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榨油机(精准扶贫下,你的农产品网店为什么做不起来?)
Posted
篇首语: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平凉榨油机(精准扶贫下,你的农产品网店为什么做不起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平凉榨油机(精准扶贫下,你的农产品网店为什么做不起来?)
叙事脉络:
一、笔者本人四年多农产品电商的心路历程
二、当前“精准扶贫”大环境下的农产品电商现状
三、目前农产品电商困局的成因
四、对我国农产品产销体系的一些思考
五、对甘肃平凉和庆阳地区农产品电商的建议
引子
我关闭自己尝试了4年多的农产品电商业务已经快三个月了,农产品电商这事以后我也不准备再做了。我本来觉得这事就这么过了,但是因为这个学期我在某校带了2个班的《电商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我让学生们分组策划电商项目,形成策划方案。
在学生们介绍自己策划的电商项目时,农产品电商被频频提起。面对学生们不成熟的想法,我不得不向他们详细回顾这几年我做农产品电商的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以便让学生们有正确的认识。
这两节农产品电商的分析课程虽然过去了,但是这几天我在课堂上的总结和反思总是萦绕在脑际,挥之不去。
农产品电商,我全身心投入过,四年多的实践和思考,让我对农产品电商有了某种情结,有些难分难舍。如今我虽然因故“舍”掉了具体业务,但对它的关注和思考将永远持续。
因为,我心中的农产品电商寄托了我对落后的故乡脱贫致富的希翼,这是我这样一个农民的儿子回到故乡面对勤劳的父老乡亲时不由自主思考的问题。如何把乡亲们辛勤劳作的成果兑现成价值对等的财富,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个宏大的命题虽然我没有能力去做,但我一直在思考。
我觉得我的思考源于实践,是足够深入的,应该能对做农产品电商的公司和个人、发展农产品电商的地方政府、以及因“精准扶贫”而驻村的千千万万为当地农民寻找电商致富路子的驻村干部们有所帮助。
我发的第一批牛肉
一、笔者本人四年多农产品电商的心路历程
我是在2014年末偶然踏入农产品电商领域的。
2014年12月,我得知70多岁的父亲和牛贩子又没谈拢,他养的五六头牛今年又卖不出去了,那么父亲就不得不把这些牛再养一年。实际上这些牛上一年就想卖,没卖出去。卖不出去的原因是牛贩子肆意压价,而我的老父亲很倔强,不屈服。
为了让父亲卖掉这些牛,每天不再那么辛苦,我想到了在网上帮父亲卖牛肉。我抛出了一个概念:从宰牛到把牛肉送到客户家门口不超过72小时。并在微信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直播了宰牛分肉的过程。
期间的艰难不表。总之,21天时间里,我卖出了2000多斤牛羊肉。关键是,我卖的牛羊肉价格挺高,牛肉58元/斤,羊肉65元/斤,包邮。
牛羊肉卖的价格虽然高,但是整体下来我没有赚钱,原因一是快递费太贵,二是一次性采购的固定设备较多,三是额外给买牛肉的客户送了一些羊肉。
我用的是顺丰冷链快递,肉加上保温袋、冰袋、保温箱、纸箱、传单等包装物,一起称重,按冷链快递费计费,每公斤的费用比我们常规发顺丰还贵一点儿。而且我还要另外雇车连夜奔袭几百公里送到西安的咸阳机场,在那里交给顺丰。总之,平均下来,一斤肉分摊的包车运费加快递费接近20元了。
但这个生意整体上我做得很漂亮,赚到了好口碑,几百客户都是五星好评,有些人至今还念念不忘我的牛羊肉。
也是因为这次无心插柳柳成荫,让我萌生了继续做老家牛羊肉生意的想法。2015年末的时候我想继续做,无奈在当地没有找到合适的牛肉加工合作企业,遂放弃了。2014年末的做法实际上是不合法的,因为我没有取得相关的食品监管证件。
其实,放弃这个生意更重要的原因是身边人的反对。他们一是觉得这是个杀生的事,不好,何况我一个教书匠跨界做屠夫,太不务正业了。二是孩子太小,而我跑回千里之外的老家折腾这事,没人带孩子。
要保证“从宰牛到把牛肉送到客户家门口不超过72小时”,只能我亲自坐镇操作,老家人没这样的理念,做不来。
既然新鲜牛羊肉难做,那就卖不需要赶时间的农产品呗。于是我开始卖老家甘肃平凉的特色农产品,包括小米、面粉、亚麻籽油、紫苏籽油、核桃、核桃油等。这些东西我卖了整整四年,每年能卖十万元左右的营业额,直到今年3月终结。
我的农产品卖的贵,面粉8元/斤;小米16元/斤,买四送一下来12.8元/斤;亚麻籽油68元/升,买二送一下来是45.3元/升;紫苏籽油是58元/半升,买二送一下来是38.6元/500毫升;鲜核桃18元/斤,干核桃25元/斤;核桃油88元/500毫升。
这些产品的网销价格和当地的销售价格比,确实贵,但是当地的快递很贵,而且从2015年开始到今年初,隔段时间就要涨一次快递费,涨到最后,一斤好几块的快递费,实在有些吃不消。
我最后放弃这个生意的原因,一是去年家乡的核桃和亚麻籽绝收,因为我只卖新的,不卖陈的,没有新货,两个主力产品无货可发。而剩下的产品无法支撑起我的发货量,由于家里人每次发货必须先坐一小时的小巴车,把货送到近百里之外的城里,再交给快递公司,一来一去,额外20元小巴费用不说,还得耗半天时间。二是心累,农产品的质量控制太难,做得实在心累。农产品质量控制的问题后面我再详细论述。
二、当前“精准扶贫”大环境下的农产品电商现状
前几天我跟长沙某校的几个参与精准扶贫的老师吃饭聊天,得知湖南省现在的精准扶贫在农产品电商方面是非常重视的,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来抓这项工作。
但是老师们也坦言,农产品电商几乎都没有做起来。虽然各方都倡导农民开淘宝店卖自家的农副产品,可是产品同质化严重,而且单个农民缺乏打造电商品牌的能力,往往店子开了,但东西卖不出去。
更关键的问题是,在优质农产品的价值认可上,农民和城市人内心的价值尺度不一致,农民生产的好东西就想卖高价钱,而传统上农产品的价格都很低,城市人宁可花一百多元买包烟,也不愿意花一百多元买只土鸡。而农民已经过了那个缺吃少穿的时代,自家的好东西如果不能卖高价,那就自己吃呗,以后少生产点就是,经济来源靠打工。
如此一来,优质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就不愿意用心生产,也就难以形成规模化。从事农业生产已经变成农民的副业。
目前能以高价销售出去的农产品大多打着“慈善义卖”的名号,让体制内单位和大国企或有扶贫指标考核的单位以工会福利等名义统一采购了。
去年农历年前,当我看到某单位统一采购的对口扶贫地的电商农产品清单和实物后,我简直被这些普通农产品超高的定价惊呆了,这种定价完全是捞一把就走的自绝后路式定价,他们把扶贫单位不得不掏钱的消费者当成了挨宰的羔羊,完全不考虑这些消费者的感受。
按常规思维,各扶贫单位职工的首次爱心采购应该成为这些农产品向消费者抛出的一块“砖”,为的是让消费者认可产品质量、形成口碑,从而产生重复购买,并能把这些农产品介绍给其他人,带动更多采购。引出更多采购的这块“玉”才是最重要的啊。可是,经营者却没这么想,他们想的是如何用尽政策红利,攫取更多利润。如此一来,不诚实的价格完全自绝了这些产品的后路。
我也问了老家甘肃平凉参与精准扶贫的老同学,当地在农产品电商方面也是无所作为。政府当然很重视,可是不知道该怎么做,反正就是做不起来,长期处于空谈阶段,几乎空白。
做不起来的原因是:交通不便,快递费太高;小农户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没有品牌打造能力,很难让外人知道;产品同质化严重,就那么几样农产品,大家都想卖,价格上不去。
我也问了河南某地精准扶贫的干部,情况跟上面说的类似。
三、目前农产品电商困局的成因
大部分地区做不起农产品电商的原因上文已经提及,无非就是交通不便,快递费太高,小农户没有能力打造品牌等。
这些原因当然也都对,但是我想结合我这四年的经营实践和相关思考给出我的原因。
交通不便、快递费过高也是我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但这不是影响我经营的主要问题。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只要做高品质高价格的农产品,运输等成本都是可以被覆盖的。我想全国范围内,可能也就偏远的新疆、西藏、青海、内蒙、宁夏等地的交通成本比甘肃更高吧,卖甘肃农产品的我都觉得运输成本可覆盖,那么上述省份以外的其他省份做电商,运输应该不是大问题。
小农户没有能力打造品牌确实是核心问题。
如果立足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压根儿就不该打造品牌,因为常规上品牌都是钱砸出来的,小的经营个体先天就没有这个能力。
小的经营个体应该注重“口碑”,应该把“口碑”当作“品牌”,毕竟你是小经营者,你服务的只是极少部分人,让这一小部分人认可你的产品就行。如果能用心做好产品,也是比较容易得到消费者认可并形成“口碑”的,这个不难,至少有个短期的“口碑”不难。当然,一般的传统农民也很难做到。
最难的恰恰是赢得口碑的核心要素:产品质量。因为农产品的质量实在太难把控了。
以我这四年间两次质量失误为例。
2015年我哥用新收获的亚麻籽榨了一大缸亚麻籽油(就是司马光砸缸的那种缸),放在缸里自然沉淀了一些日子,发货时却发现油有轻微的苦味。按常理,只有放了好几年的油籽榨的油才苦,新油籽怎么会苦呢?但这缸油就是苦的。
我们找不到原因,怀疑是缸里以前的稠油没刮干净。这缸油我没有卖,我父母兄弟自己吃了,吃了三年多。其实农民对这点苦味习以为常,但城市人在食品质量上很“矫情”,对质量问题是零容忍的。
收割亚麻籽
2018年末,恰好在我回老家的期间,家里人用当年新收获的小麦磨了面粉,那是最好的麦子,每个麦粒都胖乎乎的。父亲拖了一三轮车小麦到磨坊,按照常规程序加工好了面粉。我亲自打包把几百斤面粉快递了出去。
但是过了几天后一个客户联系我,说面粉吃起来有点磕牙,是不是有石头。我大惊,爬上高高的麦囤子一看,这才发现真的有石头,虽然不多,但零星有一些。
一问父母,才知道今年晒小麦时因为多雨,自家的麦场总是湿的,没办法就把小麦拖到了村里新硬化的路上晒的,而水泥路质量不好,掉小石头。我们所有人先前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磨面时清洁小麦的机器也拿小石头没办法,就这样把石头磨碎跟面粉混合了。
此事重大,虽然只有一个顾客发现了,但既然发现了,就必须全部处理。我赶紧联系所有顾客不要食用我寄的面粉,同时把麦囤里的小麦清一些出来,全家人上阵挑石头,反反复复挑了四轮,挑的没有任何杂质,堪称史上最干净的小麦。然后磨面,给所有人免费重寄。大部分顾客都很惊讶,因为他们反复品尝,尝不出第一次寄的面粉到底有什么问题。
实际上那批面粉确实没多大问题,农村人对这点问题也是见惯不惊。第一次没寄完的有石头的面粉后来都被我父母吃掉了,他们舍不得扔掉。因为他们年龄大了,没有能力养任何家畜,要让他们把白花花的面粉倒到泥巴里,那是不可能的。
至于麦囤子里那几千斤有石头的小麦,最后卖给了粮贩子,粮贩子估计还得往里面再加点石头等增重的东西。最终这些小麦将变成超市里的精粉。
从以上两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农产品质量的把控有多难,经营者用尽心力去把关,未必能做好。更何况很多农产品,购买者是没法检验质量的,如果经营者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购买者是无感的。
所以,这里面就有个消费者对经营者信任的问题,这才是农产品电商最大的问题。
经营者把自己的优质农产品卖出高价不是问题,怎么让消费者认可你真正诚实地坚守了质量承诺才是问题。经营者应该把质量变成一种信仰,应该做到为了质量不计较经营的盈亏,甚至不惜一切代价。
这份信仰农民有吗?
没有!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农民没有这个信仰不能怪农民。千百年来,农民都处于社会最底层,艰难的处境让农民学会了在夹缝中生存的能力和智慧,这些智慧被称为“农民意识”。长久以来,“农民意识”都是被人批判的,却很少有人解读“农民意识”形成的经济基础。
就拿当下来说,就算北方地广人稀的地方,农民的人均耕地也不过三五亩,一年种一季庄稼,比如小麦,一亩收七八百斤,一个农民一年的劳作成果也就二三千斤小麦,一斤小麦市场售价一块钱左右,这样算来一个农民一年的产值最多四五千元。
以这么点儿收入,要在这个社会上生活,不小气一点儿,不计较一点儿,不想着占便宜,没点儿以次充好的小狡猾,怎么活?
为什么从古至今的文学作品中说到农民都高歌他们的勤劳、朴素、节俭?你以为农民喜欢这些品质呀?那是没办法,农民阔不起来呀!当然改革开放后一些农民通过打工和做小生意富裕起来了,但那也只是相对贫穷的农民而言。
说回电商。农民没有意识和能力做高价格的精品农产品,他们的农民意识束缚着他们;同时农产品价格低廉的现实处境也在加强着他们的农民意识,这导致农民的意识里只有“数量概念”,而没有“质量概念”。他们不会想到把1斤普通质量的农产品精挑细选一下,让其变成8两,然后卖出3倍的价钱;他们只会想到往这1斤成色还过得去的农产品中再加2两成色更差的,然后原价或者低点价格卖出去。
农民的这种做法与他们的道德和素质没有任何关系,这是千百年来他们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生存的智慧,是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有的一点小小的狡黠。试想,现在农民卖粮时几乎只有一个价格,不论你家的粮食成色好还是不好,就这个价,没有人因为哪个农民的粮食质量更高就掏更高的价格收购。长此以往,你要是农民,你也会以次充好,着眼于追求数量。
就算老实点的农民把上好的粮食卖给粮贩子,粮贩子也会往粮食里掺些别的东西,比如陈粮,比如小石头,比如泥土。曾经听一个粮贩子侃大山,他贩了几年粮食,把他家门前一个小山包都快掺到粮食里卖完了。
综上所述,让传统农民具有很高的质量意识很难,即便网购者掏高价钱买农产品,质量也很难保证。我做了这几年农产品电商,深有体会。有时候从左邻右舍买的农产品,就算价格掏的高,也不如意。
比如我们为了买到当年收获的新鲜亚麻籽和紫苏籽,尽管价格比粮贩子掏的高,好几次还是被掺了陈粮。一袋油籽,上半袋是新籽,下半袋是陈籽。收到这样的粮食,我们只能自认倒霉,只能转手低价卖给粮贩子。
这样的事情发生多了,我现在对谁都不相信。每年我把我家种的农产品卖完后,除非特别可靠,否则我们宁可不卖也不会买别人家的。因为我给顾客承诺的是只卖当年新收获的农产品,但农民根本没有这个意识,他们自己吃的可能都是陈粮陈油,所以我掏高价也买不到真正的新粮油。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尽管我的销售做得好,可很多产品我是常常处于断货状态的,尤其核桃,只能卖一小阵子。无货可卖也是我没有做大的原因。
说到核桃,去年我花了一万多元买了一千斤核桃,最后一斤都没往外卖,现在还在我家粮仓里堆着,准备便宜卖给粮贩子。那么多顾客对我的核桃翘首以待,可是发货前我发现核桃有问题,十个里面有那么三个左右的核桃,打开后核桃壳的内侧有白毛,虽然核桃瓤上没有白毛,但这不符合我的质量标准。
本来我每年还要卖些核桃油出去,核桃油都是当年的干核桃手工去壳后用榨油机冷榨的,但去年这一千斤核桃有这个小问题,为了避免“瓜田李下”之嫌,我也没有榨油。如果让家里人敲壳取瓤,把长毛的扔掉,用好的瓤来榨油,我怕他们太爱惜东西,舍不得丢,最后变成所有的核桃瓤都榨了油。虽然顾客面对我的核桃油时根本不可能知道是什么状态的核桃瓤榨的,我如果把所有的核桃瓤都榨了油卖掉,不但不会有任何损失,还能大赚一笔。但这不符合我对农产品质量的信仰,我选择承受损失,坚守信仰。
我能坚守质量信仰源于二点,一是我的农产品价格卖得高,回旋余地大,对损失的承受能力强;二是我不是专职做这个的,我不以此为生,亏赚无所谓,亏多少我也承受得起。
但是靠农产品为生的农民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所以,质量和营销是阻碍农产电商的两个拦路虎。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有质量信仰,这事传出去了,就是营销;反之,就算营销做得很好,如果质量把关不严,最终也会一败涂地。
老家的快递公司老总给我说过一个案例,曾经有个人在网上卖苹果卖得特别火,每天发货量很大,结果萝卜快了不洗泥,经营者一看好卖,就以小充大,以次充好,以其他品种充红富士,赚了一季快钱,然后就倒掉了。
我再说说我所经历的例子。
2019年农历年前,我从老家快递了600元的牛羊肉。说实在的,甘肃平凉的牛羊肉质量好,价格又便宜,这也是我当年卖牛羊肉的一个原因。结果这次从平凉城的肉店里买的牛羊肉算是上了大当。羊肉里不能食用的肥油至少占一半;牛肉里不能食用的肥油至少有四成,并且牛肉严重注水,放在碗里解冻后,渗出来的水几乎能淹没整个牛肉块。
每次看到妻子从冰箱里拿出肉准备解冻,我就赶紧躲到其他房间去。无奈解冻完成后妻子总会大声把我喊过来,指着案板上已经被她分成两堆的肉,一堆是瘦肉,一堆是肥油,说:“看看你买的肉,吃得少扔得多,还花了那么多运费,还费了那么大劲,算下来比咱们在超市里买的贵多了,下次再也不要买了!”
我只能唯唯诺诺点头称是,这是我一手托人从老家买的肉,我找不到辩白的借口,只能帮着妻子赶紧把那些看起来倒胃口的肥油丢进垃圾桶。
遥想当年我卖牛羊肉的时候,我专门请了一个专业的分肉师傅,那小哥已经有十多年分割售卖牛羊肉的经历了,我给师傅下了一个死命令:“装在真空袋里的每一块肉必须是红色的,把所有的肥肉肥油全部割出来扔掉。”
这个专业师傅严格执行了我的指令,第一次好像是一头牛500多斤肉,割出来了120斤牛油和肥肉(或者是两头牛的肥油吧,时间太久,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反正120斤肥油我很清楚,这些肥油一斤一块钱卖给了当地肉贩子)。这个师傅虽然卖了十多年牛羊肉,可是竟然不知道“牛腩”是个什么东西,他把牛腩一层一层割开,把里面的肥肉都割得扔掉了。直到有一个客户点名要买牛腩,说那是牛身上炖着吃最好吃的部分,我们这才意识到犯了错。
我卖了一次牛羊肉,很多客户怀念至今,经常打听我什么时候还会再卖;我买了一次当地肉贩子的肉,受骗受辱的感受可以铭记终身。这就是农产品质量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和消费者对经营者的回馈。
没有质量意识,只想着把低端的产品用低廉的价格卖出去,甚至不惜弄虚作假,在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终究是没有前途的。
四、对我国农产品产销体系的一些思考
说实话,我不太看好小农小户的农产品电商。一些地方精准扶贫的抓手就是鼓励和帮助农民上网开店,几乎要形成家家上淘宝的格局。我认为这种做法的效果不会好,一个店子能产生可观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很低。
原因有二,一是在同质化严重的市场上,传统农民缺乏营销能力,无法脱颖而出,销量上不去;二是,就算销量上去了,一家一户的产品数量有限,如果卖火了再去收购别家的产品去卖,就会遭遇我所遭遇过的问题,即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总而言之,包产到户的这种小农小户经营模式不太适合农产品电商的要求。
农产品电商,不是开个网店这么简单。店子开起来了,要有东西可卖,不是今天卖只鸡,明天卖几个蛋,后天卖几斤米这么个事。如果立足于此,那么其效益比不上打工,还不如不开店。
网店要开好,首先要解决好卖什么的问题,即农产品的供应体系。也就是说,打造农产品的标准化供应体系才是农产品电商的核心问题。而农产品供应体系的打造不是一家一户能做得来的,需要政府整体上布局引导。
现在人们做农产品电商,一般做的都是当地特色农产品,比如水果、干果、休闲食品等,极少有做主粮类的,每个家庭一日三餐所需的基本的米面粮油反倒少有人做。
以我这几年的经验,我认为“米、面、粮、油、肉”这类主食类农产品的潜力巨大。在我们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国家,每个人每天都得吃三顿饭,这每顿饭的基本食材才是最大的需求,基本食材的生意是没有天花板的。而当前高端农产品基本食材的供应几乎还是空白,至少没有太激烈的竞争。
而我们国家的人民已经普遍富裕起来了,“消费升级”已经在各行各业显现了出来,为了买到高质量的、信得过的、自己喜欢的产品,人们宁愿多花点钱,这个理念至少已经成了4亿中产阶级的普遍共识。
但奇怪的是,在食品安全问题如此严重的当下,人们对每天食用的基本食材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家里吃的“米、面、粮、油、肉”等食材的供给方面,很少有高、中、低等不同的档次。去超市里看,面粉、面条、大米、食用油、肉类、菜类等,相同品类的东西价格基本趋同,偶尔有个什么品牌价格高一点,但也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说明为什么自己的价格就高,这导致消费者也不认可。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们买其他东西时会讲档次,买基本食材却没有档次。
而我们国家主食类“米、面、粮、油、肉”的供给,基本以大国企为主,他们通过建立大量的战略储备库,来保证全国14亿人的吃饭问题,并稳定市场。
我查了一下,我国“米、面、粮、油、肉”等基本食材的供销体系非常复杂,这里不多做讨论。但这些基本食材的供销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分什么档次,保证低价供应,保证充足供应。
总之,国家运用各种手段把“米、面、粮、油、肉”等基本食材的价格稳定在一个较低档次,这有助于防止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国家这样做是正确的。
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几乎消灭了“米、面、粮、油、肉”这些基本食材的不同档次,使得价格无法反应产品质量,质好质坏一个价,这打击了农民提供高农产品质量的积极性,也使得想消费高质量农产品的城市中产阶级们没有了选择,他们吃不到高质量的农产品。
从大的方面来说,这种制度性的障碍也阻碍了工商业反哺农业,使得高收入的工商业从业者的财富无法向低收入的农业生产者转移,这恐怕也是造成“三农问题”的一个原因。
经济学上有一个反映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比重的专用名词,叫“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根据这个概念,家庭收入越少,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就越大;反之,家庭收入越高,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就越小。其实这也是个朴素的概念,不难懂,穷人忙忙碌碌就是为了糊个口,而富人从不为怎么吃饱肚子操心。
恩格尔系数的概念是被世界公认的,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59%为贫穷;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20%以下为极其富裕。
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降至29.3%,是历史上首次降至30%以下。注意,这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整体恩格尔系数,而大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更低,比如2017年北京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已经低于20%。
恩格尔系数低到这个程度,一方面说明我们富裕了,另一方面也说明财富分配的失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从事食品生产的从业者数量庞大,而他们在整体的财富分配中处于劣势。
其实城市中产阶级真的不在乎在吃的方面多花点钱,他们在外面吃顿饭动辄花费数百上千元,买个网红做的小小的蛋糕就愿意花三五百元,给孩子买高价的国外奶粉和进口辅食非常慷慨。他们关注自身健康,愿意为了健康慷慨买单。
和这些花费比,一日三餐吃的那点儿“米、面、粮、油、肉”算不了什么,价格贵一点儿根本无关痛痒,因为主食在他们的日常支出中的占比实在太小了。
消费者真的愿意多花钱吃个安心。我卖了四年农产品,我当然了解消费者的想法。比如,一斤面粉我卖8元,超市的面粉不到2元/斤。我的面粉价格这么高,却也有一批固定的用户长期食用。可就算他们长期食用,又能花他们多少钱呢?
他们如果知道我把最新鲜最干净最好的面粉给了他们,而有点问题的面粉却被我父母自己吃掉了,他们会有什么想法?8元钱花的值不值?
反观市场上不到二块钱的面粉,其质量恐怕难说好。记得从我很小的时候起,每年收麦子以后要给“粮站”交公购粮,家家户户拿出的都是家里最差的麦子,瘦小的,长过芽的,老鼠吃剩的,掺杂垃圾的,放了三五年的……好东西谁会拿来卖啊!
现在取消公购粮制度了,农民自愿卖粮。粮食价格这么低,农民总喜欢把粮食放着“等高价”,这一等可能就三五年,期间虫子咬老鼠吃的,到最后实在没法放了,再卖给粮贩子。粮贩子几经周折,这些粮食进了储备库,还得再放几年,然后才能轮换出来抛向市场。
可以说市场上二块钱的面粉从根子上质量就好不到哪里去。而面粉加工环节呢?去年末我和老家一个磨坊主聊天,他说他去看一个大的面粉加工厂,那麦子脏的没眼看,石头砖头很多就不说了,死老鼠、动物粪便、甚至女性用过的卫生巾都不少。
麦子磨成面都是白的,所谓“一白遮百丑”的说法,在面粉行业也适用。这样的小麦加工成面粉质量当然不高,为了改善质量,还要添加七八种面粉添加剂,比如增白剂、增筋剂等。当然这不是非法添加,是合法的。这就是为什么超市的面粉特别白,很漂亮,而农家的面粉并没有那么白的原因。
动辄有几套房,身价几百上千万的城市中产阶级们,吃着这样的面粉心里肯定不爽。多掏几块钱怎么了?那是健康,那是尊严啊!
所以,城市中产阶级从心底里是愿意为高品质农产品买单的。
消费者的这个需求对农产品电商来说是个契机,各地的农产品电商操盘手们一定要看到这个商机,抓住这个商机。
五、对甘肃平凉和庆阳地区农产品电商的建议
上文说过,农产品电商靠小家小户的单打独斗是很难做的,而农产品电商的核心是高品质农产品生产体系的打造,而这个体系的打造需要政府和企业及农户共同参与。
甘肃省平凉地区和庆阳地区素有“陇东粮仓”之称,曾被农业部和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地区(县)”荣誉奖,是国家旱地农业的主要产区,主要生产的就是高质量的小麦、亚麻籽、谷类、荞麦等。
右下角是平凉和庆阳地区
我认为平凉和庆阳应该抓住“高质量面粉”这个商机,在农产品电商方面直奔需求量最大的主粮—面粉而去,以打造全国知名的“高品质面粉生产基地”为主要战略,力争通过农产品电商让这个“陇东粮仓”生产的面粉站到全国高品质面粉的高端,卖出普通面粉二三倍的价钱,使这一区域的种粮农民普遍得到实惠,从而实现脱贫。
具体可以这么做:
1.政府先确定“打造全国高品质面粉生产基地”这一战略,把这个概念先抛出去,让全国消费者知道。
2.划定这一区域内最优质的土地,使其成为首批示范区。然后联合阿里、京东以及全国有影响力的超市集团,跟这些企业联合打造高品质农产品。在“精准扶贫”的大战略下,这些企业应该会支持。
3.把每块土地挂牌,标上二维码,联合京东等互联网企业打造农产品的追溯体系,最终要做到每袋面粉的生产地块、生产者、成长记录等信息扫码可查,让消费者明明白白。
4.建立专门的粮仓和加工厂,对示范区内挂牌地块成长的小麦,实行“地头收储”。也就是说这些小麦成长过程中各地块的承包农民自己照料,但收获的时候不允许农民插手,更不允许这些小麦先流入农民的粮仓,再回收。否则质量一定会出问题。面粉加工环节要严谨规范公开透明,要实时监控上网可查。且要能形成话题。
5.建立固定客户档案,形成固定客户按需实时供应的大数据系统,顾客一次付款预购,销售者可常年定时供应。可以按照预购家庭的用量,把特定地块的产品留给特定客户。营销上引导客户预购,只有预购全年用量,供应才有保障,否则有可能断货。产品管理上,真正做到特定产品售完即止,要想再买,等下一年。这也算是“饥饿营销”吧。
6.未来建立“土地领养”制度,让城市的中产阶梯“领养”产区内他们信任的农户的土地,这些土地上生产的产品专供领养人。把农民变成城市中产阶级安全食品的直接生产者。
7.这些高质量面粉不但要网上售卖,还要进入线下各实体超市。超市应该建立“农户专供优质农产品专区”,用大屏幕电子产品宣传这些农产品的生产过程,引导更多消费者消费。
国家层面上,要支持这种运作,米面粮油的储备体系应继续运行,但只是立足于保障基本供应。政策上只调控保障供应部分的价格即可,把高品质农产品的供需完全放开,让消费者和农民有更多选择的自由。
其他地区的农产品电商我觉得也得这么干,首先要打造符合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产业体系,形成安全可靠的产品供应链,再做好网络营销。不从产业体系上下功夫,只是鼓励小农小户开个网店,卖卖自家的那点儿农产品,基本上效益都赶不上打工,很难成功。
希望以上文字能对各地“精准扶贫”的干部和做农产品电商的农民有点启发。
而对于城市中产阶级来说,可能我们坐拥多套房产,坐拥不菲身价,至少我们每个月有几千元收入,这份在你看来并不满意的薪水,可能就是一个农民将近一年的种粮收入,这个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是国情造成的,目前也只能如此,怨不得谁。但手头宽裕的我们,是不是该变一变观念,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多买点放心的高质量的“米、面、粮、油、肉”,用我们手中的钞票,引导更多诚实的农民为我们提供放心的农产品呢?
毕竟人生也就这几十年。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杨昇,高校教师,喜好写作。已发布原创文章300多篇,阅读量10万+文章3篇,其中阅读量1000万+文章1篇。其原创文不但在全网的传播有广度,更有高度,1篇文章被《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刊登,1篇文章被国务院内参《国是咨询》选登。其文章专注于亲情、爱情、乡村等,力求用朴实的文字书写人间的真情和感动。
相关参考
陕教扶贫在行动【西财开设农产品直销点,助力精准扶贫】为畅通扶贫产品销售渠道,@西安财经大学创新帮扶模式,助力精准扶贫,特开设农产品直销点(西安财经大学雁塔校区大门东侧10米处)。店内直销商南优质农特产品,...
日喀则西门塔尔牛(母牛银行&沙漠土豆,精准扶贫是一门好生意)
...了“顶梁柱”公益项目中,苏宁易购设立了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的“中华特色馆”频道,百事集团建起了“沙漠土豆农场”,华润集团有“希望小镇”和“基础母牛银行”……企业为何如此热衷于扶贫?精准扶贫,是企业履行社...
平凉新型榨油机(猜一猜我们餐桌上的食物,有多少是从美洲传入中国的)
今天,我们餐桌上的很多食物并不是土生土长的“中国货”,而是从遥远的美洲大陆引入中国的。它们是怎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呢?请听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农业史学者李昕升在“一席”演讲中讲述美洲作物的中国故事。『...
...协会携手然健环球(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举办的“博爱精准扶贫,走进湖北磨坪”活动在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为当地村民捐助了3000件保暖内衣等生活物资,通过加大...
...协会携手然健环球(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举办的“博爱精准扶贫,走进湖北磨坪”活动在湖北省秭归县磨坪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企业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并为当地村民捐助了3000件保暖内衣等生活物资,通过加大...
梅州榨油机(脱贫摘帽梅州市公安局助力五华叶湖村共绘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金秋季节,梅州市五华县横陂镇叶湖村仍是绿意盎然,到处洋溢着勃勃生机。昔日贫困山村,在梅州市公安局帮扶下绘就了一幅新时代“富春山居图”。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梅州市公安局先后投入618万元推进各项帮扶措施落地...
7月9日至11日,110位在粤全国人大代表分成三组赶赴深圳、东莞、肇庆,继去年之后再次开展专题调研,成为今年全国人大会议闭会以来在粤全国人大代表最大规模的集中履职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有十多位省直有关部门和地市...
——中国人寿晋中分公司帮扶松树岩村打赢脱贫攻坚战“村里有了扶贫队真好,只要村民困难,村里和扶贫队都能积极协助解决,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晋中市昔阳县孔氏乡松树岩村村民田秋小激动地说。贫困户田秋小两口...
拉斯韦尔的特点(王亚华、舒全峰: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过程与实践经验)
...亚华;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舒全峰摘要:当代中国的精准扶贫成就令世界瞩目,是值得深入总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实践。本文基于精准扶贫政策文本提炼了35项政策工具,全景呈现了中国精准扶贫的政策实践做法。中...
成都润科通用待遇(24小时将36吨滞销真姬菇销售一空中国邮政疫情防控不忘精准扶贫)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很多地方的中小型农贸市场均未开放,酒店、商超也未营业。这段时间,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润科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上上下下都愁眉不展,因为公司累计有5000余箱、36吨左右的真姬菇销售无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