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路花鼓戏是哪儿的民俗吗?东路花鼓戏介绍
Posted
篇首语:宿命论是那些缺乏意志力的弱者的借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东路花鼓戏是哪儿的民俗吗?东路花鼓戏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东路花鼓戏是哪儿的民俗吗?东路花鼓戏介绍
东路花鼓戏是湖北黄冈麻城市的民俗
东路花鼓戏早期名曰“迓戏”,俗称“哦呵腔”,后称“东腔”,也称“东路子花鼓戏”(今湖北楚戏为“西路子花鼓戏”),1958年定名为“东路子花鼓戏”,1974年更名为“东路花鼓戏”。
东路花鼓戏在历史上流传甚广,影响极大。据有关资料记载,剧种形成于嘉庆末年,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余年的历史。该剧种其所以能长盛不衰,流传甚广,主要是她源于民间,为群众喜闻乐见,且雅俗共赏。早在道光二年(1822年),迓戏的传唱已极为普遍,史料描述曰:“迓戏演于昼,观之易迷,听之易晓,价廉费省、使于集事,故一村乍停,一村复起,男女辐辏,乐此不疲……。”从麻城、红安、罗田、蕲春、鄂城等县县志记载及艺人分布情况来看,东路花鼓戏曾是流行于鄂、豫、皖三省十余县的一个较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
东路花鼓戏起源于鄂东,形成于鄂东的麻城、罗田、红安、浠水、黄冈一带,位于大别山南麓。这里山峦叠嶂,河川壮丽,东北与河南、安徽交界,西南与湖北的孝感、咸宁地区接壤,三省毗邻,大道互通,是山区人民经营土产山货的重要集散地带。这里盛产谷粮棉花,土产山货品种繁多,至九十年代,分别有“板栗之乡”、“花生之乡”、“茶叶之乡”之称,工农业生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感情丰富多彩,气质刚柔相济,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就在这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环境中劳动、生活,奋斗不息,由于人们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一的古典生活方式,从而萌发消除疲劳、愉悦身心、表达情感的心态要求,于是在采茶伐木、翻地锄禾、劳余夜息之际,便见景编词,即兴演唱,自娱自乐,如《唱个山歌我回去》(麻城民歌)就这样唱道:“太阳落土日落西,唱过山歌我回去,清凉水里洗个手,不知明天在那里。”又如《叫我唱歌就唱歌》(红安民歌)唱道:“叫我唱歌就唱歌,不奈仁兄意思何,粉壁墙上写大字,黑的少来白的多,唱的不好莫笑我。”这些民歌大都是一唱一和,其曲调高亢委婉,唱词通俗易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苏东坡的《笔记志林》就把当时鄂东民歌传唱的情况作了如下记述:“吾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居讴歌,其词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转其声,往返高下,如鸡唱尔。”可见远在宋代鄂东的民歌就非常丰富,是农人自娱自乐唯一的最普遍的形式。以后又出现了除民歌以外的多种民间表演艺术,如渔鼓、采莲船、推王灯、踩高跷、皮影戏、被褡戏(布袋木偶)等,上述民间表演艺术,大都由一人领唱,众人帮和,锣鼓伴奏,于是就编织故事,唱起小调,演唱于村头巷尾,每逢喜庆佳节,迎神赛会,上述活动便成为民众不可缺少的自娱自乐活动。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左右,上述民间表演艺术得到进一步发展,于是搭起草台,购置水粉,借用乡间新妇衣物,粉饰不同人物角色,进行演唱,这就逐渐哺育出了一个能够演唱故事情节的地方剧种——东路花鼓戏。
东路花鼓戏以其唱腔高亢委婉、表演形象逼真、伴奏别具一格,构成她独有的艺术特色。
东路花鼓戏的唱腔分为正腔、小调和其他腔三类。正腔有〔东腔〕、〔对腔〕、〔二行〕、〔火攻〕、〔叹腔〕、〔四平〕、〔二高腔〕等,属板式变化体音乐。小调有〔麻城调〕、〔扫台调〕、〔闹五更〕等十余支,属单曲联缀体音乐。其他腔有〔腊花腔〕、〔净行调〕、〔七字腔〕等。〔东腔〕是东路花鼓戏的当家腔,男女分腔,源于鄂东民歌中的“畈腔”和“薅草歌”。〔东腔〕高亢委婉,音域宽、起伏大,演唱时有特定的锣鼓伴奏(称“十三锣”)和程式严格的人声帮腔,其语音韵味具有鄂东“哦呵”的典型特色,所以群众又称东路花鼓戏为“哦呵腔”。
东路花鼓戏的行当早期只有小生、小旦、小丑,俗称“三小”,其上演剧目多以反映民间生活小景或爱情纠葛的小戏为主。后来,又出现了生角、正旦、净角等行当,上演剧目也随之扩大。
东路花鼓戏的伴奏建国前只有武场(打击乐),而无文场(管弦乐),其伴奏锣鼓别有一番韵味,听起来使人感觉音乐明快流畅,情感贴切动人。
三四十年代,随着东路花鼓班社日益增多,演出市场不断扩大,群众的热爱日益加深,不仅推进了艺术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著名民间艺人,如戴桂亭(绰号戴矮子,红安县人),邹鑫、刘玉清(麻城县人)、潘凤仙(罗田县人)、蔡喜儿(黄冈县人)等,他们在群众中有较深的影响,深受群众爱戴,因而在群众中流传有“吃鸡要吃鸡胯子,看戏要看戴矮子”,“管他割谷不割谷,要看邹鑫哭”,“看了蔡喜儿,回家摸不着椅儿”之说。
建国初的1950年9月,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与关怀下,麻城县成立了旧剧改革组,由18名老艺人为基本队伍,继而成立了东路花鼓戏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使东路花鼓这株历经风雨的小花进入了更好的发展环境,在文艺工作者的努力下,各方面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同时有省地文艺专家,如魏开泰、沈建军、欧阳谦叔和方光诚等音乐工作者的指导下,给东路花鼓全面配乐伴奏,使东路花鼓更加完美。在创作上先后创作了《神兵天降》、《田秀秀》等大型现代题材剧目20余部,移植演出《江姐》、《山乡风云》等大型现代和历史题材剧目百余部,同时锻炼和培养了宋元珍、陶德凯、宋涛、张汉青、曾美玲等一批艺术新秀。1974年该团以整齐的阵容,较好的艺术将移植的东路花鼓戏《杜鹃山》在湖北电视台通过电视转播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作汇报演出,得到肯定。移植的传统剧目——《御河桥》被拍成电视剧在省台多次播放,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京九铁路和修建及全线贯通,历史也步入了二十一世纪,伟大的祖国百业兴旺,一片繁荣,而东路花鼓戏这支由大别山人亲手培育的鲜花将会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信息来源:黄冈市人民政府
相关参考
东路梆子是山东滨州惠民县的民俗
东路大鼓是山东滨州惠民县的民俗
东路梆子是山东滨州惠民县的民俗
东路大鼓是山东滨州惠民县的民俗
东路庐剧是辽宁鞍山和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东路庐剧是辽宁鞍山和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垦利东路吼是山东东营垦利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垦利东路吼是山东东营垦利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北东路二人台是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北东路二人台是河北张家口张北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