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深空故障的分离器(神舟十二号刚返回,神舟十三号飞船怎么又去太空出差了?)
Posted
篇首语: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无人深空故障的分离器(神舟十二号刚返回,神舟十三号飞船怎么又去太空出差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无人深空故障的分离器(神舟十二号刚返回,神舟十三号飞船怎么又去太空出差了?)

所有人在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欢呼的时候,细心的小伙伴发现了两个问题。
问题一: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刚返回地面,仅隔一个月,神舟十三号怎么又去太空出差了?
问题二:神舟十三号刚发射,中国就宣布神舟十四、十五号飞船计划于明年发射。今年已发射火箭超31次,中国航天发射为何如此频繁?
今天小野就和大家聊聊比户外探险更牛掰的探险——太空探险。
中国为何频繁发射?
中国的航天梦
要想回答“中国航天发射为什么这么频繁?”这个问题,我们需先回顾一下世界航天的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是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一号。美国紧随其后,制定了赫赫有名的“星球大战计划”,并与前苏联展开了外太空探索的军备竞赛。

最初美国发射卫星数量遥遥领先,在1972年前苏联反超美国,中国在1970年成功地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也加入了发射大军。
到2015年,我国超越欧洲,成为了世界上航天器发射数量排名第三的国家。

从以上图表显示,中国发射卫星535颗,美国发射卫星3772颗,两国在卫星发射数量相差悬殊。
其实不仅是在数量,在太空技术方面,中国也与美国有一定的差距,为此我们奋起直追。
从神舟一号飞船,再到神舟十三号飞船发射,中国航天人一直在努力,2021年计划安排40余次宇航发射任务,目前已发射30余次。

一年40余次的发射任务,对于中国航天来说确实有点“频繁”,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航天发射来比,并不算频繁。
今天看似“频繁”的航天发射,实际是在弥补之前国家贫羸时期,在太空探索方面与发达国家落下差距,圆13亿中国人一个航天梦。
神舟十三号去干什么?
中国的航天构想
航天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说过,“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
中国航天人正是带着这样的梦想,开始了对遥远外太空的寻梦之旅。而在外太空建造一个可以驶向更远地方的基地——空间站,则成为寻梦之旅的起点。

神舟十三号飞船为此而筑梦。
这会部分解释上文提到的“神舟十二号飞船刚返回,神舟十三号为何又去外太空出差”的疑问,但要想完全地解释明白,我们需先了解空间站的建造过程。
要想在外太空建造一个空间站,第一步,必须先要到达那里,即掌握载人飞船发射技术。

为此,中国进行了神舟一号到六号的发射。
神舟一号为实验性飞船,仅飞行约21小时;
神舟二号飞船进行了进一步升级改进;
神舟三号正式将飞船基本定型,奠定了未来载人版飞船的基础;
神舟四号主要是为首次载人任务做最后的测试,全面检测飞船的逃逸、生命维持,以及逃逸返回系统。
当做好了万全的准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将一个航天员送上太空。
神舟五号将杨利伟送上太空,中国成为继苏美之后能够实现独立自主载人航天的国家。
在完成了单人单天航天后,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航天,至此,第一阶段的目标达成。

第二步,成功掌握载人飞船技术后,就开始着手空间站建设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二是实现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在神舟八号至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无人单次、载人多次、多人多次短期、多人多次长期对接实验后,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完全掌握。
在此期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也完成了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的货运补给和燃料补加,空间飞行器交会技术完全掌握
至此,建立空间站的技术都准备完毕,搭建中国空间站的行动正式开始。

第三步:正式建造中国人自己的太空站。
在长征五号B型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发射成功后,天舟二号飞船为空间站送去了仪器设备和补给;
神舟十二号把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三名航天员在为期三个月的太空之旅中将仪器设备等进行安装调试完毕后返回地面。
2021年10月15日,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又带着光荣的使命,登上了神舟十三号飞船飞向浩瀚无垠的天空,开始了长达六个月的太空之旅。
“太空出差三人组”怎么干?
航天员的任务
与神舟十二号的任务不同,“神十三”有两个主要任务:
一是要深入验证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保障技术,包括空间站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技术、航天员物资供应管理、航天员健康管理,为后续长期驻留做准备。
二是(验证)飞船的长期驻留保障技术。比如航天员和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任务、检验东风着陆场在不同季节的搜索救援能力。

要完成这些任务,离不开要航天服。航天服分舱内航天服和舱外航天服。它具有很多功能,比如保持温度、保持压力、防辐射等等。
为了实现这些功能,航天服光衣服就有足足六层,加上航天员背的氧气瓶、供水箱、水分分离器等这些设备,足足有200多斤,像是一个人体“小飞船”。

在讲户外服装面料COOLMAX的时候我们提到了美国杜邦公司。这家有200多年历史的公司,不仅参与了美国原子弹研制的“曼哈顿计划”,还参与美国航天服的研发(航空服第23层为杜邦材料)。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公司。
探路者为神舟十三号航天员配备的物资中包括了探路者研发的舱内连体工作服、分体工作服、舱内休闲服、睡袋、腰包、手套、眼罩、睡袋包等13套装备。

其实探路者作为中国户外运动领先品牌,早在2016年就与中国航天在多个领域建立合作。
这包括航天户外服装的研发,航天服装新材料研发,航天户外服装试验和测试技术研究等。

令人欣喜的是,探路者在与中国航天合作的数年间,开始把航天舱内工作服的航天科技,应用于更广泛和日常的户外装备开发中,让广大户外消费者受益。
未来,中国会以空间站为基点进行深空探测,天宫空间站或许是中国走向更远深空的起点。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