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山水国画图片大全(王石岑:“新徽派”山水画的代表(朱德义))
Posted
篇首语: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徽派山水国画图片大全(王石岑:“新徽派”山水画的代表(朱德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徽派山水国画图片大全(王石岑:“新徽派”山水画的代表(朱德义))
王石岑:“新徽派”山水画的代表
摘要:以王石岑为代表的“新徽派”山水画家,继承了前人重视写生的传统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实现时代精神和笔墨的合流,给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就了“新徽派”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用新的理念去思考绘画的本体问题,顺应时代而超越时代,正是王石岑“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写照。
关键词:新徽派 笔墨 时代
安徽山水画历史底蕴深厚,明清之际有渐江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梅清为代表的“宣城画派”以及萧云从为代表的“姑孰画派”等,都是从属于徽派美术的重要画派。写生曾经是徽派画家的优秀传统,笔墨是一种“心象”的昭示,笔墨内涵丰富。到了近现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宾虹,从中国画内部体系中实现了古典笔墨的现代转化,成为徽派画家把传统笔墨现代化的榜样,为“新徽派”的开创树立了典范。
一、“新徽派”的内涵
“徽派”是指徽州地区的文化经历融合、发展,最终高度成熟,在文化史上形成标志性的样态。徽派画家们重视笔墨、个性鲜明,特别是新安画派,尤重笔墨和师法自然,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安徽山水画的兴旺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从历史序列来看,从“新安画派”的渐江到程邃、戴本孝等画家,可以说安徽山水画的发展,历史脉络清晰,传承有序。
虽然“徽派”有着曾经的辉煌,但是近现代由于地域、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安徽美术发展的式微。那么在当代,传统的文人士大夫已不存在,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尽管,近现代也出现了黄宾虹、赖少其等个别具有历史担当的画家,接续徽派绘画的传统,力求开创崭新的局面。但当代安徽山水画家如何重续徽派传统绘画,并进一步的发展创新,这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新徽派”主要是指对“新安画派”的继承与创新,建国以后,以王石岑为代表的新一代艺术家,亦继承了这种开拓创新的精神,重视写生的传统,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变化,给新山水画注入了活力。他们在实现时代精神和笔墨合流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同时也成就了“新徽派”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精神。他们使安徽山水画的创新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从而使“新徽派”的开宗立派成为可能。
首先,“新徽派”在传统的山水画加中入西画的造型手法,降低笔墨的文化属性,将笔墨还原至材料层面,使传统的笔墨屈从于科学的造型、明暗,使得历来以写意为重的山水画,开始探索写实的可能性。
其次,“新徽派”重在探索与表现当代生活和当代人的精神风貌,因此,题材的变化必然对笔墨提出新的要求,加之现实主义本身就富有极强的现代性和时代性,这就迫使画家不得不进行笔墨的创新。
第三,“新徽派”的创作题材具有很强的地域性,而且强调与本土文化血脉的紧密联系,保持着浓郁的安徽地域特色。
所以,“新徽派”就本质而言,具有地理区域、历史渊源、文化继承等多方面的内涵;就时代精神而言,“新徽派”赓续了新安画派的传统;就笔墨而言,“新徽派”又发展了绘画表现技法等,体现了笔墨语言的当代表达。
二、王石岑:“新徽派”的代表
王石岑(1914-1996),安徽合肥人,诗书画皆擅,尤工山水,曾任安徽省书画院副院长、安徽省美协常务理事。王石岑一生从事美术教育和国画创作,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王石岑的艺术生涯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在艺术上的追求和境界不同:第一个阶段:1953 年之前主要以学习为主,学习传统,转益多师。师从中央大学教授黄君璧教授学画为其后的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阶段:1954 年至 1972 年是成熟期,重视写生,打通传统。作品实现了山水画创作的现实主义变革,尽管存在着主题遮蔽笔墨的弊端,但毕竟为笔墨的革新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传统的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时代风貌。第三个阶段:1973 年至 1996 年是收获期,独具面貌,自成一格。画面雄丽壮阔,气势磅礴,墨色沉着稳重浑厚,采用淡淡的赭石和蓝或绿的颜色,显得非常浑厚,体现出精湛的绘画技巧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在他的笔下,自然山水显得苍茫凝重,具有一种永恒性和庄严感。
从创作实践看,王石岑继承了“师法自然”、重视笔墨的的徽派绘画传统;从艺术传承看,王石岑汲取新安画派的丰富营养,并受到黄宾虹、岭南画派的影响,我们之所以说王石岑是“新徽派”的代表,因为他引领了“新徽派”的这样几个特点:
首先,重视写生。安徽山水画的现代性转折始于1950 年代,而王石岑转型期的绘画风格正代表了那个时期安徽山水画的现实主义风格。可以说,王石岑五十年代很多有影响的作品都是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如入选全国美展作品《关山万里图》、《黄山》、《黄山疗养院》、《梅山水库》、《清溪归暮》、《山村秋夜》等,以及由文化部推荐出囯展出的作品,包括《黄山莲花峰》、《晓雾初开》、《黄山百丈泉》等,但他又不是摹仿自然、照搬自然,而是重视表现画中融入对自然的沉潜体验、领略感悟,真正体现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其次,创新笔墨技法。如果说从王石岑初期的画风里,仍能看到乃师笔墨痕迹的话,那么中期以后,王石岑的运笔则更加老练,几乎在每一笔墨色里,都有着干湿浓淡的变化,不但强调墨色的变化,而且体现毛笔的刚柔相济,线条变化多端,刚健丰润兼有,长线如行云流水,短线则顿挫多变。他不但在画法上上追唐宋,在他中后期的画作中,不但可以见到对渐江、石涛、梅清、程邃、戴本孝的师法临习,而且横向注重向当代画家学习,可见看出对黄宾虹、傅抱石等人的借鉴,兼采傅抱石的皴法、李可染的笔墨之长,同时也不排斥西方绘画写生、造型、色彩技法,在山水画的现实主义变革中,让笔墨产生了新的可能性,为山水画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强调地域特征。王石岑多次旅行写生,对祖国山水有很深的感受和体会,既具有传统的笔墨技法,汲取西方写实的表现技法,因此在创作时能游刃有余地表现出安徽山水的地理特征和自然风貌。王石岑的画与本土文化血脉具有紧密的联系,如他作品中影响较大《九华天台》、《梅岭初晴》、《群峰竞秀》、《黄山》、《黄山莲花峰》、《黄山疗养院》、《梅山水库》、《黄山百丈泉》、《晓雾初开》、《巫山登龙峰》等,多反映皖南风貌与山乡美景,保持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
三、王石岑对“徽派”的继承和发展
当然,“新徽派”的“新”是建立在对“徽派”继承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继承,只有创新也不能叫 “新徽派”。我们通过对王石岑与“新安画派”进行比较,可以很清楚的发现王石岑与“新安画派”的异同,以及他对“新安画派”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首先,从画家的人品与画格看:新安画派的画家都很注重个人的风格和操守,立身处世独立不倚,在艺术上自辟蹊径,致力于创新;而作为“新徽派”的重要人物,王石岑为人低调,但他的作品却一点不低调。他创作态度严谨,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平生淡泊名利,心态平和,始终与政治性始终保持一定距离。这使他的山水画作品脱尽俗气,格调高雅,无论是立意构图,还是笔墨意境,均能匠心独运。
其次,从绘画作品的意境看:新安画派的山水画一般设境幽辟、意趣荒寒的意境,笔墨简淡明快,线条圆润挺健,在空间处理上是以虚代实,具有鲜明的个性;而从王石岑保存下来的作品看,却是平实而生机盎然,天真而韵味深厚,没有荒寒、萧散之境,更不作哗众取宠,故作惊人之笔。其中巨幅创作画面磅礴昂扬,气势恢宏,博大沉雄,用笔豪放洒脱,既富传统中国文人画风,又具浓郁的时代风貌。
第三,从画家的笔墨技法看,王石岑注重笔的法度和墨的韵味,不断汲取“新安画派”、“姑孰画派”的丰厚营养,在笔墨技法方面体现出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尤其是梅清“凝炼秋景、淋漓流丽”的笔墨风格,以及程邃“干裂秋风、润泽春雨”的焦墨技法,是他学习的主要方向。王石岑不但注重吸收传统笔墨技巧,而且善于学习当代人的笔墨技法,如吸收岭南画派的渲染技法,但经过他的进一步发展、融合发挥,画面更加湿润柔和,“无墨而染”成为他最擅长的技法。正如他的同事郑震教授所评论:“画用笔苍劲,运墨浑厚,皴法多变,构图清新。又融入岭南画派的渲染之长,层层相加,厚而不浊,使画中气韵生动而空灵。”
第四,从画家的艺术风格看:王石岑先生尊重传统而不墨守,崇敬师长而不局限。如王石岑在笔墨技巧、语汇与个性风格方面,呈现出传承有序的文脉,然而他又不囿于传统,而是博采众家,汲取精华。王石岑深入生活,直面时代,他以师法自然为宗,以写家乡山水风貌为本,不但改变了摹古之风,而且对以黄山为主体的徽派山水进行了现代诠释。但他始终坚持高度的学术精神和专业态度,他的严格自律和对艺术本体的坚守,使其作品达到了审美的高度纯粹性。
第五,从画家的表现手法看:从他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奇山异水,反而都是平常的安徽自然景色,既没有很明确的主题,也没有很强的叙事或情节,表面上看纯粹是一种自然的再现。但他将自己的体会溶入作品之中,使传统手法与写生素材巧妙地融合,而没有夹生的痕迹,作品中的山和树、云和水古雅苍秀,亦真亦幻,生机盎然。
第六,从画家的身份地位看:传统新安画派的画家多为安徽本地的文人士大夫阶层,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高的精神追求,而王石岑年轻时就学于中央大学艺术系,经过了严格的学术和艺术训练,具备全面的学术素养,中年后又回到安徽,在安徽师范大学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由此可见,王石岑是注重修养、品格高尚、技巧娴熟的学人,这一身份使他具有着高度的学术精神,作品具有高度的纯粹性。
综上所述,王石岑对新安画派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和发展,学习古代绘画优秀遗产,汲取新安等画派的营养,但他师古而不泥,厚古不薄今,所以他的山水似古人,又具有自家的面貌,透着古代文人的恬淡之境,而在美学追求上却体现着现代知识分子的思考与探索。透过王石岑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传统的延续与嬗变,也看到了当代山水画的另一种现代性表达。王石岑不但主动地继承“徽派”,还主动将本土文化融入到一个大的时代文化背景中,用新的理念去思考绘画的本体问题,顺应时代而超越时代,成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写照。
结语
王石岑继黄宾虹之后,引领了“新徽派”的发展,成为“新徽派”的代表。他的山水给人的感觉是:既古雅又清新,即传统又现代;既是沉潜玩赏,又是抒发表现;既重自然之形神,又重笔墨之理趣;没有荒寒、冷峻、野逸、孤芳避世,却有奇丽,俊俏、超然、坦荡奔放。因此他的山水画属于“新徽派”的范式,与旧文人画的意境、审美完全不同。由此可见,要实现传统艺术创新,不仅仅是笔墨的创新,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转捩。
虽然天道酬勤,但历史依然留下了遗憾。遗憾的是在王石岑年富力强、创作力最旺盛的岁月,正是极左意识形态和文化虚无主义盛行的时期,囿于时代的局限,他在绘画方面的才情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最后几年为疾病所困扰,难以握笔,留下了难以弥补的遗憾。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原因,作为“安徽八老”之一的王石岑,生前寂寞,身后寂寥,不曾举办过一次个人画展,不曾出版过一本画集,大量作品多流散于民间。他在美术史上的地位,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认识,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各方面努力搜集,如今《江上点帆——王石岑画集》已经出版,2014年9月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省书画院、合肥市委宣传部、安徽美术出版社联合主办了“王石岑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展”,这都为我们重新认识他的艺术价值提供了很大的空间。我们通过研究和继承王石岑的艺术,可以为未来安徽山水画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作者:朱德义 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资助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建国初期十七年中国画研究》
项目批准号:AHSKY2014D124
相关参考
徽派水墨画画家(国画鉴赏|虚实得当画笔下的徽派山水意境之美——刘伟锋)
刘伟锋INTRODUCTION简介 出生休宁,笔名墨疯,号石孔居士,字渔公,别号白岳山樵,77年生,文心堂堂主,新安青年画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嗜好丹青,幼承家学,师从著名新安派大师汪采白传人汪朝友先生,潜心专研领悟黄宾虹...
徽派写意山水画(江西农村改造民宅,四层农房蜕变古朴徽派小院)
在江西婺源思溪延村,有一栋徽派小院,和很多民居一样,它单单只是一户家庭的居住所。但这户家庭将小院改造创新,变成一栋名为“素舍”的徽派民宿,至今游人不断,改造房屋的资金也迅速回了本,全村不少人都在效仿。...
章飚,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五、六、七届理事,中国版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任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安徽省文史馆馆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安徽分院执行院长,安徽绿色书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安徽省文联副主...
神州秋赋-#湘山人##姚永丰#旭日耀神州,江山映客秋;盛世歌诗赋,烟云瑞气流。姚永丰国画山水为了让自己在悲伤中抽出身来,不去想曾经的快乐,只能画画写诗了!生活总要继续!不变的是江山千古,随变的是世事...
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送友人入蜀唐·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归嵩山作唐·王维清川...
01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唐)元缜《离思》之四02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薇。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
...看其是否主题突出、故事精彩、情节感人。2、游。对待山水画欣赏要像旅游区旅客观景一样一路仔细地观览过去。北宋画家郭熙提“高、深、平”的“三选法”,就是对待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要采取“平远、深远、高远”的办法...
沙发大型壁画(沙发墙壁画 家中挂画这样选 名家山水画更显品味)
...的精致,展现主人对空间的审美要求。家中挂画:而国画山水画作为家居装饰挂画的一种,给居室添加一丝色彩,增添一丝活力,丰富空间层次,让你的家居生活更富有美感,也很容易就会成为整个居室的焦点,令家居空间瞬间...
木雕家具(蕴于“层峦叠嶂、清溪回流”之间的徽派古典家具,折射出哪些中式美学?)
...然村落建成“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生命有机体。评估徽派民间家具,设计师也多会通过对民间家具是否能传递文化价值的角度进行重点研究。何谓民间家具?映衬“本地化的生活”是关键一般而言,文化人类学将家具归于“...
平板电脑后盖山水画喷(夏绍毅:山水画用墨最忌“死灰、黑而不亮”)
文|夏绍毅【摘要】:大家都知道,创作一幅满意的山水画实属不易,除了具备极强的控笔能力外,还得精通各种墨法及水法。当代的许多山水画为何让人看起来无神韵、灰扑扑的?其实就是笔墨功夫不过关,尤其是不善于用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