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退缩行为的论文(儿童心理30个怎么办(8)孩子害怕失败,怎么办)
Posted
篇首语:愿你在孤独难熬的时光里,始终没有辜负那个拼命的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幼儿退缩行为的论文(儿童心理30个怎么办(8)孩子害怕失败,怎么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幼儿退缩行为的论文(儿童心理30个怎么办(8)孩子害怕失败,怎么办)
小新在校和同学一起玩游戏时,总想赢,输了就不高兴,不是跑到一边生闷气,就是指责同伴做得不好。
由于这个特点,小新在学校的人际关系不太好,大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在家和爸爸下棋,小新也不能输,一输棋就不玩了,有时候还掉眼泪。
小新妈妈让爸爸偶尔故意输棋给小新,来鼓励小新继续下棋,不断提高技术。
但爸爸认为,小新这么“输不起”是不行的,必须学会直接面对失败。

图片来自网络
类似这样的情景大家一定也非常熟悉。
比如学东西、写作业、玩玩具,孩子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会烦躁、发火、逃避。
新浪新闻曾经报道过一个更为极端的真实案例。
黑龙江双城市的9岁男孩东东平时成绩优异,每次考试都能拿满分。但因为有一次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就将4根缝衣针插入了腹部,以自残的方式来惩罚自己。
实际上,所谓的“不理想”,也考了99分,但是他自己觉得这是“重大打击”。
幸好他的父母及时发现,及时送去医院,才没有造成重大伤害。
这是两种不同方向的表现,但都是不能接受自己所谓的“失败”。

图片来自网络
很多家长都担心,如果孩子总是害怕失败,以后又该如何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不断成长呢?
孩子面对失败时表现出的自责、逃避现象是很普遍的,被心理学家称为“失败恐惧”。
失败恐惧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果不加以引导,对孩子日后的全面发展会有不利的影响,所以家长和老师应重视孩子的这种心理。

图片来自网络
研究发现,孩子害怕失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源于孩子争强好胜的性格。
有的孩子一直成绩优异,或者平时得到过多赞美,“我是最棒的”、“我必须得第一”的想法成为他们做事情的动力,也成为他们衡量结果的唯一标准。一旦失败,他们无法接受心理上的落差,往往会对自己失望,拒绝再次尝试。
二是与孩子缺乏自信有关。
有些孩子平时大多是在父母帮助和指导下做事,缺少独立完成任务的机会,即使取得一些成绩,也不认为是自己有能力,不会形成自我肯定,不能提升自信心。当需要他们依靠自身努力去完成一些任务时,就会退缩,不敢尝试,害怕失败。他们常说的是“我不行”、“我自己做不到。”
三是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
有的父母既希望孩子出类拔萃,又担心孩子过于骄傲,所以对孩子过于严苛,不允许孩子有丝毫的差错。尤其是有的父母是完美型,孩子取得好成绩,父母没有给予适当的鼓励。一旦孩子失败,就指责孩子或者惩罚孩子。孩子担心父母的责骂,因此做事往往战战兢兢,会特别害怕失败。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害怕失败的问题,培养孩子“输得起”的一种生活态度呢?
首先,当孩子失败时,父母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寻找解决方法。
分析原因时,应该从多方面和角度进行。
比较好的做法是,帮助孩子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深入分析,并引导孩子思考解决之道。
有的父母单纯地将失败归因于孩子本身“不认真、没努力、天资差、脑子笨”等,不是批评就是嘲讽,这样的方式不仅会引起孩子的自责和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调节情绪;另外,也根本不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形成叛逆心理和行为,严重的会自暴自弃。
其次,父母要帮助孩子端正对失败的看法,把失败看成宝贵的人生经验,鼓励孩子从头再做一次,培养耐挫能力,提升自信心。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失败和挫折,小到被人拒绝,不能参与集体游戏;大到学业不顺,无法达成满意的学习成绩。
对父母来说,如何帮助孩子面对这些失败是一个重要课题。
其实,有不少成年人都没有学会面对失败。
最近几年,媒体上报道的自杀案例中,不乏在读博士、名企高管,这些我们普通人看来的成功人士。他们大都无法接受自己的所谓“失败”,比如无法完成论文、无法达到公司要求的业绩。
最后,父母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独立做事的机会,避免过度保护。
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弹性。心理弹性是一个人在压力事件中保持良好适应的能力。
在生活,可以让孩子多体验一些失败和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成长。
父母除了给予一些关心、鼓励、启发,还要教给孩子一些应对之策。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现实目标就是“你考上大学,就算成功,我就不管你啦。”
但是大学生中,因为学业压力、感情问题、社交焦虑、职业迷茫等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也不在少数。
如何定义、评判、面对“成功和失败”?
这真的是需要父母和孩子一起思考的一个问题。
---------------------------------------------------
我是心理咨询师-大鱼老师,欢迎您的关注和留言。
(主要参考书目《儿童心理十万个为什么》、《 读懂孩子》。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