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流综合水处理器(某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教材之制冷装置及控制)
Posted
篇首语: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旁流综合水处理器(某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教材之制冷装置及控制)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旁流综合水处理器(某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教材之制冷装置及控制)
标签: 空调机组新风 水源热泵机组 变风量空调系统 空调系统设计 板式换热器换热
本教材为院新进设计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教材。本教材共173页。
6 制冷装置
6.1 一般规定
6.1.1 空气调节系统的冷源应首先考虑采用天然冷源。无条件采用天然冷源时,可采用人冷源。
6.1.2 空气调节系统采用人工冷源时,制冷方式的选择应根据建筑物的性质、制冷容量、供水温度、电源、热源和水源等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民用建筑应采用电动压缩式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制冷机可选热泵型机组。
6.1.3 制冷机的选择应根据制冷工质的种类、装机容量、运行工况、节能效果、环保安全以及负荷变化情况和运转调节要求等因素确定。
6.1.4 选择制冷机工质时,应考虑CFCs对大气臭氧层的危害和CFCs的禁用时间表。
6.1.5 热泵机组性能,宜用供热季节性能系数(HSPF)和供冷季节能效比(SEER)来评价。HSPF主要取决于热泵供热负荷系数(需热量与热泵供热量之比)。热泵的供热负荷系数取1.7较为经济。
6.1.6 空气源热泵的最低室外温度使用范围分别为3℃、-5(-7)℃、-15℃,适用不同地区的要求。
6.1.7 空气源热泵机组在选用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 选择热泵机组时,除了将铭牌上标准工况(干球温度7℃,湿球温度6℃)下制热量,变为使用工况下制热量外,还要考虑使用工况下结霜除霜的热量损失。
2 按最佳平衡点温度(热泵供热量等于建筑物耗热量时的室外计算温度)来选择热泵机组和辅助热源。
3 对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可采用复合式冷却的热泵机组。
4 对于供热负荷远小于供冷负荷的场合,供热负荷相应的冷量部分,由热泵机组提供,其余的冷量由COP较高的制冷机组供给。
6.1.8 对于有同时供冷、供热要求场合,可选热回收式制冷机或水环热泵系统。
1 采用热回收制冷机,热水出水温度宜45~50℃。
2 采用水环热泵系统时,密闭环路水温控制在15~35℃之间,低于15℃时,应用外部热源供给热量。
6.1.9 地源热泵是使用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作为热源和冷源的热泵系统。
1 设计地下埋管式热泵系统应有正确可靠的供工程设计参考的技术数据和成熟的设计计算方法。
2 设计地下水热泵系统,必须考虑防止水井老化,要考虑保证设计水量能长期稳定运行;确保地下水回灌技术,保护地下水资源不遭到破坏。没有完整准确的产品性能资料,以及成熟可靠的地下水热泵系统设计方法,不宜采用地下水热泵系统。
3 地表水热泵系统采用清洁的江河水做为冬季的热源、夏季仍采用冷却塔冷却,或用江水作为冷、热源的水—水热泵。
6.1.10 风冷冷水机组宜用于干球温度较低或昼夜温差较大,缺乏水源地区的中小型空调制冷系统。
6.1.11 选择制冷机时,不仅要考虑满负荷的COP值,还要考虑部分负荷的COP值,或采用部分负荷综合值NPLV和部分负荷非标值NPLV来衡量全年的综合效益。
6.1.12 确定制冷机容量时,应考虑不同朝向和不同用途房间的空调峰值负荷同时出现的可能性,以及各建筑用冷工况的不同,乘以小于1的负荷修正系数。该系数一般采用0.85~0.9左右。
6.1.13 选择制冷机时,台数不宜过多,一般为2~4台,不考虑备用。多机头制冷机可以选用单台。
1 当采用多台相同型号制冷机时,单机容量调节下限的产冷量大于建筑物的最小负荷时,应选一台小型制冷机来适应低负荷的需要。
2 并联的冷水机组至少应选一台节能显著(特别是部分负荷)、自动化程度高、调节性能好的冷水机组。暖通南社
6.1.14 制冷装置和冷水系统的冷损失应根据计算确定,概略计算时,可按下列数值选用:氟利昂直接蒸发式系统—5%~10%,间接式系统—10%~15%。
6.1.15 蓄冷系统有利于均衡电网峰谷负荷,并使用户取得经济效益。
1 空调高峰冷负荷与电网高峰用电时段在时间上可能是同步重合的,也可能在时间上是错位的。不同步重合时,首先应转移高峰用电时段的空调冷负荷,而不是转移非峰值用电时段的空调冷负荷。
2 蓄冷系统与常规系统相比,其一次投资有所增加时,必须作技术经济比较。
6.1.16 当有合适的蒸汽热源时,宜用汽轮机驱动的离心制冷机,其排气作为吸收机的热源,使离心制冷机与溴化锂吸收制冷机联合运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6.2 制冷机房布置原则
6.2.1 制冷机房应设置在靠近空气调节负荷中心。
1 一般应充分利用建筑物的地下室。对于超高层建筑,也可设在设备层或屋顶上。
2 由于条件所限不宜设在地下室时,也可设在裙房中或与主建筑分开独立设置。
6.2.2 大、中型制冷机房与控制间之间应设玻璃隔断,并做好隔声处理。小型制冷机视具体情况而定。
6.2.3 制冷机房的净高(地面到梁底)应根据制冷机的种类和型号而定。
1 对于活塞式制冷机、小型螺杆式制冷机,其机房净高控制在3~4.5m。
2 对于离心式制冷机,大、中型螺杆式制冷机,其机房梁下净高控制在4.5~5.0m,有电动起吊设备时,还应考虑起吊设备的安装和工作高度。
3 对于吸收式制冷机,原则上同离心式制冷机,设备最高点到梁下不小于1.5m。
4 设备间的净高不应小于3m。
6.2.4 燃气溴化锂吸收机房应设独立的煤气表间。
6.2.5 直燃溴化锂吸收机,排放烟气的烟囱宜分类单独设置,当两台或两台以上机组需要合并烟囱时,应在每台机组的排烟支管上加装截断阀。
6.2.6 直燃机房、日用油箱间、煤气表间应分别独立设置防爆排风机、燃气浓度报警器、防爆风机与手自的燃气浓度报警器联锁。当燃气浓度达到爆炸下限1/4时报警并联接防爆风机排风。并应有进风途径。
6.2.7 直燃溴化锂吸收机的燃气管及燃油管上应设能自动关闭、现场人工开启的自动切断阀。
6.2.8 制冷机房应有良好的通风措施。
6.2.9 蓄冰系统机房净高同普通冷水机组机房。蓄冰槽可以布置在制冷机房内,也可以布置在机房下面或主体建筑以外的地下。
6.3 冷媒管道设计
6.3.1 氟里昂系统管道DN>32时,推荐采用无缝钢管;DN≤32时,推荐采用铜管。冷媒(水、盐水、乙二醇水溶液)系统管道<DN50时采用焊接钢管或镀锌钢管,DN≥50时采用无缝钢管。
6.3.2 氟里昂管道之间的连接按下列要求进行:
1 钢管之间的焊接,当管壁厚度大于或等于4mm时,允许采用电焊;当管壁厚度在4mm以下时,采用气焊。
2 紫铜管之间的焊接采用银焊,钢管和铜管、紫铜管和黄铜管之间焊接采用铜焊。
3 管道与制冷设备的连接采用法兰或喇叭口丝扣零件连接。法兰间垫片应采用石棉板。
6.3.3 布置氟里昂管道时,供液管不应有局部向上凸起的弯曲,气体吸人管不应有局部向下凹的弯曲,避免产生“气囊”和“液囊”。
6.3.4 并联的回气管与水平回气管相接时,每个支管或总双吸立管必需接于水平管上面,液体支管接在水平液管的底部或侧面。
6.3.5 制冷系统当未设热交换时,回气管和供液管可以并列在一起进行保温。
6.3.6 回气和排气管道应设置一定数量的固定支架和坚固的吊架。保温回气管道穿墙、楼板时,应设预留洞,其尺寸应满足保温层的厚度和周围填充材料的要求。排气管道应采用非燃材料进行隔离,管道穿墙时应留有20~30mm空隙,在空隙内不得填充材料。
6.3.7 在金属支架上敷设保温管道时,应设有防腐处理的木垫板,其厚度与保温层相同。
6.3.8 制冷管道的法兰接头、焊接接头和其他接头不应设在墙、楼板内和不易检修的地方。
6.3.9 冷、热管道敷设时,冷管道应在下面,热管道应在上面。管与管外表面的间距不应小于350mm,与电线管或自来水管距离不应小于300mm。非沿墙敷设的架空水平管的安装高度由地面到管底不应低于2m。
6.3.10 分体机的产冷量是在管道长度5m和小型机组高差为0、大型机组高差为2~4m取得的。分体机的接管长度,大型机组可达50~60m。其高差:室外机在上面者为30m,室外机在下面者为20m;变频多联机系统接管长度可达70~100m,室外机在上部其高差为50m。选用时,应根据管道长度(当量长度)和高差对产冷量进行修正,修正系数可参见各厂家的产品样本。南社
6.3.11 制冷设备和管道安装完后,用氮气或干燥空气进行密封试验。对于水冷系统,其试验压力:R-22高压侧为1.8MPa,低压侧为1.2MPa。试验24h,前6h允许压力降不大于20kPa~30kPa,后18h室温不变时不允许有压力降。如有缺陷必须泄压后进行修补。
6.3.12 密封性试验合格后进行真空试验。将系统抽成真空度的绝对值较当地大气压低2.7~4.0kPa,保持24h,除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压力变化外,压力不上升为合格。
6.3.13 真空试验后,系统经干燥器充灌制冷工质。压力达到0.2MPa时,对管道进行检漏,可用肥皂水、卤素检漏灯或卤素检漏仪。
6.3.14 在蒸发温度下工作的制冷工质管道和设备以及冷媒管道均应进行保温,高压制冷工质管道均不保温。
6.3.15 保温层的厚度应满足保温层外表面不结露,即外表面不低于当地条件下的露点温度,并应采取隔气措施,隔气层应设在保温层外面高温部分。
6.3.16 管道的保温材料应满足下列性能:
1 导热系数小、热容小。
2 吸水率低、耐水性和抗水蒸气渗透性能好、耐冻,在受冻时不丧失其机械强度。
3 不燃烧或难燃烧、不易霉烂、能抵抗或避免鼠咬、虫蛀。
4 施工方便、劳动条件好。
6.4 控制及安全保护
6.4.1 制冷机的负荷控制。
1 离心式制冷机采用变频调节器和冷量控制系统,节能显著。变频调节器是将输入的三相交流电首先变为直流电,然后再把直流电变成变频、变压的交流电来改变电机转数。冷量控制系统由冷水出水温度、导叶位置、冷凝压力、蒸发压力和电机实际转数共同来控制电机转数和吸气导叶开度。在调速区、导叶全开控制转数。在低流量高压头区,调速和调导叶共同进行。在低流量低压头区,固定最低速度调导叶。暖通南社
2 螺杆式制冷机由供水温度控制液压滑阀的位置改变制冷量。多台压缩机的冷水机组采用分级控制。负荷增加时,其容量达到一台压缩机的100%,同时水温超过给定值,经过1min。的延迟启动下一台压缩机。相反负荷减少,容量下降到大约一台容量时,水温低于给定值则减少一台压缩机。利用整个系统负荷平衡控制,可使机组缓慢加载。
3 活塞式压缩机采用调缸控制容量,并与台数控制相结合。也可在机组调缸的同时用电磁阀控制工质回路的多少,然后再调台数,纯调缸节能效果不显著。
4 变频控制的VRV系统室外机内的制冷机采用变频控制器来控制容量。室内机容量,按房间温度控制电子膨胀阀(同时又受蒸发器进、出口工质温度控制),并有辐射传感器自动改变室温的给定值。
5 风冷热泵机组应设有融霜自动控制,宜采用模糊控制除霜方法。
6.4.2 冷水机组的台数控制可采用负荷(热量)、流量和供、回水温差或回水温度来控制。
1 当冷水系统负荷侧为变流量(全部采用二通阀调节流量,流量减少,温差增大,反之温差减小),宜采用按负荷(热量)来控制台数。
2 当冷水系统负荷侧是变流量,但有一定的流量成分时(负荷降低时,温差不变或减少),宜采用按流量来控制台数。
3 对于一次环路(冷源侧),可利用定流量管路上的供、回水温差(或回水温度)来控制台数。
6.4.3 为了保证最低的冷凝压力和蒸发压力之压差,冷却水温低于制冷机允许水温时,要进行水温控制。
6.4.4 制冷机组本身各环节的控制和安全保护系由制造厂配套设置,选用时应仔细了解是否齐全,对于某些环节与集中监控的联系,详见“控制”章。
6.5 蓄冷系统
6.5.1 以电制冷的空调工程,在执行峰谷电价且电价差较大的地区,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蓄冷系统。
1 非全日制空调工程或昼夜负荷相差悬殊、空调负荷峰谷悬殊的空调工程。
2 无电力增容条件或限制增容的空调工程。
3 某一时段限制空调制冷用电的空调工程。
4 获得电力补贴或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能获得经济效益的空调工程。
6.5.2 蓄冷介质的选用:
1 水——利用水温变化储存的显热量(4.184kJ/kg·℃),为显热式蓄冷,一般蓄冷温差为6~10℃,蓄冷温度为4~6℃;单位蓄冷能力低(7~11.6kW.h/m3)。蓄冷体积大,适宜现有工程的改造、规模较小或有其他可兹利用水池的工程。
2 冰——利用冰的溶解潜热储存冷量(335kJ/kg),为潜热式蓄冷,单位蓄冷能力大(40~50 kW.h/m3),蓄冷体积小、,可提供较低的空调供水温度,制冷机制冰温度(-4~-8℃)低,效率下降,适宜建筑单位面积造价高的工程。
6.5.3 蓄冷类型的选择:
1 全蓄冷—在电网高峰时段内,蓄冷设备提供全部的空调负荷。运行费用低,设备投资高,适宜短时段空调或限制制冷用电的空调工程。
2 部分蓄冷—在电网高峰时段内,蓄冷设备提供部分的空调负荷。设备投资低,能充分发挥所有设备能力,应优先采用。南社
6.5.4 融冰方式的选择:盘管式蓄冷设备是由浸在冰槽中的盘管构成换热表面。在蓄冷时,载冷剂在盘管内循环,吸收水的热量,在盘管外表面形成冰层。而取冷方式有两种。
1 外融冰—槽内水参与空调水循环或换热,冰层由外向内融化。供水温度1~3℃,一般蓄冰率不大于50%;常采用压缩空气加强冰水换热。适宜大型区域供冷和低温送风工程。
2 内融冰—与空调水换热的载冷剂在盘管内循环,冰层由内向外融化,槽内水为静态。载冷剂送冷温度2.2~5℃。适宜单体建筑的常温及低温送风工程。
6.5.5 蓄冷设备的选用:
1 双工况制冷主机—宜选用螺杆式制冷机,较大工程也可采用三级压缩离心式制冷机,较小工程可采用活塞式制冷机。
2 制冷机在制冰工况的产冷量小于空调工况制冷量,蒸发温度每降低l℃,产冷量会减少2%~3%。
3 冷凝温度每降低1℃,产冷量可提高1.5%,风冷系统按干球温度计算;水冷系统可不考虑。
4 盘管式蓄冰装置:
1)蛇形盘管——盘管为钢制,管外径1.25”(26.67mm),冰层厚度为30mm。可内融冰也可外融冰;取冷均匀,温度稳定。
2)圆形盘管—盘管为聚乙烯管,外径分别为16mm和19mm。为内融冰方式,并做成整体式蓄冰筒。暖通
3)U形盘管—盘管由耐高温的石蜡脂喷射成型,每片盘管由200根外径为6.35mm的中空管组成。管两端与直径50mm的集管相联。由于中空管的管径很细,载冷剂系统应加强过滤、除污设施。
5 封装式蓄冰装置:
1)冰球—硬质塑料制成空心球,壁厚1.5mm,外径95mm或77mm。封装球内充水(91%),水在其中冻结蓄冷。
2)蕊芯冰球—为增强换热和配重,在冰球两侧设置中空金属蕊芯。
3)冰板—由高密度聚乙烯制成812×304×44.5mm中空冰板,板中充注去离子水。
6 冰晶式蓄冷装置:融冰速率高,供冷温度低(0t),制冷与供冷可同时进行。
6.5.6 蓄冷系统:应根据建筑物类型及设计日冷负荷曲线、空调系统规模及蓄冷装置特性等因素确定。
1 有足够的空间可设置蓄冷水池的工程,可采用开式蓄冷水池的显热蓄冷系统。
2 蓄冷时段仍需供冷时,宜另设直接向空调系统供冷的制冷机——基载主机,且与蓄冷系统并联设置。
3 当蓄冷时段所需冷量较少时,也可不设基载主机,由蓄冷系统同时蓄冷和供冷。
4 空调水系统规模较小,工作压力较低时,可直接采用乙二醇水溶液循环;规模较大的空调水系统,宜设置板式热交换器,向空调系统供冷。暖通南社
5 冰蓄冷系统可采用并联或串联两种形式:
6 并联系统—双工况制冷机与蓄冰装置并联设置,两个设备均处在高温段,能均衡发挥各自的效率,融冰泵采用变频控制,所有电动阀可双位启闭;但配管、流量分配、冷媒温度控制、运转操作等较复杂。适宜全蓄冷系统和温差小(5~6℃)的部分蓄冷系统。
7 串联系统—双工况主机与蓄冰装置串联布置,控制点明确,运行稳定,可提供较大温差 (≥7℃)供冷。
6.6 空调水系统
6.6.1 冷热媒参数:一般舒适性空调冷水供回水温度应为7/12℃,热水供回水温度应为60/50℃;蓄冷大温差低温送水冷水温度一般为1~5℃;区域供冷冷水供回水温度宜为5/1l℃。
6.6.2 冷水系统管制的确定:
1 季节性空调(过渡季节不使用)应采用两管制,有自动控制时可不做朝向分区。
2 全年性空调且标准较高的工程宜采用四管制系统,过渡季及冬季可同时供冷供热。全年性空调采用两管制时,应按朝向和内外区进行分区,以解决过渡季不同朝向及冬季内外区不同负荷的要求,分别向不同的区域供冷和供热。
6.6.3 空调水系统一般采用开式膨胀水箱定压的闭式循环系统;为了减少腐蚀,也可采用密闭式膨胀罐定压方式或补水泵变频定压方式,使水系统全封闭。
6.6.4 冷源侧宜采用定流量运行;负荷侧宜为变流量运行。末端装置设电动两通阀。总供回水管之间应设压差控制的旁通装置,旁通管管径按一台冷水机组的冷水量确定。当负荷侧需要采用定流量运行时,末端装置应设电动三通阀。
6.6.5 当管路系统较小,末端支管环路阻力占负荷侧干管环路阻力的2/3、4/5时,可采用异程系统;当末端支环路阻力较小,而负荷侧于管环路较长,且其阻力占的比例较大时,应采用同程式。
6.6.6 变流量空调水系统当采用动态平衡阀时,可按下列原则选用阀门:
1 冷源侧定流量,并联冷水机组的冷水和冷却水人口和并联定速水泵出口宜设定流量型动态平衡阀。
2 风机盘管和水源热泵机组冷水出口宜设动态平衡电动两通阀。
3 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冷水出口宜设动态平衡电动调节阀,
6.6.7 水力计算:空调水系统应进行水力计算,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差额,不应大于15%。
1 冷水管路比摩阻宜控制在100~300Pa/m。当量绝对粗糙度:闭式系统K=0.2mm,开式系统K=0.5mm。
2 乙二醇管路比摩阻宜控制在50~200Pa/m(查相应的冷水管计算表时用)。
3 空气凝结水管可按末端设备制冷量选用,可查表。
6.6.8 在高层建筑中,冷水泵宜设在冷水机组的蒸发器出口,以降低蒸发器工作压力。南社
6.6.9 高层建筑的冷水系统的竖向分区原则取决于制冷、空调设备及配件的工作压力。设计时应根据工程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 对于标准型冷水机组,蒸发器的工作压力为1.0MPa,其他末端设备及阀部件也在允许范围之内,冷水系统静压不大于1.0MPa时可不分区(水泵吸入式)。系统静压大于1.0MPa时,应有竖向分区。
2 高、低区冷热源分开设置:冷热源都集中设置在地下室时,冷水系统静压>1.0MPa的高区系统,应选择承压较高的设备(1.6MPa或2.0Mpa);高区冷热源设备布置在中间设备层或顶层时,应妥善处理设备噪声及振动问题。
3 在中间设备层内布置水—水热交换器:制冷机集中设置不分区,冷水系统静压不大于1.0MPa的低区直接供冷,超过1.0MPa的高区采用板式换热器换热供冷,冷水换热温差取0.5~1.5℃,热水换热温差取2~3℃。高区空调末端设备出力应按二次水水温进行校核。
4 当高区部分负荷量不大或与低区的使用性质和时间不同,可单独设置冷热源设备,例如采用自带冷热源的空调机组或风冷热泵等。
6.6.10 一、二次泵冷水系统:中小工程宜采用一次泵系统。系统较大、阻力较高、各环路阻力相差悬殊(100kPa以上)或环路之间使用功能有重大区别以及区域供冷时,宜采用二次泵系统,其二次泵宜设置变频调速装置。
6.6.11 循环泵台数:
1 小型工程的两管制系统,可以用冷水泵兼作冬季的热水泵使用,但应校核冬季使用时水泵的流量、扬程及台数是否吻合。大中型工程应分别设置冷、热水循环泵。
2 一次泵的台数,应按冷水机组的台数一对一设置,一般不设备用泵。
3 二次冷水泵台数应根据冷水泵大小、各并联环路压力损失的差异程度、使用条件和调节要求,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 热水泵应根据供热系统规模和运行调节方式确定,不应少于两台,宜设备用泵、采用变频控制。
5 蓄冷系统冷水泵根据系统规模确定,一般不应少于两台,可不设备用泵,宜采用变频控制。
6 蓄冷系统乙二醇泵台数,应按双工况主机一对一设置,宜设备用泵。
6.6.12 循环水泵的流量:
1 一次冷水泵的流量,应为所对应的冷水机组的冷水流量。
2 二次冷水泵的流量,应为按该区冷负荷综合最大值计算出的流量。
3 计算水泵流量应附加5%~10%的裕量。
6.6.13 冷水泵的扬程,应按下列方法计算确定:
1 当采用闭式循环一次泵系统时,冷水泵扬程为管路、管件阻力、冷水机组的蒸发器阻力和末端设备的表冷器阻力之和。
2 当采用闭式循环二次泵系统时,一次冷水泵扬程为一次管路、管件阻力和冷水机组的蒸发器阻力之和。二次冷水泵扬程为二次管路、管件阻力及末端设备的表冷器阻力之和。暖通南社
3 当采用开式一次泵冷水系统时,冷水水泵扬程除第(6.6.13.1)款的计算外,还应包括从蓄冷水池最低水位到末端设备表冷器之间的高差。
4 当采用闭式循环系统时,热水泵扬程为管路、管件阻力、热交换器阻力和末端设备的空气加热器阻力之和。
5 所有系统的水泵扬程,均应对计算值附加5%-10%的裕量。
6.6.14 空调冷水泵的选型,宜符合下列要求:
1 空调冷水泵的,宜选用低比转数的单级离心泵。一般选用端吸泵,流量>500m3/h宜选用双吸泵。
2 在高层建筑的空调系统设计中,应明确提出对水泵的承压要求。
6.6.15 水系统补水:
1 空调水系统的补水应经软化处理;仅夏季供冷的系统可采用静电除垢的水处理设施。
2 系统补水量:系统的小时泄漏量为系统水容量的1%,系统补水量取系统水容量的2%。
7 控制与监测
7.1 概论
7.1.1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中,控制与监测的内容:
1 参数检测。
2 参数和运行设备状态及故障显示。
3 自动调节。
4 自动控制。
5 工况自动转换。
6 设备安全联锁。
7 自动保护。
8 能量计量。
9 中央监控与管理。
7.1.2 设置自动控制与监测系统应符合下列原则:
1 满足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要求,保证设计标准下的温度、湿度及人体的舒适性指标。
2 省能源,达到合理的经济技术性能。
3 保证控制设备及受控设备的正常安全运行,保证人员安全和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节省人力,使运行管理方便准确,维护简单。
4 自动控制设备应做到手动与自动相结合,就地控制与远控相结合,且当使用就地控制时,远控不能实施。
7.1.3 暖通空调控制与监测系统设计范围:
1 为确保系统正常运行,设置合理的监测控制点及联锁环节。
2 提供典型设备及典型系统的控制原理图及要求,包括工况转换分析及边界条件,控制点设计参数值。
3 提供典型设备、典型系统的传感器、调节器、执行器的选择与设置。
4 提供系统能量管理控制方案与要求。
7. 2 传感器、调节阀和执行器
7.2.1 传感器选择应符合下列原则:
1 应根据调节器的特性来决定传感器的输出方式。通常温度传感器采用电阻输出,湿度传感器采用标准电信号输出。
2 应注意传感器的适用范围及使用条件。
3 应注意传感器测量范围和测量精度。
7.2.2 暖通空调系统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及其在电子(或微电脑)控制系统中的输出方式:
温度传感器
输出
①电阻
②4~20mA电流
相对湿度传感器
输出
①0~10V
DC
②4~20mA
压力传感器
输出
①0~10V
DC
②4~20mA
压差传感器
输出
①0~10V
DC
②4~20mA
焓值传感器
输出
①0~10V
DC
②4~20mA
流量传感器
输出
①0~10V
DC
②4~20mA
流态传感器
输出
①0~1OV
DC
②4~20mA
7.2.3 常见的执行器为风阀执行器和水(汽)阀执行器。在控制系统中可采用电子式,电动式或气动式执行器。若控制精度要求不高,或被控对象的热惰性较大,扰量较小(如容积式热交换器或热容量较大的空调系统),也可采用自力式执行器。采用自力式执行器时,宜配用压力平衡式调节阀,阀门的选择按技术条款进行。
7.2.4 应根据不同使用要求来决定选择三通阀还是两通阀。通常,两通阀适合于变水量系统,三通阀适合于定水量系统。选择三通阀时应注意分流三通阀与合流三通阀的应用条件。
7.2.5 应根据阀门两端可能受到的压差及系统对阀门的关闭严密性要求来决定选择单座阀或双座阀。通常双座阀具有较大的允许开阀(或关阀)压差,但双座阀关闭不严密,而单座阀则关闭时更为严密。
7.2.6 阀门的流量特性选择应符合以下要求:
1 用于风机盘管的电动水阀,由于舒适性精度要求不高,宜选用双位式。
2 用于空气调节机组、空气冷却器、空气加热器及水水热交换器上的两通水阀,应采用等百分比特性的阀门。若采用三通阀时,则应尽可能采用直流支路为等百分比特性,旁流支路为直线特性的非对称型阀门,同时,空气冷却器、空气加热器(或热交换器)应接在三通阀的直流支路上。
3 用于控制蒸汽加热用的两通阀,应采用直线特性。用于蒸汽加湿时,若要求不高,可采用双位式(电动或电磁式均可);在要求较高的场合,宜用直线型阀门。
4 用于空气调节水系统压差控制的压差旁通阀,若两侧无较大的水流阻力阀件,或压差控制器接点在阀门两端时,宜选用直线型阀门;除此之外,如阀门口径选择过大时,则宜采用等百分比阀或抛物线阀。
7.2.7 选择阀门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必须注意到阀门的工作压力和阀门最大允许关阀压差(即保证阀正常开启及关闭时所允许的阀两端最大压降)。通常,最大允许关阀压差会随着选配不同的执行器而有所不同,也和阀本身的结构有关。
2 根据阀门对介质种类的要求,选择不同的阀门部件材料。同时,阀门的工作介质温度范围应符合要求。对于蒸汽阀,应在温度与压力的适用范围中取较小者来作为应用的限制条件。
7.2.8 选择阀门时,应注明是常开还是常闭。对于暖通空调系统来说,如果无特殊要求,一般者采用常闭型阀门。无论是调节式还是双位式阀门,不工作时应能自动复位。
7.2.9 电磁阀只适用于仅需进行双位控制的场合,其阀门口径宜按接管尺寸选择。其他注意事项与上述选择调节阀相同。
7.2.10 设置调节阀时,应考虑其安装要求。一般情况下宜安装在水平管道上,且执行机构应高于阀体以防止水进入执行器。用于控制水系统压差的旁通阀应设于总供、回水管路中压力(或压差)相对稳定的位置处。
7.2.11 静态平衡阀选择时应计算确定阀门公称直径;动态平衡阀选择时应根据阀门的流量及吸收压差查表确定(此表由制造商提供)。
7.2.12 暖通空调系统中的调节器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空气调节机及换热器温度调节器选择时,应优先考虑具有PI功能的调节器。一般情况下宜采用断续式调节器,当控制精度要求较高时,也可采用连续式调节器。
2 湿度控制时,若被控对象湿度较稳定,则可采用位式控制器;若被控对象湿度波动较大,则宜采用PI型控制器。
3 压力或压差控制时,优先选择具有PI控制功能的调节器,其传感器应设置在压力稳定的区域。
7.2.13 对于选择气动执行器的控制系统,执行器的选择时应注意其工作压力、控制压力以及使用范围和条件。在气动控制系统中,调节阀、传感器的选择原则与上述相同。通常宜采用电气联合工作的控制系统。
7.3 冷、热源及空调水系统监控
7.3.1 本节所述控制与监测内容均不包含冷水主机自身控制内容。
7.3.2 空调冷水系统中各设备及附件的起停设置电气联锁控制时应满足下列顺序要求:系统启动时,电动水阀、冷却水泵、冷水泵、冷却塔风机应先于冷水机组启动,冷水主机在冷水水流得以证实后起机。系统停机时上述顺序应相反。
7.3.3 当空调水系统末端设备采用电动二通阀控制时,应在供回水总管间设置压差控制。
7.3.4 压差旁通控制阀的选择应按本章第二节有关原则经过计算选型,具体参数按下列方式确定:
1 控制压差值ΔPv为实际阀门两端之压力差,应在水路水力计算完成后确定。
2 控制流量G:对于一次泵系统,此流量为一台冷水泵的设计流量,对于二次泵系统此流量为一台次级泵的设计流量(作变速控制时,二次泵系统无此项)。
3 流量特性选择见7.2.5。
4 阀门最大关阀允许压差应大于:a. 在一次泵系统中为冷水泵的净扬程。b. 在二次泵系统中为次级泵净扬程。
7.3.5 压差旁通控制阀应采用常闭式。二管制空调水系统中,冷、热压差旁通阀宜分开设置。
7.3.6 当空调水系统末端设备采用电动三通阀时,则空调水系统不应设压差旁通控制。
7.3.7 二次泵空调水系统的末端设备必须采用电动二通阀控制。
7.3.8 一次泵变流量空调水系统多台冷水主机台数控制:
1 根据回水温度(或供回水温差)。此方式运用于自动(或人工)监测,人工手动操作,用于一般规模较小的工程中。回水监测点应设在冷源侧回水总干管。
2 根据冷量。此方式运用于工程规模较大、运行管理要求较高、自动控制等级较高的场合,通常采用自动监测流量、温度等参数经计算出冷量,自动发出信号,人工手动操作主机的起停,只有当自动化程度要求极高,控制设备及系统设备可靠的情况下,才可考虑主机的自动起停。设计时应给出分台数控制的边界条件。传感器应设于用户侧的供、回水总干管上。
7.3.9 空调水系统采用二次泵系统时,必须设置相应的自动控制及参数监测系统。监控内容应包括:次级泵台数控制或次级泵变速控制;冷水机组(包括初级泵、冷却塔)台数控制;压差控制;冷量检测及计算;冷水机组及设备的联锁起停等。
1 冷水机组台数控制:在二次泵系统中,冷水机组台数应采用冷量控制方式,才能实现其节能的优点。
2 次级泵台数控制: a. 次级泵宜采用流量控制其台数。b. 由于压差(或压力)的波动较大,不宜直接用压差来控制次级泵的运行台数。c. 二次泵系统初启动顺序:无论是自动还是手动起停,系统初投入时均应先手动启动一台次级泵,同时监控系统供电并投人工作状态。冷水机组及设备的联锁相类同。
7.3.10 空调变水量系统若采用变速泵时,应注意:
1 只要系统工作,变速泵就应运行,通过控制其转速(如果是一台变速泵与多台定速泵并联,同时还要控制定速泵运行台数)来保证系统需水量。
2 被控参数宜采用供回水压差,也可采用系统出口总管压力,但不能把流量作为被控参数,以保证系统稳定。
3 设置变速泵时,供回水总管不能设置旁通电动阀。
7.3.11 热交换系统宜由二次热水的供水温度来控制一次热媒流量,若采用二次热水回水温度来控制,则必须设供水最高温度限制元件。在有凝结水预热器的系统中,作用一次热媒的凝结水,其水量不再控制。
7.3.12 多台热交换器及热水泵并联设置时,热水泵及二次热水电动蝶阀应进行电气联锁。
7.3.13 空调水系统传感器选用及设置,应符合下述原则:
1 凡是用于冷、热量计算的温度传感器:计量冷量时,要求其测量精度不大于0.4℃;计量热量时,要求其测量精度不大于1℃。
2 用于控制供回水总管压差的压差传感器的测量精度不应大于14kPa。
3 压差控制时,传感器的两端接管应尽可能连接在水流速较稳定的管路上。
4 流量传感器应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较低的水流阻力。用于冷、热水计量时,精度不应超过1%,通常宜采用电磁式。水系统中不宜用孔板式流量计。
5 流量计应设置在管路中水流稳定处,应保证其前面(来的水流方向)直管长度不小于5D,后面直管长度不小于3D(D为管道直径)。
7.3.14 空气调节水系统采用两管制时,冷、热水系统的切换宜采用手动在总供、回水管上进行;只有当手动操作极为不便,或者系统有特殊要求时,方可考虑电动切换。
7.3.15 有条件时,冷、热水系统宜分别设置压差控制设备及旁通电动阀。如果是冬夏共用,且在压差控制器上能便于进行冬季控制值的再设定时,旁通阀应按夏季工况选择。除此之外,在系统设计(尤其是热水系统设计,包括热交换器和热水泵台数确定及管路阻力等)及旁通阀选择时,应尽可能满足下式:ΔPs /ΔPd =(Qs/Qd )2,式中ΔPs、ΔPd——夏季及冬季设计控制压差(Pa),Qs、Qd——夏季及冬季设计最大旁通流量(m3/h)。
7.3.16 蓄冷系统应包括以下基本控制内容:
1 主机单独供冷循环控制:根据设定主机出口水温调整主机出力。
2 主机蓄冷循环控制:根据主机蒸发温度或蓄冷装置液位变化,测定蓄冰量。
3 蓄冷装置单独供冷循环控制:恒定出口温度,调节进入蓄冷装置载冷剂流量,控制融冰量。
4 主机与蓄冷装鼍联合供冷循环控制:恒定主机与蓄冷装置混合温度,控制融冰量及主机调竹实现系统冷负荷调节。
5 优化控制:应作每天的逐时负荷预测及建筑物逐日负荷的累计,决定每日主机开机供冷段,尽可能发挥蓄冷装置的供冷能力。
6 冷水温度控制:恒定冷水供水温度,调节进入换热器的载冷剂流量。
7 冷水主机的冷却水系统在低温气象条件下工作时,应对冷却塔的风机和设于冷却水供回总管间的旁通阀进行控制来保护冷水主机的正常工作。
7.4 空调机组的监控
7.4.1 普通空气调节机组的自动控制包括温度、湿度、焓值控制、CO 浓度控制、变风量机组静压控制、寒冷地区防冻保护控制、风机状态监视及过滤器压差监测等内容。暖通南社
7.4.2 温度控制时宜符合以下要求:
1 夏季控制空气冷却器水量,冬季控制空气加热器水量或蒸汽流量。在过渡季时,为了节能,也可通过室内外温度比较来控制新回风混合比,但建议此方式与焓值控制相结合采用。
2 对于普通空气调节系统,温度传感器宜优先设于被控房间的典型区域,或机组回风管上;对于新风空气调节机组,温度传感器应设于该机组所在机房内的送风管上。当温度调节器与温度传感器分开设置时,调节器宜设于该机组所在机房内。
7.4.3 带回风空气调节机组进行湿度控制时,湿度传感器宜优先设于被控房间典型区域,或机组回风管上。湿度控制器应该设于该机组所在机房内。
7.4.4 新风空气调节机组采用蒸汽加湿时,其湿度传感器的设置位置取决于调节器所采用的调节方式。
1 调节方式为比例控制时,湿度传感器宜设于送风管上,加湿器(蒸汽调节阀)应具有直线特性。
2 采用双位控制时,湿度传感器不得设于送风管上,而应设于某一典型房间(区域)或其他相对湿度变化较平缓的位置,以使得加湿器能稳定工作。此时加湿器(或调节阀)应选择双位式。
3 对于普通民用建筑,一般采用双位控制即可满足要求。
7.4.5 新风空调机组采用喷循环水加湿时,有两种控制方式:
1 若采用位式控制器控制喷水泵起停,则设置原则类同。
2 若喷水泵仅随机组联锁起停,则由喷水后的“机器露点”来控制空气预热器的加热量,以达到控制湿度的目的。
7.4.6 寒冷地区空气调节机组应考虑防冻控制措施:
1 对热水电动阀设最小开度限制。
2 设置防冻控制器:停机时,新风阀关闭,防冻控制器控制热水阀保证必要的热水流量。运行过程中,空气温度过低时,防冻控制器停风机关闭新风阀,开门热水阀。
7.4.7 空气调节机组(包括新风空气调节机组)的风机、电动水阀、蒸汽阀(包括加湿器)、喷水泵、电动风阀等均应进行电气联锁。冬季时,热盘管的热水阀应先于风机及风阀启动。
7.4.8 控制新、回风混合比时,新风、回风及排风电动阀均应采用可调式风阀并应相互联锁,机组停止运行时,新风阀及排风阀应处于全关位置。不需控制新、回风混合比的系统,可采用双位式电动风阀。
7.4.9 变新风比系统的运行工况及转换条件如下:
1 冬季运行时,室温控制热水阀,采用最小新风比。
2 热水阀全关后,室温如果仍超过设定值时,则温度调节器由控制热水阀改为控制新、回风阀的开度(即控制新风比),此时进入冬季过渡季。
3 如果室外空气焓值小于室内空气焓值即iw<in且新风阀全开后,室温仍超过设定值时,则温度调节器由控制新、回风阀改为控制冷水阀,此时进入夏季过渡季。
4 室外焓值高于室内焓值即iw>in时,系统由夏季过渡季进入夏季工况,此时应为最小新风比。温度调节器仍控制冷水阀。
5 夏季向冬季转换的过程与上述相反。
6 工况转换时,必须设置适当的不灵敏区(控制点的上、下限),以保持系统的稳定工作。
7 上述工况转换控制必须和冷、热源的转换控制结合考虑,尤其是对于两管制水系统更应如此。
7.4.10 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宜利用管道静压控制风机的转速或入口导流叶片等方式改变风量。管道静压传感器宜设于送风机与最远末端装置之间75%的距离处。管道静压的设定值应根据系统阻力计算得到。
7.4.11 变风量空调系统中应对系统最小风量进行控制,以满足最小新风量、换气量、气流组织的最低要求。
7.5 空调系统末端装置监控
7.5.1 风机盘管的自动控制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选择下列一种或多种控制方式:
1 控制风机起停(手动或自动)。
2 1+手动控制风机三速开关。
3 1+2+温控器对电动水阀自动控制。
4 1+温控器自动控制风机三速。
5 风机起停应与电动水阀联锁。
7.5.2 风机盘管的控制方式应与整个空凋水系统的控制方式相匹配。
7.5.3 风机盘管的电动控制阀通常选用二位式,有特殊要求时,可以选用调节式。
7.5.4 风机盘管的温控器分为气动式、电动式及电子式三类,在条件允可时,可采用电子式,此方式可实现多项节能、舒适控制功能。
7.5.5 冬夏均运行的风机盘管,其温控器应设置冬夏转换措施,并应符合以下原则:
1 一般情况下,各温控器宜独自设手动冬夏转换开关:此方式既适用于两管制,也适用于四管制系统中的风机盘管。
2 对于两管制系统,如果管理水平较高,条件允许时,也可统一集中进行冬夏转换。
3 两管制风机盘管的使用要求较高而又无法做到统一转换时,可考虑各温控器分别设置自动冬夏转换,通过设于风机盘管供水管上的位式温度开关来实现。
7.5.6 变风量末端装置由室温进行控制:当房间分隔不明确时,宜采用每个末端变风量风口配一个温度调节器的方式;当房间分隔明确时,也可用一个温度凋节器控制一个带有多个送风口的变风量末端装置,但其所带的送风口应在同一房间内。
7.5.7 房间温度控制器应没于室内有代表性的位置,不应靠近热源、灯光及外墙.不宜将温度控制器放于床头控制柜中。
7.5.8 VAV末端温控器的没置要求同上一条。
7.6 采暖通风系统控制
7.6.1 依据采暖系统的分户热计量设计,散热器应设置相应的温控阀。
7.6.2 温控阀的选择原则依据前述,温控阀的最大压差应限制在25kPa以内。
7.6.3 散热器设置温控二通阀时,宜在建筑物热力人口的采暖供回水主管处设置压差控制阀。
7.6.4 有条件时可对采暖系统的供水温度作气候补偿自动控制。
7.6.5 对于远离工作点的风机,应在工作点设置远距离操控开关,并有风机的运行状态及故障显示。
7.6.7 采用电加热器作为补风系统的加热元件时,其加热器应与风机联锁:并宜设极限高温切断保护控制。
7.7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控制
7.7.1 防火及防排烟系统应按照有关消防规范设置完善的消防风机及阀部件,并由消防电源供电。
7.7.2 空调通风系统的风管在穿越机房隔墙(板),防火墙处的防火阀动作时,应联锁停止空调通风系统的风机运行。
7.7.3 同一风系统多个防火阀的状态信号宜并联后再与风机联锁。
7.7.4 当空调通风系统用作防排烟系统时.其风机及阀部件均应由气消防系数控制,并应保证阀部件的切换可靠。
7.7.5 排烟风机可由消防中心手动/自动起停,并可由排烟口(阀)开启联锁启动。
7.7.6 排烟风机应在设于风机前的280℃防火阀动作后联锁停机。
7.7.7 排烟口(阀)应按所负担的防烟分区(或分层)进行开启控制,排烟口(阀)可由消防中心远程和就地手动开启。
7.7.8 前室及合用前室的加压送风阀,宜采用分层控制方式,由消防中心对送风阀进行开启控制并联锁启动加压送风机。
7.7.9 在设有气体灭火房间的空调通风管道上应设有电动的防火阀,能使该房间与其他房间隔绝,电动防火阀由消防中心控制。
7.7.10 为气体灭火房间设置的通风系统应就地设置启动开关装置,该装置应设在气体灭火房间外,便于操作的位置。
7.7.11 空调及通风系统宜采用独立电源回路,以利于火灾时,在消防中心能迅速切断空调通风系统的电源。
7.8 中央监控管理系统
7.8.1 中央监控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监视功能、显示功能、操作功能、控制功能、数据管理功能、通讯功能、安全保障管理功能。
7.8.2 应根据工程规模投资、建设标准、系统类型及工艺管理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当的中央监控管理系统。通常选择集散型中央监控管理系统。
7.8.3 中央监控管理系统的硬件通常由现场传感器、执行器,现场控制器、系统控制器、中央操作管理处理器等组成。
7.8.4 现场传感器、执行器的选择应与现场控制器的要求相匹配。
7.8.5 现场控制器的选择应考虑下列因素:
1 控制点的性质应与控制器的功能相匹配。
2 充分利用控制器的点数及功能,但也应根据前期规划留出少量备用点。
3 同一系统中,相互有关连的控制点宜放进同一控制器内。
7.8.6 现场控制器尽可能设于被控对象所在的机房内。
7.8.7 大型建筑物(群)的室外温、湿度取值应按不同朝向,分区及室外气象物征,设置多个测点,分别用于该不同区域内的控制。
7.8.8 暖通空调专业应配合设计各系统的控制软件要求。
...
本教材标注编著作者:徐桓、刘涛、潘涛、田盛松、王健。
相关参考
热力式除氧器耗气量计算公式(某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教材之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
本教材为院新进设计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教材。本教材共173页。10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10.1民用锅炉房设计概述10.1.1基本要求本章适用于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以及热交换站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至于燃煤锅炉,在我院...
热力式除氧器耗气量计算公式(某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教材之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
本教材为院新进设计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教材。本教材共173页。10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10.1民用锅炉房设计概述10.1.1基本要求本章适用于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以及热交换站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至于燃煤锅炉,在我院...
泄爆窗能用铝百叶窗么(某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教材之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
本教材为院新进设计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教材。本教材共173页。10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10.1民用锅炉房设计概述10.1.1基本要求本章适用于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以及热交换站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至于燃煤锅炉,在我院...
泄爆窗能用铝百叶窗么(某设计院暖通空调设计教材之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
本教材为院新进设计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教材。本教材共173页。10锅炉房和热交换站设计10.1民用锅炉房设计概述10.1.1基本要求本章适用于燃油锅炉和燃气锅炉以及热交换站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设计,至于燃煤锅炉,在我院...
本设计为沈阳市某综合楼空调冷热源设计和空调冷热源自控设计。建筑面积为127600m3,有地下一层,地上19层。通过计算,系统总的制冷量为2467KW,制冷机组采用离心式制冷机一台,型号XXX,制冷量为1230kw,根据房间的功能,夏季提...
本设计为沈阳市某综合楼空调冷热源设计和空调冷热源自控设计。建筑面积为127600m3,有地下一层,地上19层。通过计算,系统总的制冷量为2467KW,制冷机组采用离心式制冷机一台,型号XXX,制冷量为1230kw,根据房间的功能,夏季提...
本设计为沈阳市某综合楼空调冷热源设计和空调冷热源自控设计。建筑面积为127600m3,有地下一层,地上19层。通过计算,系统总的制冷量为2467KW,制冷机组采用离心式制冷机一台,型号XXX,制冷量为1230kw,根据房间的功能,夏季提...
本设计为沈阳市某综合楼空调冷热源设计和空调冷热源自控设计。建筑面积为127600m3,有地下一层,地上19层。通过计算,系统总的制冷量为2467KW,制冷机组采用离心式制冷机一台,型号XXX,制冷量为1230kw,根据房间的功能,夏季提...
本教材为院新进设计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教材。本教材共173页。4采暖与供热4.1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4.1.1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应符合国家有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
本教材为院新进设计技术人员的培训学习教材。本教材共173页。4采暖与供热4.1采暖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要求4.1.1设置全面采暖的建筑物,其围护结构的传热阻,应根据技术经济比较确定,且应符合国家有关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