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进口机器人(70%依赖进口,中国工业机器人被日本“围堵”,如何才能突破重围)
Posted
篇首语:月缺不改光,箭折不改钢。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日本进口机器人(70%依赖进口,中国工业机器人被日本“围堵”,如何才能突破重围)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日本进口机器人(70%依赖进口,中国工业机器人被日本“围堵”,如何才能突破重围)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机器人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新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在各行各业,机器人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是,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工业领域机器人市场,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进口依赖、技术落后、品牌影响力低等等。
那么,什么是工业领域机器人?中国面临哪些问题?能否摆脱外国企业的竞争和限制?未来几年将如何发展?

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尴尬现状
70%依赖进口!根据市场数据显示,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市场规模在2020年达到了约700亿元,但是国内制造商只占据不到三成的市场份额,这意味着在中国使用的十台工业领域机器人中有七台来自外国生产商。这种严重的依赖现状存在很多隐患和风险:
一旦外国企业采取限制措施或出现供应链中断等情况,中国的工业领域机器人市场将会受到重创。

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很难与外国品牌竞争,在价格、性能、服务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由于缺乏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中国企业很难打开国际市场,在出口方面也遭遇了很多壁垒和阻碍。
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尴尬局面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回顾过去几十年的历史,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发展始终受到诸多限制和挑战。

首先,工业领域机器人属于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然而,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中国,这种资金和技术资源短缺是很常见的。
其次,工业领域机器人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技术,需要掌握力学、电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的复杂知识。这些技术在中国过去的发展中相对落后。

被日企围堵
与中国状况相反的是,日本企业却是世界工业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拥有发那科、安川、ABB和川崎等“四大家族”在市场份额和技术水平上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这种技术壁垒和市场垄断,使得中国企业难以获取高质量低成本的零部件和技术支持。
同时也无法与日本企业在品牌影响力上相抗衡。在国际市场中,中国的工业领域机器人很难与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企业竞争。

日企更是在中国市场中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围堵态势。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 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行业起步晚,没有形成长期的积累和沉淀。
从70年代末开始尝试研究,到80年代初研制出第一台6自由度关节机器人“上海一号”,再到90年代后期开始引进外国技术和设备,直到2014年以后才逐步培育出一些优秀的国产机器人品牌。
而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早在60年代就开展了工业领域机器人的研发,并在70年代就实现了大规模商用化。

- 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行业缺少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
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行业仍然依赖于外国品牌提供的高端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减速箱等核心零部件。
这些零部件不仅决定了工业领域机器人的性能和稳定性,而且占据了整体成本的70%以上。
而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供应链体系,能够保证自身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

- 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行业缺少品牌影响力和认知度,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存在不足。
据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市场中只有寥寥几个国产品牌能够获得较高的用户认可度和满意度,比如埃斯顿、新松、广州数控等。
而大多数国产品牌则还停留在低端或中端市场,并没有形成明显的差异化优势或特色服务。而日本等发达国家则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忠诚度,在市场营销方面也更加专注和精准。

日本如何发展工业机器人
我们知道,在工业领域机器人领域中,日本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日本企业所开发和制造的工业领域机器人在世界范围内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日本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发展历程是如何的呢?我们是否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日本是世界工业领域机器人领域的领导者之一,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日本的经济正在快速增长,而工业领域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
为了应对工业发展的需求,日本开始大力投入研发机器人技术。
1962年,丰田汽车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台机器人,该机器人被命名为“Unimate”,它的任务是在生产线上进行铸造和焊接操作。Unimate机器人被证明是一项成功的创新,并且成为日本机器人技术的开端。

随着20世纪70年代的到来,日本工业领域机器人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1974年,第一代SCARA自动装配机器人问世,用于自动化工业生产线的装配工作,是日本工业领域机器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后,日本公司迅速推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如精密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和喷涂机器人。日本的机器人技术和市场份额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

20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继续引领着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此时,工业领域机器人已广泛用于生产线,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
日本公司进一步发展其机器人技术,不仅在工业领域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服务机器人和医疗机器人等领域也取得了成功。

1987年后,日本公司开始将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扩大到汽车和电子等传统领域之外。在20世纪90年代初,川崎重工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 "仿人机器人",一种可以像人一样操作和控制的机器人。
安川电机也在工业领域机器人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的 "智能机器人"。

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竞争,日本工业领域机器人行业在2003年进入了向世界市场扩张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日本企业开始加强对国际市场的开拓和扩张。例如,安川电机公司成立了世界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在海外市场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重逐年增加。
可以发现日本工业领域机器人之所以能够成功,既有历史和文化等因素,还得益于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合作协同、以及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日本工业领域机器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也为我国的工业领域机器人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工业机器人如何突破重围
目前,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产业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境,没有像日本等国家一样赶上时代的红利,但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市场需求的增长、技术创新的推动和品牌建设的提升,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产业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未来几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困境。

1、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通过降低产品的成本和价格,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从而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市场份额。预计到202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将占到世界市场份额的40%以上。中国将成为世界上最大和最具活力的工业领域机器人市场。

2、优化结构,扩大应用范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优化机器人的结构和功能,提高产品质量和性能,同时深入拓展机器人的应用领域,从汽车制造、电子电气等传统领域向医疗、农业、服务等新兴领域拓展,从低端或中端产品向高端或定制产品拓展。

3、技术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需要加强自主研发和核心技术创新,提高机器人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性能。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下,实现控制系统、伺服电机、齿轮箱等核心零部件的自主供货能力,探索和应用5G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

4、品牌建设,提高国际影响力。中国工业领域机器人产业需要加快本土化进程,提高国产机器人的市场份额。加强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提升中国机器人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随着产品质量和性能的提高,以及服务水平和用户体验的改善,将逐步获得国内外用户的认可和信任,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功。

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智能化设备。它们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而且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便利和乐趣。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和问题,比如如何保护人类劳动者的权益?如何确保机器人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如何防止机器人被滥用或被黑客攻击?这些都需要我们共同思考和解决。
好了,本期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完这期别忘了给我们点赞,关注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下期更精彩!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