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成本的计算公式(企业成本管理会计3)
Posted
篇首语:勤奋的人是时间的主人,懒惰的人是时间的奴隶。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总成本的计算公式(企业成本管理会计3)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成本的计算公式(企业成本管理会计3)
平均变动成本=总变动成本/总业务量
平均固定成本=总固定成本/总业务量
平均总成本=总成本/总产量
变动成本的最初变化很大,但是当业务量上升后,成本的变化越来越小。这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节约有关,有时候叫做规模报酬递增。
变动成本的最初变化很小,但是随着业务量的上升,成本的变化越来越大。这可能与制造过程中的成本增加有关,有时候叫做规模报酬递减。
业务量变化对成本的影响程度可能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①企业在多大程度上作为劳动密集型制造商进行运营;②管理方式会影响成本增加的程度;③企业在多大程度上满负荷或接近满负荷地运营;④一些外部因素,如经济状况产生的影响;⑤员工的素质及态度是企业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
企业所持有的存货包括以下部分或全部内容:原材料、在产品、限制的零部件或消耗的材料、完工产品。
存货控制系统的内容:①预定存货;②购买存货;③收取存货;④储存存货;⑤将存货发送给销货商并保持合适的存货水平。
必须对存货持有量进行控制,主要原因在于:①持有大量的存货,成本昂贵且浪费,因为企业本来可以将这些存货占用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②如果企业存货耗尽,生产将受到干扰,会造成潜在的利润损失;③储存存货会增加企业额外的成本;④长时间持有的存货可能会变质或报废,从而导致大量浪费。
持有存货的主要原因:①确保有足够的存货满足完工产品的以外需求;②在各个生产步骤之间提供一个缓冲;③能够获得可能的批量采购的折扣;④能够应对材料供应方面的季节性波动;⑤能够解决原材料使用量或生产需求方面的差异;⑥有利于保证生产过程的平稳;⑦作为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葡萄需要出仓一段时间才能发酵;⑧在通货膨胀时期,可以作为对未来价格上涨的一个对冲。
与购买和持有存货相关的成本包括:
(1)持有成本包括下列要素:①储存存货的成本以及监测存货水平的成本;②用于购买存货的借入资金产生的利息费用;③为保护存货而发生的保险费用;④如果存货报废而发生的成本;⑤如果存货变质毁损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浪费成本和处置成本。
(2)订货成本包括:①与订货或接受订单有关的管理与办公费用;②运输货物发生的的运输费;③企业自己生产存货的成本,而不是从外部供应商那里采购。
(3)缺货成本是指当企业存货耗尽而发生的相关成本,缺货成本包括:①企业销量受到损失而发生的成本;②不得不紧急订货补充存货的成本;③生产停工损失,例如机器不得不进行额外维护的成本;④工人停工带来的成本;⑤企业声誉和形象受损所带来的成本。
最常用的存货量控制包括:
(1)再订货点(ROL)是指决定在订货时项有存货的持有水平。再订货点=存货的最高耗用量*收到订单的最大间隔时间。
(2)最低(缓冲)持有量是指为避免缺货允许存货持有的最低水平。最低持有量=再订货点-(平均耗用量*平均间隔时间)
(3)最高持有量是指存货持有量达到了造成企业资源潜在浪费的水平。最高持有量=再订货点+再订货点-(最低耗用量*最低间隔时间)
(4)再订货量是指企业到达订货点时需要采购的存货量。在一个简单的存货控制系统中,它是最高持有量与最低持有量之间的差。再定货量=最高持有量-最低持有量。
(5)平均存货量是指企业在多数时间内持有的存货量。平均存货量=缓冲持有量+1/2再定货量。
经常使用的一种固定在订货量的方法是计算经济订货量。这种机制假设平均存货量总是等于再订货量的一半,那些持有安全储备存货的企业不适用于这种机制。
这种机制通过考察存货持有成本与订货成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最低存货总成本。如果订货量较小且订货频繁,则订货成本会增加,但存货持有成本较低。如果订货量较大而订货次数较少,则订货成本较低,但储存成本上升。
存货持有成本单调上升,而订货成本是下降的。在两条线的交点处,存货持有成本等于订货成本,此时存货总成本到达最低,因此这一点就是经济订货点。
可使用的其他存货控制系统:①对存货的订货周期进行定期评估;②两箱系统;③ABC分类方法;④帕累托(80/20)分类法。
会计师可以选择多种方法计算发出材料的成本,但是最常用的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后出法以及加权平均法。
(1)先进先出。假设有发出的存货都是按照最先购买的存货最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先进先出法的优点:①先发出旧存货符合逻辑,这样可以避免其变质或报废。②容易理解。③剩余存货的计价将更接近于可能的重置成本。
先进先出法的缺点:①应用该方法比较耗费时间,尤其是当企业多批次按不同价格购入存货时;②管理人员发现按不同价格计算同类材料的成本,决策变得困难起来;③如果存在较高通货膨胀,发出存货的价值将与当前市场价值相差甚远。
(2)后进后出法。假设所有发出的存货都是按照最后收到的存货量最先发出的原则进行计价。
后进后出法的优点:①发出存货将按照更接近于当前市场价值的价格进行计价;②管理者会对当前价格更加了解,因为发出存货的成本更接近当前价格。这可能会更有利于进行决策。
后进先出法的缺点:①对这种方法理解起来略有困难,因为可能会发生多批存货以满足总需求。②决策可能会更加困难,因为存货价格的不同以及存货物理上的转移,即最旧的存货最先发出的事实与成本计价方法不同。
(3)加权平均法。该方法要求对企业持有的所有存货计算平均成本。每当收到新的存货时,就需要重新计算一次平均成本。发出的存货与剩余存货的单位成本相同。
存货的平均成本=收到的存货总成本/收到的存货总数量;
加权平均法的优点:①材料价格的任何波动都会被平滑掉,从而简化决策。②比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更简单,因为不需要确认存货的不同批次。
加权平均法的缺点包括:①计算出的价格与实际成本不符,并且当价格波动较大时会变得更加复杂。②如果存在通货膨,平均成本的计算滞后于实际价格波动,不利于核算的及时性。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