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Posted 官职
篇首语:荣誉和财富,若没有聪明才智,是很不牢靠的财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李严与诸葛亮谁才是刘备真正的托孤对象
现在网络上说起刘备托孤之事,不少网友都会谈论起诸葛亮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彷佛误会李严为诸葛亮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诸葛亮。然而仔细分析诸葛亮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再从刘备临终遗嘱的安排,李严实在没有立场为蜀汉「兴灭国」及「继绝世」。正值外有魏吴觊觎,内无安定平静,特别是刘备安排诸葛亮以文人政府治国,而不以边将李严以军阀干政,更显出稳定压倒动乱的重要性,比起东吴二宫之争互相残杀,或者魏室兵祸叛变不绝,蜀汉显然因刘备所托对人,使得国运更为平和而欣欣向荣。
因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正史白纸黑字已定正副,史料简单明了,刘备托孤二大辅臣: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来源有根有据。而且不必再假设、猜想、盘算可能、说不定或也许两人不分正副等没有根据的话,除非否定此段正史记载,或是装作忽略不识此段文字。相反地,若能找出叙述诸葛亮与李严地位平等的记载,便能支持两人地位相同的假设。刘备吩咐诸葛亮与李严托孤没错,但是封官给职却完全不同,从前面官位高低比较,马上立见真章,就算两人接受同官同职,也可分出高低,即使东吴所设的左右丞相,左右亦分尊卑,实际上李严位不及丞相,与诸葛亮相比,不但不能称之官位相同,甚至于反受其节制。
虽然李严身为托孤大臣,但是却必须镇守边疆荒远,对于后主刘禅却无直接影响,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更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实情,严格地说,李严对刘备托孤遗嘱失职。在永安镇守防吴,充其量只有保卫国土,间接卫戌首都,消极地防范外敌;但是中央若有叛变、民乱或争位等,边将难以驰赴宫殿而清君侧。再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中枢极需富有威望之人镇守奠基,这不是边将所能置身度外,而能相隔千里之遥而大加干涉。
而且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非常遥远,这点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产生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本应领兵保护宫廷安全,一但李严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的话,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经过远在天边的李严,因此李严的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都护原为边将,已无法影响中央,若把中都护看成类似于中护军的将领,除了功能已与光禄勋重迭,而且针对一个驻留边境的边将而言,中护军亦无法戌守皇帝周围。因此李严的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任务,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
地理位置上,李严位处边陲,早已注定无法参与中央。诸葛亮决策于核心枢要,正好高举中央堂堂之旗。中央与地方相比,李严对诸葛亮难望项背。
再说统内外军事之事。
或许刘备遗嘱李严「统内外军事」一句话,曾让人误解为李严应为蜀汉军事首脑,但详情值得研究。
兵权统御视其官职,掌权不凭空话形容词,历史还曾经发生名号称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的名将,但是实际上此人不过为地方边土上,领有小支部队的小将领。不管再改名号叫头目、酋长,或换头衔叫校尉、将军,领兵效果一样,就算再改名目称为元帅、天王,实质上就是一小群人被一个人所领导。李严的「统内外军事」,就统治效力来说:内不达成都诸葛亮,外不统汉中魏延,从常年驻留永安而言,只限于永安一地,不管李严换成其它响亮名称,实质上就是一名永安边将,可见李严的「统内外军事」,虚名胜于实质。
刘备并没有留下「军政分离」的指示(请举证),也没有规定李严一定要制衡诸葛亮(请举证),甚至于没有授权李严掌握全国兵权(请举证)。至少从现今史料查无实据,不管从官职或军衔,李严各项事迹皆无干政的可能,从年轻时历经郡吏及边境讨贼,到驻守永安为止,中间缺席北讨汉中及东征孙权,李严在刘备用兵重用都未必谈上,当然更无插手政治的必要性。纵然被赋与惊人的名号,但是实际上李严不过一个常年在外,驻守边境的武将。
南蛮叛变时,李严无法镇压,最后还是得让诸葛亮以丞相文职领兵南征;几度大规模用兵北伐,李严不曾将兵作战,倒是因为参与运粮时,发生造假欺骗等弊案而被贬成平民。李严无法南征北伐,又怎能称之「统内外军事」之军事首脑呢?从无权用兵及不能出师,就是李严毫无实权的最大证明,可见刘备临终安排,已经准备让何人掌握军事大权,何人不能掌握军事大权,清楚地呼之欲出。李严受命之三项官职,皆不如诸葛亮所得之三项官职,因此诸葛亮不必额外动手,即拥有主宰领导李严之权,但是李严也无法以刘备遗命而掌握兵权,从南征北伐之无力主事,可惜李严枉费「统内外军事」之虚名,如果李严真的以军事用兵闻名的话,为何李严不能参与刘备或诸葛亮时代的重大战役呢?
空有其名而毫无实权,边将李严无法向中央诸葛亮分庭抗礼。
托孤的重臣为何沦为草民
李严与同为刘备的托孤重臣,可没有用心筹办军粮使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功亏一篑,他为何要做出这等乱国之举呢?
或许,正是因为这个身份导致的。李严和孟达一样原是刘璋的部下,后来投降刘备,因为工作能力强逐渐得到赏识。这一点诸葛亮也夸李严工作处事如流水般迅速,决定取舍毫不犹豫(部分如流,趋舍罔滞)。
对于蜀中本土的豪强大族和刘璋时的旧臣来说,刘备属于“空降而来”的外人。出于维持蜀汉各方政治势力平衡的目的,所以刘备对李严也委以托孤重任。刘备去世后,李严一直留在白帝城负责防务东吴,吴蜀交好后这一重任慢慢的就变成了闲职。诸葛亮在成都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李严却成了边陲上的闲人。
或许从人性的角度说无论换做谁心里都会有些失落和不快。所以在诸葛亮进驻汉中的那年,李严也请求进驻江州这个大城市,考虑到李严实际的情况,这一请求获得了批准。
而后不久,李严又劝诸葛亮称王,进九锡(封建时代臣子可以获得堪比皇帝的九个最高荣誉),但被诸葛亮以严词拒绝。
应该说,考察李严以后的所作所为,李严这次劝诸葛亮称王未必出于真心,而是想借此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力。试想如果刘禅批准诸葛亮为王,那对李严这个二号托孤大臣又怎会没有其它的表示呢?此后李严所有的作为,也都是一心想要获得权力,摆脱政治权力的边缘化。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想让李严率军赶赴汉中,李严没有答应反而要求从益州东边的江州附近划出五个郡组成巴州,让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一要求俨然是把江州一带当做了自己的私有地盘,自然被诸葛亮再次拒绝,从此两人渐生隔膜。
后来魏军大举来犯,诸葛亮推荐了李严的儿子李丰接管江州做补偿,李严这才率二万士兵增援汉中。此次诸葛亮北伐,李严(或许心里仍不平衡,改名为李平,为便于描述,下文继续采用“李严”)督粮不利使得北伐半途而废,又左右圆谎企图掩盖过失。
从这前后几件事来看,李严完全是把国家大事当做筹码一样,符合个人利益的就去做,不符合的根本不管。正如诸葛亮评价李严的那样:安顿自身,求取名声,不担忧国家的事(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比起诸葛亮”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个人处事理念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为国奉献精神来说差的实在是太远了。
或许有人会说,李严所作所为没有对错,这不过是蜀汉政治派别因权力争夺内斗的结果。退一步讲,我们即便承认这是政治争权,可是身为托孤大臣,将政治内斗乃至私人恩怨积累起的怨气发泄到军国大事上来导致误国误军,无论从何种立场、何种角度来讲都是说不过去的。无论李严最后得到何种下场都是咎由自取。
公元231年八月,李严被剥夺所有职务,废黜为平民,迁居到梓潼郡(郡治今四川梓潼)。《李严传》裴注引《诸葛亮集·与李丰教》记载:诸葛丞相还给李严的儿子李丰去了一封信,大致交代了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让李丰去宽慰李严。
信的最后写道:“如果都护(指李严)能够自省前过,一心报国。你(指李丰)和蒋琬能诚心共事(李丰此时任丞相府参军),那么所受的贬嫡可以通达,失去的东西也可以重新获得。望你仔细考虑这些规劝(李严),明白我的心意。当我写这封信的时候一再长叹,流泪不止。”
从228年春开始,到231年秋结束,诸葛丞相进行了一次御敌和四次北伐,虽然也有斩将杀敌、拔城夺地之举,但是北定中原尤其是拿下凉州这个根本目的没有达成,四次北伐中除了第一次错用马谡战败退军,第三次是小规模用兵外,另外两次北伐均是因军粮不济而被迫退兵。
所以,返回后的诸葛亮没有再度兴师,而是经过了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之后才于公元234年二月兵出斜谷,发动了第五次,也正是最后一次北伐作战!
相关参考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历史中的大事件,蜀汉开国皇帝刘备在病危时,将太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诸葛亮总理朝政,李严则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为什么同样是托孤大臣,诸葛亮流芳千古,李严却一点名气也没有
诸葛亮如何废掉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 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
李严以办事干练闻名,所以在各方势力里面,李严都是受到其中的,但是最后投降刘备,因出色的能力被刘备委以重任。历史上李严最后被贬为平民,是发生什么事让这个蜀汉二把手最后被贬?还有李严和诸葛亮同年去世,李严
揭秘如何废掉刘备托孤重臣李严 同年冬天,二次北伐开始,蜀军围陈仓,但是由于军粮耗尽再次无功而返。 次年的建兴七年(229),三次北伐开始,诸葛亮遣大将陈式攻魏之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军迎战,
...,成了刘备的将军,为成都的平定立下了功劳。李严还随诸葛亮、伊籍、法正和刘巴一同编订了蜀中的律令《蜀科》,这也为后来的后汉法律奠定了基础。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李严率领仅仅五千人,就击溃了聚
...,成了刘备的将军,为成都的平定立下了功劳。李严还随诸葛亮、伊籍、法正和刘巴一同编订了蜀中的律令《蜀科》,这也为后来的后汉法律奠定了基础。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李严率领仅仅五千人,就击溃了聚
东汉末年刘备是个很有名气的人物,不为别的,就因为他小的时候,一无所有。近似于乞丐,刘备的父亲死的早,母亲和他相依为命。不过刘备最后能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靠的是朋友的力量。所谓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三国蜀汉主君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后,退守白帝城并着手进行托孤,但刘备却做出一个十分矛盾的任命:「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李严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导致诸葛亮无法掌握军权并领导蜀汉,而真正握
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重臣,与诸葛亮同为刘备临终前的托孤之臣。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
刘备兵败夷陵,第二年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嘱托后事。人们习惯于把这种事情称之为托孤。受托孤重任的还有一个人,李严。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驻守永安。中都护就是大都督,相当于现在军队的总司令