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教室的句子(泛说“完美教育”下的“教室文化”)
Posted
篇首语: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描写教室的句子(泛说“完美教育”下的“教室文化”)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描写教室的句子(泛说“完美教育”下的“教室文化”)
说到校园文化,作为教育人都知道要加强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它对提升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起重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谈到班级文化,人们可能就不是那么清晰明朗的了。可能是就班级布置一下,在教室的前后左右都放上一定的文字图片,比如:前面黑板上面的班风,后面的黑板报,左右的名人名言,还有一些守则、眼操、班级四表等内容。一句话,把教室四周比较大的墙壁都利用起来,赋予它们一定的育人功能。
我们平常所见的教室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标签式文化、口号式文化,可以说太统一,太正式,没有个性,没有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说是浅文化,仅仅是一些布置和装饰罢了。
“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完美教育”文化,是一个较广范围,较深层面的文化。它说教室文化一是指向学生生理和身体发展的文化,二是指向学生认知和情感发展需要的文化,三是指几学生道德和公民性民展需要的文化,四是指向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需要的文化,五是指向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发展需要的文化,六是指向学生艺术和审美发展需要的文化。
这上面的六条对教室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全面的要求,也是原则性的指导。针对具体的班级来说,不可能也不必要这样面面倶到。如果真是那样做了,可能一口教室的四面墙都不够用了。如果非要做这样的一口标准化、完美化的教室文化展示教室是可以的,给学习都提供一个学习的示范,一个全面的样本。
照上面所说的六点再来对照我们以前教室的文化,就会发现它所存在的问题。一是程式化,二是概念化,三是表面化。
程式化就是一所学校多少个班级都是按一个标准做下来的,集中统一,从栏目的设计、内容的呈、数量的多少、字体的标准、色彩的搭配都是一个样,难免给人以僵化死板之感。
概念化就是所发展的内容都是大道理性质的,比如班风都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内容,名人名言都是古代人、近现代人或外国人的经典语句,虽有的加上注解,但对小学生来说,还是难以全面理解,更谈不上照此去做了。每个班级里的中小学生守则内容虽是新版本,但在行文上过多讲究了统一。强调字面格律上的对齐与精巧。内容描述更是高大上,没有细节化,可操作性不强。
表面化就是有的设置内容没有使用上,像班级里的荣誉栏纯粹成了一个挂在墙上的摆式,没有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再比如眼操挂图,每个班级都有,再看看各班学生眼操做得情况,就可见眼操挂图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像现在各班的电子班牌又是一个新形式的表面文章。共性易做,个性难显。
因此我们对于教室的文化布置在适当统一的大要求下,也要有各班自己的特色和风格,要有自己班级特有的东西,把共性和个性有机的融合,丰富育人多重功能。
有专家说教室文化的目标:小教室,大人生。我们的教室是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自由呼吸、健康成长的文化空间,所以,教室文化应该是师生的行动指导,更应为学生的多元发展提供多彩的文化。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