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河流水质的措施(对抗河流污染很难?科学家提议:用水草和贝壳治理河流)
Posted
篇首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改善河流水质的措施(对抗河流污染很难?科学家提议:用水草和贝壳治理河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改善河流水质的措施(对抗河流污染很难?科学家提议:用水草和贝壳治理河流)
在我国城镇化超过50%的今天,已经不能再安逸地躺在“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老黄历上,自然资源的消退是不争的事实。据《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和珠江,7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尤其旁支末流的境况,往往触目惊心。
在国家新的环保政策出台后,许多污染排放源被处理掉了。但面对已经污染的河流,治理起来难度高、成本大,很多时候让人搓手跺脚干着急。
对此,一些科研工作者提出了“加快河流自愈能力”的解决办法。

放归水草、双壳类
科学家、非营利组织、学术机构和国家机构越来越多地关注双壳类(如牡蛎和贻贝)和水生植物苦草属(Vallisneria)等生物,以帮助大自然恢复脆弱的生态系统,改善水质,提高恢复力。
世界范围内的研究人员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相关的实验,事实证明——
首先,双壳类和水生植物通过将水中悬浮颗粒接地,使更多的光线能穿透更深,从而提高水的透明度。

其次,它们还具有独特的循环营养的能力,既自身吸收营养,也可以作为食物让其他生物更容易获得营养。
接下来,欣欣向荣的水下植物形成水面下的草甸,充当了碳汇,为许多小鱼、螃蟹和其他水底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水草可先在水箱中培育,然后放归野外;而采集种子后直接播种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虽然可能会被竞争的植物排挤,或被鸭子吃掉,但野外生活本就如此。

最后,健康的双壳动物在水下着床,会形成一种结构,作为底栖栖息地的基础,并将沉积物固定在适当的位置。
总之,双壳和水草,具有自然恢复力的功能优势,利用它们重建河流环境——小环境内形成的淡水贻贝孵化场,污染控制、水质提升、成为鱼类和野生动物更好的栖息地,对人们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摸着石头过河的研究
科学家强调,这些项目必须与继续控制污染物(主要是来自污水和肥料的过量养分)的战略一起实施,阻止这些污染物流入我们的水道仍然是改善水质的最关键步骤。
并且,值得注意的是——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任何干预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科学家也是人,是人都会犯错,因此对于河流修复项目,也是抱着边走边学习,摸着石头过河的心态。

至少,在已经进行修复实验的地区,自然环境正在改善,带回双壳类和水生植物可以为整个生态系统创造持久的基础。
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对任何一条河流来说,拥有健康的草床都是水质良好的一个指标。苦草属植物形成的河床非常适合稳定沉积物,并通过过滤周围的水来改善水质。
双壳,一箭双雕
来自污水和农业径流的过量营养物(主要是氮和磷)是对水质的一个重大危害。这是一个双壳类动物可以帮助解决的问题。

2017年的一个试点项目研究了贻贝的清洁能力。当它进食时,一只淡水贻贝每天可以过滤至少60升水中的氮。研究人员初步估计,实验中投放在河口的337000只成年淡水贻贝在六个月内可以在其组织和贝壳中吸收72公斤氮。

淡水双壳类是地球上最濒危的物种之一。干旱、森林砍伐、农业、水坝以及水温变化都会对其生存造成威胁。
所以,重建野生贻贝种群——利用这些贻贝改善和保护水质,恢复更广泛的生态系统,可谓一箭双雕。
写在最后
天下没有完美的事儿。

成功的实验也有让人担忧的一面,其中,最关键问题是——通常,人工繁殖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母体基因。比如,实验中释放的首批24000只淡水贻贝,全是四只母贻贝的后代。
基因组成的多样性得不到保证,会影响放归后的繁殖。
科学家们表示,未来更多的实际操作中,确保足够的遗传多样性,以及监测各个物种对食物和资源的竞争是需要持续关注的。
希望不远的将来,恢复双壳类和水生植被群落能被作为是改善水质的一种重要工具。让大自然保持自身清洁的能力,对比排水,挖河等治标不治本的重型工程,似乎优秀很多,不是么?

作者感谢你的关注(- _-)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