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佛教音乐是哪儿的民俗吗?洋县佛教音乐介绍
Posted
篇首语: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洋县佛教音乐是哪儿的民俗吗?洋县佛教音乐介绍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洋县佛教音乐是哪儿的民俗吗?洋县佛教音乐介绍
洋县佛教音乐是陕西汉中洋县的民俗
洋县佛教音乐是我国文化史上一种非常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以其历史见证的雄辩性和自身的原生态性、完整性、实用性让世人称奇。
洋县佛教音乐是我国佛教音乐中的出类拔萃者,是我国西部民间音乐杰出的代表作,它从西魏时代诞生以来,历经千余年,至今仍流行在陕南洋县一带。
洋县佛教音乐最突出的特点有四:
其一,洋县佛教音乐是繁荣的汉唐文化的见证,表明了汉唐文化向我国南部传播的现象,雄辩地说明了汉唐文化的影响力。洋县域内有两条主要的古道路,一条为傥骆道,其北口在西安市周至县西南的西骆峪,南口在洋县傥水河谷,全程480华里,步行4天可达;另一条为子午道,北口在今西安市长安县南的子午谷,南口在洋县龙亭镇,全线660华里,步行7天可达。两条古道在历史上是沟通汉唐王朝朝廷所在地关中与陕南的重要通道,是汉唐文化由京都长安向地方流动的主要途径。洋县佛教的传入、寺院的出现、佛乐的产生和发展,此两条古道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唐德宗李适之时,为避朱泚兵变,德宗曾在今洋县所在地梁州、洋州驻跸三月有余,适逢长女唐安公主病死,德宗在今洋县的马畅厚葬了爱女,筑塔搭棚,诵经唱奏,超度亡灵,这是长安佛乐的一次大展示。此事便是京都唐文化向民间地方传播的一个范例。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提及,有着深厚汉唐文化底蕴的洋县佛教音乐发展到我国明代的时候,达到了鼎盛的时期。本县智果寺僧人智果因治愈了明神宗朱翊钧母亲的眼疾,皇帝捐金赐经,并赐给洋县智果寺鼓吹乐班。这使王朝佛教文化在向洋县地方传播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二,洋县佛教音乐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这就是它极强的民间性、实用性。诞生于北魏、成熟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的洋县佛教音乐在民国以前一直以寺庙音乐的面孔出现,到了民国和后来的破除迷信时期,洋县佛教音乐迅速地从寺庙开始走向民间,它们吸收了洋县曲子、民歌、碗碗腔、桄桄等音乐的养分,逐渐成为洋县地方上民间音乐的一种。而且,它基本上是为民间办白事所用,在民间服务中不断发展,推陈出新,取材变得十分广泛,音乐风格变得十分鲜明,特别婉转缠绵,清越悠长,极富秦巴山地和汉中盆地的地方特点。正因为如此,洋县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民间办丧事必请经乐班(民间称“经摊”)前去诵经唱奏,此已成为当地群众的习惯,目前分布在洋县城乡及周边地区的八九个经乐班都非常活跃,经乐班人员都能够以此谋生获得温饱。
其三,洋县佛教音乐的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的原生态性和完整性极强。现代交通的发展使洋县境内在历史上的傥骆道、子午道等几条经济文化传播通道逐渐被冷落和荒芜,这使得洋县佛教音乐的分布地区变得相对偏僻,而洋县佛教音乐正是在这种相对偏僻的环境中保留了它原生的态势以及其较为完整的曲目。洋县佛教音乐保留下来的曲子就有200首左右,这200首之多的曲子,从内容的取材和音乐的风格上看,它原生的标记非常明显。
最后,洋县境内有一座城高池深的皇家寺院——智果寺,智果寺藏经楼内藏有明代御赐善本经卷4173函,至今保存基本完好。这些经卷为洋县佛教音乐的应用和传播提供了实物依托,洋县佛教音乐则在护持经卷、弘扬佛法中得到了承传和发展。它们相辅相承,相得益彰,洋县智果寺明代善本经卷能够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今日,洋县佛教音乐也便基本完好地保留到了今日,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是人们亲眼所见的事实。
像保存这么完整、这么具有原生性、地方特点这么鲜明、历史底蕴这么深厚而且现在仍为民间广泛使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的洋县佛教音乐,在我国宗教史和音乐史上都是少有的。
相关参考
洋县民间社火是陕西汉中洋县的民俗
洋县民间社火是陕西汉中洋县的民俗
洋县碗碗腔是陕西汉中洋县的民俗
洋县碗碗腔是陕西汉中洋县的民俗
洋县杖头木偶戏是陕西汉中洋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洋县杖头木偶戏是陕西汉中洋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峨眉山佛教音乐是四川乐山峨眉山市的民俗
峨眉山佛教音乐是四川乐山峨眉山市的民俗
九华山佛教音乐是安徽池州青阳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九华山佛教音乐是安徽池州青阳县的民俗,它属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