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铜财神铸造厂(夭折的“东”徽——号称“东方第一”的奉系军阀兵工厂沉浮)
Posted
篇首语:引诱肉体的是金钱和奢望,吸引灵魂的是知识和理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文武铜财神铸造厂(夭折的“东”徽——号称“东方第一”的奉系军阀兵工厂沉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武铜财神铸造厂(夭折的“东”徽——号称“东方第一”的奉系军阀兵工厂沉浮)
清政府垮台后的军阀混战中,来自西方、日本以及军阀自造的各色武器喷吐着火舌。这其中,有一个本土武器“品牌”曾经名震一时。一个繁体“东”字铭刻的厂徽,标明了它们的出身——东三省兵工厂。
辽十三式步枪上的东三省兵工厂厂徽
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辈的经营下,奉系东三省兵工厂曾经号称“东方第一”。建厂十余年间,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枪炮武装了奉军,使其成为军阀混战时期装备最好、火力最猛的军队。只是,这些枪炮虽能让奉军在军阀中称雄,却没有成为守土保国的利器。1931年“九一八事变”,二十余万东北军未做抵抗,东北沦陷。兵工厂和数以万计的崭新枪炮,沦为“资敌”之物。
日军占领下的东三省兵工厂重炮生产车间
东三省兵工厂“东方第一”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东”字枪炮昙花一现,没有给战乱频仍的中国留下足够强大的武器。不过,诸多历史枝蔓却与东三省兵工厂纠结在一起,让我们能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回望那段苦难深重又混乱不堪的历史。
有枪便是草头王
1918年,在秦皇岛发生了一场北洋军阀时期轰动全国的“大劫案”。此案打劫目标是能武装近3万人的军火,案值极大,当事人又是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这些特殊的因素让这个案件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抢劫”。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军阀们的事,能叫“劫”吗?因而当时被称为“秦皇岛截械事件”。
弄明白这个所谓“截械事件”,要从北洋军阀内斗说起。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走向分裂。矛盾最集中的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派分歧不断,明争暗斗。
1917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时,为了加强武备,和日本泰平公司签订了4000万元借款合同,并以此款从日本购买军火,步枪近三万支。
到了1918年,直系军阀冯国璋当上了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被免职。来自日本的军火该交货了,收货方应该是北洋政府。冯国璋正在掌权,这批军火实际上会落到直系的手里。
皖系当然不能让这批军火白白便宜了直系。皖系得力干将徐树铮曾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到东北找到了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杨宇霆和徐树铮都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是同学兼好友。
徐树铮和杨宇霆谋划一番后,向张作霖提出:奉军要即刻入关劫走这批军火,奉军可得到截得之军火3/4,皖系仅要其余的1/4,然后配合皖系重新掌握北洋政府。当时张作霖还没有完全掌握东北,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奉天省(辽宁),奉军只有三个师,武器装备陈旧,听了徐树铮的条件,张作霖立即欣然接受。
1918年2月,由日本运送军火的商船陆续抵达秦皇岛,奉系大将张景惠也率部赶到。徐树铮拿出他在任陆军部次长留下的空白“提械证件”,交杨宇霆填好,凭此假证与日方交涉。
这时,冯国璋派出的北洋政府陆军部的军火接收员也已赶到。徐、杨等人一面与接收员敷衍搪塞,一面将所有军械清点完毕并装上火车。张景惠突然带兵将车站包围,强令机车倒挂车头,将装满军械的火车开到了奉天市(沈阳)。
张学良在晚年所做的口述回忆中,也忆及了“秦皇岛截械事件”。只是年事已高,他把冯国璋记成了黎元洪:“你知道奉军是怎么起来的?怎么叫奉军?奉军的势力怎么大起来的?黎元洪当总统的时候,段祺瑞当国务总理,黎元洪买了一批军火,计划是从秦皇岛上岸……(那批军火)大概够(装备)三万人的……那么这就成立一个奉军,奉军的名义就从这儿来的。奉军的势力打这儿就起来了。”
当时奉军只有三个师,得到这批军械后,很快扩充了7个混成旅,军队人数从几万人发展到了20来万人。随后,张作霖软硬兼施,将东三省收入囊中。从那以后他统治东北三省长达10年之久,直到1928年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奉军在两三年内飞速壮大,由此就急需扩充装备。张作霖便开始筹建自己的兵工厂。
事实上,在刚刚成为一方诸侯的奉天督军任上,张作霖就建了一个奉天军械厂,厂长一直由他的参谋长杨宇霆兼任。只是奉天军械厂规模很小,只能修理枪械,生产一些弹药,远远满足不了奉军需要。而一直是张作霖左膀右臂的杨宇霆,在“秦皇岛截械事件”中立了大功后不久,却一度脱离了奉军。
张作霖(左)和杨宇霆
原来,“秦皇岛截械事件”后,张作霖自任奉军总司令,徐树铮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在此期间,有人告发,徐、杨勾结,偷用奉系军费和武器另招募军队。张作霖与徐树铮因此闹翻,徐辞去副司令之职回了北京。杨宇霆被免了参谋长,追随徐树铮而去。
现在张作霖想建大规模的兵工厂,只能和继任奉天军械厂厂长的陶治平商量。根据《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收录的陶治平回忆录记载,奉天军械厂原有的厂址、设备都不足以扩充升级成兵工厂,陶治平相中了大东边门邓大人庙和造币厂地块,于是来找张作霖请示:邓大人庙属地方所有,事情好办;造币厂归北京政府管辖,如使用,尚需交涉。
张作霖大手一挥:“北京政府什么事情都不管我们,和他们交涉什么,叫他们的人回北京就是了。”
于是,陶治平带着一个连的奉军到了造币厂,说明来意。那边厢的厂长看这架势,不敢多言,很配合地让陶治平接收了造币厂。
这里便成了东三省兵工厂最初的厂部——可以说是抢来的。
“财神”撑不住
关于东三省兵工厂来历,有一个“赌场上赢来的”说法流传甚广,甚至被个别演绎版的张作霖传记绘声绘色地描述。
根据这个说法,负责创办东三省兵工厂的人叫韩麟春。当时一战战败国德国的一批兵工厂设施在上海登报拍卖。张作霖马上交给韩麟春一百万元,让他去上海买设备。
韩麟春到了上海,被人做局,在赌场上把钱输得一干二净。他只能给张作霖发电报说了实情,并准备自杀谢罪。结果张作霖看了电报,大骂“妈了巴子”,说自杀是孬种。他给韩麟春又汇去一百万元,让他拿五十万买设备,另外五十万拿去赌场翻本。韩麟春这回在赌场上大赢特赢,不但翻了本,还赢了一百万。然后,韩麟春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设备,这才让东三省兵工厂一下子就成了全国之最。
这个传说非常有戏剧性,豪气、义气、善弄驭人之术且把“妈了巴子”当口头语的张作霖形象,很符合大众印象中的绿林出身的军阀枭雄“人设”,但这充其量只是戏说,不足为信。
韩麟春确有其人,他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担任过北洋政府陆军次长,1922年直奉战争之后投靠张作霖,后成为张作霖手下得力干将。韩麟春也确实担任过东三省兵工厂的总办(相当于厂长),不过那是在陶治平之后,而且为期只有一年。
档案资料记载,1921年10月,东三省兵工厂正式创办,原奉天军械厂厂长陶治平负责主持建厂筹备工作,建厂主要工作由丹麦文德公司承办。
传说中韩麟春从赌场上赢的一百万,加上张作霖给的一百五十万,是远远不够建设一座兵工厂的。作为直接当事人,陶治平的回忆录更为可信。这篇回忆文章并没有直接谈及东三省兵工厂投资来源。不过,通过其中透露的细节,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东三省兵工厂最初的建设资金也是抢来的。
据陶治平回忆,接收造币厂之后数日,厂里的人一直不走。陶赶去催问,那位厂长说,厂里有48箱铜元,是全厂职工的花红(即奖金),希望能准许他们带走。陶治平马上带人清点,把这些铜元如数发给他们,这些人才满意地走了。
其实更满意的是陶治平,他在清理造币厂时发现了大量银条,“据说可值几千万元”。张作霖原本觉得建设兵工厂资金颇为困难,准备让吉林、黑龙江两省协助一些。发现了这些银条,张作霖便没再要两省的协助款。
陶治平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两年多,建成了无烟火药厂、弹药厂和枪厂等主要工厂。1923年韩麟春继任,弹药厂分设了枪弹、炮弹等分厂,东三省兵工厂还建设了自己的电厂、机器厂等附属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实际上,在韩麟春担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时,他的上面还有一个直接领导叫“督办”。这个督办,正是原来的奉天军械厂厂长、奉军参谋长杨宇霆。
杨宇霆在1918年被张作霖撤职后,追随徐树铮到了北京。张作霖在杨宇霆离开后感觉到了他的作用,常对左右说:“你们办事,都赶不上邻葛(杨宇霆字邻葛)”。于是,1922年,张作霖不计前嫌,又找回了杨宇霆,任命他为东三省巡阅使署、督军署总参议,一切军政大计都与杨宇霆商办,可以说言听计从。
1922年,直奉战争奉系战败,灰溜溜地退回了东北。张作霖哪能甘心,他马上着手整顿军务,扩充实力。杨宇霆是这次整军的核心人物,很快使奉军从军队结构到指挥体系都大为提升。
正是在主持奉军大规模整军的过程中,杨宇霆兼任了东三省兵工厂的督办。
在他担任督办的几年内,东三省兵工厂规模飞速扩张。
当然,这背后是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
曾任东三省兵工厂材料处处长沈振荣在《东三省兵工厂》中称:“东三省兵工厂建厂达13年,到九一八事变前,建设资金达3亿余元,实际还不止此数。”
“3亿余元”是个什么概念?不妨用另一组数字做个对比。据档案资料,1926年奉系兵工厂的经费年额为2300万元,奉军军费年额为1800万元,张作霖个人特支经费为1000万元,总计高达5100万元之多,而财政岁入仅为2300万元。也就是说,1926年,仅东三省兵工厂的支出就能花光当年的财政收入。
东三省兵工厂给东北经济带来的压力并不是1926年才出现的。早在1923年,时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的王永江就表达过不满。当时王永江在老家金州养病,因为一笔兵工厂向财政厅申领的经费,给杨宇霆写了一封信:“今日接厅中来信,谓兵工厂上使座签呈:一为常年经费一百余万;一为现用购料费一百六十余万,均经批准,令厅照拨云云。查此项款为二百六十余万。事前并未与厅中接头,遽由上峰(张作霖)一批,即须照拨,不管库款有无此项预备……且一省之款,均按一省之各项行政支配之,若一处遽增数百万而不管其他,则其他方面不将停滞废弃乎?”
王永江是理财高手,素有奉系“财神”之称,自1916年出任奉天省督军署高级顾问后,一直是张作霖的“钱袋子”。
王永江上任之初,奉天省入不敷出,欠了上千万元的外债。他大举推行经济新政,短短几年,就让奉天省“岁入益增,达三千而至四千余万矣”。正是有了王永江推行的卓有成效的经济举措,东北经济在北洋政府时期迅速繁荣。张作霖能成为“东北王”,王永江幕后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张作霖的战争机器像黑洞一样吞噬着东北经济。张作霖根本不管经济如何,杨宇霆扩建兵工厂的任何需要都予取予求。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奉系军阀不断增加税收,1924年奉省各种税收增加一到七成。各项税收层出不穷,除正税之外,还有战时附加税,甚至连结婚、入学、毕业都要纳捐。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曾停发机关职员薪水,以充军饷,其搜刮之剧,显而易见。
1926年,在奉天省省长任上的王永江,眼见东北经济在无边军费的糜耗下濒于崩溃,深感无力回天,干脆挂印而去。张作霖几番延请,王永江坚辞不受。
王永江辞职后,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历述其苦衷:“如防水焉,仆之筑堤一丈,而杨乃决去一尺,则全堤俱溃,筑之力不如决之力大而且速,悍然不顾,于是吾民大苦,而危象渐成,此下野所以不能不决然也。”
东方第一
张作霖舍得给,杨宇霆舍得花,巨量资金支撑着东三省兵工厂迅速膨胀。
设立之初,东三省兵工厂依旧以轻武器弹药和无烟火药生产为主。枪弹厂设备最初是1919年由上海兵工厂引进,当时日产子弹1万发。后来分别从日本和德国进口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平均日产子弹为20万发,到1929年生产鼎盛时期,日产子弹40万发。这样的生产能力,把国内老牌的汉阳、上海等兵工厂都甩在身后。
除了弹药,东三省兵工厂用数年时间,建起了一条相对完整的军工产业链。完备的生产能力,也是同时期国内兵工厂难以望其项背的。
1923年东三省兵工厂设电弧炉一座,这是中国最早的炼钢电炉之一。在炼钢电炉投入使用之后,该厂在1923年的铁产量达43万吨,钢产量达6.8万吨。基础原料的供应能力,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炼钢能力提升带来了电力供应紧张。最初,东三省兵工厂向当地的民用电厂购买电力。民用电厂支撑不了兵工厂的需求。为此,东三省兵工厂干脆建起了自己的电厂。该电厂含3000千瓦发电机一座,l000千瓦发电机两座,及400马力锅炉四座。
兵工厂所属炮厂、炮弹厂、铸造厂等先后从日本、德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铸造厂添设炼钢熔炉,中级钢料已能自制,需求量最大的枪筒钢,在后期实现了完全自产。
1926年到1928年间,东三省兵工厂达到鼎盛,成为拥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药厂、铸造厂、火具厂、兵器厂八大工厂,兵工医院、兵工学校等众多附属单位的大型综合兵工企业。到“九一八事变”前,全厂占地3200余亩,拥有机器设备近万台、职员1000多人、工人2.5万余人,无论规模、产品和人员,都是当时国内兵工企业的行业之冠。
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炮弹
一直觊觎中国东北的日本,自然时刻关注着东三省兵工厂。在日本的公开出版物上,已经宣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兵工厂”。
当然,这样的评价自有日本的特殊用心,并不是完全客观。日本的单个兵工厂也许没有东三省兵工厂的体量大,但其整个军工产业,无论规模和水平都处在世界前列,远远超过中国。不过,东三省兵工厂称为“中国第一”,应该没有争议。
除了东三省兵工厂,奉系还发展了其他军工企业。其中,仅次于东三省兵工厂的武器制造企业是奉天迫击炮厂。该厂始建于1922年,与东三省兵工厂同期起步。1926年,张作霖任命李宜春为厂长,奥地利人沙敦为总工程师,掌管全厂行政和技术工作。
该厂可生产80毫米与150毫米两种口径的迫击炮、炮弹及迫击炮车与附属产品。在正常情况下,该厂每月可产迫击炮80门、弹药4万发。
而东三省兵工厂的炮厂不但能够生产迫击炮,还有各种口径的山炮、野炮、加农炮、榴弹炮。最大的榴弹炮口径甚至达到240毫米。
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
张作霖创办东北兵工厂最主要的目的是装备奉军。自东三省兵工厂扩建后,每年能生产大炮约150门,炮弹20余万枚,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发,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生产的军械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供给张作霖争霸全国的战争所用。
张作霖对于东三省兵工厂巨大的投入也算没白花,奉军在各路军阀中的武器装备可算精良。在很多军阀的军队还拿清末的老式步枪作为主要武器时,奉军手中已是可以比肩西方列强的步枪、机枪,而且弹药极为充足。在这之外,奉军的大炮更让其他军阀吃尽了苦头。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由于东三省兵工厂初建,对战局影响不是很大,张作霖败北。两年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兵工厂的武器装备让奉军鸟枪换炮。奉军大获全胜,特别是炮兵发挥了巨大威力。
东北军炮兵部队
当时的奉军,每个连就能装备四门轻迫击炮,两门重迫击炮。据《东北军史》记载:“奉军迫击炮极多,射击力比直方炮队远一英里,这成了奉系制胜的原因之一。”
正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联合冯玉祥,捧段祺瑞在前台为临时执政,随后又打退了冯玉祥,自己在北京充任陆海军大元帅,走上了人生巅峰。
盛名之下
让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尽得装备优势的迫击炮,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武器。它在一战中被发明出来,何时进入中国尚待考证,不过,国内最早生产迫击炮的就是东三省兵工厂。
张作霖最初对迫击炮威力的认知颇有些搞笑。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失败后,张作霖从俄国购进了一批迫击炮,口径为60厘米,小巧玲珑,操作简便。
第一次试炮,张作霖就安排在了自己的大帅府。十多门迫击炮瞄准了不足百米外的沈阳城墙。张学良提醒了一下,才通知疏散了落弹区域的居民商户。张作霖还不以为然:“这些小炮有那么大响动吗?”
结果,炮声一响,城墙上尘土飞扬,碎砖横飞,奉天市大小南门一带的居民吓得四散奔逃,一片混乱。
张作霖赶紧叫停了试射,但也从此见识到这些“小炮”的火力,不但让东三省兵工厂马上仿制,而且专门建了一座奉天迫击炮厂。
东三省兵工厂很快造出仿制品来。张作霖又一次安排试炮,这回把地点选在了北大营的北山上。五六十门迫击炮组成炮阵,看着很唬人。可哪成想,一多半儿的迫击炮没能打响。
东三省兵工厂第一批迫击炮产品实在不够露脸。当时东三省兵工厂只是初建,技术还很落后,迫击炮炮筒还是从外国以自来水管名义进口的。后来进口了专门设备,再加上专门的奉天迫击炮厂,迫击炮才成了军阀混战中颇具声威的“重武器”。
不过,就像第一批迫击炮半数哑火一样,东三省兵工厂武器的性能、质量,一直不像它们的产量数据那样漂亮。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抗战剧中的良心之作,对武器装备的还原极为考究、真实。这部剧中也提到过最具代表性的东三省兵工厂武器——辽十三式步枪。
剧中,国民党杂牌军川军的团长龙文章,向国军精锐师的师长哭穷:“中正式在我这儿老兵才给,算好枪,其它都是些汉阳造、快利、辽十三这种老爷货,师座的特务营里随便挑个连,火力都强过我整团。”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情设置于抗战末期,“辽十三”被称为“老爷货”不冤枉。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辽十三式步枪不再生产,枪龄最短的也在十年以上了。
在这之外,“辽十三”的“老”还有另一层意思。它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汉阳造”并列,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
辽十三式步枪,是依据其开始生产的年份1924年(民国十三年)形成的称呼。这种步枪的技术渊源不明确,根据其设计特点,大概是杂糅了瑞典斯太尔厂毛瑟步枪和日本三八式步枪——这两种步枪都是一战前的设计。
日本三八式步枪,也就是著名的“三八大盖”,1905年(日本明治38年)定型,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盖而被称为“三八大盖”。辽十三式步枪也采用了类似的防尘盖。
辽十三式步枪以“三八大盖”为参考,实际上是参考了十多年前的设计,从设计之初就已经落后了。当然,栓动步枪的设计其实大同小异,和辽十三式步枪同时代,德、美、英等国都有性能更好的著名栓动步枪,但也只是性能上略好,并不存在代差。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三八大盖”能一直用到二战结束,前后达40年。
不过,在其他武器上,东三省兵工厂的产品就明显地落后了。
1930年冬,蒋介石派他的原侍从室副官、在上海兵工厂任职的陈修和到沈阳考察东三省兵工厂。这是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首次向国民政府敞开东北军最大的军事基地。
张学良和东北军将领
陈修和首先面见了张学良。张学良很客气,亲自介绍了东三省兵工厂的情况,并且很谦虚地说:“厂里一切建设尚未完成,问题也很多,希望你看了以后再同我谈谈。”但是听说陈修和还要去考察太原兵工厂,马上就不谦虚了:“太原兵工厂我已派人去看过了,建筑凌乱,设备简陋,机器虽多,粗制滥造,不值得研究。”
陈修和在东三省兵工厂考察了三个月,明白张学良为何对太原兵工厂不屑一顾。东三省兵工厂“基本建设、机器工具和实验仪器等不仅在国内各兵工厂中显得规模宏大,设备新颖,即便在国外,也是属于新型的一个综合性的大兵工厂。”与此同时,陈修和也看出了东三省兵工厂的种种弊端。
负责人不懂军工,无论是督办杨宇霆还是总办韩麟春,以及后来的继任者臧式毅、米春霖等,要么是军官,要么是文官,没有一个懂得军事工业。一切听任外国技师设计建厂、安排产品,各厂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协调。
比如炮厂工程师主要是日本人和奥国人(奥地利),各自主持一部分工厂,制造自己设计的火炮,完全是两个体系。火炮种类虽多却分类混乱,即便是同一种口径也不能通用弹药。
产品过时。东三省兵工厂的主产品基本上是仿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东西,与国内同行相比已经落后。而且,那些外国工程师为了出产品、出数量,还要降低标准。比如奥国工程师哈德满设计的77毫米口径野炮,标尺射程10000米,炮兵在营口试射时,最远才打了8500米。追查原因,哈德满说炮弹厂的炮弹不合格,又说东北的寒冷天气造成射程不足。
但是转过头来,哈德满就对他的留德助手陆某说:“中国军人懂得什么射程远近,只要是门炮,能响就行。”
即便是这样,陈修和还是评价东三省兵工厂“该厂产品,品种质量都居全国第一。”“第一”尚且如此,当时中国的军工水平可想而知。
其实,作为东三省兵工厂的总负责人,杨宇霆也深知该厂武器的实际水平。即便在东三省兵工厂鼎盛时期,杨宇霆也曾向捷克订购了三万支步枪。这笔暗中动用的款项被张学良发现,询问之下,杨宇霆答,捷克步枪比东三省兵工厂出产的好。
这次事先没有请示的军火交易,成为杨宇霆杀身之祸的因由之一。
杨常事件
1929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杨宇霆为国民政府和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然而就在易帜典礼后,各界出席代表合影时,杨宇霆却拂袖而去,原本热烈喜庆的场面顿时陷入尴尬。张学良和杨宇霆的矛盾也彻底公开化了。
东北是否服从南京政府,是张学良和杨宇霆最大的分歧,而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奉系的派系斗争中积怨已深。
在张作霖时代,奉军就有泾渭分明的三个圈子,分别为“元老派”、“士官派”、“陆大派”。“元老派”大都是曾和张作霖并肩作战的绿林兄弟,如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等人。“士官派”大多在日本士官学校留过学,以杨宇霆为首。“陆大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或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是代表人物。张学良也可以说是“陆大派”,只是因为身份特殊,又超然于三派之上。
随着奉系军阀势力不断扩大,三个圈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论功行赏,“元老”获得了大量地盘,“士官”也各有封赏,“唯有郭松龄功高不赏”,其中原因,多认为是杨宇霆幕后捣鬼。结果,郭松龄倒戈反奉,兵败被杀。
张学良视郭松龄为师,关系极近,甚至连张作霖都说:“除了你老婆不跟他睡觉,什么都能给他。”郭松龄倒戈时,虽然和张学良也直接兵戎相见,两人的私人关系却没有变。郭松龄被杀,让他对杨宇霆心存芥蒂。
1928年,张作霖殒命皇姑屯,年仅27岁的张学良被拥为奉系之首。杨宇霆也发表通电,表示拥护“汉帅”(张学良),但他并不能像“元老派”那样谦恭。
在张作霖时代,杨宇霆有两个职务是长期性的,一个是总参议,一个是东三省兵工厂督办,因而奉系中人都称杨宇霆为“杨督办”。张作霖死后,杨宇霆一直以“托孤元老”自命。
张学良上台后,杨宇霆非但未能收敛谦抑,反而“专横更甚”,常“以父执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
私自拨款购买捷克军火之事只是一个例证。这笔款项出自京奉铁路局,购买的武器是用来装备黑龙江山林警备队。当时的京奉铁路局局长是常荫槐,同时还兼任黑龙江省省长。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关系不用多说。
张学良晚年还曾回忆过一事,杨宇霆和常荫槐一起面见张学良,为扩充兵工厂申请款项。张学良表示财政紧张,兵工厂也要紧缩,不能再行扩充,更何况财源从何而来?结果常荫槐马上拍着胸脯说铁路局可以供应。这让张学良深受触动。不久前他曾要求铁路筹款补充军费,却被常荫槐拒绝了。
到了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又一次一起来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推脱要“从长计议”,常荫槐却拿出了写好的便条,要张学良签字。这下终于让张学良动了杀机。
张学良推托说,晚饭后再做决定。当晚,杨宇霆和常荫槐被召至大帅府。刚走进“老虎厅”,就被埋伏好的张学良侍卫擒拿,当即枪决。史称“杨常事件”。
杨常事件有着庞杂的历史背景,除了奉系内部“主少国疑”、“派系争权”外,东北易帜前后,还有日本、南京政府、桂系军阀等几方力量暗中角力。杨常事件是一次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政治事件,即便在当时的奉系内部,也多认为杨宇霆“有取死之道,无必杀之罪。”张学良晚年口述回忆,也说:“我自个儿说,我大错了一件事,就是杀了杨宇霆。”
不过,杨常事件之后,张学良真正掌握了奉军权柄,东北易帜的抵制力量被彻底清除。东三省兵工厂也从此不再是“杨督办”治下的独立王国,统一归张学良实际掌控。
此时的东北经济,已经被奉系军费压榨得岌岌可危,兵工厂就是第一“烧钱”大户。张学良号召弭兵的同时,开始着手将兵工厂改为民用工厂,从这里开源节流。
第一项措施就是清查账目。据时任东三省兵工厂材料处处长沈振荣回忆,仅材料欠款,厂房账目就比实际欠款多了120万元,这些多出来的钱,绝大多数是原来经手人的回扣。兵工厂内部的腐败可见一斑。
库房原材料的清查工作量更大,历时达18个月,仅仅搬运过秤的工人工资就支付了两万多元,历年来的积累材料堪称“堆积如山”,之前兵工厂的“采购经费”每月均数以百万计……
东三省兵工厂在沈阳大西关成立东生源售品处,凡属五金材料、锅炉暖气片、水泵机器、工具家具等,都可通过东生源订购,其中很多是兵工厂积存的原材料。而张学良更长远的计划,是彻底把东三省兵工厂转型为民用工厂,生产汽车和拖拉机。为此,他派人赴美考察,并与美国企业签订了兵工厂改造设计协议。
而一直由张学良直接掌控的奉天迫击炮厂,转型的步子也快得多。
奉天迫击炮厂直接成立了民生工厂。据《民国日报》载,1929年8月,民生在完成了基本准备工作之后,外购美国“瑞雪”牌载货汽车的部分零部件,进入国内后再与自主生产的部分零部件混合组装生产整车。
1931年5月31日,中国第一辆自主生产汽车“民生75型”载货汽车在辽宁迫击炮厂(东北易帜后,奉天省改成辽宁省)下线。
当年9月12日,这辆汽车在“中华全国道路协会建会10周年上海展览会”上亮相,成为了那次展览会最吸引人的展品。
只是,这辆汽车成了奉系军工最后的昙花一现。几天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兵工厂遗产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关东军蓄意策划的爆炸发生在沈阳柳条湖,以此为借口,日军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14年的艰苦抗战就此开始。
当晚,最先遭到日军炮轰的是东北军北大营和兵工厂。只是,日军显然没有打算炸毁兵工厂,而是打算完整地占领它。据编纂于1932年的《九一八国难痛史》记载:“日军由日本站向大东边门外兵工厂发炮,每十分钟一响,共发十五生(150毫米口径)的密达炮22发,均未命中。至19日上午10时,日军占领省城后,平田大尉率领第二十九联队占领兵工厂,并枪杀守厂士兵四十余名……”
把这些日军带进东三省兵工厂的,是一个叫天也信一的日籍技师。据统计,东三省先后聘用过1500名左右的外籍技师,其中一多半都是日本人,这其中,不知混进了多少日本间谍。
当时东北军数倍于日本关东军,装备虽不及日军,但经过张作霖父子两代的经营,已经是中国军队的佼佼者,足可一战。然而,在不抵抗政策之下,仅仅4个小时,北大营陷落;8个小时,沈阳落入敌手;4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可叹“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不要说东北军手里的武器,光是东三省兵工厂里的装备,就足以让人扼腕叹息。据统计,日军从兵工厂里获得的武器弹药有:各种枪支十万支、火炮668门、枪弹七千余万发、炮弹二十五万余枚……
武器还不是日军占领东三省兵工厂的主要目的。
东三省兵工厂的武器弹药产品品类庞杂,大多数与日军武器并不通用,比如日军的步枪、机枪口径为6.5毫米,而东三省兵工厂的产品以7.9毫米为主。
火炮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么型号太过老旧,要么不能与日军火炮体系兼容。虽然部分火炮是日本火炮的“山寨”产品,但质量和性能赶不上“原版”。只有少部分被日军所用。
日军从东三省兵工厂抢来的武器弹药,大多数派给了甘心当汉奸的军阀和后来的伪满洲国。还有一部分,被暗中送给了反蒋的军阀,以加剧中国的分裂。有据可查的就包括桂系和粤系。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这里出产的武器反而比之前流通更广——毕竟在张作霖时代,东三省兵工厂基本只供应奉军。
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最大的损失,其实是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和辽宁迫击炮厂。因为那些武器最多可以说是鸡蛋,而兵工厂,则是生蛋的母鸡。
据陈修和撰写的《奉张时期和日伪时期的东北兵工厂》记载,日军占据东三省兵工厂之后,由日本财阀大仓、三井投资,将其改造为奉天造兵所,作为侵略军的野战兵器厂。
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期间,不断扩建奉天造兵所的规模,增加、更新设备设施,并且把日本国内兵工技术的新成果和产品拿到中国就地生产,以战养战。侵华日军大约四成枪支弹药和火炮都出自奉天造兵所。这里每个月能生产6000支步枪,近百门火炮,近千万发子弹和数万枚炮弹……清政府垮台后的军阀混战中,来自西方、日本以及军阀自造的各色武器喷吐着火舌。这其中,有一个本土武器“品牌”曾经名震一时。一个繁体“东”字铭刻的厂徽,标明了它们的出身——东三省兵工厂。
辽十三式步枪上的东三省兵工厂厂徽
在张作霖、张学良父子两辈的经营下,奉系东三省兵工厂曾经号称“东方第一”。建厂十余年间,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枪炮武装了奉军,使其成为军阀混战时期装备最好、火力最猛的军队。只是,这些枪炮虽能让奉军在军阀中称雄,却没有成为守土保国的利器。1931年“九一八事变”,二十余万东北军未做抵抗,东北沦陷。兵工厂和数以万计的崭新枪炮,沦为“资敌”之物。
日军占领下的东三省兵工厂重炮生产车间
东三省兵工厂“东方第一”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东”字枪炮昙花一现,没有给战乱频仍的中国留下足够强大的武器。不过,诸多历史枝蔓却与东三省兵工厂纠结在一起,让我们能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回望那段苦难深重又混乱不堪的历史。
有枪便是草头王
1918年,在秦皇岛发生了一场北洋军阀时期轰动全国的“大劫案”。此案打劫目标是能武装近3万人的军火,案值极大,当事人又是直系、皖系、奉系三大军阀,这些特殊的因素让这个案件已经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抢劫”。正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军阀们的事,能叫“劫”吗?因而当时被称为“秦皇岛截械事件”。
弄明白这个所谓“截械事件”,要从北洋军阀内斗说起。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走向分裂。矛盾最集中的是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两派分歧不断,明争暗斗。
1917年,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时,为了加强武备,和日本泰平公司签订了4000万元借款合同,并以此款从日本购买军火,步枪近三万支。
到了1918年,直系军阀冯国璋当上了北洋政府总统,段祺瑞被免职。来自日本的军火该交货了,收货方应该是北洋政府。冯国璋正在掌权,这批军火实际上会落到直系的手里。
皖系当然不能让这批军火白白便宜了直系。皖系得力干将徐树铮曾是北洋政府陆军部次长,到东北找到了张作霖的参谋长杨宇霆。杨宇霆和徐树铮都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是同学兼好友。
徐树铮和杨宇霆谋划一番后,向张作霖提出:奉军要即刻入关劫走这批军火,奉军可得到截得之军火3/4,皖系仅要其余的1/4,然后配合皖系重新掌握北洋政府。当时张作霖还没有完全掌握东北,势力范围主要集中在奉天省(辽宁),奉军只有三个师,武器装备陈旧,听了徐树铮的条件,张作霖立即欣然接受。
1918年2月,由日本运送军火的商船陆续抵达秦皇岛,奉系大将张景惠也率部赶到。徐树铮拿出他在任陆军部次长留下的空白“提械证件”,交杨宇霆填好,凭此假证与日方交涉。
这时,冯国璋派出的北洋政府陆军部的军火接收员也已赶到。徐、杨等人一面与接收员敷衍搪塞,一面将所有军械清点完毕并装上火车。张景惠突然带兵将车站包围,强令机车倒挂车头,将装满军械的火车开到了奉天市(沈阳)。
张学良在晚年所做的口述回忆中,也忆及了“秦皇岛截械事件”。只是年事已高,他把冯国璋记成了黎元洪:“你知道奉军是怎么起来的?怎么叫奉军?奉军的势力怎么大起来的?黎元洪当总统的时候,段祺瑞当国务总理,黎元洪买了一批军火,计划是从秦皇岛上岸……(那批军火)大概够(装备)三万人的……那么这就成立一个奉军,奉军的名义就从这儿来的。奉军的势力打这儿就起来了。”
当时奉军只有三个师,得到这批军械后,很快扩充了7个混成旅,军队人数从几万人发展到了20来万人。随后,张作霖软硬兼施,将东三省收入囊中。从那以后他统治东北三省长达10年之久,直到1928年在皇姑屯被日本人炸死。
奉军在两三年内飞速壮大,由此就急需扩充装备。张作霖便开始筹建自己的兵工厂。
事实上,在刚刚成为一方诸侯的奉天督军任上,张作霖就建了一个奉天军械厂,厂长一直由他的参谋长杨宇霆兼任。只是奉天军械厂规模很小,只能修理枪械,生产一些弹药,远远满足不了奉军需要。而一直是张作霖左膀右臂的杨宇霆,在“秦皇岛截械事件”中立了大功后不久,却一度脱离了奉军。
张作霖(左)和杨宇霆
原来,“秦皇岛截械事件”后,张作霖自任奉军总司令,徐树铮为副司令,杨宇霆为参谋长。在此期间,有人告发,徐、杨勾结,偷用奉系军费和武器另招募军队。张作霖与徐树铮因此闹翻,徐辞去副司令之职回了北京。杨宇霆被免了参谋长,追随徐树铮而去。
现在张作霖想建大规模的兵工厂,只能和继任奉天军械厂厂长的陶治平商量。根据《文史资料存稿选编》收录的陶治平回忆录记载,奉天军械厂原有的厂址、设备都不足以扩充升级成兵工厂,陶治平相中了大东边门邓大人庙和造币厂地块,于是来找张作霖请示:邓大人庙属地方所有,事情好办;造币厂归北京政府管辖,如使用,尚需交涉。
张作霖大手一挥:“北京政府什么事情都不管我们,和他们交涉什么,叫他们的人回北京就是了。”
于是,陶治平带着一个连的奉军到了造币厂,说明来意。那边厢的厂长看这架势,不敢多言,很配合地让陶治平接收了造币厂。
这里便成了东三省兵工厂最初的厂部——可以说是抢来的。
“财神”撑不住
关于东三省兵工厂来历,有一个“赌场上赢来的”说法流传甚广,甚至被个别演绎版的张作霖传记绘声绘色地描述。
根据这个说法,负责创办东三省兵工厂的人叫韩麟春。当时一战战败国德国的一批兵工厂设施在上海登报拍卖。张作霖马上交给韩麟春一百万元,让他去上海买设备。
韩麟春到了上海,被人做局,在赌场上把钱输得一干二净。他只能给张作霖发电报说了实情,并准备自杀谢罪。结果张作霖看了电报,大骂“妈了巴子”,说自杀是孬种。他给韩麟春又汇去一百万元,让他拿五十万买设备,另外五十万拿去赌场翻本。韩麟春这回在赌场上大赢特赢,不但翻了本,还赢了一百万。然后,韩麟春把所有的钱都买了设备,这才让东三省兵工厂一下子就成了全国之最。
这个传说非常有戏剧性,豪气、义气、善弄驭人之术且把“妈了巴子”当口头语的张作霖形象,很符合大众印象中的绿林出身的军阀枭雄“人设”,但这充其量只是戏说,不足为信。
韩麟春确有其人,他曾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担任过北洋政府陆军次长,1922年直奉战争之后投靠张作霖,后成为张作霖手下得力干将。韩麟春也确实担任过东三省兵工厂的总办(相当于厂长),不过那是在陶治平之后,而且为期只有一年。
档案资料记载,1921年10月,东三省兵工厂正式创办,原奉天军械厂厂长陶治平负责主持建厂筹备工作,建厂主要工作由丹麦文德公司承办。
传说中韩麟春从赌场上赢的一百万,加上张作霖给的一百五十万,是远远不够建设一座兵工厂的。作为直接当事人,陶治平的回忆录更为可信。这篇回忆文章并没有直接谈及东三省兵工厂投资来源。不过,通过其中透露的细节,大概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东三省兵工厂最初的建设资金也是抢来的。
据陶治平回忆,接收造币厂之后数日,厂里的人一直不走。陶赶去催问,那位厂长说,厂里有48箱铜元,是全厂职工的花红(即奖金),希望能准许他们带走。陶治平马上带人清点,把这些铜元如数发给他们,这些人才满意地走了。
其实更满意的是陶治平,他在清理造币厂时发现了大量银条,“据说可值几千万元”。张作霖原本觉得建设兵工厂资金颇为困难,准备让吉林、黑龙江两省协助一些。发现了这些银条,张作霖便没再要两省的协助款。
陶治平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两年多,建成了无烟火药厂、弹药厂和枪厂等主要工厂。1923年韩麟春继任,弹药厂分设了枪弹、炮弹等分厂,东三省兵工厂还建设了自己的电厂、机器厂等附属设施,规模迅速扩大。
实际上,在韩麟春担任东三省兵工厂总办时,他的上面还有一个直接领导叫“督办”。这个督办,正是原来的奉天军械厂厂长、奉军参谋长杨宇霆。
杨宇霆在1918年被张作霖撤职后,追随徐树铮到了北京。张作霖在杨宇霆离开后感觉到了他的作用,常对左右说:“你们办事,都赶不上邻葛(杨宇霆字邻葛)”。于是,1922年,张作霖不计前嫌,又找回了杨宇霆,任命他为东三省巡阅使署、督军署总参议,一切军政大计都与杨宇霆商办,可以说言听计从。
1922年,直奉战争奉系战败,灰溜溜地退回了东北。张作霖哪能甘心,他马上着手整顿军务,扩充实力。杨宇霆是这次整军的核心人物,很快使奉军从军队结构到指挥体系都大为提升。
正是在主持奉军大规模整军的过程中,杨宇霆兼任了东三省兵工厂的督办。
在他担任督办的几年内,东三省兵工厂规模飞速扩张。
当然,这背后是天文数字的资金投入。
曾任东三省兵工厂材料处处长沈振荣在《东三省兵工厂》中称:“东三省兵工厂建厂达13年,到九一八事变前,建设资金达3亿余元,实际还不止此数。”
“3亿余元”是个什么概念?不妨用另一组数字做个对比。据档案资料,1926年奉系兵工厂的经费年额为2300万元,奉军军费年额为1800万元,张作霖个人特支经费为1000万元,总计高达5100万元之多,而财政岁入仅为2300万元。也就是说,1926年,仅东三省兵工厂的支出就能花光当年的财政收入。
东三省兵工厂给东北经济带来的压力并不是1926年才出现的。早在1923年,时任奉天省财政厅厅长的王永江就表达过不满。当时王永江在老家金州养病,因为一笔兵工厂向财政厅申领的经费,给杨宇霆写了一封信:“今日接厅中来信,谓兵工厂上使座签呈:一为常年经费一百余万;一为现用购料费一百六十余万,均经批准,令厅照拨云云。查此项款为二百六十余万。事前并未与厅中接头,遽由上峰(张作霖)一批,即须照拨,不管库款有无此项预备……且一省之款,均按一省之各项行政支配之,若一处遽增数百万而不管其他,则其他方面不将停滞废弃乎?”
王永江是理财高手,素有奉系“财神”之称,自1916年出任奉天省督军署高级顾问后,一直是张作霖的“钱袋子”。
王永江上任之初,奉天省入不敷出,欠了上千万元的外债。他大举推行经济新政,短短几年,就让奉天省“岁入益增,达三千而至四千余万矣”。正是有了王永江推行的卓有成效的经济举措,东北经济在北洋政府时期迅速繁荣。张作霖能成为“东北王”,王永江幕后作用功不可没。
但是,张作霖的战争机器像黑洞一样吞噬着东北经济。张作霖根本不管经济如何,杨宇霆扩建兵工厂的任何需要都予取予求。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奉系军阀不断增加税收,1924年奉省各种税收增加一到七成。各项税收层出不穷,除正税之外,还有战时附加税,甚至连结婚、入学、毕业都要纳捐。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张作霖曾停发机关职员薪水,以充军饷,其搜刮之剧,显而易见。
1926年,在奉天省省长任上的王永江,眼见东北经济在无边军费的糜耗下濒于崩溃,深感无力回天,干脆挂印而去。张作霖几番延请,王永江坚辞不受。
王永江辞职后,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历述其苦衷:“如防水焉,仆之筑堤一丈,而杨乃决去一尺,则全堤俱溃,筑之力不如决之力大而且速,悍然不顾,于是吾民大苦,而危象渐成,此下野所以不能不决然也。”
东方第一
张作霖舍得给,杨宇霆舍得花,巨量资金支撑着东三省兵工厂迅速膨胀。
设立之初,东三省兵工厂依旧以轻武器弹药和无烟火药生产为主。枪弹厂设备最初是1919年由上海兵工厂引进,当时日产子弹1万发。后来分别从日本和德国进口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平均日产子弹为20万发,到1929年生产鼎盛时期,日产子弹40万发。这样的生产能力,把国内老牌的汉阳、上海等兵工厂都甩在身后。
除了弹药,东三省兵工厂用数年时间,建起了一条相对完整的军工产业链。完备的生产能力,也是同时期国内兵工厂难以望其项背的。
1923年东三省兵工厂设电弧炉一座,这是中国最早的炼钢电炉之一。在炼钢电炉投入使用之后,该厂在1923年的铁产量达43万吨,钢产量达6.8万吨。基础原料的供应能力,为之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炼钢能力提升带来了电力供应紧张。最初,东三省兵工厂向当地的民用电厂购买电力。民用电厂支撑不了兵工厂的需求。为此,东三省兵工厂干脆建起了自己的电厂。该电厂含3000千瓦发电机一座,l000千瓦发电机两座,及400马力锅炉四座。
兵工厂所属炮厂、炮弹厂、铸造厂等先后从日本、德国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实现机械化、自动化。铸造厂添设炼钢熔炉,中级钢料已能自制,需求量最大的枪筒钢,在后期实现了完全自产。
1926年到1928年间,东三省兵工厂达到鼎盛,成为拥有枪厂、枪弹厂、炮厂、炮弹厂、药厂、铸造厂、火具厂、兵器厂八大工厂,兵工医院、兵工学校等众多附属单位的大型综合兵工企业。到“九一八事变”前,全厂占地3200余亩,拥有机器设备近万台、职员1000多人、工人2.5万余人,无论规模、产品和人员,都是当时国内兵工企业的行业之冠。
东三省兵工厂生产的大口径炮弹
一直觊觎中国东北的日本,自然时刻关注着东三省兵工厂。在日本的公开出版物上,已经宣称东三省兵工厂为“东方第一兵工厂”。
当然,这样的评价自有日本的特殊用心,并不是完全客观。日本的单个兵工厂也许没有东三省兵工厂的体量大,但其整个军工产业,无论规模和水平都处在世界前列,远远超过中国。不过,东三省兵工厂称为“中国第一”,应该没有争议。
除了东三省兵工厂,奉系还发展了其他军工企业。其中,仅次于东三省兵工厂的武器制造企业是奉天迫击炮厂。该厂始建于1922年,与东三省兵工厂同期起步。1926年,张作霖任命李宜春为厂长,奥地利人沙敦为总工程师,掌管全厂行政和技术工作。
该厂可生产80毫米与150毫米两种口径的迫击炮、炮弹及迫击炮车与附属产品。在正常情况下,该厂每月可产迫击炮80门、弹药4万发。
而东三省兵工厂的炮厂不但能够生产迫击炮,还有各种口径的山炮、野炮、加农炮、榴弹炮。最大的榴弹炮口径甚至达到240毫米。
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
张作霖创办东北兵工厂最主要的目的是装备奉军。自东三省兵工厂扩建后,每年能生产大炮约150门,炮弹20余万枚,步枪6万支,枪弹18000万发,轻重机枪1000挺以上,生产的军械弹药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供给张作霖争霸全国的战争所用。
张作霖对于东三省兵工厂巨大的投入也算没白花,奉军在各路军阀中的武器装备可算精良。在很多军阀的军队还拿清末的老式步枪作为主要武器时,奉军手中已是可以比肩西方列强的步枪、机枪,而且弹药极为充足。在这之外,奉军的大炮更让其他军阀吃尽了苦头。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时期,由于东三省兵工厂初建,对战局影响不是很大,张作霖败北。两年后的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兵工厂的武器装备让奉军鸟枪换炮。奉军大获全胜,特别是炮兵发挥了巨大威力。
东北军炮兵部队
当时的奉军,每个连就能装备四门轻迫击炮,两门重迫击炮。据《东北军史》记载:“奉军迫击炮极多,射击力比直方炮队远一英里,这成了奉系制胜的原因之一。”
正是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张作霖联合冯玉祥,捧段祺瑞在前台为临时执政,随后又打退了冯玉祥,自己在北京充任陆海军大元帅,走上了人生巅峰。
盛名之下
让奉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尽得装备优势的迫击炮,在当时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武器。它在一战中被发明出来,何时进入中国尚待考证,不过,国内最早生产迫击炮的就是东三省兵工厂。
张作霖最初对迫击炮威力的认知颇有些搞笑。
第一次直奉战争奉军失败后,张作霖从俄国购进了一批迫击炮,口径为60厘米,小巧玲珑,操作简便。
第一次试炮,张作霖就安排在了自己的大帅府。十多门迫击炮瞄准了不足百米外的沈阳城墙。张学良提醒了一下,才通知疏散了落弹区域的居民商户。张作霖还不以为然:“这些小炮有那么大响动吗?”
结果,炮声一响,城墙上尘土飞扬,碎砖横飞,奉天市大小南门一带的居民吓得四散奔逃,一片混乱。
张作霖赶紧叫停了试射,但也从此见识到这些“小炮”的火力,不但让东三省兵工厂马上仿制,而且专门建了一座奉天迫击炮厂。
东三省兵工厂很快造出仿制品来。张作霖又一次安排试炮,这回把地点选在了北大营的北山上。五六十门迫击炮组成炮阵,看着很唬人。可哪成想,一多半儿的迫击炮没能打响。
东三省兵工厂第一批迫击炮产品实在不够露脸。当时东三省兵工厂只是初建,技术还很落后,迫击炮炮筒还是从外国以自来水管名义进口的。后来进口了专门设备,再加上专门的奉天迫击炮厂,迫击炮才成了军阀混战中颇具声威的“重武器”。
不过,就像第一批迫击炮半数哑火一样,东三省兵工厂武器的性能、质量,一直不像它们的产量数据那样漂亮。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是抗战剧中的良心之作,对武器装备的还原极为考究、真实。这部剧中也提到过最具代表性的东三省兵工厂武器——辽十三式步枪。
剧中,国民党杂牌军川军的团长龙文章,向国军精锐师的师长哭穷:“中正式在我这儿老兵才给,算好枪,其它都是些汉阳造、快利、辽十三这种老爷货,师座的特务营里随便挑个连,火力都强过我整团。”
《我的团长我的团》剧情设置于抗战末期,“辽十三”被称为“老爷货”不冤枉。因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三省沦陷,辽十三式步枪不再生产,枪龄最短的也在十年以上了。
在这之外,“辽十三”的“老”还有另一层意思。它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汉阳造”并列,设计已经落后于时代。
辽十三式步枪,是依据其开始生产的年份1924年(民国十三年)形成的称呼。这种步枪的技术渊源不明确,根据其设计特点,大概是杂糅了瑞典斯太尔厂毛瑟步枪和日本三八式步枪——这两种步枪都是一战前的设计。
日本三八式步枪,也就是著名的“三八大盖”,1905年(日本明治38年)定型,因为枪机上有一个防尘盖而被称为“三八大盖”。辽十三式步枪也采用了类似的防尘盖。
辽十三式步枪以“三八大盖”为参考,实际上是参考了十多年前的设计,从设计之初就已经落后了。当然,栓动步枪的设计其实大同小异,和辽十三式步枪同时代,德、美、英等国都有性能更好的著名栓动步枪,但也只是性能上略好,并不存在代差。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三八大盖”能一直用到二战结束,前后达40年。
不过,在其他武器上,东三省兵工厂的产品就明显地落后了。
1930年冬,蒋介石派他的原侍从室副官、在上海兵工厂任职的陈修和到沈阳考察东三省兵工厂。这是1928年东北易帜之后,张学良首次向国民政府敞开东北军最大的军事基地。
张学良和东北军将领
陈修和首先面见了张学良。张学良很客气,亲自介绍了东三省兵工厂的情况,并且很谦虚地说:“厂里一切建设尚未完成,问题也很多,希望你看了以后再同我谈谈。”但是听说陈修和还要去考察太原兵工厂,马上就不谦虚了:“太原兵工厂我已派人去看过了,建筑凌乱,设备简陋,机器虽多,粗制滥造,不值得研究。”
陈修和在东三省兵工厂考察了三个月,明白张学良为何对太原兵工厂不屑一顾。东三省兵工厂“基本建设、机器工具和实验仪器等不仅在国内各兵工厂中显得规模宏大,设备新颖,即便在国外,也是属于新型的一个综合性的大兵工厂。”与此同时,陈修和也看出了东三省兵工厂的种种弊端。
负责人不懂军工,无论是督办杨宇霆还是总办韩麟春,以及后来的继任者臧式毅、米春霖等,要么是军官,要么是文官,没有一个懂得军事工业。一切听任外国技师设计建厂、安排产品,各厂之间各自为政,互不协调。
比如炮厂工程师主要是日本人和奥国人(奥地利),各自主持一部分工厂,制造自己设计的火炮,完全是两个体系。火炮种类虽多却分类混乱,即便是同一种口径也不能通用弹药。
产品过时。东三省兵工厂的主产品基本上是仿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东西,与国内同行相比已经落后。而且,那些外国工程师为了出产品、出数量,还要降低标准。比如奥国工程师哈德满设计的77毫米口径野炮,标尺射程10000米,炮兵在营口试射时,最远才打了8500米。追查原因,哈德满说炮弹厂的炮弹不合格,又说东北的寒冷天气造成射程不足。
但是转过头来,哈德满就对他的留德助手陆某说:“中国军人懂得什么射程远近,只要是门炮,能响就行。”
即便是这样,陈修和还是评价东三省兵工厂“该厂产品,品种质量都居全国第一。”“第一”尚且如此,当时中国的军工水平可想而知。
其实,作为东三省兵工厂的总负责人,杨宇霆也深知该厂武器的实际水平。即便在东三省兵工厂鼎盛时期,杨宇霆也曾向捷克订购了三万支步枪。这笔暗中动用的款项被张学良发现,询问之下,杨宇霆答,捷克步枪比东三省兵工厂出产的好。
这次事先没有请示的军火交易,成为杨宇霆杀身之祸的因由之一。
杨常事件
1929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南京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杨宇霆为国民政府和东北政务委员会委员。
然而就在易帜典礼后,各界出席代表合影时,杨宇霆却拂袖而去,原本热烈喜庆的场面顿时陷入尴尬。张学良和杨宇霆的矛盾也彻底公开化了。
东北是否服从南京政府,是张学良和杨宇霆最大的分歧,而两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在奉系的派系斗争中积怨已深。
在张作霖时代,奉军就有泾渭分明的三个圈子,分别为“元老派”、“士官派”、“陆大派”。“元老派”大都是曾和张作霖并肩作战的绿林兄弟,如张景惠、张作相、汤玉麟等人。“士官派”大多在日本士官学校留过学,以杨宇霆为首。“陆大派”大多毕业于陆军大学或东三省讲武堂,郭松龄是代表人物。张学良也可以说是“陆大派”,只是因为身份特殊,又超然于三派之上。
随着奉系军阀势力不断扩大,三个圈子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特别是第二次直奉战争后论功行赏,“元老”获得了大量地盘,“士官”也各有封赏,“唯有郭松龄功高不赏”,其中原因,多认为是杨宇霆幕后捣鬼。结果,郭松龄倒戈反奉,兵败被杀。
张学良视郭松龄为师,关系极近,甚至连张作霖都说:“除了你老婆不跟他睡觉,什么都能给他。”郭松龄倒戈时,虽然和张学良也直接兵戎相见,两人的私人关系却没有变。郭松龄被杀,让他对杨宇霆心存芥蒂。
1928年,张作霖殒命皇姑屯,年仅27岁的张学良被拥为奉系之首。杨宇霆也发表通电,表示拥护“汉帅”(张学良),但他并不能像“元老派”那样谦恭。
在张作霖时代,杨宇霆有两个职务是长期性的,一个是总参议,一个是东三省兵工厂督办,因而奉系中人都称杨宇霆为“杨督办”。张作霖死后,杨宇霆一直以“托孤元老”自命。
张学良上台后,杨宇霆非但未能收敛谦抑,反而“专横更甚”,常“以父执自居”,“凡事都自作主张,事先不请示,事后也不报告”。
私自拨款购买捷克军火之事只是一个例证。这笔款项出自京奉铁路局,购买的武器是用来装备黑龙江山林警备队。当时的京奉铁路局局长是常荫槐,同时还兼任黑龙江省省长。杨宇霆和常荫槐的关系不用多说。
张学良晚年还曾回忆过一事,杨宇霆和常荫槐一起面见张学良,为扩充兵工厂申请款项。张学良表示财政紧张,兵工厂也要紧缩,不能再行扩充,更何况财源从何而来?结果常荫槐马上拍着胸脯说铁路局可以供应。这让张学良深受触动。不久前他曾要求铁路筹款补充军费,却被常荫槐拒绝了。
到了1929年1月10日,杨宇霆和常荫槐又一次一起来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张学良推脱要“从长计议”,常荫槐却拿出了写好的便条,要张学良签字。这下终于让张学良动了杀机。
张学良推托说,晚饭后再做决定。当晚,杨宇霆和常荫槐被召至大帅府。刚走进“老虎厅”,就被埋伏好的张学良侍卫擒拿,当即枪决。史称“杨常事件”。
杨常事件有着庞杂的历史背景,除了奉系内部“主少国疑”、“派系争权”外,东北易帜前后,还有日本、南京政府、桂系军阀等几方力量暗中角力。杨常事件是一次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政治事件,即便在当时的奉系内部,也多认为杨宇霆“有取死之道,无必杀之罪。”张学良晚年口述回忆,也说:“我自个儿说,我大错了一件事,就是杀了杨宇霆。”
不过,杨常事件之后,张学良真正掌握了奉军权柄,东北易帜的抵制力量被彻底清除。东三省兵工厂也从此不再是“杨督办”治下的独立王国,统一归张学良实际掌控。
此时的东北经济,已经被奉系军费压榨得岌岌可危,兵工厂就是第一“烧钱”大户。张学良号召弭兵的同时,开始着手将兵工厂改为民用工厂,从这里开源节流。
第一项措施就是清查账目。据时任东三省兵工厂材料处处长沈振荣回忆,仅材料欠款,厂房账目就比实际欠款多了120万元,这些多出来的钱,绝大多数是原来经手人的回扣。兵工厂内部的腐败可见一斑。
库房原材料的清查工作量更大,历时达18个月,仅仅搬运过秤的工人工资就支付了两万多元,历年来的积累材料堪称“堆积如山”,之前兵工厂的“采购经费”每月均数以百万计……
东三省兵工厂在沈阳大西关成立东生源售品处,凡属五金材料、锅炉暖气片、水泵机器、工具家具等,都可通过东生源订购,其中很多是兵工厂积存的原材料。而张学良更长远的计划,是彻底把东三省兵工厂转型为民用工厂,生产汽车和拖拉机。为此,他派人赴美考察,并与美国企业签订了兵工厂改造设计协议。
而一直由张学良直接掌控的奉天迫击炮厂,转型的步子也快得多。
奉天迫击炮厂直接成立了民生工厂。据《民国日报》载,1929年8月,民生在完成了基本准备工作之后,外购美国“瑞雪”牌载货汽车的部分零部件,进入国内后再与自主生产的部分零部件混合组装生产整车。
1931年5月31日,中国第一辆自主生产汽车“民生75型”载货汽车在辽宁迫击炮厂(东北易帜后,奉天省改成辽宁省)下线。
当年9月12日,这辆汽车在“中华全国道路协会建会10周年上海展览会”上亮相,成为了那次展览会最吸引人的展品。
只是,这辆汽车成了奉系军工最后的昙花一现。几天后,“九一八事变”爆发了。
兵工厂遗产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关东军蓄意策划的爆炸发生在沈阳柳条湖,以此为借口,日军向中国军队发动猛烈进攻。“九一八事变”爆发,14年的艰苦抗战就此开始。
当晚,最先遭到日军炮轰的是东北军北大营和兵工厂。只是,日军显然没有打算炸毁兵工厂,而是打算完整地占领它。据编纂于1932年的《九一八国难痛史》记载:“日军由日本站向大东边门外兵工厂发炮,每十分钟一响,共发十五生(150毫米口径)的密达炮22发,均未命中。至19日上午10时,日军占领省城后,平田大尉率领第二十九联队占领兵工厂,并枪杀守厂士兵四十余名……”
把这些日军带进东三省兵工厂的,是一个叫天也信一的日籍技师。据统计,东三省先后聘用过1500名左右的外籍技师,其中一多半都是日本人,这其中,不知混进了多少日本间谍。
当时东北军数倍于日本关东军,装备虽不及日军,但经过张作霖父子两代的经营,已经是中国军队的佼佼者,足可一战。然而,在不抵抗政策之下,仅仅4个小时,北大营陷落;8个小时,沈阳落入敌手;4个多月,东北全境沦陷……可叹“二十万人齐解甲,竟无一人是男儿。”
不要说东北军手里的武器,光是东三省兵工厂里的装备,就足以让人扼腕叹息。据统计,日军从兵工厂里获得的武器弹药有:各种枪支十万支、火炮668门、枪弹七千余万发、炮弹二十五万余枚……
武器还不是日军占领东三省兵工厂的主要目的。
东三省兵工厂的武器弹药产品品类庞杂,大多数与日军武器并不通用,比如日军的步枪、机枪口径为6.5毫米,而东三省兵工厂的产品以7.9毫米为主。
火炮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要么型号太过老旧,要么不能与日军火炮体系兼容。虽然部分火炮是日本火炮的“山寨”产品,但质量和性能赶不上“原版”。只有少部分被日军所用。
日军从东三省兵工厂抢来的武器弹药,大多数派给了甘心当汉奸的军阀和后来的伪满洲国。还有一部分,被暗中送给了反蒋的军阀,以加剧中国的分裂。有据可查的就包括桂系和粤系。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这里出产的武器反而比之前流通更广——毕竟在张作霖时代,东三省兵工厂基本只供应奉军。
东北军在“九一八事变”中最大的损失,其实是当时号称“亚洲最大”的东三省兵工厂和辽宁迫击炮厂。因为那些武器最多可以说是鸡蛋,而兵工厂,则是生蛋的母鸡。
据陈修和撰写的《奉张时期和日伪时期的东北兵工厂》记载,日军占据东三省兵工厂之后,由日本财阀大仓、三井投资,将其改造为奉天造兵所,作为侵略军的野战兵器厂。
日本侵略者在侵华期间,不断扩建奉天造兵所的规模,增加、更新设备设施,并且把日本国内兵工技术的新成果和产品拿到中国就地生产,以战养战。侵华日军大约四成枪支弹药和火炮都出自奉天造兵所。这里每个月能生产6000支步枪,近百门火炮,近千万发子弹和数万枚炮弹……
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治下已经转型开始生产汽车,惜乎第一辆“民生75型”货车刚造出来没多久,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除了那辆送到上海展览的首车,整个辽宁迫击炮厂都落入敌手。
侵华日军倒是延续了辽宁迫击炮厂的转型。1934年,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旨意,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上成立了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该社目的是适应扩张侵略的需要,从事汽车的修理和组装。到1939年,日本在东北成立满洲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具备年产汽车5000辆的能力。这些汽车都装备给了侵华日军。
直到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彻底扫平了日本关东军。日据时期的大量物资成了苏军的战利品。奉天造兵所大多数重型机器设备被苏军拆卸运走。
出关的八路军部队曾短暂进驻奉天造兵所,还没来得及展开工作,就被来抢占东北的国民党军夺了去。奉天造兵所又成了国民政府兵工署第90兵工厂。十多年前来考察过东三省兵工厂的陈修和,被任命为兵工厂厂长。
陈修和是陈毅元帅的堂兄,两兄弟都是年少即投身革命,只是走了不同的道路。不过殊途同归,1948年辽沈战役,陈修和抗住蒋介石破坏兵工厂的命令,在沈阳解放时率部起义,为新中国保住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兵工厂。
这座兵工厂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沈阳兵工总厂。不过,这座兵工厂留在沈阳的时间不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沈阳兵工总厂(后改名五一兵工厂)的主要生产部门内迁到黑龙江北安,在那里成立了国营626厂,新中国成立之初,那里曾经生产了一半以上的国产制式步兵武器。
时过境迁,原626厂厂址现在改造成了北安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铸剑为犁。在枪械如林的展品陈设中,还能找到一些东三省兵工厂时期的旧物。
近百年前煊赫一时的东三省兵工厂,现在留存下来的只有零星遗迹,像一个斑驳的历史背影。不过,它们也终于看到了中国国防工业的腾飞。东三省兵工厂在沈阳的原址,在“一五”时期建成了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成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基地,是为国防主力战机提供动力的旗舰型企业。
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治下已经转型开始生产汽车,惜乎第一辆“民生75型”货车刚造出来没多久,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除了那辆送到上海展览的首车,整个辽宁迫击炮厂都落入敌手。
侵华日军倒是延续了辽宁迫击炮厂的转型。1934年,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旨意,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上成立了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该社目的是适应扩张侵略的需要,从事汽车的修理和组装。到1939年,日本在东北成立满洲自动车制造株式会社,具备年产汽车5000辆的能力。这些汽车都装备给了侵华日军。
直到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彻底扫平了日本关东军。日据时期的大量物资成了苏军的战利品。奉天造兵所大多数重型机器设备被苏军拆卸运走。
出关的八路军部队曾短暂进驻奉天造兵所,还没来得及展开工作,就被来抢占东北的国民党军夺了去。奉天造兵所又成了国民政府兵工署第90兵工厂。十多年前来考察过东三省兵工厂的陈修和,被任命为兵工厂厂长。
陈修和是陈毅元帅的堂兄,两兄弟都是年少即投身革命,只是走了不同的道路。不过殊途同归,1948年辽沈战役,陈修和抗住蒋介石破坏兵工厂的命令,在沈阳解放时率部起义,为新中国保住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兵工厂。
这座兵工厂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沈阳兵工总厂。不过,这座兵工厂留在沈阳的时间不长。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沈阳兵工总厂(后改名五一兵工厂)的主要生产部门内迁到黑龙江北安,在那里成立了国营626厂,新中国成立之初,那里曾经生产了一半以上的国产制式步兵武器。
时过境迁,原626厂厂址现在改造成了北安庆华军工遗址博物馆,铸剑为犁。在枪械如林的展品陈设中,还能找到一些东三省兵工厂时期的旧物。
近百年前煊赫一时的东三省兵工厂,现在留存下来的只有零星遗迹,像一个斑驳的历史背影。不过,它们也终于看到了中国国防工业的腾飞。东三省兵工厂在沈阳的原址,在“一五”时期建成了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成为新中国航空发动机基地,是为国防主力战机提供动力的旗舰型企业。
相关参考
文武财神佛像(早期收藏 纯铜鎏金佛像 「黄财神」一尊 恭请供奉佛像摆件)
1、文武财神招财符文武财神招财符催动各路文武财神,大旺正财,为经商者、上班族及待业者招财旺财,打通仕途。2、开店旺血财符本符调请善财童子、进宝郎君、利市仙官等财神作主,招四方财旺人气,令店铺、企业生意兴...
1、文财神摆放位置一定要供奉于吉位,切忌摆放于凶方,不然将会破财兼有是非。2、文财神摆放在大门两侧,不可正对大门,虽说大门时财气进入之处,但是文财神爷不能正对大门。3、文财神爷的摆放,面不可以向门外,只可...
度假酒店设计(黄山东榕温德姆度假酒店设计,安徽;一幅意境悠然的中国画)
黟[yī]县,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徽文化和徽商造就了具有典型地方传统特色的古村落。似从中国水墨画里走出来的自然古村风光,吸引着无数画家、摄影师和旅游者...
...0平废旧钢轨山东3250平汽车铁山东3050平5月23日华东地区废铜价格(元/吨)品种地区价格涨跌马达铜江西61400100↑铜米江西67100100↑黄铜水箱安徽42050100↑废花线安徽67450100↑黄杂铜江苏42000100↑马达铜(电机线)江苏616
...0平废旧钢轨山东3250平汽车铁山东3050平5月23日华东地区废铜价格(元/吨)品种地区价格涨跌马达铜江西61400100↑铜米江西67100100↑黄铜水箱安徽42050100↑废花线安徽67450100↑黄杂铜江苏42000100↑马达铜(电机线)江苏616
泡沫雕塑用什么泡沫(圣光雕塑,专业制造,各种雕塑,冰雕泡沫字泡沫雕,泥塑,铸造,)
武汉圣光雕塑,在线接单专业承接:☞玻璃钢浮雕☞玻璃钢雕塑☞铜浮雕☞铜雕塑☞假山假树☞花盆,异形吧台☞不锈钢雕塑☞异形金属制品☞泡沫模型☞泡沫雕塑☞舞台异形加工☞背景墙logo字☞各种颜色不锈钢安装质量保证...
泡沫雕塑用什么泡沫(圣光雕塑,专业制造,各种雕塑,冰雕泡沫字泡沫雕,泥塑,铸造,)
武汉圣光雕塑,在线接单专业承接:☞玻璃钢浮雕☞玻璃钢雕塑☞铜浮雕☞铜雕塑☞假山假树☞花盆,异形吧台☞不锈钢雕塑☞异形金属制品☞泡沫模型☞泡沫雕塑☞舞台异形加工☞背景墙logo字☞各种颜色不锈钢安装质量保证...
开封府的龙头铡在哪里(龙虎狗三口铜铡,包青天这么安排有何大玄机)
...的包拯却有三口铜铡:龙头铡对付皇亲国戚,虎头铡对付文武百官,狗头铡对付地痞恶霸。按宋朝法律,除了抓捕时用的枷锁铁炼、审案时夹人手指的拶子,以及判决后打人屁股的板子、绞人脖子的绳索、砍人脑袋的大刀,其他...
店铺摆件(《事事如意》铜柿子摆件 家居客厅装饰品乔迁店铺送开业结婚礼物)
上善若水旗舰店全铜铸造手感厚实柿子树造型采用黄铜打造,精雕细刻从设计到雕刻,从铸造到着色,不怠慢每一道工艺柿柿如意因“柿”谐音“事”,古人便将诸多种喜庆吉祥的内涵融入其中,如“事事如意”、“四世(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