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瓒信仰习俗是哪儿的民俗吗?陈瓒信仰习俗介绍
Posted
篇首语:不知道自己无知,乃是双倍的无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陈瓒信仰习俗是哪儿的民俗吗?陈瓒信仰习俗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瓒信仰习俗是哪儿的民俗吗?陈瓒信仰习俗介绍
陈瓒信仰习俗是福建莆田荔城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瓒信仰习俗源远流长,历经600多年的历史传承,成为荔城百姓广为认同的一种传统文化载体、莆田的一种特定习俗。以“扬善止恶”为核心内容,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教材,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陈瓒为兴化子民的安危而赴汤蹈火,舍身殉国的精神,是道德教育的生动典范。城隍庙庙会的慈善活动作为民德教化的载体,诚为可贵。陈瓒信仰习俗涉及大量的民间艺术活动,如歌舞表演、莆仙戏演出、神像祭器制作等,使民间艺术不断发扬光大。
2010年11月,《陈瓒信仰习俗》被莆田市人民政府公布为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兴化府城隍庙坐落在莆田城内长寿街橄榄巷(今梅园东路213号),是荔城百姓普遍认同的一种传统文化——陈瓒信仰习俗的载体,肇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祀宋末抗元民族英雄、明皇朝敕封为城隍庙地方神的邑人陈瓒,以“扬善止恶”为核心内容,传承、保存了大量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形式,是福建省目前保持得最完整的古城隍庙之一,2001年1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宋末年,朝政黑暗,0佞专权,内忧外患,危机重重。蒙古军队长驱直下,大举南侵。兴化府城腹背受敌,危在旦夕。时任兴化军知军的状元、丞相,阔口里人陈文龙,力挽狂澜,毁家纾国,奋起抗敌,誓死坚守兴化城,苦战力尽,不幸被俘;威武不屈,大义凛然;11,视死如归;为国殉节,气壮山河!被誉称为“福建的岳飞”,与文天祥隆名并峙。
陈瓒,是陈文龙的从叔,继文龙之后倾尽家财,组织义军,指挥家丁,巷战杀敌,英勇顽强,刚毅不挠,以身殉国,壮烈捐躯,惨遭元兵车裂而亡,名垂青史,光照莆阳!宋端宗诏谥陈文龙为“忠肃公”,陈瓒为“忠武公”,千秋颂扬,万世纪念。
明朝建立以后,太祖皇帝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赤胆忠心和全家节烈、满门忠义的民族气节,诏令褒封陈文龙为福州府城隍爷,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从此,莆田百姓对陈瓒高风亮节的崇敬升格为对地方神灵的尊奉,四时祭祀,八方共仰。洪武三年,兴化府知府盖天麟建立兴化府城隍庙于小西湖畔现址;正德三年(1508年),朝廷特旨春、秋致祭陈瓒、陈文龙;两年后又在庙左侧兴建“二忠祠”,崇祀陈氏二公;六百多年来,城隍庙建筑群历经重修、扩建达17次,陈瓒信仰成了莆田的一种特定习俗。这种信仰,以陈瓒“毅烈冲云,忠魂泣鬼”的凛凛风节,彰显爱国精神为主题,以赈济救助慈善活动为内容,凝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寓教于俗”的鲜活生动的文化形式和广阔的文化艺术空间,具体承载于节日庙会之中。
陈瓒信仰习俗的礼俗活动,主要由庙会、祭孤、赈济、调解等形式组成。
一、城隍庙之节日庙会,分固定节日与不固定节日两种,以固定的节日即定期的庙会活动最为热闹。主要有:农历五月十九日城隍诞辰日,五月二十三日莆仙二地道士集中举行法事崇建。活动从五月十八日开始,彻夜演戏,上香点火,摆设筵桌;十九正日上演“弄八仙”,即“八仙过海”,为王母祝寿,接下连日演戏。到二十三日,莆仙各地所有道士均来城隍庙免费做道场,数百名道士聚集庙中,鼓乐喧天,鞭炮齐鸣,十分隆重;如遇闰年,还要在同月同日重复热闹一次。
陈瓒的从嫂、陈文龙之母,号淑德夫人,俗呼“夫人妈”,旧历六月初八是诞辰日,二月十二日为其夭节日。相传“夫人妈”专司生育,民间妇女多朝拜之;小儿有难则多求救,俗称“三十六官母姐头”。节日期间除作道场、演戏之外,每隔六年或十二年都要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出游,即抬出神像到各街道巡游一次。陪同出游的,有年轻妇女装成的各种花神(“三十六神”),还有十番八乐队,艳丽无比,热闹非常。
城隍庙的不固定节日,多为民间许愿所举行的演戏酬神活动;还有后人为前辈亡魂超度或谢恩而请道士来庙做道场等。
二、城隍庙的“祭孤”活动,一年有三次:清明节、七月半和十月十五日。城隍爷是阴间的地方最高长官,担任祭奠“孤魂野鬼”的主角,包括对那些为莆田而牺牲的外籍亡魂和客死在莆田的客人、民夫,或是本地人死去而无后的亡魂等的超度。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扫坟墓时间;“七月半”正逢中元节,系“地官”的生日,给亡魂祭奠含有为死难者赦罪超生的意思;十月十五是下元节,为“水官”生日,此日“祭孤”带有消灾去厄之意。三次祭奠,都是为了安抚孤魂野鬼。
参与“祭孤”活动的人,多是民间自愿参加者,大部分为:以往有灾有难求过城隍,灾去难消之后来此答谢,作为祭孤仪仗队的成员;面临灾难,希望加入“祭孤”活动而求得解除的人。
“祭孤”仪仗队的组成为:司锣、掌灯、举牌、金槌、清道队、十形十恶、皂隶、八班、香案队、四将、四童、銮轿、栲扇凉伞、随众等。“祭孤”路线是:由城隍庙出发,经庙前路,过后街,绕塔兜,循北大路到辰门兜王府埕,十形十恶、皂隶、八班、八将、四童等停止;其他执事继续前往仪门“孤魂坛”(“郡厉坛”)祭奠无主木主牌;道士念经,烧化“冥司”、“佛子银”;备办“五盘”(即:饭、汤、花生、豆腐、青菜等五种食品)。祭奠之后,队伍回到辰门兜王府埕。最后,全部队伍走出辰门兜,经后塘小西湖,回到城隍庙,“祭孤”活动至此结束。
祭孤队伍威风凛凛,庄严肃穆,路过人家均备办香烛瓜果,虔诚送祭,沿途观者如堵,虽带有迷信色彩,但含祭奠亡魂意义,一直沿袭而成俗例,延续至解放后告终止。
三、城隍庙的赈济习俗:赈济施舍财物,救助贫困的慈善活动内容有:米、钱、药、棺四类,其来源多是平时群众乐捐的,经城隍庙里的庙祝及有关董事会成员许可后,即转送给有关的穷人。施舍的时间分临时性和固定日两种。一般集中于旧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多为送米与钱。先由庙祝预先根据平时群众乐捐的钱米数量,核算出最低的发放额及应济人数,写成领单并盖上庙印,定于二十八、二十九两天放票,三十日到庙领取。一张票可领到几十斤米及几十元钱。其中,最多的是乞丐与麻疯病者,其次为临时困难户。送药救人,有夏季热天制作药茶供人饮用及制作神粬供人平时领取二种,由城隍庙聘请有经验的药师到庙制作,效果良好。临时性的救难,如外地人客死于地方,一时无主收埋,经地保上报,城隍庙则施送棺材,并给予安葬。
四、三十暝做“鲁戏”,这是城隍庙的独特习俗,(俗称“避债戏”)。欠债的穷人到了年关,还不起债务,就跑到城隍庙里看“鲁戏”,以躲避债主讨债。“鲁戏”由城隍庙在除夕夜通宵举办,规定债主不得进庙讨债,否则将受到城隍爷责罚;负债者只要躲过这一天,到了来年初一,债主就不再强讨了。此举算是城隍爷为穷人办的一件好事,深受欠债者欢迎。
五、调解纠纷:凡民间难以解决的纠纷,由城隍庙主持按传统习惯进行调解,矛盾一般可以化解。此俗一直保留至今,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
城隍庙的重大民俗活动,还有旧历二月初四的“头牙”和十二月十二日的“尾牙”等,全年共有十次。
莆田城内百姓为纪念陈瓒而举行的祭祀活动,已有六百多年的悠久历史,不但具有地方性、广泛性、积极性、艺术性的特征,而且代代相传不息,生命力很强,具有传承性的特征。近年来,这一信俗得以恢复,老、中、青三代传承人正在加强研究和提高保护力度,使这种信俗文化在新的历史时代发挥教化民生的更大作用。
相关参考
火神信仰习俗是河北廊坊霸州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火神信仰习俗是河北廊坊霸州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梅妃信仰习俗是福建莆田荔城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梅妃信仰习俗是福建莆田荔城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是哪儿的民俗吗?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介绍
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是福建莆田荔城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是哪儿的民俗吗?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介绍
壶山祥云殿玉皇信仰习俗是福建莆田荔城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独特传统魅力的一个中华民族节日,同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它也具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初步形成的端午节是源于古人对自然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给与当
端午节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独特传统魅力的一个中华民族节日,同时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程中,它也具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初步形成的端午节是源于古人对自然虔诚的原始信仰。原始信仰给与当
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是福建福州台江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福州陈文龙信仰民俗是福建福州台江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