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皇开文明
Posted 上古
篇首语:我活着是为学习,而学习并不是为活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皇开文明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三皇开文明
创世记之四:三皇开文明
一、九皇十纪
初期造出的人类像刚出生的婴儿,如同一张白纸,没有任何的内涵和文化,没有对自然界的任何认知和承载能力,更没有成形的思想与意识。
就像天下父母教会孩子学说话走路一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高层境界陆续有一些神下世,转生为圣人,行使神迹,留下神言,传授给人类不同的文化和技能,守护人类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曾经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人类处于被神通大显的圣人,如伏羲、神农,直接教化、引领的时代。神以人的形象和状态住世(半神),留下直接展现“人神同在”的特殊历史时期和灿烂的文化展现,以神话传说的方式,代代承传至今。
其后,上天与神明在历史的不同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一直安排、呵护和点化着迷中的人世。也就是说,“人神同在”自此一直在世间以不同方式演绎,为使人不至于完全迷失,甚至还能有机会回归于神。只是人越来越迷于眼前现实,越来越淡忘了抬头仰望上苍和那份原始的虔敬,离道日远了。这是后话,请参阅后世各朝历史正述。
三皇的传说
人类的历史是如此的浩渺无垠。大地之上,古往今来,无尽的众生,每个人或长或短的一生,记录下来,就是一部历史传记,这是历史的宽度。整体的人类,跨越茫茫的历史岁月,历经沧海桑田、轮回转灭,走到今天,其历经的无尽时间,可看作历史的深度。面对浩渺的历史长河,人类所知是如此的卑微与可怜,沧海一粟。
由于时间太过于漫长,加上人类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天灾人祸,上古史料大量遗失,从现存的神话传说和古籍记录中,我们目前只能梳理出大概的历史过程和一些重大事件,以待不断发现和完善。但这些珍贵的传说与记录,已足以让我们对中华民族高贵的源流和浩大的历史有所认识,并虔诚地感恩了。
三皇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周礼》,其次见于《吕氏春秋》。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曾引用秦朝博士的话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一般认为,三皇是指天皇、地皇、人皇,但这三皇具体是谁,又有多种说法:
《风俗通义》引《春秋纬运斗枢》认为三皇为: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白虎通义》认为三皇为:伏羲,神农,祝融。
《尚书大传》认为三皇为: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帝王世纪》认为三皇为:伏羲,神农,黄帝。
《潜夫论》说:“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伏羲、神农为三皇。其一者或曰遂人,或曰祝融,或曰女娲。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现在一般认可《尚书大传》的说法,认为三皇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神农氏像,出明仇英绘《帝王道统万年图》册页。(公有领域)
九皇十纪
另有古籍记载,《尚书大传》中所说的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只是指后三皇,在这之前,还有初三皇和中三皇。认为最早出现的是初三皇(初天皇、初地皇、初人皇),然后是中三皇(中天皇、中地皇、泰皇氏),最后才是后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所以一共有九皇,九皇过后才是五帝。
目前遗留下来的史料中,关于初三皇几乎找不到什么记载,关于中三皇的记载也非常稀少。中三皇时期的人皇称为泰皇氏,从泰皇氏开始往后,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又可分为十纪,依次是九头纪、五龙纪、摄提纪、合雒纪、连通纪、叙命纪、循蜚纪、因提纪、禅通纪、疏仡纪。
第一纪以泰皇氏为起源,称为九头纪;第十纪以五帝的轩辕黄帝为起源,称为疏仡纪。其间出现了数量众多的上古帝王,如巨灵氏、句强氏、谯明氏、涿光氏、钩阵氏、黄神氏、神氏、犁灵氏、大騩氏、鬼騩氏、弇兹氏、泰逄氏、冉相氏、盖盈氏、大敦氏、云阳氏、巫常氏、泰壹氏、空桑氏、神民氏、倚帝氏、次民氏、辰放氏、蜀山氏、豗傀氏、浑沌氏、东扈氏、皇覃氏、启统氏、吉夷氏、几遽氏、狶韦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史皇氏、柏皇氏、中皇氏、大庭氏、栗陆氏、昆连氏、赫胥氏、葛天氏、尊卢氏、祝融氏、昊英氏、朱襄氏、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轩辕氏……
可能每一纪都是一次不同的人类文明周期,每一纪人类文明毁灭了以后,就进入了下一纪。
《春秋纬》记载:自泰皇氏开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历十纪,共计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
汉朝的纬书和道教书中,有不少关于九皇十纪的记载,后期的书中也有不少引用。可能到汉代的时候,关于上古历史记载还有较多留存。宋人罗泌将关于九皇十纪的上古史编写成《路史》,是目前较全面的记载。另外唐玄宗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贞给《史记》作了增补,补充了三皇本纪,将九皇十纪的部分补充了进去。
但不同的古籍中,关于九皇十纪的记载都不尽相同。如《路史》所记载的十纪中出现的帝王顺序,与《汉书‧古今人表》刊载的帝王顺序不同。这些可能是漫长的流传过程中数据遗失而造成的讹传吧,目前皆无从考证,只能作一个大概了解。
天皇定干支甲子,明《开辟衍绎》插图。(公有领域)
地皇定日月星辰,明《开辟衍绎》插图。(公有领域)
人皇分山川九区,明《开辟衍绎》插图。(公有领域)
远古的印记
古时最重大的礼节是祭拜天地,而祭拜天地中最隆重的是封禅泰山。若从秦始皇算起至清朝结束,中国一共出了四百多位皇帝,而历史记载中真正封禅过泰山的只有六位皇帝。
春秋时期的《管子‧封禅》中记载:从上古开始至周朝,封禅泰山的有七十二家帝王,而管子能够认识出的只有十二家,依次是无怀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商汤、周成王。
西汉《韩诗外传》记载,上古封禅泰山的共有一万多家帝王,(可能因上古文字失传或损毁)孔子不能全部识别……孔子登泰山查看在泰山封禅过的不同姓氏帝王,能够辨别的有七十余位,无法辨别的有万余位。
《论衡》也有同样记载,上古时期封禅过泰山的帝王,所留下的遗迹中,可识别的有七十二家,因岁月久远,残损而不可识别的不可胜数。
《桓谭新论》也有载:泰山之上,上古帝王所留下的石刻,有一千八百余处,可识知的,有七十二处。
根据这些记载可推测,在上古之前还存在着遥远的中华文明史与数量众多的帝皇朝代,这些从时间上足以印证史前文明之说。或者从另一个角度上,应该说:近代有关“史前文明”的发现与逐步的证实,印证了古老中国的众多传说与史料。
在留存的上古史料和传说中,有一些记载是相冲突的,冲突最大的就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出现过,把时间混乱了。如女娲氏,在三皇之前出现过,在伏羲之后又出现过;有巢氏,在燧人氏之前出现过,在伏羲氏之后又出现过;另外还有女娲氏、共工氏、后羿等等,都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过。
上古传说中,同时出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同一人物,大部分应该都不是同一个人,而是不同的人。可能是因为名字相似或相同,所以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被混为一个人;也可能是在不同的人类文明时期,他们传授给了人类相似文化,或做了相同的事情,所以被混为一人;也可能是漫长的流传过程中,这些人的名字被岁月模糊而误传,混为一人。
但无论如何,现有的史料虽然看似有些纷乱,却不难看明其中反映了同一个中心信息:远古时代,有一个称作“三皇”的半神治世的极其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帝皇神通大显,教化人间,带领人类从蒙昧无知走向开化,一步步走进了渔猎文明和农耕文明,最后进入开启这一轮五千年人文教化的黄帝时代。
接下来,我们就以这个漫长的三皇时期广泛流传着的五位最有代表性的半神,对这一时期做一简要介绍,他们分别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神农氏。
参考文献:
1.《管子‧封禅》
2.《韩诗外传》
3.《论衡》
4.《桓谭新论》
上古神话 三皇之神农氏
炎帝姓伊耆,后改姓姜名石年,神农氏,诞公元前3612年农历4月26日,出生地在烈山(湖北随州市),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是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又称赤帝,一说即神农氏(或神农氏的子孙)。
生母任姒(名女登,有娇氏之女,有熊氏少典之正妃)。任姒一日游华山,看见一条神龙后身体有反应,后来生下炎帝。炎帝少而聪颖,三天能说话,五天能走路,三年知稼穑之事。其族人最初的活动地域在今陕西的南部,后来沿黄河向东发展,与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战中,炎帝被黄帝战败,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合并,组成华夏族,所以今日中国人自称为“炎黄后代”。
炎帝也称神农氏。他有下列贡献:1制造翻土农具,教农民垦荒种地。2发明种植粮食作物。3制造陶器和炊具等用品。4发明纺织技术,使人穿上了衣服。5尝百草制草药(炎帝在尝吃断肠草时贡献了伟大的生命)。在民间被尊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与黄帝和蚩尤共同被尊奉为华夏人文三初祖。
炎帝部落以宝鸡为生活、生产、发展中心,后来沿渭河向四周扩展,发展到中原大地,此处土地平坦肥沃,气候湿润,原始农业得到长远的发展。部落开始定居并建都陈地(河南淮阳一带),再迁往鲁建都曲阜。炎帝部落一部分南迁两湖。仍留于黄河流域的则融合于其他氏族部落之中。
炎帝世系表(部分)
第一世,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前3216-3077年),葬于湖南茶陵(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帝临魁,炎帝长子,(前3076-299 7年)
第三世,帝承,(前2996-2937年)
第四世,帝明,(前2936-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45年(前2887-2843年)
第六世,帝来(厘),在位48年(前2842-2795年)
第七世,帝裹(哀),在位42年(前2794-2753年)
第八世,帝榆罔(帝裹之长曾孙,帝裹-节茎-戏-帝姜榆罔,为炎帝第十世孙),在位55年;因德不及轩辕,故让位轩辕即黄帝。
第九世,名炎居(炎帝的妻子听訞(yao读妖)生下炎居,炎居生了节并,节并生了戏器)。
第十世,名戏器
第十一世,名祝融,戏器之子;卒葬衡山(湖南)
第十二世,名共工,祝融子。共工生了术器和后土。
第十三世,名勾龙,共工孙,术器子。
第十五世,名伯夷,他是共工的四世孙。(共工—术器—勾龙—信—夸—垂—伯夷),为当时有名的贤人,曾担任帝颛顼的大祭司,佐帝掌四岳,佐大禹治水,因功受封于吕(山东莒县),为吕侯,是即吕氏得姓之始。姜太公吕尚即是其后。
(神农氏和炎帝到底是否为同一人?目前没有定论。但氏族部落的名字和首领的名字应该相同,炎帝和神农氏包裹其他部落的称谓,可能是祖孙关系,例如,伏羲和女娲相差七百多年,怎能会婚配?炎帝和黄帝出生相差三百多年,可见阪泉大战是两个部族之间的战争。
炎帝神农氏贡献。
一、制耒耜,种五谷,奠定了农工基础。耒耜的使用和种五谷,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由原始游牧生活向农耕文明转化创造了条件。
二、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据《帝王世纪》载,神农“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炎帝炎帝在与大自然,与疾病作斗争中,为后世医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立市廛,首辟市场。据《周易•系辞下》载“神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神农发明的以日中为市,以物易物的市场是我国货币,商业发展的起源和基石。
四、治麻为布,民着衣裳。原始人本无衣裳,仅以树叶,兽皮遮身,神农教民麻桑为布帛后,人们才有了衣裳,这是人类由朦昧社会向文明社会迈出的重大一步。
五、作五弦琴,以乐百姓。据《世本•下篇》载,神农发明了乐器,他削桐为琴,结丝为弦,这种琴后来叫神农琴。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和,能使人们娱乐。
六、削木为弓,以威天下。神农始创了弓箭,有效地防止了野兽的袭击,有力地打击了外来部落的侵犯,保卫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劳动成果。
七、制作陶器,改善生活。在陶器发明前,人们加工处理食物,只能用火烧烤,有了陶器,人们对食物可以进行蒸煮加工,还可以贮存物品,酿酒,消毒。陶器的使用,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对人类的饮食卫生和医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促使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按季节栽培农作物,炎帝神农还立历日,立星辰,分昼夜,定日月,月为三十日,十一月为冬至。
炎帝管理部落,治理天下很有方法。他不望其报,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智贵于人,天下共尊之。他以德以义,不赏而民勤,不罚而邪正,不忿争而财足,无制令而民从,威厉而不杀,法省而不烦,人民无不敬戴。
炎帝还是我国教育的始祖。他教民使用工具,教民播种五谷,教民医药,教民制陶、绘画,教民弓箭、猎兽、健身,教民制琴、教民音乐、舞蹈,还教民智德。可见,炎帝时期,德、智、体、美得到了全面重视和发展。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炎帝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炎帝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这种精神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炎帝神农氏、神农文化、农业文明,文明依寄着人性化神明而发展,又促使人性化神明升华为一个民族的文明支柱,不仅构成了世界文明史中绚烂多彩的重要组成,而且成为人类文明宝库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参考
三皇五帝故事之四------三皇故事3 读者们,上一节我们讲了三皇故事中的燧人氏和伏羲氏的故事,这两位是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我们应牢牢记住他们。这一节,我们继续讲述三皇的故事。 神农氏的故事
三皇五帝故事之四------三皇故事3 读者们,上一节我们讲了三皇故事中的燧人氏和伏羲氏的故事,这两位是早期中华文明的奠基者,我们应牢牢记住他们。这一节,我们继续讲述三皇的故事。 神农氏的故事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上古时期出现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今天的小编特地为大家开讲,关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他们都是谁!>古代“皇”的意思是什么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在上古时期出现的三皇五帝分别是谁?今天的小编特地为大家开讲,关于上古时期的“三皇五帝”他们都是谁!>古代“皇”的意思是什么 “皇”的原义是“大”和“美”,不作名词用。>战
三皇祭典是河北邢台沙河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皇祭典是河北邢台沙河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冀州三皇炮锤是河北衡水冀州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冀州三皇炮锤是河北衡水冀州市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像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
中国古书上,把伏羲、女娲、神农称为「三皇」,把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称为「五帝」,其实「三皇五帝」都是象征性的人物,是想像中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领袖。关于「三皇五帝」的记载,虽然是一些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