庭美德不应成为束之高阁的冰冷道理,让其潜移默化更多心灵,全社会都会充盈风清气正、和谐美好的正能量。

家风关系党风和政风。继承和弘扬红色家风,向来是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去年,94岁的老革命周智夫临终前,执意上交12万元的“特别”党费,笃定信仰令无数人钦佩,而他“不留金、不留银,只给后代留精神”的纯正家风,同样让人称赞。为避免和同患心脏病的大女儿混用药品,他让女儿在药瓶上贴上名签,因为他的药是公费保障的,不能“一人公费医疗,全家免费吃药”;得知外孙要到美国读书,他再三叮嘱“学成后一定要报效国家”。爱党爱国、严守纪律、勤奋节俭,如此家风,不仅山高水长、光照后人,也让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更加丰沛。红色家风的精神富矿,为我们修身齐家指引清晰方向。

德润人心,相沿成俗。优良家风离我们每一个人都不遥远,发生在身边的家风善行,触动着社会风尚的共情。前段时间,扶贫干部杨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父亲鼓励他在农村“好好干”、提醒他“严守党纪国法”的微信聊天记录,让人们感受到共产党人家风的朴实无华。多年前救起小悦悦的拾荒阿婆近日接受采访,谈到她平时教育孙儿,“见到路上的老婆婆老公公,要牵别人过马路,如果有人跌倒,就马上扶起来”。感人的言行,彰显出家风传承的魅力。以当代优秀家风为榜样,让崇德向善成为每个家庭的时尚,必能让更多人在好家风的滋养中收获心灵的支撑、行为的引领。

“多亏你培养了我这样的性格,才能让我越发坚强”“您让我别灰心,让我注意身体,让我努力训练”“尽管你们忙于生意,也会教导我和兄长要珍惜当下”……近日,某网络平台发起“一封家书”节目,来自影视明星、奥运冠军、消防指战员等人的真挚家书,记录下对父母教诲的眷恋与感恩。重视家风建设,促进家庭和睦,新时代的家庭文明新风尚,必将为国家兴旺、民族复兴输入更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主题:青春奋斗

04

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

来源:2022年05月12日 人民网 作者:刘东浩


青春的奋斗、青年人的朝气,一直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在追寻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中,青春的身影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中国青年的自强不息展现出了在困难与机遇面前心忧天下、“国之大者”的胸襟抱负,挺身而出、敢于牺牲的责任意识,永不言弃、一往无前的坚韧精神。

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当代青年作为富有创造热情和创新意识的群体,要成为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坚决斗争的时代先锋,成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斗闯将,成为政治坚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新时代青年。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新时代青年要画好人生憧憬图。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新时代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青年要立足中国、着眼世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无论身处何方,仍在校园学习还是踏上了工作岗位,都要让中国青年的美好憧憬和奋斗状态,给中国人民十足信心,更给世界带去希望。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新时代青年要答好青春惜时卷。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期待,每天都有新收获。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是社会的活力之所在。新时代青年成长于安定蓬勃的中国,是人生之幸。当代青年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奋斗为先,坚定理想信念,磨砺顽强意志,将自己置身于时代大背景、国家大发展之中,把人生小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时代同频共振。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时代青年要走好时代奉献路。朝气活力、创新追求必须脚踏实地,干实事、干好事、干对事才能成就青春梦想。新时代青年要发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拼搏勇气,不断强化“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顽强精神,不断锤炼“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坚毅品质,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坚持知行合一,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认真接受政治训练、加强政治锻造、追求政治进步。立足本职、立足实际,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勉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克难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新时代的荣光属于奉献的青年,新时代的广阔发展机遇就在眼前。新时代青年要深刻把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蓬勃的青春创造美好的人生,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主题:吃苦磨砺

05

苦是人生的补药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马祖云


上世纪初,青年毛泽东在刻苦读书的岁月中,一直坚持“自讨苦吃”:烈日炎炎的盛夏,别人待在寝室摇扇避暑,他却赤背顶着骄阳暴晒;北风呼啸的寒冬,别人躲在屋里取暖,他却穿着薄衫于山谷中作“冷风浴”;雷鸣电闪的雨中,别人撑伞避淋,他却光着上身傲然进行“雨淋浴”。后来,毛泽东在谈及青年时代的吃苦经历时,常常提起“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古训。可以说,正是持之以恒地在苦境中练体魄、砺胆气,才铸就了一代伟人超凡的革命意志和坚定信念。

有哲人说,苦是奋进人生的一种补药,吃苦能补精神、补信念、补品格、补才能,使人生由苦至甜,走向理想的彼岸。

志从苦中砺。“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古往今来,举凡抱负高远者,必先立志献身;献身信仰历程,必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辛磨砺。正是这样的人生淬炼,才使思想跃然升华、信念愈加坚定、毅力不断坚强、人格日臻完善,从而实现远大的人生抱负。朱德、贺龙等无数老一辈革命家,立志献身信仰,或舍弃高官厚禄,或告别富裕生活,矢志投身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皆经历了一个浴火重生的过程。正所谓,吃苦励志,苦生芳华。

才从苦中长。立学,是奋进人生的一门必修课。立学成才,尤须呕心沥血、渐入佳境的修炼与升华。正如著名学者王国维所阐述的三重境界:始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继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终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才不惧苦,就能苦出才学,苦出功底,苦出硕果。

功从苦中建。没有汗水,难有收获;安于享受,难以建功。坚苦是拓荒者的底色,坚忍乃创业者的特质。哲人言,一切希望和理想,都要靠咬牙挺着,一直挺来成功的曙光。科学家发明创造的背后,是坚忍不拔的艰难攻关;体育健将摘金夺银的背后,是千锤百炼的艰辛付出;名师名角一鸣惊人的背后,是厚积薄发的艰苦练功。遵义草王坝村老支书黄大发,坚忍36年苦战,才凿通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彻底改变了山民世代缺水的命运。科学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卫星遥感图,艰辛勘探了1000多处重峦洼地,终于找到安装“天眼”的最佳位置。无数建功立业者的经历表明:“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然而,在当今社会,总有一些既想舒心获得,又不愿苦心付出的“自在”者。有的只想吃香喝辣而不想吃苦受累,让梦想成了梦幻;有的想出彩而不想出力,让愿景成了泡影;有的想升迁而不想作为,让机遇成了“危机”。殊不知,天下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实现梦想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但只要有吃苦开拓精神,必如新时代领路人所言:“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


主题:挫折困难

06

没有风暴的海洋是池塘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王艺锭


美学家朱光潜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有一段时间喜欢作诗填词,兴之所至,常信笔直书,想到什么,便写什么,自觉不错。后来将习作拿给朋友看,却碰了壁:“你的诗词来得太容易,你没有下过力,你喜欢取巧,显小聪明。”一语点醒梦中人。他由此方悟,意境经过洗练,用词经过推敲,才能百炼成钢,达到精妙境界。遣词造句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八九。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桥梁专家茅以升晚年这样总结一生。诚然,谁的人生没有几分坎坷?谁的道路不曾有过崎岖泥泞?生命的常态,永远不只是浅浅的涟漪,更有涌动的暗流、潜在的礁石。正是这些,才构成了完整而丰富的人生;也正是在崎岖道路上的砥砺前行,每个人的精神生命才能不断成长。

有作家写道:“你不可能要求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潭。”未经磨砺的灵魂,是没有深度的。然而,总有一些人,一提到压力,就心生畏难情绪;一遇到困难,就只会向后退缩,畏葸不前。还有的人甚至甘做“草莓族”,一压就扁,一碰就倒。如此,无法成就一番事业不说,恐怕连自己人生的方向盘都很难把握。相反,中流击水,才能真正熟谙水性;披荆斩棘,才能抵达未曾抵达的地方。正所谓,“不有百炼火,孰知寸金精”。

其实,很多时候,横亘在我们面前的困难,看似高山,实际上不过是座小山丘。能否迈过去,关键就看我们能否拿出攻坚克难的意志。《史记》曾载,飞将军李广有一次外出打猎,把草丛中的一块石头误认为是潜伏的老虎,于是弯弓射箭,箭镞居然深陷石头之中。等知道是石头之后,却始终无法再次以箭穿石。这里的区别,就在于射箭之时的意志,是否一往无前、绝不退缩。李白由此感慨道:“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意志坚定与否,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不可否认,一些困难并非能轻易克服,但没有尝试过,怎会知道到底能不能克服呢?不试,半点机会都没有;试了,至少还有机会。即使最终没有克服,至少也是增加了阅历、磨砺了心性。正如哲人所言:“雾气弥漫的清晨,并不意味着是一个阴霾的白天。累累的创伤,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东西,因为在每个创伤上都标示着前进的一步。”与困难作斗争,不管成功与否,本身就是一笔重要的人生财富,它将成为下一次成功的基石。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说到底,挫折和苦难,不过是块磨刀石。不被困难吓倒,不向挫折屈服,勇往直前,人生的刀刃才能越磨越锋利。



主题:积极豁达

07

要争气不要斗气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何秀文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

俗话说:“佛争一炷香,人争一口气。”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活着就是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曾家境贫寒、出身低微,被人瞧不起、看不上,然而刻苦努力、一路打拼,最终靠苦学苦干成就一番事业;有的人在学习、工作上曾落后于人,事不遂愿,然而卧薪尝胆、奋发作为,结果弯道超车,令人刮目相看。

懂得争气、努力争气的人,血是热的,心是澎湃的,生命是年轻的,如破土小草茁壮地生长,似破茧之蝶顽强地展翅,充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当年鲁迅先生对笔下的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俗言“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阿Q的“可恨之处”便是不争气。

人,应该争气、必须争气。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来到这个世上,大多数人都想踏踏实实做几件有意义的事,轰轰烈烈干几件争光添彩“长脸儿”的事。“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正是冲着有外国人称“能够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的挖苦,顶着重重压力,用不到4年的时间建成了原计划6年完工的我国自主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铁人王进喜“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为国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还有当年曾经让无数国人扬眉吐气的女排姑娘,以漂亮的“五连冠”打出了国威,赢得了尊严,等等。这些早已成为我们“集体记忆”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争气的意义和价值。

人靠什么争气?不是靠嘴巴吹出来的,而是靠实际行动干出来的。争气实际上争的是志气和骨气,最终还得靠本事和本钱,靠实力和实干。越是在遭受挫折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遭人歧视的时候,越需要争气;越是在受制于人的时候,越需要争气。干出了成绩,取得了成功,就是最有力的争气。

真正懂得争气、学会争气的人,是不会也没必要去斗气的。斗气就是赌气、撒气、怄气,往往你争我斗说气话、发脾气。或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贬损他人,伤人面子又伤人里子;或互不相让,“顶”在那里“掰手腕”,非得争高低、论输赢、决强弱;或图自己一时痛快,“撂挑子”“卸担子”,等等。“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赌气、撒气、怄气,或许能解一时心头之气,实际上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伤身又伤心,伤人又伤己。《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大叹“既生瑜何生亮”,结果斗气而亡。眼下,一些人“路怒”开斗气车,也常常因一时之怒而酿成大祸,教训惨重。斗气好比蜜蜂蜇人,“把整个生命拼在对人的一刺之中”。赌气堵的是自己的路,斗气伤的是自家的命。人可以较真不可以较劲,可以红脸不可以翻脸,斗气就是在较劲和翻脸。

争气是强者的阶梯,斗气是弱者的拐杖。要争气,不要斗气。



主题:真诚守信

08

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 斌


古人云:“一言为重百金轻。”商鞅主持变法,“恐民之不信”,遂立木定诺、依诺行赏,“以明不欺”,于是民众的信任逐渐建立起来。这个故事充分说明,诚信不会自动生长出来,只有建立讲信重诺的良性循环,诚信才会成为助力社会有序运行的润滑剂。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诚信是社会交往的名片,个人凭一言为定的信用立足社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动能,企业凭一诺千金的信用获得发展;诚信是国际合作的基石,国家凭一言九鼎的信用互利共赢。诚信不仅仅是靠内心道德律令推动的美德,更是法治框架下国家治理、社会运行、市场健康的刚需。让信用的货币流通起来,让信用的要素管用起来,让信用的地基坚固起来,就需要把诚实守信纳入制度安排,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全领域。

一段时间以来,频发的假冒伪劣、商业欺诈、偷税漏税、欠债不还、电信诈骗等失信问题,使诚信建设一度陷入“破窗效应”的沼泽。如何筑牢不敢失信、不能失信的堤坝,让信用这张“身份证”管用起来?近年来,从限制乘坐火车、飞机,到限制出境、限制购买不动产、限制高消费,严厉惩罚、联合惩戒失信行为的制度笼子不断加固,提升了破坏诚信的自我成本,让那些见利忘义、败德失信者付出了代价。一系列激浊扬清的有力举措犹如徙木立信,在社会上树起“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风向标。

古语有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守诚信是最大的财富,讲诚信是最大的聪明。倡导诚信、激励诚信,关键在于提升诚信的社会价值,拓展信用的效用边界。比如,“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守信激励项目不断涌现,信用良好即可享受融资信贷、创业租赁、交通出行、旅游服务、行政审批等便利和优惠,大大提升了人们信守承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守承诺、讲信修睦的新风长吹不止,增进的就会是全社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水平,营造出的就会是知信、用信、守信的社会氛围。

揆诸古今中外不难发现,文明越开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对诚信的需求就越高。伴随着中国经济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期,信用体系建设同样迎来关口,信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越来越紧密,信用越来越成为系统化、全民性的价值资产。从这个角度出发,更容易理解为什么社会诚信建设被纳入全面依法治国,信用管理和信用体系建设进入新一轮机构改革视野。循着这些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共建共促一个“信用社会”,共襄共享一个“诚信中国”,美好未来在向我们走来。

“生长在山间的松树,千年长青;镌刻在鼎上的誓言,万年不改;铭记在心中的诚信,永不凋零!”中华民族素来明礼崇信、抱诚守真,过去千百年来文明薪火不灭、社会赓续发展即受益于此。面向未来,我们将构建诚信文化、诚信经济、诚信生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欢迎关注“语文匠公众号”)



主题:人生意义

09

有意义才有分量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何冠军


作家为了一篇文章认真构思、持续修改,画家为了一幅作品精心打磨、不弃微末,歌唱家为了一首歌曲倾注情感、反复练习……为什么一定要这样不辞劳苦、精益求精?很多人也许会给出相同的回答:“有意义”。其实,意义意味着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才是值得过的人生。人们愿意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投入精力,正因为这样的过程能够体现人生意义。

“人最终关切的,是自己的存在及意义”。曾经,路遥凭借小说《人生》收获巨大成功,很快便被鲜花和掌声包围,但他对功成名就、轻松安逸的生活始终保持着警惕。在给亲人的信中,他如此写道: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常思生命意义,常怀忧惧之心,路遥得以远离名利的羁绊,最终创作出《平凡的世界》等佳作。事实证明,那些不畏劳苦艰辛、积极求解人生真谛的人,不仅能赋予自己前行的力量,也能为他人点燃一盏明灯,照亮生活的道路。

然而,追寻意义的旅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现实中,有的人在浮华中迷失自我,被事物外在的表象遮挡了视线;有的人紧盯着物质财富,房子、车子、票子样样不缺,精神世界却一贫如洗;有的人贪恋职位官帽,除此之外心无所寄、情无所托,只能在患得患失的焦虑中艰难度日。一个人如果缺少对意义的追问和思考,就容易被各种诱惑所扰。长此以往,个人难免会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与斗志,进而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

鲁迅先生说过,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确,人生的意义难以在一己之私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23岁的马克思曾在博士论文中留下了一个判断:“知识不是来自经验,也不是来自理性,因为知识,就来自凝视他人的目光,倾听他人的呼吁,并立志为他人做些什么。”从这个意义出发,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生命走出自我狭隘的小圈子,与更远的远方和更多的他人相联系,才能走上通向意义世界的坦途。

找寻到人生意义并执着前进,就能在平凡中书写出伟大。塞罕坝林场夫妻11年坚守望火楼,用无声的奉献,见证了一片林海的诞生;王泽山院士本已功成名就,却又历时二十载攻克火炸药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为什么他们的内心如此安静恬淡,他们的步伐如此坚定从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一以贯之地肩负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守望着造福百姓的淳朴初心。

对于“知易行难”的传统认识,有人曾提出“知难行易”的观点:如果在“不知”的基础上“行”,必定会走许多“之”字路,容易犯错误、做无用功。对个人来说,很多时候,正是由于没有看清人生的意义,人生停滞不前,生活暗淡无光。勇于扛起意义的重量,才能让生命绽放,真正铸就人生的辉煌。



主题:底蕴内涵

10

良史莫不工文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刘根生


迄今为止,在一些从事历史研究的学者中还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史学论著必须正襟危坐、不苟言笑,似乎只有板着面孔说教,才能显示其学问的严肃和高深。新时代,史学要进一步发展,更好发挥社会功能,需要破除这一认识误区。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著作,之所以拥有超越时空的魅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文笔朴素自然、简洁流畅、清新活泼,既可作为史学经典研读,又可作为美文经典欣赏。马克思、恩格斯对许多问题的深刻理论分析,都是通过优美的文笔来表述的。

古往今来,喜读司马迁《史记》的人数不胜数,原因何在?因为司马迁运用史料独具匠心,善于“择其言尤雅者”,将论断融于史料之中,夹叙夹议。鲁迅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指其是史学经典,“无韵之《离骚》”指其是美文经典。

清代学者姚鼐曾指出:“余尝论学问之事,有三端焉,曰:义理也,考证也,文章也。是三者,苟善用之,则皆足以相济;苟不善用之,则或至于相害。”他如此强调义理、考证、文章相济,说明文章在治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对此说加以引申:“夫史所载者事也,事必藉文而传,故良史莫不工文”“史之赖于文也,犹衣之需乎采,食之需乎味也。”其意是说,史以载事,史以文传,有作为的史学家没有不花力气“工文”的。

博采众长,融会贯通,磨炼出好文笔,这是历代史学家必备的基本功,当代史学工作者也不能例外。怎样才能具备这种基本功呢?梁启超认为要“多读、少作、多改”。多读,就是要不厌其多地研读前人和时人的史学美文经典。少作,就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呕心沥血,写一篇是一篇,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不滥竽充数。多改,就是要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反复修改。同时,梁启超作为文学家,对于“文采”的理解也很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文采最重要的要素是“简洁”和“飞动”。简洁,就是文章要精益求精。他强调,评论一篇文章的优劣,首先“要看可删的有多少”,定稿要做到“篇无剩句,句无剩字”。这种要求,应该成为史学工作者的写作箴言。飞动,就是文章的语言要感人。他认为,要把历史文章写得生动感人,“使看的人要哭便哭,要笑便笑”,充满吸引力和感染力。

对于文章简洁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在《学习司马光编写〈通鉴〉的精神——跋〈宋司马光通鉴稿〉》中也有深刻的论述:“近人好为长文,喜写厚书,其实文不在长,书亦不在厚,只要有内容就行。当然,如果非长不能尽其意,非厚不能毕其词,我们也不反对长文和厚书,但故意拉长、加厚,就大可不必。”因此,他提倡史学工作者“学习司马光从两屋稿子中提炼出一部《通鉴》的办法”,强调“叙事则提要钩元,行文则删繁就简,疏而不露,简而扼要。言必有据,没有空话;事皆可征,没有臆说;文字精炼,没有费辞”。这些论述,对于当下史学工作者“工文”是很有针对性的。

1958年9月,毛泽东同志批评有关部门报送的材料“读后脑中无映象”,缺点“在理论与文词”方面,具体表现是“将一些观点凑合起来,聚沙成堆,缺乏逻辑,准确性、鲜明性都不见,文字又不通顺,更无高屋建瓴、势如破竹之态”。究其产生的原因是,“不大懂辩证逻辑,也不大懂形式逻辑,不大懂文法学,也不大懂修词学”。他还风趣地规劝道:“讲了一万次了,依然纹风不动,灵台如花冈之岩,笔下若玄冰之冻。哪一年稍微松动一点,使读者感觉有些春意,因而免于早上天堂,略为延长一年两年寿命呢!”毛泽东同志是文章大家,他的这些意见对于今天史学工作者来说仍有重要指导意义,需要我们深思与笃行。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精湛的文笔能给史学著作插上腾飞的翅膀。史学工作者要想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有更大作为,就要把“工文”作为终身的必修课。



主题:以身许国

11

以身许国岂邀名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 作者:马祖云


从林俊德追寻至老一代“ 两弹一星”元勋们,从王进喜拉近到改革开放时期的“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群英,他们的人生是一首建功国家大业的英雄交响曲,也是一部以身许国的精神教科书。这些英模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格,彰显的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也展示着共产党人许党报国、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

以身许国是一种献身民族的舍我大义。著名诗人艾青在诗作中这样感慨:我们的祖先,他们用血肉之躯“ 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因为这种“不屈辱”的许国精神,在民族危难时,自有“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舍生取义者;在民族受凌时,自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凛然者;在实现民族理想时,自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坚定革命者。回望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征程,28年的浴血奋战、前赴后继,无数英烈用“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壮烈彪炳史册。仅贺龙元帅的宗亲中,就有2050人为革命英勇献身。爱国以鲜血书写、报国用生命相许,何等的壮怀激烈。

以身许国是一种燃烧生命的忘我奋斗。有哲人说,许国是生命的燃烧、报国是事业的奋斗。唯有燃烧,方能让人生出彩;唯有奋斗,才可为国家建功。“ 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从“导弹之父”钱学森,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感动中国人物”,一个个英模以忘我诠释许国、用奋斗践行报国,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邓稼先领军的团队,用一代人的拼搏,完成了一些强国需五代科学家接力攻关的核武研制工程;黄大年回归报国,仅用5年时间,就研发出西方国家需20年才能做成的地球深部探测装备。这种忘我报国,何其可歌可泣。

以身许国是一种奉献无悔的大我情怀。共和国的锦绣河山,需要无数儿女无怨无悔地守以坚韧、付以辛劳、献以智慧。舍小我、谋大我者必以天下为己任,忧患着大我的忧患、快乐着大我的快乐、憧憬着大我的憧憬、幸福着大我的幸福。王继才在孤岛中坚守30余年,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换来千家万户的平安;钟扬在青藏高原跋涉16个春秋,用自己的艰辛和智慧,留下创造美好未来的4000万颗种子;李保国在太行山扶贫35个年头,用自己的汗水和知识,造就千百群众的福祉……正是这样奉献小我、成就大我的许国者,撑起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脊梁。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多少英雄儿女为国家的富强而埋名献身。当今时代,奋斗是最生动的许国,奉献是最可贵的报国。新时代仍需无数“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利民”的中华赤子,赓续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国奉献的红色基因,书写俯仰无愧的报国华章。



主题:清风正气

12

梅花“清”气满乾坤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向贤彪


人们喜欢梅花,不只是因为她有“香自苦寒来”的风骨、“她在丛中笑”的怡然,更有“清姿瘦影立悬崖,幽香润万家”的情怀。清姿,是她的颜值;清纯,是她的品格;清香,是她的韵味。赏梅,得其真味真韵,一个清字贯穿其间,这是她形象的真实写照,是她灵魂溢出的芬芳。

崇清尚洁,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追求,梅花则承寄了这一美好寓意。明代“花甲县令”冯梦龙来到“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的贫穷小县寿宁为官,把清正廉洁的前辈知县戴镗作为学习的楷模,为新建的戴清亭赋诗一首,其中有“老梅标冷趣,我与尔同清”句,表达自己愿做一株不畏风雪、清香永驻的老梅的高远志向。《荆州记》里说:诗人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与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如此冰清玉洁之情谊,成就了一段人情往来的人间佳话,与“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可谓异曲同工、相映成趣。

在中国语言中,“清”原本指水纯净没有杂质。正是从水的“清”中,引出了其他许多事物的“清”,从自然事物的“清”引申出了“清”的人文和社会政治意义。于是,便有了以清贫、清白、清爽、清高、清逸、清趣等以“清”字为核心来判断人格品性、社会风气的众多词汇,从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至宝。

人们向往“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清澈蔚蓝的天空”,更期盼梅花清香满神州,向往清廉的风尚、清爽的交往、清新的社会环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重拳反腐败、纠“四风”,激浊扬清,使清廉、清爽、清新成为一种返璞归真的新境界,一种触手可及的新感觉,一种生机勃发的新气象。为人处世,不必再为送礼拒礼闹心;干事创业,不必再为托请请托焦虑;人际交往,不必再为请吃吃请费神……远离了污浊之气的雾霾,感悟了风气之变的愉悦,人们顿觉神清气爽,更增添了创造美好生活的执着和坚定。

“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正是体现了一种高雅的格调、一种清新的气息、一种尚廉崇清的社会风尚。而今,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到建立清清爽爽的同志关系,都旨在营造一种风清气爽的人际关系、海晏河清的社会环境。为此,我们虽然已经做了艰苦的努力,取得了正本清源之效,但反“四风”、正风气,开弓没有回头箭。惟有以“不信东风唤不回”的意志决心、滴水穿石的久久为功,严防死守、善作善成,方能积小胜为大胜,让清风正气溢满人间。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虽然说风气建设人人有责,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责任更大、作用更显。“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所有的清,最根本在于人对清的境界的追求、对清的本色的坚守、对清的风尚的呵护。“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只有“关键少数”发挥好关键作用,带头严格自律,守住规矩底线,自觉崇清守清,才能以自身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引领社会风尚,从春天出发,努力去成就一个更加清新和谐的美好未来。


声明 本文内容来自人民日报,由语文好收集整理。

相关参考

批dc包(深圳官方曝光23个“老赖”有人欠了980万)

官方曝光!近日深圳龙岗人民法院公开曝光23名“失信被执行人”12月12日,龙岗区人民法院通过微信公众号对23名失信被执行人进行了公开曝光,其中有老赖拒不履行的执行标的额达到980万元。龙岗区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

日照失信人员第24批(日照再公布一批“老赖”,最高欠下2亿多)

8月5日,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布新一批失信被执行人名单。

求解封(不愿房产被拍卖 失信人主动履行求解封)

...们把我的房子解封了,不要拍卖了。”近日,规避执行的失信人马某主动来到安源区人民法院,履行了全部还款义务。2016年5月,马某以资金周转为由向苏某借款12万元并约定了利息,马某承诺并打了欠条。然而借款到期后,马...

日照市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日照又一批“老赖”曝光赶紧看看有你认识的吗?)

...!速度把他们找出来如果您知道以下被执行人的线索快向日照中院举报可能会获得奖励哦!本院在执行申请执行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日照分行与被执行人日照金安和贸易有限公司等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被执行人拒不履...

昌平区内饰清洗剂(市场监管总局曝光首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

...管总局消息,12月27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一批严重违法失信名单典型案例,涉及食品、药品、化妆品等关系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行业和领域。这是《市场监督管理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管理办法》施行后首次公布典型案例,将对严...

日照12个钢厂(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无边界团队”攻克穹顶钢量产难题)

...一步加强合作。”近日,某天然气储备罐用户向山钢集团日照公司中厚板厂发来信息,对前期供应的天然气储备罐用的穹顶钢质量表示认可。山钢集团日照公司敏锐发掘绿色环保的天然气储备罐市场的巨大潜力,持续开展容器钢...

日照力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市公安局招聘30人,12月16日起报名)

...暴安良维护稳定是我们的坚定理想我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日照公安如果你有壮志男儿的家国情怀如果你愿为美丽日照和谐稳定贡献力量请加入我们▼根据《山东省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山东省公安机关辅警招聘工作...

日照经济发展(奋进三十年 扬帆向未来——日照市建市三十周年巡礼·发展篇)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日照高质量发展如火如荼之际,这座海滨新城迎来了建市30周年。蹚过历史的长河,不难发现,那场启幕于30年前的伟大变革,一直被历史反复回味———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批准日照升格为地级市,11...

暖洋洋大棚保温被(新华时评:暖气片是全面小康的一支温度计)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题:暖气片是全面小康的一支温度计新华社记者王立彬有人说“温饱温饱,北方入冬,才知道温在饱的前面不无道理”。正在入冬的北方城市,要守住卧室、起居室及卫生间不低于18℃的供暖标准,同时直面...

日照油罐(日照打掉39个黑加油站点,开展成品油市场整治“百日攻坚行动”)

12月16日,日照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禁限燃放烟花爆竹暨开展成品油市场监管突出问题整治工作新闻发布会举行。此前,日照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排查整治行动,破获涉成品油案件33起,打掉黑加油站点39个。2019年12月3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