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退缩行为的原因分析(孩子不合群可能并非内向还行,而是退缩行为)
Posted
篇首语: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幼儿退缩行为的原因分析(孩子不合群可能并非内向还行,而是退缩行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幼儿退缩行为的原因分析(孩子不合群可能并非内向还行,而是退缩行为)
很多孩子都喜欢扎堆玩耍,但有一部分孩子却并不合群,总是游离在人群之外,从来不会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即使是家长督促,他也不敢、不愿或不能融入其中。很多家长觉得是因为孩子内向、害羞、不擅交际,其实孩子很可能是有了社会退缩性行为。
社会退缩性行为(以下简称退缩行为)是一种具有内隐性的社会适应不良现象。具有社会退缩性行为的孩子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容易出现社交恐惧、人际关系差、焦虑、沉默寡言等问题行为[1]。
退缩行为可以分为焦虑退缩型、主动退缩型和被动退缩型这三种[2]。其中,焦虑退缩型的孩子是想和同伴交往但不敢;主动退缩型的孩子则正好相反,他对物品、动物的兴趣要远大于人,会主动离开群体;被动退缩型的孩子则是不被同伴认同和接受的那一类,会被孤立于人群之外。但是,无论是哪种退缩行为,都会使孩子游离于社会之外,对他的未来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退缩行为对孩子成长危害极大
退缩行为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社交,这种危害会衍生出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以及学校适应不良,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3]。有退缩行为的孩子在入学后通常会有上课走神、谨小慎微、缺乏自信心等表现,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性强,遇到困难容易彷徨、畏惧,不会自己主动克服[4]。而且由于长期处于被排斥或孤独状态,孩子会默认自己的社交地位低、能力差、不值得被尊重,开始自卑、否定自我[3]。
自身、家庭、同伴关系都是成因
退缩行为属于问题行为,它的出现当然不是偶然的,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自身原因
造成孩子退缩行为的自身原因,首先要说的就是先天气质。人的气质可以分为多血质、黏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其中,抑郁质[5]的孩子行为孤僻、不易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而且敏感,所以更容易出现退缩行为。其次是生理原因,研究发现,婴儿期右脑额叶不对称、高心率以及低迷走神经节律的孩子更易出现抑制行为和气质性恐惧[6],与退缩行为密切相关。
家庭因素
原生家庭对人的性格、行为、心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会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所以家庭因素也会导致孩子的退缩行为[5]。如果家长溺爱孩子,他的依赖性会增强,遇到问题时也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而会选择求助家长,容易出现退缩行为。与之相反的是,忽视型父母与孩子建立不安全型的亲子依恋关系,会使其缺少安全感、自信心,也习惯退缩。
而有些家长本身有退缩行为时,也会给孩子做出错误示范,使孩子习得退缩行为。还有些家长怕孩子过于自信,会严厉要求孩子,给予他的反馈永远都是否定的,这会导致孩子自卑,开始主动退出人群。
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的质量与孩子的退缩行为有直接关系。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而且课业压力很重,很少有时间去社交,再加上读屏时代,人们通常依赖网络进行新型社交,所以很多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会出现社交上的退缩行为。此外,如果孩子在自己的社交圈内不被同伴信任、接纳,也会使其出现退缩行为[6],其与同伴之间的信任和接纳关系会因退缩行为的出现而进一步恶化。
对“症”寻因,从根源解决
退缩行为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若想纠正孩子的退缩行为,不仅要从多方面入手,还要根据孩子不同的退缩表现来采取“对症”措施。
对焦虑型退缩的孩子来说,家长要找到孩子焦虑的原因。如果是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导致孩子焦虑,家长就要调整亲子之间的相处模式,增加情感沟通,开始培养安全型依恋关系;如果是因为孩子缺乏自信心,家长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包括不能打压孩子,要给予孩子肯定和表扬。面对主动型退缩的孩子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人不能独立于群体之外,以及社交的重要性,并且要注意孩子的情商培养。最后就是被动型退缩的孩子,家长要找到其被排挤的原因,并帮助孩子克服,促使他融入人群。
总之,退缩性行为是一种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行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定要密切关注,发现孩子有退缩的表现时,一定要及时纠正。
参考文献:
[1]封孟君.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2019,(22):127-128.
[2]孟庆艳.幼儿社会退缩行为的教养环境干预[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3):68-70.
[3]陈红梅,孙英荟.社会退缩儿童的行为表现及应对策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1):66-68.
[4]赵永红.谈学生退缩性行为的矫正[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0):263.
[5]郑淑杰,陈会昌,陈欣银.儿童社会退缩行为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833-836.
[6]李庆功,吴素芳,傅根跃.儿童同伴信任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社会行为的中介效应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13(3):303-310.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