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宗教战争背景过程简介法国宗教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Posted
篇首语: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法国宗教战争背景过程简介法国宗教战争的结果是什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国宗教战争背景过程简介法国宗教战争的结果是什么
法国宗教战争简介:法国宗教战争的背景和过程是怎样的?法国宗教战争的结果是什么?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法国宗教战争简介
法国宗教战争(les Guerres de religion)(1562—1598年,一说1559—1594年),又名胡格诺战争/雨格诺战争。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
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连续八次的天主教和新教的激烈对抗,对十六世纪的法国造成了破坏。
亨利四世于1598年颁布宗教宽容的南特敕令,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自此结束。使法国王权得到加强,为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复兴创造了条件。但也有其局限性。
法国宗教战争的背景
胡格诺战争的原因是王权同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宗教派别矛盾的激化。16世纪前期的法国,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人口中的90%从事农业。
王权从11世纪开始逐渐加强,对法国的统一和国家的形成是一种积极进步力量。但是,在中世纪的法国(甚至整个欧洲),王权的强化和确立是在同贵族权威和割据势力进行斗争的曲折过程中逐步实现的。
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不断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他们通过购买破落贵族及与爵位相连的产业、纳捐官职等方式跻身贵族之列,成为统治阶级的一部分。他们的经济、政治利益和国王的权威密不可分,支持王权对内抑制贵族势力、对外进行扩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15、16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和加尔文教在法国迅速传播。
人文主义的杰出代表埃普塔尔宣扬“信仰得救”和“回到《圣经》上去”的理论,以莫城为中心积极宣传新思想。加尔文教强调信仰得救,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和封建等级观念,主张废除繁琐的宗教礼仪,取消偶像崇拜、朝圣和斋戒,教徒选举产生神职人员,建立简化、纯洁和廉价的教会。大批手工业者尤其是印刷工人、小商人、农民以及下层教士接受上述教义,成为加尔文派新教教徒,被称为胡格诺派。
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原因是宗教迫害。16世纪40年代,亨利二世指定特别法庭惩办异端,大批胡格诺派人士被处以火刑。1559年,年仅15岁的太子弗朗索瓦二世继位,实权落在军功显赫的吉斯家族手中,新旧教派之间的冲突骤然加剧。
法国宗教战争的过程
第一次(1562–1563)
开始于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在路过瓦西镇附近时,发现新教徒违反国王的禁令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他认为这是对他的权威的公然挑战,立即下令对犯禁的新教徒进行攻击,死伤近200人。“瓦西镇屠杀”成为持续30多年的胡格诺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双方的兵力不多,在战争中都依靠外国列强,天主教派依靠西班牙;加尔文派依靠英国、德意志公爵和荷兰教友。
1562年12月德勒一战天主教派的将领蒙莫朗西被俘,圣安德烈元帅战死。
1563年2月,吉斯公爵在围攻奥尔良时被暗杀。孔代也在德勒被俘,纳瓦拉国王安托万死于鲁昂之围。
1563年3月,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发布安布瓦斯敕令,给予新教徒信仰自由和在指定地区举行宗教仪式的自由。
第二次(1567–1568)
1567年9月,孔代和科利尼率新教军队劫持太后和查理九世未遂,包围巴黎。11月10日,在巴黎北郊圣德尼一战,双方不分胜负。德意志新教选侯派兵驰援胡格诺派,天主教徒和宫廷屈服。
1568年,双方签订《隆朱莫条约》,重申安布瓦斯敕令。
第三次(1569–1570)
1568年9月,查理九世在天主教派的压力下撤销先前发布的宗教宽容敕令,禁止胡格诺教徒举行任何宗教仪式,一切官吏和法官都必须宣誓效忠天主教会,新教牧师必须在两个星期之内离开法国,双方的第三次战争由此爆发。
1568年8月:逮捕新教徒首脑孔代亲王路易一世·德·波旁和海军上将加斯帕尔·德·科利尼。1569年3月,天主教军队在雅尔纳克大败新教军队,孔代阵亡。10月3日,蒙孔图尔战役,科利尼又被击败。
1570年8月,太后卡特琳签署圣日耳曼敕令,使新教徒获得礼拜自由和在几个设防安全区自派总督的权力。
第四次(1572–1573)
1572年8月23—24日夜间,胡格诺派的重要人物正聚集巴黎,庆祝其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婚礼。亨利·吉斯(吉斯公爵之子)以巴黎各教堂钟声为号,率军队发动突然袭击,杀死胡格诺教徒2000多人。由于24日正值圣巴托罗缪节,因此这一血腥的夜晚在历史上被称为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由此对抗激化。
这次大屠杀之后,法国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胡格诺派首先在南部和西部组成联邦共和国,对抗中央政权。
1573年6月,查理九世签署《拉罗竭尔和约》,准许新教徒在拉罗竭尔、尼姆和蒙托邦举行教仪,给予这些城市信仰自由。
第五次(1574–1576)
1574年新教领袖孔代亲王亨利一世·德·波旁和纳瓦拉的亨利从宫廷的逃亡。
1574年5月,新教派再度起事。朗格多克在原总督丹维尔伯爵领导下正式分裂出去。
1575年,新教派发动全面起义,胡格诺教徒全部动员起来,为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屠杀报仇雪恨。
1576年5月,亨利三世签署了博利厄敕令,谴责圣巴托罗缪之夜的大屠杀,同意为死难者昭雪,除巴黎和王室住地外,一切法国城市都有权举行新教仪式。
相关参考
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的影响有哪些?普法战争法国为什么输?本文这就为你介绍:普法战争简介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普鲁士王国(德意志国的前身)同法兰西第二帝国之间的战争。因长期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德意志统一问...
法国七月革命的背景政治经济政策查理十世清洗了军中曾为拿破伦效力的军人,引起人民不满。恢复了土地贵族的权力;赔偿六十五万法郎予曾在法国大革命中损失了财产的旧贵族(émigré);国债的利息由百分之五减至百分之三...
法国荷兰战争的结果签订条约法荷战争结束于1678年的奈梅亨条约(theTreatyofNijmegen)的签订。荷兰国土恢复并得到低关税的优惠、瑞典也取回战争中失去的西波美拉尼亚,但法国获得巨大胜利。和约确认法国对弗朗什孔泰、佛兰...
...瓦·迪普莱西是波亚都的一个小贵族,他自始至终参加了法国的宗教战争,先是亨利三世的宠臣,后来又成为亨利四世的部下。黎塞留本人先后在军事学校和加尔维学院学习军事和神学。1606年亨利四世提名任用黎塞留为吕松主教...
越南抗法战争简介:越南抗法战争的背景是什么?越南抗法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越南抗法战争有什么意义?本文这就为你介绍:越南抗法战争简介越南抗法战争(英语:VietnamesewarofresistanceagainstFrance),即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16~17世纪是宗教大辩论的时代。如果你有心观察,就会发现几乎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讨论“经济问题”、工资、工时、罢工以及跟社会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因为这些都是现代社会的主流话题。然而,生活在1600年或1650年的孩子...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西提岛上,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属于哥特式建筑,在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非常具有代表意义。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市中心的西提岛上,是天主教巴黎总教区的主教座堂。圣母院属于哥特式建筑,在法兰西岛地区的哥特式教堂群里非常具有代表意义。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整...
...no])又译雨格诺派、休京诺派,基督教新教加尔文教派在法国的称谓。“Huguenots”原意“日内瓦宗教改革的追随者”。将教育作为与天主教争夺教派势力、扩张宗教影响的重要工具。在法国创立大批初级学校,32所学院和8所大学...
...隆德运动),是一场西法战争(1635年-1659年)期间发生在法国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运动。投石党运动的过程一、矛盾引发1643年法王路易十四登基时只有5岁,由太后奥地利的安娜任摄政女王。她的宠臣红衣教主马萨林任首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