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自控力”的因素有哪些?)
Posted
篇首语:没有任何动物比蚂蚁更勤奋,然而它却最沉默寡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自控力”的因素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有哪些(影响“自控力”的因素有哪些?)
我们总以为,智商是成绩好的最重要因素。然而,华裔女科学家 Angela Lee Duckworth研究发现,自控力远比智商更能准确预测孩子未来的学业成绩。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说到,自驱力是自控力的前提,一个人拥有上进的内在动力,才会愿意尝试自我控制。
比如,一位运动员想要取得好成绩,才会愿意控制自己去训练;
一位演员为了塑造出更贴合角色的身材,才会愿意控制自己去增肥或减肥;
一个学生为了钻研更精妙的知识,或者为了拿到更高的分数,才会愿意控制自己埋头苦学。
所以,自驱力是自控力的前提。如果孩子还不太具备自驱力的话,还请大家移步上一篇文章,先训练孩子的自驱力。
今天我们沿着话题继续深入,谈谈什么是“自控力”,以及自控力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什么是“自控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控力是情绪控制、自律、意志力等等多种能力的集合。美国心理学会关于自控力的定义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 延迟满足的能力。即为了达到长期的目标,而能够抵御眼前的诱惑的能力。
- 能够推翻自己无用甚至有害的想法、感觉以及冲动的能力。
- 在行动时,依靠更为冷静的认知系统,而非冲动的情绪系统的能力。
- 能够有意识地给自我设定规则,并努力遵守。
- 自控力本身是一种有限的、可能被损耗的资源。

其中,定义1和定义4,我们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这也是我建议着重训练的部分。
定义2和定义3,则是需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去模仿榜样、逐渐学会思辨,才能最终达到的一种高阶能力。调查显示,只有少数人具备这两种能力。
定义5,是指自控力是有限的。控制情绪、对抗诱惑,会消耗自控力。也就是说,在连续拒绝几个诱惑之后,人的自控力就会显著下降。
影响自控力的因素有哪些?
1.自驱力
根据定义5,我们了解到,自控力是一种会被消耗的能力。你可以把它理解为“血槽”,当这个“血槽”空了的时候,人就无法继续进行自我控制了。
举个最日常的例子,当你在外面奔忙了一整天,应对完工作之后,你的“自控力”就被消耗了大半。这个时候你再来面对自家娃,可能一丁点小问题,就会让你忍不住对TA发火。
所以,你或许可以释怀这件事:原来我忍不住对孩子发火,不是我有问题。

但同时,一个新的疑问产生了:为什么有的家长、老师就可以一直和颜悦色地对待孩子呢?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控力消耗得比别人慢。
因为一个人的动机和态度,会影响到自控力损耗的速度。
Muraven Mark等三位心理学家在《自控力作为一种有限的资源》(参考文献[1])一文中写道:那些被自己内在的目标和需求驱动的人,比较不容易损耗自控力。而那些认为自己是被迫在进行自我控制的人,以及那些出于讨好和满足他人需求去行动的人更容易耗尽自制力。
说人话:自驱力越强,自控力越耐用。
所以,这就是影响自控力的第一个重要因素:自驱力。
2.“延迟满足”训练
相信各位有心的家长,对于“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关于这个概念,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让4岁的孩子坐在桌前,桌上放着一块棉花糖。研究员对孩子说:“我现在要离开房间,如果你在我离开时吃,只能吃到这一块糖。但如果你能等我回来再吃,我会再给你一块。”之后,研究员会离开15分钟再回来,并观察孩子的反应。
实验中,在研究员离开后,许多孩子立即吃掉了棉花糖,只有30%的孩子选择等待,拿到了第二块棉花糖。
此后,米歇尔对这些孩子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在大约20年后,他又联系上了六百多名当年实验的参与者,并调查了他们的发展情况。他发现,那些成功抵抗诱惑的孩子,会拥有更好的学业成绩,更高的学历,更健康的体重,更不容易有物质滥用问题。
由自控力的定义1我们可以看到,延迟满足能力,是自控力的一部分。提升延迟满足能力,四舍五入就是在提升自控力了。而“延迟满足”训练,就是提升这一能力的重要方法。
这就是影响自控力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延迟满足”训练。
受到良好“延迟满足”训练的人,能够拥有更好的自控力。需要提醒注意的是,“延迟满足”分为两部分——延迟和满足。在训练中,不能只延迟、不满足,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具体如何训练,我们会在本系列文章(下)详细阐述。
3.信念感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的作者),总是强调“信念”的力量。

她曾和斯坦福大学的伙伴做过一个实验,对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注意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相信意志力是有限资源”的学生们,比“相信意志力可以被自己控制”的学生们,注意力测试成绩要差。
此外,他们还发现,临近期末考试周,前者要比后者多吃24%的垃圾食品,并且多耽误35%的时间。
说人话:越相信“我能控制我自己”,自控力越强。
这是影响自控力的第三个重要因素:信念感。
相信音乐:苏打绿 - 无与伦比的美丽

(我会永远相信 最后一片落叶)
即使自控力的确是有限的,我们也应当时刻保持一种信念感,对自己有信心和希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提倡给小朋友贴标签,不赞同过分指责和打击孩子。
因为当我们反复指责孩子“自控力差”,孩子在这方面的信念感就会坍塌,从而导致自控力滑坡,形成恶性循环。
4.自身情绪
失恋的人,可能会通过酗酒、暴饮暴食来麻痹自己;气得跳脚的大人,会控制不住打骂孩子;夫妻吵架,甚至可能会骂到对方祖宗十八代……
这些行为都说明,消极情绪会使自控力变差。
人一旦陷入消极情绪中,就会对自己的未来失去期望,也就不在乎未来是否会有更差的结果。这时,他们更容易做出“XX一时爽,事后火葬场”的事情,因为这是最快速、不辛苦就能改善自己心情的办法。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反之,适度积极的情绪,可以启动积极的认知活动,即对外界和自身肯定的评价。而拥有高自控力的人又可以管理、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说人话:情绪越好,自控力越强→情绪更好,自控力更强。
这就是影响自控力的第四个重要因素:自身情绪。
对于学龄儿童或青少年,他们的情绪不稳定,波动特别大。父母、老师、伙伴、玩具等,都能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
小结
综上所述,影响自控力的重要因素有四个,即自驱力、“延迟满足”训练、信念感和情绪。
在明晰了自控力的含义和影响因素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了解自己、了解孩子、了解自控力,才能进一步去谈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
换句话说,提升自控力的“法门”,就蕴藏在上述这些略显枯燥的概念里。
在下一篇中,我会就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自控力,给出更具体的实操性建议。
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1] Muraven Mark, Dianne M. Tice, and Roy F. Baumeister. 1998. “Self-control as a Limited Resource: Regulatory Depletion Pattern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Angela Lee Duckworth. The key to success? Gri. TED英语演讲.
[3] Carol Dweck. The Power of Believing that You Can Improve. TED英语演讲.
[4] 郭梅华,张灵聪. 学生学习自控力的特点及原因分析[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9,25(5):78-80,96.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