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特人物介绍(他是《简爱》中的罗切斯特,两次拒绝奥斯卡,两次扮演巴顿将军)
Posted
篇首语: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斯科特人物介绍(他是《简爱》中的罗切斯特,两次拒绝奥斯卡,两次扮演巴顿将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斯科特人物介绍(他是《简爱》中的罗切斯特,两次拒绝奥斯卡,两次扮演巴顿将军)
曾经在世界影坛上,人们都把能获得奥斯卡金像奖作为最高的荣誉,因而竭力地想跻身于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布行列。
但是在20世纪就出现过极为罕见的拒领奥斯卡奖的男演员们,首位拒领奥斯卡的是查理·卓别林Charles Chaplin(1889-1977),他不止是拒领,而是压根拒绝了这个荣誉,认为少数人决定的荣誉并没有多少代表性。
他曾因《马戏团The Circus》(1928)、《城市之光City Lights》(1931)、《大独裁者The Great Dictator》(1940)等片成为世界瞩目的喜剧大师。
在奥斯卡于1928年初创的时候,查理·卓别林出演的影片《马戏团》原本被提名多个奖项,由于查理·卓别林申明拒绝提名,奥斯卡后来取消了这些提名,并在1929年颁布第一届奥斯卡奖项的时候还是单独授予查理·卓别林奥斯卡特别奖。
另一位则是被誉为美国的劳伦斯·奥利弗Laurence Olivier(1907-1989)的乔治·C·斯科特George C. Scott(1927-1999),这位老兄更硬气,他曾两次拒绝奥斯卡提名,使那些沾名钓誉的人更是目瞪口呆。
1971年,乔治 C·斯科特凭借影片《巴顿将军Patton》(1970)中巴顿这个角色,一举击败杰克·尼科尔森Jack Nicholson和詹姆斯·厄尔·琼斯James Earl Jones这两位实力演员,荣获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而乔治 C·斯科特则没去奥斯卡颁奖现场。
而过了一年后,在1973年第45届奥斯卡金像奖典礼上,大明星马龙·白兰度Marlon Brando(1924-2004)凭借《教父The Godfather》(1972)拿下最佳最佳男主角奖时,他仅派遣了一个印第安土著小女孩“小羽毛”萨钦·利特尔Sacheen Littlefeather登上领奖台。
她告诉主持人, 马龙·白兰度拒绝领奖的原因是:电影界把印第安人塑造成了野蛮残暴的角色,,除非等这些现象获得改善, 他才会对此奖表示尊重。
本文接下来要介绍的则是曾因饰演《巴顿将军》而声名大振的乔治 C·斯科特。
乔治 C·斯科特1927年10月18日生于美国的弗吉尼亚的威斯。在台特累特读完高中后,他参加了海军。
复员后,他进入密苏里大学专修新闻学,英文学、戏剧等,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他身高1.86米,体重90多公斤,天生一副当演员的身材。
乔治 C·斯科特的艺术生涯,是从在百老汇街右侧的小剧院当一名普通演员开始的。在此期间,他曾因演出《三天的来临》一剧,而引起人们的注目。
从1958年起,乔治 C·斯科特开始涉足于影坛。他参加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德尔默·戴夫斯Delmer Daves(1904-1977)导演的《勾魂树The Hanging Tree》(1958)。他在这部影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传道师,并在银幕上初露头角。
1961年乔治 C·斯科特凭借影片《江湖浪子The Hustler》(1961)中的出色演技获第3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但不知为什么他却固执地拒绝了这项提名。
这是他首次公开拒绝奥斯卡提名。这令他的知名度却反而倍增——因为无数人很好奇这个男演员为什么要拒绝奥斯卡的提名。
自此以后,乔治 C·斯科特继续活跃在电影界,同时又经常参加舞台剧的演出。拍片之余,乔治 C·斯科特最大的爱好便是独处一方,与他的计算机棋手对弈。
当乔治 C·斯科特拍完《边塞生涯This Savage Land》(1969)后,便于1969年赴英国拍摄了一部电视电影《简爱Jane Eyre》(1970),而恰恰这个版本《简爱》中的罗切斯特是最为中国观众认可的。
在我们欣赏乔治 C·斯科特饰演的罗切斯特的时候,也许更忘不了为罗切斯特配音的邱岳峰(1922-1980),他那一声绝望的“简——”,无数年后似乎依然萦绕在中国观众胸际。
1970年,乔治 C·斯科特主演了美国电影史上的名片《巴顿将军》。该片是由美国著名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与埃德蒙·H·诺思Edmund H. North(1911-1990),根据美国近百年军事史上突出的将才——巴顿将军的一段战争经历编写的。
由于影片把巴顿将军描绘成“一个与时代格格不入的人,一个悲剧式英雄,一个唐吉诃德式的人物”,使“想要把他描绘成坏人的人能说‘他疯了,他喜欢战争‘,想把他描绘成英雄的人则可以说‘我们目前就需要这样一个人’。”因而,受到评论界的肯定和各界观众的赞扬。
这部影片的成功当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但乔治 C·斯科特演活了巴顿将军这个人物,无疑是影片获得好评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影片中,乔治 C·斯科特不仅以高超的演技生动地展现了这个美国西点军校毕业生使部队化险为夷,使战争转败为胜的赫赫战功和杰出将才,而且突出地刻画了他好战喜功、怪僻冲动、不服从命令、擅自作主、不懂政策随便议论的鲜明个性。
特别是在影片的开头,他扮演的巴顿将军站在观众面前长达五分钟之人,不仅没有让人感到腻烦,反而被他那鲜明的个性和生动的语言所深深吸引。
如果不是对人物性格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没有一定的功力,要演好这场戏是相当困难的。
在1971年举行的第43届奥斯卡授奖大会上,影片《巴顿将军》在10项提名中,以绝对优势赢得了7项奥斯卡金像奖。
尽管《巴顿将军》一片被认为是1970年最出色的、第一流的影片,但乔治 C·斯科特却从不这么看,原因是他并不十分喜欢自己所饰演的巴顿,这是由他与制片人弗兰克·麦卡锡Frank McCarthy(1912-1986)之间有矛盾所导致的。
当乔治 C·斯科特接受巴顿将军这一角色时,他便以一个业余历史学家的身份精心搜集、阅读了许多有关巴顿生活的书籍、照片、史料。
因而他始终认为巴顿将军是一个复合式的人物,他有学问、热情、温文尔雅、又极富幽默感,当然他还具有性躁的一面。
乔治 C·斯科特从不认为巴顿是一个性格粗暴单一的人物,而制片人弗兰克·麦卡锡却主张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如何表现巴顿的军人气质,以及如何鼓励士兵去冲锋陷阵上面。
也许这也是乔治 C·斯科特不愿意领取奥斯卡奖的另一个原因。
当他得知自己入围第4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时,就要求学院把他的名字删掉,他对奥斯卡根本看不上眼,不过他任性,奥斯卡更任性,不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还偏要把影帝的桂冠颁给他。
不过乔治 C·斯科特还是拒绝领奖,原因是他认为奥斯卡的奖项“并不真实”,并且演员间的竞争也是不公平的,称之为2小时的肉体游行。
后来乔治 C·斯科特回忆这段经历时说:“当时我正在西班牙度假,并在那儿发了一封电报给美国电影协会,郑重申明我不愿意成为奥斯卡奖的候选人之一,然而事隔不久,我的儿子亚历山大·斯科特Alexander Scott却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我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
乔治 C·斯科特停顿了一下说:“在我看来,仿佛是我儿子获得了金像奖而无比激动。可我最终未去领奖。我想,作为一个演员,银幕或是舞台才是终生与之相随的奥斯卡奖。”
据说,乔治 C·斯科特的金像奖由制片人弗兰克·麦卡锡代领,目前放置在巴顿博物馆。
乔治 C·斯科特拍完《亡命杀手The Last Run》(1971)后,又和导演阿瑟·希勒Arthur Hiller(1923-2016)合作《医生故事The Hospital》(1971),魔幻的时刻又重新出现,他又凭借《医生故事》获得1972年第4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这次奥斯卡则把最佳男主角奖授予了主演《法国贩毒网The French Connection》(1971)的吉恩·哈克曼Gene Hackman。
1980年,乔治 C·斯科特与马龙·白兰度共同主演了一部悬念性情节片——《魔头对捕头The Formula》(1980)。
在这部影片中,乔治 C·斯科特扮演一名洛杉矶的侦探;马龙·白兰度扮演一个性格乖僻、权势遍及各国的美国石油巨头兼大富豪。
尽管这两位美国最杰出的男影星,在影片中从头到尾都在努力表演,但由于影片故事情节模糊不清,他们的艺术创造性和娴熟演技,未能得到正常的发挥。
《巴顿将军》的作者威廉·卢斯William Luce在影片拍成以后又写了一部新书《巴顿最后的日子The Last Days of Patton》主要描述了巴顿在战后的生活,于是乔治 C·斯科特在1981年购买了剧本的拍摄权,决定再次扮演这位美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
乔治 C·斯科特与作者威廉·卢斯合作,前后八易其稿。他希望这部电视电影《巴顿将军之死》(1986)获得与第一部巴顿影片完全不同的艺术感染力,力求做到: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没有冲锋杀敌的情景,唯有把焦点对准巴顿与妻子后半生的生活,同时表现了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和平时期不能施展自已的军事才能而带来的烦恼,然而他又绝不是一个战争狂人。
1984年底,与乔治 C·斯科特合作过《简爱》与《圣诞颂歌A Christmas Carol》(1984)两片的制片人威廉·F·斯托克William F. Storke(1922-1996)代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接纳了这部令人眩目的电视剧的拍摄。
1985年6月,这部电视剧正式开机,乔治 C·斯科特以全部身心投入拍摄工作,以至于连他的妻子翠施·范·德沃尔Trish Van Devere都说他与巴顿在处事为人上越来越相似,甚至做起事来也有些疯狂,但乔治 C·斯科特却竭力否认。
乔治 C·斯科特平日不苟言笑,使人难以接近,甚至害怕与之接触。与他配戏的女演员常有一种感觉,那就是需要勇气和力量才能去和乔治 C·斯科特合作,以至于导演德尔伯特·曼Delbert Mann(1920-2007)只得宽慰女演员说:“亲爱的,人人都惧怕乔治 C·斯科特。”
但在生活中乔治 C·斯科特又是一个潇洒而具贵族气派的男士,他稳健、镇定自若的仪容为他赢得了无数影迷的青睐,人们把他誉为美国的劳伦斯·奥利弗,然而乔治 C·斯科特的脾气暴躁得却象个被宠坏了的坏孩子,但他本人绝不在意别人对他的种种议论。
一次,他在德国的彼得斯贝格的小山谷拍摄巴顿险遇车祸几乎丧命的戏,由群众演员扮演的德国城镇居民及美国士兵,因与乔治 C·斯科特拍片而感到有一种殊荣,因而他们争相拍摄与乔治 C·斯科特合作时的伟大场面,照相机的闪光灯使乔治 C·斯科特大为恼火,他在拍片时绝不允许有任何人分散他的注意力,他需要高效率的工作进程。
乔治 C·斯科特同时又是一个不乏热情,兴高彩烈、善良的人。一次,乔治 C·斯科特与充当临时演员的美国空军战士拍摄土兵欢迎巴顿回到巴伐利亚指挥部的一场戏。
拍摄完毕,空军战士的热情围住了乔治,对于闪烁不定的照相机,乔治 C·斯科特非但不恼,反而不厌其烦地对他们讲述二次大战时巴顿将军的故事,一个多小时以后,他才突出重围。
当乔治 C·斯科特解释这种矛盾的性格时说:“我想,这些远离家人服役于部队的战士的境况并不佳,因而我至少要给子他们应有的仁慈,尽管这不符合我的性格与特质。”
在拍摄《巴顿将军之死》一片时,正逢乔治 C·斯科特的59岁生日,他邀请摄制组的全体成员来参加生日宴会,席间,他即兴赋歌一首“来自潘丝的利的丽莉”,并且象年青人那样跃上舞合,表演舞蹈、杂耍,从而显露了从未在认前所表现过的天赋。
于是,举座皆惊,欢呼雀跃,就连那些一贯以冷漠著称的英国人也变得热情奔放了。
导演德尔伯特·曼说:“乔治 C·斯科特是个很有天才具有创造力想象力的演员,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富表现力,具有独立见解的好演员。。”
乔治 C·斯科特虽不善言谈,但却无时无刻不在表现自己的幽默感。饰演巴顿妻子的爱娃·玛丽·森特Eva Marie Saint回忆道:“在演巴顿临终那场戏时,乔治 C·斯科特竟不住缩回了那双被我握着的手,因为我的手是那么冰冷,他的表情仿佛告诉我,我一直呆在气候恶劣的伦敦。为此,这场戏不得不重拍。事后乔治 C·斯科特笑着对我说:‘你为什么不到户外去活动活动,让手暖和了,再来指戏?对我来说,他的幽默感似乎超越了他的暴躁脾气。”
人们一致认为,乔治 C·斯科特与乔治·巴顿的名字相同是一种偶然,他们的性格,脾气、气质上的相似也是一种偶然。
没有看过巴顿照片的人一直以为巴顿就是乔治 C·斯科特在银幕上呈现给观众的形象,人们甚至对谁是乔治 C·斯科特,谁是乔治·巴顿也感到有些迷惑了,因为乔治 C·斯科特将自我完全融入了巴顿将军一角中,使两者合二为一,这正说明了乔治 C·斯科特的演技精湛。
其实,作为将军的巴顿要比演员乔治 C·斯科特瘦长一些,他有一只小而象鹰钩一般的鼻子,而非演员乔治 C·斯科特的那只古罗马式的鼻子。
当巴顿将军激动时,他的声音会提高八度,而绝非演员乔治 C·斯科特的那种儒雅的嗓音。
- 看美国资本是如何改造并毁掉一代喜剧大师
- 他是六个孩子的爹,为什么马龙·白兰度还说他有断背情?
- 一代舞王金·凯利拍摄《雨中曲》时高烧40度,依旧边唱边跳
- 大侦探波洛的代言人彼得·乌斯蒂诺夫,会说中国话结过三次婚
- 马上73岁的他,从酒店看门人到成为最多产演员,却不受奥斯卡青睐
相关参考
斯科特是一个什么的人(南极大冒险中的失败英雄:1912年3月29日探险家斯科特遇难)
...冒险中壮烈的失败英雄:1912年3月29日英国探险家罗伯特·斯科特和他的最后两名探险队队员在从南极点返回的途中遇难。罗伯特·斯科特是一个悲壮的人物,一个有勇气但却不够细致的探险家。他是英国海军军官,出生于军人世...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什么(《海边的曼彻斯特》简介及短评——不能错过的好电影)
...哥哥因病去世之后他作为监护人照顾侄子的故事。01剧情介绍电影的男主人公李·钱德宁是波士顿的一个修理工,他需要负责四栋公寓的各类杂活,拿着极其微薄的工资,独自居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他是一个拒绝与他人产生...
海边的曼彻斯特讲什么(《海边的曼彻斯特》简介及短评——不能错过的好电影)
...哥哥因病去世之后他作为监护人照顾侄子的故事。01剧情介绍电影的男主人公李·钱德宁是波士顿的一个修理工,他需要负责四栋公寓的各类杂活,拿着极其微薄的工资,独自居住在一个简陋的房子里。他是一个拒绝与他人产生...
...!大多数人把“肝病”与酗酒联系在一起,比如足球传奇人物乔治·贝斯特,他最终需要进行肝脏移植手术。但还有另一种形式的肝病,与酒精无关,但它却跟肥胖和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
德国韦斯特润滑油(战云密布: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战始末(39)德军溃败莫斯科(1))
12月初,莫斯科已是寒冬季节,白皑皑的莫斯科郊外,凛冽的寒风裹着卷起的层层雪浪,阵阵呼啸,铺天盖地而来,仿佛要把整个大地吞没似地昼夜不停。这时,层层包围莫斯科的德军,由于气温骤降,攻势陷入停顿,在960公里...
斯科特人物评价(赵英男评《作茧自缚》|国家的兴起与政治哲学的要义)
...《作茧自缚:人类早期国家的深层历史》,[美]詹姆斯·C.斯科特著,田雷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5月出版,362页,79.00元对于中文读者来说,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斯科特(JamesScott)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著作《...
斯科特的生平经历(登山界传奇人物克里斯·波宁顿:登顶、死亡、分离和荣耀环绕的一生)
(波宁顿在攀登珠峰)上世纪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英国登山者曾在高山上度过一段黄金时期。众多耳熟能详的名字占据了当时登山界的新闻头条。克里斯·波宁顿(ChrisBonington)也许不是最有天赋的那个,但他的成就无疑是其中...
文艺手机保护套(文艺+极简爱好者钟情的Moleskine保护套,今天又来一款)
...200年历史。梵高、海明威、毕加索等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都钟情该品牌,很多草稿、笔记、计
...起来看看真实的原因。朱元璋不是没任命刘伯温当宰相,他是有过这样的想法的,而且还两次亲口给刘伯温说过。可为什么最后刘伯温没有当成宰相呢?《明史·刘基传》上写得很清楚。第一次,刚建国不久
...起来看看真实的原因。朱元璋不是没任命刘伯温当宰相,他是有过这样的想法的,而且还两次亲口给刘伯温说过。可为什么最后刘伯温没有当成宰相呢?《明史·刘基传》上写得很清楚。第一次,刚建国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