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阳爱社是哪儿的民俗吗?寿阳爱社介绍
Posted
篇首语: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寿阳爱社是哪儿的民俗吗?寿阳爱社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寿阳爱社是哪儿的民俗吗?寿阳爱社介绍
寿阳爱社是山西晋中寿阳县的民俗
“爱社”也称“耍鬼”,是流传于我省晋中寿阳县平头沟北一带的极为古老而又稀有的傩舞形式。据说是表现“黄帝战蚩尤”的传说故事:黄帝为了战胜蚩尤部落,命令将士打扮成24家“魂头鬼”迷惑蚩尤,果然取得了胜利,为了表彰将士爱社稷的英勇行为,就把这种傩舞称之为“爱社”。
《寿阳县志》记载,每年阴历七月十三,“爱社”和邻村三大社都要到本县阪泉山附近的北神山轩辕庙进行祭祀表演,据说是为轩辕黄帝过生日,而“爱社”是唯一被允许进入轩辕庙内进行表演的社火,其他三大社的节目只可在庙外的山头上表演。汉代以后,“爱社”有一部分演变为蚩尤戏或角抵戏,如在寿阳境内也留下了一种竹马戏,但形式内容则演变为戏剧,只有“爱社”的鬼傩却以原始形式在寿阳留存了下来,并且保留了远古鬼图腾的形式和内容。黄帝的将士由于佩戴鬼饰面具作战获胜,子民便把对黄帝的崇拜转为对“鬼”的崇拜,成为一种“鬼”图腾。到明代以后,傩舞演变为傩戏,傩的分支为两类:一类是娱神重文情,一类是驱鬼重武技。傩舞“爱社”由于地处平头武术之乡,其舞蹈动作将武术中的小洪拳与舞蹈融会为一体,粗犷简单,原始性极强。明清年间,“爱社”由寿阳县平头镇沟北村王府勇为主进行表演,到清末以后,由王树桧传至本镇韩沟村外甥韩某,1985年以后,沟北村失传,现仅有韩沟村村民韩富林等十余人可表演。
“爱社”傩舞表演时由24人组成,6名大鬼戴鬼脸面具主要表演,18名小鬼站成马蹄形面向中央作为城廓形两边助阵,表演程序分武势、倒上墙、直墙、小场、过关、耍桌等,整个演出约50分钟。表演时,全体演员都站在庙院中,18个“小鬼”每人手拿小锣敲击,时而发出“嗷嗷”的叫声。锣鼓一响,站在中间的6个“大鬼”开始表演,其舞蹈有软势、猴势、抱势、推门等动作以及珍珠倒卷帘等组合。整个表演节奏平稳,气氛沉闷,呈现一种古朴、单调、森严的神秘色彩。
从爱社鬼脸面具制作工艺来看,它被认为是一种“鬼”图腾的原始崇拜。面具制作以龙头为模具,头角耳环也以龙的造型为主,“鬼”的形象实际上是“龙”的精神,鬼是形式,龙是内容。所以,“爱社”的鬼图腾,实质上是龙图腾的另类表现形式。6个傩面具全为鬼脸,红绿蓝紫黑白依序排列,纸浆制作,配以头角、耳环、红缨等;武士身着青色战袍、上衣下裤、黑靴,胸扎十字红丝绦,手舞绣鱼符、白毛巾。乐器有铛锣十八面、大鼓、大锣、镲等。
现在寿阳“爱社”在最早的发源地沟北村已失传,在距沟北村20里的平头镇韩沟村仍有十多人可表演,但他们年龄最大者已80岁,最小者也50岁。而鬼傩面具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且仅有韩富林一人可以制作,其制作工艺也将濒临失传。
相关参考
寿阳竹马是山西晋中寿阳县的民俗
寿阳竹马是山西晋中寿阳县的民俗
民俗——开镰是重庆涪陵区的民俗
民俗——开镰是重庆涪陵区的民俗
岩上土话是四川自贡富顺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岩上土话是四川自贡富顺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贱名是重庆涪陵区的民俗
民俗——踩池子是重庆涪陵区的民俗
民俗——贱名是重庆涪陵区的民俗
民俗——踩池子是重庆涪陵区的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