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柳琴戏是哪儿的民俗吗?宿迁柳琴戏介绍
Posted
篇首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宿迁柳琴戏是哪儿的民俗吗?宿迁柳琴戏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宿迁柳琴戏是哪儿的民俗吗?宿迁柳琴戏介绍
宿迁柳琴戏是江苏宿迁宿豫区的民俗
一、简介
因柳琴戏与泗洲戏、淮海戏同源于清代中叶的“拉魂腔”,后经不断改良,演变发展而来,故常称其“拉魂腔”,也有的地方称“拉呼腔”、“拉后腔”等。主要分布在苏、鲁、豫、皖毗邻的大部分地区,“拉魂腔”剧种的不同流派在自身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风格,上世纪初正式定名为柳琴戏。其在宿迁的发展,距今约250多年的历史。宿迁柳琴戏以宿豫皂河为中心,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口授心传”,得以广泛传播,成为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柳琴戏主奏乐器为柳叶琴。念白吸取了京剧的发声办法,在充分表现地方方言的基础上,使语言表达更形象生动,表演行式朴实、粗犷、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二、历史沿革
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其源头根据《江苏戏曲志·柳琴戏志》中说法有三种,被人们普遍认可的一种说法是:它源于苏北的太平歌与猎户腔,结合当地流行的民歌、号子等形成的一种曲调。清咸丰年间,宿迁柳琴戏有了职业艺人和班社。自1876年到1942年,形成了三大班系,即以刘小顶为首的“刘家班”,以宋德胜为首的“宋家班”,以尹作春为首的“尹家班”,其中以“刘家班”最为兴盛。
在清末民初,刘氏家族刘小项首次将“拉魂腔”定名为“柳琴戏”。班社渐渐开始由农村进入集镇或城市演出。柳琴戏成为市民茶余饭后娱乐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柳琴戏在政府的扶植下,得到了繁荣发展。以单士信、王金明、王丙臣、王仲宜、刘宜生为代表的柳琴戏艺人,自发组织了一支l5人的柳琴剧团,排演了《小仓山》、《红鸾喜》、《大面缸》、《拾玉镯》、《打渔杀家》等剧目十多个。
1954年皂河成立国营柳琴戏剧团,并吸取了京剧表演的特点,配以灯光,布景及表演道具,扩大乐队规模,将柳琴戏正式搬上舞台,使这一地方戏曲走上正规的发展之路。1956年,柳琴剧团由原来的l5人发展到36人,团长为单士信,导演王金明,主要演员有丁乐美、蔡玉红、龚爱琴、李侠玲、刘家乐、陈化民、许乐民、李少华、杨振华(主弦),胡宝才(司鼓)等。演出剧目有《秦香莲》、《三女抢板》、《打金枝》、《高级与吴三春》、《三滴血》、《三上轿》、《恩仇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23个,一年中演出达l80场。l962年剧团按上级指示解散,演员回家务农。
1970年,皂河公社党委为搞好农村宣传工作,将部分演员招回,组织了“皂河公社文艺宣传队”,并扩招了部分新演员,全团演职人员40多人,柳琴戏再次焕发新的活力。演出的新剧目有《棉桃树下》获江苏省会演一等奖,《帅克尔》获淮阴地区会演一等奖。80年代,该文艺宣传队再次解散。
到1994年,皂河镇文化站在地方党委和文化部门的支持下,又将解散的剧团集中起来,排古装戏和时装戏十多个,并在全县范围内巡回演出百余场,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2004年以来,宿豫区博物馆为了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组建了龙王庙行宫柳琴戏剧团,排演了古装和时装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王庙行宫"古戏台演出,使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2005年底,龙王庙行宫柳琴剧团《墙头记》参加宿迁市戏曲小品大赛,荣获二等奖。
如今,龙王庙行宫柳琴剧团现有演职人员30余人。长期活跃于城市和乡村,并参与“文化下乡”等演出活动数百余场,观众达数十万人。
懂、乡土气息浓厚。
三、唱腔特点
柳琴戏是由单纯的单体演唱发展起来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清朝的“拉魂腔”,属于板腔体而又没有发展成为完整的板腔体系,男女唱法同弦不同腔。当地有句俗话“不听拉魂腔,吃饭也不香。”“一听柳叶琴声响,绣楼小姐要跳墙”。唱词结构采用“八句的娃子”和“十二句的羊子”。主要唱调有“哈弦(女腔)”、“叫板(导板)”、“含腔”、“柔腔”、“扬腔”、“行腔”、“平腔”等。男唱腔高亢昂扬,朴实粗犷,灵活多变,有较强的节奏感,善于表现喜怒哀乐,女唱腔柔情甜美,委婉动听,花腔与冒调衔接自然、真实细腻。特别是女腔悲调的演唱,吸取了京剧、吕剧旦角唱法,花腔软绵、韵味深沉,贴近生活,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四、演奏风格
宿迁柳琴戏的演奏分文、武场。“文场”有两弦琵琶、扬琴、笛子、唢呐、笙、管、二胡、小三弦。“武场”有“四大件”,俗称“四块铜”,汲取了京剧武场的“锣鼓经”。它的主要板式有“慢板”、“二行板”、“数板”(垛板)、“紧板”、“五字紧板”、“散板”、“飞板”、“倒板”、“连板起”等不同板调式。
五、主要曲牌
柳琴戏艺人在长期的表演中,通过创作和改编,已形成了新的传统曲牌。如:[苦中乐]、[绣花牌]、[水龙吟]、[什样锦]、[朝天子]、[抱妆台]、[云灯]、[游场]、[建都]、[扫灵]、[哭灵堂]、[三清曲]、[走马出兵]、[赏花]、[娃娃令]、[迎春曲]、[传情曲]、[鸳鸯戏水]、[喜临门]、[叶落金钱]、[进花园]、[会佳丽]等。
六、主要剧目
柳琴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间艺人不断对表演形式的改进和完善,积累了许多优秀剧目。以柳琴戏表演为体裁的剧目达50多个,其中包括古装戏和时装戏(现代戏)。以“三”字为头的剧目有:《三上轿》、《三滴水》、《三不愿意》、《三女抢板》、《三上龙山》、《三娘教子》、《三打朱家庄》、《三审刘玉娘》等,以三个字为名的剧目有:《秦香莲》、《打金枝》、《挑女婿》、《十五里》、《孟姜女》、《天仙配》、《白兔记》、《恩仇记》、《墙头记》、《白蛇传》、《望江亭》、《窦娥冤》、《桃花庵》、《莲花庵》以及《泪洒相思地》、《灵堂花烛》、《杨乃武与小白菜》、《陈三两爬堂》和折子戏《拾棉花》、《喝面叶》、《回娘家》、《打干棒》、《书馆会》、《审土地》等剧目。改革开放后,还排演了现代时装戏《帅克尔》、《路正道宽》、《打铜锣》、《追谷种》、《两家亲》、《补锅》、《小保管上任》等节目。
七、传承谱系
公元1730-1795年,宿迁民间艺人刘永富因家境贫寒。自制两弦“土琵琶”(柳叶琴)在街上演唱“拉魂腔”,以此养家糊口。多年后,“拉魂腔”越来越受当地群众喜爱,刘永富从流动卖唱转到龙王庙古戏楼定点演唱,并从家族式演出,发展到收徒弟、招学员。清末民初以“刘家班”、“宋家班”、“尹家班”为代表的柳琴戏已在宿迁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龙王庙行宫柳琴戏谱系表:
(1730——1795)刘永富
(1876——1942)刘小顶(刘家班)
宋德胜、宋成喜(宋家班)
尹成潭、尹作春(尹家班)
(1954——1956)皂河柳琴剧团:
单士信、王金明、王仲宜、王丙臣、刘宜生等15人
(1956——1966)皂河柳琴剧团:
蔡玉红、龚爱芹、李侠玲、刘家乐、陈化民、李少华、杨振华、胡宝才等36人
(1970——1980)公社宣传队:
王保树、杨振华、王保驰、王玉民、许乐生、刘桂之、赵培兰、胡明侠、张侠、王广兰、贺恒侠、施俊梅、王玉梅、卢书年、张书良、张守伟、马辉、马芹、丁乐生、胡柏州蔡新祖、李少华等45人
(1994-1996)文艺宣传队:
王保树、王保驰、杨振华、许乐民、刘桂之、马芹、唐云娥、龚爱芹、马辉、胡柏州、丁乐生、王玉民、蔡新祖、张书良、陈化民、王理德、赵培兰等25人。
(2004-2006)柳琴剧团:
杨振华、王保树、王保驰、张侠、许乐民、刘桂之、马芹、王玉民、丁乐生、胡柏州、张伟、张宗伟、卢书年、张书良、马辉、马丽王理德、施俊梅、赵培兰、杨晓娟、胡明侠等25人
八、传承人介绍
杨振华男65岁江苏宿迁宿豫皂河人,1956年参加柳琴戏团,主攻柳叶琴演奏、作曲和导演。1959年参加淮阴市柳琴独奏比赛获一等奖,导演的柳琴戏《棉桃树下》参加省戏剧比赛获导演一等奖,现为龙王庙行宫柳琴剧团副团长;
王保树男63岁江苏宿迁宿豫皂河人,1961年由皂河柳琴二团并入皂河柳琴剧团,主攻柳琴戏表演和唱腔研究,曾担任皂河公社宣传队队长。1974年主演的【匠退亲》获淮阴市戏曲会演一等奖,现为龙王庙行宫柳琴剧团导演、副团长;
王保驰男50岁江苏宿迁宿豫皂河人,18岁从事柳琴戏表演,主演的《帅克尔》等五部剧目,参加市、县文艺汇演曾获一、二、三等奖,现为龙王庙行宫柳琴剧团主要演员;
王理德男54岁江苏宿迁宿豫皂河人1980年从事柳琴戏唱腔研究,主攻编、导和二胡演奏,现任宿豫区博物馆馆长兼龙王庙行宫柳琴剧团团长
相关参考
柳琴戏是山东枣庄滕州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柳琴戏是山东枣庄滕州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东柳琴是山东临沂的民俗
山东柳琴是山东临沂的民俗
童子戏是江苏宿迁沭阳县的民俗
童子戏是江苏宿迁沭阳县的民俗
淮红戏是江苏宿迁宿城区的民俗
淮红戏是江苏宿迁宿城区的民俗
宿迁婚俗是江苏宿迁宿城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宿迁婚俗是江苏宿迁宿城区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