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碳纤维布(「发布会」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为平凉工业经济和草畜、林果和旅游特色优势产业 的发展点赞)
Posted
篇首语:知识是到达天堂的翅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平凉碳纤维布(「发布会」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为平凉工业经济和草畜、林果和旅游特色优势产业 的发展点赞)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平凉碳纤维布(「发布会」沧桑巨变改革开放40年,为平凉工业经济和草畜、林果和旅游特色优势产业 的发展点赞)
11月23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全市改革开放40年发展成就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何鹏峰、市林业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孙智清、市工信委副主任辛金平、市农牧局副局长向国科、市旅游局副局长王宏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何鹏峰
市工信委副主任辛金平
市农牧局副局长向国科
市旅游局副局长王 宏
主持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雷 勇
据介绍,改革开放40年来平凉以煤电为主的工业经济和草畜、果菜和旅游特色优势产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发展过程,如今已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支撑起平凉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
以煤电为主的工业经济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张,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业户数不断增加,特别是煤电化产业总量层次得到了大幅提升。至2017年,全市共有各类工业企业法人单位950多户,从业人员51760多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户。建成煤炭矿井24对,核定产能2728万吨,在建矿井5对,设计产能501万吨,2017年生产原煤2007.81万吨,占全省的53.71%;火电装机容量420万千瓦,2017年发电量135.52亿千瓦时,占全省的10.05%;水泥产能500万吨,2017年产量401.91万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6.84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01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3.72亿元。全部工业增加值50.98亿元,比1978年增长47.03倍,年均增长10.4%。
二是行业门类延伸拓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依托地理、资源等区域优势,通过抓投入、上项目、调结构,全市工业门类由原来的煤炭、小水电、化肥、冶铁等行业,配套拓展延伸形成了以煤电化产业为引领,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战略新兴产业梯次跟进的发展格局。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企业14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6.0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6%;电力企业6户,完成工业增加值12.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6.8%;农产品加工企业49户,完成工业增加值2.6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7%;建材企业29户,完成工业增加值4.0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8.7%;装备制造企业12户,完成工业增加值0.7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5%;其他企业10户,完成工业增加值0.7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点起步,平凉光伏产业园一期、平凉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建成投产,光伏晶硅切片产能达到180MW,碳纤维保温隔热材料产能达到260吨。
三是载体平台加快建设,三园四区框架形成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布局由原来的零散分布、遍地开花到集群培育、集聚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为了有效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发挥工业产业集聚发展优势,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工业布局优化调整,加快工业园区(集中区)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载体建设,建设形成了以平凉、华亭、静宁工业园区和泾川工业集中区4个省级工业开发区为主体,崇信、灵台、庄浪3个工业集中区配套发展的“三园四区”区域开发格局。至2017年底,工业园区(集中区)总规划面积156.38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48.14平方公里。共引进入园企业767户,从业人员4.31万人;实施入园项目263项,完成项目投资286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9项,千万元以上项目205项;完成销售收入104.95亿元,工业增加值31.64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68.2%,上缴税金5.02亿元。华亭工业园区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平凉工业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四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领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不断加大企业技改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力度,有效提高产业发展层次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全市建成华煤、红峰、虹光、恒达和康博丝特5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甘肃省微波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甘肃省蒸汽系统凝结水与乏气回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织实施了一批企业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改造项目,一些制约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被成功攻克,大批科技成果在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研发出了超高频电真空元器件、行波管、断路器及开关柜、智能疏水阀、凝结水回收装置、智能切纸机、聚胺酯缓冲器、自动单面减薄机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术含量、并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新产品。创建了静宁恒达、甘肃红峰2个中国驰名商标;兴安民爆静宁分公司陇兴牌粉状乳化炸药、巨星集团星利龙牌西装、皇甫谧制药胃康灵胶囊、玄鹤洞牌米香醋等一批工业产品被认定为甘肃省名牌产品。加大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应用,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加快智能制造应用推广步伐,红峰公司、中电建崇信发电公司、海螺水泥、恒达纸箱包装、李广家酒业等5户企业跻身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行列。
五是节能节水成效明显,绿色发展质量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来,工业发展和企业生产由原来的初级开发、低端粗放向深度开发、绿色集约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业经济认真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围绕资源深度转化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大节能节水技改力度,狠抓资源综合利用,大力构建工业循环经济体系。先后实施了平凉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祁连山水泥窑余热发电等一批节能减排项目,建成了全省首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示范项目。至2017年底,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2.3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61.8立方米,下降8.14%;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26万吨,综合利用量497.5万吨,综合利用率高于年度目标任务83.5%,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年减免税费2825.49万元;先后引导培育39户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通过清洁生产实施效果评价验收企业17户,实现经济效益1.48亿元。
草畜产业
自1978年开始,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平凉养牛业加速由役用向肉用方向的经济转型,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引进秦川等国内优良品种和肉牛生产技术,应用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加快品种改良,牛的饲养规模和商品量迅速扩大,养牛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逐渐成长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7年,全市牛存栏72.16万头,出栏44.66万头,饲养量是1978年的9.98倍;全市牛产业增加值达到19.5亿元,较1978年增长了近70倍,农民人均从牛产业中获得收入也从1978的几乎为零,上涨到了人均900多元。猪存栏40.23万头,出栏49.62万头,猪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是1978年的2.47倍和5.9倍;羊存栏21.58万只,出栏17.82万头;肉、蛋、奶总产达到14.95万吨,比1978年增长12.72倍;饲草料基地面积406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25.48亿元,比1978年增长68.8倍;畜牧业养、加、贸综合收入达到46亿元。
一是饲草种植结构优化
以饲草料结构调整为目标,采取“养殖场户+种植大户”、“养殖场户+种植合作社”和“养殖场户+自有种植基地”等种养结合模式,积极实施“粮改饲”。至2017年底,我市有天然草原面积277.63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246.1万亩,2017年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3.41%。全市种植饲用甜高粱7000多亩,已完成豆禾混播饲草种植7000亩,玉米秸秆青贮利用170万吨以上,为发展牛产业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二是基地规模持续扩大
坚持规模养殖和农户饲养同步推进,从2017年起市财政每年列支牛产业专项资金从200万元增加到1000万元,采取项目补贴、龙头带动、大户联建、农合组织创办等多种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累计建办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372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1012个,带动8.4万贫困户发展养牛产业。
三是科技支撑成效显著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市大力推广“优质、高产、高效”的肉牛生产新技术45项,积极开展平凉红牛新类群选育和高档优质肉牛技术试验推广,每年完成肉牛冻配改良20万头,实施“粮改饲”20万亩,年青贮玉米秸秆170万吨以上。示范推广秸秆汽爆、TMR(全混合日粮)、饲草混播试验示范、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实用新技术5项。制定肉牛饲养管理技术规范等甘肃省地方标准8个,认定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40万头,全市肉牛良种化率达到92%。
四是肉牛品质持续提升
平凉红牛肉质细嫩,香味独特,大理石花纹明显,2012年11月,经国家肉牛体系、中国畜牧业协会、中国肉牛改良中心鉴定,“平凉红牛”具有生产以沉积脂肪为特点的高档肉牛潜质,所产牛肉在大理石花纹、肉色、脂肪颜色及风味口感上,已达到生产高档优质雪花牛肉的质量要求。经国内权威专家鉴定和基因测序,认为平凉红牛是全国优质肉牛种质资源,是秦川牛和日本和牛的祖系,牛肉共轭亚油酸含量高,具有抗癌、增强造血功能、助长肌肉生长、提高人体免疫力等作用,品种可与日本和牛媲美。中国畜牧业协会牛业分会会长许尚忠等专家认为,平凉红牛具有品种基因好、饲草料好、屠宰工艺好、生态环境好等四大优点,并在2017年11月在天津举办的“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津京系列推介活动中进行了专场推介。2018年3月,在市委、市政府召开的平凉红牛产业发展战略座谈会上,国内外专家再次对平凉红牛肉质进行了现场品鉴,认为平凉红牛优质高档牛肉已达到日本A5级标准。2018年4月,市委、市政府在香港开展了专场推介,受到了香港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2018年6月,平凉红牛取得了直供国家运动员“入场券”。
五是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组建了平凉红牛集团,引进落户和扶持培育了秦宝牧业、伊顺祥、旭康、西开、凯沣等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4户,其中省级6户,具备研发和生产平凉红牛肉制品、骨制品、革制品等6大系列产品的能力,年屠宰能力20万头,加工能力达到1000吨。积极推广“畜—沼(肥)—果(菜)”等种养模式,大力发展现代循环农业,引导建成了天源循环生态农业产业园等一批重点企业,探索推进种养结合、观光休闲、餐饮娱乐等三产融合发展新业态,产业效益持续提升。
六是市场体系逐步健全
建成以牛肉、皮毛和活牛交易市场为核心,以县乡30多个活畜交易市场为骨干的市场网络,通过建立连锁加盟店、产品直营店等方式,培育国内市场60个,“平凉红牛”系列产品销往国内25个大中城市。开通了以俄罗斯及沙特、伊朗、巴勒斯坦等伊斯兰国家为主的国外牛肉直接或间接出口渠道,取得了直接供港高档活牛配额资质,年直接或间接出口牛肉系列食品1000多吨。
七是品牌影响全面提升
2008年注册了全国第一个活牛类证明商标——“平凉红牛”,2012年“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入选甘肃省著名商标,目前正在争创全国驰名商标。依托平凉肉牛品质优势,相继培育了“旭康”、“西开”、“凯沣”、“伊通”系列肉食品和“景兴”、“金江”牌牛骨髓油茶以及“童家”餐饮等一批知名商标,品牌效应大幅提高。
林果产业
至目前,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549.2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7.8%提高到33.4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978年的42.9%提高到79.27%。果树经济林面积达到256万亩,其中挂果园150多万亩,2017年果品总产量197万吨,产值80亿元,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2817元,果品产业已成为农民增收脱贫的主导产业。
一是大规模开展造林绿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近三年,每年造林绿化50万亩以上,造林面积和资金投入实现了“两个翻番”,全市活立木蓄积提高到1400万立方米,完成道路绿化704条7930公里,中心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7.4%和11.4平方米。采取整合项目资金、跨乡整村调劳、相关部门协作配合、整地修路供水、各方合力共建的办法,集中开展乡村面山、村屯四旁、水系堤岸、公路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打造万亩以上绿化工程32处43.7万亩,千亩以上绿化工程192处51.5万亩,建成了一大批造林优质示范工程,累计培育林业助建新农村典型375个,每年投劳100多万人次,建成义务植树基地110多处,完成义务植树7160万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96%,绿色崛起已成为推动平凉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7年,我市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成为西北地区唯一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市州。先后涌现出了全国绿化模范县泾川、崇信、华亭,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庄浪、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灵台、崆峒,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静宁等一批国家级典型。
二是全覆盖发展果品产业,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平凉是国家农业部划定的黄土高原苹果优势区和全国优质苹果生产最佳适生区,具有生产优质苹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所辖区域满足7项苹果生态指标。我市果产业发展历经上世纪八十年代探索起步、九十年代建点示范、世纪交替时期规模发展、十二五以来转型升级发展四个阶段。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苹果产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助推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围绕建设全国优质果品生产基地、出口创汇基地和苹果生产强市,以果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为重点,大力推进适宜区全覆盖,扩面积、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实现了“小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跨越,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基地规模稳步扩大。坚持整区域规划、连片区突破,近年来每年新植果园20万亩以上,建成了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汭河流域两个百万亩优质果品生产片带,发展果园万亩乡镇85个、千亩村1063个,分别占乡镇总数和自然村总数的83%和70%。主动适应国内外现代果业发展方向和趋势,加快调整苹果品种结构,引进了美国8号、嘎啦、瑞雪、瑞阳等一批名优品种,选育出了“静宁1号”“成纪1号”2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建成平凉海升集团、高科农林公司和静宁德美苹果种苗繁育等基地,苗木基地面积达到7100亩,有效解决了优质苗木紧缺和苗木大调大运的问题。
2.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大力推广新植果园矮化密植栽培模式,全市矮化密植果园达到5万亩、乔化短枝果园达到20万亩。积极推行绿色、有机、无公害生产,加快推广肥水耦合、果园覆盖、人工授粉、单果管理、节水滴灌、病虫害防治、机械化应用等综合技术措施,着力提升果园管理水平。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160万亩,创建国家级标准园4个、省级标准园64个、市级标准园60个,认证绿色果品基地80万亩、出口创汇基地29.8万亩、GAP基地1.5万亩,优果率提高到70%,苹果主产区果农人均果品收入5000元以上,全市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2817元,优等果地头收购价每公斤10元以上,连续12年居全国之首,在国内外消费群体中得到了广泛认可。
3.产业链条有效延伸。先后引进海升、东都、恒通等一批大型涉果企业,培育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13家,果品贮藏、加工、运销等关联企业200多家,具有自营出口权企业13家,开发了果汁、果醋、果片等系列深加工产品,依托果品产业建成西部最大的纸制品包装产业基地,年果品贮藏能力达到80万吨、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形成了产加销、贮运服一体化的现代果业经营体系。
4.经营能力明显提升。充分利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成果,鼓励以土地转包、出租、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承包经营,发展产业大户5000多户,其中400亩以上的56家5.5万亩。积极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公司+基地+果农”等经营模式,发展果业新型经营主体2700多家,果产业的集约化、产业化和组织化水平有效提升。
5.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聚力打造“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公用品牌,鼓励支持企业、专业合作组织注册苹果商品商标105个,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各类果蔬展会节会,连续举办了四届“平凉金果博览会”,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连续举办大型推介活动,“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先后荣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7张国家级名片,品牌评估价值达到133.99亿元。大力推行“互联网+果业”模式,建成新阳光、红六福等电商销售平台69家,在国内大中城市建成果品批发、电子交易和期货市场13处,设立直销窗口117个,建立农超专柜26家,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美元。“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先后荣获“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最具成长力商标”“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中国最具影响力地标品牌”等多项殊荣。
三是全方位加强资源管护,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始终把管好森林资源作为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核心,坚持造管并重,保护开发同步,不断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强化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森林资源保护工作逐步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全面落实林木采伐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森林防火等森林资源管护职责,持续开展建设工程征占用林地审核、打击非法狩猎野生动物、“春雷2018”等林业执法专项行动。近年来,先后查处盗伐滥伐、毁林开荒、乱占林地等涉林案件525起,处理违法人员595人;完成林业有害生物防治56万亩,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5.6‰以内。切实加大防火宣传教育力度,确定专兼职护林人员3570人,组建义务扑火队345支5900人,连续25年全市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市林业局先后获得“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旅游产业
一是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定位不断提升
1985年1月,地委、行署召开了全区第一次旅游工作会议,掀开了平凉旅游发展新篇章;1998年地委扩大会议、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把旅游业确定为全区国内经济发展四个新的增长点之一,强调各级党政领导要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逐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全区旅游的支柱产业;2002年市第一次党代会把旅游业确定为振兴平凉市域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2006年第一次科学系统地编制了《平凉市旅游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07年3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首次旅游发展大会,11月市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建设西部人文生态旅游基地战略的目标;2009年市委二届六次全委会提出,把旅游产业作为全市六个重点集中突破工作之一,全市旅游产业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2017年8月,市四届四次全体会议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区域首位产业来重点培育,极大地调动了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优化了旅游业投资环境,为平凉旅游业全面发展和提质增效注入了强有力的动力。
二是旅游人数持续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全市累计接待各类旅游者1277.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6.16亿元,分别比“十五”期间增长191.8%和288%。“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全市累计接待各类旅游者4522.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2.06亿元。平凉旅游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已由本世纪初2002年的83.65万人(次)增加至2017年的1961.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由2002年的2.26亿元增加至2017年的109. 79亿元,分别增长了22.4倍和47.6倍,全市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每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递增。同时,游客平均滞留时间也由0.5—1天增加至1.5—2天,人均消费由269.8元增长至561元。目前,我市国内游客市场已基本覆盖全国,形成了以陕、甘、宁、青等周边市场为主,辐射京、津、川、渝、鄂等中远程市场的客源市场格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以旅游产品开发为核心,旅游配套产业、关联产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产品和产业综合竞争力明显提高,平凉市已跨入甘肃省旅游大市行列。
三是突出资源特色内涵,景区打造成效显著
目前,建有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三个大景区,截至2018年11月,我市拥有国家3A级以上景区14处。其中:5A级景区1处——“道源圣地”崆峒山,拥有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国字号”头衔,是黄帝问道广成子、佛道儒三教共存的仙山,全国少有、全省唯有;4A级景区6处——泾川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拥有“华夏佛宝圣地”“天下王母第一宫”的美誉、国家级森林公园庄浪云崖寺、秦皇祭天华亭莲花台、国家水利风景区泾川田家沟、陇东山水天然盆景崇信龙泉寺、西周祭天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3A级景区7处——柳湖公园、南山生态公园、华亭米家沟生态园、莲花湖人文生态景区、双凤山公园、庄浪紫荆山景区、静宁成纪文化城景区。同时,我市还拥有“人类改造自然的奇迹”——庄浪百万亩梯田、“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中心基点”——静宁界石铺红军长征毛泽东旧居纪念馆、“伏羲之母华胥氏受孕之地”——庄浪雷泽朝那湫、“中华五大武术流派之一”——崆峒武术、“中华针灸鼻祖”——皇甫谧等多彩厚重的旅游文化资源。
特别是崆峒山大景区,2002年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由国家邮政局发行了1套四枚的《崆峒山》特种邮票,2007年5月被评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先后荣获“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中国西部最受公众喜爱的旅游景区”等殊荣。崆峒山不仅是平凉旅游业的龙头景区,更成为甘肃乃至西北的标志性旅游景区之一。
四是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旅游要素体系更趋完善
改革开放40年来,平凉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全国双拥模范城”“浙商最佳投资城市”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第八届世界养生大会“指定养生宜居城市”“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18“最佳全域旅游目的地”等多项殊荣,旅游基础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城市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全市现有餐饮住宿等服务网点2900多个,从业人员3万余人,大型旅游购物场所10多处。宾馆旅店500多家,床位26000余张。星级宾馆饭店20家,其中四星级4家,三星级12家,二星级3家,一星级1家。自1988年8月经省旅游局批复成立平凉首家中国国际旅行社平凉支社、平凉地区中国旅游社以来,全市现有旅行社37家,导游员186人。
全市打造了“理念、美食、运动、国医、温泉、氧吧”六大养生名片,开发形成了8大类300多种旅游商品,以平凉牛肉、平凉金果、纸织画、静宁掐丝画、剪纸草编、文物仿制品、木雕、安口工艺陶瓷等为代表的旅游商品享誉国内,旅游商品体系成熟;平凉红牛肉、静宁烧鸡、庄浪暖锅、灵台手工面等陇东各类名优小吃美味可口;党参、黄芪、鹿茸等320多种中药材和山药、甲鱼、华亭山珍等特色农产品闻名遐迩;培育推出的崆峒养生游学、问道礼佛祈福、关山探秘避暑等主题旅游线路,以及崆峒山道家养生游等特色线路吸引了国内外大量游客。同时,依托美丽乡村建设和精准扶贫,截至2018年,全市共建成初具规模、可为游客提供较丰富乡村旅游活动的旅游乡村38个;全市列入甘肃省旅游示范村16个;开发乡村旅游商品40多种;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化农家乐449户,评星农家乐39户,其中:四星级农家乐6家,三星级农家乐15家,二星级农家乐7家,一星级农家乐11户。
特别是中国“四大家织”之一的平凉纸织画屡获殊荣,荣获“2003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暨民间工艺品展”金奖,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深度报道;2005年举办了“平凉市首批文化旅游指定纪念品”评选活动,平凉纸织画、庄浪马尾荷包等旅游纪念品,被市政府冠名为“平凉市首批文化旅游指定纪念品”。
五是着力创新宣传营销,品牌形象日益突显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通过实施整合“大品牌”、开展“大宣传”、举办“大活动”、精准“大营销”的宣传推介模式,开展了广覆盖的系列旅游宣传活动,全面提升了“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知名度,深度展示了“绿色开放幸福美好平凉”旅游新形象,形成了以西、兰、银等周边市场为主,扩展到北京、上海、四川、重庆、湖北、河南等国内30多个省市的客源市场格局。1.专题整合宣传。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甘肃日报》、香港《文汇报》《读者》、央视、陕西卫视、甘肃卫视、兰州火车站、中川机场、兰州高铁站等中央、省、市各类媒体平台,深层次宣传推介平凉旅游。2.举办品牌节会。自1992年5月成功举办平凉地区第一届崆峒文化旅游节开始,1996年8月和2004年9月举办了第八届和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商品交易会和崆峒文化旅游节,2001年5月举办了第九届旅游商品交易会暨首届崆峒武术节。2005年、2006年、2007年先后举办“五武赛”、“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和“武术散打精英赛”暨崆峒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活动,以及第六届世界养生大会、《针灸甲乙经》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第九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中华武林大会、皇甫谧故里拜祖大典、“弈决崆峒”世界八大道教名山围棋邀请赛暨世界道教名山围棋发源地论坛、万人太极拳展演、甘肃崆峒山——湖北武当山武术巅峰对决等大规模、高层次节会活动近百个。特别是2018平凉·崆峒文化旅游节,旅游节期间全市共接待游客205.5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7191.1万元;邀请到国内外嘉宾200余人,其中外宾约30人;邀请媒体147家258人,其中传统媒体 48家、网络媒体99家,发布新闻报道500余篇;举办旅游推介和展览会6场次,参会及游客人数达几十万人次,大幅度提升了“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品牌的影响力。3.参加高端活动。我市参加了2018年CCTV—2《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节目,两轮节目分别由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市委书记郭承录和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奋彦亲自登台推介,通过“城市初见”“城市味道”“城市名片”“钻石线路”“城市精绝”“城市故事”6个竞演环节,向全球观众全方位、高规格推介了道源文化、崆峒山、大云寺·王母宫、关山大景区旅游钻石线路和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崆峒武术、崆峒笑谈、皇甫谧针灸、庄浪梯田、庄浪暖锅等文旅资源和城市特色名片,细腻呈现了平凉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美食美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取得了轰动性宣传效应。4.加大产品营销。改革开放以来,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队,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深圳、成都等几十个城市多次举办平凉旅游专场推介活动。2004年4月,市政府分管领导带队,组织“旅游大蓬车”赴西北五省(区)14个城市、行程上万里进行宣传推介;2017年10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举办了平凉“金果红牛旅游”走进天津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反响巨大。同时,注重感情营销,1992年行署副专员亲自接待台湾同胞赴王母宫祭拜旅行团,详尽介绍回山西王母历史,给台湾同胞留下了极深印象。5.完善宣传手段。改革开放40年,平凉先后拍摄了《高原秀峰——崆峒山》《泾河行》《崆峒秀神州》《道教名胜崆峒山》《神州西来第一山》《春到柳湖》《龙泉寺风光》《西北望崆峒》《一脉心香》《崆峒道源之谜》《探秘大云寺》等几十部旅游宣传电视片和《剑横崆峒》《遇见崆峒》《皇甫谧》电影,编辑出版了《中国导游十万个为什么——平凉旅游篇》《平凉:黄帝问道的地方》《崆峒养生学》《小风景—平凉深度自助游攻略》和旅游交通图、明信片、光盘、纪念品等百余种宣传品。并紧密结合当前旅游发展宣传新理念,将网络媒体作为宣传推介主阵地,加强与网易、同程、新浪、淘宝等网络媒体合作,新媒体宣传已成为宣传营销的重要手段。
六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成效良好
全市多年来持续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助推旅游产业脱贫攻坚。近年来,多方整合资金7621万元实施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提高接待服务能力,开展了2018“最美平凉旅游乡村”网络评选活动,命名崆峒区花所镇寺沟村等13个村为2018“最美平凉旅游乡村”。举办了“寻梦醉美乡村·相约魅力泾川”乡村旅游季、“诗情画意·潮动芮鞠”崇信县首届牡丹节、“乡约好时光·水泉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推介会等乡村旅游节等活动。积极倡导“平凉人游平凉美丽乡村”,推广多彩平凉田园游、金果之乡采摘游、陇上药乡康养游、问道礼佛养生游4条复合型周末乡村旅游线路,开通了市区—海寨沟景区20路公交车。成功举办了“平凉旅游商品暨乡村旅游产品展销评比大赛”,评选出城子山货、泾州柿饼等10种产品为2018年“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必购产品”,让农户实实在在通过乡村旅游把农副土特产转变成为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七是严格实施依法治旅,市场环境和谐有序
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优质服务、标准化建设、安全管理等行业管理重点,坚持政府统一领导、部门相互配合,完善旅游市场联合执法和综合治理,实施依法治旅、依法促旅战略,切实加大对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坚决维护游客和经营者合法权益。1.以专项活动促行风转变。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为目标,先后在全市旅游系统实施开展了“三优四满意”、“学雷锋、树新风”、“青春在旅游业中闪光”、“五个”创先、“抓行风、树形象、讲诚信、促发展”、“全市导游员讲解员技能大赛”“全市旅游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以“抓精品、创名牌,抓管理、建标准,抓队伍、强培训,抓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质量兴旅专项活动”、“诚信旅游在陇原”、“诚信兴商宣传月”等诚信服务活动,开展“青年文明手”“明星营业员”“青年文明号”“优秀导游员”等创建。2.以标准化建设促规范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行业质量标准和服务规范,按照国家《旅游涉外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规划通则》《旅行社条例》等标准、条例,加强旅游行业的规范管理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农家乐管理办法》《平凉市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平凉市鼓励旅行社团组织引进境外旅游团体来平旅游奖励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等多个行业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旅游从业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旅游服务和管理人员培训力度。3.以完善制度促安全管理。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加强规范管理,整顿旅游市场,完善旅游安全应急机制建设,每年多次会同安监、工商、卫生、质检、消防等部门,对全市主要旅游景区、星级宾馆饭店、旅行社、娱乐场所和游客聚集场所开展安全联合检查,消除事故隐患。由于各项制度措施落实有力,经受了1998年冰冻灾害、2003年非典、2008年“5·12”地震灾害的考验,连续多年无旅游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了旅游市场“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崆峒山大景区被原国家旅游局、宗教局评为“全国宗教旅游场所文明燃香试点单位”,成功创建为首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
01
我们坚信进入新时代,平凉以煤电为主的工业经济和草畜、林果、旅游特色产业将一如既往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为全面建设绿色开放幸福美好新平凉做出新的贡献。
发布会现场,媒体记者就煤电产业今后主攻方向、苹果产业发展规划、牛产业的发展变化以及冬春季旅游市场的开拓营销等进行了提问。
问:近年来,围绕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平凉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煤电主导产业体系,那么下一步就煤电产业壮大延伸的主攻方向和发展重点将是什么?
回答
首先,感谢这位记者朋友对平凉工业经济发展的关注。平凉煤炭资源预测地质储量650亿吨以上,已探明煤炭储量97.26亿吨,丰富的煤炭资源为以煤为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经过多年发展,构建形成了以煤为基、火电配套、化工延伸的发展框架,煤炭产量和发电量分别占到全省的53.71%和10.05%,建成了全省首个60万吨煤制甲醇项目。依据发展基础、发展规模,国家和省上将平凉确定为国家级传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和陇东能源基地,为我们今后推进煤炭资源深度绿色高效开发提供了战略支撑。围绕这一目标定位,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稳步扩煤、加快转电、突破化工”的思路,加快推进煤电化、煤电材、煤电冶一体化深度绿色开发,全力加快灵台矿区煤炭采掘、陇东电力外送通道、聚丙烯、煤制乙二醇及电解铝等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平凉工业园区、华亭工业园区两个千亿级煤电化冶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实现以煤为基、加工增值、深度转化、绿色利用、多元发展。
问:今后,平凉将通过打好“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品牌,做好哪些发展规划,完成哪些具体目标?
回答
“平凉金果”“静宁苹果”已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先后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绿色食品、出口创汇、中国驰名商标、全国出口苹果质量安全示范区等7张国家级名片,连续多年被评为“最受消费者喜爱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果业品牌30强”,品牌评估价值133.99亿元。
下一步,我们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着眼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稳规模、提质量、强品牌、增效益”的发展定位,优化调整果品产业结构,不断提升苹果产业发展层次,加快构建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现代果业体系,加速推进果业大市向果业强市转变,到2020年,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260万亩,产值突破120亿元,果品主产区果农人均收入达到万元以上,为脱贫攻坚、全面小康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是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平凉市现代苹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以现代工业理念做大果业、以现代流通理念做活果业、以现代金融理念做强果业、以现代生态理念做好果业”的发展理念,通过规划引领、项目推动、体制优化与机制创新,将平凉建成中国现代果业绿色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市,实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
二是推行一个技术标准生产。加快制定涵盖苹果苗木、生产、分级、包装、运输、加工、贮藏、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平凉金果”“静宁苹果”生产技术规程,严格生产过程管理和质量管控,生产更加健康、安全、优质的“平凉金果”“静宁苹果”。
三是落实一个质量体系标准。制定“平凉金果”“静宁苹果”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果品质量安全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完善平凉果品品牌经营登记备案制度,扩大产品质量二维码标识查询系统建设,构建基地准出、市场准入、过程可控的质量检测体系,实现果品质量从基地到餐桌全程监督、跟踪检测和可追溯管理。
问:您好,请问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我市牛产业发展也已经40多年。我想知道,平凉牛产业发展与40年前相比,发生的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回答
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第一,从产业转型上看。改革开放以前,牛作为生产资料,主要以役用为主,饲养规模较小,养殖管理粗放,效益很低,群众食用的牛肉主要来自淘汰下来的老弱残耕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市养牛业加速由役用向肉用方向的经济转型,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坚持规模饲养和农户繁育同步推进,建成一批标准化规模养牛场,培育了一批肉牛繁育大户,应用玉米秸秆青贮饲草,肉牛产业化、规模化程度普遍提升。
第二,从养殖规模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着力培育规模养牛大户,扶持建办标准化适度规模养牛场,养殖规模逐年扩大。2017年,全市牛存栏72.16万头,出栏44.66万头,饲养量是1978年的9.98倍;建成标准化规模肉牛养殖场372个,扶持养牛大户1.6万户,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1012个,认定养牛家庭农场311家;牛产业规模得到巨大提升。
第三,从市场培育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注重发挥市场对养殖的拉动作用,着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产业化经营体系。至目前,已建成加工、销售类等龙头企业24个,市县乡活畜(禽)市场30多个、年交易量达到20多万头;平凉红牛证明商标成功注册,品牌效应逐步凸显;全市具备了牛肉、熟肉制品等6类牛产品加工能力,部分活牛及牛肉产品实现了出口创汇,种、养、加、贸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第四,从科技提升上看。近年来,我市将科技推广与应用作为提升畜牧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引进与改良结合、推广与示范结合,加强科技服务与指导,增强产业发展动力。在种、养、加各个环节,引进、推广和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生产技术,大幅度提高肉牛产业科技含量。在饲草料生产环节,重点推广玉米全株青贮、豆禾混播、“三年五熟”倒茬复种饲用玉米、高产优质苜蓿种植、饲用甜高粱种植、马铃薯秧混贮和薯渣饲喂等新技术;在肉牛养殖环节,着力推广母牛低成本饲养、犊牛早期断奶、母牛同期发情、优质高档肉牛育肥、全混合日粮(TMR)、疫病综合防控等技术;在产业化发展环节,重点推广肉牛程序化屠宰、牛肉精细化分割加工包装、牛内脏精深加工、粪污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提高了肉牛产业综合效益。
问:现在已经进入旅游行业的冬春淡季,请问市旅游局在加大平凉市冬春季旅游市场开发,促进全市旅游产业四季均衡发展上有哪些举措?
回答
你好,市旅游局深入宣传平凉冬春季精品旅游资源和产品,精心打造了多样化、差异化、特色化、民俗化旅游新产品,积极推广研学游、民俗游、灯展游、户外运动游等新业态,着力做大做强我市冬春季旅游市场,全面提升“问道崆峒·养生平凉”旅游美誉度。
一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决策部署,积极响应省旅发委开展“丰收了,游甘肃”冬春旅游主题活动安排,已于10月27日举办了2018年“颂党恩 庆丰收”冬春惠民旅游—“魅力中国城 问道崆峒山 万人崆峒赏红叶”踩线宣传活动。活动自10月27日—11月12日,面向农民游客推出了“崆峒赏红叶一日游”特价99元产品(原价259元),以惠民价格让广大平凉农民兄弟真正游得起、游得好,着力提升平凉农民的荣誉感、幸福感、获得感。
二是联合全市5A、4A级景区对广大游客实行冬春季旅游惠民政策。2018年11月1日—2019年3月31日,4A级景区—泾川县大云寺·王母宫大景区、崇信县龙泉寺、庄浪县云崖寺、华亭县莲花台、泾川县田家沟免票,5A级景区—崆峒山大景区半价(门票55元/人次)。
三是积极举办各类冬春旅游主题活动,营造欢乐祥和的冬春季出游氛围。将陆续举办平凉市第十四届元旦环城赛、2019新年交响音乐晚会、崆峒山大景区2019新春民俗文艺系列展演、2019元宵节趣味灯谜竞猜活动、“小风景——地理探宝”冬春旅游探秘活动等各类文化、体育、民俗等旅游活动。
相关参考
挂画艺术布和绢丝布(中欧班列司机安春磊:万里之行,我“跑”第一棒——河南卫视《全家福来了》“福望思路”邀您一起见证改革开放40年巨变)
都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但是对于中欧班列的火车司机安春磊来说,万里之行,却是始于“手下”。一声汽笛长鸣,起身,手指指向前,进行指令确认后,安春磊推动手柄,列车缓缓启动。从第一趟到如今,中欧班列万里之行,均始于他...
...昔“图”比淮安沧桑巨变》一文,展示了我市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新华网网页截图原文如下淮安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淮...
...昔“图”比淮安沧桑巨变》一文,展示了我市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新华网网页截图原文如下淮安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漕运枢纽、盐运要冲,驻有漕运总督府、江南河道总督府。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淮...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数字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六张图让你看懂人民生活的沧桑巨变)
回到四十年前,你能想象中国人的日子是什么样子吗?大多数家庭还仅仅只能维持温饱,能够拥有手表、自行车,成为那个时代富裕的标志。四十年过去了,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担心吃不吃得饱,而是担心...
欧式餐车(从“将就坐”到“讲究坐”——记西南铁路客车车辆40年变迁)
...样的车。”就在那一年,中华大地迎来了一场伟大变革,改革开放正式扬帆启航。40个春秋弹指一挥间,铁路客车车辆已从过去的“没得选”到“将就坐”再到“讲究坐”,沧桑巨变,面貌全新。绿皮车墨绿色的车身和座椅,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两位姑娘在危机四伏的热带密林中快速前进,身后不远,野外生存经验丰富的新西兰探险家乔西·詹姆斯操纵着先进的无人机正在全力追赶她们。她们只有在被追上前抵达远处的大瀑布,并找到接应者,才...
...的变迁,能够看到40年间不间断的奋斗历程。深圳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书写着自己的传奇。1979年:深圳元年,改革开放的想法酝酿中1979年,历史把这一年称作“拐点”,改革的春雷炸响在蛇口。在此之...
...的变迁,能够看到40年间不间断的奋斗历程。深圳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书写着自己的传奇。1979年:深圳元年,改革开放的想法酝酿中1979年,历史把这一年称作“拐点”,改革的春雷炸响在蛇口。在此之...
生的食物一旦被煮熟,文化就从此时此地开始。生的谷物被做熟,被加工成精美的糕饼,糕饼文化便开始书写了。中华文明以农耕文明为基础,早在远古时代,先民就开始了对几千年农业种植历史的书写。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华夏...
泰州橡胶弹性支承(实现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崛起 泰州:当好江苏发展中部支点)
回望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1996年成立的地级泰州市,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新泰州的发展也正得益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泰州。与1978年相比,泰州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317倍,人均GDP增长324倍。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