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之道(专访《舌尖上的中国3》主创:品美食之味,悟中国之道)
Posted
篇首语:知识是从刻苦劳动中得来的,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悟之道(专访《舌尖上的中国3》主创:品美食之味,悟中国之道)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悟之道(专访《舌尖上的中国3》主创:品美食之味,悟中国之道)
【环球时报记者 张妮】阔别4年后,《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于2月19日(正月初四)在央视综合频道和纪录频道同步播出。《舌尖3》共8集,每集50分钟,主题分别为:“器具”、“宴席”、“厨人”“小吃”、“点心”、“食养”、“时节”、“融合”。节目播出后短短几天,片中出现的章丘铁锅在天猫上的销量已增长近6000倍。前两季的强势效果再度显现。“七八年前,《舌尖》第一季播出时,中国基本上没有美食类纪录片。在前两季的基础上,第三季如果没有更多创新,没有突破和发展,我相信观众会不满足的。”《舌尖3》总导演刘鸿彦女士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食物、人物和文化,是第三季最核心的三个要点。
第三季的创新与突破
据刘鸿彦介绍,《舌尖3》开发出“器具”、“食养”、“宴席”、“融合”等新的创作主题方向,都是之前没有触碰的。此外,在国际视野下更有吸引力的食物是什么、食物跟国家形象的关系等都将有所呈现。“大家都说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这个博大精深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肯定不仅仅是这个食物是怎么切的,怎么做的,背后肯定有更深层的东西。”刘鸿彦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食物是中国人感知和把握世界的一个重要方式。《舌尖3》希望探索的就是在这条发展之路上,中国人是如何一点点吃成了今天的样子。据了解,《舌尖3》力求完善故事,强化人物,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迁徙与融合,深度讨论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
“器具”是《舌尖3》全新开掘的方向,也是开篇。刘鸿彦表示,以往的美食节目对于参与创造美食、盛放美食、隐藏在美食背后的器具关注较少。《舌尖3》将“器具”独立成篇,讲述了灶、刀、坛、锅、盘、碗等美食器具的故事。比如,“河南穿山灶”讲述的是河南三门峡特有的地坑院内穿山灶,一个灶台可以放置七口锅同时操作,蒸煮炖焖还能保温,能够很快做出当地著名的十碗席。这种烹饪方式是当地老百姓数百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器具”分集导演骆永红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器具”放在第一集,是因为所有的食物再精美,它的源头离不开灶、离不开锅,离不开从食器到盛器。“器具跟食物密不可分,比如,节目里的铁锅是三万六千锤锤打出来的,手把和锅是一体的,适合厨师翻炒,它的不粘锅这个特点,就用了九转大肠、清水炒鸡蛋这两道菜表现出来。”骆永红表示,铁锅和炒菜的关系,不仅体现在成就了鲁菜,还体现在因有铁锅才有了“炒”,“炒”在中国烹饪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烹饪术里面有54种炒法。
至于食物入选《舌尖3》的标准,刘鸿彦称,每集的主题不同,入选标准也不同。比如“小吃”这一集的导演黄鹤带着团队在8个月内去了20个城市,接触了136个人物,调研及拍摄了120种小吃,精挑细选后,才将云南的稀豆粉、四川麻辣烫、天津的煎饼馃子以及陕西的水盆羊肉等展现在大家眼前。
《舌尖3》除了表现器皿和美食,还通过故事讲述背后的人。“陕西水盆羊肉”讲述老白在陕西开着一家水盆羊肉店,每天熬汤、煮肉、打馍,几十年如一日。儿子继承父业后,老白把关,坚持开店前品尝汤的味道,不合格就不开门。这个故事让大家看到了老白在浮躁时代的持守和安静、数十年如一日所成就的匠心。发现老白故事的《舌尖3》策划周塬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节目在选择人物时有一个硬性的标准,就是人物一定是跟食物紧密关联在一起的,不能脱离。讲人物时,食物是背景;讲食物时,人物是背景。”
在“融合”一集中揭秘了辣椒如何成为食物的过程。最早在昆曲里就出现了辣椒,那时辣椒作为观赏植物,后来随着人们的迁徙,被带到西南,后被发现可以食用。每一种味道的迁徙,都来源于人的迁徙与融合,融合是继承与包容,包含着创新和希望。该集导演张木表示:“中国人有一个词叫味道,我们不仅想品‘味’,还要品‘道’。这种‘道’正是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中国美食的独特性,从历史演化过程中探究中国美食的流变。”
纪录片的核心与生命
“纪录片跟这个时代有密切关系,即使主题是食物,也不是单纯讲食物,《舌尖3》不是教人做饭的片子,是讲食物和食物背后故事的片子。”刘鸿彦认为,纪录片最核心的一点是,一定要有创作者的诉求和表达。她引用《舌尖3》宣传片里的一句“金句”(这句话来自第一集的片中人物厨师兰明路)称:“‘爱是最好的调味品’。无论是美食背后的人物故事,还是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爱都是调出最好味道的佐料。”
骆永红认为,矛盾、冲突、情感是一个纪录片的生命。“为什么大家总说故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而不是说菜有多么奢华。因为那里正是你情感的记忆。器物、食物一定离不开情感,离开了情感,片子也就不成立了。”
刘鸿彦表示,西方国家经过多年发展,有很好的纪录片土壤,她在加拿大、荷兰看的很多纪录片都是在影院看的。“在中国,纪录片也开始进入院线了,虽然票房不见得很理想,但毕竟是一个好的势头,一步一步来,毕竟影院的传播效果和电视、新媒体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纪录片发展来说,现在是一个特别好的时代,关键是看创作者是不是真的能把握住,发自真心地去创作。”
《舌尖》的启示
《舌尖》系列纪录片自推出以来,在国内外引起轰动,成为现象级话题。究其原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常讲“民以食为天”,过去中国人要吃饱都很难,现在,吃饱不再是我们的议题了,我们要享受美食,它更多地变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提升、消费上的升级。中国人的生活形态越来越优雅化、精致化,人们除了追求好吃外,还希望更多了解食物背后的文化意蕴、食物与生活方式、生活哲学的联系,而这些恰恰在《舌尖》系列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在对外传播中国文化方面,美食是最重要的切入点,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生存背景、生活方式与美食潜移默化地有机结合起来,是讲好中国故事比较好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让外国受众找到差异中的共同点和共同中的差异点。”张颐武表示,中国的食物、中国人对食物的感觉,肯定跟其他国家不一样。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美好味道、品味的追求是相通的。再加上《舌尖》系列借鉴了国际纪录片的表现手法,能给观众带来很好的审美享受,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优秀载体。
张颐武表示,目前,观众中存在的一些争议主要在于从《舌尖2》开始,似乎关于食物本身的东西少了,人物故事讲得太用力。一些观众的诉求和摄制组的某些诉求之间是有一定差异的。他认为,美食纪录片未来可更侧重挖掘中国食物、味道本身的奥妙,增加一些硬知识。比如,中国食物的一个核心就是“鼎中之变”,靠煎炒烹炸把食物做得特别熟,不像西方有半熟,熟了以后味道完全不一样。这些中国文化奥妙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总体上《舌尖》系列纪录片都很好,每一季都耳目一新”。张颐武说。
相关参考
德州(简称德),古称安德,山东省地级市,是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古就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说起对美食的热爱,德州人绝对不输给其他任何一个城市,哪一样都能让你在德州流...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不同的风俗人情,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风格。忻州,地处晋北咽喉之处...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它的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是它的文明史的一部分,是中国灿烂文化的结晶。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造就不同的风俗人情,也形成了不同的美食风格。忻州,地处晋北咽喉之处...
广州特色甜品(舌尖上的广州,十大必吃的美食小吃,没吃过的等于白来这里)
广州是广东的省会城市,也是中国十大“美食之都”之一,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广州菜主要是粤菜,讲究用料广博,选料精细,口味上以清、鲜、嫩、香为主,追求食材的原汁原味。这既符合广东的气候,又符合现代营养学...
自改革开放以来,牛肉丸成为潮汕特色美食美名远扬,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垄美斋牛肉丸著称。传统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
自改革开放以来,牛肉丸成为潮汕特色美食美名远扬,其中尤以用料上等口味正宗的——垄美斋牛肉丸著称。传统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
舌尖上的美食——晋城美食之晋城过油肉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晋城过油肉的主料为...
舌尖上的美食——晋城美食之晋城过油肉过油肉是山西传统名菜之一,至今在全国享有盛誉,被人们称之为"三晋第一味。"但是,在山西过油肉,晋城过油肉却独树一帜,其制法、风味另有特色。晋城过油肉晋城过油肉的主料为...
梅州手动香油机(舌尖上的梅县:它是客家人常见的桌上美食,乾隆曾赐名“金裹玉”)
冬日下午3时,52岁的林阿伯骑着三轮车来到集市,车上放着木制豆腐架,豆腐架上的竹匾里整齐地摆放着黄皮豆干,每一个都色泽金黄,方正小巧,豆香醇厚,为了防止灰尘落下,豆干上铺着湿润的白纱布。在梅县区南口镇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