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式振荡器(文盲都能理解的物理科普第三部分)

Posted

篇首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往复式振荡器(文盲都能理解的物理科普第三部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往复式振荡器(文盲都能理解的物理科普第三部分)

紫外灾变

紫外线

见到卢、普二人的报告结果,帕邢也开始了测试,温度范围比卢、普实验的温度要低一些,不到三个月,帕邢宣布,他得出的结果与维恩公式的预测完全一致。

世界太美好了!听到帕邢的实验结果,有个人长舒了一口气。

不是维恩。也不是卢默尔。而是普朗克。

马克斯·普朗克,1858年4月23日出生于德国基尔。马克斯的祖辈多为教会或政府工作,曾祖父、祖父都是哥根廷大学著名的神学教授,父亲是慕尼黑大学著名的法学教授,一个名符其实的书香门第。马克斯排行老六,他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和一个弟弟。

虽然马克斯始终不肯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的确天资聪颖。难得的是,他从小就懂得刻苦用功,一点也没浪费天分。这让他上学也没遇到过什么困难,始终名列前茅。

他多才多艺,5岁时就弹得一手好钢琴;上中学就写得一手好文章,对古典文学情有独钟,还试着写诗剧;诗剧还没写完,数学老师赫尔曼·米勒尔又发现马克斯的数学才能出类拔萃,主动利用业余时间教他天文学、力学,马克斯兴致勃勃,照单全收……又聪明又懂事又勤奋的完美孩子。

大家都认为,小普朗克丰满的理想一定会顺利变成丰腴的现实。

普朗克也这样认为。于是,他选择了一个理想:当音乐家,做舒伯特!

然后,他信心满满地去见父亲的朋友,慕尼黑著名钢琴演奏家科林先生。科林先生听了他的演奏,很负责任地告诉他,你还是干点别的吧,你不适合专门从事音乐工作。

挚爱钢琴的普朗克有点失落。不过这不算太糟,自己还可以写作嘛。于是,他把自己的作品拿给同学们看,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同学们给意见比还钱快多了:你还是干点别的吧,你写的东西很刻板,缺乏技巧和热情。

人如其文。普朗克没心思去分析,这个评论,到底指的是他本人还是他的作品。他在想,我数学不错,并且对自然科学的挚爱不亚于音乐和文学,那么,数学、物理也是蛮不错的选择!

于是,咱俩和普朗克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场景。1874年,德国慕尼黑大学,约利教授告诉16岁的普朗克,你还是干点别的吧,物理学已经完成了,没啥好干的了。

悲哀啊!

如果我一无所长,就不会为选择而迷茫;如果我只有一条路,就不会为错过而疯狂;现在我有很多选择,却条条大路都堵死,上帝啊,你倒底要闹哪样?!

虽然如此,普朗克还是选择了物理,大自然太奇妙了!约利教授口中那个完美的物理学,让他着了迷!

在大自然这位神奇美人面前,抑制不住好奇心,Hold不住诱惑,是一个科学家必备的品质。

普朗克虽然自认循规蹈矩,但他恰好具备这种品质。数学、物理学得有板有眼,乐队也搞得有声有色,慕尼黑的校园生活让普朗克过得有滋有味。都是自己爱干的事儿,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经验告诉我们,当你脚下的路越来越直、越来越平的时候,那意味着,前方不远处一定是曲折和坎坷。不过话又说回来,哪条溜光大道不是人走出来的?!

1875年冬。一场肺病从天而降。普朗克不得不回家养病。

养病是一件痛苦的事,不仅是因为病痛更因为没事可做。但普朗克给自己找了不少事——专心学习。有了充足的时间博览群书,病榻上的普朗克视野居然一下子开阔起来。赫尔姆霍兹、克劳修斯、基尔霍夫、玻尔兹曼……这些闪光的名字,以及他们闪光的思想,让病中的普朗克每每激动不已,难以自持,如果不是病痛压身,他不知跳起多少回了!

柏林!柏林!

1877年,普朗克得偿所愿,转入了心中的圣地——柏林大学。这里,可以聆听赫尔姆霍茨,可以直面基尔霍夫,热血沸腾的青春,遇上生机勃勃的名校,想不燃起理想的烈焰都难!

然而,普朗克的激情之火似乎总是惨遭泼水。这回泼水的,正是让他慕名而来的偶像。泼水的手法,不是劝他干点别的,而是给他上课。

赫尔曼·赫尔姆霍茨,德国物理学家、生理学家兼心理学家,很拽的一个科学家,却是很衰的一个教授。他记性不太好,却从来不备课,讲起课来吞吞吐吐,常常出错。他的课堂有一点十分协调:讲的人、听的人都同样厌恶这堂课。

还好,基尔霍夫备课特别认真。甚至每字每句都经过反复斟酌,一旦备好课,他就严格照讲,不会少说一句,也不会多说一句,比背课文还枯燥。

好吧,这样我也忍了,可是,你就不会讲点最前沿、最尖端的东西,让我们受受启发吗?事实证明,不能。

这些大神都不会讲课?当然不,克劳修斯就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

鲁道夫·朱利叶斯·埃曼努埃尔·克劳修斯,德国物理学家和数学家,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提出者,热力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虽然克劳修斯不在柏林大学,但仅仅是阅读克劳修斯的论文,就已经让普朗克激情澎湃了。可见,作为一个物理学教授,传道授业,口才固然重要,笔杆子也是相当重要的。

普朗克依然坚持去听赫尔姆霍茨老师、基尔霍夫老师的课,即使课堂上只剩下3个人,也有一个是普朗克,充分体现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与此同时,他被克劳修斯笔下神秘而美妙的热力学征服了。

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这简直就是“神的启示”!

热不会自发地从较冷的物体传给较热的物体。这个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寻常现象,竟然是大自然的一条铁律!它是如此简单,如此显而易见,看似平凡无奇,却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违背!

为什么?

这些,我们到热力学的时候再说。

反正普朗克是被彻底迷住了,并且很快就有了研究成果。

1879年,21岁的普朗克以论文《论机械热力学第二定律》拿到了博士学位。论文把克劳修斯的思想概括为“任何方法也不能使导热过程变为可逆的”,拓展了理论宽度。

普朗克满怀期待地把论文分别寄给了赫尔姆霍茨、克劳修斯、基尔霍夫,前两位也不知看了还是没看,反正论文如石沉大海。基尔霍夫倒是仔细阅读了论文,还给出了意见:你的思维过程是错误的。

郁闷啊!

遭到打击不要紧,要紧的是,在自己热爱的每个专业都遭到打击。

就算各专业都打击你也不要紧,可如果出手的,都是这些专业的权威,你会怎样?

好吧,你不在乎权威?可这些权威是你的偶像。你的偶像们都在打击你,你当如何处之?

放在一般人身上,早就趴下了。

但他是普朗克。

1880年6月14日,普朗克又提交了一篇论文,题目很枯燥:《各项同性体在各种温度下的平衡状态》。这篇论文让他获得了在大学教授理论物理的权利。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普朗克虽然连遭打击,但情况还不错,他的两篇论文,分别为他争得了学位和授课资格。他回到慕尼黑大学,当上了讲师。并开始尝试,把热力学和电动力学统一起来。

虽然我们总是注意到普朗克所遭受的打击,但不得不承认,他的路,还是比较平坦的,至少,比在这个年龄时的爱因斯坦强多了。并且,热力学上的公平原则,开始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好运气不会总是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坏运气也是。普朗克转运了。

1885年5月12日,27岁的普朗克收到了一份邀请函:去基尔大学担任特别教授,主讲理论物理。这份工作有2000马克年薪,足以支撑一个家了。

于是,他娶了青梅竹马的玛丽·默尔克。她是慕尼黑一位银行家的女儿。

在学术上,他也取得了一些成果,著成了《普通热化学原理》、《热力学讲义》,影响不小,他已经成了热力学的新锐。

1888年11月,一份意外荣誉降临到普朗克头上,柏林大学邀请他接替基尔霍夫,任理论物理学教授。基尔霍夫在1887年10月去世了。本来,在柏林大学拟的候选人名单上,头一名是赫兹,还有其他几位,但这些大神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于是赫尔姆霍茨推荐了普朗克。

普朗克欣然接受了这个邀请。1889年,他来到柏林大学,接替了基尔霍夫的教授一职,还兼任了新设的物理研究所所长。那时,赫尔姆霍茨已经去管理PTR了。1892年,普朗克提升为正教授,此时的他,已经是德国顶尖大学的高级物理学家了。

1894年,赫兹去世了,赫尔姆霍茨也去世了。克劳修斯早在1888年就已经驾鹤而去,玻尔兹曼那时正陷入痛苦不能自拔。

36岁的普朗克左看看,右看看,吓了一跳:自己成了屈指可数的顶梁柱之一!

作为一根顶梁柱,是没有选择的,你只能承担重任。

这些个重任里,有一项是担任德国顶尖物理学杂志《物理年鉴》的理论物理顾问。与咱国现在的顾问不同的是,人家这个顾问是真顾问,影响力非常大,有权决定所有理论物理来稿的生杀去留。所以,爱因斯坦那篇不朽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才得以发表。

PTR的工作,顶梁柱当然也是了如指掌。基尔霍夫的黑体谜题,普朗克一直很在意。现在,作为领头羊,不能只是在意了,他必须直面。

但这项工作远远不是看起来那样简单。你越深入其中,就越感压力山大。还好,关键时刻,维恩挺身而出。

维恩的工作先后得到了卢、普和帕邢的证明,普朗克当然要长舒一口气。但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

他要给维恩定律找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1899年5月,普朗克成功地把维恩定律纳入热力学第二定律麾下。有人开始称这个加强版的维恩定律为“维恩-普朗克法则”。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这个冠名。

普朗克建议:进一步测试分布定律,要从重从快,不仅是检验维恩,也是检验热力学第二定律!

卢默尔和普林舍姆其实已经在干这事儿了。他俩花了9个月的时间,扩大了测试范围,减少了实验误差。1899年11月,他们的报告显示:在长波范围,维恩理论预测的强度总是偏高。

但是,帕邢的新测试报告却显示了相反的结论:维恩定律与实验相当吻合。不止是帕邢,除了卢、普二人的实验,其余所有测试都支持维恩定律。

普朗克虽然十分愿意相信帕邢等支持派的实验结果,但理智告诉他,你必须认真审视,谨慎处之。

冲动可以创造世界,但理智可以拯救世界。1900年9月,普朗克的朋友海因里希·鲁本斯带来最新实验结果:在远红外线一端,维恩定律被证实无效。

35岁的鲁本斯是工业大学的普通教授,他也是PTR的客座工作人员。他和PTR的同事费迪南德·库尔玻姆合作,Diy出了一个黑体,可以精确测试远红外线区域。他们发现,辐射波越长,与维恩定律的预测差距越大。

维恩公式预言,当波长趋向无穷大时,能量密度——也就是一定空间或质量中所储藏的能量,与温度无关。但是实验表明,这时,能量密度与绝对温度成正比!

这是一个噩耗。

瑞利勋爵(对,就是汤姆逊的老师)见维恩公式在长波上出了糗,便出手相助,他拿着维恩公式左看右看,最不顺眼的就是那个分子假设!还是用麦爷的电磁学理论靠谱。

于是,瑞利也得出了一个公式,后来经英国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家金斯修订成型,史称“瑞利-金斯公式”:

ρ=kT[(8πv^2)/c^3]

其中,k是玻尔兹曼常数,c我们都认识,v是频率。

公式的具体意义咱们文盲先不研究,这里出现了不止一个熟悉的东西。

看到没?频率!

这个公式成功地描述了长波上的黑体辐射规律。

但没人能高兴起来。因为,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当v趋向无穷大时,也就是波长λ趋于0时,能量将疯狂暴涨,在短波段,黑体将释放出无穷大的能量!

如果这个公式的预言属实,我们还抢夺什么能源?造一个黑体扔在那,够全宇宙用的了!

这是一个更大的噩耗。

物理学家们面对这两个噩耗,哭笑不得。他们重新审视这两个公式:维恩从分子假设——也就是粒子的角度出发,得到的公式搞定了短波,却在长波上丢盔卸甲;瑞利、金斯从波的角度出发,摆平了长波,却在短波上铩羽而归。

就好像你定制一双鞋,由两个顶级设计师亲手制作,左脚的那只舒适无比,右脚的那只无比舒适,可悲催的是,它俩不是一双,而是两个单只!

这么好的两只鞋,扔掉怪可惜的,改成一双不就得了?对不起,左脚那只是尊贵俏丽的高跟鞋,右脚那只是休闲憨实的登山靴!

这不是物理,是恶作剧!

在上部,波和粒这两个家伙已经折腾得天昏地暗,令人头晕目眩。现在,正当大家余悸未消、注意力刚要成功转移之际,它俩又不合时宜地冒了出来。

保罗·埃伦费斯特对这事儿也很无语。与麦克斯韦、基尔霍夫、赫尔姆霍茨那些物理很牛、但授课很糗的大神不同,这个荷兰籍的奥地利人是真正一流的教授,那些复杂的、高深的物理理论,他总是能够清晰地、浅显地表达出来,善于概括本质。爱因斯坦这样评论好友埃伦费斯特:“我所知道的最好的教授。”

老爱心中最好的教授看着瑞利-金斯公式,无比纠结,它的推论,实在是骇人听闻!于是,埃伦费斯特给它起了个骇人听闻的名字:紫外灾变。

然后,我们的老熟人,白胡子老头开尔文勋爵驾着两朵乌云出场了,其中一朵是MM实验带来的光速不变和以太之死,另一朵是黑体辐射危机,也就是眼前的“紫外灾变”。

虽然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有点瘆得慌,但是没关系,它既不会引起生化危机,导致医药费上调,也不会引起经济危机,导致CPI上调。

不过,物理学家们看着它,血压会上调。搞不掂黑体,还搞什么物理!

俗话说,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普朗克个子虽然不大,但他是顶梁柱。

什么是顶梁柱?就是你顶得住也得顶,顶不住也得顶!

所以,关键时刻,普朗克朝那朵乌云挥出了谨慎的一剑。却没想到,这一剑,割裂了经典物理的天空。不仅让整个物理界惊悸狂躁,更令挥剑人自己颤栗不安!

量子幽灵

维恩公式、瑞利-金斯公式出生没多久,就直接被实验证伪,那么,它们到底算不算科学理论?

当然算!这都是正正经经、如假包换的科学理论,即使被证伪以后,它也是科学理论!想辨别科学和伪科学吗?请认准科学标签:可证伪性!

什么是“可证伪性”?

是指从一个理论推导出来的结论、解释、预言等,必须要有被证明是错误的可能。

这是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提出的概念。波普尔是著名的科学哲学家,他原籍奥地利,犹太人,二战期间被迫移民英国。他的研究,涉及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社会哲学、逻辑学等等,是当代西方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波普尔认为,判断一个理论、一个命题是否科学,其标准就是,它是否具有“可证伪性”。他有一句名言:“科学经常是错的,而伪科学倒有时是对的”。这话乍听起来,很难让人接受,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这才是分辨科学与伪科学的必杀技!

我们在上部“所谓科学理论”里提到过:任何物理理论都只是假设,在这个意义上,它只能是暂时的,你永远不能证明它。

为什么?因为科学理论的表述,永远是最清晰、最确定、最具体的。这样的表述,验证起来,也永远是最明确、最直接、最老实的。而这种验证方法,谁也不能保证,永远不会出例外。

比如,咱俩发现一个科学理论:人,都是胎生动物。

这个表述,任何人拿来就能用——这正是科学理论的显著特征。我随便指一个人,你用这个理论,都能推断出TA是胎生的。而且你也能预测,今后出生的人,也是胎生。

为啥使用效果这么好?因为它的表述足够清晰、明确、具体,这种表述,是最诚恳、最可靠的,因而是最有用的。

那么,我们怎么去验证这个理论呢?非常简单:观测。

不停地观测。

只要观测范围内的每个人都是胎生的,我们就相信这个理论。如果有一天,发现有人是卵生的,只要一例,这个理论就立即被证伪,我们就必须修正它,或者放弃它。

规则极其公平、简单、清晰、有效。

那么,我们能不能一劳永逸,证明这个理论“永远”正确,或者“绝对”正确呢?

不能。

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以下几点:

在我们的观测范围之外,绝对不存在非胎生的人。

以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非胎生的人。

从前绝对没有过非胎生的人。

那么,最清晰、最确定、最具体的表述,并且它的预言有被证伪的可能,就是科学吗?当然不。科学理论,要符合已有的观测。

比方说,我提出一个理论:所有人都不是胎生的。这个够清晰,够确定,也够具体,但是,很显然,这不是科学学说,而是信口胡说。因为它在提出时,就已经明显不符合观测了。

好吧,“科学经常是错的”,这句话我弄明白了。可是,不可能被证伪的理论,怎么就不是科学理论了?

因为不可能被证伪的理论是抖机灵,它的结论就是没有结论,也就是废话。

比方说:有的人是胎生的。

这句话你怎么挑,都没毛病,绝对正确,简直就是传说中的真理!

可是,当你使用这个理论时,就悲哀了。我随便拽来一个人,你用这个理论来推论一下,TA倒底是不是胎生的?“有的人”里面包括TA不?凭什么包括?又凭什么不包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恐怕越分析越乱,最后只好领导说了算。

悲哀的是,我们却总是沉溺于这种“永远正确”的伪真理中,不能自拔。陶醉于滴水不漏、两头堵、弯弯绕的废话技巧之中。

我们长于纠结“对错”,却不善分辨“真伪”。

尤其是,对一些模棱两可、一言多解、晦涩艰深的所谓至理谶言,我们有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尊崇。其实,揭开它故作神秘的面纱,这些所谓的高深理论,就是浅薄的抖机灵,没什么实际意义。

比方说,你有事去请教高人,高人给你吟一首:

子有三般不自由,门庭萧索冷如秋。

若逢牛鼠交承日,万事回春不用忧。

你问这是啥意思,高人捋须微笑:此乃天机,时机一到,你自然会顿悟滴~!

于是——

你失恋了,你顿悟:萧索、冷如秋,可不是咋滴!看后两句,还有希望?你膜拜:高人呐!

你恋爱了,你顿悟:若逢牛鼠“交承”日,万事“回春”不用忧。你慨叹:高人呐!

你罢官了,你顿悟:门庭萧索冷如秋。你拜服:高人呐!

你升官了,你顿悟:万事回春不用忧。你崇拜:高人呐!

……

看看,伪科学有时是对的。

如果有人还是不服气,那么,这里可以提供一个预测战争的全能谶言——咱俩倒背如流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好诗啊!但你没看出它的“深刻内涵”来:

无论哪场战争,无论发生在何时何地,无论是赢是输,这首诗都早已预测到了:

在白天,有“白日”嘛;在夜晚,“白日”已经“依山尽”了嘛;在山上,有山啊;在水里或水边,有河有海;在城里?有楼哦;赢了,更上一层楼嘛;输了,白日依山尽,日落西山象征啥就不用解释了;逃了,入海流嘛,蛟龙入海得自由;没逃掉,入海流嘛,再逃也逃不出大海;一仗打发财了,水生财嘛,又是河又是海的;一仗打穷了,里面那么大个穷字明摆着嘛……你就“悟”吧,越悟越多,越悟越深,就会把这首诗当作天下第一博大精深的神作。

如果你尊崇某人或某理论,那么,千万不要神话化之。因为对于粉丝团以外的人来讲,神化和妖魔化没什么本质的分别,所谓粉到极处自然黑,就是这个道理。

当你对某个高人迷信不疑,就天然地以为,他的每句话里都暗藏玄机。所以,不论这个高人说句什么话,也不管他本来是什么意思,人们都能从中“悟”出许多道理来。同样一句话,能得出多种解释,并且,有的解释完全相反,你却都能“悟”出它的合理性来。这种荒谬的自欺怪圈,让许多人沉迷其中而不自知,陶醉在一次又一次的“顿悟”之中,以为自己越悟越深,其实是越陷越深,一旦有人试图叫醒他们,他们往往勃然大怒:浅薄!无知!高人的理论岂是你们这些寻常之辈能够参透的?!

比方说孔子的一句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你可以这样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对老百姓,只需使其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啥要这样做。

你按照这个理论,实施了愚民政策后,发现这是巩固你的独裁统治的有效手段,不由得由衷赞叹:孔圣人就是高啊!

但是你也可以这样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不认可,就要使他们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你按照这个理论,与百姓加强沟通,发现这样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于是不由得五体投地:孔夫子实在是高啊!

看,同一句话,两种完全相反的认识,却都在说它“高”。

如果这句话是一个无名小卒说的,就会遭人鄙视,至少也会被无视: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服气?孔圣人的这句话,俺还能给出第三种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老百姓可以驾驭(驱使)时,就顺其自然;不可以驾驭时,就得去了解他们。是不是也很有“道理”?

我们玩文字游戏,或者写诗填词,可以用模糊、委婉的表述来增添趣味和美感。但是,用作哲学交流,或者思想沟通,必须表述精确,语义明晰。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沟通工具,它表达的意思不够清晰,不够准确,让不同的人听出不同的意思,让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悟”出不同的意思,这是交流、沟通的失败。也许在当时,古人的表述是明确的,但是后来,随着文字、语境、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缺失,我们在理解上不是那么准确,不是那么肯定,这都很正常,不正常的是,把这种多歧义的理解,作为 “博大精深” 的一种证据来看待,就太搞笑了。

有人说,难道老子的学说不够博大精深、不够美吗?当然不是这样。老子的学说的确博大精深,但是,它是哲学,很牛很美的古代哲学,影响颇大,可惜它不是科学。我们可以用它来修身养性,体悟人生,也可以用它树立三观,甚至可以用它指导处世为人,都没问题。但是,用它来附会科学理论,去弘扬中华文化,就不止是坑爹了,还坑祖宗、坑老子、坑“孙子”、坑文化。

真正的科学理论,无论谁来说,无论谁来用,它都一样,不会因提出者的地位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使用者的身份不同而偏离。

那么,我们怎么识别伪科学呢?

首先是检验。

科学,可以通过严格的科学方式进行检验,在其有效范围内,具有普遍性,没有发现反例,并且具有可重复性。

伪科学,其例证都不能通过科学实验的验证,甚至阻挠严格的检验。就算举例,也只能举那些“特例”,不具有可重复性和普遍性。

其次是预言。

科学可以做出明确的,能够检验的预言。比方说,我根据牛顿定律,预言某月某日的某一天,在某地会发生月食。你只要在那天,去那个地方看一眼,就很容易检验这个预言是否正确。

伪科学的预言躲躲闪闪,语焉不详,大玩文字游戏,在语言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但它无法做出明确的预言。你以为他不想?不屑?他是不敢!因为他的预言一旦明确,立即会被发现不准确。但是无论发生什么,事后,它都能解释一切!典型的“事前糊涂账,事后诸葛亮”。

再次是实用。

科学理论就算被证伪了,也可以在它的有效范围内应用。比方说牛顿定律,在低速运动范围,十分好用,直到现在,包括航天在内的很多领域都在应用。

伪科学就算没被证伪,也没什么用处。比方说灵符治病,你信则灵,不信则不灵。你用它治病,不灵了,就是你不信的结果,灵了,就是灵符治疗的“正常功效”。

有些伪科学很难分辨,所以,辨伪成为一个专门的学术研究,国际上叫做“辨伪学”。伪科学有诸多“必杀技”,十分了得,归纳起来,就是“各种看”。我们来大致了解下:

两面看:凡事必须找出正反两面,一分为二,拉平差距,模糊优劣,能证明“脸上有只痦子”和“脸上只有痦子”是一样的,因为你有我有全都有,五十步不能笑一百步。你科学也有治不好的病,我贴了灵符也有病愈的先例。

全面看:你不能只盯着灵符治病不科学这一点,它至少有心理安慰、心理暗示的作用,对一定人群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不也是科学的么?既然选择了灵符治病,就说明灵符治病适合他们。别有用心地推销你们那一套,你以为我们会上当?我们就是要贴自己的符,治自己的病!神马?你说我儿子怎么送医院去了——造谣!他去医院的钱不是我卖符赚来的!

历史看:现在不阔原先阔。现在这些没治好,是因为积重难返,但原先,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个好姑娘就被我治好了。

发展看:现在不行以后行。凡事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现在不行,只要我们豁出去几代人,坚持贴灵符去治,将来就不会有病了!到那时,我们的精神也会好很多!

具体看:同一事件,多重标准,具体使用哪个标准,那得看立论者的需要,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他们极其聪明地躲在一个巨大的愚蠢中,跟你兜圈子,任你怎么叫,他也不出来。

几个圈子兜下来,你再看那驴粪蛋,圆润的表皮上都泛着神圣的真理之光。

所以,你不能跟着他去各种“看”,你只看两点:

1. 分析他的理论有没有可能证伪,没有证伪的可能,那就不要信他。

2. 如果有可能证伪,就朝他要明确预言,观测现有结果。观测与理论不符,那就不要信他。

一个科学家拿着他的论文,请泡利给个意见。以毒舌著称的泡利说:“你的论文连可证伪性都不具有。”这是对一个理论最彻底的否定,意思是,这篇论文还不如一个错误。这个评论,成为科学史上的经典,没有哪位科学家希望得到这样的评论。

所以,如果一个人对你讲的话无论如何也无法证伪,那他八成是在忽悠你。

这个广告有点长。我们回到黑体迷局上。

普朗克

1900年10月7日,星期天。柏林西部的富人区,格吕纳瓦尔德郊区,一座花园别墅。普朗克的家。

鲁本斯来这里与普朗克共进午餐。他带来的不仅有妻子,还有他的实验结果,证实维恩分布定律失效。在红外区域,能量密度(这里指辐射强度)与温度成正比。

这个结果让普朗克忧心忡忡。

问题出在哪?信息杂乱,毫无头绪。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就无从下手。但是也找不到下家,把问题抛给他。地位是责任,能力亦然。

是夜,无眠。

普朗克理了理思路:

A.维恩位移定律没问题。

B.问题出在分布定律的红外区域。

C.实验表明,正是在这个区域,辐射强度与温度成正比。

虽然找不到问题的根源,但手上有这些资料,可以试试Diy公式,先把数学问题解决了再说!

此刻,多年积累的广博知识,以及深厚的数学、物理功底显露出强悍的力量。灵感共直觉怒放,推理与猜想激荡。

拼拼凑凑,拆拆补补,几经周折,终于,在算符嘈杂的稿纸堆里,一个看上去很美的公式,悍然出现在普朗克笔下。

难道是她?!基尔霍夫的梦中情人?那个传说中的公式:可以描述任何一个温度下,黑体发射出的单色辐射的分布情况?

谨慎的普朗克按捺住小小的激动,利用手中的数据算了算。红外区符合,可见区符合,紫外区也符合!灾变消失了!

普朗克的心简直要跳出来了,他赶紧把这个公式写在一个字条上:

ρ=(c1λ^-5)/[e^(c2/λT)-1]

写完,以沉稳著称的普朗克迫不及待地把字条装进信封,乘月黑风高,把信寄给了鲁本斯。然后,惴惴不安地等待测试结果。似乎邮差也像他一样,不休不眠。他太急于验证这个公式了!

几天之后,鲁本斯带着答案,出现在饱受相思之苦折磨的普朗克面前。是个好消息:公式预言与实验数据完美相符,没有死角!

普朗克又长舒一口气。但随即,他刚刚落下的心又悬了起来,公式是对的,但它倒底啥意思,还没搞清楚。

10月19日,星期五。两周一次的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在库尔玻姆正式宣布维恩定律在红外区域失效后,普朗克公布了这个公式。

该公式为黑体辐射度身定制,手工精湛,功效卓著,红外区、可见区、紫外区,全方位涵盖无死角,c1、c2两个常数高低呼应,又兼一对波长λ上下其间,更具平衡美感,指数函数exp暗含其中,隐隐皇家气韵,绝对温度的T线混搭,彰显不羁风情,频率v的悄然褪却,深藏功与名,将淡淡的忧伤,留给无尽的遐想。

与会人员彬彬有礼地点头表示期许。太有绅士范儿了!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公式的意义太不清楚!况且,自从维恩分布公式失效的小道消息传出以来,同志们纷纷Diy出了不少公式,准备取代维恩公式,填补国内外空白。

普朗克回到家,久久地盯着这个大获成功的公式,目光里充满忧郁。

第二天,鲁本斯到访。昨晚,他又对公式进行了严格的测试,它又过关了!显然,鲁本斯是来给普朗克打气的。

一个星期内,鲁本斯和库尔玻姆拿到5个看起来比较有前途的公式,进行了疯狂的测试PK,结果,普朗克公式胜出。

普朗克压力更大了。这个公式经过严格测试,证明好用。那么,再在PK中胜出,其意义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就好比一个武状元,再打败几个高手,他还是武状元。目前更重要的是,找到它的物理意义。如果不找到,那它只是一条靠经验和直觉,加上运气而发现的一个数学公式,形迹可疑,连真正的定律都算不上。

他把探寻的目光,落在热力学和电磁学上。两个优雅而美妙的理论,挂靠其一,这个公式传承了尊贵的血统,有了令人信服的来历。

但是,无论怎么撮合,它就是与这两个王者格格不入,仿佛天生就是来造反的,要么就是来踢馆的!

热力学定律、麦克斯韦方程组,是那样的优雅、坚实和温暖,在各自的领地,君临天下,仗律执章。变幻莫测的能量生息,神秘奇异的力场演化,莫不宾服臣顺,令行禁止。

直到基尔霍夫的黑体降临人间。

黑体辐射,很明显,这既是热力学的问题,也是电磁学的问题。正常来讲,普朗克手里的黑体公式,应该自然地皈依到二者门下才对。

热力学、电磁学,二者的力量、美感,已经深深融入普朗克的血液,成为生命的信念,为了二者更完善,更坚实,他愿意添砖加瓦,扫地拂尘,就算为之守候一生,操劳一世,也在所不辞。

而眼前,传承热力学血脉的公式,搞不掂长波;延续电磁学血统的公式,搞不定短波。现在,自己diy出来的这个公式,终于征服了所有波,可是它,却乜斜着庄严的热力学、神圣的电磁学,梗着个脖子,死也不肯臣服,甚至连拉个手搞共同开发的意思都没有!

这意味着什么?

一股寒意倏然袭来。

不!不不!普朗克被刚才一闪而过的念头吓了一跳。

我是一个保守派,我愿意做个保守派。我的老师早就告诉过我,物理学已经完成了。我来学物理,是要汲取和传播这些知识的,而不是改变这些美妙的知识。这不是我要做的!要知道,我是一个谨慎的人。是的,我做事一向相当严谨。以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

一个严谨的人遇到这种矛盾,应当怎么做?对,尊重事实!用事实拷问知识!

现在,事实是:这个公式很成功,它搞定了热力学和电磁学都搞不定的黑体!那么,热力学、电磁学……天哪!难道,这两座巍峨的大厦,只是这个公式站起来的代价?!情感和理智的交锋,真理和忠诚的纷争,把普朗克逼向绝路。

绝处逢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智慧,更需要的是勇气。可怜的普朗克,你是要克服多大的障碍,才能拾起这偌大的勇气啊!

好吧,好吧!除了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其余的,我都可以放弃!这就相当于岳飞说:除了汴梁,其余的,我都可以弃守!

“可以牺牲我过去对物理法则所持的每一个信念。”

“要不惜任何代价,为这个公式找得到一个理论解释,不管代价有多高。”

普朗克为自己打气。

当人们喊出“不惜一切代价”的时候,通常,他并不是真的打算付出一切,而是要放手一搏,避免失去一切。否则,“一切代价”就没有任何意义。

正因为谨慎,他才更注重事实。正因为坚守,他才更敏锐地察觉到旧的缺憾、新的曙光。

他用了老套的一招,也是沉稳的一招:建立一个模型,来再现公式所描述的黑体辐射。

黑体辐射,是各种频率辐射的大杂烩,随温度的变化,各种频率的强度此消彼长。

根据这个特点,可以想象无数个“振荡器”,排列于黑体内壁。所谓震荡,说白了就是往复运动。每个振荡器负责发射一种单频。所有振荡器一起,就能发射出所有频率。

给黑体加热,就是给振荡器提供了能量。有了能量,它们就开始震荡,向空腔中发出辐射。同时也吸收能量。如果温度保持恒定,慢慢地,这一收一发,就达到平衡。

现在,各种频率的辐射都有了。我们知道,它们的强度是不同的,也就是量不一样,有多也有少。而根据这个模型,某个频率强度高,是因为该频率的振荡器数量多。

现在问题来了,各种频率的强度,怎么分摊给振荡器呢?

普朗克不放过任何一种可能,苦苦探寻联系经典王国的蛛丝马迹。

可是,热力学、电磁学的金科玉律,在黑体这里行不通。必须另走他路!

这是普朗克学术生涯中最黑暗的时光。不是因为失败,而是在成功的路上,他真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他最珍视的、已融入生命的信念。

现在,这些信念,由他亲手从生命中割离,血淋淋地抛弃。身后,一片狼藉。

走投无路之际,普朗克悲怆地看着面前的铜墙铁壁,突然,眼中余光一闪,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进入眼帘。

气体动力学。

上部说过,麦克斯韦在研究土星光环时,遇到过与气体力学有关的难题。电磁学建立后,麦爷抽了点时间,出手收拾了它。他把气体动力现象,看成气体分子间乱碰乱撞的结果。微小颗粒的碰撞,如果能测出它们的速度、质量、位置等,利用牛顿力学,就能计算。但是,气体分子小到看不见,多到数不清,咱人类没有能力全测量出来。于是,数学功底强悍的麦爷想到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用这两个对付模糊事物的工具,算出了气体分子们“最可能的速度和分布规律”,为气体力学奠定了一块厚重的基石。

玻尔兹曼沿着麦爷开辟的道路,把“熵”和无序状态联系起来,给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计学解释。

所谓熵,通俗来讲,就是衡量事物混乱程度的一种概率单位,越无序,熵值越高,越有序,熵值越低。

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大自然总是倾向于熵值增高,也就是越来越无序。所以,此定律又称“熵增定律”。我们前面说过,自然状态下,热量无法从较冷的物体传给较热的物体,只能是高温体传给低温体,总体趋向平均、无序。你堆起一堆沙子,自然界会让它消散,这些四散而去的沙粒,永远都不会自动再聚成那个沙堆。这就是“熵增”。有关细节以后再说。

现在的问题是:普朗克始终相信,熵值“绝对、永远”只增不减。而玻尔兹曼的统计学解释是:熵值“几乎”只增不减,换句话说,它存在减的可能。

玻尔兹曼的解释可以用扑克牌来理解:我们买一副新的扑克牌,新牌都是按照顺序排列的,熵值很低。我们洗这副新牌,越洗就越无序,熵值越来越高。这是一般现象。但是,根据概率论,存在这样一种可能,一副本来很无序的牌,你洗来洗去,可能碰巧有那么一次,会变得比以前有序一点,也就是熵值减小了。虽然概率极低,但不是零。

所以,普朗克对概率论的气体动力学一直很不感冒。但是现在,普朗克为了解释这个公式,他不得不求助于它。这就相当于,少林方证大师被迫用九阴白骨爪解决问题。

一个封闭的系统,任其自然发展,它的熵值会越来越大,最终达到最大,也就是达到最无序的状态。

一个黑体也是这样,最无序的状态就是热平衡。热平衡状态,就是普朗克用模型找出辐射分布规律的最佳状态。

在模型里,每个振荡器,振动频率都是不变的。那么:

A.当振荡器吸收、释放的能量大小有变化时,它所能改变的,就只有振动幅度——“振幅”。换句话说,振荡器的振幅,决定了它所释放、吸收的能量大小。

B.某个频率的振荡器数量,决定这个频率的辐射强度——也就是量的大小。

关键:振荡器数量、振幅变化,对应辐射强度、能量变化。这些复杂而微妙的东西,只能用概率、统计的方法来应付。

而且,把能量分摊到相应的振荡器上,更需要这种手段。

根据这些基本条件,利用玻尔兹曼对付气体动力学的概率论技巧,普朗克开始了推导。推来导去,他惊奇地发现,振荡器必须一股一股地吸收和发射能量,才能推导出黑体辐射公式!

就是说,必须把能量分成若干相等的小段,变成“一份一份”的能量单元,才能得到那个强悍的黑体辐射公式。普朗克管这些能量单元叫做“量份”。

这个“量份”有多大呢?普朗克从这个公式出发,勾结振荡器的频率,去瓜分能量,发现了一个简洁的公式:

E=hv

能量E唤醒了我们尘封的记忆,而频率v的高调复出,震荡着激情的涟漪。那个神秘而又高贵的身影,一袭长裙,从容侧立,h,你从哪里来?

普朗克发现,要调和E和v的关系,必须有一个常数坐镇。于是,他创造了h,普朗克常数。有了她,科学史上最著名的方程式之一,才得以成立。

至此,物理学中最重要的常数前三甲,已经全部出现在我们眼前,另外两个分别是引力常数G、光速c,它俩分别在另外几个同样著名的方程里巍然屹立: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当然,广、狭义相对论方程里也有c。

回到这个简洁优美的方程。它的意义很明显,某个频率v乘以常数h,所得到的,就是在这个频率上,一份能量的值。一个“量份”就是这么大。

普朗克还没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发现。他以为自己只是给黑体辐射方程找到了一个来路,而且是用了自己不满意的概率论。还没来得及小小地激动一下,普朗克就又被自己吓到了。

他的公式显示:能量的传递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

介入黑体问题以来,虽然已经不是第一次被自己吓到,但这次,真不是普朗克胆小,换成任何一个物理学家,他们都会被公式里传达的信息吓到!

不就“能量是一份一份的”这码事吗?有什么大不了?

相当了不得。这是一个天大的篓子,被普朗克捅了出来。

虽然刚刚说过,但我们还是要马上复习一下这个公式:

E=hv。

h的值是6.626×10^-27尔格·秒,也就是用十万亿个一亿除6.626,它等于6.626×10^-34焦耳·秒。这个值十分微小。

每一份能量,都是这个常数乘以频率。这意味着,无论你怎么分,一份能量只能分到1hv为止,不能再小了。

那么,无论哪个振荡器,它所具有的能量,只能是0hv、1hv、2hv、3hv……nhv。看见没?n必须是个整数——再强调下:这是因为1hv最小,不能再分了,所以不存在0.5hv、3.1415926hv……之类的小数。

但是,自然界的能量的传递是一份一份的——这个提法,绝对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生活中,我们烧水,就是用火向水壶里的水传递能量,使水温升高。那么,在我们看来,火向水传递的能量是“连续的”,水温从20℃升到100℃的过程,当然也是“连续的”,水温一定经历了20.5℃、25.0250250250250℃、38.383838℃、52.0520520℃……总之,水的温度值一定经历了在20——100之间的任何一个数字,它的温度上升线是连续的、平滑的,不可能从21.5555℃直接跳到21.5557℃,而不经过21.5556℃。是吧?

一个物体从A运动到B,它都必须经过其路径上的无数个点,因为我们的世界是“连续的”。 无论AB距离有多短,它也不可能从A点“直接”穿越到B点,凌波微步也不行。还记得上部开篇里的芝诺悖论吗?他的大前提就是,“任何距离都可以分成无穷个小间隔”。所以,从一点到达另一点,必须“路过”无穷个小间隔。他由此推断“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经过无穷个间隔”,从而得出了“运动不存在”的结论。

虽然我们不想同意这个恼人的结论,但是,对于他的大前提,我们是没有任何异议的,因为“世界是连续的”。我们对世界的全部认识,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对于运动距离、能量传递之类的东西,我们可以无比精细地进行分割,分割到极致,量度为零,分割效应消失,继而恢复整体。这是最完美的分割,是微积分的核心技巧。消除分割,让它所描述的对象连续、平滑起来,这是微积分的最高境界。

微积分是用分割法描述连续世界的无敌利器。它是我们对世界认识的数学化表达。

而现在,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以绝对强者的姿态,钢铁一般地戳在我们面前,面无表情地挑衅道:有种你就推翻我,不然,你就必须承认,能量不是无限连续的,它必须有个最小单位,分成有限的份数进行传递!

这就像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无论怎么讨价还价,无论买的东西有多少,你最少得付1分钱,你不可能付0.5分钱,因为没有这个面值。所以,你可以不付钱,实施抢劫或乞讨,但,只要你是付钱的,你所付的总钱数,无论多少,一定是1分钱的整倍数。

我们坐飞机,登机时可以上1个人,也可以上2、3、50……个人,只要装得下,随便哪个整数都行,但绝不能上0.25个人,无论你怎么清点人数,飞机上都是1个人的整倍数,不可出现380. 747个人之类的情况。(不要提残疾啊肢体啊之类残酷的脑筋急转弯式的情况,肢体、尸体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真正意义上的人,肢体再残缺,他也是“一个”人)。

但是,如果能量的传递也是这样的,分成有限的一份一份,那么,水温“从21.5555℃直接跳到21.5557℃,而不经过21.5556℃”就成为可能。我们把水的量减少到极致,就好理解了:你加热一个水分子,给它一份能量,它就会从一个温度值 “直接跳到”另一个温度值,而不路过这两个值之间的任何一个值。要知道,在经典物理里,路过,不仅是美德,还是宪法。

普朗克快被折磨疯了。

在维恩公式出世以前,他已经为黑体问题进行了6年的探索,维恩公式出生以后,他立即将它归入热力学血统,以为世界从此和平了。可是,实验很快就击碎了这个美梦,证明维恩公式在红外区无效。

他千辛万苦凑出一个公式,搞定了黑体辐射,却发现,公式与自己膜拜的电磁学、热力学水火不容。

他为寻找公式背后的物理意义而绞尽脑汁,百思不解。

为了把这个公式融入经典,他在信念上做出巨大让步,向自己原本抵触的概率、统计手段求援。

终于找到了“整个计算中最带根本性的一点”,却发现,这一点是如此可怖!它一直在公式背后深藏不露,甫一现身,还没来得及看清面目,就见它剑指整个物理大厦的根基!

这是什么怪物?!

仅仅是因为你站起身来,就要搞得整个物理学土崩瓦解?不!

你没有这个资格,谁也没有这个资格!你只是一个假设,只是我用来解决公式出身问题的一个手法,并不是物理真实!普朗克这样安慰自己,他那颗揪紧的心,慢慢放松起来,但仍有一根无形的绳索悬着它,荡荡悠悠,无法踏实。

1900年12月14日。星期五下午。柏林大学物理学院。钟声刚刚响过五次。

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的例会上,报告了他的新发现。

他宣称,只有假设黑体模型里的振荡器吸收、发射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才能导出那个公式、准确描述黑体辐射分布规律。

他把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这个名称随后就被他改为“量子”。

一个震撼了整个20世纪,到现在也余震未消的庞然大物就这样悄然诞生了。

会后,物理学会的会员们纷纷向普朗克表示祝贺,祝贺他找到一个强悍的公式,成功地解决了困扰人们多年的黑体问题,圆了基尔霍夫的梦。但这一切,似乎与量子无关。因为它只是普朗克解决问题的一个技巧而已。物理学家们的这种技巧,就像知心大姐提供的驯夫小窍门,一抓一大把。

量子,就是这样低调。它混迹于天地万物,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直到1900年,一个谨慎公务员形象的男人,在走投无路之际,随手把它拽出来,晾在众目睽睽之下。但,人们只把他当作黑体辐射公式的垫脚石,无人关注。只有它的发现者,为它的存在而隐隐不安,那根无形的悬心绳,时时颤动,成为一个飘渺而又顽固的痛。

在此后的日子里,普朗克一直试图回避量子,但量子如影随形,它低调沉着,却强悍坚硬;它不动声色,却无处不在。撼不动、绕不开、改不了、认不清,额亲娘啊!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

它倒底是什么?

就在普朗克跟自己内斗纠结之际,一个年轻人慧眼识珠,第一个接受了量子。而普朗克,虽然不肯接受量子,却慧眼识珠地接受了这个年轻人。

波粒再战

爱因斯坦

转眼间,到了光辉灿烂的1905年。

3月17日。又是星期五。瑞士伯尔尼,26岁的爱因斯坦投寄了一封信后,匆匆赶去上班。饱暖思宇宙,饥寒问稻粱。专利局三级技术员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解决了爱因斯坦的温饱问题,使他有时间去窥探宇宙的秘密。

那封信是寄给《物理年鉴》的,里面装着他本年的第一篇论文。论文解释了“光电效应”,题目是《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发性观点》。

普朗克看了,不仅没有受到启发,反而更纠结了。因为爱因斯坦肯定了普朗克的量子概念,还用它来解释“光电效应”。

普朗克本来就对量子避之不及,现在爱因斯坦不仅欣然接受了它,并且更进一步,让量子与光子联姻,生出“光量子”,把量子生米煮成熟饭,变成物理真实。普朗克认为,这个步子迈大了,很扯蛋,所以极度反对这门亲事。

不过,爱因斯坦的观点虽然反叛、出格、颠覆,但他的解释却逻辑严谨,事实清楚,非常完美。所以,普朗克很负责任地允许这篇论文发表。

于是,继普朗克发现量子之后,科学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说了半天,“光电效应”是什么?也是“浑身是宝皮可制革筋可入药味道鲜美肉可以吃”吗?说起来,话又长了。

还记得当年的波粒大战吗?

菲涅耳单枪挑落粒军大旗,波动理论一统光学河山。但是,江山并不稳固。菲涅耳的光波理论固然锐利无比,却依然是就光论光,就波论波,解决的是表层问题。

虽然如此,粒军也暂时无力抵抗,只能徘徊观望。

1873年,麦克斯韦的《电磁学通论》横空出世,把光学收归电磁学门下,麦爷宣布:光是电磁波的一种。

从此,波军阵营由麦爷坐镇,城堡是尊贵神圣、厚重坚实、庄严优雅的电磁论,那可是上帝的诗歌!

粒军的希望,随硝烟散尽。

然而,谁也没想到的是,赫兹在给电磁学大厦封顶加固时,顺手开了一扇窗,一缕微光射向粒军匍匐的角落。

还记得赫兹验证电磁波的那个实验吗?1887年,赫兹让振荡器发出电信号,然后,在共振器的两个小金属球之间,看见了电火花,这说明,共振器收到了振荡器发出的电磁波,才得以如此。

赫兹当时看得很痴迷,很仔细。所以,他不仅看见了微弱的电火花,还发现,微弱的电火花,居然有更微弱的亮度变化。

当紫外线照射那两个小金属球时,发生电火花会变得容易一点,而电火花也会变得更亮一点。

对这个“全新的,而且令人十分费解的现象”,赫兹记录了下来,却没来得及给出解释。但他写道:“也许正因为它不易解决,所以有望在它解决之时,其他一些新现象也得到了解释。”这话现在看来,也算是一语成谶了。

1899年,J·J·汤姆逊通过实验,证实那两个小金属球之间的光电流,与阴极射线一样,都是电子流。于是,人们慢慢意识到,这是由于光的照射,使金属内的电子逃逸的现象。也就是说,那些电子流,是光“打”出来的。

1902年,赫兹曾经的助手、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研究。勒纳德是个狭隘的种族主义者,希特勒的脑残粉,纳粹党徒,纳粹德国的疯狂拥趸,或许叫鹰犬也不为过,“勒纳德”这个译名还是相当科学的。他宣扬希特勒的理论,参与和领导了对爱因斯坦等犹太血统的科学家的攻击和迫害。二战后,美国考虑到他年事已高,免除了对他的去纳粹化措施。不过人品归人品,勒纳德的确是一个优秀的实验物理学家。好吧,我们回到实验。

勒纳德给这个现象起了个名:光电效应。

勒纳德的实验装置:一个真空玻璃管,里面有两个金属片,金属片上有导线,导线连接到玻璃管外的仪器上。

勒纳德发现,在真空里,光电效应也会发生。用紫外线照射其中一块金属片,就会有电流产生。他解释道,这是由于紫外光和电子的频率一致,发生共振,所以紫外光能够“触发”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

但时隔不久,“触发说”被勒纳德自己的实验否定。因为他不能解释接下来发现的两个诡异现象。

他把照射金属的光做了两个调整,想看看不同的光,“打”出的电子有何不同。

一是调整光的强度,也就是“亮度”。按照常理,光的强度增加了,也就是能量增加了,它打出的电子,能量也应该增加才对。可是,实验的结果刚好相反:电子增加的不是能量,而是数量!

那么,金属发射电子的能量归谁控制呢?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二是调整光的频率,也就是“颜色”。按照常理,提高频率,就是振动得更频繁,应该打出更多数量的电子才对。可是,实验给出的结果又是刚好相反:电子增加的不是数量,而是能量!

勒纳德懵了。

各实验室的相关结果陆续发布,结果更加扑朔迷离:

首先,不是每种光都能打出电子,比方说,黄、红之类的低频光,一个电子也打不出来,无论它的强度有多大,电子也是一毛不拔。而紫外线这样的高频光,再微弱,也能打出电子来!典型的歧视啊歧视!

这就是说,想要在金属上打出电子,光的频率最低有个下限,也就是你至少要达到这个频率,才能打出电子来。嗯,原来,做人,没有下限,可以升官、发财、吃牢饭;做光,没有下限,就什么也得不到!

其次,不同的金属,要求的频率下限也不同。我们举几个例子。频率数字太长,所以这里用波长来表示,单位是“埃”,1埃是0.1纳米,一亿分之一厘米。只要记住“波长数值越大,频率越低”就成,光速÷波长=频率。不同金属要求的频率下限:

铯→6520 钠→5400 锌→3720 银→2600 铂→1960

再次,每一种频率的光,打出的电子能量有个上限。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照射金属,就算你照射一万年,只要频率不变,你所打出的每个电子,其能量也不会超过那个上限。

最后,光射到金属上,电子要么马上蹦出来,要么死也不出来,它绝不会等会儿再出来!

是不是很乱?我们来做个总结,也算是复习,顺便理清思路:

1.不同的金属付出电子,对光的频率下限要求不同。不同频率的光,打出的电子上限也不同。

2.电子能量大小,由光的频率说了算,频率越高,打出的电子能量越高。

3.电子数量多少,由光的强度说了算,强度越高,打出的电子数量越多。

4.光打出电子,是瞬间作用,没有积累过程。

好吧,条理是清晰了,逻辑也没问题,问题是规则太乱了!

所有物理学家都凌乱了。因为这个规则不仅违反了常理,不符合牛爷以来的物理认识,还严重违反了麦爷的电磁学规则!虽然《电磁学通论》只诞生了不到30年,但是,从那以后,所有与电磁相关的问题,都可以在那里找到答案,完美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她不仅能解决、描述所有电磁学问题,还能做出准确的预言,以至于自负的玻尔兹曼一见到这套方程,立即被她的美妙所征服,引用歌德的话顶礼膜拜:“书此符号者,舍上帝其谁?!”

按照麦爷的理论,世界该有多美好啊:

电磁波的强度越大,其能量也越大,它所打出的电子能量也应该越大。

电磁波持续给电子输入能量,电子攒够一定能量后,就脱颖而出。那么,它不应该瞬时射出,也不应该千呼万唤不出来,更不应该以频率论英雄。

这既符合逻辑,又很讲道理,是吧?但是,实验给我们的答案完全相反。

咱俩都玩过水枪是吧?假如,咱俩组织一场比赛,大家用水枪去射乒乓球。现在,水枪加满足够的水,压力恒定,扳机就是开关,扣动扳机,水就被释放射出。比什么呢?看谁射飞的球更多、更快、更强。结果,我们发现:

你必须连续扣动扳机,达到一定频率后,比方说每秒扣动5次,才能射飞乒乓球。球速是1米/秒。

如果达不到每秒5次,即使是100个人每人手持双枪,都无法射飞一个乒乓球!

如果扣动扳机的频率高,达到10次/秒,球速就会随之提高,最快可以达到2米/秒。想让球速更快,必须提高扣动扳机的频率。

你提高扣动扳机的频率,只能提高球速,提不高球数;增加水枪的数量,只能提高球数,提不高球速。

不科学啊!虽然上帝跟我们开的玩笑已经够多的了,但是,还没有一个玩笑如此搞恶。

不科学啊!虽然上帝跟我们开的玩笑已经够多的了,但是,还没有一个玩笑如此搞恶。

一个小小的光电效应,将物理从帝国美梦中唤醒。陶然其间的物理学家一觉醒来,发现那个富丽堂皇、舒适温暖的安乐窝已荣华不再,柱裂基倾,在宇宙蛮荒中风雨飘摇。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试图拨散紫外灾变带来的乌云,却搅来了量子迷雾。雾霾未消,那暗弱的电光,便裹挟着赫兹的谶言,化作雷霆万钧,撕裂了整个天空。

颤栗吧,人类!为自己的智慧哭吧,人类!

一双明亮的眼睛略带嘲讽地看着这一切,藏在浓密小胡子下的嘴角,透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爱因斯坦注视着光电效应:就是你了!

小爱同志早就相信,世界是由物质微粒构成的。这些微粒,不管你叫它原子还是血滴子,都无所谓。关键在于,它们都是一粒一粒的,你是你,我是我,可以拥抱,但不连体——不是连续的。每个微粒都有自己的能量,这些能量的综合作用,表现在宏观事物上,就是我们日常所见的能量形态。

但是,一到了光这儿,情况就变了,好像所有现象都在证明光是波,或者说,波动说能解释所有光现象。到了麦克斯韦,波动说获得了神级后盾,阻断了所有挑战的念头。

小爱相信,从根本上讲,世界的规矩只有一个。我们眼里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只不过是同一规律所衍生的不同表象而已。

所以,光的特立独行,让特立独行的小爱不太舒服。他的目光,又一次落在粒子上。但是,牛爷领衔的粒军早已宣告败北。麦爷的强悍登基,又赐予凌厉的波军以广阔的天空,粒军雪上加霜、落井受石,已被逼到墓地,盖上了棺材板,就差钉几颗钉子、发几句讣告了。

光电现象挟裹的万钧雷霆,让经典物理大厦将倾。但在小爱看来,这是新世界的曙光。

小爱的目光扫过普朗克的黑体辐射无敌公式。

这个公式是Diy出来的。尽管事后,普朗克给它找了一个娘家,但爱因斯坦还是有点不太满意。因为,普朗克知道自己想要一个什么公式,从而做出了能得到这个公式的推导。这里,有深厚的物理功底为基础,有强悍的数学技巧为手段,更有敏锐的科学直觉为指引……好吧,我们不这么委婉,用大白话说:老普,你够牛,但还是有点打哪指哪的意思!

但是,普朗克给公式找娘家时,买一送一,搞出的一个“副产品”,小爱还是蛮喜欢的——“能量是一份一份传递的”。每一份是一个量子。这个靠谱!

尽管这个量子已经把普朗克吓得够呛,但小爱仍嫌不给力,你起步够炫,在下佩服啊佩服,但你落脚太近太谨慎,不够High。辜负了老衲期待的眼神。

为了让光这家伙合群,跟其他物质一起,共建和谐美好新生活,小爱决定,重打鼓、另开张,我再推导一遍!

他也搞出一个假想模型,但是,跟普朗克版的模型不一样:黑体空腔里充满了粒子,这些粒子包括气体和电子。构成黑体内壁的原子们,也含有电子。

咦?好像有点不对,这这这哪是什么假想模型,一个现实版的黑体不就是这样?!

是的,现实版的黑体模型就能用,干嘛要搞成别的样子?

好吧。现在现实版的黑体模型被加热了,充满了春的气息。于是空腔里的粒子们很兴奋,开始震荡。麦爷告诉我们,这些家伙一震荡,就放电磁波。当然,别处的电磁波送上门,它们也照收不误。这个过程像极了咱国过年走亲赠礼,折腾一段时间后,大家一吸一射两相悦,收支平衡。

注意,关键来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说什么来着?能量是守恒的!

现在,黑体模型达到了热平衡状态,也就是处于“熵”最大的状态。

而空腔的体积,以及其中的能量、温度都是可知的。

条件这么好,数据这么充分,分析一下熵与黑体空腔体积的关系,就不难了吧?

于是,小爱从这个基础出发,开始了他的推导。然后,导出了光的量子。因为出发点不一样,所以,此量子已非彼量子。

还记得不?普朗克是假设振荡器发射和吸收能量必须一股一股地来,每一股能量称为“量子”。 也就是把吸收和发射的“过程”量子化了。

而小爱描述空腔里的粒子交换光,空腔里的熵与体积的关系,推导出来的结果是,它们所交换的光本身,其表现就是量子化的。小爱叫它“光量子”,后来改叫“光子”。他把光本身量子化了。

看出区别没?

普朗克:你必须一股一股地交换。就好比咱俩水枪大战,规则是:不许长射水流,必须勤扣扳机,一股一股喷射对方。

爱因斯坦:你交换的东西本身就是一股一股的。就好比咱俩改成塑弹枪大战(这个很危险万勿模仿)——不管你是点射还是连射,也不管你是堵枪还是躺枪,塑料弹本来就是一粒一粒的。你只能一粒粒发,一粒粒收。

既然有区别,小爱的公式也就和普朗克略有不同,但是,在“E=hv”上没得说,意义一样,都是“一份能量以hv为单位存在”。所以,小爱对普朗克的量子,是非常拥护的。

要知道,那时候,原子存不存在还是个谜,以玻尔兹曼为首的“拥原派”和以马赫为首的“倒原派”正斗得不可开交,你小爱却在这个节骨眼上,以粒子假设为基础,鼓捣出个“光量子”来,不是嫌热闹不够,就是嫌挨拍不够!

所以,得找个什么不好解释的东西,用光量子解释一下,或许就OK了。哈,光电效应,你简直就是为证明光量子而生的!

如果光是量子化的,光电效应立马就失去了全部的神秘感,它再也不是云雾中的蒙面少女,而是那位穿着“新装”在街上迈方步的皇帝。

光的频率越高,光量子的能量越大。一个光量子的能量,只能一次性地传给一个电子。于是:

如果单个光量子的能量不够,它就没法把电子打出来。这就是为什么低频光无法打出电子。

不同的金属付出电子,对光的频率下限要求不同,那是因为,它们对电子抓得有紧有松,抓得紧的,电子当然需要更大能量才能逃脱。

提高光的频率,就是增加了光量子的能量。电子获得更大能量,当然跑得更快,所以高频光打出的电子能量更大。

增加光的强度,就是增加了光量子的数量。数量更多的光量子,当然能打出更多的电子。

是不是很简单?所谓光电效应,其实就是粒子世界的“富豪相亲大会”。每一种金属,都是一个相亲会,入场资格的起点不同;电子就是拜金女,它的能量就是综合得分;光量子就是富豪,不论年龄体貌和物种,它的能量就是资产。

这是相当纯粹、相当公平的钱色交易。

首先,不同的相亲会(金属)档次不同。既然叫“富豪相亲会”,那么,不论什么档次,对富豪的资产都有个最低的要求。比方说,铯富豪相亲会,资产最低1亿才有相亲资格,银富豪相亲会,资产最低2亿才有相亲资格。你参加铯富豪相亲会,但是,你的资产只有9000万,没资格相亲,就算你找来100位资产9千万的人一起来,也没有相亲资格,一个美女也带不走,但是你能付起入场费,可以入场当苦逼观众,喷血围观、舞人浪、热场子(引起分子共振导致热效应)。这就是为什么再多的低频光也打不出电子。

第二,拜金女的相貌、三围、气质、文化、性格等都进行了准确的评分,明码标价,你想带走高分美女,必须拥有更高的资产才行。比方说,50分的,只配1亿资产以上的富豪;70分的,少于2亿资产休想带走;80分的,只跟4亿资产以上的富豪走。这就是高频光为什么能打出高能量的电子。反过来说,你如果只有2亿资产,那么,你最多只能带走70分的美女。这就是每种频率的光,打出的电子能量都有个上限的原因。

第三,这是相亲大会,不是菜市场买肉,所以,你有再多资产,也只能带走一位美女。你资产多,只能带走更高分的美女,而不能带走更多的美女。这就是为什么增加频率只能提高电子的能量,却无法增加数量。

第四,拜金女资源足够多,有多少美女被带走,关键要看来了多少具备资格的富豪。但是,根据第二条,来了再多富豪,如果都是不超过2亿资产的,也只能带走70分以下的那些美女,高于这个分数的,一个也带不走。你也不能哥俩好凑钱带走一个高分的,这些美女虽然拜金,但并不变态。这就是为什么增加光的强度,只能增加电子的数量,而不能提高能量。

是不是很美妙?爱因斯坦的公式更美妙,他只用几个简单的字符,就囊括了上面一大堆条条款款。

(1/2)mv^2=hv-p

END。

完了?

嗯,over了。

(1/2)mv^2,就是打出电子能量的上限,也就是大富豪你所能带出的美女的最高分值。

hv,大家都很熟,一个量子的能量。也就是你持有的总资产。

p,取得资格的资产底线。小爱鼓捣了一个“功函数”,用来计算不同金属所要求的频率下限。

让无数物理学家如坠云雾的光电效应,被这个简洁的公式一把扯去了底裤。诡异莫测的黑体辐射疑案,真相就此大白天下。

按理说,喜欢窥视大自然隐私的物理学家们,应该为之雀跃才对,然而,事情恰好相反,物理学家们对它唯恐避之不及!

因为,已经入殓的粒军,在公式里露出了诡异的微笑。这个公式太叛逆了,明白无误地剑指电磁学大厦的根基,直接挑战麦爷经典体系!即使这样,小爱还嫌不够直白,他在论文开头写道:“一个有重物体的能量不可能无限分割,而按照光的麦克斯韦理论,从一个点光源发射出来的光束的能量,则是在一个不断增大的体积中连续地分布的。”这是在说:麦爷让光与众不同,我很不爽。

小爱承认,“光的波动说是十分卓越的,别的理论似乎很难取而代之”。但是——小爱在“但是”后面,提出了一个比粒子更具颠覆性的看法:“不应当忘记,光学观测都同‘时间平均值’有关,而不是同‘瞬时值’有关。”

他的看法是:我们之所以认为光是波,那是因为,我们以前所观测的,都是光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状态,“波动”是平均结果。而观测光的瞬时情况,它应该是粒子态的。小爱还给这个不招人待见的看法起了个名:“一元二体认识”。这就是“光亦波亦粒”的源起。虽然它离“波粒二象性”还有一段距离,但在当时,这已经足够石破天惊的了。

叛逆得如此夸张决绝的,不是神人,就是神经病人。把光变回粒,就够所有人喝一壶的了。你还把它弄个雌雄同体,那就不止是调戏整个物理界了,简直就是在挑逗上帝!

因此,小爱同志的观点,得到当时物理学家的一致反对,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反对者的人堆里,普朗克显得格外醒目。他最早看到小爱的论文,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小爱这是“在思辨中迷失了方向”。不要说接受小爱的“一元二体认识”,就算是自己鼓捣出来的量子,他还一个劲地加以条件限制,极力把它推进经典物理的地盘。到了1914年,他成功地把自己送回到经典物理的起点,远远地看着自己的量子越飞越高。公平地说,普朗克绝不是一个反对革命的人,最有力的证据是,他第一个接受了极具颠覆性的相对论——这个见识,可是超越了庞加莱和洛伦兹的。他之所以对量子拒之千里,对“一元二体”更是痛心疾首,是因为它们的颠覆性,已经超出了普朗克观念更新的承受极限。所以,虽然小爱的论文是普氏量子得到的第一个有力支持,但老普根本不领情,就算是在推荐小爱当普鲁士科学院院士时,他还站在为小爱开脱的角度指出:“小爱在现代物理所涉及的重要问题中,几乎都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当然,他也可能会出错,比方说光量子假说。但是,我们不能对他求全责备……”不过,反对归反对,普朗克有着博大的胸怀,作为一个真的学者,他敢于面对淋漓的公式,敢于在事实面前认栽。所以,他允许这篇离经叛道的论文发表面世。

醒目的反对者,当然远远不止普朗克,密立根就是其中另类的一个。

罗伯特·安德鲁·密立根,美国实验物理学家。他反对的方式是:实验。我们知道,科学不是耍嘴皮子,你哲思再无敌、辩才再出众,把对手批得再惨,人家只要符合观测,最后灰头土脸的也是你自己——除非没脸。没脸没皮的人会罔顾观测,沉浸在嘴皮子的快感中洋洋自得。所以,实验,虽然很笨拙,但这是最实在、最有力、最负责的反对手段。密立根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一个大名鼎鼎的实验:“油滴实验”。他想通过精确的实验数据,证明爱因斯坦的错误。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他大跌眼镜。数据显示,小爱的公式好像是对的。

难道是,因为误差太大?那就提高实验精度!

精度提高了,可是得到的数据离公式预测更近了。

难道,我费了这么大劲,设计了这么巧妙的实验,只是为了证明我反对的东西是对的?!不,我要再提高实验精度,找出公式预言的偏差!

于是,精度不断提高。

可是,精度越高,实验结果与公式吻合得越好。苍天呐!

郁闷之下,密立根不得不喷血认栽:“爱因斯坦公式取得了明显的、完全的成功”,“结果完全出乎我的预料”。不过,公式代表的理论解释,打死他也不信:“但是这个公式背后的物理理论基础,却是相当不靠谱,我相信爱因斯坦本人也不会再坚持了。”不管密立根信还是不信,他的这个实验为他带来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对小爱的光量子,物理学家们的反对,当然不是毫无道理的。相反,他们的反对,理由相当充分,理论基础相当雄厚。我们在波粒大战中,已经跟随波粒双方神一般的将领和统帅,充分体验了波动王国开疆扩土的雄浑背景,那一点一滴验证的翔实数据,一砖一石积累的雄厚基础,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这条溜光大道,无不昭示着波动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麦爷电磁理论的建立,更是让人类对光的认识,提升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本以为从此尘埃落定、宇宙澄清,谁知道,一个不修边幅的小小技术员,让波粒大战风云再起,搅得周天寒彻、一地鸡毛。

相关参考

时钟芯片和晶振(从PCB电路板上认识了解晶振)

...的核心,它就是微处理器的心脏。晶振的概念晶振是晶体振荡器的简称,实际上通常说的晶振也包括晶体谐振器,因为其核心都是一块石英晶体。在了解晶振之前,先搞明白谐振与振荡这两个概念。谐振就是一起振的意思,也就...

恒温往复式振荡器(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的气相色谱检测要求)

  变压器油中溶解其他主要有H2、CH4、C2H2、C2H4、C2H6、CO、CO2,根据不同故障,成分有很大差异,如有过热的主要气体是CH4、C2H4,次要气体是H2、C2H6;油和纸过热的主要气体是CH4、C2H4、CO、CO2,次要气体是H2、C2H6;油中火花放...

恒温水浴仪(那么多摇床产品 你都认识吗?)

...床,其中脱色摇床又有转移脱色摇床、往复回旋振荡器、往复式振荡摇床、往复式调速多用摇床、回旋式振荡器、翘板式脱色摇床、波浪式脱色摇床、多用途旋转摇床、圆周式震荡摇床等。2、恒温摇床:微

水浴恒温振荡器怎么放瓶子(教您几招水浴恒温振荡器的故障解决方法)

...温振荡器是根据现代生物技术发展需要,精心设计的一款往复式水浴型恒温培养制取设备。采取机、电一体的主机结构和悬浮缓冲的防抖动新设计,具有运行低噪声、整机无振动的特点,是一款高品质的水浴型恒温培养摇床。仪...

平流沉淀池(给排水知识科普:上海杨树浦水厂平流式沉淀池,你不知道的那些事)

...水处理发烧友经过昨天淼知水圈的科普,想必大家都对于往复式隔板絮凝池的工作原理有了很深刻的理解,那么大家平时所说的“混凝沉淀”工艺中,经历了混凝后的沉淀又该是怎么一回事儿呢?今天淼知水圈就接着昨天的絮凝...

教室内一盏日光灯的电流(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三次月考试题)

...小时)2.关于对欧姆定律的公式I=U/R,及变形式R=U/I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的电阻一定时,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成正比B.导体两端的电压一

放大镜的原理是什么(初中物理导学:第5篇《凸透镜成像》知识点(老师和学生都能用))

透镜及其应用单元计划单元教学内容的地位、知识结构前后联系:这一章主要讲述透镜的初步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透镜是最重要的光学仪器,本章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气浴恒温振荡器(恒温摇床工作方式分类及常见故障解决办法)

恒温摇床是一种集温控恒温水浴和振荡器于一体的生化仪器,是用于精密培养制备的不可少的实验室设备。恒温摇床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1、循环振荡:这种工作方式也称为循环振荡。它在水平面上旋转和摆动360°。如此...

恒温振荡器摇床怎么使用(恒温摇床工作方式分类及常见故障解决办法)

恒温摇床是一种集温控恒温水浴和振荡器于一体的生化仪器,是用于精密培养制备的不可少的实验室设备。恒温摇床的工作方式可分为以下三种:1、循环振荡:这种工作方式也称为循环振荡。它在水平面上旋转和摆动360°。如此...

平面往复机(手机震动马达科普:嗡嗡嗡和哒哒哒的差别有多大?)

不知道屏幕前的朋友们喜欢打开手机里的触觉反馈的吗?又或者是喜欢打字开震动呢?要是阿布的话,就喜欢打开手机里的触觉反馈以及输入法中的按键振动,感受每一次全面屏手势操作以及每一次打字从手机内部传来的酥麻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