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剪板机(他乡邂逅故乡︱江花)
Posted
篇首语: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延安剪板机(他乡邂逅故乡︱江花)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延安剪板机(他乡邂逅故乡︱江花)
文学本身就应该是行动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有人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觉得这句话尤适合写作者。这涉及文艺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缺乏生活的不断丰富,创作的资源就会枯竭。当下,脱离生活、闭门造车的文艺作品层出不穷,让读者或观众失望不已。
本期约到电影《山楂树之恋》编剧、著名作家肖克凡的散文《他乡邂逅故乡》,作家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寻访他乡观照故乡,在行走中见证时代发展巨变。他在四川见到三位山民老汉成立“山翁诗社”,在湖南见到袁隆平的试验田,在南疆和田采访援疆工作干部,在粤闽赣交界处寻访红色根据地,也在黔东南地区体验苗族村民奔小康的生活变迁……也因此,有评论家点评肖克凡的小说,“……在日常叙事中呈现历史变迁,显示出提炼生活素材和驾驭宏大叙事紧密结合的非凡才能”。
无独有偶,另一位作家南翔也同样行走在路上。从伴随火车汽笛声长大、没有见过汽车的少年,到经常需备着正负极的“过山龙”才能接驳点火的二手车练手代步,直至开着SUV在神州大地纵横驰骋,一路走来,作家回顾着自己对汽车好奇、羡慕、拥有、驾驭的心路历程,不也是对中国汽车发展、新时代改革巨变的见证吗?
读万卷书难,行万里路不易。肖克凡说,文学本身就应该是行动。行路胜似读书,寻字里行间而思路开阔;读书宛若行路,沿大道通天而感受丰饶。(周璐)
他乡邂逅故乡
肖克凡,作家。出版文学著作四十余部,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北京市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奖、《人民文学》奖,为张艺谋电影《山楂树之恋》编剧。
读书展翅,行路飞翔
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难,行万里路不易。作家走出书斋脚踏旅程,企盼构成文学的双翼。毕竟人类渴望振翅奋飞。我曾两次错失进藏机会,也没到过澳门,然而祖国其他省区直辖市都曾留下足迹。是啊,那令人流连忘返的高山草原江河海岛,那令人激动不已的地域文化、风土人情,那可能无缘重逢时常怀念的诸多人物,丰富着我们的人生,充实着我们的心灵。
我曾在四川省纳溪县白节镇见到三位山民模样的老汉,他们竟然是本地诗人,成立了“山翁诗社”。平日种田、砍柴、挑粪、打猪草……辛勤劳动使得心灵盛开花朵,创作出一首首诗歌,令人感动不已。他们不哗众取宠,不追名逐利,更没有成名成家的念头。他们因热爱生活而热爱诗歌,显现出中国传统文化安贫乐道的精神气质。
我曾在从康定返回成都的途中停留泸定桥,沿着铁索桥从此岸走向彼岸,仿佛听到红军战士勇猛冲锋呐喊。当年硝烟散去枪声隐退,唯有道道铁索贮存着历史岁月。这是人在书斋无法体会到的“现场感”。
我曾两次参观遵义会议旧址。当年中国工农红军留下的足迹,生生不息演化为这座城市的光荣传统,军民鱼水情,代代传承,处处可感。遵义连续多年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也被人们称为“转折之城”。大量的转业军人娶当地女子为妻,欣然落户这座有着红色血脉的城市。九年义务教育期间,落户遵义的军人子女可以自主选择就读学校。拥军优军的传统被发扬光大。我以前在教科书里读到的遵义,此时无比鲜活地展现面前。
我曾在湖北蕲春拜谒李时珍故居,也曾在深圳东关感受改革开放新气象;我曾在湖南新安农校见到袁隆平的试验田,也曾在南疆和田采访援疆工作干部;我曾在沈阳参观“共和国长子”的铁西区工业博物馆,也曾在上海浦东金融大厦顶层鸟瞰这片热土;我曾在粤闽赣交界处寻访红色根据地,也曾在黔东南地区体验苗族村民奔小康的生活变迁……
文学本身就应该是行动。行路胜似读书,寻字里行间而思路开阔;读书宛若行路,沿大道通天而感受丰饶。
人在书斋,心在远方。且看神州风光好,读书展翅,行路飞翔……
沁水之源
这里是山西省沁源县,这里是被大自然绿色包裹的地方。这里有条河流古称沁水,郦道元《水经注》有载:“沁水即少水也,或言出谷远县羊头山世靡谷。三源奇注,经泻一隍,又南会三山水,历落出,左右近溪,参差翼注也。”沁水今名沁河。沁源县境内有沁河源头六处,应了“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的古训。
一路行走,来到王陶乡岭上村、灵空山镇黑峪村、紫红移民新村、善朴古村民宅,处处各具特色。一路探访,经过合欢本草谷、花坡、油菜花种植基地、灵空山自然保护区……融身大自然,领略山林风光,终于抵达沁河源头。我常年生活的城市位于河流下游。此番置身河流源头现场体会“来龙去脉”词语,颇有收获。
沁源森林覆盖率高达60%,宛若“绿色宝石”镶嵌于晋东南大地,堪称天然大氧吧,被誉为三晋大地“香格里拉”。沁源的生态环境,丰富而独特,山林深处盛产油松,那株令人惊叹的“油松之王”高达46米,树冠覆盖面积70平方米,一树派生出九枝树干,宛若九杆大旗昂然耸立天地之间,得以“九杆旗”美名,列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沁源独有的褐马鸡属于珍禽,羽毛异常美丽,广泛用于清代官员顶戴花翎,可称“官家用品”。
沁源具有革命历史传统,抗战期间太岳军区司令部和太岳行署扎根沁源,积淀着厚重的红色基因。持续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全县八万人,没有一个村成立“维持会”,没有一个人做汉奸,充分体现中国人的血性与气节。当年的阎寨村曾被喻为“小延安”。从1942年起延安的《解放日报》连续发表《向沁源人民致敬》《沁源人民胜利了》等百余篇文章,军民尽享光荣。
一处处自然美景,一桩桩历史故事,沁源几获美誉,实至名归。然而,远离高速公路与机场造成交通不便,颇有几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况味。
“三线建设”的记忆
一路采风临近尾声,我们来到郭道镇参观,已然稍感疲惫。走进这座大院落,望见迎面铁青色建筑墙壁镶嵌“三线沁源展览馆”几个红色大字,这曾经熟悉的词语,蓦然唤醒陈年记忆。
20世纪60年代,中国版图周边形成“马蹄形包围圈”,国际形势急迫,战争因素骤增。我国东部沿海老工业基地,首当其冲直接面临敌对势力穷兵黩武的威胁。于是中央依照全国战略地区划分,在我国中西部13个省区开展大规模的战备建设,包括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统称“三线建设”。
一声令下,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从政府机关选派得力干部、从科研单位选调拔尖人才、从先进企业抽调生产骨干、从名牌大学分配优秀毕业生、从地方招收青年工人,会集成为“三线人”这个特殊群体。他们满怀热望来到荒凉的大山深处,风餐露宿、肩挑背扛、白手起家,建宿舍、盖厂房,开辟祖国三线建设新天地。
中国三线建设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山西省划为“小三线”地区。我记得20世纪60年代末,中学同学小于跟随父母从天津迁往“大三线”陕西宝鸡山区,从此断了联系。我还记得20世纪80年代初在天津市机械工业局工作时,办公室老王同志曾经参加山西“小三线”建设,谈及天津迁往长治地区的工厂,很动感情。
人的记忆随着时光推移,渐渐容易淡忘。此番走进郭道镇“三线沁源展览馆”,一部鲜活的“小三线”历史呈现面前,温故而知新。
沿着展览路线依次阅读历史,我从展板里寻找“小三线”天津建设者的足迹。
名称:山西东升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27厂。包建单位:天津永升器材厂。
名称:山西晋东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8厂。包建单位:天津卫东器材厂。
名称:山西长虹机械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0厂。包建单位:天津永红器材厂。
名称:山西开源线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29厂。包建单位:天津卫东漆包线器材厂和天津工农兵电线厂。
名称:山西人民器材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1厂。包建单位:天津新民器材厂。
名称:山西沁河机械厂。性质:军工企业。代号:1013厂。包建单位:天津天源器材厂和天津津源器材厂。
当年沁源县总共七座工厂,有六座来自天津。我不禁兴奋起来,企盼从小三线建设者照片里找到熟悉的天津面孔。
一张张照片里青春洋溢的笑容、意气风发的目光、朝气蓬勃的身影,分明定格于五十多年前的光景里。我猛然意识到,照片里的他们如今年逾花甲甚至年过古稀,难以对照青春面容了。
尽管这些企业名称几经变更,我还是能够识别“天津卫东漆包线器材厂”就是坐落河西区陈塘庄工业区的天津市漆包线厂;“天津工农兵电线厂”就是坐落南开区长江道的天津市电线厂。这无疑是天津机械工业的荣耀。
三线沁源展览馆陈列着当年的机械生产设备。我认得二零车床和导轨磨床,还有立式铣床和剪板机,它们无声讲述着小三线建设者艰苦奋斗的故事。当年山西开源线材厂生产的被服线,产品质量难以达标,他们派员到天津609厂接受技术培训,很快排除产品质量缺陷。这让我感受到沁源与天津的不解之缘。也使我在山西沁源邂逅不曾谋面的天津前辈。
来自家乡的“天津桌”
参观即将结束时,我意外得知那张铁木结构的台案被当地称为“天津桌”,因为那时沁源没有见过这种具有折叠功能的台案,便有了如此称谓。我给这张“天津桌”拍下照片,带它重返天津家乡。
从天津来到沁源小三线的建设者,起初有南开大学毕业生,后来有天津知识青年和复员军人,他们无私奉献了青春年华。那时生活物资极其匮乏,女职工在沁源商店里连卫生纸都买不到,只有草纸。许多生活日用品都是从城市家里捎来的,即便吃顿水饺也成了奢侈的事情。创业者艰苦奋斗的精神,迸发出难以想象的能量,在太岳深处小三线树起丰碑。
城乡生活确实存在差别。夏天里小三线女工穿的塑料凉鞋,竟然引起当地农村妇女们好奇,此前她们没见过裸露五只脚趾的鞋子,也没嗅到过小三线女工们身上散发的雪花膏味道。冬季天气寒冷,男职工戴个口罩、穿件棉猴也会引来惊异的目光。这群小三线建设者,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的大力支持,同时影响了当地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文明生活习惯。
小三线工厂举行篮球、乒乓球、象棋比赛,带动了当地村民体育运动的开展。小三线工厂的文艺节目表演、锣鼓秧歌游行,放映露天电影,上映朝鲜的、阿尔巴尼亚的、南斯拉夫的电影,给当地年轻村民播下喜好文艺的种子。清晨广播喇叭里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晚间食堂开饭的味道……都给闭塞静寂的山村生活吹来清新空气。村民们听见了普通话,看到了广播体操,接触了海报与大标语,懂得了粮票布票和各种票证,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熏陶。他们在工农互通有无的交往中,缩小着城乡差别,结下了深厚友谊。这些来自大城市的小三线职工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将沁源山村当作自己第二故乡。
青山犹在,绿水长流。21世纪初,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人类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成为不可阻拦的潮流。不论“大三线”还是“小三线”,为顺应时代发展与改革开放气候,纷纷走上转型之路。那六座天津包建的小三线工厂,先后搬离沁源迁到榆次,几经整合完成凤凰涅槃,企业获得新生。然而,那些来自天津的小三线建设者的业绩,已然被写进那册《三线沁源》的书里,令后来人阅读与铭记。
萧山的“哈巴粉”
那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天津市民结婚购置家具,从大衣柜到双人床,从五斗橱到高低柜,甚至靠背椅和折叠式圆桌,均要凭票证供应。于是,津门大地兴起自制家具热潮,一大批业余木匠自学成才。小伙子三五人结成伙伴,傍晚下班后来到主家,拉起电灯铺开场地,一连几晚加班加点,从破材到刨料,从凿榫到落榜,从成型到打磨,最后工序着色涂漆,全套新婚家具落成,只待新郎新娘入洞房了。
当时木器着色选择染料,大多天津人首选“哈巴粉”,这种染料兑水调和操作简便,木器着色后拭去浮色,随即透出清晰明丽的质地,不会“腻死”榆木或水曲柳的木纹,然后涂刷天津“灯塔牌”清漆,那明亮可鉴的“浅栗子皮色”给家具增光添彩,很受青年人欢迎。我结婚的家具就是益群表弟给做的,因此我知道哈巴粉。
这种哈巴粉产地萧山。那时倘若有人出差浙江地区,亲朋好友纷纷托请代买这种物美价廉的染料。如今“50后”年过花甲,绝大多数人不曾到过当年“哈巴粉”产地,却还记得萧山地名。这便是物质生活的文化符号,储存于人的记忆深层,一旦唤醒便化作怀旧情感。
当年报考天津市和平区鞍山道小学,适逢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方兴未艾,便随大流将姓氏写为“肖”。后来翻阅新华字典,其字义解释“萧,俗作肖”。如此看来我本“萧”姓。借问谁家子,萧山乃吾山。就这样,出产哈巴粉的萧山对我有着姓氏般的亲切感。
记得20世纪60年代初期,一首描绘拉萨城市建设的歌曲《逛新城》,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 “女儿哟,哎!跟着我,噢,看看拉萨新面貌……”这对藏族父女见到城市新鲜事物便发出疑问,一边逛新城一边唱新曲,“哎!哎!为什么树干立在路旁,上面挂满了蜘蛛网?”这对父女见到电线杆了,令人不禁莞尔。
尽管岁月流逝时光久远,“逛新城”这个词语,已然成为新中国城市建设的记忆符号。改革开放,山乡巨变,城市崛起,祖国各地皆有“新城逛不完”的感慨。那么曾以哈巴粉闻名的小县城,如今怎么样了?此番有幸走访萧山,自然怀有强烈好奇心。
故知与新友水乳交融
萧山坐落钱塘江畔,江畔滩涂成陆地不足百年,先辈移民几经围垦形成沙地薄田,辛勤耕作艰苦度日。无奈江流不时改道,艰辛围垦的田地陷落江底,举家生计皆无,一切从零开始。萧山人常年置身变幻无常的生存环境,一旦沙地被淹没,便重新围垦造田,反而练就决不认命从不服输的文化性格,这在温婉平和的江南水乡,性情很是突出。
如今,萧山改县设区划归杭州管辖,而且可能不再生产哈巴粉,却仍然是记忆里的萧山。乘兴参观坐落萧山区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这名称对外地人显然陌生,提起它是当年G20杭州峰会主场馆,便为人熟知了。屈指算来六年过去,这里已然记载旷世盛会的“时光博物馆”,游客现场体验2016年的高光时刻,让你重返时光躬逢其盛。
有言道“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站在小广场前,感受到这座大型建筑“庄重、现代、宏伟、绿色”的独特气质,现代气息扑面而来。它确实如同风格浓郁的“凝固的音乐”,体现“江南特色”,表达“杭州元素”,无处不蕴涵中华民族文化的“音乐调性”。
这座建筑的探出式门厦,以左右两座汉白材质的厦柱支撑,说是厦柱并非圆柱体,而是以两片曲线状石材组合而成,这两片石材间隔并立两侧,由两道褐色厚重板材横向连接。上端板材出头,底部板材封闭。这恰恰构成中国汉字“廿”的形状。这两座片状厦柱化境般将“G20”关键词以中国汉字“廿”展现,游客悟出字形读出字义,便是意外惊喜。
以前听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此时看到“建筑是凝固的汉字”,这寓意精妙的“廿”字,生动凸显中国文化特色,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此行参观如此丰富博大的建筑,还是要从欣赏细节着眼。
大厅里那尊“花开富贵”的大花瓶,选用红豆杉、花梨和金丝楠诸种珍稀木材,浙江东阳木雕大师吸收融汇瓷雕与玉雕的技法,以梅竹菊单体雕刻镶嵌瓶身,四周遍饰牡丹花纹。一柄小小雕刻刀,弄得满眼花团锦簇。这尊高达3.5米、直径1.5米的精品,应当属于这座建筑里的“鲜活细节”。
走过寓意“好客之道”的迎宾区,来到四层的“G20峰会主会场”,一瞬间感觉置身以古铜色和紫檀色构成的美学世界。主会场墙壁皆由浮雕与透窗连缀组成,一幅幅东阳浮雕讲述一个个中国故事:李冰父子治都江堰,阳朔漓江放木排,杭州西湖雷峰塔……从古代神州讲到浦东新区,令人顿生跨越千载时空的感怀。特别是一组组中国风格的透窗,其窗框镶嵌紫檀,窗外则裱衬月白色杭绸,那绸面绘出杭州八景。明明这座主会场坐落萧山远离西湖,然而目光越过透窗竟然看到西湖断桥、三潭印月、南屏晚钟、柳浪闻莺……一孔孔透窗使人身在会场饱览西湖八景,宛若时空大挪移,疑似神话世界。
一滴水可以见太阳,这透窗便是匠心独运的细节。放眼这座主会场多见中国元素,室内装饰结构为“四梁八柱”,穹顶由低向高设置的层层斗拱,众星捧月般拱卫中央圆形吊灯,这吊灯覆以层层灯纱,精心绘制“风骨梅花”与“风韵桂花”灯面,抬望眼犹闻花香,随身落座花影遍地。
G20是大型圆桌会议,一张张紫檀座椅环绕圆桌而设。有人发现只有三张紫檀座椅左近配有矮几,其余座位未设。得知参加G20峰会有三位女性领导人,主办方特意配备放置女士提包的矮几,毕竟贵宾物品不可落地。这细节令人再生感慨,中华民族“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文化传统,迎客胸怀宽似海,待客心细如发丝。这当属于国民性吧。
这座大型建筑建有六万多平方米的屋顶花园,遍植万余株珍贵苗木,小桥流水,锦鲤游动,给主会场增添浓浓绿意。G20峰会期间各国领导人在屋顶花园合影,正值热季露天场地温度难控,便在周边陈列数座冰雕作品,悄然实现“艺术降温”。这令外国首脑们难以察觉的细节,再度诠释东道主不事张扬的待客之道。
沿着屋顶花园中轴线,远望那座江南风格的月亮门,一株罗汉松栽种门内庭院,其势雄伟超拔,“望之蔚然而深秀”。忍不住快步近前观赏,不禁开怀大笑。原来近观这株罗汉松并非远望那般身量,只是月亮门产生放大效应,使小巧玲珑的松树变得粗壮高大。这个物理变形的细节,正是艺术夸张的魅力。
从迎宾厅的大花瓶雕刻,到主会场的透窗衬纱,从女贵宾座椅旁的矮几,到屋顶花园降温的冰雕……这座曾经举办“G20峰会”的大型建筑里,引人感慨的细节不胜枚举,丰富着“中国故事”的深厚内涵。
G20峰会毕竟是国家战略层面的景观。要寻访鲜活的“民间生活细节”,就要走进生活深处。
萧山是杭州城市新中心,许多村庄完成“农村变城市”“农民变市民”的整体征迁,从原先村民小组管理模式转化为居民楼栋管理模式,全部建成花园式住宅小区。我特意前往“盈二佳苑”小区参观,竟然看到小区大门楼上悬挂着铁锚图案的标志,不解其意。主人自豪地介绍,前些年住宅建设工地破土,意外挖出这只“铁锚”,它既证明当地近海行船的历史,也重现先辈们艰苦奋斗围垦滩涂的经历。因此村民们决定把铁锚设计为“村标”展示出来,以此昭示后辈铁锚蕴含的精神理念:起锚,破风浪前进,落锚,扎稳不动摇。
当今许多城市设有“城标”。然而这是我首次见到“村标”。这尊寓意深刻的铁锚细节,让我再次感受这片热土世代传承的文化基因。
结识萧山期间,偶然间从电视新闻看到一则报道,据萧山某社区统计已有六十余名外地小伙子,登记报名愿做“上门女婿”落户萧山。也有本地姑娘表示愿意与这些新萧山人恋爱成婚。这条颇具喜剧意味的新闻告诉我,萧山这片热土的开放胸怀与包容精神,无须“他乡遇故知”,如今“他乡即故乡”,故知与新友水乳交融,难解难分了。
这便是当年生产“哈巴粉”的地方,与我邂逅于此。
大运河赋予扬州不同寻常的气质
天津地处京杭大运河北端,当年漕运船队自南方运粮前往北京,此乃必经之地。远在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有座城市名叫扬州。说起扬州往往令人想到隋炀帝,一路南下寻访琼花。多年后又有屡下江南的乾隆,于是帝王似乎成为扬州的宿命,躲都躲不过。
那么贵为九五之尊为何不畏旅途劳顿频下江南呢?只缘有条京杭大运河。水路行舟,迅捷便利,既无暴土扬尘,也无车轮颠簸,沿河旖旎风光,尽收天子眼底。扬州的宿命不是皇帝,扬州的宿命是京杭大运河。
人们喜欢以明珠形容一座城市,从古至今,扬州确凿地镶嵌在大运河畔,这是颗货真价实的城市明珠,勾栏瓦肆,诸业繁荣,堪称水旱大码头,更有“扬州三把刀”之说,均属于城市服务业,也就是如今所说的“第三产业”。扬州城市服务业的发达绝对属于“资深版”,论辈分远远高于京沪津渝当代中国直辖市。
早年被称为“南张北刘”的言情小说家刘云若先生,乃津门乡贤。他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小扬州志》,主要描写20世纪30年代天津市井生活。那时天津水运发达商业繁荣为北方重镇,因此才有资格被称为“小扬州”。以扬州比喻城市的繁华,犹如以西施比喻女子的美貌。
如今,扬州为了保护瘦西湖景区和城市天际线,恰如其分地禁建高楼大厦。这跟那些过度扩张盲日开发的城市相比,扬州决不跟风。这座城市不仅受益于京杭大运河滋养,还从千年流水里汲取了智慧。因于大运河赋予扬州不同寻常的气质,使她开放,使她包容,使它活色生香,这从扬州传统饮食里,足以品出文化精髓。
南北大运河的文化关联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仍然属于粳稻地区,一日三餐以米为主。然而,以百年老店富春茶社为代表的扬州面食,包子的多样性,烧麦的多样性,蒸饺的多样性,还有干拌面和葱花烧饼……其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城市。我难以将“天津狗不理”与“扬州灌汤包”相互比较,却在一盏热茶里品出南北文化暗合之处。
富春茶社的早餐,以茶佐粳稻。这里的茶叶是著名的“魁龙珠”。我找来有关资料了解此茶来历,方知其由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扬州自窨的珠兰兑配而成,因此取名“魁龙珠茶”。由于这三种茶叶分别来自皖、浙、苏地区,故有“一壶水煮三省茶”的美谈。
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无疑属于绿茶系列。唯独“珠兰”为扬州自窨。我恰恰从这个“窨”字里嗅到花茶的味道。因为只有制作花茶采用“窨花”技术。中国北方尤其京津地区历来喜饮花茶,旧称“香片”。一般要窨三道花,高级花茶甚至要窨七道花。花者,茉莉也。窨者,熏花也。所谓花茶,通常以茉莉花窨制,多年以来花茶广销华北东北地区,有别于江浙地方喜饮绿茶,也有别于闽粤地区的乌龙茶。
扬州“魁龙珠”窨制珠兰,当属兰花系列,这无疑含有花茶成分。这在普遍饮用绿茶的江浙地区颇为罕见——却明明发生在大运河南端的大码头扬州,而且成为当地富春茶社的佳茗,代代传承,百年不改。
无独有偶,远在大运河北端的水旱大码头天津卫,市民同样普遍饮用花茶,绿茶少有问津。说起扬州著名花茶“魁龙珠”的兑配,令人不禁想起天津的百年老店“正兴德”茶庄。正兴德茶庄的花茶也是兑配,而且成为这家百年老店的独门绝技,颇有点石成金之妙。
如此这般,我在扬州富春茶社品茗“魁龙珠”,似乎悟出天津正兴德茶庄花茶的味道。这飘香于南北大运河两端的香茗,尽管不敢定论两者互为表里,我却从花茶的“窨”字上,触摸到南北大运河的文化关联了。
民谚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然而以天津正兴德茶庄的“香片”和扬州富春茶社的“魁龙珠”为例,这两座城市远隔千里竟然同饮花茶,这便证明京杭大运河不光承担漕运,同时以“文化线性传播”方式,悄然将祖国南北风土人情连接起来,促进水路沿途的文化融合贯通。
游览扬州美景瘦西湖,导游介绍清朝文人汪沆吟诵瘦西湖的名句,我随即告诉她,这位乾隆年间的钱塘名士汪沆不光有诗赞美扬州,还有颂诵天津风光的诗歌多首收入《津门杂咏》。比如“门外河流燕尾叉,门前杨柳万行斜,拾遗不分王孙住,从此村呼小浣花”。由此可以想象,古代文人乘船沿河采风,或从扬州北上,或从天津南下,这条京杭大运河里不仅流淌着水,还流淌着文化。
夜晚驻足扬州古运河畔,河中灯船行来驶去,疑为家乡天津的海河游船。毕竟京杭大运河一脉相通,颇有共饮一江水的感慨。
这种感慨同样发生在山东地方。当年赴临清周边采风,意外发现京杭大运河的鲁运河段有些民间词语与天津相同或相似。例如当地也称油条为“果子”,将天津的“糖皮儿”称为“糖盖儿”。山东临清早年也是漕运大码头,当地饮食风气与天津极其相似。即便处于物资匮乏年代,小饭馆的焖饼依然美味而价高。由此可见,京杭大运河沿途的码头风气,一脉相承。这仍然属于“线性文化传播”吧,这种传播方式以京杭大运河为载体,从浙江到江苏,从江苏到山东,沿途跨越了行政区划。这种文化传播不是文化团,而是文化带,这就是大河流水的力量。
我们古老的文化往往与水相关,文化往往沿着河流传播开去。举凡著名城市,大多傍水而居,这便是在水一方的意义。尽管如今北方大运河成了止水,它曾经击起的浪花却无数次打湿了我们先祖的衣裳。那水珠儿,干涸在历史深处了。我们只要存心留意,似乎依然可以嗅到几分来自历史的湿润……
就这样,一盏香茗引我发思古之幽情。正是这条京杭大运河形成的文化传播带,使得我在他乡邂逅家乡……
【编辑:王戎飞】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相关参考
故乡以闰土视角改写600字(《故乡》:成年闰土过得如何?鲁迅的故乡已不是“美好的乌托邦”)
...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羁旅他乡或仕途失意时,总会抒发对故乡无限的思念,沉醉于回忆中的故乡的美好。尤其是独在异乡,远方的故乡则成为精神上的寄托之所,成为作家的创作灵感,使得异乡的...
茶里面有什么宋代吴自牧的笔记《梦粱录·鲞铺》中有“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元代武汉臣的《玉壶春》第一折也是:“早晨起来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后演变为俗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
...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
平顶山pvc百叶窗厂(IT男一次摇中富阳微风之城,在杭郊过上世外桃源生活)
...形形色色的社会人,为了学习、生活、梦想,从故乡去到他乡,在陌生的城市里面奋斗、扎根,最后把他乡变成了故乡。阿优,河南平顶山人。大学刚毕业时,曾一度茫然自己的人生之路该往哪里走,在无锡辗转工作2年,一次...
...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
...爱若无缺事事圆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1、纵使他乡万盏灯,不抵故乡当头月。
...13.温柔半两,从容一生。14.你如约而至,我美梦成真。15.他乡成故乡,故乡成远方。16.凉风有信,风月无边。17.是路人,就该好好路过。1
...《月亮走我也走》18、《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19、《在他乡》20、《城里的月光》21、《月之故乡》22、《月亮之上》23、《
...《月亮走我也走》18、《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19、《在他乡》20、《城里的月光》21、《月之故乡》22、《月亮之上》23、《
...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