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尼龙袋(《穿越乡野时空》穿着(4-2):尿素袋争做衣服的艰难岁月)
Posted
篇首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徐州尼龙袋(《穿越乡野时空》穿着(4-2):尿素袋争做衣服的艰难岁月)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徐州尼龙袋(《穿越乡野时空》穿着(4-2):尿素袋争做衣服的艰难岁月)
二 由棉布到化纤
家织布的沉沦当然宣告了机织布的胜利。
六十年中,大机器生产的机织布终于取代家织布,最终全面占领了农村市场,这种占领也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变化过程。
如上所述,机织布作为洋布,细布,有很多优越性,一进入农民的视线内就产生了强烈的新鲜感,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农民往往对它“可望不可即”。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称述这些布匹的名称,如“学丝蓝”、“丝光蓝”、“鱼白蓝”、“洋合子”之类,都带有艳羡的味道。
后来,“平纹布”、“斜纹布”、“华达呢”、“织工呢”之类的名称逐渐多起来,层次也开始提升,布料也由纯棉向棉毛混纺发展。
然而,凡是带有毛料的布匹都是昂贵的,一般的农民是不敢问津的,只有少数青年人因结婚要求条件高才去购买,而且往往要到徐州市等较大的地方才能买到。
▲老供销社布匹柜
布料的另一个发展方向则是开始出现化纤产品。
化纤布料出现于1970年代,不要布票,但比较昂贵,大约要10块钱才能扯一条裤子。
那时的10块钱能买30多斤麦子。
通常的名称有“的确良”、“毛毕叽”、“绦卡”、“绦纶”等,有的是纯化纤的,有的则是与棉、毛混纺的。
特别是“的确良”做的衣服,耐磨,不走样,容易洗,干的快,受到群众的青睐。
当时有两句民谣,是讽刺个别在婚姻问题上追求财富的女性的,说是“的确良,毛毕叽,胡子拉碴也愿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化纤布料在人们心目中的较高地位。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时生产队开始使用化肥,其中就有日本产的尿素,是用尼龙袋子装的。
这种袋子又薄又结实,如果改做成衣服穿在身上,轻飘飘的,又舒服又省钱,因此大多数用过的空袋子就被某些生产队的干部据为已有,做成衣服。
于是农民中流传了这样的顺口溜:“大干部,小干部,穿的都是尼龙布,前边写的是日本,后边写的是尿素。”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人们对化纤布料的喜爱。
▲尿素袋子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使用的布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和繁荣,特别是大量农民成了从事布匹和服装买卖的个体户,更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发展趋势。
目前,农村布料市场起码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布料的质地品种俱全。
除了土布早已退出了之外,有纯棉的,有棉毛、棉纤、毛纤、棉毛纤混纺的,有纯毛的,有纯化纤的,等等,什么都可以买得到,其中,化纤的成分还是占主导的地位。
2、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化纤布料刚刚入市相比,人们已不再热衷于化纤产品,甚至有一种唯恐避之不及的心态,而最向往的倒是纯棉的。
退一步也是宁可要含有棉纤混纺的,也不要纯化纤的。我们在市场上可以看到,顾客总要反复向卖主询问、或拿起商品介绍标牌仔细研究它的含棉量。
这是因为,农民也已认识到,化纤的产品有许多优点,但由于它是化学产品,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而棉产品是天然的,对人体会有保护作用,起码不会造成伤害。
这些正说明了农民的环保意识的增强,生活质量的提高。当然,含棉的布料价位较高,但许多人已不在乎这些。
▲农村布料市场
3、布料花色品种俱全,让人目不暇接。
再不要人们自己去印染,再不是过去那种单调的白、黑、蓝。花色的丰富多彩,正是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的反映。
4、直至1980年代,农民都是自己扯布做衣服,现在买成品服装的几乎已占了百分之九十几。
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热衷于名牌的成品服装。成品服装是经过专门设计的,是赶潮流、赶时髦的,它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遮身蔽体,更重要的是能显示一个人的形象、一个人的气质和风度。
而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穿成品服装,也可以节省许多缝制的工夫,以利于集中更多的精力去从事更重要的工作。
三 缺衣少穿的岁月
过去,人们喜欢把“缺吃少穿”作为一个词使用,这是有道理的。
我们说,“吃”和“穿”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从上文“缺吃”的叙述中就可以想见到“缺穿”的情景。
那么,当年人们“缺衣少穿”到何等程度,还是让我们列举出一些具体的现象来看吧。
1、打补丁。
所谓补丁,是在衣服的破损处补上的用以遮盖的布片。这样的补丁,在今天的农村中,恐怕是很难找得到的了。
但是在当年,在任何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中都可以看到。
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为什么要打补丁?因为衣服破损了。为什么会破损?因为穿的时间长,因为没有钱买新的。
那时候经济生活的困窘迫使人们在穿衣上只须能遮身蔽体就可以了,哪里会像现在似的每人都有几套衣服可以随时替换呢?
因此,衣服破了,就打上个补丁,补丁破了,再打上个新补丁,叫“补丁摞补丁”,甚至补丁的颜色与原来的衣服极不相衬,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带补丁的衣服
2、大的穿了小的穿。
这里是指家中有几个孩子的情况。由于孩子始终处在长身体的阶段,首先对老大总要不断更换较大些的衣服。
那么他原来的相对来说小了的衣服怎么办?决不会随意丢弃,而是让小一些的孩子接着穿,小一些的孩子长大了让更小一些的孩子接着穿。
因而一个家庭中,小些的孩子只能“拾”哥哥或姐姐的衣服穿而自己从没有过新衣服的现象也是极为普遍的。
当然,孩子长大了,剩下的衣服叫亲戚家的小孩子“拾”了穿的现象也不稀奇。
还有,大人的衣服穿破了,也可以拆开再改成小衣服给小孩子穿。
3、有的人一年到头就只有一身衣服,连一件替换的衣服也没有。
一条裤子,冬天套上棉花就是棉裤;春秋天,去掉棉套就是夹裤;热天,去掉裤里就是单裤。
有的到冬天连作裤套的棉花和裤里也没有了,就只能穿那件单裤,俗称“灯笼裤子”。
有的虽有棉套,但没有里子,只好让棉花直接贴在身上,人们叫它“羊皮棉裤”。
想想看,如果连这件单衣也破了,那又如何生存?
许多人为保护这唯一的单衣不受损,夏天在地里干活时就干脆将上衣脱掉,光着膀子任凭烈日曝晒,下身只穿裤头;有的人则会乘午间休工的机会,将汗湿的衣服洗好晒干,以便下午干活时再接着穿。
4、老人的衣物被子女当作家产瓜分。
那时候,如果有哪家老人去世了,老人遗留下的衣物则成了子女们继承的家产。
要知道,那时的老人也不会有多么像样的衣服,甚至有些是老人多年卧病所穿,但子女们也往往会为得到一件而感念不已,甚至有的子女还会为此出现纷争。
5、多数人没有一件能出门的较体面的衣服,在需要走亲戚、会客人时常常要向别人借衣服穿;有的年轻人结婚时因买不起新衣而花钱租赁衣服。
有的新娘子陪嫁的衣服只用一个小包袱皮子就能带完,这种情况,人称“轿里掏包袱”。
6、很多人没有内衣,冬天只有一个破棉袄,这叫“空筒子袄”。
为了让袄充分发挥作用,往往不扣纽扣,而是抓住袄的两个衣襟紧紧贴着身子叠合起来,腰间用一根带子或绳子牢牢地捆住。
旧时代,没有衬衣和内裤是十分平常的现象。
7、冬天没有棉鞋,有个木底或草底茅窝就是最高的享受。
没有袜子,茅窝里装上一把麦穰或芦缨(注:芦苇的花穗,这里指干枯的花穗。具有保暖作用,是编织茅窝不可缺少的材料,也可以填在棉鞋中保暖)就代替了袜子,有的用块破布或破棉花套将脚紧紧裹上,也代替了袜子。
▲芦缨
8、有的人冬天没有被子,就在厨房的锅门口堆上柴火,钻进去睡觉,或者钻进喂牲口的草屋里睡觉。
9、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增添新衣服。
过去的人对新年特别向往,特别是小孩子。因为只有到那时,人们才能不仅得到好吃的,而且得到新衣服。
年是个关,俗称“年关”,家里再穷,也要千方百计做身新衣服,特别是给孩子。
人们把这样的新衣服叫做“晃年新”。得到新衣服的人们则兴高采烈,在节日的喜庆气氛中互相比试和夸耀。而在今天,谁也不会为此而兴奋不已。
10、衣服破了,打上补丁,毕竟还能给人以较整洁的感觉,而如果衣服破了,连补丁也没有,这儿一个洞,那儿耷拉一块,就足见贫困到何等程度了。
在新旧中国交替之际,农村中的这种现象也是处处可见。
四 各类衣着式样的变化
六十年来,农村各类衣着式样的具体变化更明显地反映了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变化更是大量的,无所不在的,在此我选取一些主要的方面作些叙述。
1、头部
解放初,继承老的传统,婴幼儿冬天戴老虎帽,不冷时戴宫式帽。这两种帽子都是农村中心灵手巧的妇女用针线缝制而成的。
老虎帽后面拖长的部分遮住后脖颈,最后还有两根布带,布带上坠有铜钱。老虎帽套有棉花,既保暖,又美观。
▲幼儿老虎帽
宫式帽状如古代皇宫中人所戴帽式,装有各种花饰。
这两种帽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消失,代之以在店铺可以买到的束顶的线帽,这种帽子省却了制作的手工,保暖而轻巧。这种样式至今仍然存在,只是质地更好。
▲幼儿宫式帽
青少年,解放初冬天戴的是手工缝制的布棉帽。
这种棉帽一般为黑色,带有两个耳巴子。耳巴子下端缝有布带,可以放下来系在嘴巴下面,能遮住耳朵和面颊不受冻,不冷时则可以折上去系在帽顶上。
这种帽子也于六十年代消失,代之以机器生产的棉帽或学生帽。学生帽又称单帽,一般为蓝色,春秋天都可以戴。
▲棉帽和单帽
再就是火车头帽,火车头帽的耳巴子带有厚厚的绒毛,特别暖和,小孩大人都喜欢戴,这种帽子也早已不见了。
▲火车头帽
现在的人往往都喜欢穿成品衣服,冬天穿的成品衣服如羽绒袄上往往都连带着帽子,不冷的时候搭在背后,冷的时候拉起来套在头上,脖子、脸、耳朵都能包住,轻巧而方便,无论是大人、孩子、男的、女的都非常适宜,所以市场上的帽子业已趋萎缩。
成年或老年,解放初要么戴棉帽,要么是“马猴帽”。
所谓马猴帽,类似于现代的“反恐帽”,是绒线织的筒状帽,上面束顶,平时将筒卷到额头,冷时可放下来,把头脸全套住,只在两只眼睛处留有两个洞。
热天,农民出门上地或是赶集,全是戴席夹子。
席夹子是用高粱秸或芦苇编织成的草帽,既可以遮蔽阳光,又可以遮风挡雨,甚至在田头树下可以作坐垫,极便宜,极方便。
但是近年来,除了个别老年男性外,再没有人愿意戴了,大概是嫌它太土气的缘故吧。
▲席夹子
年轻女性在解放初一般也戴帽子,是手工缝制的,不仅遮住头部,而且也能把她们的辫子裹在其中,当然也有的只用条毛巾裹在头上。
▲顶毛巾
后来有了方巾,立即引来妇女的喜爱,需要保护头时,则可以把头裹得严严实实,平时则可以围在脖子上,显得稳重而有精神。
到了今天,年轻女性的时尚感特别强烈,她们崇尚的是新潮服饰,方巾已落伍了,只在年纪较大的女性中存在了。
▲方巾
老年女性在解放初大都戴有“勒子”,棉的,能裹住额部和头的两侧,勒子里面有顶纱包,盖住头发,但后脑勺上的“纂(zuán)”还是外露着。
平时,则是顶着一只手巾。
那时还没有机织的毛巾,只有手工织成的蓝条子布手巾。现在的老年女性冬天多是戴毛线编织的帽子,平时则顶方巾。
▲绾纂的老太太
冬天,保护脖子不让进风是一件重要的事。解放初,多是将一条手巾围在脖子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围巾盛行。
围巾也叫围脖,较长,一般是线的,用的时间长了,显得细,也不保暖。后来兴起毛绒的,粗大暄软,保暖性强,但现在也很少有人用围巾了。
▲围巾
关于“乡野时空”公众号的通用说明:
“乡野时空”源自于我著作的《穿越乡野时空》这本书,是一个关于中国苏北农村田园生活和民俗文化在1949-2009年间乡野巨变的数字展览馆。
10年来,我虽然一直坚持拍照,但可惜的是有些事物早已在我所能接触到的环境中消失,再也寻找不到了,常常使我感到遗憾。因而我偶尔在网上碰到的也注意留存,这样的图片也有一部分被我充实到了这个《乡野时空》“展览馆”里。这里,我要对这些图片的原创者致以衷心的感谢。如果有同志认为侵犯了他的著作权,我将会表示道歉,并给予删除。
敬请读者诸君多多关注“乡野时空”这个平台,多多给予批评和建议,让我们共同把这个网上展览馆办好。现授权给《丰沛文化》公众号转载,以传播地域文化。
孙尊斌
二零二二年
相关参考
我的时空穿梭手镯(赛罗奥特曼的奥特手镯居然被打烂,靠终极铠甲穿越时空逃命到地球)
视频加载中...赛罗奥特曼的奥特手镯居然被打烂,靠终极铠甲穿越时空逃命到地球
我的时空穿梭手机(推荐6部穿越时空的电视剧,《魔幻手机》上榜,最后一部百看不厌)
哈喽,大家好,今天给大家带来了6部穿越时空的电视剧,《魔幻手机》上榜,最后一部百看不厌,一起来看吧!第一部《宫》,这部电视剧由杨幂主演,而且也是一部穿越剧,杨幂在剧中饰演的角色一不小心穿越到了清朝,并...
日本时空胶囊是什么东西(穿越时空遇见你,大阪城的时空胶囊里到底藏了什么)
图片来自网络日本大阪城别名“金城”或“锦城”,和名古屋城、熊本城并列日本历史上的三名城,由日本战国时代赫赫有名的大名丰臣秀吉所建,是丰臣氏的本家所在。苦孩子出身的丰臣秀吉凭一己之力脱颖而出,本能寺之变...
来源:日照市旅游摄影协会<
新款led线条灯(凡尔赛 LED日间行车灯犹如穿越时空的光影流线)
原来是TA的飞梭流光前脸极具视觉冲击感的"X"型LED日间行车灯犹如穿越时空的光影流线优雅流畅的身姿线条,自带艺术格调一动一静之间,更显优雅时尚凡尔赛
爱因斯坦的时空胶囊(那些穿越时空的“礼物”,爱因斯坦“时间胶囊”6938年才开启)
2013年9月,埋藏30年的乔布斯时间胶囊被发掘,这个时间胶囊呈管状,长约4米,里面装满了收藏品。最惹人眼球的当属丽莎鼠标。丽莎鼠标是乔布斯用女儿的芳名命名的,它是第一代商务电脑的专用鼠标,在当时十分罕见。2016...
爱因斯坦的时空胶囊(那些穿越时空的“礼物”,爱因斯坦“时间胶囊”6938年才开启)
2013年9月,埋藏30年的乔布斯时间胶囊被发掘,这个时间胶囊呈管状,长约4米,里面装满了收藏品。最惹人眼球的当属丽莎鼠标。丽莎鼠标是乔布斯用女儿的芳名命名的,它是第一代商务电脑的专用鼠标,在当时十分罕见。2016...
...帔,倾城红颜,成为了公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浪漫。(来源:极目新闻)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
...帔,倾城红颜,成为了公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浪漫。(来源:极目新闻)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
提花装帧布(艺术之美如何穿越时空?揭开“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印制出版秘辛)
...临其境,进入古代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这些古画是如何穿越时空,“走”入画册,呈现在“大系”读者眼前的?自从《宋画全集》惊艳亮相的一刻起,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