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故事 李白的行走
Posted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诗故事 李白的行走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诗故事 李白的行走
李白一生漂泊,几乎游遍名山大川,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飘逸洒脱的行者形象。在李白的行旅中,他对浙东一座并不太知名的天姥山表现了特别的偏爱,不仅在早年表达了倾慕之心,在中年遭受人生的重大转折时还写下了“梦游”的诗篇。李白为什么对天姥山这么向往?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每次读到余光中先生《寻李白》中的这两句诗,周身就禁不住热流涌动。一个披发仗剑、月下独酌的“谪仙人”形象,仿佛正穿过时光的隧道,从大唐盛世的那一端朝我迎面走来。他的衣襟飘动若飞,手中的美酒香气沁鼻,但他的脸上却写着复杂而模糊的表情,清高、自得、伤感、超脱……佯狂疯癫而又孤傲跋扈,让人仰慕却又近之不得……我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一个词,才能概括这位诗人独特的气质。
—是啊,一千多年过去了,谁又能清楚解析“李白”两字呢?
李白的一生都在流浪,用现在时髦的话说,他的一生都在“行走”。不过,他行走的踪迹飘忽不定,他行走的心态五味杂陈。似乎连他自己,都说不清楚行走的终点是哪里。现在诵读李白的诗文,我的心中常常浮想联翩:这些让他才情四溢、心潮澎湃的山水景致真有那样神奇吗?当我的脚步和他的脚印重合,相隔千年的我们是否能产生某种共鸣?
走近天姥山
大凡学过高中课程的人,都知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这座叫“天姥”的山,因为李白的“梦游”而闻名,也因此而让人感觉此山如在梦中。很少有人知道,天姥山就位于现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浙江绍兴,和很多名山被游客挤破门槛相比,天姥山的确显得有几分寂寞。
斑竹村是绍兴市下辖的新昌县的一个小村,村里还保存了不少老房子,木结构、灰瓦泥墙,在江浙地区,像这样的小村似乎很普通。村里有一条贯穿全村的小路,不能通机动车,但如果行走在上面往两旁细看,会发现两旁全是商埠的遗迹。村民们很热情地给我们当向导,一会指着一幢房子说:“喏,看看,这里以前是米店呢!”,一会又指着一幢两层的小楼:“这是以前的客栈,徐霞客在这里住过呢!”徐霞客,哦,这么一说好像很不普通啊。
斑竹村是一座很古老的村庄,也是一座不平常的村庄。它的不平常在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斑竹村因道而建,那条贯穿全村的小道其实是一条千年的古驿道。这条古驿道是连接天台和古剡县的要道,斑竹村正好在两地中间。剡县的县治在今天的嵊州,唐朝末年才分剡设嵊州和新昌县,古代来往天台和剡县,到斑竹村恰好行程一半,正好歇脚休憩。因此,斑竹村在古代远比现在要繁华得多。当地老人说,斑竹村繁华时也是三教九流汇聚,勾栏瓦肆齐全,如同一座小县城。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兴建了国道之后,来往的人才不从村中穿行了。
这座村庄还有一个地利之便:它就在天姥山脚下。如果李白登天姥山,毫无疑问,一定是要经过这里的。
诗人的情结
天姥山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组山脉的总称,它的最高峰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拨云尖”。即便现在交通发达,登上天姥山最高峰仍然是一个挑战。在江南地区,大山总的来说并不奇崛,但天姥山连绵高耸,气势不凡。清晨若停车远眺,天姥山巅云雾缭绕,真好似李白诗中所写的梦境。
李白一生好游名山大川,从15岁登窦团山,到60岁第三次上庐山为止,可以说几乎阅尽天下名山。但他对于天姥山,似乎有一种特殊的偏爱。
李白的诗歌曾经两次吟咏天姥山。第一次是他二十五六岁时,在两年中分别创作了《秋下荆门》和《别储邕之剡中》。李白当时刚出三峡夔门,在前一首诗中即写道:“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表明了自己要到剡县一带游历的愿望。在第二首诗中他更清楚地列出了自己的行程,而且说明是走水路—“借问剡中道,东南指越乡。舟从广陵去,水入会稽长。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
李白诗中很明白地写到了剡中和天姥山,那么他是否随后真的实现愿望了呢?从诗歌里找不到直接的证据,著名唐代文学研究学者郁贤浩根据李白的其他诗作,推证李白从广陵出发到过会稽。在唐代,会稽一带还是浅海,海水时常倒灌,到剡中最便捷的方式还是走水路。现在的剡溪中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较好,有些地方还可以乘坐竹筏漂流,河水清澈,平缓如镜,虽然很少看到荷花,但两岸翠竹掩映,和李白诗中的描写基本吻合。如果没有到过会稽,仅凭想象是很难写出这样生动的诗句的。
李白第二次吟咏天姥山,是在二十年之后了,这次写就的诗篇就是那首气势连贯、想象奇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同样是写天姥山,但二十年间李白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饱经世事的壮年,“游天姥”的心境已全然不同。
中国的名山很多,长江中下游的也不少,为什么李白单单钦慕即便今天依然有些寂寞的天姥山呢?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李白25岁还没到会稽天姥之前,碰到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人物—司马承祯。
原来天姥是仙山
在回忆李白之前,还是得走走斑竹村的古驿道。走到村头,跨过一座石桥,就算出了村了。一般的人走到这里,总不免回头看看—因为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可以下马歇脚的驿站集镇即将被抛在身后,面前又是漫长的路途。一千多年前,一个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的道士接到唐玄宗的圣旨,赶赴京师接受召见,他走到这座石桥一回头,看见青山碧水,田园炊烟,不禁长叹一声,跌下马来。这个人就是司马承祯,从此,这座石桥被称为“司马悔桥”,而桥下的小河也有了一个很有感情色彩的名字:惆怅溪。
司马承祯本来是一个士人,因为深慕老庄之学,后来出了家。他不注重炼丹法术,而是注重研究宗教玄学。他隐居天台并且广招弟子,成了著名的道士。唐朝皇帝出自关陇,自诩为李耳之后,皇室大力推崇道教,武则天、睿宗都召见过司马承祯,但司马承祯拒不接受官职,仍然回到天台山中。这次玄宗再次召见,他不得不再度出山。
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在江陵见到了八十多岁的司马承祯。关于这次见面的细节,我们当然不得而知,但李白随后即创作了《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可见心情非常激动。他在晚年回忆这件事说:“余昔于江陵见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聆听了司马道士的教诲,又得到了鼓励,意气风发的李白产生去司马承祯隐居之地看看的愿望也就很自然了。可是,为什么诗中的目的地不是天台而是天姥呢?
据史籍《后吴录》记载:“剡县有天姥山,传云登者闻天姥歌谣之声。”根据新昌学者竺岳兵的研究,“天姥”即传说中的王母(姥、母同音同义),而王母在道教中是掌管神仙户籍的神仙之一。同样受李白倾慕的谢灵运曾在诗里写道:“暝投剡中宿,明登天姥岑。”深受道家求仙思想影响的李白,当然也要效仿前辈去天姥山—这个离神仙最近的地方看看了。
行走的人生
李白一生漂泊,我们可以根据他的诗篇,追随他的脚步,在大半个中国勾勒出他的行踪。
25岁之前,李白足迹不出四川,这个时期李白的诗作不多,但我们大概知道他家境相当富有。此后,李白辞亲远游,而且这一“游”就是16年。从湖北的江陵、广西的苍梧一直到浙江的剡中、山西的太原,东南半壁江山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李白为什么用这么长的时间、游历这么广阔的地方?和他自幼培养起来的远大志向以及向往自然、求仙长生的道教思想有关。我们说李白是伟大的诗人,其实李白本人并不想做诗人。李白少时就给自己的未来作了定位:“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所以他根本不走通过考试取得官职的道路,也不把一般的官职放在眼里。他选择的是“直道”,就是游天下名山,广交英贤豪杰,以取得“山林名士”的美誉而名动京师,进而一举成为皇帝近臣,以实现他的报国理想—司马承祯不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么?
最后,李白也正是因为隐居剡中的道友吴筠推荐,才得以进入京城。这时,他已经42岁了。
在京城,李白得到了“翰林院供奉”这样的虚职,本来十分自负、梦想着大展宏图的他,不久却发现自己只不过被当作一个伺宴赋诗的文人罢了。个性的李白在长安留下了“高力士脱靴”、“杨贵妇磨墨”这样的故事后,就被“赐金还山”、体面地撵出京城了。
李白在京城呆了不到三年,带着失意和悲愤,又一次踏上了人生旅途。这一“游”便是十年。
和人生的第一次远游不同,当时是意气风发,而现在则是从都城的官宦生活跌至社会底层,李白心中的落寞和生活的穷困可想而知。尤其是离开长安的最初三年,是李白极度潦倒的时期。除了结识杜甫、高适等友人,生活基本上是阴郁的灰色。李白在山东接受了严格的宗教仪式,度为真正的道士,但据《太平广记》记载,这期间李白仍然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其上,少有醒时” 。大病一场之后,李白在动身前往南方游历之前,创作了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不屈的宣言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首诗名为“梦游”,诗人从想象入笔,如同导游一般层层推进,带着读者从一个个实际的地名,迅速进入到作者汪洋恣肆的世界。这个世界没有世俗,只有仙人;没有压抑,只有自由。诗人的情感如洪水出闸,一发不可收拾,直至最后大声喊出了自己的鲜明态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真正的李白!
虽然是想象,但从诗中提到的“天姥”、“赤城”、“天台”、“镜湖”、“剡溪”等具体地名看,诗人对浙东地理十分熟悉,只有实地游历,才可能信手拈来。白居易对今天新昌周围的山水风光有一个精妙的比喻:“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他认为剡中好比东南地区的一张脸,而天姥、沃洲是最传神动人之处。李白既到剡中,最可能的行走路线是从剡溪沿水路到沃洲,再从沃洲上天台山石梁飞瀑,然后到国清寺。
沃洲过去是剡溪中的著名绿洲,绿水环绕,美不胜收。上个世纪兴建水库,沃洲一些古迹被淹没,但水库水面广阔,如一颗翡翠镶嵌于群山之中,仍可以想象当年的美景。距沃洲不远就是天台山石梁飞瀑,也是剡溪最大支流的源头所在。山涧从一座天然的石桥下倾泻而出,两边青峰耸立,尽显大自然造化神奇。从唐代以来至今,石梁飞瀑流淌不息,见证了大诗人们的风采和岁月的变迁,是游览天台的游客必到之地。而国清寺作为佛教天台宗的重镇,自从隋朝兴建以后,虽经兵燹,但香火不灭,是天台山的著名胜地。
浙东风光清秀脱俗,令人乐而忘返,但在李白四十五年的“行走”生涯之中,求仙访道是一条贯穿始终的红线。吸引李白数次前往浙东和其他名山大川的,不仅仅是自然的风光,更是风光背后蕴含的自由和永恒的高尚境界。
公元762年,62岁的李白死了。他的死依然不同凡响:据说李白喝得大醉,旁若无人,为了捞起江中的月亮,一头扎了下去,从此再没出来。
一个仙人,在完成了世间苦难的轮回之后,以一个诗人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了句号。今天游览唐代的山水,遗迹依然可寻,但我们必须承认:属于李白的诗歌已成绝响。
相关参考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
公元762年,年过花甲的李白已百病缠身,他已忘记了人世的悲欢,只图一醉方休。他一生醉过太多次,但这是最后一次了。他恍恍惚惚去邀水中之月,不幸溺水,抱月长眠。李白一生豪放浪漫,连死都如同一首诗。可谁又知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
李白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他一心希望能为国家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唐玄宗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一个翰林供奉,给皇上、后妃们写诗作赋,他很不愿意,常常一人喝闷酒。这一天,李白又喝得大醉,突然侍卫来召他去见皇
酒仙这个称号好像是李白的专利,所以老辈儿的人喝了酒就敢说有李白的感觉,随便一个酒楼都敢叫“太白楼”。还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让人称赞喝酒的境界。比如泾川豪士汪伦,久慕李白大名
酒仙这个称号好像是李白的专利,所以老辈儿的人喝了酒就敢说有李白的感觉,随便一个酒楼都敢叫“太白楼”。还有很多李白喝酒的小故事,让人称赞喝酒的境界。比如泾川豪士汪伦,久慕李白大名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还记得李白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唐朝大诗人啊! 在唐朝,李白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个叫汪伦的人,就特别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你还记得李白是谁吗?没错,他就是我们曾经介绍过的唐朝大诗人啊! 在唐朝,李白的诗深受人们的喜爱,有个叫汪伦的人,就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