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巷出土北宋汝窑瓷鉴赏(汝窑汝瓷遗址(二))
Posted
篇首语:历史和哲学负有多种永恒的责任,同时也是简单的责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张公巷出土北宋汝窑瓷鉴赏(汝窑汝瓷遗址(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张公巷出土北宋汝窑瓷鉴赏(汝窑汝瓷遗址(二))
在种种努力之下,发现了汝窑汝瓷遗址。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
说起清凉寺汝官窑的发现,不得不说宝丰人王留现。已73岁的王留现老人,老家就在宝丰县的大营镇,家居清凉寺不足4公里。小时候也耳闻目睹过这一带有宝藏的 传闻,既有寻宝挖宝的,也有走街串巷的古董商。自从他进入县文化馆工作以后,就把传闻开始当作一项事业去研究,待后来被调到陶瓷厂专业从事陶瓷研究工作后,他分析从田地里寻来的碎瓷片,一遍遍在心里问自己:汝窑会不会就在这一带呢?王留现开始在清凉寺一带的沟沟坡坡里寻访。一天,他听说清凉寺村一户人家的红薯窑塌了,露出个瓷件,就当即去查看,见是个汝瓷洗,就以600元价格买了下来,但这洗是官窑还是民窑他吃不准,于是,在1986年他带着这件瓷器和自己撰写的论文《试论宝丰窑和汝窑的关系》,参加了中国古陶瓷研究会年会。会上,专家们对这件瓷器惊叹不已,会后,上海博物馆的范冬青、周丽丽等专家立即赶往宝丰在这里采集到一批与馆藏文件完全一致的汝瓷残片,依据现场捡到的瓷片和王留现献给国家此时已在上海博物馆保存的汝瓷洗,上海博物院副院长(现任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汪庆卫等人首次向世人宣布了汝窑的发现。
北宋汝窑汝瓷刻花碗碎片
1987年10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遗址第一次试掘,即发现典型御用瓷器20余件,1988年初和1989年春,该所又进行了两次发掘出土一批完整或可复原的瓷器和窑具。十六年来,河南省文件考古研究所先后在清凉寺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虽然每次都收获颇丰,但遗憾的是始终没有找到汝官窑的中心烧造区。直至2000年6月开始的第6次发掘,才使汝官窑遗址大白于天下。
就在清凉寺汝官窑被发现的消息充斥于报刊的时候,有一个人还在执著地寻觅。这个人就是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汝瓷研究专家朱文立。早在70年代,身为汝州人的朱文立就开始在汝州的山水间遍寻汝窑的蛛丝马迹。清凉寺汝官窑被发现以后,朱文立开始了自己的思索:按文献记载,汝州城内可能有官廷建造的汝官窑,而清凉寺离当时的汝州府较远,地理位置比较偏僻,宫廷会在清凉寺建御窑吗?管理困难不困难?换句话说,朝廷会不会是看到清凉寺开始的青瓷较好,也就是这里烧制瓷器的技术水平高,才命建汝官窑的?带着这此疑问,他开始在汝州城区的附近寻找。
1999年的秋天,注定是个收获的季节,整天穿梭于各个建筑工地的朱文立在汝州市中大街张公巷南口一正在开挖的地基中发现了痕迹,这就是现在被命名的张公巷址。随后,有关部门于1999年秋、2000年春、2001年进行了3次发掘,出土了青釉瓷片、匣钵及素烷过的坯片和火照等。
2004年2月至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张公巷东、西两测开挖了两年探方,发掘面积124闰方米,清理出不同时期的方基4座、井4眼、灶6个、灰坑79个和过滤池1个,出土了一批张公巷窑生产的完整或复原的瓷器和窑具,取得了该窑址考古的重大成果。
2004年5月21日,由中国古陶瓷学会和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主持召开的“汝州张公巷窑、巩义黄冶窑考古新发现专家研讨会”在郑州落下帷幕。全国古陶瓷研究方面的重量级人物,如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上海博物馆副长汪庆卫,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故官博物院研究员王莉英,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知宴等。经过认证,大多数专家认为:张公巷窑是在宝丰清凉寺窑基础上发现起来的,烧造工艺来源于宝丰清凉寺的汝窑。其中最重要的是,张公巷窑出土的瓷片有比较明显的鱼鳞纹。郑州大学物理学副教授赵维娟通过对张公巷出土的瓷片与清凉寺出土的瓷片的化学成份的测试分析,清凉寺汝官窑和张公巷窑的瓷釉配方关系是相承的;清凉寺与张公巷两处烧瓷用胎原料产地不同;两者间釉的产地和配方不完全相同,张公巷的瓷比清凉寺的瓷更好。大多数专家倾向于张公巷窑就是文献中所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汝、钧、官、哥、定”中的北宋官窑。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