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的窑洞特色建筑的成因(千年古县神奇古城——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Posted
篇首语: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延安的窑洞特色建筑的成因(千年古县神奇古城——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延安的窑洞特色建筑的成因(千年古县神奇古城——米脂窑洞古城的前世今生)
陕北人把讲故事唤作“说古朝”。奇闻怪事常发生,年长谁也记不清。几百年兴盛如刮风,世事更改不容情……这几句虽说是说书艺人的书词,但通俗易懂,韵味长久,细细品味,不禁令人唏嘘良久,其功能说教与洞察世事沧桑,不亚于《兰亭集序》之对人生所发的慨叹。
米脂东街,那是流传至今五百余年的古街。百年换尽城中人,这么长的时日,不知换了多少茬人了,故事就在这里一代代流淌着。街道沧桑的容颜遮不住昔日的辉煌。你从午后的散漫里,悠悠踱步,满眼所及无不令你感怀。一次与人聊天,有人说古城就是文革期间下放的老干部,迟早有一天会再次崛起辉煌。随着时代发展,老城作为居住功能的作用越来越比不得高楼大厦,可是它作为文物古迹的作用却在彰显,变得越来越璀璨起来。
米脂人祖祖辈辈爱把把这个县城说的玄而又玄,“王气”如何之盛,西门“九条龙”的传说是集这些传说的大成,到现在了,一座横跨无定河东西的大桥,就称作“九龙桥”,时任省长程安东亲题。故事很多以“说古朝”的形式口口相传。到了民国年间,这些故事传到了东街一个叫李家巷,李家巷一个叫李健侯的人的耳朵里。他把这些东西加以整理,甚至是“演绎”,把一人嘴里一个样的传说,固定了下来,写在了民国前陕北最具有影响力的长篇小说《永昌演义》里边。
在说李健侯之前,先说说该李家。李家属米脂泰安里二甲李姓。“立志长存宽忍念,终生只学吃亏人”是他们的家训。在米脂,李姓虽不在俗传的“明艾清高民国杜”三大姓氏之内,那也是响当当的书香门第,名门望族。据李氏家谱记载,米脂泰安里二甲李姓为西汉名将李广后裔。李广就是那个飞将军,仕途并不畅达,“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司马迁评价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且他把这种恩怨,传至他的子孙,甚至把个史官司马迁牵涉进来,成就了一代史圣,留下千古佳作《史记》。传至北宋时,李氏始迁祖为银州所辖今米脂杨家沟镇李均家沟村狮子漥将军寨(原寨名失考)知寨,累官至某某将军,后落业于米脂聚族而居。据考证,李氏落业米脂地历九百多年。李氏历代先贤为米脂地早期的开拓有重要贡献。
话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提起李自成。据《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寅共桃花峁支系·宗谱资料汇编》一书载“以多种史料证实李自成属米脂泰安二甲李氏”。李自成也与泰安里二甲李姓同宗。这么说来,李自成当是李广后裔,数代名将,从秦时大将李信,到西汉名将李广,最后到明末的李自成,哪个不是震古铄金的大人物?不过有一位考证的清清楚楚,那就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的副主席李鼎铭先生,被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点名道姓表扬过的人物。李健侯与李鼎铭系同族,又都是知名乡绅,并同时当选为边区参议会议员。
这里再说一个人。这个人叫李振声(李健侯是李振声的直系后裔,十二世孙)。李振声是明崇祯甲戌年的进士,曾任河南郾城知县,官至湖广巡按。这个人热爱家乡,常怀悲悯之心,为家乡人做过不少好事情。说他他一次回乡探亲,适遇米脂蝗灾水害,斗米八钱,饿殍遍野。见此,他不吝千金,捐资赈贫,救活很多人。当时米脂县一年征收“三饷银”(供军警等的薪金)三千两百两,百姓负重不堪,经他上书巡抚,从此免除。他还倡设义塾,无论亲疏,子弟都可免费入学识字读书。李振声在李自成当驿卒的前两年,与张善政同榜中举,全县轰动,李自成也自然熟知家乡的才俊大名。李振声文韬武略,政声斐然,实属干才。崇祯十五年,任湖广巡按,守湖北承天。十六年正月初一,李自成攻打承天。他的同榜进士、韩城孙必达为他写的《墓志铭》说:“癸未元日,承天陷。贼购生致公,公被俘。”意思是李自成念及同乡同宗之情,曾下令全军,亲自下令悬赏活捉李振声,于是被俘。河南商丘人陈明盛在李自成军营中目睹了李振声从被俘到被害的整个过程,写下了《见闻侍御李公忠烈传》,其文云:“元旦,城内火起,城遂陷。贼下令,敢伤公者斩!因被获。贼闯待公至,鼓掌曰:‘大兄为我得,天下事定矣!’”李自成对李振声的钦慕及必欲得其助力之情,溢于言表。他多次宴请劝降李振声,不从,反遭其呵斥而让他归顺朝廷。李自成又送来劝降信和大量的金银绸缎,并派五十人伺候,企图感化李振声。李振声将东西摔在地上,撕了来信,不予回答。后李自成张贴诏命,任命李振声为兵政府侍郎(还有多人被任命,甚至将当时已死的人都署上其名,以造舆论)。李振声看到诏命后,知道自己一生的清名将受到玷辱,当即写下《贼中见伪檄感题》一诗,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誓死忠于大明王朝的决心,诗云:“自愧西台无谏声,徒将豸绣易长缨。才疏补衮亏臣职,节尚存旄达圣明。黄阁若闻今日诏,清流虚负往时名。愿拼热血倾江汉,好逐波臣向帝京。”后因李振声派人秘密向总督孙传庭递送情报,激怒了李自成,下令处死了他。
果然,因为李自成的诏命,一代忠臣李振声未被《明史》立传。虽然,早在李振声遇难仅仅八年后的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目击李振声被李自成部下处死的陈明盛之《节烈录》已传到李振声的儿子李隆手中;虽然,早在顺治九年,孙必达已为李振声写下公正评价的《墓志铭》;虽然,早在康熙二十九年,米脂就奉旨将李振声从祀乡贤祠;但,在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才定稿付梓的《明史》,还是没有为李振声立传。为此,高照煦在光绪版《米脂县志·忠烈·李振声传》的结尾,不无遗憾地说:“每读史至明季,忠魂受冤,不禁扼腕。今读《表忠记》(指清代赵吉士所撰的《续表忠记》),可以少慰矣。然,安得采入史鉴,以雪千秋之垢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此看来,李振声的悲剧虽由李自成一手造成,然而,李振声真正的悲剧,在于明史编者未能扒开云雾见日月,使李振声一片丹心,不能光照汗青。
李振声为国捐躯之后历十世,有裔孙李锦江(1834-1877),字晴川,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拣选(拟选、拟任)知县,钦加翰林院待诏衔、诰封文林郎(正七品)。他不惯官场应酬,未去上任,继续教书,曾为米脂圁川书院主讲。其朗读清晰,讲解透彻,颇受学童敬重,不少弟子学有成就。其为人耿介,操守高洁。同人相戏,乘他酒醉,找一歌妓锁于同室,醒后坐以待旦,不发一言,歌妓默默陪坐,不敢轻薄,传为佳话。觉得故事与《福善案》里的浙江余杭的那位陈先生的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陈先生救活病人之后,不求回报。他日出诊,恰逢大雨,敲门求宿,恰好是之前全活那家人。救活之人之妇,在婆婆撺掇之下,愿以身相报,陈大夫大呼“不可”,夺门而逃, 而后其子科举获报。
李锦江之子李蕴华,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历官四川合江、盐亭、井研、犍为、冕宁、太平县县令,会理州、忠州和陕西绥德州知州,诰授朝议大夫(从四品)。李蕴华致仕返乡,那也是一言九鼎的人物,成为乡绅领袖有“米脂第一乡绅”的美誉。民国五年左右曾任城防局总团团长,为米脂安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且此人思想前卫,曾于民国12年(1923)入基督教,与时任县长师守道,每逢星期日到米脂城西街阳秃子湾“耶稣堂”教堂做礼拜,人称师守道“洋县长”。西街阳秃子湾“耶稣堂”人称“洋堂外(音)”,时有洋人出进,很是稀奇。
李蕴华有三子,曰宝诚、宝衡、宝忠,宝忠即健侯,人称“李三少爷”。由例贡侯铨直(隶)州州同(副知州,从六品),1920年代,李宝忠同李鼎铭、李善承等考证过米脂泰安二甲李氏史源,并与李善承等编撰《李氏宗谱》。他通过收集正史和各种稗官笔记、州府县志及民间传说,并多次实地考察,认为李自成虽出身微寒,但身怀雄才大略,能征善战,光明磊落,不失为一代英杰。便一反“成者王侯败者贼”的观念,于1926年动笔,1929年写成40回本38万字的历史小说《永昌演义》书稿。书稿于1942年在延安经李鼎铭转呈毛泽东。毛泽东阅后于1944年4月29日写信给李鼎铭转达对李健候的问侯,并附赠200元钱。毛泽东在信中对李自成起义以高度评价,并对该书提出修改建议,他未能修改。1984年,《永昌演义》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1947年,国民党军胡宗南部攻占米脂,他依附国民党军队,出任米脂县军政联合督察处主任(相当于临时县长)27天后随军南撤,转住西安。新中国成立后,他渴望为国家做点事,提笔给毛泽东写信,申述自已的愿望,随信还附上自己新赋的诗篇。毛泽东阅后认为可以由陕西省有关部门给李先生安排一项文史方面的适当工作,以尽其能。但为时不久,宝忠即病故。去世后安葬在西安孟村公墓。
《永昌演义》这本书里,对米脂的“王气”可谓是大书特书,将口口相传变成了白纸黑字。于是乎米脂的历史传说在这里集了大成。主要是“陈抟老祖一语泄天机”“郭子仪七夕夜巧遇织女”“元世祖下令不准开西门”“七乡绅西门放水”等等。
米脂窑洞古城,其实就是米脂老城。米脂古城,米脂人把它叫老城、旧城,或者以“东街”代称。近800年来,一直作为米脂县治而存在。
米脂老城一直没叫过所谓的窑洞古城,只是到了2006年,来自西安美术学院吴昊教授带领的一班人马,对古城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测绘,最后从学术的角度正式提出来“米脂窑洞古城”的称谓。后来有人干脆提出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窑洞古城”,说的尽管有点大,但是其实是名不副实的。因为黄土高原地带,主体的建筑形态都是窑洞,窑洞四合院布局形态,组成了各自的古城,沿袭下来。米脂古城同样也是。我就曾经想着,定位为陕北第一城,陕北人的乡愁之地,陕北窑洞活态的博物馆,这些是不是与实际更符合。而且米脂窑洞古城,集陕北地面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人气最旺,建制规格最高等几项为一体的古城。2014年米脂被联合国地名组织中国分部命名为千年古县。米脂古城作为米脂历史文化遗存最为集中、最为丰富的地域,其实占了很大的的比重。
米脂东街,有好几处院落,仪门上门额都有类似于“屏山耸翠”“屏山拱翠”“圁水襟晖”等的门匾木刻。这正是说的宅第所处的地理环境。古城的大体形制是前对文屏山,后倚凤凰岭,“两山围三水,四街串古韵”。三水,指的正是饮马河、银河和无定河,虽不甚规则,但是也把城围的严严实实。《管子·乘马》记载,理想的城邑之地,应该“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清代《阳宅十书》记载:“人之居处,宜以大地山河为主。”这些思想,均强调居住之所要依山傍水,顺应自然,亲近自然,以自然为本。实际上,米脂窑洞古城的传统聚落及其景观的建设均深深地暗合和印证了这些思想。古城山埠,筑寨筑城,后来逐步发展终成就为一座背山面水,负阴向阳的风水名城。因为后来的明清古城,顺着凤凰岭的山麓走向,环绕主山修筑而成,总体看来就是因了天材,就了地利,天人合一,顺应自然。
饮马河其实得名并非李自成大军驻跸于此,解鞍饮马而得名。李自成出生之前,饮马河就叫饮马河了。银河发源于东乡,后来也成为流金河。其实很多人对此不理解?何谓流金河?流金二字怎么讲。其实从银河而为流金河,正是米脂县人民兴修水利,灌溉农田,旱涝保收,觉得水就是金子般神奇,便谓此河为流金河。
无定河水收纳了饮马河和银河之水,由北向南纵贯全境,沿古城西北而南下,奔腾不息“浊而不清,七百年间当两泄奇人”。西夏太祖李继迁,大顺帝李自成,是沾了此河气息才致一个西夏偏安一隅,一个仅仅是四十余天的天下?大顺帝功败垂成,令无数英雄扼腕叹息!
城外的延伸,北有盘龙山,南有卧虎湾。真是盘龙卧虎高山地。其实古城之内还有一座山,叫烟洞山。此山旧貌,尖而高耸,形若烟囱,故称之为烟洞山,山上建有玉皇阁,与东城墙上的魁星楼互为犄角。根据流传下来古城的少之又少的照片观察,古城山体城墙,线条十分之流畅,烟洞山高耸,玉皇阁和魁星楼十分惹眼,远观亦是十分壮观。整体的扇贝形的古城,老城里人一直把她称作为凤凰单展翅。只是一个大致的形制。凤凰是瑞鸟,谁都希望吉祥,尽量往吉祥上靠边而已。
米脂古城三套城的格局是历史流传下来的。上城、下城和南关新城。我们先说说上城。今县城所在地,北宋初出现小村落,名惠家砭(今老城大囫囵以上)。宋太宗时,山阜半腰平坦处建毕家寨,四周构筑简易土寨墙,设寨门、鹿砦,背倚小山,前呈陡壁。后来宋、夏军队几番争占,宋宝元二年(1039)更名米脂寨。崇宁四年(1105)改称米脂城。上城的大致方位,是旧衙门小城畔环城隍庙(现三中),东面是沿着魁星楼一带环线而成,后来扩大到东城圪崂。其实老城早在北宋初年已经开始有了雏形。“先有惠家砭后有毕家寨”“先有毕家寨后有米脂城”,其实还应该有一句,先有米脂城,后有米脂县。说起来很是奇特,上城其实对外吐纳之门只有一座,就是现存的观澜门。据说还有一门,在旧城隍庙北,旁有三官洞。上城的历史我们似乎应该记住两任知县,一位是元泰定年间的县令吕东,将上城规模奠定,一位是明成化年间的知县陈贵,兴土拓城,将上城扩大至东城圪崂。上城延续的时间实际是北宋初年到明万历元年前。尽管涉及到半个明朝,我们习惯上仍然称其为宋元古城。
再说说下城。随着人口增多,山下兴建许多民宅商肆,沿流金河(东沟河)北岸形成背负城郭的居民区。正德、嘉靖年间,鞑靼铁骑数次犯境掳掠。百姓常遭侵扰,呼吁兴建下城。嘉靖二十四年(1545)正月至次年六月,官民同心协力,修筑了下城(又名关城),将东、西关至华严寺湾等全部围在城垣之内。城墙内壁用黄土层层夯筑,外部用大石垒砌。万历元年(1573),知县张仁覆进一步整治城垣,将上、下城联为一体,城墙加高到2.9丈(9米),从流金河、饮马河畔一直盘蜒到凤凰岭上,周长5里(2.5公里),建3座城门,附设瓮城、城楼。东为拱极门(迎旭门),南为化中门(捍卫门),北为柔远门。为防水患,未设西门,在西角城墙上修一方亭。至此,老城(旧城)基本形成,其东北依托大鱼山,西临无定河和川区。流金河、饮马河绕城而过。下城的修筑,我们又该记住知县丁让和知县张仁覆。从万历元年到清末民国初年。我们习惯上称之为明清古城。这城将上城完全围附其中,上城之城墙除却沿山城墙,功能都已弱化。
南关新城,其实是第三套城。它的城防功能其实并没有发挥。清末到民国年间,老城住户越来越密集,不断向流金河南岸发展,“建房舍,列市肆,商贾云集,居附日多。”(见民国县志)人们开始在南寺坡、凉水沟掘窑居住。高增融等建议筑南城。民国23年(1934),国民党86师旅长高双成以加强防备提议修建南关城垣,官绅赞同。24~26年(1935~1937),由县长楼铿声主持兴工。因经费不足,在城墙内侧修窑洞出售。这种城防、民用两便的城郭建筑方法是米脂的一件创举。新城城垣东段靠文屏山麓,北段沿流金河畔,西段面临无定河,南段对着小石砭,周围1.5公里;高9米,上宽6米,下宽8米;城门4处,较为简陋,东为倚屏门,西为永定门,南为南屏门,北为新民门。南关成为新城,与旧城隔河对应。
再说说古城的割据。主要是宋和西夏之间,反反复复历史上好几回合。最后落为元朝辖地。“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作为古战场的无定河,水势之湍急,咆哮是不是有这些缘由呢?宋苏轼闻种谔米脂川大捷诗中“ 闻说将军取乞银,将军旗鼓捷如神。 应知无定河边柳,得其中原雪絮春”。米脂川即今镇川、米脂一带无定河川。米脂是边塞之地,无定河自古以来就是古战场。那么这里的居民状况又是如何呢?
米脂城里的姓氏状况,大体是按照俗语相传之“明艾清高民国杜”这么排下来,再往下排,从人口的绝对比例上来说,常姓应该排在第四位上。之后便是李姓、冯姓等姓氏了。米脂城里的李姓,上面已经说了很多,这里不再赘述。根据历史上的脉络,不妨看看及大姓氏的情况。
艾家在米脂乃至陕北都称得上是名门望族,俗语有“米脂的艾家,绥德的蔡家”。可是米脂又有老艾小艾之分。据说,“老艾”祖先约在宋元年间,由江西分支来米脂为官,定居较早,由于历史传承的局限性,老艾家可考始祖艾诏为明末时期;“小艾”是成化年间从山西来到米脂经商的一族贺姓人,改贺为艾,自称小艾,定居较迟。小艾姓始迁祖贺旺,据传在米脂日子并不好过,经常受人欺负,所以决定改姓,因艾姓是大家族,声望很高,如果改为艾姓,自然不会有人欺负,可见当时老艾家在米脂的声誉之隆。
据《米脂艾氏宗谱》记载,艾氏始祖旺公自明天顺年间,由山西贸易而来,扶危济困,悉心佛事,世人以为有潜德,尊为“处士”,定居米脂,距今已历二十四世之多。明代,三世蕙公的三个儿子希清、希淳、希渊共生13子,均为科取学士。从明到清六世应第公一门四进士,七世八登科,德业文章,声名之显,被时人誉为“延绥望族”。从最初的父子二人,扩展到了今日的三万余人,即使在明清鼎革,政权更递中也是科甲连绵、文魁武榜,名将辈出,明清两代艾氏家族中涌现出科举学士300余人,七品以上官员130余人,加封敕授品级者80余人。因小艾家族名声显赫,人们都知道柳湾住的都是达官显贵,祖坟葬的也都是官员,便把此处改称为“官庄”,并世世代代沿袭了下来。至于官庄究竟出了多少官,当地百姓无从数起,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问官庄官多少?三斗三升菜籽数。”
米脂的艾家与李自成结怨至深,纠结不清。李自成原在米脂银川驿当驿卒,因为明朝裁员下岗,成为无业青年。李自成被迫无奈,回到老家,被推举为里长,当了个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后因为旧时代契约里常说的“用钱急紧”,向县里的大户人家,艾应甲艾同知家贷款,后来因为贷款还不上,遭到了艾家的告发,被知县毒打,后来李自成联合其他人,哗变毁枷,藏匿于城外之深山老林之中。之后就窜入王左挂子、苗美队中,号八队闯将,走向了颠覆明王朝的道路。
这个艾同治,正是艾应甲,他出身于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祖父艾希清为米脂第一位进士艾希淳之胞兄,贡生,曾任绛州别驾;其父艾榛,曾任京城东城兵马司副指挥;其三叔父艾杞为米脂第二位进士;其四叔父艾梓为武进士;他自己贡生出身,由知县而知州,由知州而府同(正五品),才华横溢,万历四十年左右曾为创修的饮马桥牌坊题联“溪光倒映盘龙境,山势斜连饮马桥”,本为乡党敬重的官绅。可他也许没有想到,为了几个利息钱会逼得李自成起义。他于崇祯七年去世,自然不会想到,第二年,他的儿子艾万年会死在李自成手中;令他更没有料到的是,在他逝去的十年后,一个小小的驿卒李自成能将好端端的大明朝挑于马下。 艾应甲之后裔至今居住于古城西大街街西。
艾应甲之子艾万年, 《明史·艾万年传》载:“艾万年,武举人,崇祯二年参军,积功至神木参将,崇祯五年升副总兵,曾与贺人龙联手打败义军八大王、扫地王,参与大小战斗千余次。崇祯八年六月十四,于宁州襄乐镇巴家寨(今甘肃宁县境内)被李自成伏击,艾万年带病搏杀,直至战死,堪为勇烈”。
艾万年和李自成早在少年时就结下了仇怨,《荒书》载:“艾乡绅之门有石坊”,李自成曾“坦卧其上”,被“擒入,棰楚乱下,系于庭柱”,这里未写出打人者的名字。但《怀陵流寇始终录》卷七谓自成“与同里艾万年有怨,讼之官,被挞”。《流寇纪略》则更加直接地记载艾万年在巴家寨被围困时说:“自成故我怨,今攻寨,为我也。”艾万年的这番话,印证了米脂民间传说李自成曾因骑东家大门石狮子而遭打的故事之真实性。但艾万年之死,不能仅仅说因为私人恩怨,而是两大阵营搏杀的结果。
后来在明末之时,艾诏协同知县边大绶破坏李自成祖坟,与李自称结下恩怨。李自成返乡报仇雪恨,城外战旗猎猎,人吼马叫,形势十分难得紧张。这位艾诏也是义士一个,敢作敢当,出去坦然应对闯王,接受惩处,保全全城百姓性命。后来艾诏去世之后,清朝有一位米脂县知县唐一贞,据了这个情形,向朝廷请旨旌表,至今米脂柔远门外官道之旁,尚立着义士艾凤唧碑记,并题着唐一贞的赞语曰:
惟公秉性贞固,躬行笃实,痛国沦亡,忠诚奋发,偕友启冢,希灭叛逆,一片血诚。三秦增色,咸仰高风,矧官兹邑,敬列黉宫,以垂不绝。
再说说高姓。米脂高氏有三支:老高,为本地古姓,最迟宋代已居于此地,未知是否与人称“老高”的北宋名将、绥州高永能有关;东高,为元末高庆之后;西高,相传为高庆之兄高庆甫(高福十)之后。米脂东高氏本来籍贯是江南庐州府瓦踏村(今安徽合肥)。元朝三弟兄开始北迁。现在追踪溯源有名有姓的始祖,只能追到高庆这里。高庆入籍米脂是在明朝洪武年间。高庆,又名高彦庆、高福十一,于元代自安徽合肥迁至陕北米脂,元末义军领袖、明朝昭武将军。元末,各地义军蜂起,高庆也聚集数万人马驻屯于县城北高家山花马洞,起义抗元,光复了陕北一带。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归顺朝廷,受封为昭武将军,世袭卫指挥使。根据西高氏家谱记载,宋代以前系山东高姓,宋代南下皖、江、浙,元明之际由江南北迁米脂,江南旧谱、新谱中都有记载。西高氏以北迁始祖福十字彦甫为一世祖,以次按名排列世次。
米脂高氏人才众多,例如,清代米脂全县出进士9人,高姓占6人;举人45人,高姓占18人;受封赠文林郎、儒林郎等荣衔的49人,高姓占32人。我们不妨看看东街上的几家高姓的一些情况。东大街有个院子很出名,叫“旗杆外(音)”,说是“旗杆外(音)”家,别人顿时会敬你三分。这个院子人才众多,能文能武,可以说是文能定国,武能兴邦。先说武将。出过抗日名将高建白先生。这个高建白先生,是米脂光绪十八年进士贺锡龄的女婿,是做过甘泉县长的知名绅士高照初先生的连襟兄弟。高建白的表哥,是著名爱国人士杜斌丞,在民国,杜家在整个陕北的影响力极大。高建白的另一表哥是杨家沟马家地主的马师儒。这几家,在米脂地面都是说一不二的人物。整个陕北,国民党中将仅有5人,米脂就2人,杜聿明和高建白。高建白参与平型关战役、中条山战役,最为惨烈的当属与范熙绩189天浴血守诸城,在山东一带影响深远。高建白父亲高祖宪,晚清举人,高建白爷爷高树荣,第一名举人,至今曾在桥河岔全家沟村有一个山疙瘩叫“解元塔”,得名就是曾安葬过高树荣。
再说文官。高建白的伯父,晚清进士高祖培,曾在法部任职,曾参与过审理傅斯年的学案,是陕派律学的奠基人之人。高祖培的堂弟高祖佑曾任清朝刑部主事(最高为宣统年间的二品衔三品顶戴花翎)、警察厅长等职务。曾为慈禧两宫西行随行护从。他为官三十余年,嘉奖迭见,过罚毫无,政声颇好,多次受清朝皇家、民国年大总统奖掖。民国二十五(1936)年,已退职闲居的高祖佑在京病故,享年64岁,由子女扶柩归葬米脂泉家沟老坟。
高祖佑去世后,可以说是哀荣备至。他共三子,长子高崇正,为警官学员,在天津公安局供职。次子高崇仁,字景明,为国民革命军第86师团长。幼子高崇基,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曾为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一代名医。高祖佑一生品德、官声不菲,加上子弟身居要职,所以高祖佑去世后,为他的遗像提赞的人极多,大都是当时政要。一生为官刚正不阿,去世之后哀荣备至。有一本专门的书籍叫《高保卿先生像赞》。收录的都是以褒奖高保卿先生的道德与人品的书法作品,由当时民国名人要员蒋介石、董玉麐、于右任、杨虎城、邵力子、阎锡山、何应钦、商震、徐世英、江朝宗、高桂滋等题写,书中共有书法作品66幅。题词极尽褒扬礼仪,不论书者的地位身份和政治观点如何,就书法而言各有所长。蒋介石曾为其遗像提赞“典型尚在”。
至于说著名语言学家高元白、著名物理学家高崇寿、北京名医高崇基、曾是张季鸾、杜斌丞三原宏道学堂恩师的高祖宪,曾参与设计毛主席纪念堂的清华大学系主任高亦兰,创办陕北第一所女校的高佩兰等等。
米脂的杜家,始迁祖杜钦,字继先,廪生,元代学者、教育家。在世于西夏晚期至元朝中叶,原籍山西省永宁州离石县戴武镇(今山西省方山县大武镇,位于吕粱市离石区北郊16公里处)。公元1226年,银州地易金人由蒙古人管辖,是年,忽必列撤银州改设米脂县,杜钦公遂入籍米脂县万丰里(蒙人县级以下行政设置为里,万丰里即今米脂县城、十里铺乡、桥河岔乡辖地)。继续以教书为业,桃李芬芳。奠定了教育世家之基业,并传之后世,是米脂作为全省的文化县的开拓者之一。杜氏人物主要有:杜斌丞、杜瑞兰、杜鸿范、杜聿明、杜鸿儒、杜焕卿、杜润生、杜岚等。现在已经历近30世。清朝的杜家,最具有代表的是杜斌丞和杜聿明。杜斌丞是著名爱国人士,毛泽东与陕北人书信往来的有数的几个人,米脂就有李鼎铭和杜斌丞。杜斌丞殉国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下挽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 周恩来副主席赞扬他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
米脂冯姓,由山西永宁州迁移至米脂。宋元以来,隶籍米脂。在米号为世族。明清两朝,冯姓家族一共走出明经科1名,冯宗洙,举人4人,冯曰恕、冯一嵒、冯汝为、冯士灿。参将1人,冯莹星,知府1人,冯曰恕,知县3人,冯宗洙、冯汝为、冯锡龄,县长2人,冯炳蔚、冯世甫。冯家人物主要有冯起龙,字云潭,明岁贡生,曾为蓝田县教谕,敕授修职郎。冯宗洙,冯树勋,冯社臣等较为知名。
《米脂冯氏家谱》记载,民国初年,在米脂县城东北七十里之中庄(今李站乡)发现砖建墓窑一孔,墓砖上书“冯公列顺之墓”,壁画三骏马,并题七绝一首“时回运转漫频夸,谁是常贫久富家,秋老自然山有色,春来无树不开花。”与“贫莫忧愁富莫夸,谁是常贫久富家?草木经秋黄叶落,每遇春来又发芽”有一样的效果。虽不是原创,但也能从中对主人之操守,可窥豹一斑。冯家的冯社臣,是个十分有影响的人物,曾担任银城市市长,与国共两党关系都十分容融洽,其资产甚巨,东街商业街,近乎半数都是他家产业,号称“冯半街”,可惜被错杀。
再来谈谈古城的教育问题。古城早在元朝至元年间,县主薄冯安国主持修学宫,明朝弘治九年1496年迁移至下城。清乾隆年间,知县叶栐林在文庙西侧兴建窑洞,名成德书院。道光年间知县王鹄募资扩修,改为圁川书院。外界报道,一条古街走出24位进士。如果在江浙之地,明清两朝历600余年出进士24名,可以说是要被笑贻笑大方。但是在米脂这等边塞之地,地域封闭落后,土地贫瘠,能出这么多进士,可以说是十分的了不起。米脂第一位进士是小艾家的艾希淳,之后在清朝,特别是光绪年间,三科大比考,连中4位进士,在陕北一时间声名大振。被称誉为文化县云云。
《康熙版·米脂县志》记:一代人文蔚起必有所自兴。一邑科甲连绵必有所由基。譬如江河之浩瀚也。岂江河之自能为灏为瀚也哉。盖有源之滋之者也。源深流长。此所以历千古而为灏为瀚。成斯世揖让之休。壮一代彬郁之盛。谓非文源之深。有以兴之基之老乎。夫子道德固莫究。莫殚于当年累世。而以删述着为文章。即文之源也。独不见尼山日月为百代帝王之师。泮水芹峁乃光照国家之地。不崇其观瞻。不足以壮道德师范之尊。不厚其源流。不能以着文风世运之盛。余谬补兹邑莅任。谒先师庙。见戟门不整。泮池倾圮。照壁栅栏溃坏无存。不禁怆然于心。因思所以表率宫墙。唤起人文者。莫不于贤师是赖。亦莫不于父母。斯邑者本崇文之意以倡之。令于捐资修葺。俾礼门义路咸欲一 ? 宜独任。但崇文敬道乃最大之善事。书云。善与人同取诸人以为善。莫大乎与人为善。余又何敢昧书言而独专其善也。谨特疏以公之乡绅。士庶同心共举。或捐资或捐工。随其崇敬之意。以各尽厥心。期寻原敦本可而。且庙仪改观轮换。巍峨足称一邑之瞻仰。可棉友脉之渊源。伫见人文蔚起焉。圣天子弘作人之化。科甲连绵为而。米邑广登云之路。孰谓不比江河之浩瀚。源深流长。凡以历年古而为浩为瀚者哉。其兴也有自。其基也有由。余惟拭目异日。同而贤师。共兴其荣而已。经是为引。
米脂窑洞古城凝聚的是陕北明清乃至民国居民的文化空间,凝聚着关于米脂乃至于整个陕北的丰富的文化信息。窑洞民居民居是中华民族所有建筑的母本,是中华文明长河中具有本源特色的一大支流。古城窑洞民居鲜活的人文内涵,比任何种类的遗产都更生动,更直观。
古城是窑洞建筑的博物馆,各色窑洞一应俱全。窑洞民居这一特色,在米脂表现的淋漓尽致。研究窑洞民居的书稿,离开米脂,似乎就无从下手,是一个怎么也绕不开的存在。元明清窑洞将窑洞发展的脉络展示非常完整。上城多为靠山窑洞,下城独立式窑洞居多,窑洞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演进,在古城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建筑材料,本地土、砖、石三种窑洞随处可见。窑洞院落布局,多参考中国传统四合院的建筑规模与形制,严格恪守封建礼制的等级观念,沿袭中轴对称的理念。主体建筑多为窑洞,两侧厢窑多为砖木结构瓦房,倒座厅房一般规格要高,五架梁居多。大门仪门极尽雕刻之能事,砖木石三雕,中国传统吉祥富贵的文化符号,都能在这些地方得到体现。有功名的施以斗拱,普通居民则以荷叶墩等代替,总之是一部极为生动的民居画卷。选址等也参考传统风水与五行学说。
行文至此,关于古城,这一陕北文化艺术的瑰宝,我只想引用顾森的几句话作结:民居这一物质形式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大面积地毁伤民居等于破坏一个地方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消失了,文脉就断了;文脉断了,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也就断了。
有房子在就有人在,有人在就有文化活动在、故事在、传说在。一旦房灭人散,最直观、最生动的文化信息也将消失……
(来源:常天鸣的博客 )
相关参考
休嗟城邑住天荒,已得仙枝耀故乡。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这首北宋诗人陈尧佐的七言绝句,描绘了潮阳璀璨深厚的人文底蕴。2017年底,潮阳荣获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县...
汇通购是什么(鉴往知来,跟着总书记学历史丨走进平遥,感受千年古城的深深启示)
...地,是晋商文化和晋商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并以富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著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平遥古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经济、社会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1月27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平...
江西三川水(延安屏障——龙安、万安、招安被称为安塞的“三安”)
延安屏障——龙安、万安、招安被称为安塞的“三安”顺沿河逆流而上,可以寻到三条大川,延河川,杏子川,西河川,三川之水在安塞的碟子沟、延安的杨家岭汇集成延河。三川地势险要,每一川都有建筑奇特的古城,在历...
济南锐捷雕刻机怎么样(星网锐捷:古老的千年土家文化古城,与现代科技结合。美炸了)
...的地方,也开始张灯结彩,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因为其特色的
济南锐捷雕刻机怎么样(星网锐捷:古老的千年土家文化古城,与现代科技结合。美炸了)
...的地方,也开始张灯结彩,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因为其特色的
延安单立柱广告塔制作(《古城德州》三十四——德州城的南营清真寺)
文|马惠彬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南营街清真寺,是一座具有400多年历史的清真古寺。它始建于明末,是一座古朴典雅、威严端庄,有着明朝风格的中国宫殿式建筑群。乾隆赐匾庄重威严的寺院大门楼,坐落在五步青砖的台阶上,...
汕头潮阳美食一条街(走进“千年古县”潮阳,这里有古迹有美食)
...厚的人文底蕴。2017年底,潮阳荣获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让我们走进这座“千年古县”,探访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追寻文旅融合的踪迹和印记。第一站:东岩。东岩位于潮阳东郊山腰,群山叠翠,山峦起伏...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潮汕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潮阳区全景图(来源:郑奕潘)潮阳区位于汕头市东南部,东北连汕头中心城区,西接揭阳普宁市,南邻潮南区,北界揭阳市榕城区。截至202...
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潮汕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潮阳区全景图(来源:郑奕潘)潮阳区位于汕头市东南部,东北连汕头中心城区,西接揭阳普宁市,南邻潮南区,北界揭阳市榕城区。截至202...
汕头市潮阳区特产美食(走进“千年古县”潮阳,这里有古迹有美食)
...厚的人文底蕴。2017年底,潮阳荣获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称号。今天,汕头橄榄台记者走进这座“千年古县”,探访她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追寻文旅融合的踪迹和印记。 第一站汕头橄榄台记者来到了东岩。东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