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先学认字好还是拼音好(孩子上小学前要不要学拼音、认汉字?不要纠结了老师说做好这几件事就够了)

Posted

篇首语: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幼儿先学认字好还是拼音好(孩子上小学前要不要学拼音、认汉字?不要纠结了老师说做好这几件事就够了)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幼儿先学认字好还是拼音好(孩子上小学前要不要学拼音、认汉字?不要纠结了老师说做好这几件事就够了)

幼升小,学科知识没有必要超前学习,家长的重点应该放在孩子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可不超前学习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做学科启蒙!

如何给小一新生们做语文启蒙?家长间流传的“拼音学起来多么困难”“入学前要掌握多少汉字”这些情况是否属实?为了解决这些困扰大多数家长的问题,团妈采访了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以下简称“泡小西区”)教学管理部主任刘杜娟。


在梳理家长该如何给孩子做语文启蒙前,我们需要先对小低阶段(一、二年级)的语文学习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知道这一阶段语文学习都有哪些特点。

小低阶段的语文学习,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兴趣培养外,共有两大核心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认”,认拼音和认汉字

孩子们现在认拼音、认汉字的顺序和我们当年不太一样,他们不再是一上来就开始学拼音,而是有一个缓冲适应期。他们会先了解语文书都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然后再通过一个识字单元的学习,了解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国庆节前后,待孩子们逐步适应小学生活后,才会开始进入拼音的学习。

拼音对于他们来讲,学起来可能并没有家长们以为的那么难,一年级学期末时,孩子们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家长们也并不需要为此而过度焦虑。只要家长能够在孩子正式学习拼音期间,每天晚上结合孩子的学习情况,陪着孩子进行适量练习就可以了。

另外,拼音只是一个学习工具,一个类似于学习走路时需要用到的“拐杖”一样的工具。孩子们学会拼音,可以通过拼音认字之后,就可以将这根“拐杖”收起来了,只有遇见不认识的字时,才需要再将拼音这根“拐杖”拿出来用一用。

学习拼音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扔掉拼音这根“拐杖”,顺利过渡到纯汉字文本的阅读上。家长们千万不要将它的作用放得有多么大,孩子们只要能运用拼音帮助识字就可以了。

至于家长间流传的要认识多少个汉字才能够学好一年级语文,真的就只是个传言。因为一年级的生字量不大(一年级上共300个生字),生字本身也并不难,孩子们基本不会有什么识字的压力。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

识字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孩子对汉字产生好奇时家长是怎么处理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反复教,让孩子去机械记忆,还是在生活中遇见汉字时,让孩子进行情境化识字,亦或者是给孩子念绘本、读桥梁书时,随文进行润字?

毋庸置疑,后两种方法的效果肯定会更好一些。情境化识字,就是像部分家长所做的那样,将生活中遇见的汉字(比如包装袋上的汉字、广告牌上的汉字等)念给孩子听,通过听读识字的方式让孩子对那个字有印象,见的次数多了孩子自然也就认识了。

随文润字则需要家长在为孩子读他们感兴趣的读物时,采用一边读一边指的方式。起初这些汉字对孩子来讲就是些符号,可通过反复阅读或广泛阅读后,孩子和这些生字见面的次数多了,便能够将字音和字形相对应起来了,无痕间孩子也就认识了一些字。


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阅读。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引导孩子认字不是立刻就能见到效果的,它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积淀。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从小就有家长陪着一起读书的孩子,他的识字量是远超过其他孩子的。”刘主任分享说。

亲子共读并不只有识字这一个功效,还可以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源源不断地给孩子输入规范的美好的语言,也可以使孩子的语言发展变得非常轻松和自然。

亲子共读操作起来难度不大,家长给孩子念完书中的内容后,就可以和孩子聊一聊。聊一聊书中的人物,书中的故事情节,以及自己的看法。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聊”是双方一起的,是在一个轻松氛围下,你一言我一句的交流,不是单方面的回答。


亲子共读的书目是广泛的,是全学科的,不存在男孩喜欢读什么,女孩喜欢读什么,方方面面他们都应该去了解,因此家长没有必要去给孩子设个限。再者,除了共读书籍,视听阅读也可以作为一个重点,像经典的儿童电影、纪录片、文化类综艺节目等,都可以陪着孩子一起看。

只要孩子对阅读产生了兴趣,他就会主动去找书看,主动去思考读过的书中的内容,从而发展思维,发展他的理解能力。这项能力可不容小觑,小学中高段语文学习的难点是它,考察的重点也是它。

当然,这项能力不是完全由孩子自己去阅读发展的,而是由校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两者相结合。

像中高段的课文学习,老师就会教孩子们一些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比如预测、提问等),孩子们学会后,便可以将它带到课外阅读中。随着不断迁移运用,孩子们的思考会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语文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的学习目标,就是让孩子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提出问题。


其中不同的角度,可以是看到题目提出的问题:“这五粒豆怎么啦?”可以是看到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第二粒豌豆真的飞到太阳里去了吗?”还可以是对文章写法提出问题:“为什么这里要用设问”?孩子通过课文学会提问的方法,再将这个方法用到课外阅读中,两者缺一不可。

很多孩子因为在课外阅读上的质量不够高(也就是不能很好地迁移运用阅读方法),思维、理解力和语言表达力就会提升得相对较慢,当阅读理解题目难度加大时,就会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述不够精炼,答不到考点上等问题。偶尔回答到考点上了,又会因为思考得不够深入而回答不全面。


写字是一门技术活,需要孩子先对生字的结构,笔画占位进行有意观察、分析,再将生字按笔顺规范地写在田字格中。

对于幼升小阶段的孩子们来说,正确完成这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是有一定困难的。首先他们的神经抑制机能还处在较低水平,不能过久地抑制自己的行动,或者从事过分细致的活动。另外,孩子们手部关节骨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手部肌肉力量相对薄弱,没有办法做到持久用力。


并且这一时期的孩子,手、眼、脑的协调能力还没有怎么发展,让他们写字时,就会发现他们的眼睛总是要盯着笔尖转的。为了能够看清楚笔尖运动,他们又会歪着身子,侧着脑袋。

过早地要求孩子以正确的姿势和笔顺(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书写文字其实是比较困难的。硬要逼着孩子们写字,他们也只能是画字。而他们画的字又难免东倒西歪,缺“鼻子”少“眼睛”。

这个时候,多数家长就会不厌其烦地去手把手地教孩子,孩子可能又怎么教也写不好。写不好便会受到批评,长此以往,孩子自然就对写字失去兴趣和信心,甚至还会产生恐惧心理。

因此,刘主任建议家长没必要在幼升小这个阶段,就对孩子写字提出多么高的要求。孩子能够以正确的姿势、笔顺准确地书写简单的汉字就可以了。等到孩子手部发展了,手、眼、脑的协调能力提高了,再去有所要求也并不会迟。

相关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